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改性粘土辅助沉水植物修复技术维持清水稳态的原位研究
被引量:
8
1
作者
汤鑫
曹特
+1 位作者
倪乐意
谢平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6-22,共7页
在富营养湖泊治理实践中,修复沉水植被被认为是改善水质的长效措施,而壳聚糖改性粘土是短期快速改善水质的有效手段.本研究利用改性粘土辅助沉水植被修复,旨在探索改善水质的长效方案.2011年5-11月在太湖梅梁湾开展了四组不同处理(对照...
在富营养湖泊治理实践中,修复沉水植被被认为是改善水质的长效措施,而壳聚糖改性粘土是短期快速改善水质的有效手段.本研究利用改性粘土辅助沉水植被修复,旨在探索改善水质的长效方案.2011年5-11月在太湖梅梁湾开展了四组不同处理(对照、水草、水草+粘土、粘土)围隔实验,在水草(盖度13.0%)和水草+粘土(盖度52.3%)围隔中不同程度重建了苦草群落.实验期内每3 d一次的水质监测表明,粘土处理可显著改善水质,水体总氮(TN)、总磷(TP)、正磷酸盐(PO34--P)和叶绿素a(Chl.a)含量分别比对照下降了20.7%、74.6%、31.0%和80.4%,透明度(SD)升高了90.4%;粘土辅助植被修复改善水质效果最长稳,水体TN、TP、PO34--P和Chl.a含量分别比对照下降了36.2%、64.0%、28.6%和71.1%,SD升高了76.4%;低盖度苦草群落单独处理对水质改善效果不显著.在三种处理中,粘土辅助植被修复改善底质效果最好,使间隙水的TN、TP、PO34--P、NH4+-N分别比实验前下降了15.6%、61.7%、55.8%和82.8%.本研究表明改性粘土辅助沉水植被修复可作为重富营养水体中水质改善的整合技术,但其长期生态效应仍需谨慎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营养化水体
苦草
壳聚糖改性粘土
沉水植被修复
水质改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洱海鲢、鳙的食物组成及与太湖新银鱼的食性重叠研究
被引量:
11
2
作者
胡翠林
王圣瑞
+1 位作者
过龙根
谢平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06-713,共8页
为了研究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两种鱼食物组成的空间变化,分析了2010年7月至2011年10月在洱海古生和北部两采样点逐月采集或收集的共93尾鲢和71尾鳙的肠道内含物,对其食物组成的季节变化、空间变...
为了研究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两种鱼食物组成的空间变化,分析了2010年7月至2011年10月在洱海古生和北部两采样点逐月采集或收集的共93尾鲢和71尾鳙的肠道内含物,对其食物组成的季节变化、空间变化及与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的食物重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鲢、鳙全年摄食的饵料生物数分别为75属和64属。根据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微囊藻(Microcystis)和象鼻溞(Bosmina)为两种鱼的主要饵料类群。鲢、鳙的食物组成呈明显的季节变化,这与饵料生物的季节变化密切相关。在空间上,两种鱼在古生摄食的浮游植物比例大于北部,这是由不同区域饵料生物组成差异导致的结果。Schoener重叠指数显示鲢、鳙与太湖新银鱼之间的食性重叠不显著(E<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洱海
鲢
鳙
太湖新银鱼
食物组成
食性重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太湖不同形态异味物质含量、相互关系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
9
3
作者
齐敏
孙小雪
+2 位作者
邓绪伟
陈隽
谢平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1-38,共8页
根据2009年6月到2010年5月太湖水样中溶解态和结合态异味化合物(2-甲基异茨醇(MIB)、土嗅素(GEO)、β-环柠檬醛、β-紫罗兰酮)的月间采样分析结果,综合考虑各种环境因子以及蓝藻种属,探讨了溶解态和结合态异味化合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
根据2009年6月到2010年5月太湖水样中溶解态和结合态异味化合物(2-甲基异茨醇(MIB)、土嗅素(GEO)、β-环柠檬醛、β-紫罗兰酮)的月间采样分析结果,综合考虑各种环境因子以及蓝藻种属,探讨了溶解态和结合态异味化合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太湖中异味化合物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表明溶解态MIB和结合态β-环柠檬醛、β-紫罗兰酮是研究期间湖水中的主要异味化合物,这些物质对于太湖水体发生异味具有较大贡献或较大潜在贡献.通过本文研究和对以往文献讨论推测,太湖中溶解态和结合态异味化合物相关关系较弱的原因可能是,异味化合物生产和释放速率的变化、微生物降解、光解、吸附和挥发等.同时发现微囊藻和叶绿素a与太湖异味化合物关系密切.蓝藻水华对于太湖异味化合物的发生具有重要影响,控制蓝藻水华发生的关键是控制或减缓太湖异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溶解态
结合态
异味化合物
相互关系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改性粘土辅助沉水植物修复技术维持清水稳态的原位研究
被引量:
8
1
作者
汤鑫
曹特
倪乐意
谢平
机构
华中农业大学水产
学院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东湖台站
出处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6-22,共7页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08CB418105)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项目(2009ZX07101-013)联合资助
文摘
在富营养湖泊治理实践中,修复沉水植被被认为是改善水质的长效措施,而壳聚糖改性粘土是短期快速改善水质的有效手段.本研究利用改性粘土辅助沉水植被修复,旨在探索改善水质的长效方案.2011年5-11月在太湖梅梁湾开展了四组不同处理(对照、水草、水草+粘土、粘土)围隔实验,在水草(盖度13.0%)和水草+粘土(盖度52.3%)围隔中不同程度重建了苦草群落.实验期内每3 d一次的水质监测表明,粘土处理可显著改善水质,水体总氮(TN)、总磷(TP)、正磷酸盐(PO34--P)和叶绿素a(Chl.a)含量分别比对照下降了20.7%、74.6%、31.0%和80.4%,透明度(SD)升高了90.4%;粘土辅助植被修复改善水质效果最长稳,水体TN、TP、PO34--P和Chl.a含量分别比对照下降了36.2%、64.0%、28.6%和71.1%,SD升高了76.4%;低盖度苦草群落单独处理对水质改善效果不显著.在三种处理中,粘土辅助植被修复改善底质效果最好,使间隙水的TN、TP、PO34--P、NH4+-N分别比实验前下降了15.6%、61.7%、55.8%和82.8%.本研究表明改性粘土辅助沉水植被修复可作为重富营养水体中水质改善的整合技术,但其长期生态效应仍需谨慎评估.
关键词
富营养化水体
苦草
壳聚糖改性粘土
沉水植被修复
水质改善
Keywords
Eutrophic water
Vallisneria natans
chitosan-modified soils
submersed macrophyte restoration
water quality im-provement
分类号
X173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洱海鲢、鳙的食物组成及与太湖新银鱼的食性重叠研究
被引量:
11
2
作者
胡翠林
王圣瑞
过龙根
谢平
机构
华中农业大学水产
学院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东湖台站
中国
环境
科学
研究
院湖泊生态环境创新基地国家环境保护湖泊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
出处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06-713,共8页
基金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2012ZX07105-0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703017,40873079)资助
文摘
为了研究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两种鱼食物组成的空间变化,分析了2010年7月至2011年10月在洱海古生和北部两采样点逐月采集或收集的共93尾鲢和71尾鳙的肠道内含物,对其食物组成的季节变化、空间变化及与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的食物重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鲢、鳙全年摄食的饵料生物数分别为75属和64属。根据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微囊藻(Microcystis)和象鼻溞(Bosmina)为两种鱼的主要饵料类群。鲢、鳙的食物组成呈明显的季节变化,这与饵料生物的季节变化密切相关。在空间上,两种鱼在古生摄食的浮游植物比例大于北部,这是由不同区域饵料生物组成差异导致的结果。Schoener重叠指数显示鲢、鳙与太湖新银鱼之间的食性重叠不显著(E<0.6)。
关键词
洱海
鲢
鳙
太湖新银鱼
食物组成
食性重叠
Keywords
Erhai
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Aristichthys nobilis
Neosalanx taihuensis
Food composition
Diet overlap
分类号
Q959.4 [生物学—动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太湖不同形态异味物质含量、相互关系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
9
3
作者
齐敏
孙小雪
邓绪伟
陈隽
谢平
机构
华中农业大学水产
学院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东湖台站
出处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1-38,共8页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08CB418101)
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2008FBZ01)联合资助
文摘
根据2009年6月到2010年5月太湖水样中溶解态和结合态异味化合物(2-甲基异茨醇(MIB)、土嗅素(GEO)、β-环柠檬醛、β-紫罗兰酮)的月间采样分析结果,综合考虑各种环境因子以及蓝藻种属,探讨了溶解态和结合态异味化合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太湖中异味化合物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表明溶解态MIB和结合态β-环柠檬醛、β-紫罗兰酮是研究期间湖水中的主要异味化合物,这些物质对于太湖水体发生异味具有较大贡献或较大潜在贡献.通过本文研究和对以往文献讨论推测,太湖中溶解态和结合态异味化合物相关关系较弱的原因可能是,异味化合物生产和释放速率的变化、微生物降解、光解、吸附和挥发等.同时发现微囊藻和叶绿素a与太湖异味化合物关系密切.蓝藻水华对于太湖异味化合物的发生具有重要影响,控制蓝藻水华发生的关键是控制或减缓太湖异味问题.
关键词
太湖
溶解态
结合态
异味化合物
相互关系
环境因子
Keywords
Lake Taihu
dissolved form
particulate form
taste and odor compounds
relationships
environmental factors
分类号
X524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改性粘土辅助沉水植物修复技术维持清水稳态的原位研究
汤鑫
曹特
倪乐意
谢平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
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洱海鲢、鳙的食物组成及与太湖新银鱼的食性重叠研究
胡翠林
王圣瑞
过龙根
谢平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
1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太湖不同形态异味物质含量、相互关系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的探讨
齐敏
孙小雪
邓绪伟
陈隽
谢平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
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