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57篇文章
< 1 2 19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科学数据中心:助推大数据时代水生生物学研究新发展 被引量:2
1
作者 缪荣丽 魏朝军 +6 位作者 王宝强 彭新奎 陈凯 熊凡 方成池 甘小妮 曾宏辉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719-1724,共6页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水生所”)是研究内陆水体生命过程、生态环境保护与生物资源利用的综合性学术机构。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水生所科研人员率先有计划地针对全国主要水体开展了实地科学考察,产生了大量的水生生物原始...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水生所”)是研究内陆水体生命过程、生态环境保护与生物资源利用的综合性学术机构。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水生所科研人员率先有计划地针对全国主要水体开展了实地科学考察,产生了大量的水生生物原始生态学数据;随着显微拍照和测序技术的进步,调查还产生了各种浮游生物显微照片和大量的遗传数据。这些数据为水生态监测服务系统和数据库的构建提供了数据支持,有助于推进水生生物学研究的发展。此外,面向国家在水环境保护、渔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大战略需求,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科学数据中心(以下简称水生所科学数据中心)(http://sdb.ihb.ac.cn/)聚焦科学数据标准规范、安全可控和开放共享,对上述科学数据进行收集保存、汇交整合、分级管理和分析挖掘,以期为生态环境保护与生物资源保护利用等领域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 水生生物 水环境保护 渔业可持续发展 科技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襟江带湖 碧水丹心——纪念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成立90周年 被引量:1
2
作者 殷战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29-937,共9页
我们生存的星球,广袤的水面覆盖着70%以上的地表。水孕育了生命,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需条件之一。成立于90年前的南京,最终扎根于千湖之省、东湖之滨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水生所),是我国、乃至世界认识水中生命奥秘、... 我们生存的星球,广袤的水面覆盖着70%以上的地表。水孕育了生命,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需条件之一。成立于90年前的南京,最终扎根于千湖之省、东湖之滨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水生所),是我国、乃至世界认识水中生命奥秘、探究人类发展与水生态系统和谐共处的一支重要科研机构。世事沧桑,社会经济发展经历了巨大变化,经历90年历程的水生所人,始终在为合理利用水中生物资源,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淡水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安全,不断探索、砥砺前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 科研机构 社会经济发展 世事沧桑 水中生物 淡水生态系统 水生生物 和谐共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生生物环境DNA监测技术的发展、应用与标准化 被引量:10
3
作者 谷思雨 陈凯 +13 位作者 金小伟 李文攀 陈晓飞 熊晶 汤敏喆 姜传奇 熊杰 李涛 张琪 崔永德 曾宏辉 何舜平 王业耀 缪炜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43-1458,共16页
水生态系统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基础。水生生物在水生态系统中扮演着核心角色,是研究水体演变的重要依据,是维护水生态健康的关键。传统水生生物调查和监测通常采用形态学方法,但其存在专业知识要求高、难以标准化和自动化及费时... 水生态系统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基础。水生生物在水生态系统中扮演着核心角色,是研究水体演变的重要依据,是维护水生态健康的关键。传统水生生物调查和监测通常采用形态学方法,但其存在专业知识要求高、难以标准化和自动化及费时耗力等缺陷。环境DNA(Environmental DNA,简称eDNA)技术是一种通过监测环境中存在的DNA片段来识别特定生物物种的方法,可以实现基于水体中DNA分子进行水生生物的鉴定和监测,为水生生物的常态化监测提供了一个准确、便捷、可标准化和自动化实施的方案。文章介绍了eDNA技术的基本原理,总结回顾了eDNA技术从萌芽到广泛科研应用的发展历史和过程,介绍了基于eDNA的宏条形码和宏基因组等各类水生生物鉴定监测技术;阐述了eDNA技术在保护种、入侵种及生物类群监测和水生态评估等各领域的应用;分析了eDNA技术当前面临的物种参考序列数据库不完善等各类挑战;提出了通过优化完善数据库、样品采集方法、评价指标和参数、样品保藏、数据分析和存储等来推动eDNA技术标准化和自动化,以解决当前面临的挑战。同时,基于eDNA技术当前的发展阶段,提出了在我国水体结合专业形态分类鉴定开展水生生物eDNA技术标准化监测的实施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DNA技术 标准化 水生生物监测 宏条形码测序技术 宏基因组测序技术 eDNA数据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类基因编辑辅助育种的应用与生物安全风险管控 被引量:1
4
作者 殷战 石生持 +1 位作者 李学辉 翟刚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3,共13页
针对特定遗传位点实现定点突变的基因编辑技术的出现,大大加速农业生物育种的进程。文章在简述基因编辑技术在作物、牲畜性状改良带来的快速、颠覆性改良研究与应用的基础上,着重关注国内外学者对养殖鱼类的基因编辑技术辅助育种方面的... 针对特定遗传位点实现定点突变的基因编辑技术的出现,大大加速农业生物育种的进程。文章在简述基因编辑技术在作物、牲畜性状改良带来的快速、颠覆性改良研究与应用的基础上,着重关注国内外学者对养殖鱼类的基因编辑技术辅助育种方面的研究。在回顾了我国学者在养殖鱼类生产与品质性状改良的亮点成果之后,文章重点讨论了国内外学者对养殖鱼类基因编辑育种的生物安全,包括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的论点;并对基因编辑鱼类导致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风险的评价、防控策略等研究进展进行论述。最后,对“可控不育”技术研究进展,及其在基因编辑养殖鱼类生态安全风险防控、育种知识产权保障、编辑鱼类的产业化应用的促进作用和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编辑 鱼类育种 生物安全 可控不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小型鲸类保护声学研究历程和新思考
5
作者 王克雄 李松海 +3 位作者 郑劲松 郝玉江 梅志刚 王丁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9-108,共10页
保护声学(Conservation acoustics)是基于物种及生态环境保护需求而发展出的声学分支,重点研究与保护相关的声学理论、技术及应用,涉及保护生物学、生物声学和生态声学等关联学科。研究小型鲸类发声和受声及栖息地声学特征,有助于了解... 保护声学(Conservation acoustics)是基于物种及生态环境保护需求而发展出的声学分支,重点研究与保护相关的声学理论、技术及应用,涉及保护生物学、生物声学和生态声学等关联学科。研究小型鲸类发声和受声及栖息地声学特征,有助于了解种群生存状况,制订和实施基于声学的保护对策,促进物种和生态环境保护。我国小型鲸类保护声学源起于20世纪80年代白鱀豚(Lipotes vexillifer)的保护需求, 1990年代后期和2000年代中后期逐渐转向到长江江豚(Neophocena asiaeorientalis a.)和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近10多年来覆盖了从南海到黄渤海水域多种小型鲸类,在国际上占有较高的地位。40多年来,随着声学技术和仪器的发展,以及淡水和海洋小型鲸类保护的迫切需求,保护声学研究从人工环境中的个体转向到野外群体,声信号的记录方式从单一水听器转向全自动水听器阵列,研究内容从声信号和听觉特征扩展到广域长时被动声学监测,以及水下声景和水下噪声影响及防范,初步实现了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为小型鲸类保护提供支撑。可以预期,在未来10多年我国小型鲸类保护声学理论、技术研发及保护应用,将会随着大数据科学、人工智能技术和声学的发展与融合而呈现较明显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型鲸类 生物声学 保护声学 白鱀豚 长江江豚 中华白海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保护生物地理学看长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6
作者 陈隽 王海军 +1 位作者 张亮 谢平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60,共8页
20世纪50年代以来,高强度的人类活动如开垦、水利工程(防洪、灌溉、发电等)等导致长江生物地理单元的严重破碎化,大大改变了其格局和过程,再叠加上过度捕捞等,很多物种的生存受到了严重威胁,一些旗舰物种(如淡水豚类、鲟等)濒临灭绝甚... 20世纪50年代以来,高强度的人类活动如开垦、水利工程(防洪、灌溉、发电等)等导致长江生物地理单元的严重破碎化,大大改变了其格局和过程,再叠加上过度捕捞等,很多物种的生存受到了严重威胁,一些旗舰物种(如淡水豚类、鲟等)濒临灭绝甚至灭绝。文章试图从保护生物地理学的视角探讨长江濒危物种的拯救问题,论述长江生物地理单元的起源与演化,分析迄今为止对濒危物种拯救的努力及其困境,探索如何在保护生物地理学新范式的指引下,对长江生物地理单元的完整性进行修复及再自然化,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生物地理学新范式 长江生物地理单元 破碎化 十年禁渔 再自然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域水生病毒
7
作者 张奇亚 柯飞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75,共15页
水生病毒是感染各类水生生物或存在于不同水体中的病毒,为水生生态系统中最丰富的生物实体,显著影响宿主群落的结构与功能、从而影响生物圈和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无论从分类地位、宿主范围,还是遗传进化及生态效应角度来看,水生病毒... 水生病毒是感染各类水生生物或存在于不同水体中的病毒,为水生生态系统中最丰富的生物实体,显著影响宿主群落的结构与功能、从而影响生物圈和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无论从分类地位、宿主范围,还是遗传进化及生态效应角度来看,水生病毒都显示出丰富的多样性和跨域特征。以往对病毒感染及其影响的理解主要集中在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和其分子水平上。但要清晰认识水生病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则需结合微观、介观和宏观尺度,甚至遥感观测及多种新技术来实现。文章就跨域水生病毒与特征、驱动物种进化、病毒分流和地球化学循环效应及相关新兴技术等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病毒 病毒圈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病毒分流 辅助代谢基因 水生态 病毒学新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杜仲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水产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被引量:2
8
作者 杨航 袁泉 +3 位作者 吕巍巍 黄伟伟 胡炜 周文宗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8-69,共12页
杜仲作为一种药食同源植物,含有木脂素类、环烯醚萜类、苯丙素类、黄酮类及多糖等100余种活性成分,具有强筋健骨,降血压、血脂、血糖以及抗菌、抗炎、抗氧化和保肝护肾等多种药理作用。近些年,随着绿色养殖业的发展,逐渐应用到水产养殖... 杜仲作为一种药食同源植物,含有木脂素类、环烯醚萜类、苯丙素类、黄酮类及多糖等100余种活性成分,具有强筋健骨,降血压、血脂、血糖以及抗菌、抗炎、抗氧化和保肝护肾等多种药理作用。近些年,随着绿色养殖业的发展,逐渐应用到水产养殖动物中并发现多种有益效果。本文综述了杜仲皮和叶的主要营养成分、生物活性成分和生物学功能,及其添加在不同水产养殖品种饲料中促进生长、改善肉质、糖脂代谢能力以及提高机体抗氧化和免疫功能等应用研究进展,探讨了杜仲作为水产饲料原料以及添加剂的可行性,分析了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挑战,以期为进一步促进杜仲在动物生产中的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仲 生物学功能 水生动物生产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9-2023年洪湖水生态环境时空变化特征及原因解析
9
作者 张潇文 彭雪 +10 位作者 邓兆林 葛芳杰 张浩坤 王宁俊 方梦婕 熊玙璠 张璐 李霞 张淑娴 吴振斌 刘碧云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96-507,共12页
在长江大保护和国际湿地保护背景下,为探究洪湖水生态环境变化特征及原因,本研究于2019-2023年间对洪湖水质、沉积物参数、沉水植物盖度和浮游植物生物量开展4次野外调查研究。结果发现,(1)调查期间洪湖水体透明度(SD)逐年降低,退垸施... 在长江大保护和国际湿地保护背景下,为探究洪湖水生态环境变化特征及原因,本研究于2019-2023年间对洪湖水质、沉积物参数、沉水植物盖度和浮游植物生物量开展4次野外调查研究。结果发现,(1)调查期间洪湖水体透明度(SD)逐年降低,退垸施工期间洪湖水体SD呈现从中南湖心区域向岸边递减变化特征。(2)洪湖水环境氮磷营养盐污染水平较高,水体总氮(W-TN)和氨氮浓度整体虽呈下降趋势,但水体总磷(W-TP)平均浓度从(0.06±0.04)mg/L升高至(0.19±0.06)mg/L,沉积物总磷含量升高32%,沉积物总氮、总磷含量表现出退垸期间减少、退垸后增加的变化特征。空间分布上,洪湖W-TN、W-TP浓度均呈现从西北区域四湖总干渠入湖口向东南方向递减趋势。(3)洪湖水生态系统退化趋势明显,2019年4月洪湖分布有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 L.)、穗花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 L.)和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 L.)等沉水植物,2020年10月调查结果显示敞水区沉水植物基本消失,叶绿素a平均浓度由(13.92±7.74)μg/L升高至(62.64±19.52)μg/L,并以丝状蓝藻为优势种。主成分分析显示,TN和TP始终是影响洪湖水生态环境状况的主要驱动因素,SD于2023年5月成为洪湖新增关键影响因子。上游来水氮磷营养贡献、退垸后水动力过程导致的围垸内污染物迁移以及风浪对底质的扰动是驱动洪湖水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湖 水生态环境状态 时空分布 退垸还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养殖模式克氏原螯虾肠道微生物比较研究
10
作者 昝子叶 朱文欢 +3 位作者 李明 邹红 王桂堂 吴山功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3-133,共11页
为了探究不同养殖模式下克氏原螯虾肠道微生物结构与功能是否存在差异,研究利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了稻虾种养(Rice-crayfish co-culture,RC)、池塘单养(Single-crayfish pond culture,SC)和池塘混养(Mixed-crayfish pon... 为了探究不同养殖模式下克氏原螯虾肠道微生物结构与功能是否存在差异,研究利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了稻虾种养(Rice-crayfish co-culture,RC)、池塘单养(Single-crayfish pond culture,SC)和池塘混养(Mixed-crayfish pond culture,MC)模式下克氏原螯虾肠道微生物16S rDNA基因V3—V4区,解析了肠道菌群组成、结构与功能,同时探究了肠道细菌之间及其与水体理化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肠道微生物物种组成方面,在门水平上,不同养殖模式克氏原螯虾肠道细菌组成较为一致,柔壁菌门(Tener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是绝对优势类群;在属水平上,不同养殖模式之间存在一定差异,芽孢杆菌属(Bacillus)、乳球菌属(Lactococcus)和气单胞菌属(Aeromonas)细菌相对丰度分别在RC、SC和MC组最高。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方面,MC组肠道细菌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最高,三种养殖模式下克氏原螯虾肠道细菌的群落结构存在显著性差异。肠道微生物功能方面,RC组显著富集维生素生物合成代谢通路,SC组显著富集乳糖降解和半乳糖降解代谢通路,MC组显著富集脂肪酸和脂质降解、CMP-pseudaminate生物合成和脂多糖生物合成的超途径代谢通路。肠道微生物之间及其与水体理化因子之间关系方面,肠道细菌之间的合作关系占比达83.76%,丹毒丝菌科(Erysipelotrichaceae)和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细菌是网络主要节点;肠道中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细菌丰度与水体中TP浓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NH_(4)^(+)-N浓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综上,克氏原螯虾肠道具有特有的以柔壁菌门、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为主的核心微生物类群,不因养殖模式改变而变化,但在不同养殖模式下克氏原螯虾肠道细菌群落结构与代谢功能存在显著差异,该结果丰富了对克氏原螯虾肠道微生物的认识,为克氏原螯虾肠道益生菌的筛选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微生物 养殖模式 理化因子 克氏原螯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生植物分解过程及其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进展
11
作者 许佳乐 刘军武 +3 位作者 方迎春 吴振斌 刘子森 张义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75-184,共10页
水生植物在改善富营养化浅水湖泊水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以恢复水生植物为主的水生态修复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富营养化浅水湖泊治理。然而,过量繁殖的水生植物腐烂分解后会向湖泊生态系统释放大量营养物质,加剧湖泊富营养化程度。因此,... 水生植物在改善富营养化浅水湖泊水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以恢复水生植物为主的水生态修复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富营养化浅水湖泊治理。然而,过量繁殖的水生植物腐烂分解后会向湖泊生态系统释放大量营养物质,加剧湖泊富营养化程度。因此,对水生植物的分解进行研究对于探究湖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总结了水生植物的分解机制,包括水生植物的分解过程、水生植物分解过程中元素的迁移和转化,以及不同类型水生植物分解的差异;探讨了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如何影响水生植物的分解程度和速度;分析了水生植物分解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包括对水质、沉积物特性、温室气体排放和水生生物群落结构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最后,基于当前研究进展,文章对水生植物残体分解的未来研究提出了建议和展望,以期为湖泊生态修复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植物 分解过程 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 湖泊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水河河源段云南光唇鱼的生物学研究
12
作者 王钦 曾旭茂 +5 位作者 夏治俊 王硕 吴梦寒 邹鑫华 刘飞 王剑伟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0-231,共12页
基于2023年3月—2024年2月在赤水河河源段的逐月采样,对云南光唇鱼Acrossocheilus yunnanensis的年龄、生长、繁殖和摄食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赤水河河源段云南光唇鱼样本由4个龄组组成,雌雄比1∶0.66。体重(W)和体长(L)关系为:W=3... 基于2023年3月—2024年2月在赤水河河源段的逐月采样,对云南光唇鱼Acrossocheilus yunnanensis的年龄、生长、繁殖和摄食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赤水河河源段云南光唇鱼样本由4个龄组组成,雌雄比1∶0.66。体重(W)和体长(L)关系为:W=3.505×10^(−6) L^(3.304),经统计检验,b>3,呈正异速生长。用von Bertalanffy方程对其生长进行了拟合,其参数为:L_(∞)=283.561 mm,k=0.336,t_(0)=−0.632。其体长生长速度和加速度不具拐点,生长速度随年龄增加而持续下降;体重的生长速度具拐点,拐点年龄为2.92龄。雌、雄鱼的初次性成熟体长分别为178.96 mm、143.97 mm,对应年龄分别为2.24龄、1.53龄。赤水河的云南光唇鱼为分批产卵类型,繁殖期为4—9月,产卵高峰在5月,个体绝对繁殖力和相对繁殖力的平均值分别为6624粒/尾和47粒/g。摄食率和摄食强度均保持在较高水平,受水深、浊度和水温等影响,呈现出春秋季高于夏冬季的特点。云南光唇鱼与环境相适应的大卵粒、分批产卵和较长的繁殖期等生活史特征可能是其在赤水河河源段成为优势物种的生物学基础,限制捕捞和保护近岸微生境是该物种保护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 生长 繁殖 摄食 云南光唇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宏基因组的西藏拉鲁湿地原生生物多样性研究
13
作者 杨方典 张鹏 +3 位作者 罗帅 熊雄 熊杰 缪炜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89,共9页
探究拉鲁湿地原生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为生物资源保护及水环境保护提供资料。2020年8—9月在拉鲁湿地10个采样点进行环境DNA样品采集和水环境因子的测定,并基于宏基因组技术,鉴定了拉鲁湿地原生生物的种类和群落结构... 探究拉鲁湿地原生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为生物资源保护及水环境保护提供资料。2020年8—9月在拉鲁湿地10个采样点进行环境DNA样品采集和水环境因子的测定,并基于宏基因组技术,鉴定了拉鲁湿地原生生物的种类和群落结构,考察了影响拉鲁湿地原生生物多样性的环境因素。主要结果如下:(1)拉鲁湿地原生生物共鉴定421个OTUs,隶属于21门35纲84目105科140属,其中裸藻门、纤毛门和丝足虫门种类最多,丝足虫门、硅藻门和纤毛门丰度最高;(2)拉鲁湿地不同区域原生生物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源头处生物多样性高,各类群分布较均匀;湿地内部生物多样性也处于较高水平,主要为丝足虫门和硅藻门;下游生物多样性较低,主要为丝足虫门和纤毛门;(3)拉鲁湿地原生生物多样性受到多种水环境因子的影响,水体富营养化程度高的区域原生生物多样性相对低。不同类群原生生物与环境因子呈以下相关性:裸藻门与总磷、总氮和浊度呈正相关,硅藻则与总磷和总氮呈负相关,纤毛门与总磷和酸碱度呈正相关,丝足虫门与水中溶氧和酸碱度呈明显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生生物 生物多样性 宏基因组测序 拉鲁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藻破壁处理技术、生物活性及应用研究进展
14
作者 龚韧 金虎 +2 位作者 李海岭 李雅洁 杨海麟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299-313,共15页
微藻作为一种高效、可持续的生物资源,以其独特的代谢机制和丰富的功能性成分(如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色素、多糖和多酚类化合物)在食品、医药、化妆品等领域展现出广泛的应用潜力。本文探讨微藻破壁处理技术,详细讨论机械破壁法、物... 微藻作为一种高效、可持续的生物资源,以其独特的代谢机制和丰富的功能性成分(如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色素、多糖和多酚类化合物)在食品、医药、化妆品等领域展现出广泛的应用潜力。本文探讨微藻破壁处理技术,详细讨论机械破壁法、物理破壁法、化学破壁法、酶解破壁法及联合破壁法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其对成分提取效率的影响。同时总结微藻功能性成分的主要生物活性,包括抗氧化、抗菌、免疫调节、降血脂、抗糖尿病及抗肿瘤作用,并阐述其在健康促进与疾病干预中的作用机制。此外,梳理微藻资源在食品、药品及化妆品领域的实际应用现状,分析其在产业化过程中的技术挑战与不足之处。未来,通过优化提取工艺、深入研究生物活性机制以及推动多领域应用的产业化,微藻功能性资源将为健康产业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支持。本综述可为微藻资源的开发与多领域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藻 提取 破壁 生物活性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中国荷斯坦奶牛瘤胃纤毛虫的物种多样性
15
作者 何金英 徐勤辉 +5 位作者 王宇嘉 江奕希 黄一菲 李曼 熊杰 冯金梅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2-140,I0019,共10页
瘤胃纤毛虫是反刍动物瘤胃微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控瘤胃微环境及参与其宿主动物的生理功能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家养反刍动物瘤胃中的瘤胃纤毛虫物种多样性及不同动物个体间瘤胃纤毛虫群落结构的差异仍不清楚.采用基于18S r... 瘤胃纤毛虫是反刍动物瘤胃微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控瘤胃微环境及参与其宿主动物的生理功能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家养反刍动物瘤胃中的瘤胃纤毛虫物种多样性及不同动物个体间瘤胃纤毛虫群落结构的差异仍不清楚.采用基于18S rRNA基因的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了中国荷斯坦奶牛瘤胃内纤毛虫的物种多样性和宿主不同个体间的差异.选取3头成年健康中国荷斯坦奶牛共采集了9个瘤胃液样品,提取样品总DNA后,采用瘤胃纤毛虫18S rRNA基因V5~V8区特异性引物进行扩增,扩增产物使用Ion S5^(TM)XL平台测序.去除低质量序列和嵌合体后,共获得721250条高质量有效序列,基于97%的序列一致性聚类获得38个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不同个体样品间在α多样性Chao1、ACE、Shannon和Simpson指数上,差异不显著.OTUs的物种分布属于纤毛门裂口纲毛口亚纲.在属水平分类上,它们主要分布于10个已知的瘤胃纤毛虫的属,其中内毛属是相对丰度最高的属,同时还检测到一些未被分类和鉴定的瘤胃纤毛虫.同一牧场同一饲喂条件下的不同个体之间,瘤胃纤毛虫的物种多样性没有显著差异,但不同个体之间在均匀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研究结果将为瘤胃纤毛虫的高通量测序分析和综合分类学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瘤胃纤毛虫 原生生物 多样性 18S rRNA基因测序 分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叶绿体基因组的中国水麦冬科系统发育研究
16
作者 王璐瑶 周全 +3 位作者 樊国有 袁庆 张晶晶 刘海瑞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4-166,共13页
为探究水麦冬科(Juncaginaceae)系统发育上存在的争议,并丰富水麦冬科物种的遗传信息资源,研究对海韭菜(Triglochin maritima)和水麦冬(Triglochin palustris)叶绿体基因组进行测序、组装、注释和特征分析,并重建其与相关类群的系统发... 为探究水麦冬科(Juncaginaceae)系统发育上存在的争议,并丰富水麦冬科物种的遗传信息资源,研究对海韭菜(Triglochin maritima)和水麦冬(Triglochin palustris)叶绿体基因组进行测序、组装、注释和特征分析,并重建其与相关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海韭菜和水麦冬叶绿体基因组呈环状四分体结构,全长分别为155881和155803 bp,分别鉴定出了57和60个SSRs及49个长重复序列。海韭菜和水麦冬叶绿体基因组偏好使用以A/U结尾的密码子。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水麦冬科两个物种聚为一支,与其近缘类群遗传距离较远,于78.67 MYA与眼子菜属(Potamogeton)、虾海藻属(Phyllospadix)、大叶藻属(Zostera)、二药藻属(Halodule)、针叶藻属(Syringodium)、川蔓藻属(Ruppia)构成的分支产生分化。结合物种生境与形态特征支持将水麦冬属上升为水麦冬科。研究将不仅为探究水麦冬科叶绿体基因组结构进化奠定理论基础,也能为水麦冬科及相关类群物种保护和科学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麦冬科 叶绿体基因组特征 系统发育 分歧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尼洋河水生生物群落时空动态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1.浮游植物 被引量:33
17
作者 刘海平 叶少文 +3 位作者 杨雪峰 张良松 钟国辉 李钟杰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95-706,共12页
于2008-2009年按照季节调查了西藏尼洋河浮游植物群落的组成、丰度和多样性,并运用多元统计方法定量分析了浮游植物的空间和季节变化特征及其与主要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尼洋河浮游植物共计7门29科48属,其中硅藻为优势浮游藻类... 于2008-2009年按照季节调查了西藏尼洋河浮游植物群落的组成、丰度和多样性,并运用多元统计方法定量分析了浮游植物的空间和季节变化特征及其与主要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尼洋河浮游植物共计7门29科48属,其中硅藻为优势浮游藻类.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在尼洋河中游(尼洋河下游)最高,其他河段呈下降趋势,符合中间高度膨胀假说.尼洋河沿程浮游植物的总丰度、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以及Pielou均匀度指数不存在显著差异,夏季的浮游植物物种丰富度与其他季节的存在显著差异,夏季总丰度与秋、冬季的存在显著差异,冬季的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与春季的存在显著差异,冬季的均匀度指数与其他3个季节的存在显著差异.尼洋河浮游植物季节演替依赖于外源性水源补充,沿程演替则与河道底质有着很大关系.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尼洋河硅藻门舟形藻科的藻类与理化因子铵态氮、表层pH、表层水温相关,部分蓝藻以及绿藻与水质理化因子也存在着关联.分类回归树(CART)模型预测了尼洋河着生藻类时空分布与主要环境因子之间的定量关系,尼洋河浮游植物群落总丰度和均匀度指数受pH值影响较大,pH值低于8.0的水域浮游植物均匀度指数比pH值高于8.0的水域大,尼洋河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受到河道底质影响较大,底质为黏土的水域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较底质为砂石的大.这些关键环境因子对尼洋河水域浮游植物的时空变化有着重要的指示作用,建议加强对浮游植物及这些环境因子的关注,保障尼洋河水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尼洋河 浮游植物 时空动态 主成分分析 典范对应分析 分类回归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尼洋河水生生物群落时空动态及与环境因子关系:3.大型底栖动物 被引量:15
18
作者 刘海平 叶少文 +5 位作者 杨雪峰 张良松 钟国辉 何勇平 巴桑 李钟杰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54-160,共7页
于2008-2009年按照季节调查了西藏地区尼洋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组成和丰度,并运用多元统计方法定量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的空间和季节变化特征及其与主要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石蚕幼虫、萝卜螺以及摇蚊幼虫是尼洋河主要的大型底... 于2008-2009年按照季节调查了西藏地区尼洋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组成和丰度,并运用多元统计方法定量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的空间和季节变化特征及其与主要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石蚕幼虫、萝卜螺以及摇蚊幼虫是尼洋河主要的大型底栖动物,另外,随着海拔的升高,尼洋河大型底栖动物总丰度呈现降低趋势;Duncan检验法显示,物种总丰度在各采样点之间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CA方法显示,对于采样点,大型底栖动物总丰度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出现在采样点Ⅳ和采样点Ⅱ,对于季节,大型底栖动物总丰度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出现在秋季和冬季;CCA方法显示,可分别从尼洋河中上游和中下游两个河段来概括尼洋河大型底栖动物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CART模型显示,从11项环境因子筛选了4项环境因子用以解释它们与大型底栖动物总丰度之间的相互关系,这4项环境因子包括矿化度、总磷、海拔和季节,建议加强对大型底栖动物及这些环境因子的关注,保障尼洋河水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尼洋河 大型底栖动物 时空动态 主成分分析 典范对应分析 分类回归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尼洋河水生生物群落时空动态及与环境因子关系:2.着生藻类 被引量:19
19
作者 刘海平 叶少文 +4 位作者 杨雪峰 张良松 钟国辉 何勇平 李钟杰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07-915,共9页
本文于2008 2009年按照季节调查了西藏地区尼洋河着生藻类群落的组成、丰度和多样性,并运用多元统计方法定量分析了着生藻类的空间和季节变化特征及其与主要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尼洋河着生藻类共计6门30科49属,其中硅藻为优势... 本文于2008 2009年按照季节调查了西藏地区尼洋河着生藻类群落的组成、丰度和多样性,并运用多元统计方法定量分析了着生藻类的空间和季节变化特征及其与主要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尼洋河着生藻类共计6门30科49属,其中硅藻为优势着生藻类.着生藻类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在尼洋河中游最高,在中上游河段和中下游河段呈下降趋势,符合中间高度膨胀(mid-altitude bulge)假说.着生藻类的总丰度、物种丰富度以及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在尼洋河沿程不存在显著差异,总丰度在各个季节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但物种丰富度在秋季和冬季存在显著差异,夏、秋季着生藻类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冬、春季.主成分分析(PCA)表明,随着海拔的升高,着生藻类的物种丰富度和总丰度呈递减趋势;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尼洋河部分硅藻与理化因子相关联,如:双壁藻(Diploneis)的丰度与总磷相关联,窗纹藻(Epithemia)的丰度与铵态氮相关联,双菱藻属(Surirella)的丰度与pH值相关联;部分绿藻与理化因子相关联,如:小球藻属(Chlorella)、栅藻属(Scenedesmus)、溪菜属(Prasiola)的丰度与水温相关联,小椿藻(Characium)的丰度与硬度相关联,转板藻(Mougeotia)的丰度与表层溶氧、矿化度相关联,新月藻属(Closterium)的丰度与碱度相关联;分类回归树(CART)模型预测了尼洋河着生藻类时空分布与主要环境因子之间的定量关系,即低海拔水域的着生藻类总丰度较高海拔高,高矿化度水域的着生藻类总丰度较低矿化度的高,不能用影响尼洋河着生藻类种类和数量的环境因子来解释着生藻类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这些关键环境因子对尼洋河水域着生藻类的时空变化有着重要的指示作用,建议加强对着生藻类及这些环境因子的关注,保障尼洋河水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尼洋河 着生藻类 时空动态 主成分分析 典范对应分析 分类回归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尼洋河水生生物群落时空动态及与环境因子关系:4.浮游动物 被引量:10
20
作者 刘海平 叶少文 +4 位作者 杨雪峰 张良松 张惠娟 范丽卿 李钟杰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70-378,共9页
于2008-2009年按照季节调查西藏地区尼洋河浮游动物群落的组成、丰度和多样性,并运用多元统计方法定量分析浮游动物的空间和季节变化特征及其与主要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尼洋河浮游动物包括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其... 于2008-2009年按照季节调查西藏地区尼洋河浮游动物群落的组成、丰度和多样性,并运用多元统计方法定量分析浮游动物的空间和季节变化特征及其与主要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尼洋河浮游动物包括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其中原生动物9目13科14属,轮虫1目7科17属,枝角类仅1目1科1属,桡足类2目2科2属.原生动物以砂壳虫和瞬目虫属为主,轮虫则以橘轮虫属和单趾轮虫属为主.尼洋河浮游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和生物量随尼洋河海拔高度不断提升呈现递减的趋势,夏季浮游动物生物量、物种丰富度、总丰度较低,其中夏季浮游动物物种丰富度最低,而浮游动物生物量和总丰度则仅高于冬季.受到水体稳定性的影响,尼洋河浮游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在交汇处较低;季节方面,夏季最低,冬季次之.尼洋河原生动物和轮虫总丰度在季节方面存在相似的演替规律,即出现2次高峰和2次低谷,2次高峰分别出现在春季和秋季,2次低谷分别出现在夏季和冬季.尼洋河浮游动物沿程变化方面,浮游动物群落4个指标不存在显著差异.尼洋河浮游动物季节变化方面,仅总丰度秋季和冬季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他3个指标在各个季节之间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典范对应分析表明,原生动物类群里,砂壳虫属丰度受水体溶解氧浓度的影响较大,前管虫、袋座虫、肾形虫、瞬目虫和斜口虫属丰度受水体矿化度的影响较大,鳞壳虫属丰度则主要与水体中氨氮浓度关联较大;轮虫类群里,单趾轮虫、无柄轮虫、枝胃轮虫、囊足轮虫属丰度与水体的矿化度关联较大,龟甲轮虫属丰度则与总磷浓度有着较大的关联.分类回归树模型预测了尼洋河浮游动物时空分布与主要环境因子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尼洋河浮游动物总丰度受到硬度、季节、海拔以及河道底质等因素的影响,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受到总碱度、季节、硬度和水温的影响,均匀度指数受到总碱度、总磷浓度和水温的影响.这些关键环境因子对尼洋河水域浮游动物的时空变化有着重要的指示作用,建议加强对浮游动物及这些环境因子的关注,推动尼洋河水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尼洋河 浮游动物 时空动态 主成分分析 典范对应分析 分类回归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