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Ecopath模型的20世纪80年代武汉东湖生态系统结构和能量流动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尹成杰 过龙根 倪乐意 《水产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8-126,共9页
为了解1980s蓝藻水华等环境干扰期间武汉东湖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特征,依据1980s武汉东湖生态环境及鱼类资源的调查数据构建东湖湖泊生态系统Ecopath模型,定量分析东湖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及能量流动特征。该生态系统模型由大型鲌类、其他... 为了解1980s蓝藻水华等环境干扰期间武汉东湖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特征,依据1980s武汉东湖生态环境及鱼类资源的调查数据构建东湖湖泊生态系统Ecopath模型,定量分析东湖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及能量流动特征。该生态系统模型由大型鲌类、其他肉食性鱼类、红鳍原鲌(Chanodichthys erythropterus)、杂食性鱼类、其他小型鱼类、浮游生物食性鱼类、虾类、底栖生物、浮游生物、大型沉水植物和碎屑等14个生物组分构成,基本覆盖整个东湖生态系统食物网。Ecopath模型结果表明,武汉东湖生态系统主要由4个整合营养级构成,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和浮游植物的营养转换效率很低。系统的香农多样性指数为1.47,说明系统在该时期的组分简单,抵抗能力弱;系统的循环指数为3.541%,远小于10%,说明系统整体的再循环能力低。系统的总初级生产量/总呼吸量(TPP/TR)、连接指数(CI)、Finn’s循环指数(FCI)、Finn’s平均能流路径长度(FML)和系统杂食性指数(SOI)分别为3.802 2、0.331 4、0.035 4、2.318 6和0.186 4,Odum的生态系统成熟度判定指标表明,该时期东湖生态系统正处于幼态化的阶段。混合营养效应分析结果表明,顶级捕食者的捕捞或放养会对生态系统产生显著的负效应。本研究结果可为当前湖库渔业及富营养化的管理提供实用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PATH模型 武汉东湖 能量流动 富营养化 渔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鱼的磷排泄及其在微型生态系统磷再循环中的作用 被引量:22
2
作者 阮景荣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5-60,共6页
在考查罗非鱼或鲢、鳙下行影响的微型生态系统实验后期 ,对三种鱼的特定正磷酸盐 (PO4 P)排泄率进行了测定 ,并且估算了系统中实验鱼的PO4 P排泄率。结果表明 ,在个体大小相同的情况下 ,罗非鱼的特定PO4 P排泄率明显地高于链、鳙 ,似乎... 在考查罗非鱼或鲢、鳙下行影响的微型生态系统实验后期 ,对三种鱼的特定正磷酸盐 (PO4 P)排泄率进行了测定 ,并且估算了系统中实验鱼的PO4 P排泄率。结果表明 ,在个体大小相同的情况下 ,罗非鱼的特定PO4 P排泄率明显地高于链、鳙 ,似乎同它们的食物含磷量无关而由其体组织含磷量所决定 ;放养罗非鱼的系统中鱼的PO4 P排泄率比放养链、鳙的系统平均高 2倍多 ,其磷排泄对浮游植物的PO4 P供给率分别为 10 0 %— 15 8%和 6 1%—7 5 %。根据有鱼系统中PO4 P的供求关系和实验结束时磷分布的观测结果推断 ,沉积物的磷释放是系统中磷再生的主要途径 ,而实验鱼调节系统磷再循环的主要机制是排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生态系统 磷排泄 磷再循环 罗非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纳木错水生植物多样性及群落生态学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李中强 张萌 徐军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3,共13页
野外采集和文献记载结果显示纳木错共有水生植物34种(变种),隶属于15科19属。其中,轮藻门植物1科1属1种、单子叶植物7科8属16种、双子叶植物7科10属17种。纳木错区水生植物区系整体上表现出鲜明的北温带性质。种联结分析表明纳木错水生... 野外采集和文献记载结果显示纳木错共有水生植物34种(变种),隶属于15科19属。其中,轮藻门植物1科1属1种、单子叶植物7科8属16种、双子叶植物7科10属17种。纳木错区水生植物区系整体上表现出鲜明的北温带性质。种联结分析表明纳木错水生植物种间相关性显著,这些种组构成一个连续体。样地调查显示,纳木错主要水生植物群落有11种,以沉水植物群落类型为主,兼有少量的浮叶植物群落。β-多样性测度表明,样地间种类组成随水环境差异变化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植物 物种多样性 群落 数量特征 联结度 区系 环境异质性 纳木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湖泊纳木错水域生态学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8
4
作者 徐军 康世昌 《生态科学》 CSCD 2010年第3期298-305,共8页
青藏高原湖泊群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分布最密的湖群区。藏北地区的纳木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湖,同时也是我国仅次于青海湖的第二大咸水湖。在纳木错开展全面的水域生态学研究,对青藏高原湖群区具有重要借鉴和示范意义。论文综述了关... 青藏高原湖泊群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分布最密的湖群区。藏北地区的纳木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湖,同时也是我国仅次于青海湖的第二大咸水湖。在纳木错开展全面的水域生态学研究,对青藏高原湖群区具有重要借鉴和示范意义。论文综述了关于纳木错水域生态系统的已有研究。鉴于纳木错水域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尚未得到全面认识的现状,建议纳木错生态研究应集中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食物网营养动力学研究、流域人类活动的生态学效应研究、纳木错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纳木错与藏北湖泊的比较湖沼学研究等几个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纳木错 湖泊与流域 结构与功能 人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保护生物地理学看长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5
作者 陈隽 王海军 +1 位作者 张亮 谢平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60,共8页
20世纪50年代以来,高强度的人类活动如开垦、水利工程(防洪、灌溉、发电等)等导致长江生物地理单元的严重破碎化,大大改变了其格局和过程,再叠加上过度捕捞等,很多物种的生存受到了严重威胁,一些旗舰物种(如淡水豚类、鲟等)濒临灭绝甚... 20世纪50年代以来,高强度的人类活动如开垦、水利工程(防洪、灌溉、发电等)等导致长江生物地理单元的严重破碎化,大大改变了其格局和过程,再叠加上过度捕捞等,很多物种的生存受到了严重威胁,一些旗舰物种(如淡水豚类、鲟等)濒临灭绝甚至灭绝。文章试图从保护生物地理学的视角探讨长江濒危物种的拯救问题,论述长江生物地理单元的起源与演化,分析迄今为止对濒危物种拯救的努力及其困境,探索如何在保护生物地理学新范式的指引下,对长江生物地理单元的完整性进行修复及再自然化,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生物地理学新范式 长江生物地理单元 破碎化 十年禁渔 再自然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下游湖泊水生植物现状及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25
6
作者 孔祥虹 肖兰兰 +3 位作者 苏豪杰 吴耀 张霄林 李中强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85-391,共7页
研究水生植物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可为富营养化湖泊的生态修复提供重要科学依据.通过对长江下游10个不同营养水平湖泊的水生植物群落组成和环境状况进行野外调查,研究了长江下游湖泊主要水生植物分布状况及水环境因子对水生植物分布的... 研究水生植物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可为富营养化湖泊的生态修复提供重要科学依据.通过对长江下游10个不同营养水平湖泊的水生植物群落组成和环境状况进行野外调查,研究了长江下游湖泊主要水生植物分布状况及水环境因子对水生植物分布的影响.调查发现长江下游10个代表性湖泊主要水生植物共计6科7属11种,主要生活型为沉水植物.水生植物群落组成与环境因子的冗余分析结果显示,总氮、pH值和水深是显著影响这些不同营养水平湖泊水生植物分布的主导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植物 环境因子 营养水平 主要因子 冗余分析 长江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游浅水湖泊水生植物氮磷含量与水柱营养的关系 被引量:66
7
作者 吴爱平 吴世凯 倪乐意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06-412,共7页
水生植物组织内氮和磷(N和P)含量受到水体营养状况和植物生长状况影响。对长江中游江汉湖群不同营养水平湖泊中大型水生植物的N和P含量3个季度的研究表明,在不同生活型水生植物中,沉水植物主要分布在中营养到中富营养湖泊中,在富营养湖... 水生植物组织内氮和磷(N和P)含量受到水体营养状况和植物生长状况影响。对长江中游江汉湖群不同营养水平湖泊中大型水生植物的N和P含量3个季度的研究表明,在不同生活型水生植物中,沉水植物主要分布在中营养到中富营养湖泊中,在富营养湖泊均无分布,浮叶和挺水植物在不同营养类型湖泊的沿岸带均有分布。N和P含量以沉水植物最高,浮叶植物次之,挺水植物最低。水生植物的N和P含量都达到或超过生长所需最低N和P阈值,代表性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的N和P含量随着湖泊营养水平提高呈现规律性变化。湖泊5种常见的水生植物N和P含量与水柱中不同种类N和P浓度具有季节性相关:菱(TrapabispinosaRoxb.)春夏季P含量都与TP(总磷)和TDP(总溶解磷)明显相关,春季N含量与NH4—N(氨氮)明显相关;春季黄丝草(PotamogetonmaackianusA.Benn.)的P含量与TP明显相关,夏季与TDP明显相关,春季和夏季黄丝草和穗花狐尾藻(MyriophyllumspicatumL.)的N含量与TN(总氮)和TDN(总溶解氮)显著正相关,秋季成负相关;夏季芦苇(PhragmitescommunisTrin.)P含量与TP和TDP显著相关;春季芦苇和香蒲(TyphaorientalisPresl.)N含量与NH4N和NO2N(亚硝态氮)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植物 含量 相关关系 营养类型 长江中游地区 浅水湖泊 水质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生物力学角度诠释富营养化引发的水生植物衰退机理 被引量:6
8
作者 祝国荣 张萌 +3 位作者 王芳侠 高阳 曹特 倪乐意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29-1042,共14页
水体富营养化诱发的水生植物衰退机理已成为近年来水域生态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系统阐明了目前有关水生植物生物力学性能及其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响应和其在该进程中水生植物衰退过程中的作用等研究进展.现有研究表明水生植物生物力学性... 水体富营养化诱发的水生植物衰退机理已成为近年来水域生态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系统阐明了目前有关水生植物生物力学性能及其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响应和其在该进程中水生植物衰退过程中的作用等研究进展.现有研究表明水生植物生物力学性能主要包括茎/叶/叶柄的抗拉性能(挺水植物为茎/叶柄的抗弯性能)和根的锚定性能;受水体富营养化主要环境变量(富营养底泥、水体高浓度氮磷和可利用光缺乏)的显著影响且具种间差异;还与生长、形态、生物量分配、组织结构、代谢等其他受水体富营养化显著影响的指标密切相关,且在应对水体富营养化时与生物力学间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此外,生物力学性能受损不仅阻断植株的"生命进程",还严重削弱断枝后植株的资源获取能力和断枝的扩散定植能力,极大降低其适合度.根据野外调查和现有研究结果,生物力学性能的改变的确在富营养化水体水生植物衰退进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生态系统是多因子共同作用的综合系统,但目前的水生植物生物力学性能研究主要集中在水体富营养化的3大特征因子,亟需进一步深入系统开展随水体富营养化而改变的溶解氧、藻毒素、食草动物等其他因子的影响研究,以便更加全面真实地诠释水体富营养化造成水生植被衰退的生物力学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植物 生物力学 富营养化 衰退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经典生物操纵驱动从水华向非水华的稳态转化--来自武汉东湖的全湖验证实验 被引量:13
9
作者 谢平 陈隽 刘佳睿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1,I0001,I0002,共13页
对藻类水华的生态控制区分为欧美学者提出的经典生物操纵和我国学者提出的非经典生物操纵,前者依赖浮游动物,可用来控制小型藻类,后者依赖滤食性鱼类,可用来控制形成群体的蓝藻(特别是微囊藻)。武汉东湖是一个富营养化城市湖泊,30余年... 对藻类水华的生态控制区分为欧美学者提出的经典生物操纵和我国学者提出的非经典生物操纵,前者依赖浮游动物,可用来控制小型藻类,后者依赖滤食性鱼类,可用来控制形成群体的蓝藻(特别是微囊藻)。武汉东湖是一个富营养化城市湖泊,30余年未发生水华,2021年突然暴发微囊藻水华,一度覆盖湖面近87%。东湖生态站通过对长期监测数据的分析发现,东湖目前的营养水平仍然适合蓝藻的暴发,而短期内又无法进一步有效削减营养盐负荷,因此,基于非经典生物操纵的理论(合理配置本土的滤食性鲢、鳙),实施了定量化的生物控藻方案,结果控藻成效显著,在极端高温干旱的2022年并未发生蓝藻水华,即将东湖生态系统从水华(浊水)稳态迅速切换到了非水华稳态,完成了一种新的稳态转换,获得了经典生物操纵从未有过的成功。非经典生物操纵理论的有效性通过全湖实验得到了验证,证明它提供了一种对环境友好、成本极低且颇为有效的控制富营养湖泊中形成群体蓝藻水华的方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汉东湖 蓝藻水华 非经典生物操纵理论 全湖实验验证 水华(浊水)稳态 非水华稳态 稳态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锡亲水河生态修复过程中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余德琴 郭匿春 +1 位作者 汤祥明 过龙根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0-77,共8页
为了研究生态修复过程中水环境因子与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之间的关系、水质改变对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及其生态学意义,采用前置库技术及生物绳与湿地植物联合修复技术对无锡市亲水河进行生态修复,对2014年6-12月生态修复期间的... 为了研究生态修复过程中水环境因子与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之间的关系、水质改变对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及其生态学意义,采用前置库技术及生物绳与湿地植物联合修复技术对无锡市亲水河进行生态修复,对2014年6-12月生态修复期间的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共检测出浮游甲壳动物24种,其中枝角类10属、11种,桡足类11属、13种,主要优势种类为角突网纹溞(Creiodaphnia cornuta)、简弧象鼻溞(Bosmina coregoni)、中华窄腹剑水蚤(Limnoithona sinensis)、爪哇小剑水蚤(Microcylops javanus)和广布中剑水蚤(Mesocyclops leuckarti)。亲水河生态示范区内浮游甲壳动物的最大密度和生物量(1005.00个/L、8617.1μg/L)均出现在8月,最小值(1.80个/L、11.4μg/L)出现在11月和12月。生态修复后,亲水河中浮游甲壳动物生物量由前置库区的892.6μg/L上升到生态修复区的1018.5μg/L。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温度(r=0.530,P<0.01)、营养盐[磷(r=0.365,P<0.01)与氮磷比(r=-0.477,P<0.01)]和叶绿素a(r=0.450,P<0.01)含量对浮游甲壳动物总丰度有显著影响。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期间,亲水河不同修复阶段的浮游甲壳动物的丰度差异较大,并且表现为生态修复区密度和生物量显著高于前置库区。相关分析发现,浮游甲壳动物密度与水体中总磷和叶绿素含量、温度以及氮磷比等显著相关,其它环境因子的影响不显著。研究表明,亲水河前置库、生物绳与湿地植物联合生态修复技术能够有效消减河流中营养物质含量,提升浮游甲壳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值得在类似河流生态修复工程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水河 生态修复 浮游甲壳动物 生物多样性 生物绳 生态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营养化初期湖泊放养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控藻生态效果的初步评估 被引量:27
11
作者 杨姣姣 过龙根 +2 位作者 尹成杰 陈晓希 倪乐意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86-396,共11页
放养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mobilis)控制富营养化湖泊蓝藻水华暴发是当前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为评估富营养化初期湖泊鲢、鳙控藻的生态效果,2016年在洱海红山湾开展原位围栏鲢、鳙控藻实验,对围栏内外的浮游... 放养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mobilis)控制富营养化湖泊蓝藻水华暴发是当前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为评估富营养化初期湖泊鲢、鳙控藻的生态效果,2016年在洱海红山湾开展原位围栏鲢、鳙控藻实验,对围栏内外的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及水环境因子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同时测定了围栏内鲢、鳙的生长及摄食节律.结果表明:围栏内鲢、鳙呈现匀速生长,围栏生存环境适宜.根据Egger's模型估算鲢、鳙的日摄食量分别为24.96%和18.18%,鲢的日粮高于鳙;滤食率结果表明,鲢对浮游植物的摄食率高于鳙(分别为3.01和2.19 L/(g·h),而鳙对浮游动物的滤食率高于鲢(分别为18.61和13.54 L/(g·h)).研究期间,围栏内外水体理化因子无显著差异;但围栏内外微囊藻生物量差异明显,并且在7月达到生物量峰值(围栏内为1.7 mg/L,围栏外为2.4 mg/L).鲢、鳙对浮游植物的优势种类——微囊藻和隐藻有明显的削减效果,6-8月逐渐上升并在8月达到最高(64%);当浮游植物优势种由微囊藻替换为硅藻门和绿藻门的种类时,鲢、鳙的削减效率不明显(10-11月为负值).此外,鲢、鳙放养显著降低了浮游甲壳动物的总生物量和枝角类生物量.因此,结合实验结果得出,鲢具有更高的控藻能力,尤其对微囊藻水华,但同时具备了较高对浮游甲壳动物的削减能力,需要进一步分析富营养化初期湖泊——洱海中实施非经典生物操纵的适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营养化初期湖泊 浮游生物 蓝藻水华 摄食率 洱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流域城市湖泊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9
12
作者 陆文泽 任仁 +3 位作者 饶骁 饶清洋 谢平 邓绪伟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15,共8页
研究不同营养水平城市湖泊底栖动物群落的差异及成因,为丰富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和城市湖泊生态系统恢复提供参考。于2018年12月、2019年3月、6月、9月在太湖流域15个城市湖泊开展了4个季度的调查,结果显示,重度、中度、轻度富营养和中... 研究不同营养水平城市湖泊底栖动物群落的差异及成因,为丰富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和城市湖泊生态系统恢复提供参考。于2018年12月、2019年3月、6月、9月在太湖流域15个城市湖泊开展了4个季度的调查,结果显示,重度、中度、轻度富营养和中营养水体分别占10.03%、36.89%、42.08%和11.00%。随水体营养下降,透明度显著上升,浊度、总磷和叶绿素a浓度显著下降,大型底栖动物总生物量、蚌类密度和生物量上升,寡毛类密度和生物量下降。在重度富营养水体中,底栖动物总生物量为(9.57±8.29)g/m^(2),显著小于其他类型水体(P<0.01);在轻度富营养和中营养水体中,蚌类密度和生物量显著大于重度和中度富营养水体(P<0.01),寡毛类密度则显著小于重度和中度富营养水体(P<0.01)。Shannon-Wiener、Simpson和Pielou指数随水体营养水平下降,先上升再下降,在轻度富营养水体中最高,分别为1.14±0.04、0.55±0.02、0.68±0.02。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发现,在轻度富营养和中营养湖泊中,水温、总磷和叶绿素a浓度是影响底栖动物群落的关键环境因子。总磷浓度升高会显著促进软体动物增长(P<0.01),对螺、蚌的路径系数分别高达0.414和0.440。总磷浓度与水温上升都能显著促进多毛类种群增长(P<0.01),抑制水生昆虫种群(P<0.01),路径系数分别为0.376和-0.423。城市湖泊水体中总磷和叶绿素a浓度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有重要影响,控制磷和藻类,有助于城市湖泊底栖动物群落恢复和水生态系统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流域 城市湖泊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变化 富营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洱海水生植物与浮游植物的历史变化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9
13
作者 吴功果 倪乐意 +2 位作者 曹特 谢平 徐军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12-918,918+915-917,共7页
水生植物与浮游植物是湖泊清水稳态和浊水稳态的优势初级生产者代表类群。洱海是云贵高原第二大淡水湖泊,经历了从贫营养、中营养到富营养化初期的过程。文章根据文献资料分析了从1977到2009年期间沉水植物种类、水生植物分布面积、浮... 水生植物与浮游植物是湖泊清水稳态和浊水稳态的优势初级生产者代表类群。洱海是云贵高原第二大淡水湖泊,经历了从贫营养、中营养到富营养化初期的过程。文章根据文献资料分析了从1977到2009年期间沉水植物种类、水生植物分布面积、浮游植物细胞数量等变化,研究发现伴随着藻类水华暴发频次的增加,沉水植物种类、水生植物分布面积随时间显著减少,浮游植物细胞数量显著增加。通过对1985—2009年水体总磷和总氮分析发现,营养盐与浮游植物细胞数量成显著正相关;而同期水体透明度显著降低,并且与沉水植物种类数成显著正相关,与浮游植物细胞数量成显著负相关;同期气温随时间显著升高,且与浮游植物细胞数量成显著正相关;同期洱海水位波动也很大。水体氮磷营养含量的增加、透明度降低、气候变暖、水位波动等是影响洱海草藻长期变化的重要因素。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控制水体氮磷等营养含量、提高透明度、提高沉水植物种类多样性、科学制定合理的水位是促使洱海保持清水稳态、避免进入浊水稳态要采用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水植物 浮游植物 气候变暖 富营养化 稳态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沼虾与秀丽白虾的营养生态位 被引量:24
14
作者 张欢 谢平 +3 位作者 吴功果 张欢 张培育 徐军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2-26,共5页
为科学评估虾类的营养关系及资源的保护,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了2种淡水虾类在大型通江湖泊——洞庭湖和鄱阳湖中的营养生态位和生态宽幅大小.结果表明,日本沼虾与秀丽白虾的δ13C值呈显著差异,而δ15N值无明显差异.同时,由于营养状... 为科学评估虾类的营养关系及资源的保护,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了2种淡水虾类在大型通江湖泊——洞庭湖和鄱阳湖中的营养生态位和生态宽幅大小.结果表明,日本沼虾与秀丽白虾的δ13C值呈显著差异,而δ15N值无明显差异.同时,由于营养状况及水文的差异,虾类同位素值的差异在2个湖泊中表现不同.日本沼虾的δ13C值范围比秀丽白虾大,频率分布相对集中在-25.0‰~-23.0‰区间,表明其摄食的食物来源更广,对某些饵料生物有所偏好.另外,日本沼虾与秀丽白虾的营养生态位重叠程度较大,表明二者的主要食物来源相同,在食物网中占据的营养级相近,存在着激烈的种间竞争.在鄱阳湖中,日本沼虾占有的营养生态位和生态宽幅大于秀丽白虾;而在洞庭湖的研究结果则相反,主要是由于采样区域生境的差异及人类活动干扰的程度不同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沼虾 秀丽白虾 稳定同位素 营养生态位 生态宽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湖泊群落水平下沉水植物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4
15
作者 苏豪杰 吴耀 +2 位作者 夏午来 谢平 曹特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30-438,共9页
以长江中下游14个湖泊沉水植物为研究对象,分析群落水平下沉水植物碳(C)、氮(N)、磷(P)的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沉水植物群落C含量平均为386.93±25.80 mg/g,范围为315.98~441.97 mg/g,N和P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26.10... 以长江中下游14个湖泊沉水植物为研究对象,分析群落水平下沉水植物碳(C)、氮(N)、磷(P)的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沉水植物群落C含量平均为386.93±25.80 mg/g,范围为315.98~441.97 mg/g,N和P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26.10±4.84和2.64±0.99 mg/g,范围分别为13.75~40.89和1.01~5.92 mg/g.与物种水平研究相比,群落水平下沉水植物C、N、P化学计量特征变异系数较小,内稳定性更强.群落C含量与P含量具有显著相关性,而与N含量不相关,这说明C元素与N和P之间的耦合关系并不一致;N∶P比与P含量之间具有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但与N含量不相关,说明沉水植物群落P含量的变异对N∶P比起主导作用.冗余分析表明,环境因子解释了沉水植物群落化学计量特征总变异的30.2%,在P<0.01水平下对沉水植物群落化学计量特征具有显著影响的环境因子为底泥总磷、底泥N∶P比、水深和消光系数.变差分解结果表明,底泥和上覆水分别独自解释了化学计量特征总变异的5.21%和10.19%,其交互作用解释了总变异的5.25%.通过该研究结果推测,在恢复湖泊水生植被的实践过程中,相对于底泥,对上覆水光照条件进行控制可能更加迫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水植物群落 生态化学计量学 长江中下游湖泊 底泥 上覆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巢湖渔业资源现状及其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响应研究 被引量:45
16
作者 过龙根 谢平 +2 位作者 倪乐意 胡万明 李洪远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00-705,共6页
2002年至2004年期间,对巢湖鱼类资源进行调查,共发现鱼类54种,隶属16科、9目,主要以鲤科鱼类为主(35种),占64.8%,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鱼类种类数减少了40种,主要表现在洄游性种类急剧减少,甚至消失。渔业资源结构(渔获物)表现为以湖鲚... 2002年至2004年期间,对巢湖鱼类资源进行调查,共发现鱼类54种,隶属16科、9目,主要以鲤科鱼类为主(35种),占64.8%,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鱼类种类数减少了40种,主要表现在洄游性种类急剧减少,甚至消失。渔业资源结构(渔获物)表现为以湖鲚、太湖新银鱼等小型鱼类为优势种类,在渔产量的比例不断上升,而大型鱼类(如翘嘴、鲤等)的种群结构趋于低龄化,产量呈下降趋势。结合已有的历史资料,分析巢湖渔业资源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造成巢湖渔业资源结构变化受人为活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水利工程修建、过度捕捞和水体富营养化等方面。同时探讨近20年巢湖渔业捕捞产量与水体氮磷含量变化的相互关系发现,水体磷的含量变化显著影响巢湖渔业的捕捞产量。因此,合理利用巢湖渔业资源,需要减轻水体富营养化,控制捕捞强度和人为调整渔业结构使得巢湖渔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巢湖 渔业资源 富营养化 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高等水生植物稳定碳、氮同位素特征 被引量:16
17
作者 温周瑞 徐军 谢平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63-169,共7页
高等水生植物的稳定碳、氮同位素能够反映其生理生态学信息.从太湖贡湖湾和梅梁湾采集高等水生植物,分析两湖湾高等水生植物的稳定碳、氮同位素值时空变化和种类差异.结果显示:水生植物的稳定碳、氮同位素值因时间、空间和种类而发生变... 高等水生植物的稳定碳、氮同位素能够反映其生理生态学信息.从太湖贡湖湾和梅梁湾采集高等水生植物,分析两湖湾高等水生植物的稳定碳、氮同位素值时空变化和种类差异.结果显示:水生植物的稳定碳、氮同位素值因时间、空间和种类而发生变化,总体上时间变化规律不明显,空间变化有一定规律性:梅梁湾中穗花狐尾藻、马来眼子菜、苦草、凤眼莲的δ^(15)N明显高于贡湖湾,挺水植物芦苇的δ^(15)N差异不显著,反映了梅梁湾较贡湖湾有较高的营养水平;贡湖湾中穗花狐尾藻、苦草的δ^(13)C显著高于梅梁湾,其它种类没有显著差异.从种类特征来看,贡湖湾和梅梁湾浮叶植物与挺水植物芦苇、凤眼莲、菱的δ^(13)C偏低,而微齿眼子菜、金鱼藻、马来眼子菜、苦草、伊乐藻、穗花狐尾藻等沉水植物的δ^(13)C值较高,这与它们所处的环境和碳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水生植物 稳定同位素 差异 贡湖湾 梅梁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囊藻毒素的环境暴露、毒性和毒性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8
作者 国晓春 卢少勇 +2 位作者 谢平 陈隽 刘晓晖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1-71,共11页
微囊藻毒素(MCs)是富营养化淡水水体中蓝藻的爆发性繁殖产生的最常见的藻毒素,因其分布广、结构稳定、毒性大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系统梳理了微囊藻毒素在我国水体中的污染现状和典型毒性效应及毒性作用机制。另外,针对目前藻... 微囊藻毒素(MCs)是富营养化淡水水体中蓝藻的爆发性繁殖产生的最常见的藻毒素,因其分布广、结构稳定、毒性大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系统梳理了微囊藻毒素在我国水体中的污染现状和典型毒性效应及毒性作用机制。另外,针对目前藻毒素研究的不足提出了建议,可为有效降低环境中微囊藻毒素的潜在安全风险及深入研究其生态毒性效应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藻毒素 环境暴露 毒性效应 致毒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贡湖湾食物网特征研究 被引量:13
19
作者 温周瑞 熊鹰 +1 位作者 徐军 谢平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31-138,共8页
应用稳定性同位素技术(δ^(13)C和δ^(15)N)研究了太湖贡湖湾食物网特征,结果显示由于食物来源变化多样性影响,导致贡湖的食物网结构和营养级关系变化较为复杂,贡湖主要生物类群δ^(13)C、δ^(15)N值表现出较大的种间差异。消费者δ^(1... 应用稳定性同位素技术(δ^(13)C和δ^(15)N)研究了太湖贡湖湾食物网特征,结果显示由于食物来源变化多样性影响,导致贡湖的食物网结构和营养级关系变化较为复杂,贡湖主要生物类群δ^(13)C、δ^(15)N值表现出较大的种间差异。消费者δ^(13)C值从摇蚊幼虫的–32.3‰到锯齿米虾的–22.1‰,其值大小与营养级的关系没有规律性。消费者平均δ^(15)N值从褶纹冠蚌的10.3‰到位于顶端间下鳙的19.0‰,随营养级位置而升高。群落中所有种类的δ^(15)N、δ^(13)C值之间没有相关性(r=0.1835,P>0.05),表明该食物网是非线性食物网。研究结果验证了杂食性生物有机体普遍存在于富营养化的贡湖水域生态系统中,且δ^(13)C结果表明,浮游植物、固着藻类以及沉水植物为贡湖食物网中大多数生物有机体的主要碳源。贡湖食物链长度为4.44营养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贡湖湾 食物网 营养级 稳定性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物链长度远因与近因研究进展综述 被引量:7
20
作者 王玉玉 徐军 雷光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9期5990-5996,共7页
食物链长度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属性,其变化决定着群落结构和生态系统功能。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的进步推进了生态系统中食物链长度决定因子相关研究的开展。尽管近期的研究证明了食物链长度与资源可利用性、生态系统大小、干扰等远因之间... 食物链长度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属性,其变化决定着群落结构和生态系统功能。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的进步推进了生态系统中食物链长度决定因子相关研究的开展。尽管近期的研究证明了食物链长度与资源可利用性、生态系统大小、干扰等远因之间的关系,但是对于食物网内部结构变化这一近因对食物链长度的影响作用关注较少。综述了边界明确和开放类型淡水生态系统中食物链长度的相关研究进展;探讨了远因和近因机制在决定食物链长度中的作用;给出了判断不同层次和尺度上决定食物链长度机制的概念框架;为今后更好的开展不同生态系统间食物链长度的比较研究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链长度 资源可利用性 生态系统大小 干扰 食物网结构 远因和近因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