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85篇文章
< 1 2 9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科学院研究所科技评价探讨 被引量:4
1
作者 谭荣志 党跃武 《现代情报》 CSSCI 2012年第9期155-159,共5页
为了对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所进行更加合理有效的科技评价,本文在探讨了论文等出版物及影响因子、检索系统收录情况和被引频次、获奖成果、专利和软件著作权、项目数和经费、将帅人才这些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研究所评价体系基础评价指标元... 为了对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所进行更加合理有效的科技评价,本文在探讨了论文等出版物及影响因子、检索系统收录情况和被引频次、获奖成果、专利和软件著作权、项目数和经费、将帅人才这些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研究所评价体系基础评价指标元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指标体系、重视科技成果的应用和社会效益、基于学科专业建立评价模型、分专业领域和学科进行评价、研究指标相关性和把握评价周期等对策建议。使之更适合中国科学院的创新评价需求并达到评价导向和支撑科学院战略管理与绩效管理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 科技评价 评价指标 评价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热河谷生态修复模式及其效应——以中国科学院东川泥石流观测研究站为例 被引量:53
2
作者 崔鹏 王道杰 韦方强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5年第3期60-64,共5页
金沙江干热河谷水土流失严重,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强烈,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以中国科学院东川泥石流观测研究站为研究区,根据立地条件和植物生物学特性,提出了荒坡地乔灌草恢复性生态修复模式和坡耕地农、林、牧开发性生态修复模式,并... 金沙江干热河谷水土流失严重,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强烈,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以中国科学院东川泥石流观测研究站为研究区,根据立地条件和植物生物学特性,提出了荒坡地乔灌草恢复性生态修复模式和坡耕地农、林、牧开发性生态修复模式,并对生态修复效应进行了监测和调查.结果表明:通过生态修复,林草地地表径流量降为裸地的14.9%,泥沙流失量降为裸地的6.4%;修复灌草地稳渗率为0.58mm/min,裸地稳渗率为修复灌草地的62%,退化灌草丛地为修复灌草地的84%;植物品种由10余种发展到30多种,土壤种子库密度由300余粒/m2增加到1217~1450粒/m2,动物种类增加10多种;坡耕地产量从750~1500kg/hm2增加到4500~6000kg/hm2,人均年经济收入从200元增加到800~1000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 东川泥石流观测研究站 干热河谷 生态修复模式 生态环境 立地条件 植物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地区地震山地灾害分布对环境本底因素响应机制研究--以绵竹市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田述军 孔纪名 +2 位作者 崔云 阿发友 吴文平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09-215,共7页
通过对汶川地震灾区的调查和遥感解译,详细分析了绵竹市地震山地灾害的特点,在G IS平台上对297个典型灾害点的环境本底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灾害分布对地震烈度、距断裂带距离、岩性、高程、河流、坡度和坡向的响应机制。得出以下结论:1... 通过对汶川地震灾区的调查和遥感解译,详细分析了绵竹市地震山地灾害的特点,在G IS平台上对297个典型灾害点的环境本底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灾害分布对地震烈度、距断裂带距离、岩性、高程、河流、坡度和坡向的响应机制。得出以下结论:1)距中央断裂的距离是汶川大地震山地灾害分布规律的主导因素,灾害在距中央断裂0~8 km范围内响应明显,上盘发育程度明显高于下盘,下盘灾害点分布的变化规律受前山断裂破裂的影响;2)山地灾害在硬质岩层中最为发育,灾害发育密度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大;3)地形和河流共同制约着坡体卸荷和地震能量的释放,山地灾害对海拔较高、坡度陡峭、切割强烈和河网密度大的区域响应更为明显;4)当区域地势变化方向和坡向与地震断裂破裂方向一致时,有利于地震能量的传播,灾害更容易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山地灾害 环境因素 响应机制 汶川大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12”汶川地震次生山地灾害链(网)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7
4
作者 王春振 陈国阶 +1 位作者 谭荣志 汶林科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84-88,共5页
"5.12"汶川地震直接引发和间接诱发了大量的次生山地灾害。无论从灾害的种类、数量和规模等方面还是从灾害对人类所处的"自然-社会-经济"复杂系统的影响程度来看,由本次汶川地震诱发的次生山地灾害均属国内外罕见... "5.12"汶川地震直接引发和间接诱发了大量的次生山地灾害。无论从灾害的种类、数量和规模等方面还是从灾害对人类所处的"自然-社会-经济"复杂系统的影响程度来看,由本次汶川地震诱发的次生山地灾害均属国内外罕见。同时,由于各类次生灾害之间相互激发、相互转化,形成了以"崩-滑-灾"、"崩-滑-湖-灾"、"崩-滑-流-灾"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灾害链和灾害网。根据上述地震次生山地灾害链(网)的表现形式、发育成灾特点、成因分析等方面展开论述,描述了上述3条主要灾害链的发育成灾过程,总结出了上述地震次生山地灾害链的4条发育成灾规律,并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等方面简要分析了本次汶川地震次生山地灾害链网的发育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山地灾害 链式发育 灾害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地震山地灾害对环境因素的响应机制 被引量:6
5
作者 田述军 孔纪名 +1 位作者 阿发友 崔云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2-98,共7页
为了研究汶川地震山地灾害灾害分布对环境因素的响应机制,通过对汶川地震灾区的调查和遥感解译,详细分析灾害分布特点,用GIS平台对4722个典型灾害点的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地震能量释放的长短轴效应造成地震能量主要沿断裂... 为了研究汶川地震山地灾害灾害分布对环境因素的响应机制,通过对汶川地震灾区的调查和遥感解译,详细分析灾害分布特点,用GIS平台对4722个典型灾害点的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地震能量释放的长短轴效应造成地震能量主要沿断裂带释放,灾害点沿中央断裂呈条带状分布,在距中央断裂20km范围内集中灾害总数的64.42%,逆冲断裂的上下盘效应使上盘灾害发育程度明显高于下盘和下盘灾害密度经历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变化;2)灾害点在山地地区集中分布在河谷两岸,河谷岸坡对地震的放大作用使坡体上部岩土首先崩解,带动坡体下部的岩土一起运动,形成"山剥皮"特点的崩滑型灾害;3)灾害总数的99.43%集中分布在地震烈度Ⅶ度及其以上地区,地震的场地效应使灾害在易滑岩层中较为发育;4)在区域地势变化与地震断裂破裂一致的方向上有利于地震能量的传播,灾害更容易发生,规模较大的滑坡主滑方向也大多数发生在两者的并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灾害 环境因素 场地效应 汶川大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居民山地灾害意识水平比较研究 被引量:18
6
作者 岳丽霞 欧国强 《灾害学》 CSCD 2005年第3期117-120,共4页
通过对我国西部三个山地灾害易发省区的山地灾害社会心理学调查,分析了影响山地灾害意识的几种因素,并对居民山地灾害意识的差异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年龄、居住地的居民山地灾害意识具有显著性差异。
关键词 山地灾害 灾害意识 防灾减灾 灾害宣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沐川—马边(1994-12-30)5.5级地震山地灾害类型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乔建平 蒲晓虹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1995年第3期92-98,共7页
地震诱发的次生山地灾害类型包括:崩塌、滚石、滑坡和重力地裂缝。其规模为中、小型,但类型较多,分布密集,造成不同程度危害。按照危险性区划,震区可划分为高、中、低三种山地灾害危险度区域。各区域面积为:UD=9.4km^2;MD=25.9km^2;LD=4... 地震诱发的次生山地灾害类型包括:崩塌、滚石、滑坡和重力地裂缝。其规模为中、小型,但类型较多,分布密集,造成不同程度危害。按照危险性区划,震区可划分为高、中、低三种山地灾害危险度区域。各区域面积为:UD=9.4km^2;MD=25.9km^2;LD=40.0km^2。斜坡可分为梯状破坏模型:①R_c崩塌、滚石阶梯;②L_d滑坡阶梯;③G_f重力地裂缝阶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次生灾害 山地灾害 震级 类型 滑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地灾害社会心理学研究初探 被引量:3
8
作者 岳丽霞 欧国强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03-106,共4页
山地灾害带给社会的不仅是人民生命和财产的损失,它也严重伤害到人们的心理及精神世界,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活,一定程度上它也引起了社会秩序混乱,因而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结合云南小江流域山地灾害社会心理调查实践以及最近发生在四川... 山地灾害带给社会的不仅是人民生命和财产的损失,它也严重伤害到人们的心理及精神世界,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活,一定程度上它也引起了社会秩序混乱,因而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结合云南小江流域山地灾害社会心理调查实践以及最近发生在四川丹巴的特大泥石流灾害事件,对山地灾害社会心理的特征表现,研究的内容与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并对开展这一领域研究的侧重点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灾害 灾害心理 社会心理调查 灾害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MIP6未来情景的伊犁河流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预测 被引量:2
9
作者 陈世泷 孟庆凯 +2 位作者 戴勇 杨立强 吴晗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99-611,共13页
为探究未来近期气候变化对伊犁河流域地质灾害影响,选用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6,CMIP6)不同情景气候数据,分析2021—2040年未来气候变化特征,采用加权信息量-随机森林模型,开展崩滑... 为探究未来近期气候变化对伊犁河流域地质灾害影响,选用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6,CMIP6)不同情景气候数据,分析2021—2040年未来气候变化特征,采用加权信息量-随机森林模型,开展崩滑、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预测。结果表明:(1)崩滑灾害高、极高危险区主要分布在伊宁县北部低山丘陵区及尼勒克县南部、新源县北部中山丘陵区等,泥石流灾害高、极高危险区主要分布在霍城县科古琴山北部、昭苏县南部、和静县及尼勒克县东部中高山区。(2)2021—2040年伊犁河流域将呈现气温升高、降水增加趋势,年均气温上升最大约1.53℃,降水量增幅约19.3mm。(3)未来不同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126、SSP245、SSP370、SSP585情景下地质灾害高危险区面积扩大,伊宁县南部、新源县北部及尼勒克县西南区域的崩滑灾害,霍尔果斯市北部、伊宁县的泥石流灾害危险程度进一步加剧,最大增幅分别为17.31%、8.77%。该研究结果为科学应对未来气候变化下伊犁河流域防灾减灾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IP6 地质灾害 危险性预测 气候变化 伊犁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武陵民族地区种植业生态效率的时空分异及驱动机理研究
10
作者 向慧 彭保发 +3 位作者 伍铁牛 张浩哲 付冬暇 杨庆媛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9-363,共15页
结合DEA-SBM模型、碳排放评估模型、面源污染测算方法、GIS空间分析技术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动态刻画湖南武陵民族地区37个县域种植业生态效率的时空分异,解析其驱动机理。结果表明:(1) 2010―2020年湖南武陵民族地区种植业生态效率低等... 结合DEA-SBM模型、碳排放评估模型、面源污染测算方法、GIS空间分析技术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动态刻画湖南武陵民族地区37个县域种植业生态效率的时空分异,解析其驱动机理。结果表明:(1) 2010―2020年湖南武陵民族地区种植业生态效率低等级的行政单元不断向高等级转化,其等级结构不断优化;(2)区域种植业生态效率总体东高西低,东西及南北方向的变化均较为缓和,并呈“中心–外围”式分布特征;(3)区域种植业生态效率演变受到多种因子的综合作用,自然条件是影响其格局及演变的基础,农业技术是其演变的牵引力,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产品市场则起着决定性的作用;(4)区域未来种植业发展应当关注碳排放问题,并注重发挥相对发达地区的辐射与带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武陵民族地区 种植业生态效率 DEA-SBM模型 提质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剪切波分裂的地球内部各向异性研究综述
11
作者 刘剑 王睿敏 李丽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32-544,共13页
地球内部圈层存在各向异性,且各向异性成因机制不同。剪切波分裂可揭示不同构造、不同深度各向异性介质特征,为地球深部动力学演化研究和地震预测提供重要信息。本文介绍地球内部各向异性成因机制,总结剪切波分裂方法发展情况,以及利用... 地球内部圈层存在各向异性,且各向异性成因机制不同。剪切波分裂可揭示不同构造、不同深度各向异性介质特征,为地球深部动力学演化研究和地震预测提供重要信息。本文介绍地球内部各向异性成因机制,总结剪切波分裂方法发展情况,以及利用剪切波分裂方法研究地壳和地幔介质各向异性的成果与进展,并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壳幔耦合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切波分裂 各向异性介质 地壳 地幔 壳幔耦合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震区滑坡-泥石流灾害链成灾特征、机制与演化过程
12
作者 夏湘朕 胡桂胜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3-253,共11页
强震作用往往引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多种地质灾害,且灾害单体之间易形成灾害链,使得成灾机理更加复杂。以烧房沟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调查、模型计算等方法,研究了流域内滑坡-泥石流灾害链的成灾特征与成灾机制,并剖析了该滑坡-泥石... 强震作用往往引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多种地质灾害,且灾害单体之间易形成灾害链,使得成灾机理更加复杂。以烧房沟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调查、模型计算等方法,研究了流域内滑坡-泥石流灾害链的成灾特征与成灾机制,并剖析了该滑坡-泥石流灾害链的演化过程。结果表明:烧房沟内滑坡-泥石流灾害链的成灾特征主要表现为级联效应、时空扩展性、时滞效应和难预测性;其成灾机制为受汶川8.0级地震的影响,坡面累计滑动量达到18.36 cm,远超龙门山震区的临界滑动量,导致滑坡发生,滑坡堆积物挤占沟道形成堰塞坝,既为泥石流的暴发提供了物质基础,又在短时强降雨的激发下多次引发泥石流,坝体在泥石流的冲击、侵蚀和降雨入渗的作用下溃坝,形成溃决型洪水泥石流;该灾害链的演化过程经历了震前孕育、强震作用下坡体失稳、滑坡下移堵塞沟道形成堰塞湖、堰塞湖溃决形成溃决型洪水泥石流、松散堆积体再次失稳下滑和滑坡-泥石流往复发生6个阶段。烧房沟内灾害链的成灾特征复杂,成链过程由强震与降雨共同主导;受降雨影响,烧房沟内泥石流和滑坡不断产生,导致流域内泥石流、溃决型洪水泥石流、滑坡往复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房沟 泥石流 灾害链 地震作用 成灾机制 演化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空间异质性的降雨滑坡易发性预测研究
13
作者 张幸福 姜元俊 阿比尔的 《工程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28,共17页
现有滑坡易发性预测方法未能充分考虑地形、土壤和植被等环境因素的空间异质性,也无法准确反映极端降雨对滑坡易发性的影响。为了克服这些限制,引入了一种结合深度嵌入聚类(DEC)的动态雨量阈值分区方法,通过深度学习技术,根据环境因素... 现有滑坡易发性预测方法未能充分考虑地形、土壤和植被等环境因素的空间异质性,也无法准确反映极端降雨对滑坡易发性的影响。为了克服这些限制,引入了一种结合深度嵌入聚类(DEC)的动态雨量阈值分区方法,通过深度学习技术,根据环境因素将研究区域划分为具有相似特征的子区域,实现了滑坡预测模型的精细化空间异质性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混合分布的动态雨量阈值模型以区分非极端降雨与极端降雨,并采用贝叶斯方法动态更新模型参数,提高了模型对不同降雨类型的适应性和预测的时效性。以通江县为案例,采用多任务学习自适应神经树模型(MLANT),结合深度嵌入DEC模型与混合分布阈值模型,对滑坡易发性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在精确度、F1分数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值等关键性能指标上显著优于传统依赖统一阈值的模型。特别是与传统的基于前期有效降雨量方法相比,预测效果提升显著,预测滑坡密度和数量由0.038事件/km^(2)和44个滑坡事件提升至0.044事件/km^(2)和59个滑坡事件,充分证实了在滑坡易发性预测中使用深度嵌入聚类(DEC)的动态雨量阈值分区考虑空间异质性和区分不同降雨事件的重要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易发性 深度嵌入聚类(DEC) 空间异质性 混合分布降雨阈值 多任务学习自适应神经树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摩擦热效应下大型冰崩运动过程中的摩擦弱化模型研究
14
作者 陈强 罗渝 《自然灾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9-61,共13页
为定量描述大型冰崩运动过程中摩擦系数的演变过程与特性,结合冰崩高速运移中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特性,考虑颗粒破碎效应以及融水与碎屑物质间相互掺混下的热融减阻效应,以冰崩厚度、剪切带厚度和剪切带内的初始含冰量为参数,运用COMSOL数... 为定量描述大型冰崩运动过程中摩擦系数的演变过程与特性,结合冰崩高速运移中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特性,考虑颗粒破碎效应以及融水与碎屑物质间相互掺混下的热融减阻效应,以冰崩厚度、剪切带厚度和剪切带内的初始含冰量为参数,运用COMSOL数值分析软件开展冰崩运动过程中的摩擦弱化与运动特性研究,分析不同条件下冰崩关键运动参数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冰崩运动过程中,由滑面热效应带来的摩擦弱化能够使摩擦系数从初始时刻的0.6左右降至0.05以下。并且,冰崩厚度越大,运动距离越远;剪切带厚度与摩擦系数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随着剪切带厚度的增大,冰崩的滑移距离会呈现出递增、平稳、递减、再趋于平稳的趋势;一定条件下,剪切带内的初始含冰量越大,越有利于冰崩的远距离运动。通过数值模拟试验,揭示了不同影响因素下冰崩运动过程中的摩擦系数演化特性,该摩擦弱化模型可为冰崩灾害的动力学分析与科学减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冰崩 数值模拟 摩擦系数 摩擦弱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20芦山地震次生山地灾害与减灾对策 被引量:27
15
作者 陈晓清 崔鹏 +2 位作者 游勇 杨宗佶 孔应德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9-34,共6页
4.20芦山地震不仅造成了特大地震灾害,同时还诱发大量的次生山地灾害,主要类型包括崩塌、滑坡、滚石、落石、堰塞湖和泥石流等。这些次生灾害不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还阻塞救援道路,延缓了救援进度。地震诱发的大量崩塌、滑坡为泥石流活... 4.20芦山地震不仅造成了特大地震灾害,同时还诱发大量的次生山地灾害,主要类型包括崩塌、滑坡、滚石、落石、堰塞湖和泥石流等。这些次生灾害不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还阻塞救援道路,延缓了救援进度。地震诱发的大量崩塌、滑坡为泥石流活动提供丰富物源,将促进泥石流活跃,在后期暴雨作用下产生严重的泥石流灾害。通过初步分析,提出了地震区山地灾害应急减灾对策,包括应急排查、监测预警、临时安置场所危险性评估、省道210线应急防护;并提出了地震区恢复重建中的减灾对策,包括提高山区城镇的防护能力,加强村寨聚落防灾能力,加强山地灾害监测预警,道路恢复重建中的减灾措施以及加强对流域漂木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次生山地灾害 类型 减灾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江流域生态环境灾害与治理对策 被引量:21
16
作者 韦方强 刘淑珍 +2 位作者 范建容 崔鹏 王道杰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09-114,共6页
小江流域生态环境长期受到严重破坏,引发并加剧了生态环境灾害,使其成为长江流域环境最恶劣、侵蚀最强烈、灾害最严重、输沙率最大的河流。大量的泥沙输入小江,造成严重的土地沙石化和堵江灾害。同时,小江又将泥沙输移至金沙江,危害和... 小江流域生态环境长期受到严重破坏,引发并加剧了生态环境灾害,使其成为长江流域环境最恶劣、侵蚀最强烈、灾害最严重、输沙率最大的河流。大量的泥沙输入小江,造成严重的土地沙石化和堵江灾害。同时,小江又将泥沙输移至金沙江,危害和威胁金沙江干流水利水电梯级开发工程建设和运行安全。鉴于泥石流已成为该流域生态环境和灾害间恶性循环的关键环节,提出了从泥石流治理入手,控制泥石流灾害和泥沙输移,在恢复生态系统功能和治理灾害的同时,发展生态产业的综合治理对策,使生态环境与减轻灾害间形成良性循环,并促进生态环境建设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江 生态环境 灾害 泥石流 治理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泥石流监测预报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94
17
作者 崔鹏 刘世建 谭万沛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2000年第2期10-15,共6页
论述了中国泥石流监测预报研究已取得的成就,分析了目前泥石流监测预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泥石流灾害监测预报系统的结构模型。
关键词 泥石流 灾害 预测预报 服务系统 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持续生计视角下中国农村贫困治理研究综述 被引量:128
18
作者 何仁伟 李光勤 +2 位作者 刘邵权 徐定德 李立娜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69-85,共17页
提高贫困人口的谋生能力,帮助扶贫对象建立可持续生计,是我国贫困治理的最终目的和意义。生计资本是构建可持续生计的关键要素,生计策略是构建可持续生计的重要载体,因此,可持续生计视角下中国农村贫困治理的核心问题是生计资产的增加... 提高贫困人口的谋生能力,帮助扶贫对象建立可持续生计,是我国贫困治理的最终目的和意义。生计资本是构建可持续生计的关键要素,生计策略是构建可持续生计的重要载体,因此,可持续生计视角下中国农村贫困治理的核心问题是生计资产的增加和生计策略的优化。本文在查阅社会、经济、地理、环境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取"剖析减贫机理-提出减贫路径"的研究思路和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从生计资本(人力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物质资本、自然资本)和生计策略等两大方面对中国农村贫困治理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梳理和归纳总结。在对文献研究结果总结提炼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农户可持续生计的中国贫困治理框架,其中心思想为:贫困农户处于自然环境、社会文化、地理区位等因素组成的脆弱性生计环境中谋生,生计环境对贫困农户生计资产有着直接的影响;通过分析农户生计环境和生计资本,可以识别出贫困原因,探明生计发展的约束或短板因素,找出农户生计构建的突破口;然后通过相关政策实施的扶持,帮助贫困农户建立能适应各种外部环境的可持续生计策略,最终实现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可持续的生计产出和稳定脱贫。最后,本文提出了中国农村贫困治理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时空差异及动态研究、基础和应用相结合的研究、精准扶贫背景下中国贫困治理的动力机制研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生计 生计资本 生计策略 精准扶贫 贫困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区人口与环境互动关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0
19
作者 陈勇 陈国阶 王益谦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82-287,共6页
与平原 /低地相比 ,山区 (主要指典型中高山区 )环境具有其本身固有的诸多属性。山区环境的复杂性表现在山地诸要素的垂直地带性规律与非地带性规律及其相互叠加上 ,而其不确定性是由山地环境和物质本身的不稳定性所决定。山区环境的的... 与平原 /低地相比 ,山区 (主要指典型中高山区 )环境具有其本身固有的诸多属性。山区环境的复杂性表现在山地诸要素的垂直地带性规律与非地带性规律及其相互叠加上 ,而其不确定性是由山地环境和物质本身的不稳定性所决定。山区环境的的脆弱性和敏感性表现在山区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低 ,容易在外界因素的诱导下偏离生态阈值 ,甚至出现崩溃。由于高山与河流的阻隔 ,山区聚落和社区常常表现出分散性、封闭性以及文化的多样性和相对稳定性等特点。山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由环境系统和人口系统组成 ,山区环境对人口具有限制和制约作用 ,而人口对环境则表现出适应与改造的趋向。山区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既可以表现为相互恶化 ,也可以表现为良性互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 人口 环境 人地关系 生态环境 脆弱性 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地震后北川干溪沟山地灾害及长期发展趋势初步分析 被引量:13
20
作者 陈晓清 崔鹏 +2 位作者 李泳 高全 赵万玉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22-32,共11页
汶川地震在干溪沟内激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根据航空影像数据解译,干溪沟内发育成片的崩塌滑坡91块,总面积10.42 km2,占全流域的28.95%,而暂时没有泥石流活动痕迹。干溪沟内山地灾害在坡度、坡向、高程、断裂距离、地层岩性等方面存... 汶川地震在干溪沟内激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根据航空影像数据解译,干溪沟内发育成片的崩塌滑坡91块,总面积10.42 km2,占全流域的28.95%,而暂时没有泥石流活动痕迹。干溪沟内山地灾害在坡度、坡向、高程、断裂距离、地层岩性等方面存在如下规律:1)发生崩塌滑坡的坡度主要分布在30°~50°,随着坡度的增加,发生崩塌滑坡的概率越大;2)崩塌滑坡的坡向主要分布为向南方向;3)崩塌滑坡主要分布在1000~1600 m高程内,其中,1000~1 400 m尤其集中;4)绝大部分崩塌滑坡都分布距离北川断裂2 000 m或距离其他主要断裂1 000 m的范围内;5)T1f+t地层是"5.12"汶川地震的易发山地灾害地层。通过初步分析,预测干溪沟泥石流长期发展趋势为:1)总体呈活动强度下降趋势,可供形成山地灾害的松散固体物质来源总量呈下降趋势,泥石流总量下降;2)活跃期-平静期交替、活跃期逐渐缩短、平静期逐渐延长;3)泥石流活动类型表现震后一段时间内为输移控制型、然后为输移控制型向松散固体物质控制型过渡,最后发展成为松散固体物质控制型;4)汶川地震后第一个活跃期为10~15 a。干溪沟的山地灾害现状及其长期发展趋势分析为下一步制定减灾方案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山地灾害 分布规律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