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沙坡头人工植被区陆气耦合模式及生物结皮与植被演变的机理研究 被引量:15
1
作者 姚德良 李家春 +2 位作者 杜岳 李新荣 张景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52-460,共9页
论述了研究陆气相互作用的意义和现状。在以前工作基础上 ,针对腾格里沙漠人工植被区陆气水热传输过程 ,提出了一个多层陆气耦合模式。特别给出了导水率的计算模型和修正后的根系吸水模式 ,考虑了结皮层对于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以及植被... 论述了研究陆气相互作用的意义和现状。在以前工作基础上 ,针对腾格里沙漠人工植被区陆气水热传输过程 ,提出了一个多层陆气耦合模式。特别给出了导水率的计算模型和修正后的根系吸水模式 ,考虑了结皮层对于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以及植被演变的过程。陆气耦合模式分别对大气、植被、土壤作多层划分 ,以助于细致了解沿高度分布的各物理量。同时 ,介绍了当地气候概况和野外观测情况。利用本模式对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沙漠站人工植被区陆气水热交换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 ,模拟结果与实测值吻合较好 ,可为当地合理利用水热资源和治理沙漠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坡头 人工植被区 陆气耦合模式 生物结皮 植被演变 机理 结皮层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包兰铁路沙坡头段人工植被区生境与植被变化研究 被引量:42
2
作者 于云江 林庆功 +1 位作者 石庆辉 刘家琼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433-439,共7页
综合土壤、气候、植被等诸多因子 ,结合时间尺度上的环境变迁对植被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 1 )沙子水分随着人工植被建立时间延长而线性地减少 ,30 a后人工植被的水分得以稳定 ,对降水量增加的响应也变弱。 ( 2 )虽然人工植被... 综合土壤、气候、植被等诸多因子 ,结合时间尺度上的环境变迁对植被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 1 )沙子水分随着人工植被建立时间延长而线性地减少 ,30 a后人工植被的水分得以稳定 ,对降水量增加的响应也变弱。 ( 2 )虽然人工植被盖度有所下降 ,但以油蒿为建群种的群落能够适应沙坡头环境的变化 ,不断的自我繁衍 ,保持可持续性。 ( 3)随着环境的变化 ,该地的生物多样性增加了 ;藻类、藓类以及浅根性植物和动物等的侵入 ,使简单的人工植被已演变到多层次的复杂的人工 +自然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能够维持草原化荒漠条件下较高的盖度 ,有利于沙面形成结皮并向成土过程发育 ,从而可保持固沙系统较长时期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兰铁路 沙坡头段 生境 人工植被 稳定性 沙结皮 复合生态系统 干旱 荒漠植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丘背风侧气流及其沉积类型与意义 被引量:24
3
作者 哈斯 王贵勇 董光荣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96-100,124,共6页
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对现代沙丘表面气流、沉积过程的野外观测结果表明 ,由于区域气流、沙丘形态及其相互作用等的不同使沙丘背风坡气流发生变化 ,在此发现三种背风坡次生气流 :分离流、附体未偏向流和附体偏向流。前者以弱的反向流为特... 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对现代沙丘表面气流、沉积过程的野外观测结果表明 ,由于区域气流、沙丘形态及其相互作用等的不同使沙丘背风坡气流发生变化 ,在此发现三种背风坡次生气流 :分离流、附体未偏向流和附体偏向流。前者以弱的反向流为特征多发生在横向气流条件下坡度较陡的背风坡 ;后二者具有相对高的风速 ,其中附体流多发生在坡度缓和的背风坡 ,其方向在横向气流条件下保持原来的方向 ,而在斜向气流作用下发生偏转且其强度为原始风入射角的余弦函数。根据背风坡气流方向及强度 ,作者阐述了不同区域气流环境中沙丘背风坡沉积过程、层理类型及特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丘背风侧气流 沉积过程 交错层理 古风向 古气候 风成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被恢复措施对沙地土壤真菌数量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苑力晖 窦彩虹 +2 位作者 姚拓 张志山 陈应武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21-123,139,共4页
采用涂抹平板法测定了流动沙丘、荒漠草原和不同建植年代(1956、1964、1981、1987年)人工植被区表层(0-10cm)土壤真菌含量,试图揭示植被恢复措施对沙地土壤真菌数量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荒漠草原表层土壤真菌数量最高,为(12.31&#... 采用涂抹平板法测定了流动沙丘、荒漠草原和不同建植年代(1956、1964、1981、1987年)人工植被区表层(0-10cm)土壤真菌含量,试图揭示植被恢复措施对沙地土壤真菌数量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荒漠草原表层土壤真菌数量最高,为(12.31±1.20)×103个·g^-1;流动沙丘最低,为(0.36±0.37)×103个·g^-1;人工固沙地土壤真菌含量以建植年份排序为:1956年〉1964年〉1981年〉1987年;流动沙丘、荒漠草原和不同建植年代6个样地间土壤表层真菌含量差异达显著性水平(P〈0.05).土壤真菌数量与土壤养分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二者间呈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地 植被恢复 人工植被 土壤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