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安城区冬季污染天单颗粒气溶胶的化学组分特征及混合状态 被引量:3
1
作者 严梦园 程燕 +4 位作者 田杰 李丽 张勇 刘卉昆 王启元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23-833,共11页
本研究利用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SPAMS)于2018年12月6—12日在西安市开展高时间分辨率的实时在线观测。观测期间颗粒物数浓度和PM_(2.5)质量浓度变化趋势一致,表明颗粒物数浓度可以反映大气污染状况。结合自适应共振神经网络算法和人工... 本研究利用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SPAMS)于2018年12月6—12日在西安市开展高时间分辨率的实时在线观测。观测期间颗粒物数浓度和PM_(2.5)质量浓度变化趋势一致,表明颗粒物数浓度可以反映大气污染状况。结合自适应共振神经网络算法和人工分类方法,将颗粒物共分为7类,分别是元素碳颗粒(EC)、有机碳与元素碳混合颗粒(OCEC)、有机碳颗粒(OC)、富钾颗粒(K-rich)、生物质颗粒(BB)、扬尘颗粒(Dust)、重金属颗粒(Metal),其中占比最大的是含碳颗粒(包括EC、OCEC和OC),总占比达到66.9%。颗粒物的粒径分布表明,88.6%的颗粒物粒径分布在200—500 nm之间。OCEC、EC和OC颗粒在整个测径范围内占比较大。在污染期间,EC颗粒和K-rich颗粒的占比升高较为明显,表明此次污染事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燃烧源以及颗粒物老化的影响。混合状态结果表示,污染期颗粒物与无机离子组分的混合程度高于清洁期,表明污染期颗粒物的老化程度更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颗粒气溶胶 粒径分布 化学组分 混合状态 西安城区 冬季污染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市2014−2022年O_(3)污染的气象影响及潜在源区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杨雪玲 王启元 +3 位作者 王璐瑶 刘凡 李彩虹 徐戈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86-496,共11页
臭氧(O_(3))污染已成为西安市继细颗粒物(PM_(2.5))污染后的又一大环境难题,其污染成因复杂,攻坚治理任务重。结合2014−2022年O_(3)逐小时质量浓度和同期气象数据,利用HYSPLIT模型和MeteoInfo软件对西安市不同季节气团后向轨迹进行聚类... 臭氧(O_(3))污染已成为西安市继细颗粒物(PM_(2.5))污染后的又一大环境难题,其污染成因复杂,攻坚治理任务重。结合2014−2022年O_(3)逐小时质量浓度和同期气象数据,利用HYSPLIT模型和MeteoInfo软件对西安市不同季节气团后向轨迹进行聚类分析;通过计算潜在源贡献因子(potential source contribution function,PSCF)、浓度权重轨迹(concentration weighted trajectory,CWT)对西安市O_(3)污染时空变化特征、与气象因子的关系以及传输路径及潜在源区展开研究。结果表明:①2014−2022年西安市O_(3)浓度波动变化,2022年O_(3)日最大8小时滑动平均浓度第90百分位数(MDA8 O_(3)_90^(th))(161μg/m^(3))较2014年增加22%。非工作日O_(3)小时浓度高值持续6 h(13:00−19:00),长于工作日的3 h(14:00−17:00),“周末效应”明显。②不同气象要素对O_(3)浓度的作用影响差异显著。O_(3)浓度与气温呈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气温高于30℃时,O_(3)小时(O_(3)-1 h)浓度均值为144μg/m^(3),O_(3)超标率显著上升。相对湿度为30%~40%时O_(3)超标率最高,相对湿度大于60%时O_(3)超标率显著下降。在云量(8分制云量)为0和7时,O_(3)小时浓度超标出现频率较高。③对应西安市O_(3)浓度高的气团轨迹为偏东向和西南向气团。随着春夏季更替,西安市O_(3)浓度的潜在源区由西南和偏东方向外来源区贡献转为西南本地源贡献。研究显示,西安市O_(3)污染受本地排放和外来输送的共同作用,在严格控制本地污染源排放的前提下,必须加强与其周边区域的联防联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_(3)浓度时空分布 气象因子 传输路径 潜在源区 西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冬季元素碳气溶胶的碳同位素组成及来源变化 被引量:5
3
作者 黄汝锦 郭洁 +1 位作者 倪海燕 曹军骥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073-1080,I0001,共9页
大气细颗粒物(PM2.5)对气候变化和人体健康具有重要影响。PM2.5中的元素碳(EC)在大气中不发生反应,所以其来源变化可以指示PM2.5一次燃烧源的变化。本文结合放射性碳同位素(14C)和稳定碳同位素(13C)方法,分析了西安2008/2009年和2015/2... 大气细颗粒物(PM2.5)对气候变化和人体健康具有重要影响。PM2.5中的元素碳(EC)在大气中不发生反应,所以其来源变化可以指示PM2.5一次燃烧源的变化。本文结合放射性碳同位素(14C)和稳定碳同位素(13C)方法,分析了西安2008/2009年和2015/2016年冬季PM2.5中EC的同位素组成。14 C的分析结果表明,西安冬季EC的主要来源为化石燃料燃烧,2008/2009年和2015/2016年化石燃料燃烧对EC的贡献分别为77%±4%和72%±5%。13C的分析结果表明,2015/2016年西安冬季EC排放源主要来自液体化石燃料燃烧(机动车排放)(δ13 CEC:-25.04‰^-24.64‰,-24.80‰±0.21‰),而2008/2009年冬季燃煤对EC的贡献更为显著(δ13 CEC:-23.72‰^-22.81‰,-23.22‰±0.39‰)。对比14 C和13 C的数据发现,近十年西安冬季EC排放源的变化显著,燃煤的相对贡献降低,而机动车排放的贡献升高,这与煤改气和机动车保有量的急速增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同位素 元素碳 西安 PM2.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为管控下典型城市空气质量及经济指标特征
4
作者 周岳 屈垚 +3 位作者 张勇 刘卉昆 师菊莲 朱崇抒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18-126,共9页
为探讨中国典型城市在极端人为源管控条件下空气质量和产业特征,文章分析了2018-2020年1-5月武汉、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成都和拉萨等7个城市空气质量及产业发展指标;同比了极端人为管控期大气污染物浓度及经济产业指标变化特征。... 为探讨中国典型城市在极端人为源管控条件下空气质量和产业特征,文章分析了2018-2020年1-5月武汉、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成都和拉萨等7个城市空气质量及产业发展指标;同比了极端人为管控期大气污染物浓度及经济产业指标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受极端人为管控影响,管控期各污染物浓度同比、环比均出现显著降低,其中NO_(2)浓度环比下降幅度最大,约为50%,其次是PM_(2.5)和PM_(10),百分比为30%~40%。但O_(3)浓度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未来需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强PM_(2.5)和O_(3)协同控制,推动城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各城市不同管控力度对大气污染浓度变化有显著影响。此外,对比了2020年第一和第二季度3类产业发展状况,北京、广州、西安和成都均为第一产业产值恢复速度较快,第三产业增长率最慢为10%;同比3类产业表明管控措施对第二产业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质量 大气污染特征 产业结构 人为源管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16国道沿线大气降尘黑碳污染特征及来源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占长林 张家泉 +3 位作者 郑敬茹 姚瑞珍 肖文胜 曹军骥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54-160,共7页
采用热光反射法对316国道沿线大气降尘中黑碳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研究降尘黑碳的污染水平和空间变化特征。同时,结合黑碳/有机碳(BC/OC)和焦炭/烟炱(char/soot)比值法来解析降尘黑碳的可能来源。结果表明:不同公路段降尘中黑碳含量水平存... 采用热光反射法对316国道沿线大气降尘中黑碳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研究降尘黑碳的污染水平和空间变化特征。同时,结合黑碳/有机碳(BC/OC)和焦炭/烟炱(char/soot)比值法来解析降尘黑碳的可能来源。结果表明:不同公路段降尘中黑碳含量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其变化范围为5.16~35.22 mg/g,平均值为11.46 mg/g,总体污染较为严重。黑碳、焦炭和烟炱含量的高值一般出现在钢铁厂或冶炼厂附近,可能受工业燃煤排放的影响较大。降尘中BC/OC比值的变化范围为0.23~0.63,平均值为0.44,反映了不同地区有机碳来源的不同以及黑碳来源的复杂性。char/soot比值变化较大,平均值为0.90,说明降尘中烟炱组分在黑碳含量中所占比例要稍高于焦炭,也反映出公路沿线机动车排放对降尘黑碳的重要贡献。不同碳组分(有机碳、黑碳、焦炭和烟炱)之间都存在较好的相关性,指示了其来源的相似性。316国道沿线公路段大气降尘中黑碳的主要来源是机动车排放,局部地区(如工矿企业周边)受工业排放的影响较大,还有部分采样点可能受居民燃煤和生物质燃烧排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降尘 黑碳 焦炭 烟炱 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住宅室内空气羰基化合物的污染特征及健康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李璐 戴文婷 +6 位作者 李建军 牛馨祎 李丽娟 张艺凡 苏慧 李丹 曹军骥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813-1824,共12页
为研究住宅室内空气中羰基化合物污染水平及健康影响,于2016年采集西安市城区住宅5户家庭室内空气中20种羰基化合物,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室内羰基化合物浓度((144.3±56.2)μg·m^(-3))显著高于室外((63... 为研究住宅室内空气中羰基化合物污染水平及健康影响,于2016年采集西安市城区住宅5户家庭室内空气中20种羰基化合物,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室内羰基化合物浓度((144.3±56.2)μg·m^(-3))显著高于室外((63.0±21.8)μg·m^(-3)).甲醛、乙醛和丙酮是室内外环境中相对贡献比较丰富的化合物,占总羰基化合物浓度的47.0%—73.0%.通风换气次数对室内环境中羰基化合物污染影响显著.室内羰基化合物浓度变化呈现显著的“周末效应”,具体表现为供暖季多数羰基化合物周末高于工作日,非供暖季工作日高于周末.健康风险评估表明各住宅儿童每日吸入甲醛和乙醛的剂量均超过儿童终生致癌风险阈值1—2个数量级,因此面临显著的潜在癌症风险.室内气味污染则主要来自于气味阈值较低的高分子量羰基化合物,包括己醛、庚醛、辛醛、壬醛和癸醛.其中辛醛贡献最大,其气味活性值均大于100.本研究结果为城市住宅室内痕量羰基污染物特征及健康影响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内空气 羰基化合物 污染特征 影响因素 健康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中典型城市及农村夏季PM2.5的化学组成对比 被引量:10
7
作者 李瑾 李建军 +5 位作者 吴灿 曹聪 吴宇航 刘浪 韩晶 王格慧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4415-4425,共11页
于2016年7~8月采集了陕西省西安市(城市)及蔺村(农村)夏季昼夜PM_(2.5)样品,分析其有机碳(OC)、元素碳(EC)和无机离子等化学组分的含量,探讨关中平原城市和农村地区PM_(2.5)的化学组成和来源的差异.结果表明,采样期间西安和蔺村的PM_(2... 于2016年7~8月采集了陕西省西安市(城市)及蔺村(农村)夏季昼夜PM_(2.5)样品,分析其有机碳(OC)、元素碳(EC)和无机离子等化学组分的含量,探讨关中平原城市和农村地区PM_(2.5)的化学组成和来源的差异.结果表明,采样期间西安和蔺村的PM_(2.5)浓度分别为(49.7±22.8)和(62.6±14.2)μg/m^3.西安PM_(2.5)中OC和EC的浓度[(6.5±2.5)μg/m^3,(3.2±1.8)μg/m^3]与蔺村[(6.8±1.8)μg/m^3,(3.8±2.3)μg/m^3]相当.西安OC/EC比值白天(2.6)高于夜晚(1.9),蔺村反之(白天:1.6;夜晚:2.7),主要是因为夜间城市地区重型卡车运输活动增强导致排放更多EC,而夜间农村地区人为活动较少导致EC排放显著降低.西安和蔺村无机离子总浓度分别为(20.2±14.6)和(30.1±10.5)μg/m^3,占PM_(2.5)浓度的40.6%和47.6%.蔺村SO_4^(2-)的平均浓度高达19.0μg/m^3,占PM_(2.5)浓度的30%以上,远高于西安(9.4μg/m^3和18.9%),主要与农村固体燃料(煤和生物质)使用有关.西安NO_3^-和Ca^(2+)的浓度及其对PM_(2.5)的贡献、NO_3^-/SO_4^(2-)比值均明显大于蔺村,表明城市地区受机动车尾气和扬尘的影响更大.西安K^+与Ca^(2+)和Mg^(2+)的相关性较强,而蔺村K^+与EC的相关性显著强于西安,说明西安市区K^+由粉尘源主导,而农村地区则主要来自生物质燃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平原 PM2.5 有机碳 元素碳 无机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汾渭平原城市大气污染演变及典型污染过程——以宝鸡市为例 被引量:6
8
作者 时迎强 屈垚 +8 位作者 师菊莲 刘随心 王璐瑶 王楠 周岳 张婷 苏慧 朱崇抒 曹军骥 《中国环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1期1-9,共9页
为探究汾渭平原城市近5a(2017~2021年)大气污染演变及典型污染过程特征,以宝鸡市为例,综合利用空气质量监测数据(6参数)、气象数据及污染期间颗粒物化学组分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宝鸡市2017~2021年空气质量改善较为显著,CO-95per (CO... 为探究汾渭平原城市近5a(2017~2021年)大气污染演变及典型污染过程特征,以宝鸡市为例,综合利用空气质量监测数据(6参数)、气象数据及污染期间颗粒物化学组分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宝鸡市2017~2021年空气质量改善较为显著,CO-95per (CO日均值第95%分位数)和SO_(2)浓度分别下降了47%和36%,表明宝鸡市近年来控煤效果明显;PM_(2.5)浓度下降了24%,O_(3)-8h-90per浓度(O_(3)日最大8h平均值第90%分位数)年际差异不大,2021年O_(3)-8h-90per浓度与2017年持平,且为近5a最高值,随着PM_(2.5)污染的逐步改善,O_(3)污染开始凸显.PM_(2.5)与O_(x)浓度的相关性在夏半年明显强于冬半年,归因于夏半年较高的O_(3)浓度增强了大气氧化性,促进了二次颗粒物的生成.结合气象要素对冬半年和夏半年污染天分析发现,冬半年低温、高湿、低风速静稳天气最容易导致PM_(2.5)污染,夏半年O_(3)污染天一般出现在高温、低湿天气.对以PM_(2.5)(污染过程1)和PM10(污染过程2)为首要污染物的2个典型污染过程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污染过程1中EC (元素碳)和SNA (SO_(4)^(2-)、NO_(3)^(-)和NH_(4)^(+)三者统称)浓度均明显升高,表明本地一次排放以及二次组分均有大幅增加;污染过程2受外来沙尘传输影响,Al、Si、Ca和Fe等地壳元素浓度迅速升高.从PM_(2.5)各组分贡献来看,两次污染过程中贡献最大的分别为SNA(52%)和粉尘(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汾渭平原 PM_(2.5) 大气污染演变 污染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花爆竹燃放事件对宝鸡市空气质量的影响及健康风险评估 被引量:5
9
作者 王璐瑶 何婧 +5 位作者 张婷 刘随心 苏慧 操玥 杨雪玲 李焕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004-3016,共13页
基于宝鸡市2020年春节期间高时间分辨率大气颗粒物及主要化学组分数据(包括PM_(10)、PM_(2.5)、水溶性离子和重金属元素等),针对燃放烟花爆竹对关键污染组分的影响及重金属呼吸暴露健康风险评价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烟花爆竹燃放期和非... 基于宝鸡市2020年春节期间高时间分辨率大气颗粒物及主要化学组分数据(包括PM_(10)、PM_(2.5)、水溶性离子和重金属元素等),针对燃放烟花爆竹对关键污染组分的影响及重金属呼吸暴露健康风险评价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烟花爆竹燃放期和非燃放期PM_(2.5)质量浓度均值分别为168.6μg·m^(−3)和125.4μg·m^(−3).其中浓度升高较为明显(增长倍数>1)的组分为Mg^(2+)、Ba、K和K^(+),从非燃放期的71.1、16.7、980.0 ng·m^(−3)和1.26μg·m^(−3),升高至609.0、140.7、2907.6 ng·m^(−3)和2.61μg·m^(−3).相较于非燃放期,燃放烟花爆竹期间SO_(2)和NO_(2)二次无机转化提高,酸性离子SO_(4)^(2−)和NO_(3)^(−)含量更为丰富;二次无机离子在细颗粒物中的占比由非燃放期39.7%增高至燃放期45.0%.相关性分析可以发现,Al、Mg^(2+)、K^(+)、K和Ba等组分燃放期相关性明显升高,但是有一部分组分(如Sb、Ca、As等)相关性却降低,这归因于烟花添加物质不同.利用健康风险评估模型,发现重金属非致癌风险呈现出儿童>成年男性>成年女性,风险值均小于1,说明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小;而重金属致癌风险呈现:成年男性>成年女性>儿童,多种重金属元素暴露的致癌风险在10^(−6)—10^(−4)之间,存在一定的致癌风险.烟花爆竹燃放不仅会引起空气质量恶化,还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危害.因此,烟花爆竹禁燃对改善城市空气质量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宝鸡市 烟花爆竹燃放期 非烟花爆竹燃放期 PM_(2.5) 健康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冬季大气棕碳光学特征及辐射强迫 被引量:3
10
作者 屈垚 刘卉昆 +5 位作者 周岳 张勇 时迎强 师菊莲 王楠 朱崇抒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4486-4493,共8页
为探讨西安冬季不同大气污染状况(污染天和清洁天)大气细粒子(PM_(2.5))及其一次棕碳(BrC_(pri))和二次棕碳(BrC_(sec))的光学特征及辐射效应,开展了高分辨率多波段光学参数观测,获得PM_(2.5)多波段光学吸收系数(b_(abs)),通过进一步数... 为探讨西安冬季不同大气污染状况(污染天和清洁天)大气细粒子(PM_(2.5))及其一次棕碳(BrC_(pri))和二次棕碳(BrC_(sec))的光学特征及辐射效应,开展了高分辨率多波段光学参数观测,获得PM_(2.5)多波段光学吸收系数(b_(abs)),通过进一步数据分析得到BrC_(pri)和BrC_(sec)的光谱依赖指数(AAE)及其相对黑碳(BC)的辐射强迫.结果显示,污染天时段370nm光学吸收(b_(abs)(370))和880nm光学吸收(b_(abs)(880))均值分别为(733±311)Mm^(-1)和(185±80)Mm^(-1),分别高出清洁天约5.9倍和6.2倍.清洁天PM_(2.5)的AAE1.08~2.09,变化幅度大于污染天(1.28~1.79).清洁天棕碳光学吸收(b_(abs)(BrC))在370nm波长对总吸收占比高于污染天,均超过30%.一次棕碳光学吸收(b_(abs)(BrC_(pri)))在清洁天和污染天均对b_(abs)(BrC)呈现高贡献,占比范围分别为76%~86%和82%~91%,说明一次排放仍然是造成西安冬季污染的重要原因.清洁天BrC、BrC_(pri)和BrC_(sec)的AAE均值分别为4.42、4.31和4.78,均高于污染天,说明清洁天粒子等效直径相对较小,老化程度较高导致BrC的高光谱依赖性.b_(abs)(BrC_(sec))日间变化表明污染天凌晨高湿条件下的液相反应可能是BrC_(sec)形成的主要机制,比清洁天更为强烈,而污染天日间BrC_(sec)受光漂白的影响较大.最后估算了BrC_(pri)和BrC_(sec)的辐射强迫效应,在紫外波段(300~400nm),污染天BrC_(pri)和BrC_(sec)相对BC的辐射强迫分别为62%和16%,而清洁天分别为59%和23%,表明BrC_(pri)和BrC_(sec)在西安冬季的辐射强迫效应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 棕碳 光学吸收 辐射强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某工业园区春季大气降尘重金属污染特征及评价 被引量:22
11
作者 刘杰 高敏 +1 位作者 梁俊宁 陈洁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195-1203,共9页
为研究陕西省某工业园区春季大气降尘中重金属元素污染特征,于2013年3月21日-6月7日使用降尘缸被动采样方法收集大气降尘样品,并利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样品中Cu、Pb、Zn、Cd、Ni、Cr等重金属元素的质量分数,运用ArcGIS 9.3研... 为研究陕西省某工业园区春季大气降尘中重金属元素污染特征,于2013年3月21日-6月7日使用降尘缸被动采样方法收集大气降尘样品,并利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样品中Cu、Pb、Zn、Cd、Ni、Cr等重金属元素的质量分数,运用ArcGIS 9.3研究其空间分布特征,并使用Igeo(地累积指数)法评价大气降尘重金属污染水平.结果表明:研究区大气降尘中w(Cu)、w(Pb)、w(Zn)、w(Cd)、w(Ni)、w(Cr)的平均值分别为131.1、2 630.5、4 449.3、65.5、21.7、79.5 mg/kg,分别为陕西省表层土壤元素背景值的6.1、122.9、64.1、696.8、0.8、1.3倍.工业园区重金属元素质量分数高值区集中分布在西北-东南一带,Pb、Zn、Cu、Cd等重金属质量分数高值区位于园区中部,临近冶炼厂,Ni、Cr等质量分数高值区位于火电厂附近;重金属元素(Cu、Pb、Zn、Cd、Ni和Cr)质量分数水平方向高值区分布在以冶炼厂为中心0~2 km范围内,并随与冶炼厂距离的增加而逐渐降低.重金属元素相关分析表明,Cu、Pb、Zn、Cd四种元素之间及Ni与Cr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聚类分析结果显示,Pb-Zn-Cu-Cd为一类,Ni-Cr为一类;结合空间分布变化特征,初步判断工业园区Pb、Zn、Cu、Cd重金属污染主要受金属冶炼和交通运输影响,影响Ni和Cr主要因素为燃煤.Igeo评价结果表明,工业园区春季大气降尘中Cd达极强污染,Pb、Zn达强-极强污染,Cu为中度污染,Cr、Ni基本无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降尘 重金属 空间分布 地累积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年行动计划”对大气环境持久性自由基污染特征和来源的影响
12
作者 丁佳乐 陈庆彩 +1 位作者 张梓萌 韩月梅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5141-5151,共11页
采用电子顺磁共振波谱法(EPR)对“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期间(2018~2020年)以及实施前后(2017年和2021年)西安大气PM_(2.5)中EPFRs的浓度特征、种类特征及可能来源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该计划实施后西安大... 采用电子顺磁共振波谱法(EPR)对“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期间(2018~2020年)以及实施前后(2017年和2021年)西安大气PM_(2.5)中EPFRs的浓度特征、种类特征及可能来源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该计划实施后西安大气PM_(2.5)中EPFRs平均浓度(5.03×10^(14)spins/m^(3))比实施前(7.18×10^(14)spins/m^(3))下降了29.9%,表明“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对EPFRs的控制是有效的.冬季浓度(8.61×10^(14)spins/m^(3))是夏季(3.10×10^(14)spins/m^(3))的2.8倍,其主要类型为以碳为中心附近受含氧官能团影响的自由基.相关性及平行因子分析显示,燃煤源(35.3%)、交通燃烧源(30.0%)和扬尘源(27.8%)可能是西安大气PM_(2.5)中EPFEs的主要来源.冬季交通燃烧源占比最高(45.8%),而夏季EPFRs与O_(3)相关性比较显著,二次来源占比在夏季是其他季节的2.2~5.7倍.该计划实施前后燃煤源占比明显下降(下降13.7%),说明清洁取暖、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和燃煤锅炉综合整治等政策是非常有效的,但交通燃烧源(上升3.70%)、扬尘(上升3.00%)及二次来源(上升7.00%)略有上升,表明加强扬尘综合治理、控制机动车排放绿色出行以及控制O_(3)、VOCs等的污染是未来控制的重点.重污染天气下EPFRs的来源中燃煤源(42.9%)和扬尘源(33.4%)占比较高,而交通燃烧源(31.7%)和二次来源(8.95%)在优良天气的占比相对较高,说明不仅要减少重污染天气,优良天气中EPFRs对健康的影响也需要进一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持久性自由基(EPFRs) PM_(2.5) 污染特征 来源 “三年行动计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汾渭平原PM_(2.5)和O_(3)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焕 苏慧 +2 位作者 张婷 赵竹子 王璐瑶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85-1598,共14页
本文以2017—2021年汾渭平原典型城市西安大气PM_(2.5)和O_(3)浓度数据为基础,运用机器学习方法分析了PM_(2.5)和O_(3)的变化特征和趋势,讨论了污染气体(NO_(2)、SO_(2)、CO和HCHO)与气象因素(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大气压力、边界层... 本文以2017—2021年汾渭平原典型城市西安大气PM_(2.5)和O_(3)浓度数据为基础,运用机器学习方法分析了PM_(2.5)和O_(3)的变化特征和趋势,讨论了污染气体(NO_(2)、SO_(2)、CO和HCHO)与气象因素(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大气压力、边界层高度和太阳辐射)对PM_(2.5)和O_(3)浓度变化的交互影响.Theil-Sen趋势分析发现2017—2021年西安市PM_(2.5)和O_(3)分别以每年6.03%和2.06%的速度下降.单因素广义加性模型(GAM)中,NO_(2)、SO_(2)和CO对PM_(2.5)浓度变化影响的模型解释率较高,温度、太阳辐射和大气压对O_(3)浓度变化影响的模型解释率较高.多因素GAM模型中,PM_(2.5)和O_(3)均呈现非线性变化,模型的解释方差分别为84.9%和75.0%,拟合程度较高.通过等高线图分析了多个气象因素和多种污染气体两两交互作用分别对PM_(2.5)和O_(3)浓度的影响,其中温度和污染气体(NO_(2)、SO_(2)、CO和O_(3))对PM_(2.5)浓度的影响更大;温度和太阳辐射对O_(3)的影响更大.NO_(2)和CO分别与气象条件两两相互作用时,PM_(2.5)浓度随NO_(2)和CO的增高而增高,O_(3)浓度则与NO_(2)和CO的变化趋势相反.结合本地污染物源清单,建议加强控制工业源和移动源排放,有助于降低PM_(2.5)和O_(3)的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O_(3) 机器学习 变化趋势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钙钛矿催化剂用于氨选择性还原氮氧化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4
作者 拓凯 张朋 +1 位作者 王利 黄宇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6-34,共9页
氨选择性催化还原氮氧化物(NOx)技术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催化脱硝技术,钙钛矿材料因其独特的结构、良好的稳定性且环保无害的特点成为选择性催化还原NOx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钙钛矿NH3-SCR催化剂的研究进展,较... 氨选择性催化还原氮氧化物(NOx)技术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催化脱硝技术,钙钛矿材料因其独特的结构、良好的稳定性且环保无害的特点成为选择性催化还原NOx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钙钛矿NH3-SCR催化剂的研究进展,较为全面地对钙钛矿催化剂的主要类型、脱硝活性、构效关系进行了论述,同时介绍了钙钛矿在光辅助SCR技术这一全新领域的研究进展,并总结了钙钛矿催化剂的NH3-SCR反应机制,对该领域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和研究目标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选择性催化还原 钙钛矿 催化剂 脱硝活性 氮氧化物(NOx) NH3-SCR反应机制 大气污染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用燃料燃烧排放PM2.5的特征及其对肺功能的影响——以陕西蓝田县为例 被引量:5
15
作者 贺开来 李娅绮 +4 位作者 徐红梅 沈振兴 尉鹏 孙健 张越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52-565,共14页
为探究农村冬季家用固体燃料燃烧排放的大气细颗粒物(PM2.5)造成的室内外污染状况、对人体暴露造成的影响及对人体肺功能的危害,本研究于2018年1月11日—26日在陕西省蓝田县东咀村和韩坪村进行了室内外和家庭主妇人体暴露PM2.5样品的同... 为探究农村冬季家用固体燃料燃烧排放的大气细颗粒物(PM2.5)造成的室内外污染状况、对人体暴露造成的影响及对人体肺功能的危害,本研究于2018年1月11日—26日在陕西省蓝田县东咀村和韩坪村进行了室内外和家庭主妇人体暴露PM2.5样品的同步采样以及碳组分和水溶性无机离子组分分析工作,并结合肺功能健康数据进行人体暴露PM2.5健康风险的初步讨论.结果显示,陕西蓝田县农村使用固体燃料为能源的家庭室内外和人体暴露PM2.5平均浓度分别为58.5、135.9、290.8μg·m^-3.其中,碳组分是室内PM2.5的主要贡献者,离子组分占室外PM2.5浓度的一半以上,碳组分和离子组分对人体暴露PM2.5的贡献相当(分别为28.4%和24.3%).人体暴露PM2.5及化学组分浓度均明显高于室内外样品,这是因为目标家庭主妇更密切地接触到室内取暖等明显的污染源,更多的受到该污染源排放的直接影响.本研究还进一步对比了使用新型取暖炉灶(A组)和传统取暖炉灶(B组)家庭PM2.5污染和人体暴露水平,发现B组家庭室内及人体暴露PM2.5污染水平分别为A组的2.6和1.6倍.在PM2.5对暴露人群肺功能危害方面,作为对照组的城市居民肺功能(C组,不使用固体燃料)优于本项目中的目标农村家庭主妇,且A组家庭主妇的肺功能要优于B组,与人体暴露PM2.5及其化学组分浓度水平一致.人体暴露样品更能反映农村家用固体燃料燃烧排放对人体肺功能的影响,新取暖炉灶的使用对保护农村居民肺功能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暴露 PM2.5 固体燃料燃烧 肺功能 陕西关中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宝鸡市冬季一次持续性重污染过程特征分析 被引量:17
16
作者 杨雪玲 邢莉 +2 位作者 王颖 刘随心 刘文霞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256-2264,共9页
污染气象成因和污染物区域传输作用对本地污染影响较大,研究不同地区污染气象成因和污染物区域传输作用对本地污染的治理有重要意义.利用污染物浓度监测和气象要素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学分析方法、特征雷达图和HYSPLIT-4后向轨迹模型分析... 污染气象成因和污染物区域传输作用对本地污染影响较大,研究不同地区污染气象成因和污染物区域传输作用对本地污染的治理有重要意义.利用污染物浓度监测和气象要素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学分析方法、特征雷达图和HYSPLIT-4后向轨迹模型分析宝鸡市2018年12月29日—2019年1月8日一次持续性重污染过程的气象成因和污染特征.结果表明:①此次重度污染持续时间长、强度大,污染过程中有6 d空气质量指数(AQI)达到重度及以上污染(AQI>200),ρ(PM 2.5)平均值达205.4μg/m 3,有2 d达到严重污染(AQI>300).②气象条件对污染物浓度的影响显著,高低空环流形势形成稳定层结,容易造成污染物累积.东南大风将污染气团远距离输送到宝鸡市,西北静小风使得污染物在本地聚集加重污染.③重污染维持阶段,ρ(PM 2.5)/ρ(PM 10)在0.9左右,说明此次污染过程PM 2.5占比较大,污染物的二次转化作用明显;ρ(NO2)/ρ(SO2)为6.2,表征移动源贡献率高于固定源;ρ(CO)/ρ(SO2)呈先增后减的变化特征,表明静稳天气持续,本地源排放对重污染的贡献逐渐凸显.④特征雷达图结果表明,此次重污染过程的污染类型由发展阶段的污染特征不明显和燃煤型污染特征,逐渐转化为偏二次污染类型,重污染过程结束后污染类型以偏扬尘型为主.研究显示,气象条件和传输扩散对宝鸡市重污染影响显著,宝鸡市重污染应急需优先管控移动源,汾渭平原应加强区域联动,共同治理环境污染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污染过程 特征雷达图 气象因子 宝鸡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M2.5慢性暴露对大鼠肺组织氧化损伤的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牛睿 成杰 +3 位作者 李建军 雷荣辉 李帆 胡浩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19期1464-1467,1473,共5页
目的:依据大气环境PM2.5浓度设定染毒剂量,研究PM2.5慢性暴露对大鼠肺组织造成的氧化性损伤。方法:将40只健康的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和5、10、20 mg/kg PM2.5染毒组,采用气管内滴注进行染毒,滴注体积为1 mL/kg,每周染毒2次,... 目的:依据大气环境PM2.5浓度设定染毒剂量,研究PM2.5慢性暴露对大鼠肺组织造成的氧化性损伤。方法:将40只健康的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和5、10、20 mg/kg PM2.5染毒组,采用气管内滴注进行染毒,滴注体积为1 mL/kg,每周染毒2次,染毒8周;检测大鼠肺组织病理学改变和肺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过氧化氢酶(CAT)以及还原型谷胱甘肽/氧化型谷胱甘肽(GSH/GSSG)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PM2.5染毒3个剂量组的肺组织病理学改变明显,Masson染色发现胶原纤维增生明显;染毒组大鼠肺组织SOD和CAT活力降低,MDA含量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现为中剂量组差异最为明显;染毒组大鼠肺组织中GSH/GSSG比率降低,表明氧化损伤程度加重。结论:PM2.5慢性暴露可诱发大鼠肺组织的氧化应激反应,并造成不同程度的氧化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慢性暴露 大鼠 氧化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关中农村室内外和人体暴露PM_(2.5)中痕量组分特征、来源及健康风险 被引量:1
18
作者 冯蓉 徐红梅 +4 位作者 王泽瑄 贺开来 沈振兴 孙健 张宁宁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334-2346,共13页
为探究农村冬季不同家用固体燃料燃烧排放的大气细颗粒物(PM_(2.5))的变化特征及来源,本研究于2018年1月11日—26日在我国西北陕西省关中地区蓝田县农村家庭进行了室内外和家庭主妇人体暴露PM_(2.5)样品的同步采样及其中糖类和无机元素... 为探究农村冬季不同家用固体燃料燃烧排放的大气细颗粒物(PM_(2.5))的变化特征及来源,本研究于2018年1月11日—26日在我国西北陕西省关中地区蓝田县农村家庭进行了室内外和家庭主妇人体暴露PM_(2.5)样品的同步采样及其中糖类和无机元素的分析,并对家庭主妇暴露于PM_(2.5)中重金属的吸入健康风险进行评估,同时使用两种方法进行PM_(2.5)来源解析研究。结果显示,人体暴露PM_(2.5)样品中6种糖类的总浓度为(400±582)ng·m^(−3),分别是室内外样品的2.3倍和2.8倍。其中以左旋葡聚糖为代表物质的脱水糖类占总糖类组分的93%,其浓度在生物质煤炭混合燃料组(M组)中显著高于燃煤组(C组)。所测元素中,浓度最高的5种无机元素依次为Ca>K>S>Cl>Fe,占总测量元素质量的90%。Mn和Cr对当地居民分别具有不可忽视的非致癌和致癌健康风险。元素示踪法和主成分分析法(PCA)均显示陕西关中农村家庭取暖季最主要的PM_(2.5)来源为生物质燃烧源、燃煤源和其他源,且相较于M组,C组PM_(2.5)有更多的来自于煤炭燃烧的贡献。这一研究成果对推动当地农村居民的冬季取暖方式清洁改造提供科学依据,助力“碳达峰”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固体燃料燃烧 糖类 无机元素 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宝鸡市冬季PM2.5中元素污染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估 被引量:12
19
作者 周变红 王锦 +3 位作者 曹夏 张容端 刘雅雯 许东东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99-311,共13页
为了研究宝鸡市冬季PM2.5颗粒物中元素的污染特征、来源及其健康风险,于2018年11月15日至2019年1月31日进行PM2.5样品采集,并利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分析仪(ED-XRF)对Ca、K、Fe、Al、Na、Mg、Zn、Ti、Mn、Pb、Cu、Ba、Cr、V、Sc、Ni、Se... 为了研究宝鸡市冬季PM2.5颗粒物中元素的污染特征、来源及其健康风险,于2018年11月15日至2019年1月31日进行PM2.5样品采集,并利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分析仪(ED-XRF)对Ca、K、Fe、Al、Na、Mg、Zn、Ti、Mn、Pb、Cu、Ba、Cr、V、Sc、Ni、Se和Co等18种元素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宝鸡市冬季PM2.5平均质量浓度为95.5μg·m^-3,陈仓区环境保护局、宝鸡文理学院和监测站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07.0、86.5和93.0μg·m-3,均超过国家二级标准。运用富集因子法和聚类分析法探究各元素来源,富集因子显示Zn和Pb的富集因子>100,主要来自人为源;Ca、Fe、Na、Mg、Mn、Ba、V和Sc的富集因子<10,主要来源于自然源;Cu富集因子介于10~100,受人为源和自然源共同作用;聚类分析显示K主要来自于生物质燃烧;Al、Fe和Ca主要来自于扬尘源;Zn、Pb、Mn、Cu、Ti、Cr、Ni和Co主要来自于燃煤源、交通源和工业源。利用美国环境保护局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元素进行健康风险评估,结果表明,致癌及非致癌风险在不同群体中均表现为儿童>成年男性>成年女性;Pb、V、Ba、Mn、Zn、Ni、Cr、Co和Cu的非致癌风险均<1,对人体非致癌风险较小;Cr的致癌风险在儿童群体中介于10-^6~10-^4之间,对儿童健康有潜在致癌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元素 健康风险 富集因子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