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功能微生物菌剂对泰来草生长的促生效应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林丽云 王聪 +6 位作者 凌娟 杨清松 林显程 张颖 彭秋颖 张燕英 董俊德 《生态科学》 CSCD 2020年第6期1-6,共6页
目前海草床衰退严重,海草生态系统的修复是海洋生态修复面临的重要问题。利用海洋喜盐草根际固氮菌(星箭头菌,Sagittula stellate)和喜盐草根际溶磷菌(芽孢杆菌,Bacillus aryabhattai)制成海洋微生物复合菌剂,研究菌剂的添加对泰来草生... 目前海草床衰退严重,海草生态系统的修复是海洋生态修复面临的重要问题。利用海洋喜盐草根际固氮菌(星箭头菌,Sagittula stellate)和喜盐草根际溶磷菌(芽孢杆菌,Bacillus aryabhattai)制成海洋微生物复合菌剂,研究菌剂的添加对泰来草生长的影响。根据泰来草根的生长速率、叶片的生长速率、叶绿素含量、最大光量子产率(Fv/Fm)监测泰来草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单纯加入固氮菌剂对泰来草叶片的生长速率、Fv/Fm、叶绿素含量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其中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浓度比对照组分别提高39.75%、39.46%、39.67%,叶片的生长速率比对照组增加44.26%;复合菌剂处理后的泰来草根的长度和数量、Fv/Fm、叶片的生长速率都显著增加。研究表明海草养殖缸中加入固氮菌剂影响泰来草叶片生长速率和光合作用,但不影响泰来草根的生长;加入固氮溶磷复合菌剂同时促进泰来草根和叶的生长和光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菌剂 海草泰来草 促生效应 固氮 溶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新村湾海草促生菌株分离及多样性 被引量:3
2
作者 林显程 董俊德 +7 位作者 周卫国 彭秋颖 张健 张颖 杨清松 唐小玉 张燕英 凌娟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00-207,共8页
海草植株共附生大量具有合成植物激素、促进植物营养物质吸收和拮抗病原菌作用的促生菌,对海草的健康生长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固氮、溶磷培养基从海南省新村湾泰来草(Thalassia hemperichii)和海菖蒲(Enhalus acoroides)植株中获... 海草植株共附生大量具有合成植物激素、促进植物营养物质吸收和拮抗病原菌作用的促生菌,对海草的健康生长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固氮、溶磷培养基从海南省新村湾泰来草(Thalassia hemperichii)和海菖蒲(Enhalus acoroides)植株中获得细菌131株,分布于36属61种,其中芽孢杆菌属(Bacillus)为优势属。通过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分析发现,从泰来草分离获得细菌的OTU(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数目、Chao和Shannon指数均高于海菖蒲,其具有更高的细菌多样性;而三种培养基中,应用PSM培养基获得的细菌的多样性最低。另外,对包括17株溶磷菌和12株固氮菌在内的61株菌进行促生特性分析,结果显示菌株L-2以C 2 H 4计的固氮酶活性达14.27 nmol/(h·mL),有3株菌溶磷活性在29.91~44.86 mg/L之间,6株菌产铁载体能力很强,8株菌氨化能力很强,10株菌吲哚乙酸(IAA)产量在50μg/mL以上。基于促生能力的综合分析,我们筛选出5株具有较强促生潜能的菌株,16S rRNA鉴定结果显示其中2株为芽孢杆菌(Bacillus sp.),1株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sp.),1株拉乌尔菌(Raoultella sp.)和1株Breoghania sp.。它们适合进一步开发研制为微生物菌剂,可应用于促进移植海草生长发育和退化海草床生态保护修复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泰来草 促生菌 固氮 溶磷 芽孢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新村湾海草沉积物细菌群落组成及分布 被引量:4
3
作者 江玉凤 凌娟 +1 位作者 董俊德 张燕英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6期38-42,共5页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及产物序列分析方法,比较研究南海新村湾3个站位海草沉积物中细菌群落组成及分布。结果表明:根据DGGE图谱代表的遗传多样性显示春季二号和春季三号站位样品相似度最高为81.5%,秋...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及产物序列分析方法,比较研究南海新村湾3个站位海草沉积物中细菌群落组成及分布。结果表明:根据DGGE图谱代表的遗传多样性显示春季二号和春季三号站位样品相似度最高为81.5%,秋季一号和秋季三号站位样品相似度最低为29.3%。春季和冬季细菌多样性指数较高,其Shannon指数范围分别为3.03~3.07和3.23~3.35。通过对16S r DNA V3高变区域42条条带克隆测序比对,结果显示:海草沉积物细菌类群主要分布在变形菌门(Proteobactet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其中变形菌门中Gammaproteobacteria含量最多,为新村湾海草沉积物中优势菌群,占总数的65.80%。蓝细菌(Cyanobacteria)普遍存在于所有沉积物样品中。细菌群落结构在不同季节、不同站位间具有一定差异。秋季二号站位和三号站位优势类群分别为嗜冷杆菌属和交替假单胞属,其含量分别为31.61%和19.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草沉积物 细菌群落组成 南海 新村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亚鹿回头海域珊瑚、团扇藻和砂反射率光谱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陈永强 陈标 +2 位作者 雷新明 谢强 黄晖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3483-3488,共6页
以海南三亚湾鹿回头附近海域常见的8种优势造礁石珊瑚的反射率光谱代表该海域珊瑚的反射率光谱,用光纤光谱仪测量它们和此海域常见底质团扇藻、砂的反射率光谱。利用反射率、导数光谱法分析研究了该海域造礁石珊瑚、团扇藻和砂反射率光... 以海南三亚湾鹿回头附近海域常见的8种优势造礁石珊瑚的反射率光谱代表该海域珊瑚的反射率光谱,用光纤光谱仪测量它们和此海域常见底质团扇藻、砂的反射率光谱。利用反射率、导数光谱法分析研究了该海域造礁石珊瑚、团扇藻和砂反射率光谱的差异。分析表明500~700nm和珊瑚反射率差异相对较大;珊瑚反射率光谱明显低于砂反射率光谱,反射率谱线整体差异显著。导数分析结果显示造礁石珊瑚、团扇藻和砂的可区分波段为:石珊瑚与团扇藻的一阶导数,主要为415.1~425.6,482~487,514.5~529,577~587.6和631.9~644nm等波段。二阶导数主要为,413~418.7,427.4~432.5,462.3~470.6,494.4~503.6,551.6~561.4,590~594和639~643nm波段。四阶导数主要为,412.2~418.4,420.5~425.3,470.9~480.2,481.3~486.9,540.8~545.7,560~568.3和635.6~639.6nm等波段。石珊瑚与砂的一阶导数,主要为400~413.7,514.5~529.6,576.9~587.6和602.7~667nm波段。二阶导数主要为,420.5~430.7,446.9~458.8,467.3~472.3,537~544.3,556.8~561.4,582.8~587.2和637.6~649.4nm。四阶导数主要为,414.4~418.7,419.5~430.3,486.9~495.8,534.2~540.1,579~583.1,622.7~627.5,640~645和665.4~672.8nm等波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亚湾鹿回头 珊瑚 团扇藻 反射率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三亚湾鹿回头海域风信子鹿角珊瑚反射率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陈标 陈永强 +6 位作者 黄晖 谢强 江玉凤 雷新明 江雷 张诗泽 周国伟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1-76,共6页
珊瑚礁反射率特征识别工作的开展, 将促进遥感技术在珊瑚礁监测与管理中的应用.国外已有学者对特定区域不同珊瑚礁底质反射率进行识别分类, 而我国珊瑚礁反射率特征研究尚未见诸报道, 亟须相关研究来弥补这一空白.文章以南海三亚湾鹿回... 珊瑚礁反射率特征识别工作的开展, 将促进遥感技术在珊瑚礁监测与管理中的应用.国外已有学者对特定区域不同珊瑚礁底质反射率进行识别分类, 而我国珊瑚礁反射率特征研究尚未见诸报道, 亟须相关研究来弥补这一空白.文章以南海三亚湾鹿回头海域常见风信子鹿角珊瑚Acropora hyacinthus 为主要研究对象, 利用光谱仪测量其反射率.分析发现健康风信子鹿角珊瑚反射率在575、605、650nm 处出现特征波峰; 死亡风信子鹿角珊瑚反射率明显高于健康风信子鹿角珊瑚反射率.利用大型多元统计软件PRIMER 6 对健康风信子鹿角珊瑚、死亡风信子鹿角珊瑚、珊瑚礁底砂进行Bray-Curtis 相似聚类(CLUSTER)分析, 结果显示, 在80%相似水平上可以对其进行区分.一阶导数分析表明健康与死亡风信子鹿角珊瑚敏感波段为490-560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亚 风信子鹿角珊瑚 反射率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亚两种常见珊瑚健康与白化状态反射率特征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陈标 黄晖 +3 位作者 陈永强 雷新明 张诗泽 周国伟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80-1084,共5页
对三亚海域常见风信子鹿角珊瑚(Acropora hyacinthus)和疣状杯形珊瑚(Pocillopora verrucosa)健康与白化状态的反射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健康状态下风信子鹿角珊瑚与疣状杯形珊瑚反射率波形相似,在575 nm、605 nm、650nm处均出现特征波... 对三亚海域常见风信子鹿角珊瑚(Acropora hyacinthus)和疣状杯形珊瑚(Pocillopora verrucosa)健康与白化状态的反射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健康状态下风信子鹿角珊瑚与疣状杯形珊瑚反射率波形相似,在575 nm、605 nm、650nm处均出现特征波峰;白化状态下风信子鹿角珊瑚与疣状杯形珊瑚反射率高于健康状态珊瑚反射率,波形较平缓,其中白化风信子鹿角珊瑚反射率在675 nm处出现显著波谷,为叶绿素对光吸收导致。大型多元统计软件PRIMER 6对健康与白化状态珊瑚反射率进行Bray-Curtis相似聚类(CLUSTER)分析,显示在80%相似水平上可以对健康与白化状态珊瑚反射率进行区分。一阶导数表明,风信子鹿角珊瑚敏感波段为490 nm—570 nm,疣状杯形珊瑚敏感波段为550 nm—575 nm,不同种类珊瑚敏感波段具有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亚 珊瑚 健康与白化 反射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亚鹿回头海域珊瑚、石莼和碎石反射率光谱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陈永强 陈标 +1 位作者 雷新明 黄晖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00-505,共6页
以南海三亚湾鹿回头海域八种常见造礁石珊瑚优势种的反射率光谱为代表,用光谱仪测量它们和此海域常见底质石莼以及碎石的反射率光谱。通过反射率、导数光谱法研究了三亚鹿回头海域造礁石珊瑚、石莼和碎石的光谱差异。石莼于561.4nm处出... 以南海三亚湾鹿回头海域八种常见造礁石珊瑚优势种的反射率光谱为代表,用光谱仪测量它们和此海域常见底质石莼以及碎石的反射率光谱。通过反射率、导数光谱法研究了三亚鹿回头海域造礁石珊瑚、石莼和碎石的光谱差异。石莼于561.4nm处出现反射率高达48%左右的显著波峰,在500~700nm波长范围和造礁石珊瑚反射率差异较大;碎石反射率明显高于造礁石珊瑚反射率,整体差异显著。导数分析结果表明造礁石珊瑚、石莼和碎石可区分波段为:造礁石珊瑚与石莼主要为一阶导数在485~487,505~510,515~529,559~578,587~593,598~603和667~670nm等波段。二阶导数在494.4~505.7,524~534.5,543.6~561.4和567.2~579.7nm波段。四阶导数在515.8~430,621~627.1,628.8~635.6,639.3~645,661.8~669.8和678.4~682.4nm等波段。造礁石珊瑚与碎石一阶导数反射光谱,主要为400~413.7,414~418,484.8~486.9,506~509.6,514.5~528.9,576.9~587.6和602.7~653.4nm波段。二阶导数主要为,451.6~461.6,564.5~570.7和677~685nm。四阶导数主要为,412.6~425.3,459.8~467,467.7~470.6,535.6~540.8,583.8~591.4,654.4~659.8和670.8~680nm等波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亚湾鹿回头 造礁石珊瑚 石莼 碎石 反射率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亚鹿回头海域盾形陀螺珊瑚和精巧扁脑珊瑚反射率光谱分析
8
作者 陈永强 陈标 +2 位作者 雷新明 谢强 黄晖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73-876,共4页
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不同形状和不同颜色珊瑚的光谱特征,选择三亚湾鹿回头海域两种常见造礁石珊瑚(褐色片状珊瑚:盾形陀螺珊瑚(Turbinaria peltata)和蓝灰色块状珊瑚:精巧扁脑珊瑚(Platygyra daeda))为样本进行测量和分析。于2015年7月2... 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不同形状和不同颜色珊瑚的光谱特征,选择三亚湾鹿回头海域两种常见造礁石珊瑚(褐色片状珊瑚:盾形陀螺珊瑚(Turbinaria peltata)和蓝灰色块状珊瑚:精巧扁脑珊瑚(Platygyra daeda))为样本进行测量和分析。于2015年7月22日上午采集两种珊瑚样品各7组。样品块大小~6 cm,并将其暂养于中国科学院海南热带海洋生物重点实验站岸基实验室珊瑚养殖缸,养殖缸内水温控制在~26℃。待样品块暂养≥4小时后用光纤光谱仪测量其反射率,光谱采集条件为无云遮挡的晴天。所用光纤光谱仪(海洋光学USB2000+),波段为200~850 nm,光谱分辨率1.34 nm,步长0.6 nm,视场角为25°。珊瑚样品置于缸内的平台上,过滤后恒温~26℃的海水持续注入以保证缸内水温恒定;多余的海水自动从养殖缸上壁溢出以排除因光线折射入水体后引起的"汇聚现象";养殖缸内壁采用黑色尼龙布贴壁,以避免玻璃缸壁光线反射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光纤光谱仪的探头与样品间距保持在5 cm,每个样品重复测量10次取平均值以代表该样品的光谱反射率。测量光源为太阳光,每次测量前校正一次光谱仪,选用可见光波段的反射率光谱进行数据分析。反射率光谱导数分析可以放大光谱间的差异,四阶导数光谱法在提高检测灵敏度、改善分辨率和加强抗干扰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点,故此对所测珊瑚光谱反射率数据进行反射率光谱数据一阶导数、二阶导数和四阶导数分析,根据盾形陀螺珊瑚和精巧扁脑珊瑚反射率光谱导数之间的差异确定两种珊瑚光谱的敏感可区分波段。分析结果发现,可见光范围内两种珊瑚反射率差异明显;后者反射率光谱明显高于前者,仅~700 nm出现类似较高反射率。盾形陀螺珊瑚反射率介于4%~15%之间,波峰和波谷明显。400~450 nm反射率相对较低约为4%~5%; 480 nm后急升至~10%, 502, 578, 604和652 nm附近为明显波峰;随后激增至700 nm的~36%。精巧扁脑珊瑚反射率介于6%~16%之间; 400~420 nm波长附近反射率值相对较低,为~6%; 420~470 nm急剧升高至~15%, 486 nm附近出现宽大波峰,为该珊瑚的特征峰; 486, 577, 607和650 nm处也存在四个明显波峰;随后剧增至700 nm的~37%。光谱反射率导数分析结果表明盾形陀螺珊瑚和精巧扁脑珊瑚可区分波段为:一阶导数483.7~492.6, 496.2~500和533.5~540.5 nm。二阶导数414~422.7, 499.4~504, 520.2~523.3, 534.2~536.6, 557.5~561和671.8~675 nm。四阶导数414~417.6, 427.4~430.3, 433.4~436.5, 452.3~455.5和657.1~659.1 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亚湾鹿回头 盾形陀螺珊瑚 精巧扁脑珊瑚 反射率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亚鹿回头海域疣状杯形珊瑚反射率光谱分析
9
作者 陈永强 雷新明 +1 位作者 陈标 黄晖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41-445,共5页
珊瑚礁地物光谱特征是珊瑚礁遥感研究的理论基础,可以作为遥感定性和定量研究珊瑚礁的依据。采用我国南海三亚湾鹿回头海域的优势物种疣状杯形珊瑚(Pocillopora verrucosa)为研究对象,用光纤光谱仪测量其反射率光谱。利用珊瑚反射率光... 珊瑚礁地物光谱特征是珊瑚礁遥感研究的理论基础,可以作为遥感定性和定量研究珊瑚礁的依据。采用我国南海三亚湾鹿回头海域的优势物种疣状杯形珊瑚(Pocillopora verrucosa)为研究对象,用光纤光谱仪测量其反射率光谱。利用珊瑚反射率光谱和导数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健康和白化两种状态下疣状杯形珊瑚的反射率光谱的差异。研究分析的结果显示:健康疣状杯形珊瑚的反射率光谱,在波长580,604.7和647 nm处出现了特征波峰,在波长669 nm处出现一个显著的波谷;白化疣状杯形珊瑚的反射率光谱明显高于健康疣状杯形珊瑚的反射率光谱,但是其波形相对较为平缓,在波长663 nm处存在一个相对较弱的波谷。反射率光谱导数分析发现健康与白化疣状杯形珊瑚存在多个可区分波段,其中主要可区分波段包括:一阶导数,404~425,456~466,513~532,563~568和661~667 nm等;二阶导数,408~420,542~556,563~573,615~634和687~695 nm等;四阶导数,402~418,466~472,478~481,617~622和684~689 nm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亚湾鹿回头 疣状杯形珊瑚 反射率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海底质高光谱反射率测量系统的设计及应用 被引量:5
10
作者 曾凯 许占堂 +4 位作者 杨跃忠 张雨 周雯 李彩 黄晖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79-585,共7页
海底光谱反射率是光学浅水中太阳辐射传输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海水表面离水辐亮度的光谱特性,因此底质光谱信息的准确获取对于浅海遥感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专门设计了一套海底光谱反射率测量系统填补了国际上在这方面的空白。采用可... 海底光谱反射率是光学浅水中太阳辐射传输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海水表面离水辐亮度的光谱特性,因此底质光谱信息的准确获取对于浅海遥感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专门设计了一套海底光谱反射率测量系统填补了国际上在这方面的空白。采用可自由伸缩并旋转角度的参考白板贴近目标物测量,以消除探头到目标物之间水体吸收衰减的影响,双光路采集系统同步测量的设计避免了水下光场迅速变化对辐射测量的影响。于2018年9月3日—8日,用该系统在三亚珊瑚礁保护区进行原位海底反射率测量试验,测量对象包括珊瑚、海草、泥沙、沙滩等多种底质。各底质类型之间具有光谱可分性,具体表现为,在波长大于580 nm的长波段,浅海沙子底质与岸上沙滩光谱反射率特征差异明显,表明相对于空气中,水体和水中微藻介质的吸收散射作用严重影响着水下光谱辐射的测量,证实了空气中测量的目标光谱不可替代水中的结果。珊瑚和水草的光谱反射率特征主要区别在于海草反射率光谱在540~600 nm波段有一个宽反射峰,而珊瑚的典型特征是在575,600和650 nm附近有三个特征反射峰。此外,珊瑚、沙子和沙滩三种碳酸盐质底质在395,430,490和520 nm存在反射峰,485和585 nm处有一个小吸收峰,而海草则相反,在395,430,490和520 nm存在吸收峰,485和585 nm处显示反射峰。以上数据为将来利用底质反射率提取底栖物质组成信息奠定了基础,同时其结果也能够证实系统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浅水遥感 底质反射率 光谱可分性 底质分类 高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