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陕北黄土高原人工刺槐林生长与土壤干化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71
1
作者 王力 邵明安 李裕元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4-91,共8页
通过对陕北黄土高原南北 6个人工刺槐林样地进行标准地调查 ,结合树干解析与土壤含水量资料 ,分析了人工刺槐林树高、胸径、材积等指标的生长状况与土壤含水量亏缺的关系。结果表明 ,土壤含水量的亏缺程度与刺槐林的生长有明显的一致性... 通过对陕北黄土高原南北 6个人工刺槐林样地进行标准地调查 ,结合树干解析与土壤含水量资料 ,分析了人工刺槐林树高、胸径、材积等指标的生长状况与土壤含水量亏缺的关系。结果表明 ,土壤含水量的亏缺程度与刺槐林的生长有明显的一致性。南部的宜君降雨充沛 ,土壤含水量基本没有亏缺 ,没有产生明显的土壤干化现象 ,相应刺槐林的生长状况良好 ,没有产生衰退迹象。随着降雨量的减少 ,从富县开始 ,土壤含水量发生了严重程度不一的亏缺现象。富县样地因水分亏缺而形成的干化层已影响到了人工刺槐林的生长 ,林分已有了衰退的迹象。样地吴旗、安塞、绥德和米脂则土壤含水量亏缺严重 ,形成了明显的土壤干化层 ,并且严重影响到了人工刺槐林的生长和发育 ,导致人工刺槐林成为低效低产林 ,限制了林分的生态防护效益 ,说明这些地区属于不适宜人工刺槐林生长的分布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地区 黄土高原 人工刺槐林 生长发育 土壤干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雨滴溅蚀和结皮效应对土壤侵蚀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48
2
作者 唐泽军 雷廷武 +1 位作者 张晴雯 赵军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32-635,共4页
关键词 雨滴溅蚀 结皮效应 土壤侵蚀 输沙系统 细沟 沟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子午岭天然林与刺槐人工林地土壤干化状况对比 被引量:31
3
作者 王力 邵明安 +1 位作者 王全九 贾志宽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279-1286,共8页
详细调查和对比分析了子午岭(富县)天然林地和人工林地土壤水分状况和植被状况,发现天然林地水分亏缺不严重,只在浅层形成了轻度亏缺,并在雨季后能得到及时的恢复;同时这种亏缺并没有影响到天然植被的发育与演替。人工林地土壤水分则亏... 详细调查和对比分析了子午岭(富县)天然林地和人工林地土壤水分状况和植被状况,发现天然林地水分亏缺不严重,只在浅层形成了轻度亏缺,并在雨季后能得到及时的恢复;同时这种亏缺并没有影响到天然植被的发育与演替。人工林地土壤水分则亏缺明显,深层亏缺尤为严重,土壤含水量最低平均达到5.90%,已接近凋萎湿度,且这种水分亏缺严重影响了人工林的生存和发展,部分林地已出现了明显的衰退迹象。在此基础上,说明了天然林地土壤水分状况明显优于人工林地的原因是天然林在林分结构上形成了典型的“乔-灌-草”复层稳定的空间层片结构,具有很强的自我调节能力,使天然林在物种的组成成分上逐渐向喜干物种方向发展,以适应气候旱化的总趋势;而人工林则因其结构简单,物种单一,自我调节能力差,在连续干旱的条件下因植被对土壤水分的过度消耗,形成了严重程度不一的土壤干化层。同时,从天然植被的自然水分状况入手,提出了“林地稳定土壤持水量”的概念,来界定土壤干化现象:依据土壤水分的亏缺现状初步将干化程度分为轻度干层(8%~10%)、中度干层(6%~8%)和严重干层(<6%)3个等级;依据土壤水分的补偿深度又将其划分为临时性干层和持续性干层。研究认为,当前人工林地的土壤水分出现严重亏缺而形成土壤干化层是人为不合理经营造成人工林群落林分结构不完善的结果,如果人为干预适当,能创造出类似于天然植被的生存条件,人工植被完全有可能得到正常的生存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亏缺 土壤干层 天然林 刺槐人工林 林地稳定土壤持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子午岭油松林的种子雨和土壤种子库动态 被引量:49
4
作者 张希彪 王瑞娟 上官周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877-1884,共8页
对黄土高原区子午岭不同林龄(18a、29a、40a、54a)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人工林及天然林(约75a)的种子雨和土壤种子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油松种子雨一般从每年9月初开始,一直到11月底结束,种子雨降落历程与林龄... 对黄土高原区子午岭不同林龄(18a、29a、40a、54a)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人工林及天然林(约75a)的种子雨和土壤种子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油松种子雨一般从每年9月初开始,一直到11月底结束,种子雨降落历程与林龄大小有关,种子雨发生时间和降落高峰期有所不同。不同林龄的油松种子雨强度不同,种子雨总量大小顺序为:40a人工林((489.9±8.64)粒.m-2)〉29a人工林((346.8±7.45)粒·m-2)〉54a人工林((327.1±8.13)粒.m-2)〉天然林((146.9±5.25)粒·m-2)〉18a人工林((78.1±2.72)粒.m-2)。种子雨总量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约40a时达到高峰,种子雨活力也以40a时最高。不同林龄油松林土壤种子库存在显著差异,其中18a人工林种子库最小,40a人工林种子库最大。从种子雨降落到次年4月,5种林分土壤种子库总量下降了42.34%~53.59%,空粒种子增加了26.72%~48.69%;从4月到8月份种子腐烂率由10.28%~13.62%增加到57.25%~63.28%。动物的搬运、取食和种子腐烂死亡是种子库损耗的主要因素。土壤种子库中的油松种子主要集中在枯枝落叶层,其次为0~2cm层,2~10cm层种子最少。到8月中旬,土壤中98.26%的油松种子都已丧失活性。不同林分下油松幼苗的密度差异较大,40a人工林下幼苗最多,其余依次为29a人工林、54a人工林和天然林,18a人工林下的实生苗极少,幼苗死亡率极高。在一定龄级范围内,人工林结实能力和更新潜力随林龄增加而增加,40a时更新潜力最大。虽然有大量种子下落,但由于种子大量损耗和幼苗死亡,通过环境筛作用而最终可以成熟的个体数量十分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人工林 种子雨 土壤种子库 黄土丘陵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东黄土高原地区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群落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20
5
作者 王金成 井明博 +4 位作者 肖朝霞 刘灵霞 王凤琴 张希彪 周天林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45-151,共7页
为了认识和评价石油开采对陇东地区土壤环境的影响,采用平板培养和多元分析法研究了不同石油污染程度下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其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1)微生物3大类群的数量以距污染源30m的样地S1-3最高,200m的S7-9次之,1... 为了认识和评价石油开采对陇东地区土壤环境的影响,采用平板培养和多元分析法研究了不同石油污染程度下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其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1)微生物3大类群的数量以距污染源30m的样地S1-3最高,200m的S7-9次之,100m的S4-6最低;放线菌数量变化对Shannon—Wiener指数影响较大。(2)土壤有机质、含油量、含盐量、速效磷均为S1-3最高,S4-6次之,S7-9最低;土壤pH值、碱解氮及速效钾含量均以S7-9最高,S4-6次之,S1-3最低。(3)PCA结果显示TPHs含量在8种环境因子中作用最大,其含量的上升导致了土壤含盐率、有机质和速效磷的增加,进而影响到了土壤含水量、pH值、土壤细菌、放线菌、微生物总数及其他环境因子。研究表明,陇东黄土高原地区开展生物修复石油污染时,应充分开发利用土壤细菌及放线菌资源,并外源投加N,K等营养元素,从而刺激土著石油降解菌的生长,进而提高石油烃的降解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东黄土高原 石油污染土壤 环境因子 土壤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耕地变化趋势及驱动力研究——以甘肃陇东地区为例 被引量:13
6
作者 张希彪 周天林 +1 位作者 上官周平 杨建霞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31-735,共5页
利用GIS技术并结合相关统计资料,对黄土高原典型区近50年来的耕地数量变化的基本特征、变化过程、耕地流向进行了分析。并应用相关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近17年耕地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949-2002年陇东地区耕地总... 利用GIS技术并结合相关统计资料,对黄土高原典型区近50年来的耕地数量变化的基本特征、变化过程、耕地流向进行了分析。并应用相关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近17年耕地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949-2002年陇东地区耕地总量经历了缓慢增加-缓慢减少—急剧减少—缓慢减少的波动变化过程;耕地的主要流向是非农建设用地、林草地和果园等;耕地的增加主要是草地、林地和未利用地开垦而成;干旱、降水不均及水土流失等是耕地变化的自然驱动力。经济增长、人口增长、城市化水平及农业科技进步等是耕地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力。耕地变化过程与国家宏观政策背景相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变化 驱动力 黄土高原 陇东地区 甘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侵蚀模型研究综述 被引量:51
7
作者 周正朝 上官周平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4年第1期52-56,共5页
近年来 ,人们对土壤水蚀形成过程及其模拟进行了广泛研究 ,并针对不同研究对象与目的 ,建立了土壤水蚀的经验预报模型、物理过程模型和分布式模型。在对国内外一些主要的土壤水蚀模型进行评述的基础上 ,讨论土壤侵蚀模型研究与GIS技术... 近年来 ,人们对土壤水蚀形成过程及其模拟进行了广泛研究 ,并针对不同研究对象与目的 ,建立了土壤水蚀的经验预报模型、物理过程模型和分布式模型。在对国内外一些主要的土壤水蚀模型进行评述的基础上 ,讨论土壤侵蚀模型研究与GIS技术和BP神经网络理论结合的发展趋势 ,同时结合土壤水蚀模型的开发和应用情况 ,提出了土壤侵蚀预报模型研究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和我国土壤侵蚀预报模型研究的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模型 经验模型 经验预报模型 物理过程模型 分布式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退耕地复垦对土壤理化性状及空间变异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肖波 王庆海 +1 位作者 李翠 曹志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85-192,200,共9页
【目的】明确复垦措施对黄土高原退耕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并揭示其空间变异特征,为评价退耕地复垦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提供帮助,并为相关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方法】在实地调查和取样分析的基础上,使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 【目的】明确复垦措施对黄土高原退耕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并揭示其空间变异特征,为评价退耕地复垦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提供帮助,并为相关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方法】在实地调查和取样分析的基础上,使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以山西省广灵县退耕6年后复垦的典型坡耕地为对象,对比研究了复垦前(2007-04)和复垦2年后(2009-05)表层(0~15 cm)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及空间变异特征。【结果】与复垦前相比,复垦2年后表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以及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降低了38%,11%,15%,24%,81%和8%,而体积质量则降低了7%;研究区土壤养分属中等变异,而土壤体积质量属弱变异;复垦前土壤性质的合理采样数依次为有机质〉速效磷〉碱解氮〉速效钾〉全氮〉全磷〉体积质量,复垦后略有变化;土壤养分和体积质量的变化主要是随机性因素(人为活动)作用的结果,且复垦措施可使土壤理化性质的空间相关性减弱并朝均一化方向发展,从而明显影响土壤养分和体积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结论】退耕地复垦可使土壤理化性状迅速恶化,使其空间相关性减弱和朝均一化方向发展,因此应予以避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垦 退耕地 土壤理化性状 空间变异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区生物结皮覆盖土壤水汽吸附与凝结特征 被引量:20
9
作者 李胜龙 肖波 孙福海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5期111-119,共9页
生物结皮是一种广泛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表层的特殊复合体,为揭示其对土壤水汽吸附与凝结过程的影响,该研究通过室内定量水汽吸附试验和野外对水汽凝结的连续观测,对黄土高原典型生物结皮(藻结皮、藻藓混生结皮、藓结皮)与裸沙的... 生物结皮是一种广泛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表层的特殊复合体,为揭示其对土壤水汽吸附与凝结过程的影响,该研究通过室内定量水汽吸附试验和野外对水汽凝结的连续观测,对黄土高原典型生物结皮(藻结皮、藻藓混生结皮、藓结皮)与裸沙的水汽吸附和凝结特征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生物结皮的覆盖显著提升了表层土壤的水汽吸附能力,其平均水汽吸附量比裸沙高66.7%。不同类型生物结皮水汽吸附能力差异显著,表现为藓结皮最高,混生结皮次之,而藻结皮最低。GAB(Guggenheim-Anderson-de Boer)吸附模型能较好的描述生物结皮土壤水汽吸附与解吸附过程,模拟结果决定系数R2>0.99、均方根误差RMSE<0.001 2 g/g及平均相对偏差百分比E<16.0%;此外,生物结皮加剧了土壤水汽吸附与解吸附曲线之间的滞后效应,其滞后指数平均是裸沙的2.0~2.9倍。水汽凝结结果显示,水汽凝结过程均受气温与相对湿度等气象因子制约,且生物结皮覆盖下表层土壤的水汽凝结和蒸发过程相较于裸沙更为迅速。同时,生物结皮的日均水汽凝结量是裸沙的1.6~1.8倍。综上,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生物结皮覆盖显著提高了表层土壤的水汽吸附能力、并增加了水汽凝结量,对区域表层土壤的水分运动过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水分 水汽吸附量 GAB模型 凝结水 微型蒸渗仪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生物结皮覆盖对土壤积水入渗特征的影响及其模型模拟 被引量:16
10
作者 孙福海 肖波 +3 位作者 张鑫鑫 王国鹏 李胜龙 姚小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82-91,共10页
【目的】探讨生物结皮层覆盖后对土壤水分入渗特征的影响。【方法】于2018年7-8月,以位于陕北黄土高原神木市六道沟小流域的生物结皮覆盖的黄绵土和风沙土为研究对象,以相邻的无结皮黄绵土和风沙土为对照(距离在10 m以内),采用双环法和... 【目的】探讨生物结皮层覆盖后对土壤水分入渗特征的影响。【方法】于2018年7-8月,以位于陕北黄土高原神木市六道沟小流域的生物结皮覆盖的黄绵土和风沙土为研究对象,以相邻的无结皮黄绵土和风沙土为对照(距离在10 m以内),采用双环法和土柱法分别对其水分入渗特征进行测定,计算饱和导水率(K s)、土壤水分入渗速率及土壤水分入渗参数(稳定入渗速率、平均入渗速率和累积入渗量),并采用Philip模型、Kostiakov模型和Horton模型对水分入渗过程进行模拟。【结果】(1)无论是黄绵土还是风沙土,生物结皮均能降低不同土层土壤的K s,且生物结皮对黄绵土的影响高于风沙土。在0~20 cm土层,与无结皮对照相比,生物结皮覆盖的黄绵土和风沙土上K s平均分别下降了42.1%和25.6%。(2)基于双环法和土柱法的测定结果显示,在积水入渗条件下,生物结皮覆盖黄绵土的稳定入渗速率(0.29~0.55 mm/min)、平均入渗速率(0.57~0.58 mm/min)和累积入渗量(3.63~3.69 cm)与无结皮黄绵土相比分别减少了27.5%~45.0%,32.6%~58.4%和31.8%~61.0%;生物结皮覆盖风沙土的稳定入渗速率(3.30~4.13 mm/min)、平均入渗速率(3.06~4.25 mm/min)和累积入渗量(19.22~26.76 cm)与无结皮风沙土相比分别减少了2.4%~11.3%,1.6%~27.8%和5.5%~26.3%,且基于双环法测定的土壤水分入渗参数整体上略高于土柱法。相对黄绵土,生物结皮对风沙土水分入渗参数的影响较小。(3)不同模型的模拟结果表明,Horton模型对生物结皮覆盖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的拟合效果整体优于Philip模型和Kostiakov模型。【结论】生物结皮层的覆盖降低了0~20 cm土层的渗透性,土壤水分入渗过程可以使用Horton模型进行拟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结皮 土壤饱和导水率 土壤水分入渗 双环法 土柱法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藓结皮土壤呼吸速率对降雨量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1
11
作者 窦韦强 田乐乐 +2 位作者 肖波 姚小萌 李胜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703-1715,共13页
全球气候变化加剧背景下,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降雨模式将进一步改变,其造成的土壤水分波动是引起土壤呼吸动态变化的重要因素,但生物结皮土壤呼吸响应降雨模式变化继而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功能的机制尚不明确。针对黄土高原风沙土发... 全球气候变化加剧背景下,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降雨模式将进一步改变,其造成的土壤水分波动是引起土壤呼吸动态变化的重要因素,但生物结皮土壤呼吸响应降雨模式变化继而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功能的机制尚不明确。针对黄土高原风沙土发育的藓结皮,以自然降雨量为对照,分别进行幅度为10%、30%、50%的模拟增雨和减雨处理,并利用便携式土壤碳通量分析仪(LI-8100A)测定了模拟增减雨后的藓结皮土壤呼吸速率,对比分析了其对降雨量变化的响应及机制。结果表明:(1)整个实验周期(2018和2019)增雨和减雨分别显著提高(增幅分别为17.9%—48.2%和27.1%—54.2%)和降低了(降幅分别为1.8%—26.8%和5.2%—20.8%)土壤含水量,但对土壤温度的影响不显著;(2)增雨抑制了藓结皮土壤呼吸速率(降幅分别为7.8%—31.7%和14.7%—39.4%),且随梯度增大抑制作用越明显;减雨则取决于减雨梯度,减雨10%和30%会促进土壤呼吸速率(增幅分别为27.5%、9.6%和23.6%、9.7%)而减雨50%具有抑制作用(降幅分别为15.6%和18.5%)。不同实验周期和不同降雨处理间藓结皮土壤呼吸速率大多差异显著;(3)增雨和减雨下藓结皮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均成显著指数正相关关系,同时,低含水量时(小于约15%)与土壤含水量均成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而高含水量(大于约15%)时增雨下成显著线性负相关关系。综上,黄土高原藓结皮土壤呼吸速率对降雨量变化具有明显响应,降雨量整体波动减小时其可能成为一潜在碳源。因此,未来黄土高原土壤碳源/汇功能研究中应考虑降雨模式改变对生物结皮土壤呼吸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结皮 风沙土 降雨量变化 土壤呼吸速率 土壤含水量 土壤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藓结皮覆盖土壤的穿透阻力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国鹏 肖波 +2 位作者 李胜龙 孙福海 李渊博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73-182,共10页
生物结皮的发育显著地影响并改变了表层土壤的理化性状,从而影响土壤穿透阻力。为探明生物结皮层对土壤穿透阻力的影响,针对黄土高原风沙土和黄绵土两种典型土壤,利用高精度土壤贯入仪测定并比较了不同含水量下藓结皮土壤和无结皮土壤... 生物结皮的发育显著地影响并改变了表层土壤的理化性状,从而影响土壤穿透阻力。为探明生物结皮层对土壤穿透阻力的影响,针对黄土高原风沙土和黄绵土两种典型土壤,利用高精度土壤贯入仪测定并比较了不同含水量下藓结皮土壤和无结皮土壤的穿透阻力差异,定量分析了藓结皮层对土壤穿透阻力的影响及其与土壤性质(含水量、容重和有机质含量以及颗粒组成)的关系。结果表明:风沙土和黄绵土藓结皮层最大穿透阻力的变化范围为0.38~3.74 MPa和0.43~8.01 MPa,分别为同等深度下无结皮土壤的2.14~9.45倍(P=0.001)和1.38~6.27倍(P=0.051)。藓结皮对风沙土穿透阻力的影响深度为表层2~12 mm(P=0.028),而对黄绵土的影响深度为3~24 mm(随含水量变异较大)。同时,与无结皮土壤的穿透阻力随深度增加而线性增加的趋势不同,藓结皮土壤的穿透阻力随深度增加在结皮层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在结皮下层呈线性增加的趋势。此外,藓结皮土壤的横向穿透阻力和纵向穿透阻力差异显著(P≤0.03),但在无结皮土壤上差异不显著(P≥0.052)。藓结皮土壤的穿透阻力与含水量呈显著的幂函数关系(P<0.001),与容重、有机质含量以及砂粒含量呈线性关系,这些因素均为藓结皮改变表层土壤穿透阻力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结皮 土壤硬度 土壤紧实度 机械稳定性 土壤机械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一世纪黄土高原区植物气孔密度变化规律 被引量:39
13
作者 郑淑霞 上官周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2457-2464,共8页
以黄土高原地区 4种典型 C3植物辽东栎 (Quercus liaotungensis)、虎榛子 (Ostryopsis davidiana)、酸枣 (Zizyphus jujubavar.spinosa)和狼牙刺 (Sophora viciifolia)植物腊叶样品标本为材料 ,利用数码图像显微镜处理系统 ,研究了从 2 ... 以黄土高原地区 4种典型 C3植物辽东栎 (Quercus liaotungensis)、虎榛子 (Ostryopsis davidiana)、酸枣 (Zizyphus jujubavar.spinosa)和狼牙刺 (Sophora viciifolia)植物腊叶样品标本为材料 ,利用数码图像显微镜处理系统 ,研究了从 2 0世纪 30年代至 2 0 0 2年中不同年代植物气孔密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 ,在近百年中 ,4种植物气孔密度随环境变化的演变规律不同 ,辽东栎气孔密度升高率为 1.31% ,几乎没有变化 ,虎榛子气孔密度降低率为 9.79% ,下降也不十分明显 ,而酸枣和狼牙刺的气孔密度降低率分别为 32 .35 %、4 6 .85 % ,下降非常明显。 4种植物气孔密度变化率比较 :狼牙刺 >酸枣 >虎榛子 >辽东栎。说明不同植物对气候环境因子的敏感性不同 ,具有不同的适应环境变化的策略 ,环境变化对气孔密度的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孔密度 C3植物 黄土高原 变化规律 气候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坡沟系统不同侵蚀方式的水力特性初步研究 被引量:12
14
作者 王文龙 王兆印 +2 位作者 雷阿林 唐克丽 龚家国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7年第2期11-17,共7页
采用多坡段组合模型,通过室内人工模拟降雨实验,初步研究坡沟系统中片蚀、细沟侵蚀、浅沟及切沟侵蚀的水力、泥沙参数变化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以雷诺数、弗劳德数及过水断面单位能量为不同侵蚀方式发生的动力临界指标,初步得出不同侵蚀方... 采用多坡段组合模型,通过室内人工模拟降雨实验,初步研究坡沟系统中片蚀、细沟侵蚀、浅沟及切沟侵蚀的水力、泥沙参数变化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以雷诺数、弗劳德数及过水断面单位能量为不同侵蚀方式发生的动力临界指标,初步得出不同侵蚀方式发生的水动力临界值,对揭示坡沟系统土壤侵蚀规律和产沙预报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链 侵蚀方式 水力特性 黄土丘陵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水蚀区生物结皮土壤抗冲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17
15
作者 冉茂勇 赵允格 陈彦芹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7-40,62,共5页
以典型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发育年限的生物结皮为研究对象,探索了不同发育年限生物结皮对土壤有机质含量、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粘结力、容重等与土壤抗冲性有关的理化性质的影响,并与流水冲刷试验结果相结合,揭示水蚀条件下生物结皮的形... 以典型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发育年限的生物结皮为研究对象,探索了不同发育年限生物结皮对土壤有机质含量、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粘结力、容重等与土壤抗冲性有关的理化性质的影响,并与流水冲刷试验结果相结合,揭示水蚀条件下生物结皮的形成对土壤抗冲性的影响,明确生物结皮在研究区退耕还林(草)生态恢复中的地位及作用。结果表明:结皮形成对土壤有机质含量、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粘结力、容重均产生了影响。土壤抗冲性与结皮有机质含量、粘结力、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呈负相关,与容重呈正相关。有机质含量对结皮土壤抗冲性影响最大,其次为粘结力、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及土壤容重,其中有机质含量对土壤抗冲性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粘结力对土壤抗冲性的影响达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蚀区 生物结皮 土壤抗冲性 黄土丘陵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70年黄土高原3种植物叶片气孔特征参数比较 被引量:10
16
作者 郑淑霞 上官周平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1期1-5,共5页
以黄土高原地区 3种典型植物辽东栎 (QuercusliaotungensisKoidz. )、虎榛子 (OstryopsisdavidianaDecne. )和酸枣〔ZiziphusjujubaMill. var. spinosa(Bunge)HuexH. F. Chow〕标本为材料,利用数码图像显微处理系统,研究了从 20世纪 30... 以黄土高原地区 3种典型植物辽东栎 (QuercusliaotungensisKoidz. )、虎榛子 (OstryopsisdavidianaDecne. )和酸枣〔ZiziphusjujubaMill. var. spinosa(Bunge)HuexH. F. Chow〕标本为材料,利用数码图像显微处理系统,研究了从 20世纪 30年代至 2002年近 70a中植物叶片气孔长度、宽度、面积与密度的变化状况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对 3种植物气孔性状并无一致的影响。辽东栎叶片气孔长度、宽度、面积和密度变化总体上均呈上升趋势,升高率分别为 11. 62%、3. 17%、18. 01%和 1. 32%。酸枣叶片气孔长度、宽度和面积呈上升趋势,升高率分别为 21. 90%、13. 60%和 35. 61%;而气孔密度下降,降低率为-27. 86%。虎榛子叶片气孔长度、面积和密度均呈下降趋势,降低率分别为-7. 91%、-1. 43%和-9. 73%;而气孔宽度升高率为 2. 56%。酸枣叶片气孔 4个特征参数的变化率均明显大于辽东栎和虎榛子,虎榛子叶片气孔性状的 3个参数 (除密度外 )变化率最小。3种植物叶片气孔长度的变幅均大于气孔宽度,证实气孔宽度是相对比较稳定的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孔特征 碳3植物 气候变化 黄土高原 叶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侵蚀模型试验的原型选定问题 被引量:27
17
作者 雷阿林 唐克丽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60-65,共6页
基于野外考察、图上量算及对比分析,深入探讨了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区地貌形态的相似性,及其与土壤侵蚀的关系,并据此提出了土壤侵蚀模型试验的原型选定的一些基本依据和方法。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土壤侵蚀 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陇中丘陵区春小麦严重干旱时段及关键生育期的供水效应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绪成 朱润身 +1 位作者 夏芳琴 上官周平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4-78,共5页
为明确旱地小麦最佳补充灌溉时期和灌溉量,2001~2002年在大田试验条件下对陇中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春小麦关键需水时期和严重干旱时段不同灌溉量下的产量和水分利用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在干旱年份(2002年)还是平水年份(2... 为明确旱地小麦最佳补充灌溉时期和灌溉量,2001~2002年在大田试验条件下对陇中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春小麦关键需水时期和严重干旱时段不同灌溉量下的产量和水分利用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在干旱年份(2002年)还是平水年份(2001年),关键生长期(拔节~抽穗期)补灌比严重干旱时段补灌产量平均提高了2.4%,最高8.07%,水分利用效率(WUE)平均提高8.18%,最高20.69%;产量和土壤耗水量随灌溉量的增加而增加,且处理间差异显著;不同年份WUE随补灌量的变化趋势不同,干旱年份WUE随补灌量的增加变化幅度小于平水年;小麦产量因子随补灌量增加而增加,关键生长期补灌同时促进穗的发育和籽粒灌浆,而严重干旱时段补灌对籽粒灌浆有显著影响。由于关键生长期补灌对生殖生长和产量因子的建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促进了“源”的建成和“库”容增加,因此产量和WUE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水分利用效率 耗水量 供水效应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刺槐林土壤碳通量模拟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董莉茹 许明祥 孙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2-130,共9页
【目的】研究黄土丘陵区刺槐林不同土层土壤碳通量,以准确评估该区域土壤碳排放量。【方法】以坡耕地(对照)以及10,20,30和40年生的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林为研究对象,用气体井法测定CO2浓度,使用Fick扩散法(5种扩散系... 【目的】研究黄土丘陵区刺槐林不同土层土壤碳通量,以准确评估该区域土壤碳排放量。【方法】以坡耕地(对照)以及10,20,30和40年生的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林为研究对象,用气体井法测定CO2浓度,使用Fick扩散法(5种扩散系数模型)计算0~200 cm土层土壤剖面碳通量,并用Li-8100腔室法对表层土壤碳通量进行实地监测,最后将黄土丘陵区刺槐林地不同深度土层土壤碳通量的估算结果与实测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5种扩散系数模型对土壤剖面碳通量的模拟结果有较大差异,其中Penman模型计算结果与实测值差异最大,Moldrup模型计算值与实测值差异最小。2)5种扩散系数模型计算的土壤碳通量均大于实测值,但与实测值均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3)在黄土丘陵区刺槐林地0~20,80~140,200 cm土层估算土壤碳通量的最佳扩散系数模型分别为Moldrup-2000、Moldrup-1997和Millington模型。4)在黄绵土0,20,80,140,200 cm土层,土壤CO2扩散系数分别为0.15,0.14,0.20,0.22和0.27,据此计算的各土层土壤碳通量分别为0.72,0.32,0.30,0.24和0.17 μmol/(m2·s),可见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碳通量逐渐降低。【结论】黄土丘陵区不同刺槐林地各土层的环境因子有一定差异,所以估算不同深度土壤碳通量的最佳模型有所区别;研究确定的黄土区不同土层碳通量估算模型和气体扩散系数模型中的各种参数,对于准确评估区域土壤碳排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刺槐林地 土壤碳通量模型 扩散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不同发育阶段生物结皮的导水和持水特征 被引量:16
20
作者 孙福海 肖波 +1 位作者 李胜龙 王芳芳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4-63,共10页
为探明黄土高原不同发育阶段生物结皮对土壤导水和持水特性的影响,以裸沙和不同发育阶段生物结皮(藻结皮、藻-藓混生结皮、藓结皮)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定水头法和威尔科克斯法对其导水和持水特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0~10 cm土层,生... 为探明黄土高原不同发育阶段生物结皮对土壤导水和持水特性的影响,以裸沙和不同发育阶段生物结皮(藻结皮、藻-藓混生结皮、藓结皮)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定水头法和威尔科克斯法对其导水和持水特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0~10 cm土层,生物结皮显著降低了土壤饱和导水率,藻结皮、藻-藓混生结皮和藓结皮土壤的饱和导水率较裸沙分别平均下降了59.3%,62.9%和27.6%;同时,其水分入渗参数(初始入渗速率、稳定入渗速率、平均入渗速率和累积入渗量)较裸沙分别平均降低了37.7%、54.3%和18.4%,延缓了土壤水分入渗过程;此外,3种发育阶段生物结皮的田间持水量(体积含水量)较裸沙分别增加了0.97、1.10和0.70倍,退水过程(0~120 h)的平均土壤体积含水量分别增加了1.14、1.40和0.74倍。与裸沙相比,不同发育阶段的生物结皮均显著降低了土壤导水率,同时提高了土壤持水性;其中藻-藓混生结皮对土壤导水和持水性能的影响大于藻结皮和藓结皮,其主要原因可能是不同发育阶段生物结皮中非维管束植物和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存在差异。综上,随着生物结皮由藻向藓的发育演替,其土壤导水性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而土壤持水性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饱和导水率 田间持水量 藻结皮 藓结皮 藻-藓混生结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