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底栖动物水质生物监测指数和水质等级构建 被引量:23
1
作者 张汲伟 蔡琨 +7 位作者 于海燕 姜永伟 李旭文 周胜利 谢志才 王业耀 金小伟 王备新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18,共9页
水质生物监测是水生态环境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构建实用性强的生物指数有助于推动中国的水质生物监测工作。根据江苏、浙江、辽宁、江西和湖南等省份的溪流与河流湖泊共计839个底栖动物数据,将中国已有的底栖动物科级分类单元水质敏感... 水质生物监测是水生态环境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构建实用性强的生物指数有助于推动中国的水质生物监测工作。根据江苏、浙江、辽宁、江西和湖南等省份的溪流与河流湖泊共计839个底栖动物数据,将中国已有的底栖动物科级分类单元水质敏感性分值打分表扩充和修订至159个科。采用统计法分别构建了符合中国可涉水水体(溪流等)和不可涉水水体(河流、湖泊等)底栖动物分值指数(Chinese Macroinvertebrate Score Index,CMSI)和底栖动物平均分值指数(Average Chinese Macroinvertebrate Score Index,ACMSI)及水质评价等级体系。CMSI和ACMSI与总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和溶解氧之间Pearson相关性显著,表明研究构建的CMSI和ACMSI是可以反映水质变化的。建议通过实践进一步验证CMSI和ACMSI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评价 水质评价标准 BMWP 溪流 湖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省湖泊营养物生态分区技术方法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高如泰 姜甜甜 +4 位作者 席北斗 许其功 张慧 王海军 巴桑次仁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3-49,共7页
提出一种基于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和空间自相关的分区模型,用于对湖北省湖泊营养物生态分区的尝试.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众多指标进行降维处理,产生彼此互补又能综合反映湖区情况的新指标,构建了湖北省湖泊营养物生态分区指标... 提出一种基于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和空间自相关的分区模型,用于对湖北省湖泊营养物生态分区的尝试.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众多指标进行降维处理,产生彼此互补又能综合反映湖区情况的新指标,构建了湖北省湖泊营养物生态分区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根据各区域新指标值结合聚类模型进行湖泊流域的初步分类,利用判别分析完成非湖泊流域的类别归属判别,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区域各因素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量化分析,以揭示零散分类区块在空间地域分布上的关联和差异,最后根据关联结果确定边界完成分区并进行特征描述.结果表明,利用该分区技术方法体系可以尽量避免人为因素干扰,得到更为客观的分区结果,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营养物 生态分区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判别分析 空间自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归分析与灰色系统耦合用于水环境预测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周勇 刘凡 +3 位作者 贺纪正 吴丹 李植生 邱炳文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41-45,共5页
探讨了将多元回归分析模型和灰色系统(GM(1,1))耦合应用于武汉市东湖水体污染预测的方法和技术。首先根据多年污染因子浓度监测资料分别建立了COD、BOD、TN、TP与人口、经济和捕鱼量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之后根... 探讨了将多元回归分析模型和灰色系统(GM(1,1))耦合应用于武汉市东湖水体污染预测的方法和技术。首先根据多年污染因子浓度监测资料分别建立了COD、BOD、TN、TP与人口、经济和捕鱼量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之后根据人口、经济和鱼产量的历史资料,用GM(1,1)模型拟合,再反推得到预测值;最后,将人口、经济和鱼产量的预测值代入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得到污染物浓度的未来值。这样将环境污染与社会经济联系起来更能反映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到21 世纪,东湖水体的TN、TP、COD、BOD 的浓度将分别是1982 年的2.58、3.70、2.45 和7.89 倍;比1992年分别增长33.5% 、68.18% 、68.28% 和229.24% ,将处于超富营养状态,如不及时治理,生态环境将进一步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归分析 灰色系统 耦合 预测 水环境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东部七省(闽、浙、赣、湘、鄂、苏、皖)生态系统对酸沉降的临界负荷的研究2.临界负荷和临界负荷图 被引量:6
4
作者 徐仁扣 王敬华 +7 位作者 张效年 赵安珍 季国亮 庄德辉 况琪军 夏宜铮 刘保元 梁小民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83-187,共5页
本文用MAGIC区域模型研究了我国东部地区生态系统对酸沉降的临界负荷 ,并初步编制了临界负荷图。根据模型的预测结果 ,对不同酸沉降水平下 ,该地区土壤的酸化趋势进行了讨论。根据所编制的酸沉降临界负荷图 。
关键词 生态系统 酸沉降 临界负荷 临界负荷图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用促摄食物质研究方法 被引量:2
5
作者 赵红月 薛敏 +1 位作者 解绶启 韩冬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8-62,共5页
近些年,鱼粉的价格持续走高,使寻找优质高效的廉价替代蛋白源成为必然趋势。替代蛋白的使用又引起配方饲料诱食性和适口性下降的问题。因此,自20世纪70年代起,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有关鱼类促摄食物质相关的研究。
关键词 鱼类 促摄食物质 研究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的两种珍贵鱼类——中华鲟和白鲟
6
作者 陈炜 《生物学杂志》 CAS 1987年第3期17-19,共3页
中国是世界上淡水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仅是淡水鱼类,就有八百多种,而且,其中有一半以上是我国特有的。这些淡水鱼类,有许多是具有比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的,是珍贵的稀有鱼类。本文介绍两种珍贵鱼类,一种是我国特有的中... 中国是世界上淡水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仅是淡水鱼类,就有八百多种,而且,其中有一半以上是我国特有的。这些淡水鱼类,有许多是具有比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的,是珍贵的稀有鱼类。本文介绍两种珍贵鱼类,一种是我国特有的中华鲟,另一种是长江特有的白鲟。这两种鱼均被国家列为第一类重点保护的淡水鱼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水鱼类 坝下 中华鳃 珍贵 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龙岩市龙潭湖甲藻水华成因的研究 被引量:15
7
作者 边归国 刘国祥 陈克华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678-1682,共5页
2009年12月初,在福建龙岩市龙硿洞风景名胜区龙潭湖首次发现拟多甲藻水华,最高细胞密度达到1.11×107cells.经过应急处置,甲藻和其他藻类被杀灭.监测发现,上游小溪和溶洞地下水营养物质均优于国家Ⅱ类标准,但入湖后,TN和TP浓度明显... 2009年12月初,在福建龙岩市龙硿洞风景名胜区龙潭湖首次发现拟多甲藻水华,最高细胞密度达到1.11×107cells.经过应急处置,甲藻和其他藻类被杀灭.监测发现,上游小溪和溶洞地下水营养物质均优于国家Ⅱ类标准,但入湖后,TN和TP浓度明显上升.结果表明,龙潭湖蓄水改变了小溪的自然流态,形成了营养盐的累积和甲藻的快速增殖;环境和水温度的明显升高,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沉积物营养盐蓄积和内释放对甲藻水华具有重要的贡献,而TP可能是本次水华的主要限制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华 成因 龙潭湖 拟多甲藻 控制因子 沉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BA在平菇生产中的应用 被引量:7
8
作者 邱昌恩 涂俊铭 +2 位作者 王卫东 陈少英 胡征宇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3期63-64,共2页
适宜浓度的 6 BA应用于平菇生料生产 ,可明显促进平菇菌丝生长和子实体生长发育 ,改善平菇外在品质 ,提高培养料生物效率 ,而且促进平菇增产。适宜的 6 BA作用浓度为 2mg/kg料 ,可增产 34 5g/kg干料 ,培养料生物效率高达 16 6 %。而... 适宜浓度的 6 BA应用于平菇生料生产 ,可明显促进平菇菌丝生长和子实体生长发育 ,改善平菇外在品质 ,提高培养料生物效率 ,而且促进平菇增产。适宜的 6 BA作用浓度为 2mg/kg料 ,可增产 34 5g/kg干料 ,培养料生物效率高达 16 6 %。而在平菇熟料生产中 ,低浓度 6 BA(适宜浓度为 0 .5mg/kg料 ,使菌丝日长速提高 2 2 % )可促进菌丝生长 ,改善平菇品质 ;但高浓度 6 BA(2mg/kg料以上 )则会抑制子实体生长发育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BA 平菇 生料栽培 熟料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杯体虫(Apiosoma piscicola)的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 被引量:2
9
作者 李明 汪建国 +3 位作者 章晋勇 朱大玲 顾泽茂 龚小宁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08-213,共6页
对洪泽湖地区鱼杯体虫(Apiosoma piscicola)的活体、固定染色标本形态及其超微结构进行了较为系统地观察、描述,发现虫体大小在南北地区存在显著差异并就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讨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南北地区在气候条件、水体生境等... 对洪泽湖地区鱼杯体虫(Apiosoma piscicola)的活体、固定染色标本形态及其超微结构进行了较为系统地观察、描述,发现虫体大小在南北地区存在显著差异并就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讨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南北地区在气候条件、水体生境等各个方面均存在着很大不同,相同祖先种在进行地域辐射时,对各自生存环境长期适应所产生的结果。在超微结构中对虫体表膜、口围纤毛、口围唇、漏斗、横纤毛带及内部胞器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发现杯体虫体内尤其是口区具有很多细菌和有机颗粒,这就证明了其营养是来自于外界水环境而并非宿主,并从杯体虫食物来源的角度论证了杯体虫是一种体外共生体(ectocommensal)而非体外寄生体(ectoparasite)。另外,还观察到虫体尤其是口围唇部的表膜具有非常明显的褶皱,显示了其口区表膜极强的伸缩能力,这也是虫体在受到刺激或形成游泳体(telotroch或swarmer)时能将整个口围盘缩进体内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杯体虫 形态 光镜 透射电镜 体外共生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诱导物及前体物对香荚兰细胞悬浮培养产生香兰素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曹孟德 李家儒 王君健 《木本植物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66-269,共4页
未经高温处理的黑曲霉诱导物对香荚兰细胞培养产生香兰素有促进作用 ;苯丙氨酸有利于香荚兰细胞生长 ,但对香兰素的合成无影响 ;阿魏酸则减缓细胞生长 ,明显促进香兰素的合成 ,但其浓度不宜高于 5mmol/L。
关键词 香英兰 香兰素 悬浮培养 诱导物 前体物 香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外线辐射对蓝藻细胞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9
11
作者 李国才 宋立荣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4期31-33,共3页
紫外线辐射 2种蓝藻Anabaena 6 3l和Anabaenaazollae不同时间 ,用UV30 0 0分光光度计测定活体连续吸收光谱 ,并测定细胞存活率。结果发现紫外线辐射对这 2种蓝藻的光合色素有不同程度的破坏作用 ;紫外线辐射 2min左右就可以杀死全部的A ... 紫外线辐射 2种蓝藻Anabaena 6 3l和Anabaenaazollae不同时间 ,用UV30 0 0分光光度计测定活体连续吸收光谱 ,并测定细胞存活率。结果发现紫外线辐射对这 2种蓝藻的光合色素有不同程度的破坏作用 ;紫外线辐射 2min左右就可以杀死全部的A .6 3l和A .azollae细胞。实验还证实了小剂量刺激效应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线辐射 吸收光谱 细胞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蟹累枝虫的光镜及电镜观察
12
作者 叶灵通 汪建国 +2 位作者 凌飞 李明 龚小宁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47-753,共7页
利用活体观察、蛋白银染色及电镜技术对蟹累枝虫(Epistylis eriocheiri)的形态学、表膜下纤维及超微结构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描述,研究发现:(1)光镜下该种群体双叉分支,活体时虫体表膜柔软,完全伸展时呈长筒状;大核马蹄形,呈横位;伸缩泡单... 利用活体观察、蛋白银染色及电镜技术对蟹累枝虫(Epistylis eriocheiri)的形态学、表膜下纤维及超微结构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描述,研究发现:(1)光镜下该种群体双叉分支,活体时虫体表膜柔软,完全伸展时呈长筒状;大核马蹄形,呈横位;伸缩泡单个,斜卧口围缘下方。口围缘纤维上连细密的环状纤维,下接两端较为粗壮,中间细长的纵长纤维,构成了连续的表膜下纤维系。(2)电镜下该种表面具沟、嵴、横纹结构,沟嵴相互交错;口围纤毛花瓣状;虫体表膜层呈齿状,具嵴状突起、泡间微管、表膜孔,胞质层包括内含胞器单一的致密原生质层和富含胞器的疏松原生质层。研究对该种的上述特征在虫体的收缩机制及与其他相似种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缘毛目 蟹累枝虫 形态学 表膜下纤维系 纤毛 表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慈利县两栖动物采集小记
13
作者 曹文宣 《四川动物》 CSCD 2004年第4期345-345,共1页
关键词 两栖动物 动物地理 湘西北 北部 采集 北山 记录 山地 区划 澧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