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主养草鱼池塘底泥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25
1
作者 程莹寅 吴山功 +4 位作者 郑英珍 王微微 邹红 李文祥 王桂堂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3-49,共7页
为研究主养草鱼池塘底泥微生物多样性,采用细菌通用引物27F和1492R扩增了湖北石首一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养殖池塘底泥细菌16S rDNA片段,构建了底泥细菌16S rDNA克隆文库,并对该文库中的微生物群落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该... 为研究主养草鱼池塘底泥微生物多样性,采用细菌通用引物27F和1492R扩增了湖北石首一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养殖池塘底泥细菌16S rDNA片段,构建了底泥细菌16S rDNA克隆文库,并对该文库中的微生物群落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该文库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H')为3.85,Schao1丰富度指数为185,Evenness均匀度指数(E)为0.96。池塘底泥中主要的细菌类群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53.66%)、厚壁菌门(Firmi-cutes)(14.63%)、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7.32%)、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7.32%)、绿弯菌门(Chloroflexi)(3.66%)、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3.66%)、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2.44%)和分类地位未知(Unclassifiedbacteria)(7.32%)的种类。其中,变形菌门中的γ-变形菌纲(γ-Proteobacteria)是明显的优势类群(21.95%)。草鱼养殖池塘底泥中微生物种类丰富,而磷代谢功能菌Enterobacter cloacae和鱼类病原菌Acinetobacter lwoffii的出现表明池塘底泥既是生态修复功能菌的资源库,也是鱼类细菌性疾病的病原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 池塘底泥 16S rDNA克隆文库 微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yt b基因序列的花斑副沙鳅种群遗传多样性比较研究
2
作者 胡西庚 崔韵文 +2 位作者 黎明政 谢碧文 张富铁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41-250,共10页
为了解花斑副沙鳅Parabotia fasciata的种质资源现状,基于cyt b基因序列比较分析了长江水系4个野生群体和5个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结果显示,208个样本共检测到29个单倍型,38个多态位点。群体总体单倍型多态性较高(Hd=0.711),核苷... 为了解花斑副沙鳅Parabotia fasciata的种质资源现状,基于cyt b基因序列比较分析了长江水系4个野生群体和5个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结果显示,208个样本共检测到29个单倍型,38个多态位点。群体总体单倍型多态性较高(Hd=0.711),核苷酸多态性较低(Pi=0.00235),但野生群体(Hd=0.602,Pi=0.00374)的遗传多样性显著大于养殖群体(Hd=0.381,Pi=0.00091),说明养殖群体需要增加亲本资源。中性检验、错配分布和贝叶斯天际图结果表明,野生群体在历史上经历了种群扩张。赤水群体的单倍型最多,遗传多样性最高(Hd=0.836,Pi=0.00899),与其他群体遗传距离大,说明赤水河的花斑副沙鳅资源较丰富,且已形成相对独立、稳定的地理种群,种质优良,适合用作人工繁殖和新品系创制的种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斑副沙鳅 cyt b基因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yt b基因的长江中上游大鳞马口鱼遗传多样性及谱系生物地理学过程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高嘉昕 俞丹 刘焕章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61-373,共13页
以线粒体cyt b基因为分子标记,对长江上游干流及汉江等9条支流13个地理种群的大鳞马口鱼Opsariichthys macrolepis Yang et Huang进行遗传多样性及种群历史动态分析,并探讨其谱系生物地理学过程。结果显示,414尾大鳞马口鱼样本中共检测... 以线粒体cyt b基因为分子标记,对长江上游干流及汉江等9条支流13个地理种群的大鳞马口鱼Opsariichthys macrolepis Yang et Huang进行遗传多样性及种群历史动态分析,并探讨其谱系生物地理学过程。结果显示,414尾大鳞马口鱼样本中共检测到79个单倍型,整体的单倍型多样性(h=0.9301)和核苷酸多样性(π=0.129421)均较高。基于单倍型构建的最大似然树和贝叶斯树显示,所有单倍型分为2个谱系(A和B),谱系A分布于中游支流汉江、清江,谱系B分布于长江上游干支流及沅江,表现出东-西方向的空间差异。分子钟估算显示,2个谱系于早更新世(~1.34 Ma)分化。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分化指数为-0.01624~0.99827,除个别种群外,多数地理种群呈现高度分化,说明种群间存在显著的遗传隔离。空间分子方差分析显示,大鳞马口鱼种群具有一定的遗传结构,特别是老鹤河、任河、清江地理种群分化显著。贝叶斯天际线分析显示,大鳞马口鱼各地理种群的扩张和收缩时间为0.01~0.04 Ma,可能与冰期-间冰期旋回有一定关联。推测青藏高原的隆升以及更新世冰期的更迭对长江中上游大鳞马口鱼的遗传分化以及种群动态产生了重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鳞马口鱼 遗传多样性 谱系生物地理学 细胞色素B基因 更新世冰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iseq测序技术分析黄颡鱼不同养殖模式下池塘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 被引量:8
4
作者 王一亭 李波 +2 位作者 王厚红 吴法龙 张磊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81-789,共9页
利用Miseq测序技术分析了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Richardson)三种养殖模式[(黄颡鱼单养、黄颡鱼混养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Valenciennes)和黄颡鱼混养草鱼、鳙(Aristichthys nobilis,Richardson)、鲢(Hypophthalmicht... 利用Miseq测序技术分析了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Richardson)三种养殖模式[(黄颡鱼单养、黄颡鱼混养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Valenciennes)和黄颡鱼混养草鱼、鳙(Aristichthys nobilis,Richardson)、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Valenciennes)]下养殖水体及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结果显示,12个样本共获得了655100条合格16S rDNA序列,每个样本获得的有效序列数目为41256-77508,可归纳为608-3686个分类操作单元。α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在三种养殖模式下末期水体的微生物群落丰度和多样性均高于养殖初期,黄颡鱼混养草鱼模式下水体的群落丰度最高(Chao1指数:2199.25,ACE指数:2374.60),黄颡鱼混养草鱼、鲢、鳙模式下水体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最高(Shannon指数:4.88,Simpson指数:0.021)。样本聚类分析及PcoA主坐标分析结果表明,黄颡鱼单养及黄颡鱼、草鱼混养模式下的水体和底泥的菌群组成及群落结构相似性较高,黄颡鱼、草鱼、鲢、鳙混养模式下样本单独形成一类。从门水平的比较分析发现,所有样本检测到细菌有8门,其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物种丰度在所有样本中占绝对优势地位。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在养殖末期升高成为水体中占比第二的优势门,尤其是黄颡鱼混养草鱼模式下(37.6%)。黄颡鱼在单养模式下,养殖末期水体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细菌含量均明显增加(1.95%到10.98%)。从属水平的比较分析发现,各样本之间的优势属组成有较大差异,其中黄颡鱼在单养模式下水体样本中气单胞菌属(Aeromonas)在养殖末期丰度占优势(5.81%)。从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角度考虑,黄颡鱼、草鱼、鲢、鳙混养是一种值得推荐的养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颡鱼 池塘水体及底泥 高通量测序 微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鲸类消化道微生物研究进展与展望
5
作者 万晓玲 郑劲松 +1 位作者 郝玉江 王丁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2-192,共11页
作为宿主的“第二套基因组”,消化道微生物与宿主的营养吸收和免疫抵御等功能紧密相关。与陆生哺乳动物相比,海洋哺乳动物鲸类的消化道微生物是目前国内外关注较少的研究领域。已有研究表明,鲸类消化道微生物极易受到食物和栖息地环境... 作为宿主的“第二套基因组”,消化道微生物与宿主的营养吸收和免疫抵御等功能紧密相关。与陆生哺乳动物相比,海洋哺乳动物鲸类的消化道微生物是目前国内外关注较少的研究领域。已有研究表明,鲸类消化道微生物极易受到食物和栖息地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然而现阶段研究手段以基于粪便样品进行高通量测序为主。本文对鲸类消化道微生物的研究手段、群落结构、功能特征和调控策略等方面的进展进行总结和分析,并对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展望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鲸类 消化道微生物 微生物群系 保护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鱼类多样性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蒋祥龙 黎明政 +5 位作者 杨少荣 林鹏程 常涛 王春伶 张晨 高欣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76-388,共13页
研究基于2010年4月、7月和2018年8月、2019年5月在鄱阳湖9个区域的鱼类多样性调查数据,分析鱼类物种多样性、功能多样性和分类差异指数的时空变化以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了解鄱阳湖近十年来鱼类群落多样性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201... 研究基于2010年4月、7月和2018年8月、2019年5月在鄱阳湖9个区域的鱼类多样性调查数据,分析鱼类物种多样性、功能多样性和分类差异指数的时空变化以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了解鄱阳湖近十年来鱼类群落多样性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2010年和2018—2019年分别调查到鱼类74种和93种,群落结构差异显著(P<0.05),差异贡献率最高的物种为短颌鲚、似鳊、鲫、光泽黄颡鱼和鲤;水温、总悬浮物和叶绿素等环境因素具有显著的年际和季节差异(P<0.05)。与2010年相比,2018—2019年鱼类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指数有一定增加,分类差异指数没有显著变化。分类差异指数的随机检验显示(Randomization test),与2010年相比,2018—2019年位于95%概率置信范围下方的区域增加。水温、总悬浮物和叶绿素等环境因素对物种多样性、功能多样性和分类差异指数有显著的影响(P<0.05)。结果表明,近十年来,鄱阳湖鱼类群落结构发生明显改变,但是小型鱼类依旧是优势种,鱼类群落小型化明显,主要原因可能是过度捕捞的影响。同时,鄱阳湖的人类活动干扰增大,鄱阳县、新建县和余干县等距离长江干流较远的区域人类活动干扰较大。长江十年禁渔的实施会对鄱阳湖鱼类资源恢复会起到明显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干扰 物种多样性指数 功能多样性指数 分类差异指数 保护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原鲤遗传多样性和种群历史动态研究 被引量:14
7
作者 张晓宇 张富铁 +1 位作者 姚富城 王剑伟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30-338,共9页
研究基于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mtDNA Cyt b)基因序列,对2013—2017年间采自我国长江上游贵州省赤水市和重庆市万州区共161尾岩原鲤(Procypris rabaudi)个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在所有个体序列中,A、T、C、G碱基的平均含量分... 研究基于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mtDNA Cyt b)基因序列,对2013—2017年间采自我国长江上游贵州省赤水市和重庆市万州区共161尾岩原鲤(Procypris rabaudi)个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在所有个体序列中,A、T、C、G碱基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0.2%、27.9%、28.2%和13.7%,(A+T)含量(58.1%)明显大于(G+C)含量(41.9%),表现出较强的反G偏倚性。161条序列检测到18个变异位点,定义了15种单倍型,整体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核苷酸多样性指数(Pi)分别为0.590、0.00132;岩原鲤赤水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低于万州群体;万州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均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但是赤水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基于最大似然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和单倍型网络图结果一致,万州和赤水群体并未形成明显的地理分布格局。Mega 6.0软件计算2个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001。Fst值统计表明,2个地理群体间Fst值为0.01749(P>0.05),群体间没有出现遗传分化现象。两群体间基因交流频繁,基因流Nm=24.71。分子方差分析(Analysis of Molecular Variance,AMOVA)显示:98.25%的遗传变异是由群体内产生的。中性检验结果表明万州岩原鲤群体历史上曾发生过种群扩张事件,时间约为0.15百万年前。岩原鲤群体整体上遗传多样性偏低,急需提出合理的管理措施,以加强长江流域岩原鲤物种的资源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原鲤 CYT B基因 遗传多样性 种群历史动态 赤水 万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Cyt b基因序列的长江中上游草鱼野生和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比较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欧阳美 张晓宇 +1 位作者 张富铁 刘焕章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5-74,共10页
为了较全面了解长江中上游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的种质情况,本研究基于线粒体Cyt b基因序列特征,比较分析了长江中上游大范围内草鱼3个野生群体和19个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结果显示:677个样本共检测到35个单倍型,17个... 为了较全面了解长江中上游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的种质情况,本研究基于线粒体Cyt b基因序列特征,比较分析了长江中上游大范围内草鱼3个野生群体和19个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结果显示:677个样本共检测到35个单倍型,17个简约信息位点和42个多态位点;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最高(H_(d):0.769;P_(i):0.00143),原种场群体次之(H_(d):0.766;P_(i):0.00113),苗种场群体最低(H_(d):0.649;P_(i):0.00084)。野生群体中,万州群体遗传多样性最高(H_(d):0.857;P_(i):0.00205),中性检验结果表明万州群体曾经历过种群扩张事件;遗传结构分析表明草鱼野生群体间不存在遗传分化,群体间基因交流广泛;对比历史数据,草鱼野生群体多样性水平近10年来未出现下降。苗种场群体中,遗传多样性最高(H_(d):0.791;P_(i):0.00147)和最低(H_(d):0.247;P_(i):0.00024)的分别是阳新和蔡甸1群体,部分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下降;遗传结构分析表明养殖群体间存在大范围的显著遗传分化,群体间缺乏交流。综上,草鱼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下降明显,在进行草鱼苗种繁育时要注意近交等带来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 Cyt b基因 野生群体 养殖群体 遗传多样性 历史动态 种质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鱼肠道微生物对食物改变适应性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8
9
作者 郝耀彤 吴山功 +2 位作者 王桂堂 邹红 李文祥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6-51,101,共7页
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先饲喂人工饲料再饲喂苏丹草,运用PCR-DGGE的方法,比较了食物改变引起的草鱼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变化过程。结果显示,饲喂同种饲料的草鱼后肠与前、中肠样品间菌群结构存在显著差异(TH0-F0=-2.268,P&l... 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先饲喂人工饲料再饲喂苏丹草,运用PCR-DGGE的方法,比较了食物改变引起的草鱼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变化过程。结果显示,饲喂同种饲料的草鱼后肠与前、中肠样品间菌群结构存在显著差异(TH0-F0=-2.268,P<0.05;TH0-M0=-2.470,P<0.05),饲喂不同种食物的相同肠段样品间菌群结构也存在着显著差异(P<0.05)。微生物多样性指数显示,后肠样品Shannon指数H'一般不低于4.25,而前、中肠样品H'均未超过4.25。对后肠样品进一步研究发现,食物改变11 d之后,后肠微生物菌群基本达到稳定。结果表明,草鱼肠道不同部位内容物菌群结构不同,后肠样品具有更高的微生物多样性,并且食物的改变会对草鱼肠道微生物菌群产生快速而显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 肠道微生物菌群 苏丹草 人工饲料 PCR-DGG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染草鱼呼肠孤病毒对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9
10
作者 朱文根 李星浩 +4 位作者 饶刘瑜 黄洁 余育和 肖凡书 颜庆云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9-116,共8页
为揭示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 GCRV)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肠道菌群的影响,在通过人工浸泡方式感染GCRV后,采用针对16S rRNA基因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草鱼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感染组与... 为揭示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 GCRV)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肠道菌群的影响,在通过人工浸泡方式感染GCRV后,采用针对16S rRNA基因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草鱼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感染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MRPP, Anosim, Adonis, P<0.01),且感染组肠道菌群的Alpha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ner、Inverse Simpson、Pielou evenness)显著低于对照组(t-test, P<0.05)。此外,肠道菌群在感染组个体间差异显著大于对照组(Wilcoxon test, P<0.05),表明患病草鱼肠道菌群失去原有平衡而变得紊乱。尽管病毒感染组和对照组草鱼肠道优势菌门均为Proteobacteria、Firmicutes、Bacteroidetes、Fusobacteria,但在OTU水平仍表现出明显的变化,如OTU_69(Pasteurellaceae)、OTU_504(Comamonadaceae)和OTU_1898(Cetobacterium)在感染GCRV组丰度显著降低(t-test, P<0.05),也表明GCRV感染可使草鱼肠道微生态发生紊乱。肠道菌群结构稳定对于宿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患病鱼肠道菌群状况为鱼类常见疾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健康养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呼肠孤病毒 肠道菌群 16SRRNA基因 高通量测序 草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长江江豚的微卫星遗传多样性及发展预测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仁勇 陈敏敏 +7 位作者 万晓玲 唐斌 郝玉江 梅志刚 范飞 王克雄 王丁 郑劲松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693-1700,共8页
为了科学评估鄱阳湖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s)的遗传多样性并预测其发展趋势,研究基于124头活体长江江豚的血液样本及42头搁浅死亡长江江豚的组织样本,利用微卫星遗传标记对该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评估... 为了科学评估鄱阳湖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s)的遗传多样性并预测其发展趋势,研究基于124头活体长江江豚的血液样本及42头搁浅死亡长江江豚的组织样本,利用微卫星遗传标记对该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评估,并利用BottleSim软件对该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模拟预测。研究结果显示,鄱阳湖长江江豚种群10个微卫星位点的平均等位基因数(Na)为5.80、平均观察杂合度(Ho)为0.653、期望杂合度(He)为0.664,表现出中等程度的核DNA遗传多样性;在剔除死亡个体后,平均等位基因数下降至5.50,并且死亡个体在3个微卫星位点上具有3个稀有等位基因,表明非正常死亡将导致鄱阳湖种群遗传多样性下降。此外,模拟结果表明,如果保持当前有效种群(Ne=62)和雌雄性比(0.87:1),鄱阳湖长江江豚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将快速下降;而要实现100年内保存90%以上遗传多样性的目标,则其有效种群至少需要200头或者实际种群数量超过1000头。研究结果对于鄱阳湖长江江豚种群及整个物种的遗传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 微卫星 遗传多样性 发展预测 保护建议 长江江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基因鲤鱼与对照鲤肠道微生物群落差异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饶刘瑜 李学梅 +3 位作者 李星浩 朱文根 余育和 颜庆云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49-355,共7页
以转"全鱼"生长激素基因鲤(Cyprinus carpio L.)和野生对照鲤为对象,采用454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其肠道微生物16S r RNA基因进行测序并分析了3个不同发育阶段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进而探讨了转基因鲤与对照鲤肠道微生物群落的... 以转"全鱼"生长激素基因鲤(Cyprinus carpio L.)和野生对照鲤为对象,采用454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其肠道微生物16S r RNA基因进行测序并分析了3个不同发育阶段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进而探讨了转基因鲤与对照鲤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差异。基于转基因鲤和对照鲤不同发育时期(6日龄、2月龄、5月龄)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的DCA排序分析显示,2月龄转基因鲤与对照鲤肠道微生物组成不同。Alpha多样性及均匀度都显示转基因鲤肠道微生物多样性高于对照鲤。从门水平的比较分析发现,转基因鲤肠道中存在较多的厚壁菌门(Firmicutes)细菌,而对照鲤中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细菌较多,其中2月龄转基因鲤肠道内Bacteroidetes/Firmicutes比值低于对照鲤。研究结果表明,在所分析的3个发育时期,转基因鲤的肠道微生物组成与对照鲤相比发生了改变,且在2月龄时存在差异。该研究为进一步揭示转基因鱼肠道微生物与宿主的相互影响和作用机制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鲤 高通量测序 拟杆菌 厚壁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湖总干渠环境雌激素不同浓度江段[歺又鱼]繁殖生物学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郭嫦娟 廖涛 +1 位作者 柳明 谢松光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9-144,共6页
选取湖北四湖总干渠污染水平不同的3个江段(A、B、C),A离源头较近,B位于一农药厂排污口下方,C位于一城镇居民排污口下方,比较繁殖群体的生物学特征。A江段水体中未检测出环境雌激素,而B、C两江段主要含有壬基酚和双酚A,两种污染物总浓度... 选取湖北四湖总干渠污染水平不同的3个江段(A、B、C),A离源头较近,B位于一农药厂排污口下方,C位于一城镇居民排污口下方,比较繁殖群体的生物学特征。A江段水体中未检测出环境雌激素,而B、C两江段主要含有壬基酚和双酚A,两种污染物总浓度在20μg/L左右。与A江段相比,B、C江段繁殖群体中雌性个体的比例明显较高,卵粒较小;雄性个体精巢组织间隙增大,精原细胞和精子细胞密度低;肝体指数增大、肝组织出现大量空泡,肝细胞密度降低等特点。壬基酚和双酚A已被证明具有显著的雌激素活性和生殖毒性。因此,B、C江段壬基酚和双酚A环境雌激素浓度较高可能是导致繁殖群体生物学特征改变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雌激素 壬基酚 双酚A [歺又鱼] 繁殖生物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室内饲养鱼类肠道微生物群落PCR-DGGE指纹分析 被引量:27
14
作者 李学梅 余育和 +3 位作者 解绶启 颜庆云 陈宇航 董小林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23-429,共7页
以室内饲养的斑点叉尾(Ictalurus punctatus)、银鲫和异育银鲫(中科三号)(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幼鱼为对象,通过PCR-DGGE指纹技术对其肠道微生物群落进行了探索研究。在三种鱼的肠道中检测到不同的PCR-DGGE指纹谱带,其中斑点叉... 以室内饲养的斑点叉尾(Ictalurus punctatus)、银鲫和异育银鲫(中科三号)(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幼鱼为对象,通过PCR-DGGE指纹技术对其肠道微生物群落进行了探索研究。在三种鱼的肠道中检测到不同的PCR-DGGE指纹谱带,其中斑点叉尾的平均谱带数(7.5)相对于银鲫和异育银鲫的谱带数(分别为15和14)要少。基于PCR-DGGE指纹谱带及各谱带相对丰度的UPGMA聚类和MDS排序结果显示银鲫和异育银鲫肠道微生物相似性高,而与斑点叉尾的差异比较大;rank-abundance散点图及回归分析也显示斑点叉尾与银鲫、异育银鲫肠道微生物群落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银鲫和异育银鲫之间无显著差异(P=0.383)。在斑点叉尾肠道中检测到的菌群主要是变形杆菌,包括γ-变形杆菌和α-变形杆菌;而银鲫和异育银鲫肠道中菌群主要包括梭杆菌属中的类群,还包括变形杆菌门中的气单胞菌属,以及一些未知的类群。以上结果均表明在所研究的三种鱼的幼鱼阶段,其肠道微生物组成在不同种类鱼中存在差异,且该差异受基因型的影响可能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点叉尾 银鲫 异育银鲫 PCR-DGGE 肠道微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太湖新银鱼春季和秋季繁殖群体的繁殖生物学特征比较 被引量:15
15
作者 龚望宝 吴朗 +4 位作者 程飞 刘家寿 解绶启 李钟杰 谢松光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65-1068,共4页
三峡水库2003年开始蓄水后,随着库区水体水文生态与水动力学特征、生境结构和水体生产力等的改变,鱼类群落亦随之演替。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 Chen)种群暴发是近期库区鱼类群落演替的显著特点。太湖新银鱼隶属于胡瓜鱼目(... 三峡水库2003年开始蓄水后,随着库区水体水文生态与水动力学特征、生境结构和水体生产力等的改变,鱼类群落亦随之演替。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 Chen)种群暴发是近期库区鱼类群落演替的显著特点。太湖新银鱼隶属于胡瓜鱼目(Osmeriformes)、银鱼科(Salangidae),是长江中下游及其附属水体重要的小型经济鱼类,主要生活在敞水区的中上层。三峡水库蓄水至135m之前,库区长江江段虽有太湖新银鱼的记录,但从来没有作为渔业对象并形成渔产量。库区蓄水至135m以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太湖新银鱼 春群 秋群 繁殖生物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盾草—南四湖外来水生植物新记录及其生境特点 被引量:9
16
作者 侯元同 舒凤月 +2 位作者 董士香 柳明 谢松光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05-1008,共4页
外来生物入侵与生境改变被认为是导致全球生物多样性下降的两大主因[1]。其中入侵植物通过营养竞争、植被结构改变、化感作用等,影响土著植物种群和群落,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水生植物的入侵已成为影响我国淡水水体景观和生物... 外来生物入侵与生境改变被认为是导致全球生物多样性下降的两大主因[1]。其中入侵植物通过营养竞争、植被结构改变、化感作用等,影响土著植物种群和群落,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水生植物的入侵已成为影响我国淡水水体景观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因素[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盾草 新记录 生物入侵 南四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育银鲫消化道微生物群落对恢复投喂的响应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星浩 颜庆云 +3 位作者 胡红娟 李金金 王纯 余育和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54-859,共6页
以实验室养殖的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中科3号"成鱼为对象,利用PCR-DGGE技术比较研究了其经饥饿与恢复投喂后消化道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实验共检测到23条谱带,其中饥饿组、投喂组谱带数分别为18条和17条(共... 以实验室养殖的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中科3号"成鱼为对象,利用PCR-DGGE技术比较研究了其经饥饿与恢复投喂后消化道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实验共检测到23条谱带,其中饥饿组、投喂组谱带数分别为18条和17条(共有谱带12条),投喂组大部分谱带亮度高于饥饿组。基于PCR-DGGE所得到的谱带进行的CA(Correspondence Analysis)分析和聚类都表明饥饿组与投喂组消化道微生物存在明显不同。结果表明,在充分饥饿处理后,恢复饲料投喂可导致消化道微生物种类减少及微生物平均密度的增加,同时对消化道微生态系统内微生物种类组成有显著影响。研究为进一步阐述消化道微生物功能基因奠定了基础,也为水产鱼类肠道菌群研究提供一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育银鲫 消化道微生物群落 PCR-DGGE 肠道微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类生物完整性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其在赤水河的应用 被引量:10
18
作者 林鹏程 刘飞 +1 位作者 高欣 刘焕章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1-86,92,共7页
基于河流生态系统相关理论模型以及鱼类适应与河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对应关系,提出了河流生态系统的四个属性:一般格局、空间连续性、空间异质性和时间过程,并选取33个候选指标用于构建鱼类生物完整性评价体系。结果表明,以期望值10... 基于河流生态系统相关理论模型以及鱼类适应与河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对应关系,提出了河流生态系统的四个属性:一般格局、空间连续性、空间异质性和时间过程,并选取33个候选指标用于构建鱼类生物完整性评价体系。结果表明,以期望值10代表各江段的最佳情况,赤水河各江段(赤水河镇、赤水市和合江县江段)的生态完整性相对较好,平均得分为7.16。赤水河各江段的生态完整性在时空上均无显著性差异。诊断分析显示,赤水河镇江段的时间过程受到一定的干扰;赤水市江段的空间异质性受到一定的干扰;而合江江段的一般格局和空间异质性均受到一定的干扰。建议加强赤水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并根据不同江段生态完整性的退化原因制定相应的管理和保护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完整性 鱼类 长江上游 赤水河 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常枯水位期鄱阳湖长江江豚分布风险与保护对策 被引量:2
19
作者 闵佳玲 余进祥 +6 位作者 张瑶瑶 李达明 阙江龙 田镇 饶榕城 梅志刚 戴银根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42-1650,共9页
为研究鄱阳湖异常枯水位对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s)生存带来的风险,在2022年丰水位期、枯水位期和极端枯水位期开展了系统的调查。结果显示:丰水位期长江江豚为全湖分散分布,主湖区分布多、通江水道少、... 为研究鄱阳湖异常枯水位对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s)生存带来的风险,在2022年丰水位期、枯水位期和极端枯水位期开展了系统的调查。结果显示:丰水位期长江江豚为全湖分散分布,主湖区分布多、通江水道少、支流尾闾中极少;枯水位期长江江豚呈现区域性、聚集式分布特点,并且逐渐向支流的入湖河槽和主湖区北部河槽迁移,砂坑中逐渐增多,入江水道也有分布;异常极枯水位期长江江豚的分布进一步集中,呈现向主河槽集聚、向支流迁移和滞留砂坑的特点,且通江水道监测到长江江豚的分布密度为全年最高。随着异常极枯水位的持续,长江江豚在鄱阳湖分布的范围急剧缩小,在隔离的小水体分布密集,考察发现在松门山瓢头南部砂坑水域分布约110头长江江豚,信江瑞洪大桥下游分布约18头,赣江扬子洲水域分布约20头。受到航运、垂钓等人类活动干扰,还面临饵料资源不足等生存风险。文章报道和比较了2022年不同水位时期鄱阳湖长江江豚的数量和分布,揭示了异常气候情景下的长江江豚分布格局及其适应性,识别了高风险水域和风险因子,结合采取的系列救护行动,提出了异常水位波动时期鄱阳湖长江江豚的保护救护方案。研究结果将为异常水位时期鄱阳湖长江江豚的保护提供新思路,亦可为长江中下游流域异常气候情境下长江江豚的保护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 异常枯水位 栖息地分布 风险 保护 长江江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十年禁渔后长江上游圆筒吻鮈生长特征及其变化 被引量:1
20
作者 韩毓 何勇凤 +4 位作者 苟钟友 李承君 马宝珊 林鹏程 高欣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40,共9页
2022—2023年在长江上游干流江段开展圆筒吻鮈(Rhinogobio cylindricus Günther)生长特征和自然死亡系数的调查,与长江十年禁渔前对比,分析禁渔后的变化,评估禁渔效果。结果显示,2022—2023年在长江上游合江和木洞江段采集圆筒吻鮈... 2022—2023年在长江上游干流江段开展圆筒吻鮈(Rhinogobio cylindricus Günther)生长特征和自然死亡系数的调查,与长江十年禁渔前对比,分析禁渔后的变化,评估禁渔效果。结果显示,2022—2023年在长江上游合江和木洞江段采集圆筒吻鮈417尾,体长为200—250 mm的个体占总尾数的45.56%,体重为100—200 g的个体占总尾数的49.88%。体长与体重关系式为W=8.02×10^(-6)L^(3.08),呈正异速生长。其中,285尾个体取鳞片进行年龄鉴定,年龄范围为1—7龄,3龄个体最多,占总尾数的50.18%。对生长特征进行拟合分析,结果显示,L_(t)=379.9[1–e^(–0.19(t+1.59))]和W_(t)=720.4[1–e^(–0.19(t+1.59))]^(3.08)(R^(2)=0.87;n=285),表观生长指数为4.44,自然死亡系数平均值为0.30。与禁渔前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禁捕后,长江上游干流江段圆筒吻鮈各年龄组的个体规格增大,生长状况明显改善,自然死亡系数减小,说明禁渔对鱼类生长和种群资源恢复有显著的作用。为进一步保护圆筒吻鮈种群资源,建议加强圆筒吻鮈生活史过程及产卵场和栖息地环境条件的监测和研究,开展河漫滩等重要栖息地的保护和修复,以及在长江十年禁渔之后仍继续禁渔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上游特有鱼类 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 自然死亡系数 禁渔效果 保护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