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区域水土流失研究的科学体系 被引量:8
1
作者 杨勤科 李锐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1-13,共3页
区域水土流失研究是土壤侵蚀水土保持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综述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从研究对象、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等方面,对区域水土流失研究的学科体系进行了讨论。最后提出了区域水土流失研究的重点问题,包括:区域水土流失及... 区域水土流失研究是土壤侵蚀水土保持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综述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从研究对象、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等方面,对区域水土流失研究的学科体系进行了讨论。最后提出了区域水土流失研究的重点问题,包括:区域水土流失及动态分析与趋势预测,水土保持的区域环境效应研究,区域水土保持政策与决策,区域水土保持的基础信息设施研究等四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 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发展战略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杨新民 郑世清 高照良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3-49,共7页
针对我国目前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的现状,面向 21 世纪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出我国水土保持发展战略目标及 7 条具体建议,为政府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提供宏观决策依据,将有助于促进我国生态环境改善、经济发展... 针对我国目前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的现状,面向 21 世纪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出我国水土保持发展战略目标及 7 条具体建议,为政府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提供宏观决策依据,将有助于促进我国生态环境改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生态环境 发展战略 制约因素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物质对提高雨水利用率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3
作者 吴淑芳 吴普特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02年第2期146-149,共4页
就化学物质作为土壤改良剂和集雨材料对降雨径流调控、提高雨水利用率及防止水土流失方面的应用现状进行了论述 。
关键词 土壤改良剂 集雨材料 雨水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不同立地条件下植物种群生态位研究 被引量:29
4
作者 胡相明 程积民 +1 位作者 万惠娥 赵艳云 《草业学报》 CSCD 2006年第1期29-35,共7页
运用改进的Levins生态位宽度指数和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通过对不同立地条件下样带的比较,分析了主要植物种群在不同立地条件下的生态位变化以及种间关系、群落结构对立地条件的响应。结果表明,草地群落建群种本氏针茅的生态位宽度在4... 运用改进的Levins生态位宽度指数和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通过对不同立地条件下样带的比较,分析了主要植物种群在不同立地条件下的生态位变化以及种间关系、群落结构对立地条件的响应。结果表明,草地群落建群种本氏针茅的生态位宽度在4种立地条件下都表现为最大值,非建群种的生态位宽度随环境条件的改变呈较大的波动性。生态位重叠指数表明,生态位较宽的物种与其它物种间存在较大的生态位重叠,但在一定的立地条件下,生态位较窄的物种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生态位重叠,这种现象是种群对有限环境资源激烈竞争的体现;不同种间生态位重叠随立地条件的变化格局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是由植物种间生物生态学特性和需求差异造成的;但同一种对在不同立地条件下生态位重叠的变化是立地条件对种间关系影响的结果。总体来说,在黄土丘陵沟壑区,由于环境条件的影响,物种生态位重叠相对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沟壑区 立地条件 草地群落 种群 生态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旱地轮作与施肥长期定位试验研究 Ⅱ.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 被引量:90
5
作者 樊军 郝明德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46-150,共5页
本文分析了长期试验土壤酶活性与土壤有机C、全N、有效P含量、主要微生物类群之间的关系。相关分析表明,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蛋白酶活性随土壤有机C含量的增加而增加,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与有机C之间的关系因施肥种类及种植方式... 本文分析了长期试验土壤酶活性与土壤有机C、全N、有效P含量、主要微生物类群之间的关系。相关分析表明,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蛋白酶活性随土壤有机C含量的增加而增加,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与有机C之间的关系因施肥种类及种植方式的不同而不同;微生物数量仅真菌与脲酶、蛋白酶活性之间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除过氧化氢酶外,其它4种酶的活性均与当年种植冬小麦处理的产量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利用主成分分析与通径分析揭示了土壤酶活性与养分之间的内在关系及酶活性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旱地土壤肥力状况用脲酶、碱性磷酸酶、蛋白酶活性作为综合评价指标优于过氧化氢酶与蔗糖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旱地 轮作 施肥 长期定位试验 土壤酶活性 土壤肥力 综合评价 主成分分析 通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沟壑区生态系统适度生产力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被引量:14
6
作者 郝明德 党廷辉 刘冬梅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94-97,共4页
以黄土高原沟壑区的典型代表地区长武王东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分析提高黄土高原沟壑区生态系统生产力途径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建立保证生态安全、食物安全的生物保护技术体系,建立黄土高原沟壑区高效、安全和可持续农业生态系统,为黄土... 以黄土高原沟壑区的典型代表地区长武王东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分析提高黄土高原沟壑区生态系统生产力途径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建立保证生态安全、食物安全的生物保护技术体系,建立黄土高原沟壑区高效、安全和可持续农业生态系统,为黄土高原地区提供农村生态经济系统发展模式,解决黄土高原沟壑区经济发展中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问题,为国家对生态环境安全及生态环境建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发展 黄土高原沟壑区 协调发展 区长 生产力 生态经济系统 生态环境 生态系统 小流域 技术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铁杆蒿群落植被特性及土壤养分特征研究 被引量:43
7
作者 周萍 刘国彬 侯喜禄 《草业学报》 CSCD 2008年第2期9-18,共10页
对黄土丘陵区森林草原带铁杆蒿种群演替变化中不同恢复年限的群落植被特征和土壤养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植被恢复年限增加,群落物种组成不断变化,群落总盖度、地上与地下生物量逐渐增加,群落多样性指数先增加后减小再趋于稳定... 对黄土丘陵区森林草原带铁杆蒿种群演替变化中不同恢复年限的群落植被特征和土壤养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植被恢复年限增加,群落物种组成不断变化,群落总盖度、地上与地下生物量逐渐增加,群落多样性指数先增加后减小再趋于稳定,丰富度指数缓慢升高但变幅不大,而均匀度指数与多样性、丰富度指数变化趋势相反;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碱解氮和速效钾增加且上层土壤养分恢复较下层块。群落植被因子与表层土壤养分相关分析表明,植物群落总盖度、铁杆蒿盖度、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群落地上与地下生物量与表层土壤(0~20cm)养分间均呈现正相关关系,铁杆蒿盖度与群落总盖度、表层土壤有机碳、碱解氮间呈显著正相关,与群落地下生物量和丰富度指数(Ma)间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群落地上与地下生物量、有机碳和碱解氮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群落地下生物量与Ma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与土壤有机质、碱解氮达到极显著水平。这说明群落生物量可以在土壤养分因素的作用下得以显著恢复,土地生产力的提高又促进演替的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植被恢复 群落特征 土壤养分 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旱地轮作与施肥长期定位试验研究 Ⅰ.长期轮作与施肥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樊 被引量:100
8
作者 樊军 郝明德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9-13,共5页
在黄土高原旱作条件下,对连续轮作、施肥15年后不同处理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蛋白酶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长期轮作施肥降低了旱地黑垆土的过氧化氢酶活性,以长期不种作物的休闲地酶活性最高,各处理比休闲地降幅... 在黄土高原旱作条件下,对连续轮作、施肥15年后不同处理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蛋白酶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长期轮作施肥降低了旱地黑垆土的过氧化氢酶活性,以长期不种作物的休闲地酶活性最高,各处理比休闲地降幅为1 2%~20 6%。其它4种酶的活性则比休闲地有不同程度提高,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蛋白酶活性分别增加26 0%~138 3%、22 5%~321 7%、31 4~157 8%、15 2%~483 3%。有机肥的作用明显大于化肥,豆科作物苜蓿、豌豆、红豆草等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大于小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旱地 轮作 施肥 长期定位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水分利用效率及其研究进展 被引量:114
9
作者 张岁岐 山仑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5,共5页
概述了植物水分利用效率(WUE)的研究进展,并重点就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因子、植物品种间WUE差异的生理生化基础及其遗传背景、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研究方法的改进以及今后的研究重点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植物 水分 利用效率 影响因子 遗传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滴灌条件下砂壤土水分运动规律研究 被引量:28
10
作者 刘雪芹 范兴科 马甜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6-59,共4页
采用多通道土壤水分自动测定系统,对风干砂壤土在滴灌条件下的水分入渗和水分再分布过程进行了模拟测定试验。根据测定结果,分析了在滴灌条件下湿润峰的运移速率、特征点的土壤含水率变化过程、湿润体内土壤水分的分布以及停止灌水后湿... 采用多通道土壤水分自动测定系统,对风干砂壤土在滴灌条件下的水分入渗和水分再分布过程进行了模拟测定试验。根据测定结果,分析了在滴灌条件下湿润峰的运移速率、特征点的土壤含水率变化过程、湿润体内土壤水分的分布以及停止灌水后湿润体内水分的再分布等土壤水分运动特征。揭示了在点源供水条件下,湿润体内土壤含水率的分布从中心向外逐渐减小,含水率剖面具有三角形形状特征。供水停止后土壤水分再分布过程中,土壤湿润峰面不断向外部推移,湿润层土壤含水量开始有所增加,后期湿润体内的土壤含水量普遍降低,高含水区逐渐下移,最后达到相对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灌 点源入渗 湿润峰 土壤水分再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人为影响程度研究综述 被引量:16
11
作者 王飞 李锐 杨勤科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74-80,共7页
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影响程度始终是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和黄河泥沙变化研究中的热门问题。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影响研究主要可以分为地质地貌学法,土地利用变化法,气候演变法和水土保持措施法等四类,地质地貌学方法又包... 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影响程度始终是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和黄河泥沙变化研究中的热门问题。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影响研究主要可以分为地质地貌学法,土地利用变化法,气候演变法和水土保持措施法等四类,地质地貌学方法又包括黄河下游冲积扇沉积模式、地貌循环理论、侵蚀的自然脉动、沟谷侵蚀速率、侵蚀期与堆积期轮回等方法。不同研究方法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评价存在明显异同。通过对现有研究方法、结果和观点的整理与讨论,认为应该提取和组织高时空分辨率的自然与人类活动要素,恢复地史与历史时期侵蚀面貌,探讨人类活动与水土流失变化的过程与机制,评价和预测人类活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土壤侵蚀 人为影响 泥沙变化 水土保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燕沟流域生态环境建设模式及效益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刘普灵 郑世清 +2 位作者 琚彤军 王栓全 徐勇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88-91,共4页
简要介绍了燕沟流域自1998年以来生态系统恢复的进程,其中包括生态农业建设模式、植被恢复重建措施等,并对生态建设过程中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环境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了燕沟流域在综合治理措施配置、生态农业建设模式选择的合理性,... 简要介绍了燕沟流域自1998年以来生态系统恢复的进程,其中包括生态农业建设模式、植被恢复重建措施等,并对生态建设过程中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环境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了燕沟流域在综合治理措施配置、生态农业建设模式选择的合理性,同时也为黄土高原的生态农业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示范样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沟流域 生态农业 建设模式 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遥感过程模型研究 被引量:32
13
作者 李世华 牛铮 李壁成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26-128,共3页
NPP模型现在已经发展到遥感过程模型时代。通过3种主要的遥感过程模型(CASA、BIOME-BGC和BEPS模型)进行阐述和分析,探讨了这几种模型的优势和主要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净第一性生产力 遥感过程模型 CASA BIOME—BGC BEP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参与式生态环境现状及未来建设调查研究——以陕西省安塞县大南沟流域为例 被引量:7
14
作者 高照良 张晓萍 穆兴民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78-183,共6页
采用参与式方法,就安塞县大南沟流域的土地利用、社会文化教育以及居民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意见和建议等进行调查,然后以调查结果为基础,就不同退耕方案对农户收益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价。参与式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流域中不同类型土地利... 采用参与式方法,就安塞县大南沟流域的土地利用、社会文化教育以及居民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意见和建议等进行调查,然后以调查结果为基础,就不同退耕方案对农户收益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价。参与式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流域中不同类型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性;2受欢迎的经济林树种序列和生态环境建设适宜树草种序列;3提高土壤肥力和防止土壤板结的施肥方法;4基于效益原则的水土保持措施评价;5生态环境建设方案(">25°退耕方案"和">15°退耕方案")以及将引起农户经济收入变化的预测和评价等。调查发现在生活出路上选择能力更大的农民有可能真正拥护退耕还林政策,政府部门在规划时应切实考虑该地是否具有改善经济结构的可能性,规避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盲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政策 安塞县 农户经济 生态环境建设 收入 收益 参与式 黄土丘陵区 经济林树种 土壤板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旱塬长期施肥下硝态氮深层累积的定量研究 被引量:35
15
作者 党廷辉 郭胜利 郝明德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03年第1期58-60,75,共4页
在黄土旱塬长期定位测定结果表明 ,长期过量或不平衡使用氮肥将导致硝态氮在土壤深层的严重积累。不同施肥处理对比 ,14年后 0~ 2 0 0 cm硝态氮的累积量 NPM>N>NP>M,对应的硝态氮累积率分别为 2 0 .3%、30 .98%、15 .4 9%和 8... 在黄土旱塬长期定位测定结果表明 ,长期过量或不平衡使用氮肥将导致硝态氮在土壤深层的严重积累。不同施肥处理对比 ,14年后 0~ 2 0 0 cm硝态氮的累积量 NPM>N>NP>M,对应的硝态氮累积率分别为 2 0 .3%、30 .98%、15 .4 9%和 8.5 1%。化肥配比试验表明 ,土壤剖面 NO3- N的累积量与累积率一般随氮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 ,而且 ,NO3- N累积深度随氮肥用量的递增而加深。氮磷严重失调时 ,硝态氮累积率剧增 ,15年后最大累积率达到 4 2 .3% (单施氮 180 kg/ hm2 处理 )。在施氮引起 NO3- N严重累积的情况下 ,配施磷肥可以明显的减少硝态氮的累积数量和累积率 ,而且随磷肥用量的增加减少幅度愈大。从土壤氮素平衡来看 ,加大施氮量降低氮素利用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态氮 累积量 累积率 黄土旱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旱地连续施用锰肥的土壤效应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魏孝荣 郝明德 邵明安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00-807,共8页
采用连续浸提形态分级方法,研究了连续施用锰肥17a后锰的土壤化学特性变化。结果表明:经过长期连续施用锰肥,土壤全锰和DTPA—Mn含量增加不多。土壤DTPA—Mn含量随试验时间的延长呈增加趋势,施锰土壤有效锰提高不多,土壤DTPA—Mn... 采用连续浸提形态分级方法,研究了连续施用锰肥17a后锰的土壤化学特性变化。结果表明:经过长期连续施用锰肥,土壤全锰和DTPA—Mn含量增加不多。土壤DTPA—Mn含量随试验时间的延长呈增加趋势,施锰土壤有效锰提高不多,土壤DTPA—Mn含量只增加了0.4~1.7mgkg^-1。土壤中的锰主要以矿物态存在,占土壤全锰含量的比例为87.3%~91.8%。碳酸盐态、氧化锰态和紧结有机态锰占全锰的比例相当,土壤中各形态锰按含量大致呈矿物态〉碳酸盐态〉氧化锰态〉紧结有机态〉松结有机态〉交换态的顺序。施入土壤的锰肥有91.1%~98.6%进入碳酸盐结合态、氧化锰结合态、紧结有机态和矿物态,只有很少一部分仍留在有效态锰库中。交换态和松结有机态锰对土壤锰的有效性起着主要作用,可以反映土壤锰的供给状况,碳酸盐态和紧结有机态锰不能反映土壤锰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施肥 土壤 形态 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滴灌条件下土壤水分再分布过程研究 被引量:23
17
作者 刘雪芹 范兴科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2-45,共4页
对均质风干砂壤土在滴灌条件下水分再分布过程进行研究发现:距离供水滴头较近的点,水分再分布过程开始后该点土壤含水量突然下降1~2个百分点,随后该点土壤含水量随时间延长而减少,前期较快,后期变缓;原湿润锋边缘处各点的土壤含... 对均质风干砂壤土在滴灌条件下水分再分布过程进行研究发现:距离供水滴头较近的点,水分再分布过程开始后该点土壤含水量突然下降1~2个百分点,随后该点土壤含水量随时间延长而减少,前期较快,后期变缓;原湿润锋边缘处各点的土壤含水量在再分布过程前期表现为继续增加,后期则随时间的延长而缓慢减少。土壤水分的再分布运动使得湿润体内的土壤含水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土壤水分由高含水区向低含水区运移。在试验条件下水平湿润锋增长幅度6%,垂直方向增长幅度为9%,垂直方向大干水平方向;灌溉结束24h后土壤水分运动达到暂时的平衡,此后土壤含水量变化很小,土壤湿润锋几乎不再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灌 土壤含水量 水分再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侵蚀研究的尺度转换 被引量:10
18
作者 王飞 李锐 杨勤科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03年第2期9-12,共4页
研究对象不同 ,测试点的代表性、因子匹配和泥沙产生和输移过程的复杂性 ,尺度对研究结论和方法影响很大。尺度转换对现有小区、坡面和小流域等较小尺度与流域、区域等较大尺度土壤侵蚀资料的应用和印证等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影响... 研究对象不同 ,测试点的代表性、因子匹配和泥沙产生和输移过程的复杂性 ,尺度对研究结论和方法影响很大。尺度转换对现有小区、坡面和小流域等较小尺度与流域、区域等较大尺度土壤侵蚀资料的应用和印证等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影响土壤侵蚀的因子和形式在时间和空间尺度方面应用的适宜程度不同。尺度转换方法主要有主导因子更替法、影响因子尺度转换法和泥沙输移比转换法等 ,在转换过程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尺度 尺度转换 水土流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与土壤环境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19
作者 马祥华 焦菊英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04年第4期157-161,共5页
对有关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演替、土壤环境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以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植被恢复 土壤环境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ilip公式确定吸渗率时间尺度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付秋萍 王全九 樊军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5-70,共6页
选用直径5 cm和10 cm的盘式吸渗仪,对杨凌土(粘土)和神木砂黄土(砂壤土)两种质地的土壤在1 cm、3 cm6、cm9、cm和12 cm水头5种负压下进行了室内盘式吸渗仪三维吸渗实验,选取Vandervaere公式作为参考模型,对Philip公式确定吸渗率的... 选用直径5 cm和10 cm的盘式吸渗仪,对杨凌土(粘土)和神木砂黄土(砂壤土)两种质地的土壤在1 cm、3 cm6、cm9、cm和12 cm水头5种负压下进行了室内盘式吸渗仪三维吸渗实验,选取Vandervaere公式作为参考模型,对Philip公式确定吸渗率的时间尺度选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对两种质地的土壤,在相同盘径下,随着负压的降低,吸渗率随之减小;在相同负压下,盘径越小,吸渗率越大;质地较砂的砂黄土吸渗率明显大于质地较粘的土的吸渗率。从相对误差来看,两种质地土壤吸渗率均被高估;在同一盘径下,随着负压的减小,误差值逐渐降低;即在选取的时间范围内,负压越低,计算吸渗率的准确性越高。对土而言,5 cm盘径下-12 cm水头1、0 cm盘径下-9 cm水头和-12 cm水头时确定吸渗率的适宜时间分别为30-40 s和40-50 s;其余确定吸渗率的适宜时间均应小于30 s;对砂黄土而言,10 cm盘径下-9 cm水头和-12 cm水头时确定吸渗率的适宜时间分别为30-40 s和40-50 s,其余确定吸渗率的适宜时间也均应小于30 s。对于质地较砂的土壤推荐使用大盘径进行盘式吸渗仪实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式吸渗仪 吸渗率 Philip公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