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方法与应用 被引量:8
1
作者 罗晓容 张立宽 雷裕红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188-1210,共23页
油气成藏过程的动力学研究是以一期油气成藏过程中从油气源到油气藏的统一动力环境系统为单元,定量研究油气供源、运移、聚集的机理、控制因素和动力学过程。以此为基础有望解决油气成藏定量的动力学研究中的几个关键问题。输导层概念... 油气成藏过程的动力学研究是以一期油气成藏过程中从油气源到油气藏的统一动力环境系统为单元,定量研究油气供源、运移、聚集的机理、控制因素和动力学过程。以此为基础有望解决油气成藏定量的动力学研究中的几个关键问题。输导层概念的提出及砂岩输导层模型基本工作程序的建立,形成了可以利用通常的物性参数进行输导层量化表征的方法,实现了对油气运移通道的量化表征;采用断层连通概率的概念对各种参数表征断层开启性的能力进行比较和评价,探讨了各种地质参数的有效性和代表性,建立起了断层启闭性表征参数的评价方法;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耦合运聚动力与输导体系,实现成藏系统内油气运移过程的模拟分析;以运移途中烃损失量估算为基础,建立新的物质平衡方法,以模拟获得的运移路径为线索,评估油气在研究不同方向上的运移聚集量,展现油气运移的路径特征、运移方向及运移量,初步形成了以油气成藏动力学成因为基础的油气资源预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 动力学 定量研究 输导层 断层封闭性 油气运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深地震探测的重要科学进程:回顾和展望 被引量:27
2
作者 丘学林 赵明辉 +4 位作者 徐辉龙 李家彪 阮爱国 郝天珧 游庆瑜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9,共9页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之一,研究其深部地壳的结构对深入认识南海共轭边缘的构造属性、深海盆形成演化历史、含油气盆地的形成机制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南海地壳结构的深地震探测从构造区域上可分为南海北部陆缘、南海南部...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之一,研究其深部地壳的结构对深入认识南海共轭边缘的构造属性、深海盆形成演化历史、含油气盆地的形成机制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南海地壳结构的深地震探测从构造区域上可分为南海北部陆缘、南海南部陆缘、南海中部深海盆等几个海域,在探测技术上经历了声纳浮标、双船扩展剖面(expanding spread profile,ESP)、海底地震仪(ocean bottom seismometer,OBS)探测3个阶段。特别是近20年OBS探测蓬勃发展,从南海北部、发展到南海南部、再到南海中部,从二维直线探测到三维网格探测。这些探测和研究得到了宝贵的深部地壳结构信息,为南海的形成演化理论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也推动了国产OBS的应用和人才队伍的培养。而最新完成的深海盆三维OBS探测标志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具有非常深远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深地震探测 地壳结构 大陆边缘 深海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远震接收函数方法研究南海西沙群岛下方地壳结构 被引量:25
3
作者 黄海波 丘学林 +1 位作者 胥颐 曾钢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788-2798,共11页
利用西沙琛航岛流动地震台站和水兴岛固定地震台站的资料,提取了远震P波接收函数,结合正演和反演方法模拟了台站下方的地壳结构.模拟结果显示:西沙群岛地壳顶部存在2 km厚的新生代低速沉积层,横波速度只有2.0~2.2 km/s;上地壳为一速度... 利用西沙琛航岛流动地震台站和水兴岛固定地震台站的资料,提取了远震P波接收函数,结合正演和反演方法模拟了台站下方的地壳结构.模拟结果显示:西沙群岛地壳顶部存在2 km厚的新生代低速沉积层,横波速度只有2.0~2.2 km/s;上地壳为一速度梯度带,横波速度由2 km处的3.4 km/s逐渐增加到1 2 km深度时的3.8 km/s;下地壳存在明显低速层,厚度达到12 km,平均横波速度3.5 km/s;莫霍面埋深26~28 km,也表现为一速度梯度带,横波速度从3.8 km/s变化到4.6 km/s左右,并保持稳定:该地区的地壳泊松比值大于0.3,推测西沙群岛的壳内低速层和异常泊松比值与地幔热活动引起的韧性流变构造和岩石矿物的各向异性排列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沙群岛 接收函数 速度反演 地壳结构 泊松比 韧性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里亚纳海沟俯冲带深地震现状对马尼拉海沟俯冲带的研究启示 被引量:8
4
作者 赵明辉 贺恩远 +5 位作者 孙龙涛 徐亚 游庆瑜 郝天珧 杜峰 丘学林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8-60,共13页
综述了马里亚纳海沟俯冲带二维(2D)和三维(3D)深地震探测的研究进展, 要点如下: 1)伊豆-小笠原岛弧下方玄武质火山岩的物质成分基本一致, 中地壳的速度特征与陆壳相似, 岛弧底部镁铁质到超镁铁质的壳幔过渡层(crustmantle transi... 综述了马里亚纳海沟俯冲带二维(2D)和三维(3D)深地震探测的研究进展, 要点如下: 1)伊豆-小笠原岛弧下方玄武质火山岩的物质成分基本一致, 中地壳的速度特征与陆壳相似, 岛弧底部镁铁质到超镁铁质的壳幔过渡层(crustmantle transition layer, CMTL)通过拆沉(delamination)等作用返回地幔, 实现由岛弧到陆壳的演化; 2)不同年龄的洋内岛弧具有不同的速度结构特征, 说明它们的地壳密度不同, 可用不同的模型来解释; 3)岛弧体系中速度结构及演化历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特征变化, 揭示了俯冲开始时洋壳和地幔的属性以及俯冲开始的原因.马尼拉海沟与马里亚纳海沟相比, 虽然地质背景不同, 但研究方法可以借鉴.今后的马尼拉海沟俯冲带探测的重点包括海底地震仪2D/3D 联合探测、海底电磁探测, 以及天然地震的长期观测等.马尼拉海沟项目的实施将加深对俯冲带运行机制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里亚纳海沟 俯冲带 海底地震仪 海底电磁仪 马尼拉海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海洋学方法在海洋混合参数提取中的研究与应用--以南海内波和地中海涡旋为例 被引量:5
5
作者 拜阳 宋海斌 +3 位作者 董崇志 刘伯然 陈江欣 耿明会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473-2485,共13页
混合是海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海水运动形式,对多个海洋学分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影响.随着物理海洋学的研究重心从大尺度向中小尺度现象过渡,近年来混合问题的研究重心也逐渐转向了中小尺度现象.内波与中尺度涡都是非常重要的中小尺度物理... 混合是海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海水运动形式,对多个海洋学分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影响.随着物理海洋学的研究重心从大尺度向中小尺度现象过渡,近年来混合问题的研究重心也逐渐转向了中小尺度现象.内波与中尺度涡都是非常重要的中小尺度物理海洋学现象,对海洋能量在不同尺度中的级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地震海洋学研究了海洋混合参数的提取方法,并以南海内波和地中海涡旋为例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显示,南海内波在200~600m深度范围内所引起的混合可达10^-2.79 m^2·s^-1左右,比大洋的统计结果10^-5 m^2·s^-1高出两个数量级以上.而地中海涡旋所引起的湍流混合率可达10^-3.44 m^2·s^-1左右,与大洋统计结果相比高出1.5个数量级左右,并且地中海涡旋下边界的混合要强于上边界,这一特征与前人的研究一致,另外涡旋上边界之上以及侧边界的外侧也具有非常高的混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 内波 中尺度涡 地震海洋学 经验模态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波动方程的上下缆地震数据鬼波压制方法研究 被引量:19
6
作者 管西竹 陈宝书 +2 位作者 符力耘 陶杰 李列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3746-3757,共12页
本文发展基于波动方程的上下缆鬼波压制方法,推导了上下缆地震波场频率波数域波动方程延拓合并公式.基于Fourier变换的波场解析延拓确保上下缆资料振幅相位的一致性,消除了长拖缆远偏移距信号的计算误差,同时具有较高的计算效率;上下缆... 本文发展基于波动方程的上下缆鬼波压制方法,推导了上下缆地震波场频率波数域波动方程延拓合并公式.基于Fourier变换的波场解析延拓确保上下缆资料振幅相位的一致性,消除了长拖缆远偏移距信号的计算误差,同时具有较高的计算效率;上下缆地震波场的波动方程法合并有效解偶鬼波干涉,实现综合利用上下缆地震数据压制鬼波.理论模型数据和实际采集地震数据的测试表明了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地震采集 上下缆 鬼波压制 波动方程延拓合并 频率波数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西南次海盆北缘海底地震仪测线深部地壳结构研究 被引量:27
7
作者 吕川川 郝天珧 +2 位作者 丘学林 赵明辉 游庆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129-3138,共10页
基于2009年和2011年采集的海底地震仪数据,辅以多道地震数据,对南海西南次海盆北缘的地壳结构进行了探索.利用二维射线追踪的反演方法建立测线上的模型.利用声学基底面的反射波,下地壳顶界面的反射波和莫霍面的反射波走时的反演勾绘了... 基于2009年和2011年采集的海底地震仪数据,辅以多道地震数据,对南海西南次海盆北缘的地壳结构进行了探索.利用二维射线追踪的反演方法建立测线上的模型.利用声学基底面的反射波,下地壳顶界面的反射波和莫霍面的反射波走时的反演勾绘了地层中的不连续界面,利用自声学基底面下的折射波和来自上地幔的首波来反演整条测线的P波速度结构.结果发现在下地壳顶界面和莫霍面都出现了较大的起伏,据此推断西南次海盆的张裂模式,并得到西南次海盆与非火山型的大陆边缘伊比利亚-纽芬兰的张裂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性的结论.说明了大陆张裂的两种端元力学模型不能很好的解释西南次海盆的拉张模式,而应用弹性梁的力学模型可以解释这种拉张模式.虽然在西南次海盆北部陆坡区的下地壳中没有发现大规模的岩浆活动,但是得出在莫霍界面上方可能有小规模熔融物质存在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西南次海盆 海底地震仪 广角地震 大陆张裂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组长7段陆相页岩气地质特征及勘探潜力评价 被引量:72
8
作者 姜呈馥 王香增 +4 位作者 张丽霞 万永平 雷裕红 孙建博 郭超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880-1888,共9页
鄂尔多斯盆地为大型富含油气盆地,发育本溪组、山西组、延长组长7段、长9段等多套页岩层系,具备页岩气形成的基本地质条件。为查明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组长7段页岩气的勘探潜力.本文利用有机地球化学和岩石学分析、含气量测试、... 鄂尔多斯盆地为大型富含油气盆地,发育本溪组、山西组、延长组长7段、长9段等多套页岩层系,具备页岩气形成的基本地质条件。为查明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组长7段页岩气的勘探潜力.本文利用有机地球化学和岩石学分析、含气量测试、等温吸附曲线测定等多种手段,分析了延长组长7段页岩的基本地质、地化及含气性特征。在此基础上.对长7段页岩气勘探潜力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长7段陆相页岩埋深和厚度适中、有机质类型以I、Ⅱ型为主,有机质丰度和脆性矿物含量高,含气量可达1.25~6.45ml/g。与北美地区典型页岩相比,研究区长7段页岩有机质类型、有机碳含量类似,粘土矿物含量和长石含量偏高.碳酸盐和石英含量偏少,有机质成熟度偏低。研究区内延长组长7段页岩气资源勘探潜力巨大.资源量为1528.409亿m^3.可作为常规油气勘探的重要补充,志丹-甘泉-线西南部为页岩气勘探的有利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延长组长7段 陆相页岩气 地质特征 勘探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麻坑、泥火山在南海北部与西部陆缘的分布特征和地质意义 被引量:32
9
作者 陈江欣 关永贤 +4 位作者 宋海斌 杨胜雄 耿明会 拜阳 刘伯然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919-938,共20页
本文利用新的高分辨率海底多波束地形数据与以往研究资料对南海台西南盆地及以西和中建南盆地北部及以北陆缘区域内的麻坑与泥火山分布区进行了统计、分析与总结.本文提出根据麻坑的个体平面形态、规模量级和组合形式建立麻坑的三类分... 本文利用新的高分辨率海底多波束地形数据与以往研究资料对南海台西南盆地及以西和中建南盆地北部及以北陆缘区域内的麻坑与泥火山分布区进行了统计、分析与总结.本文提出根据麻坑的个体平面形态、规模量级和组合形式建立麻坑的三类分类体系并进行总结阐述.麻坑的直径与坑深总体具有线性变化关系但又有区域性分布特征,可能反映了不同海区底质性质、浅地层构造活动、海底倾斜程度和海底底流等因素的不同影响;同一区域泥火山的直径与高度具有线性关系而不同区域拟合斜率差异较大,可能说明同区域泥火山形态、流体成分和来源具有高度一致性,但其分布具有区域差异性特征.研究表明,麻坑、泥火山的产生与近5Ma新构造运动期内台湾南部和南海西缘区域性走滑断裂活动相一致,主要分布在构造活动较为活跃,沉积较为薄弱的近坡折带和大陆坡区域,在具有走滑性质的台西南、莺歌海和中建南盆地分布较广、规模较大,而在其他主要张裂性质盆地中分布较少,规模较小.其分布特征一方面能够说明某些区域流体的大量渗漏与逸散,另一方面也能够说明某些区域持续的构造活动有利于该区域深部流体的重新聚集与成藏,从而成为指导油气资源勘探的重要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坑 泥火山 新构造运动 流体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砂岩储层埋藏-成岩-油气充注演化过程与孔隙演化定量分析——以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盒8段天然气储层为例 被引量:34
10
作者 李杪 侯云东 +3 位作者 罗静兰 陈娟萍 罗晓容 贾亚妮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82-892,共11页
目前国内对致密砂岩的成岩-孔隙演化过程、埋藏-热演化史、油气充注史基本停留在相对独立和单一的静态研究阶段,因此,对于砂岩的岩石学组分及其差异性成岩演化过程导致的储层致密化过程与油气充注时序关系的研究依然十分薄弱。通过各类... 目前国内对致密砂岩的成岩-孔隙演化过程、埋藏-热演化史、油气充注史基本停留在相对独立和单一的静态研究阶段,因此,对于砂岩的岩石学组分及其差异性成岩演化过程导致的储层致密化过程与油气充注时序关系的研究依然十分薄弱。通过各类薄片显微镜下研究与定量统计,结合扫描电镜、阴极发光、包裹体均一温度与激光拉曼探针成分等多种分析测试手段,开展了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盒8段不同类型致密砂岩的埋藏-成岩-油气充注-孔隙动态演化历史的精细研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各砂岩致密化过程与油气充注在时序关系上的差异性。研究结果显示,钙质胶结砂岩和高塑性岩屑砂岩的成岩-油气充注演化过程相对简单,前者经历中成岩阶段A期碳酸盐胶结作用后基本成为致密储层,时序关系为先充注后致密;而后者经历早成岩阶段压实作用后一部分成为致密储层,时序关系为先致密后充注;石英砂岩和岩屑石英砂岩经历了较为复杂的成岩-油气充注演化过程,时序关系为边充注边致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类型 成岩序列 孔隙定量演化 致密砂岩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地表地震地质复杂性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 被引量:3
11
作者 陈高祥 符力耘 +2 位作者 于更新 管西竹 葛双成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062-1072,共11页
复杂近地表散射衰减所有的地面观测波场,形成半随机半相干的近地表强散射噪音背景,弥漫整个炮集,淹没深层反射信号,是导致地震资料极低信噪比的主要原因.如何研究和评价近地表散射强度一直是石油勘探未解决的问题,这与起伏地表的粗糙度... 复杂近地表散射衰减所有的地面观测波场,形成半随机半相干的近地表强散射噪音背景,弥漫整个炮集,淹没深层反射信号,是导致地震资料极低信噪比的主要原因.如何研究和评价近地表散射强度一直是石油勘探未解决的问题,这与起伏地表的粗糙度、近地表速度横向变化和结构倾角分布密切相关.基于前期复杂近地表边界元法波动方程数值模拟研究,本文提出一种复杂近地表散射振幅矩阵方法来分析近地表散射强度.首先对复杂近地表结构进行边界元配置方法离散,根据边界积分方程生成矩阵方程.我们不求解该矩阵方程(涉及海量计算),只是利用矩阵分析技术来解析矩阵方程中的散射振幅系数矩阵,研究复杂近地表结构对不同频率波场的散射强度.该方法利用边界元对近地表结构几何特征的精确表征,研究起伏地表和非规则地质分界面对地震波传播的影响,由基本解及其在边界上的法向导数经过高斯数值积分计算得到的散射振幅系数矩阵,不仅描述了任意两点之间的相互影响,同时还刻画了边界形状特征的影响,为评价不同地质结构的散射强度提供了可能性.作为初步评价手段,我们采用矩阵元素总和与矩阵维数之比作为表征散射振幅系数矩阵散射特征的标量复杂系数,通过理论和实际模型测试,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计算快速的近地表复杂性分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表复杂性定量分析 散射振幅系数矩阵 边界元离散 标量复杂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张家滩页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与有机质富集的关系 被引量:27
12
作者 尹锦涛 俞雨溪 +3 位作者 姜呈馥 刘建 赵谦平 史鹏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544-1556,共13页
选择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张家滩页岩的64块岩芯样品,开展了有机碳和主、微量元素等地球化学测试工作。在分析其主、微量元素等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对张家滩页岩的古气候、古氧化还原条件和古生产力等古沉积环境进行了研究,讨论了控制... 选择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张家滩页岩的64块岩芯样品,开展了有机碳和主、微量元素等地球化学测试工作。在分析其主、微量元素等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对张家滩页岩的古气候、古氧化还原条件和古生产力等古沉积环境进行了研究,讨论了控制鄂尔多斯盆地张家滩页岩有机质富集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张家滩页岩有机碳含量(TOC)较高,达2.14%~11.44%。与贫有机质页岩段相比,富有机质页岩段的Na_2O,CaO,U,V,Ba,Cu富集而Al_2O_3,TiO_2,K_2O,MgO含量低。古沉积环境指标表明张家滩页岩沉积时位温暖潮湿-半干旱的古气候,沉积底水氧化还原环境为贫氧-厌氧环境,表层水具有中—高的古生产力。有机质含量与氧化还原指标间的正相关关系表明,有机质含量主要受水体的氧化还原程度的控制,有机质富集属于"保存条件"模式。进一步研究显示,张家滩页岩有机质的富集主要是由古气候变化所造成湖水缺氧程度所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富集 主微量元素 沉积环境 张家滩页岩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云鄂博稀土白云岩电磁学特征与影响因素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亮 何兰芳 +5 位作者 杨占峰 徐亚 赵永岗 郝美珍 赵剑 刘春龙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50-960,共11页
白云鄂博是全球最大的稀土矿,也是我国著名的铁矿区。稀土白云岩是白云鄂博稀土矿主要赋矿岩体,大部分铁矿也赋存于其中。然而,稀土白云岩的岩石电磁学特征至今没有清楚的认识,影响了电磁法勘探资料解释及稀土白云岩发育规律的认识。本... 白云鄂博是全球最大的稀土矿,也是我国著名的铁矿区。稀土白云岩是白云鄂博稀土矿主要赋矿岩体,大部分铁矿也赋存于其中。然而,稀土白云岩的岩石电磁学特征至今没有清楚的认识,影响了电磁法勘探资料解释及稀土白云岩发育规律的认识。本文测量了白云鄂博稀土白云岩、铁矿石样品和部分围岩的岩石复电阻率,为分析岩矿石复电阻率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还测量了样品的磁化率数据。利用手持XRF分析仪对样品进行成分粗分析,部分样品进行了主微量分析和显微镜下分析。结果显示,矿区岩石电阻率变化范围跨度大,而且相同岩性岩石电阻率差异较大。矿区围岩与矿石(铁、稀土)之间有较为明显的磁化率差异、轻稀土元素含量(LREE:La、Ce、Pr、Nd)差异显著。岩石组分与岩石电磁属性的交汇结果显示,岩石磁化率与岩石Fe_(2)O^(T)_(3)含量正相关。镜下分析发现,磁铁矿的分布与联结程度影响白云鄂博铁矿石电阻率。白云鄂博稀土白云岩具有中高阻、甚至高阻特征,岩石中大量发育的高阻矿物是影响其电磁学特征的重要影响因素。岩石电磁学分析为白云鄂博电磁法勘探数据解释和隐伏矿预测提供了重要的岩石物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鄂博 稀土 白云岩 复电阻率 磁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巴士海峡三维OBS探测的异常数据恢复 被引量:16
14
作者 张佳政 丘学林 +3 位作者 赵明辉 游庆瑜 贺恩远 王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529-1538,共10页
为了探明南海东北部马尼拉俯冲带北段的地壳结构属性,2016年4—6月,"实验2"号科考船执行基金委共享航次,在巴士海峡区域实施三维海底地震仪(OBS)深地震探测实验.实验总共投放48台国产便携式OBS,最终回收41台,放炮测线长2300km... 为了探明南海东北部马尼拉俯冲带北段的地壳结构属性,2016年4—6月,"实验2"号科考船执行基金委共享航次,在巴士海峡区域实施三维海底地震仪(OBS)深地震探测实验.实验总共投放48台国产便携式OBS,最终回收41台,放炮测线长2300km,有效放炮10800次,获得了宝贵的第一手数据资料.但初步处理显示,新研发的25台OBS数据异常,未能识别有效震相,给后续计算模拟带来极大困难.为此,本文对异常数据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数据格式检查、导航放炮时间查对、相邻台站信号对比、外部时间和内部时间分析等手段,发现数据异常的原因是采样间隔发生了变化,由设置的4.0ms变为实际的4.5ms,导致内部时间出错,无法正确裁截和对齐震相.新版仪器为节能优化,调低了CPU主频,导致在较高采样率情况下,实际采样间隔比预设要长,这是造成数据异常的主要原因.通过修正采样间隔和数据重采样的方法,我们成功恢复了异常数据,获得了清晰的地震剖面.此项研究不仅挽救了宝贵的地震数据,为下一步地壳结构研究提供数据基础,而且提升了国家基金委共享航次的科学意义,可为今后国产仪器的研发和使用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数据修复 海底地震仪 三维探测 巴士海峡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围封对当雄县高寒草原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41
15
作者 斯贵才 袁艳丽 +3 位作者 王建 王光鹏 雷天柱 张更新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0,共10页
过度放牧会严重破坏土壤生态系统,造成土壤退化,土壤一旦退化,即使很长年限也难以恢复。本研究通过围栏禁牧(1、4、6年)对青藏高原当雄县高寒草原退化草地进行修复,分析围封时间对高寒草原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以期... 过度放牧会严重破坏土壤生态系统,造成土壤退化,土壤一旦退化,即使很长年限也难以恢复。本研究通过围栏禁牧(1、4、6年)对青藏高原当雄县高寒草原退化草地进行修复,分析围封时间对高寒草原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以期阐明围封对高寒退化草地修复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放牧土壤相比,围封1、4和6年的草地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和水溶性有机氮含量显著提高(P<0.05),围封6年的土壤含水量显著增加,p H值显著降低;围封显著改变了土壤蔗糖酶和L-天冬酰胺酶活性,土壤蔗糖酶和L-天冬酰胺酶活性均随着围封年限的延长有增加的趋势;围封6年土壤细菌、放线菌和革兰氏阳性细菌含量相比放牧显著升高。因此,围封不仅会引起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而且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都会发生相应改变。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水溶性有机碳、水溶性有机氮、土壤水均与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类群生物量显著或极显著(P<0.01)相关,因此这些指标可以指示退化草地修复状况。围栏禁牧有利于提高土壤易降解有机质含量,从而促进微生物生长,加速营养物质循环,促进高寒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 土壤酶活性 青藏高原 过度放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尼拉海沟俯冲带前缘(21°N)海底地震仪数据处理初步成果 被引量:8
16
作者 刘思青 赵明辉 +4 位作者 张佳政 孙龙涛 徐亚 詹文欢 丘学林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0-69,共10页
在马尼拉海沟俯冲带前缘开展了二维海底地震仪(OBS)探测实验,布置了一条东西走向的深地震测线——OBS2015-2。以该测线上的2个台站(OBS04和OBS08)为例,阐述了此次实验所用短周期国产OBS的数据处理流程。包括从原始数据到SAC格式、再到S... 在马尼拉海沟俯冲带前缘开展了二维海底地震仪(OBS)探测实验,布置了一条东西走向的深地震测线——OBS2015-2。以该测线上的2个台站(OBS04和OBS08)为例,阐述了此次实验所用短周期国产OBS的数据处理流程。包括从原始数据到SAC格式、再到SEGY格式的转换;同时包括炮点位置校正和OBS位置校正。数据处理结果表明,OBS2015-2测线的数据质量良好,综合地震剖面显示来自深部的震相(如Ps P、Pg、Pm P等)信息十分清晰。利用Rayinvr软件正演试算,进一步确认了震相类型,特别是来自于输入板块莫霍面的反射震相非常丰富,为马尼拉俯冲带的输入板块地壳底界面的确定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地震仪 震相拾取 马尼拉海沟俯冲带 数据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系有机质演化过程中CO_2对流体密度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付德亮 周世新 +2 位作者 马瑜 李靖 李源遽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1-46,63,共7页
通过民和盆地侏罗系煤岩在黄金管封闭体系下热模拟实验,获得了煤系有机质各演化阶段的流体组成,应用PVT-sim软件中的PR状态方程计算了煤成烃的密度,同时就煤系有机质产生的CO_2对煤成烃密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认为煤成烃流体密度随演... 通过民和盆地侏罗系煤岩在黄金管封闭体系下热模拟实验,获得了煤系有机质各演化阶段的流体组成,应用PVT-sim软件中的PR状态方程计算了煤成烃的密度,同时就煤系有机质产生的CO_2对煤成烃密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认为煤成烃流体密度随演化程度的增加而减小。当压力为10~50 MPa,温度为25~125℃,EASY%R_o(通过计算得出的镜质体反射率)为0.86%~2.52%时,液相流体密度为0.51~0.85 g/cm^3,气相流体密度为0.05~0.85 g/cm^3。煤系有机质演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CO_2,并直接影响煤成烃流体的密度。气相或液相流体密度均随着流体组成中CO_2含量的增加而增大。CO_2通过改变流体偏差因子(Z)和流体组分平均分子量的方式影响煤成烃的流体密度,随着热演化程度的增加,这2种控制因素的主次关系在逐渐改变。低演化阶段CO_2主要以降低流体偏差因子的方式增大流体密度,而高演化阶段CO_2含量的增加使流体平均分子量增大,造成流体密度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系有机质 密度 气相 液相 CO2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真空与脉冲放电气相色谱联用装置研发及其在岩石脱气化学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8
作者 李立武 刘艳 +4 位作者 王先彬 张铭杰 曹春辉 邢蓝田 李中平 《岩矿测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22-230,共9页
岩石中气体化学组成的分析具有重要意义。载气保护下的岩石脱气,过程比较复杂;高真空下岩石脱气的气相色谱分析报道较少,一般不能测量气体的总量;真空脱气质谱法对于分子量相近的气体,很难进行测量。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研制了高真空岩石... 岩石中气体化学组成的分析具有重要意义。载气保护下的岩石脱气,过程比较复杂;高真空下岩石脱气的气相色谱分析报道较少,一般不能测量气体的总量;真空脱气质谱法对于分子量相近的气体,很难进行测量。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研制了高真空岩石样品脱气分析装置,该装置真空度<10-4Pa,空白样品压强<0.1 Pa,N2含量测量精度为0.63%,标准温压下最少可测样品量<1 mm3。将其与带脉冲放电检测器的气相色谱仪联用,实现了岩石脱气及其微升量级气体化学组成的高灵敏气相色谱分析。利用本系统分析了五大连池火山岩、松辽盆地储层岩石和四川盆地页岩样品中释放的气体,结果表明:相比以往的实验装置和方法,该系统能够直接测量岩石脱出气体的总量,分段加热脱气分析样品用量更少,气体组成分析灵敏度更高,检测的主要成分是岩石脱气常见的成分,针对性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真空电磁破碎 微升量气体 脉冲放电检测器 幔源岩 页岩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西南次海盆与南沙地块的OBS探测和地壳结构 被引量:88
19
作者 丘学林 赵明辉 +5 位作者 敖威 吕川川 郝天珧 游庆瑜 阮爱国 李家彪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117-3128,共12页
跨越南海西南次海盆南部陆缘和南沙地块中部的OBS973-1测线是南海南部首次采集的海底地震仪(OBS)广角反射与折射深地震测线,本文通过震相分析和走时正演拟合,获得了沿测线的二维纵波速度结构模型.模拟结果显示表层沉积物速度2.5~4.5 km... 跨越南海西南次海盆南部陆缘和南沙地块中部的OBS973-1测线是南海南部首次采集的海底地震仪(OBS)广角反射与折射深地震测线,本文通过震相分析和走时正演拟合,获得了沿测线的二维纵波速度结构模型.模拟结果显示表层沉积物速度2.5~4.5 km/s,厚度1000~3000 m,局部基底面起伏较大.结晶基底的速度从顶部的4.5~5.5 km/s增加到地壳底部的6.8~6.9 km/s,中地壳有一个小的速度不连续面(0.1~0.2 km/s),而地壳底部的莫霍面有较大的速度反差(1.2 km/s),上地幔顶部的速度为8.0~8.1 km/s.莫霍面埋深和地壳厚度在测线的北段和南段有很大的不同,在测线北段的海盆区,莫霍面埋深约11 km,结晶地壳的厚度仅为5~6 km,表现为典型洋壳的特征,而在测线南段的陆块区,莫霍面埋深最大达24 km,地壳厚度可达20 km,表现为减薄陆壳的特征,从海盆区到陆块区莫霍面埋深和地壳厚度迅速增加.陆块区上下地壳的厚度和变化趋势相似,下地壳没有看到高速层(HVL),可能说明地壳内部是以纯剪拉张的均匀减薄为主,地壳下部的岩浆底侵不发育.对比OBS973-2和OBS973-3测线的结构模型,可以推测南沙地块的中部和东部具有相似的构造性质,西南次海盆两侧是一对非火山型的不对称共轭陆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次海盆 南沙地块 海底地震仪 地壳结构 共轭陆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超深层白云岩储集层:机遇与挑战 被引量:28
20
作者 陈代钊 钱一雄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87-196,共10页
深层—超深层白云岩储集层是未来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和目标,是潜在的优质油气储集体或储集层。查明白云岩的成因、孔隙发育与保存机理以及流体性质与演化路径,建立符合实际地质状况的储集层地质模型,对于预测深层—超深层白云岩储集层... 深层—超深层白云岩储集层是未来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和目标,是潜在的优质油气储集体或储集层。查明白云岩的成因、孔隙发育与保存机理以及流体性质与演化路径,建立符合实际地质状况的储集层地质模型,对于预测深层—超深层白云岩储集层的分布规律是非常重要的。疏理了白云岩成因的几个核心问题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指出了白云石化作用模式的演变过程和发展方向,提出了建立深层—超深层白云岩多阶段动态演化模式应考虑的问题。中国三大克拉通盆地(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深层—超深层赋存丰富的白云岩,并且已经有一些重要的油气发现,为开展深层—超深层白云岩油气勘探提供了好的机遇,但深埋藏、多期构造改造、叠加和复杂的流体演化历史也是此项研究重要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超深层 白云岩 储集层 机遇与挑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