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97篇文章
< 1 2 6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科学数据中心:助推大数据时代水生生物学研究新发展 被引量:2
1
作者 缪荣丽 魏朝军 +6 位作者 王宝强 彭新奎 陈凯 熊凡 方成池 甘小妮 曾宏辉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719-1724,共6页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水生所”)是研究内陆水体生命过程、生态环境保护与生物资源利用的综合性学术机构。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水生所科研人员率先有计划地针对全国主要水体开展了实地科学考察,产生了大量的水生生物原始...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水生所”)是研究内陆水体生命过程、生态环境保护与生物资源利用的综合性学术机构。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水生所科研人员率先有计划地针对全国主要水体开展了实地科学考察,产生了大量的水生生物原始生态学数据;随着显微拍照和测序技术的进步,调查还产生了各种浮游生物显微照片和大量的遗传数据。这些数据为水生态监测服务系统和数据库的构建提供了数据支持,有助于推进水生生物学研究的发展。此外,面向国家在水环境保护、渔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大战略需求,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科学数据中心(以下简称水生所科学数据中心)(http://sdb.ihb.ac.cn/)聚焦科学数据标准规范、安全可控和开放共享,对上述科学数据进行收集保存、汇交整合、分级管理和分析挖掘,以期为生态环境保护与生物资源保护利用等领域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 水生生物 水环境保护 渔业可持续发展 科技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水河河源段云南光唇鱼的生物学研究
2
作者 王钦 曾旭茂 +5 位作者 夏治俊 王硕 吴梦寒 邹鑫华 刘飞 王剑伟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0-231,共12页
基于2023年3月—2024年2月在赤水河河源段的逐月采样,对云南光唇鱼Acrossocheilus yunnanensis的年龄、生长、繁殖和摄食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赤水河河源段云南光唇鱼样本由4个龄组组成,雌雄比1∶0.66。体重(W)和体长(L)关系为:W=3... 基于2023年3月—2024年2月在赤水河河源段的逐月采样,对云南光唇鱼Acrossocheilus yunnanensis的年龄、生长、繁殖和摄食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赤水河河源段云南光唇鱼样本由4个龄组组成,雌雄比1∶0.66。体重(W)和体长(L)关系为:W=3.505×10^(−6) L^(3.304),经统计检验,b>3,呈正异速生长。用von Bertalanffy方程对其生长进行了拟合,其参数为:L_(∞)=283.561 mm,k=0.336,t_(0)=−0.632。其体长生长速度和加速度不具拐点,生长速度随年龄增加而持续下降;体重的生长速度具拐点,拐点年龄为2.92龄。雌、雄鱼的初次性成熟体长分别为178.96 mm、143.97 mm,对应年龄分别为2.24龄、1.53龄。赤水河的云南光唇鱼为分批产卵类型,繁殖期为4—9月,产卵高峰在5月,个体绝对繁殖力和相对繁殖力的平均值分别为6624粒/尾和47粒/g。摄食率和摄食强度均保持在较高水平,受水深、浊度和水温等影响,呈现出春秋季高于夏冬季的特点。云南光唇鱼与环境相适应的大卵粒、分批产卵和较长的繁殖期等生活史特征可能是其在赤水河河源段成为优势物种的生物学基础,限制捕捞和保护近岸微生境是该物种保护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 生长 繁殖 摄食 云南光唇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叶绿体基因组的中国水麦冬科系统发育研究
3
作者 王璐瑶 周全 +3 位作者 樊国有 袁庆 张晶晶 刘海瑞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4-166,共13页
为探究水麦冬科(Juncaginaceae)系统发育上存在的争议,并丰富水麦冬科物种的遗传信息资源,研究对海韭菜(Triglochin maritima)和水麦冬(Triglochin palustris)叶绿体基因组进行测序、组装、注释和特征分析,并重建其与相关类群的系统发... 为探究水麦冬科(Juncaginaceae)系统发育上存在的争议,并丰富水麦冬科物种的遗传信息资源,研究对海韭菜(Triglochin maritima)和水麦冬(Triglochin palustris)叶绿体基因组进行测序、组装、注释和特征分析,并重建其与相关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海韭菜和水麦冬叶绿体基因组呈环状四分体结构,全长分别为155881和155803 bp,分别鉴定出了57和60个SSRs及49个长重复序列。海韭菜和水麦冬叶绿体基因组偏好使用以A/U结尾的密码子。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水麦冬科两个物种聚为一支,与其近缘类群遗传距离较远,于78.67 MYA与眼子菜属(Potamogeton)、虾海藻属(Phyllospadix)、大叶藻属(Zostera)、二药藻属(Halodule)、针叶藻属(Syringodium)、川蔓藻属(Ruppia)构成的分支产生分化。结合物种生境与形态特征支持将水麦冬属上升为水麦冬科。研究将不仅为探究水麦冬科叶绿体基因组结构进化奠定理论基础,也能为水麦冬科及相关类群物种保护和科学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麦冬科 叶绿体基因组特征 系统发育 分歧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东湖水生植被的恢复试验研究 被引量:51
4
作者 邱东茹 吴振斌 +2 位作者 刘保元 严国安 周远捷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1997年第2期168-174,共7页
本文报道了在武汉东湖所作的水生植被恢复的研究结果.分别在东湖水果湖、汤林湖和后湖等三个湖建立水生植被恢复示范区.挺水植物莲Nelumbonucifera和芦苇Phragmitescommumis、浮叶植物菱Trapasp.和r-选择型的沉水植物苦草Vallisneri... 本文报道了在武汉东湖所作的水生植被恢复的研究结果.分别在东湖水果湖、汤林湖和后湖等三个湖建立水生植被恢复示范区.挺水植物莲Nelumbonucifera和芦苇Phragmitescommumis、浮叶植物菱Trapasp.和r-选择型的沉水植物苦草Vallisneriasp.、聚草Myriophyllumspicatum、菹草Potamogetoncrispus和大茨藻Najasmarina等在三个植被复示范区均可以恢复.而黄丝草Potamogetonmaackianus、伊乐藻Elodeacanadensis、黑藻Hydrillaverticillata等在后湖示范区可以恢复,在水果湖恢复未能成功.黑藻在汤林湖示范区也未能恢复.在水生植被演替动态研究和中试规模的恢复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东湖为代表的富营养浅水湖泊水生植被恢复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恢复 水生植被 富营养化 湖泊 恢复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东湖不同营养型子湖的水生生物与水域功能 被引量:7
5
作者 况琪军 夏宜琤 +3 位作者 李植生 庄德辉 刘保元 詹发萃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1997年第3期249-254,共6页
于1991-1993年研究了武汉东湖4个营养型不同的子湖中水生生物与水域功能,表明各子湖之间各类水生生物的生态特征存在明显差异。茶港湾的HBC和FC的数量、藻类的细胞密度和初级生产量、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的个体密度等均居4个子湖之首... 于1991-1993年研究了武汉东湖4个营养型不同的子湖中水生生物与水域功能,表明各子湖之间各类水生生物的生态特征存在明显差异。茶港湾的HBC和FC的数量、藻类的细胞密度和初级生产量、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的个体密度等均居4个子湖之首,其水质已达到超富营养水平,将该湖区作为污水天然净化区进行管理,可望对东湖的主体湖区起到缓冲和保护作用;郭郑湖的水质状况仅次于茶港湾湖区,处于富营养阶段,该湖区多项生化指标已不符合饮用水源和养殖水体的要求,以发展水上运动和旅游事业为主要功能较为适宜;后湖的营养水平介于中-富营养和富营养之间,作为饮用水源和水草植被的恢复与保护区,需降低石油类化学指标、严格限制湖周N、P营养和外源污染物排入;牛巢湖是目前东湖最洁净的水体,属中营养型,是理想的饮用水源和风景游览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生物 水质 水域功能 武汉东湖 湖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东湖水生植物生态学研究 Ⅱ.后湖水生植被动态与水体性质 被引量:18
6
作者 邱东茹 吴振斌 +2 位作者 刘保元 周易勇 况琪军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1997年第2期123-130,共8页
报道1991~1993年武汉东湖子湖后湖区水生植被和水体理化性质的调查结果。目前后湖水生植物较东湖其它湖区丰富,共记载了47种,3年间水生植物生物量和水生植被分布面积变动剧烈。1991年水生植被分布面积约为该湖区面积的8.4%;1992... 报道1991~1993年武汉东湖子湖后湖区水生植被和水体理化性质的调查结果。目前后湖水生植物较东湖其它湖区丰富,共记载了47种,3年间水生植物生物量和水生植被分布面积变动剧烈。1991年水生植被分布面积约为该湖区面积的8.4%;1992年高达381hm2,覆盖面积达80%;而1993年水生植被面积不到1%。经分析,认为目前影响后湖水生植被的主要因子是草食性鱼类,只要停止放养草食性鱼类,结合降低水位和人工引种等措施,可以促进沉水植物迅速恢复。并对沉水植物和浮游植物分别占优势的状态下水体的性质作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植物 植物生态学 水生植被 水体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东湖沉积物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郑利 徐小清 金利娜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2003年第4期319-325,共7页
沉积物中的酸挥发性硫化物(AVS)是预测厌氧沉积物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重要参数,SEM/AVS大于1时沉积物中重金属具有潜在生物毒性,小于1时则无生物有效性. 本文研究了东湖三个不同污染负荷的站点的同步提取金属SEM(Cu, Zn, Pb, Cd, Ni, C... 沉积物中的酸挥发性硫化物(AVS)是预测厌氧沉积物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重要参数,SEM/AVS大于1时沉积物中重金属具有潜在生物毒性,小于1时则无生物有效性. 本文研究了东湖三个不同污染负荷的站点的同步提取金属SEM(Cu, Zn, Pb, Cd, Ni, Co, Ag, Cr)和SEM/AVS的深度分布,研究表明东湖沉积物中主要重金属是Zn, Cr和Cu,约占SEM总量的90%. I站、II站沉积物中AVS是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主控因子之一,对重金属的深度分布影响较大,重金属不具有生物有效性;III站沉积物中AVS对重金属的深度分布影响较小,重金属具有潜在的生物毒性. 相关分析表明,I站、II站沉积物中Cr、Ni、Ag、Cd与AVS在P<0.05有显著性相关,AVS对这些金属的深度分布具有更强的控制作用;虽然两站沉积物中Cr的含量差别不大,东湖I站沉积物中Cr/AVS比值(0.02)显著高于II站(0.003),沉积物中Cr与硫化物的结合主要是受还原反应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重金属 生物有效性 酸挥发性硫化物 东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环境中水生生物二元生命封闭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刘永定 张晓明 +3 位作者 陈浩峰 宋立荣 胡章立 戴玲芬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S1期73-77,共5页
利用返回式卫星搭载的“空间通用生物培养箱”进行了2种二元微生态系统(螺-自养藻及异养藻-自养藻)共3个组合的空间结构与功能的实验研究,第1种组合因生保条件不足,螺未能存活;第2种组合运行良好,其中的气体组份与大气中的组份相... 利用返回式卫星搭载的“空间通用生物培养箱”进行了2种二元微生态系统(螺-自养藻及异养藻-自养藻)共3个组合的空间结构与功能的实验研究,第1种组合因生保条件不足,螺未能存活;第2种组合运行良好,其中的气体组份与大气中的组份相近;第3种组合基本运行正常,其中的异养藻仍具有捕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环境 二元生命系统 封闭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有鮈鲫作为水生模式生物的研究及探讨 被引量:8
9
作者 吴晟旻 张圣虎 +3 位作者 吉贵祥 刘济宁 石利利 周炳升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38-46,共9页
我国本土水生生物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 Ye et Fu,1983年)是一种优良的试验用鱼,具备成为模式生物必要条件。本文总结了稀有鮈鲫生物生态学研究情况,分析了稀有鮈鲫在多个应用领域与模式生物斑马鱼、青鳉存在的不足和差距,同时借... 我国本土水生生物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 Ye et Fu,1983年)是一种优良的试验用鱼,具备成为模式生物必要条件。本文总结了稀有鮈鲫生物生态学研究情况,分析了稀有鮈鲫在多个应用领域与模式生物斑马鱼、青鳉存在的不足和差距,同时借鉴发达国家推动模式生物的实践经验,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式生物 稀有鮈鲫 斑马鱼 青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本土鱼类模式生物稀有鮈鲫研究应用的历史与现状 被引量:21
10
作者 王剑伟 曹文宣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0-33,共14页
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是一种中国特有的小型鲤科鱼类,从1990年开始,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以培育新的实验鱼为目的,对稀有鮈鲫开展了系列的实验动物化研究,并推动其在各研究领域中的应用。随着我国化学品环境管理制度的建立,... 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是一种中国特有的小型鲤科鱼类,从1990年开始,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以培育新的实验鱼为目的,对稀有鮈鲫开展了系列的实验动物化研究,并推动其在各研究领域中的应用。随着我国化学品环境管理制度的建立,稀有鮈鲫已逐渐成为我国化学品测试中最重要的受试鱼类。本文综述了稀有鮈鲫分类地位、分布、形态特征、早期发育、生长、繁殖、遗传、对环境的适应性等方面的生物学特点,分析了稀有鮈鲫作为模式生物的优点,介绍了稀有鮈鲫实验动物标准制定进展。随着实验动物标准化工作的深入以及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开展,稀有鮈鲫将更广泛地应用于相关的研究和检定,成为一种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本土模式生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有鮈鲫 模式生物 生物学特点 实验动物标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生生物环境DNA监测技术的发展、应用与标准化 被引量:10
11
作者 谷思雨 陈凯 +13 位作者 金小伟 李文攀 陈晓飞 熊晶 汤敏喆 姜传奇 熊杰 李涛 张琪 崔永德 曾宏辉 何舜平 王业耀 缪炜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43-1458,共16页
水生态系统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基础。水生生物在水生态系统中扮演着核心角色,是研究水体演变的重要依据,是维护水生态健康的关键。传统水生生物调查和监测通常采用形态学方法,但其存在专业知识要求高、难以标准化和自动化及费时... 水生态系统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基础。水生生物在水生态系统中扮演着核心角色,是研究水体演变的重要依据,是维护水生态健康的关键。传统水生生物调查和监测通常采用形态学方法,但其存在专业知识要求高、难以标准化和自动化及费时耗力等缺陷。环境DNA(Environmental DNA,简称eDNA)技术是一种通过监测环境中存在的DNA片段来识别特定生物物种的方法,可以实现基于水体中DNA分子进行水生生物的鉴定和监测,为水生生物的常态化监测提供了一个准确、便捷、可标准化和自动化实施的方案。文章介绍了eDNA技术的基本原理,总结回顾了eDNA技术从萌芽到广泛科研应用的发展历史和过程,介绍了基于eDNA的宏条形码和宏基因组等各类水生生物鉴定监测技术;阐述了eDNA技术在保护种、入侵种及生物类群监测和水生态评估等各领域的应用;分析了eDNA技术当前面临的物种参考序列数据库不完善等各类挑战;提出了通过优化完善数据库、样品采集方法、评价指标和参数、样品保藏、数据分析和存储等来推动eDNA技术标准化和自动化,以解决当前面临的挑战。同时,基于eDNA技术当前的发展阶段,提出了在我国水体结合专业形态分类鉴定开展水生生物eDNA技术标准化监测的实施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DNA技术 标准化 水生生物监测 宏条形码测序技术 宏基因组测序技术 eDNA数据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类基因编辑辅助育种的应用与生物安全风险管控 被引量:1
12
作者 殷战 石生持 +1 位作者 李学辉 翟刚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3,共13页
针对特定遗传位点实现定点突变的基因编辑技术的出现,大大加速农业生物育种的进程。文章在简述基因编辑技术在作物、牲畜性状改良带来的快速、颠覆性改良研究与应用的基础上,着重关注国内外学者对养殖鱼类的基因编辑技术辅助育种方面的... 针对特定遗传位点实现定点突变的基因编辑技术的出现,大大加速农业生物育种的进程。文章在简述基因编辑技术在作物、牲畜性状改良带来的快速、颠覆性改良研究与应用的基础上,着重关注国内外学者对养殖鱼类的基因编辑技术辅助育种方面的研究。在回顾了我国学者在养殖鱼类生产与品质性状改良的亮点成果之后,文章重点讨论了国内外学者对养殖鱼类基因编辑育种的生物安全,包括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的论点;并对基因编辑鱼类导致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风险的评价、防控策略等研究进展进行论述。最后,对“可控不育”技术研究进展,及其在基因编辑养殖鱼类生态安全风险防控、育种知识产权保障、编辑鱼类的产业化应用的促进作用和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编辑 鱼类育种 生物安全 可控不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域水生病毒
13
作者 张奇亚 柯飞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75,共15页
水生病毒是感染各类水生生物或存在于不同水体中的病毒,为水生生态系统中最丰富的生物实体,显著影响宿主群落的结构与功能、从而影响生物圈和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无论从分类地位、宿主范围,还是遗传进化及生态效应角度来看,水生病毒... 水生病毒是感染各类水生生物或存在于不同水体中的病毒,为水生生态系统中最丰富的生物实体,显著影响宿主群落的结构与功能、从而影响生物圈和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无论从分类地位、宿主范围,还是遗传进化及生态效应角度来看,水生病毒都显示出丰富的多样性和跨域特征。以往对病毒感染及其影响的理解主要集中在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和其分子水平上。但要清晰认识水生病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则需结合微观、介观和宏观尺度,甚至遥感观测及多种新技术来实现。文章就跨域水生病毒与特征、驱动物种进化、病毒分流和地球化学循环效应及相关新兴技术等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病毒 病毒圈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病毒分流 辅助代谢基因 水生态 病毒学新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学研究方法论:需求牵引、假说驱动、多层次综合、研究-过程尺度匹配、定性定量结合、应用验证
14
作者 王洪铸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8,共15页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科学,目的是解决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然而,不少生态研究结果不能可靠地解释、预测野外现象,更无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其根本原因是方法论出了问题。与物理系统不同,生态系统是复杂适应系统,由具有独特...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科学,目的是解决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然而,不少生态研究结果不能可靠地解释、预测野外现象,更无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其根本原因是方法论出了问题。与物理系统不同,生态系统是复杂适应系统,由具有独特内在性质的适应主体组成;子系统种类多,非线性相互作用类型多;系统不同层次间相互作用不稳定。根据这些特点,基于科学哲学原理、复杂性科学理论及生态学研究成功案例,文章首次提出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六个原则,建立了生态学研究范式。原则1:需求牵引。社会需求是科技发展的根本驱动力。生态学本质上是一门应用科学,故更应注重需求牵引,提出与解决实际生态环境问题密切相关的科学问题。原则2:假说驱动。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的基本范式。这对复杂适应系统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好的假设可使我们从复杂现象中抓住解决科学问题的突破口,开展直奔主题式的研究设计。原则3:多层次综合分析。由于不同层次间作用动态变化,且各层次成员间普遍存在非线性相互作用,故对此类系统的研究应进行多层次综合分析。至少要考虑三个层次,即现象发生的中心层次及其邻近的高、低两个层次。首先应对中心层次宏观量进行归纳分析,建立经验关系即宏观格局,进而探讨宏观格局与高层次背景及历史演化的关系,然后开展宏观格局的低层次机制研究。原则4:研究尺度与过程尺度相匹配。研究尺度与所研究现象相关过程的尺度不匹配是导致众多生态研究结论不可靠的最重要原因。尺度不匹配有两种类型:实验与现象的时间、空间和组织尺度不匹配;调查数据分析尺度与相关过程尺度不匹配。因此,生态研究尺度必须与过程尺度相匹配。首先必须开展野外观测,开展恰当尺度的分析,然后在近自然系统开展长时间模拟实验,证实野外结论,分析机制;中小宇宙实验应能模拟相关生态过程。原则5:定性机制与定量模型相结合。对于适应系统,精确的定量关系难以建立,其原因是变量异质性、难以运用统计量演绎法。据此特点,适应系统研究应首先阐明定性机制,即建立概念模型。定性机制很重要,不仅自身就有解释、预测能力,而且为定量模型提供坚实的基础;只有基于机制,定量模型才能具有更强的普适性和预测能力。为了减少变量异质性的影响,可在不同区域对定量模型进行率定,以提高预测能力。原则6:应用验证。除实验验证外,应不断进行应用验证,以检验所得规律是否真正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并确定其适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哲学 复杂适应系统 生态系统 物理系统 研究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东湖底栖动物多样性分布的影响因素及历史变化 被引量:1
15
作者 喻曾曾 和雅静 +2 位作者 吴俊燕 赵永晶 崔永德 《湖泊科学》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4-214,共11页
探究城市湖泊物种和功能多样性分布及其历史变化有助于了解人类干扰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本研究于20202021年对武汉东湖不同湖区的底栖动物进行3次季节性调查,并搜集了19702020年文献中的历史数据,就底栖动物物种、功能和系统发育多样性... 探究城市湖泊物种和功能多样性分布及其历史变化有助于了解人类干扰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本研究于20202021年对武汉东湖不同湖区的底栖动物进行3次季节性调查,并搜集了19702020年文献中的历史数据,就底栖动物物种、功能和系统发育多样性的空间分布和历史变化进行了比较,通过获取2000、2010及2020年东湖湖滨带1 km缓冲区的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占比变化,分析了底栖动物多样性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调查共记录底栖动物97属种,团湖总种类数最高,后湖功能丰富度最高,功能均匀度在庙湖最高,在菱角湖最低,系统发育的分类多样性指数在团湖最高,分类差异指数在庙湖最高。总物种数与总氮、总磷呈负相关,耐污种种类数与总磷呈负相关,功能均匀度与耕地占比呈正相关,功能丰富度与总氮、总磷呈负相关,分类多样性指数与总氮、总磷呈负相关。结合历史数据,1970s 2020s水生昆虫占比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到2010s底栖动物有个体小型化的趋势,后有所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动物 功能多样性 土地利用 历史变化 东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峡山水库水体和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研究
16
作者 刘振军 张倩倩 +4 位作者 郭瑞莲 张艳 杨继成 吴振兵 李爱华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081-2091,共11页
为探讨峡山水库水体与沉积物中微生物组成,以深入理解其生态系统功能,并为制定有效管理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于2023年5月通过细菌16S rRNA编码基因的高通量测序,获得了该水库水体和沉积物中的微生物组成特征。结果显示,沉积物中的微生物Sob... 为探讨峡山水库水体与沉积物中微生物组成,以深入理解其生态系统功能,并为制定有效管理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于2023年5月通过细菌16S rRNA编码基因的高通量测序,获得了该水库水体和沉积物中的微生物组成特征。结果显示,沉积物中的微生物Sobs、Chao1、Ace和Shannon指数都显著高于水体中的相应α多样性指数,说明沉积物中微生物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比水体中的更高。β多样性分析也显示水体和沉积物中的微生物组成存在显著差异。峡山水库水体中丰度最高的3个菌门依次为放线菌门(57.65%)、变形菌门(34.9%)和拟杆菌门(6.22%);属水平丰度最高的4个类群依次是hgcI_clade(29.98%)、Limnohabitans(17.06%)、CL500-29_marine_group(11.97%)和unclassified_f__Sporichthyaceae(7.12%)。沉积物中丰度最高的优势菌门分别是变形菌门(39.63%)、拟杆菌门(12.70%)、Desulfobacterota(9.88%)、绿弯菌门(6.79%)、硝化螺旋菌门(5.56%)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3.52%)等;属水平上丰度最高的是Steroidobacteraceae(6.98%)、Thermodesulfovibrionia(4.97%)、Thiobacillus(4.33%)、Sutterellaceae(4.07%)和SC-I-84(3.48%)等中的某些属。峡山水库优势细菌类群的种类与国内有些水库类似,同时也具有盐碱地区域水库的特征。此外,黄杆菌属和气单胞菌属等潜在鱼类致病菌在峡山水库中也存在一定的丰度,这与水库中经常发生相关疾病的事实相吻合。微生物功能预测显示,峡山水体和沉积物中微生物的功能类似,在level 3预测的功能无论是水体还是沉积物中最主要的代谢通路为Metabolic pathways、biosynthesis of secondary metabolites、microbial metabolism in diverse environments、biosynthesis of amino acids及carbon metabolism等,唯有immune diseases这个功能在水体中的丰度明显高于沉积物中。研究结果有利于认识该水库的生态学功能,也为后续水库生态治理的效果评估提供必要的背景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峡山水库 微生物多样性 高通量测序 细菌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亚热带城市(武汉)湖泊修复中密刺苦草的生境需求分析
17
作者 印金凤 操瑜 +5 位作者 吕超超 曹特 张圆 张毅成 秦靖 汤鑫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57-1366,共10页
恢复沉水植被是城市富营养化湖泊生态修复的重要手段,了解沉水植物的生境需求是实现沉水植被有效恢复的重要基础。为探讨亚热带城市湖泊中沉水植物的生境需求,本研究选择武汉东湖、南湖和沙湖开展野外调查,以优势物种密刺苦草(Vallisner... 恢复沉水植被是城市富营养化湖泊生态修复的重要手段,了解沉水植物的生境需求是实现沉水植被有效恢复的重要基础。为探讨亚热带城市湖泊中沉水植物的生境需求,本研究选择武汉东湖、南湖和沙湖开展野外调查,以优势物种密刺苦草(Vallisneria denseserrulata Makino)为研究对象。研究测定了植物中长期生长(如生物量)、短期生理(如碳水化合物含量)、瞬时荧光共16个指标以及水体和底泥17个相关指标,通过结合广义加性模型(GAM)和植物性状网络分析(PTN)综合判断密刺苦草在武汉城市湖泊中的生境需求范围。结果表明:(1)3个城市湖泊的43个采样点中53.5%处于轻度富营养化,46.5%处于中度富营养化。(2)环境对密刺苦草生物量积累的影响比较显著。水深约为1.1 m、水体总氮浓度约为1 mg/L的条件最有利于密刺苦草的生长和生物量积累。底泥总氮含量在0.16~2.50 g/kg之间以及底泥总有机碳含量在0.19%~13.70%范围内会促进密刺苦草生物量的增加。(3)密刺苦草组织内的N∶P比值(平均值为3)表现出密刺苦草受环境养分中的氮限制。GAM结果表明密刺苦草的生长受水体总磷以及底泥总磷的影响很小,城市湖泊中的氮源对密刺苦草的重要性要大于磷源。(4)较高的水体营养水平往往会促进密刺苦草的短期碳氮积累,抑制密刺苦草的生长,而底泥有机碳含量对密刺苦草生长和繁殖的负面效应较弱。研究认为,未来在应用密刺苦草对亚热带城市湖泊进行修复时,需要更关注对水体生境条件的控制,尤其是氮源,从而最大化密刺苦草的生态效益,更有效地促进湖泊生态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汉城市湖泊 密刺苦草 生态修复 生境需求 富营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水植物对湖泊溶解性有机物的影响——以武汉东湖为例
18
作者 符洪铭 郑冰清 +3 位作者 孙彩云 吴振斌 李亮 王培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6-155,共10页
为探究沉水植物水生态修复对湖泊水体碳循环的影响,以武汉东湖沉水植物水生态修复区和未修复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ourier Transform Ion Cyclotron Resonance Mass Spectrometry,FT-ICR-MS)技术对比沉水植... 为探究沉水植物水生态修复对湖泊水体碳循环的影响,以武汉东湖沉水植物水生态修复区和未修复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ourier Transform Ion Cyclotron Resonance Mass Spectrometry,FT-ICR-MS)技术对比沉水植物水生态修复区与未修复区水体溶解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的化学多样性,揭示沉水植物对水体DOM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沉水植物水生态修复显著改善水体理化性质的同时改变了DOM分子的化学多样性。修复区与未修复区分别含有7814和7282种DOM分子,其中修复区特有的1768种,主要以CHO、CHON和CHOP类型为主;未修复区特有的1236种,主要以CHO和CHON类型为主。进一步分析发现,修复区含P元素相对难降解的DOM分子类型(CHOP、CHONP、CHOPS和CHONPS)是未修复区的1.4—2.29倍且强还原态的DOM含量更高,表明修复区DOM在热力学上比未修复区更稳定。综上所述,沉水植物不仅改变了水体DOM分子组成,同时提高了水体难降解DOM分子丰度。研究将有利于加深湖泊稳态碳转换过程对水体碳循环影响的认识,为未来准确评估湖泊的碳汇潜力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态修复 沉水植物 DOM FT-ICR-MS 化学多样性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富营养化湖泊水质对降雨的响应——以武汉东湖为例
19
作者 胡胜华 李鑫 +4 位作者 李小辉 孙紫童 周汉娥 熊雄 吴辰熙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0-57,共8页
降雨是湖泊营养盐输入的重要途径,为了摸清降雨前后城市湖泊水质变化特征,选择典型城市富营养化湖泊武汉东湖为研究对象,在全湖布设27个样点,于2021年9至10月期间采集表层沉积物样品,并对期间降雨前后11个水质指标进行监测,识别表层沉... 降雨是湖泊营养盐输入的重要途径,为了摸清降雨前后城市湖泊水质变化特征,选择典型城市富营养化湖泊武汉东湖为研究对象,在全湖布设27个样点,于2021年9至10月期间采集表层沉积物样品,并对期间降雨前后11个水质指标进行监测,识别表层沉积物氮磷污染现状与降雨前后东湖水质变化特征,利用线性回归、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分析造成降雨前后水质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武汉东湖表层沉积物全氮、总磷平均含量分别为4065、683 mg/kg,总体处于重度污染水平.与雨前相比,雨后表层水体浊度、总磷、溶解性总磷、活性磷酸盐显著升高(P<0.05),溶解氧、pH、硝态氮显著降低(P<0.05),但总氮和溶解性总氮无显著性差异(P>0.05).雨后水体磷素的增加可能是由地表径流携带的面源污染物和径流引起沉积物内源磷释放所致,导致雨后总氮含量无明显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反硝化作用.同时降雨径流携带的有机污染物加剧了微生物对溶解氧的消耗,有机质被分解为有机酸,这也是导致pH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降雨能引起光强减弱,溶解氧和pH的降低可能与浮游藻类的光合作用受到抑制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湖泊 东湖 表层沉积物 降雨 水质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的赤水河鱼类群落营养结构研究
20
作者 王梓鑫 王春伶 +4 位作者 吕海敏 赵梦飞 林东圣 刘焕章 刘飞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6-171,共16页
为探究赤水河鱼类食物网特征,研究根据2023年丰水期(6月)和枯水期(12月)不同江段采集的鱼类样本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值(δ^(13)C和δ^(15)N),采用MixSIAR模型和SIBER等方法对赤水河鱼类营养级及群落营养结构的时空变化特征等进行了分析... 为探究赤水河鱼类食物网特征,研究根据2023年丰水期(6月)和枯水期(12月)不同江段采集的鱼类样本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值(δ^(13)C和δ^(15)N),采用MixSIAR模型和SIBER等方法对赤水河鱼类营养级及群落营养结构的时空变化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赤水河鱼类的δ^(13)C和δ^(15)N值变化范围分别为-29.36‰—-15.81‰和6.27‰—16.66‰,上游和中游段丰水期δ^(13)C和δ^(15)N值显著高于枯水期(P<0.05),而下游段季节变化不明显(P>0.05);鱼类δ^(13)C和δ^(15)N值整体表现出随着河流向下游延伸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中游段鱼类δ^(13)C和δ^(15)N值显著高于其他江段(P<0.05)。鱼类营养级范围为1.21—4.46,丰水期平均营养级显著高于枯水期(P<0.05),中游段鱼类平均营养级显著高于其他江段(P<0.05)。不同摄食功能群营养级差异显著,鱼食性鱼类的营养级显著高于其他摄食功能群(P<0.05)。营养结构特征指标分析显示,赤水河鱼类群落营养结构时空差异显著。时间上,除下游江段外,其他江段的氮值范围(NR)、生态位总面积(TA)、平均最邻近距离(MNND)和最邻近距离标准差(SDNND)等指标均表现为丰水期高于枯水期,表明丰水期鱼类资源利用更为广泛、生态位分化更为明显、食物网结构更为复杂;空间上,随着河流向下游延伸,氮值范围(NR)、碳值范围(CR)和生态位总面积(TA)逐渐增加,表明群落营养多样性逐渐增加、食物网结构渐趋复杂。研究为理解赤水河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提供了重要视角,同时也为赤水河鱼类多样性保护与生态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水河 碳氮稳定同位素 鱼类食物网 营养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