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经济带中三角三省碳排放及脱钩分析——基于2011—2020年省际面板数据 被引量:1
1
作者 汤宏波 吕新华 +1 位作者 李富山 赵素婷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25,共6页
碳减排是人类共同面对的世界级难题。论文利用2011—2020年长江经济带中三角湘鄂赣三省相关省际面板数据,采用泰尔指数、Tapio模型等方法,分析了中三角三省碳排放趋势及脱钩现状。研究表明:(1)2011—2020年,江西、湖北和湖南的碳强度分... 碳减排是人类共同面对的世界级难题。论文利用2011—2020年长江经济带中三角湘鄂赣三省相关省际面板数据,采用泰尔指数、Tapio模型等方法,分析了中三角三省碳排放趋势及脱钩现状。研究表明:(1)2011—2020年,江西、湖北和湖南的碳强度分别下降了48.22%、66.15%和51.01%,能源强度则分别下降了31.02%、59.37%和52.15%。得益于碳强度的下降和能源效率的提升,中三角碳排放量变化不大,区域碳排放和经济增长均衡性得以增强。(2)中三角三省主要处于碳弱脱钩状态,没有负脱钩和复挂钩的现象出现。(3)三省能源消费总量增量不多,能源结构降“碳”明显,江西、湖北和湖南煤炭消耗量占比分别下降到40.81%、37.33%和44.75%,非化石能源占比分别提高到31.23%、27.02%和26.70%。建议三省加强产业规划合作布局,完善以长江为主轴,赣江、汉江和湘江为补充的水运航道系统,强化清洁能源生产能力,最终促进三省经济发展形成绿色低碳新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中三角 碳排放 碳脱钩 能源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湿地植物保护与恢复
2
作者 赵素婷 周瑞 +1 位作者 袁赛波 厉恩华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8-66,共9页
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是支撑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国家重要战略资源,在维护区域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占有重要地位。但该区域人口众多、开发历史悠久,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普遍存在水体富营养... 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是支撑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国家重要战略资源,在维护区域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占有重要地位。但该区域人口众多、开发历史悠久,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普遍存在水体富营养化、湖泊功能退化等生态环境问题。湿地植物是湿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础,从湖泊湿地植物保护修复的角度,梳理了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总体情况及湿地植物保护现状,分析了这些湖泊所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水文过程改变、生境丧失、资源过度利用、水利富营养化、洪涝灾害、入侵种泛滥、流域综合治理及科研观测研究不足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地湿地植物保护修复的对策建议:优化水资源配置、恢复湿地生境、资源合理利用、改善水质、改善江湖关系、防治入侵生物、健全流域管理体系及加强观测研究等。以期推动流域系统治理、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湖泊水生态环境改善和湖泊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植物 保护与恢复 水体富营养化 流域综合治理 浅水湖泊 长江中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地质封存与利用技术发展态势与展望 被引量:3
3
作者 方杰 雷宏武 +3 位作者 时俊杰 白冰 李娜娜 赵晏强 《热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57-167,共11页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技术是缓解CO_(2)排放对环境影响的关键技术,CO_(2)地质封存与利用是CCUS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了CO_(2)地质封存与利用技术领域的全球发展态势,从政策体系建设、...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技术是缓解CO_(2)排放对环境影响的关键技术,CO_(2)地质封存与利用是CCUS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了CO_(2)地质封存与利用技术领域的全球发展态势,从政策体系建设、项目实施、研究成果等方面梳理了我国的发展现状,通过文本分析解读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最后对CO_(2)地质封存与利用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研究指出:当前CO_(2)地质封存与利用领域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枯竭油气藏封存、诱发地震机理与监测、泄漏监测与环境评价、CO_(2)封存与能源资源协同开发利用、快速矿化封存等方面;未来应重视CO_(2)封存与利用中复杂多场多相的耦合研究,致力于构建全流程智能化的CO_(2)地质封存与利用系统,并积极探索多元化的CCUS产业发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地质封存与利用 发展态势 研究热点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贮藏温度对菱属2种植物种子萌发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4
作者 蔡倩如 厚富霞 +3 位作者 赵素婷 徐雅丽 陈媛媛 樊香绒 《种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6-112,共7页
以长江中下游常见的菱属植物四角菱和弓角菱的种子为试验对象,研究其在3种贮藏温度(4℃、10℃和25℃)条件下,种子萌发率及其生理特性的变化,探索菱属种子适宜的贮藏温度及在该贮藏温度条件下种子活力维持的生理机制。结果表明,4℃和10... 以长江中下游常见的菱属植物四角菱和弓角菱的种子为试验对象,研究其在3种贮藏温度(4℃、10℃和25℃)条件下,种子萌发率及其生理特性的变化,探索菱属种子适宜的贮藏温度及在该贮藏温度条件下种子活力维持的生理机制。结果表明,4℃和10℃条件下贮藏90 d后,种子才开始萌发,而25℃条件下种子不萌发,说明菱属种子需要一段时间低温打破休眠;同一贮藏时期,4℃条件下2种种子萌发率最高,且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10℃和25℃条件,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低于25℃条件,可溶性淀粉含量显著高于10℃和25℃条件。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可溶性淀粉在3种温度下均呈下降趋势,说明不管种子是否萌发,可溶性淀粉都会被持续消耗;在25℃贮藏条件下,种子丙二醛(MDA)含量最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最低,说明菱属种子在较高温度条件下贮藏更容易老化;种子萌发率在不同种间存在差异,弓角菱种子显著高于四角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菱属 种子萌发 贮藏温度 萌发率 生理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科技战略与科技发展态势分析 被引量:16
5
作者 李娜娜 赵晏强 +2 位作者 秦阿宁 陈伟 李霞颖 《热力发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9-27,共9页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如何有效解决碳排放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近年来,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技术作为有效改善碳排放问题的负排放技术受到广泛关注。为了了解国际CCUS领域研究的总体状况...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如何有效解决碳排放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近年来,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技术作为有效改善碳排放问题的负排放技术受到广泛关注。为了了解国际CCUS领域研究的总体状况与研究热点,基于美国、欧盟、英国、加拿大和日本等重要国家/地区发布的CCUS相关政策和规划,采用战略规划解读方法对CCUS领域发展态势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全球CCUS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并提出中国CCUS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US 战略规划 发展态势 对策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城乡居民膳食结构及其温室气体排放特征研究
6
作者 汤宏波 刘坚 +2 位作者 吕新华 李富山 赵素婷 《粮油食品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1-181,共11页
随着收入增加和城市化发展,高油高脂膳食取代了人类传统膳食,对人类身体健康和地球环境成本均造成了不良影响。为了评估长江经济带城乡居民膳食结构合理性及其温室气体排放量,本文依托国家统计局2015—2023年人均肉类、禽类、水产品、... 随着收入增加和城市化发展,高油高脂膳食取代了人类传统膳食,对人类身体健康和地球环境成本均造成了不良影响。为了评估长江经济带城乡居民膳食结构合理性及其温室气体排放量,本文依托国家统计局2015—2023年人均肉类、禽类、水产品、蛋类、奶类、粮食和蔬菜等消费量相关数据,参考《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及联合国粮农组织等确定的相关食物温室气体排放系数,分析了长江经济带城乡居民膳食结构特点及环境影响。结果表明:(1)2015—2023年,城乡居民消费的植物性食物是动物性食物的3~4倍,动物性食物的绝对消费量正在迅速上升,其中城镇和乡村居民的红肉消费量分别增长了34.2%和60.3%,膳食结构整体存在结构不合理和摄入总量不足两个方面,奶类消费量仍然达不到膳食指南推荐量的15%,建议减少红肉等食物的摄入,增加蛋类、奶、干鲜瓜果等食物的摄入。(2)长江经济带城镇和农村居民膳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分别从2015年的235.8、254.9kgCO_(2)eq/(a.人)上升到2023年的265.6、299.9 kgCO_(2)eq/(a.人),整体排放量虽然不到《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的膳食推荐量碳排放的1/2,但在管理和技术水平以及低碳意识不变的前提下,达到膳食推荐量消费水平将导致中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翻番。因此中国农业系统温室气体排放压力巨大。(3)2015—2023年,长江经济带城镇和农村居民粮食温室气体排放量分别占膳食总排放量的43.0%~44.8%和53.6%~62.0%,动物性食品温室气体排放量分别从2015年的86.0、62.3 kgCO_(2)eq/(a.人)上升到2023年的111.0、105.7kgCO_(2)eq/(a.人),分别增长29.0%、69.6%。2023年城镇和农村居民的粮食消费碳排放分别占整体膳食消费碳排放的39.3%和49.5%,红肉消费碳排放分别占21.8%和29.5%。研究结果对促进长江经济带城乡居民身体健康和减少农业系统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城镇和农村居民 膳食结构 环境成本 协同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的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研究发展态势 被引量:1
7
作者 赵素婷 袁洁 +3 位作者 刘佳程 李富山 汤宏波 吕新华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84-190,共7页
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一直备受中央、各级地方政府及各部门的密切关注和高度重视,围绕这一主题开展的相关科学研究也积累了大量的成果。研究基于定性分析和量化评估等情报学研究方法,通过广泛的文献调研,系统梳理了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 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一直备受中央、各级地方政府及各部门的密切关注和高度重视,围绕这一主题开展的相关科学研究也积累了大量的成果。研究基于定性分析和量化评估等情报学研究方法,通过广泛的文献调研,系统梳理了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及重要举措。在此基础上,检索相关主题研究成果论文数据,利用VOSviewer可视化软件及CNKI数据库的文献分析统计功能,对文献的时间分布、空间分布、学科分布、来源分布及作者分布等进行了统计分析,基于高频关键词和高被引论文进行研究热点的总结归纳。研究结果可为政府职能部门、科研一线人员及科研管理部门提供有益的参考资讯,进而促进长江生态与环境保护的创新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 环境 态势分析 文献计量 长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地热发电现状与研究进展 被引量:5
8
作者 李娜娜 陶诚 +3 位作者 孔彦龙 白冰 熊萍 赵晏强 《热力发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1,共11页
地热发电作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之一,其发展对于促进能源结构低碳清洁、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意义重大。在明确世界及中国地热能发电发展历程,以及干蒸汽发电技术、闪蒸式发电技术、双循环(双工质)发电技术、全流发电技术等... 地热发电作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之一,其发展对于促进能源结构低碳清洁、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意义重大。在明确世界及中国地热能发电发展历程,以及干蒸汽发电技术、闪蒸式发电技术、双循环(双工质)发电技术、全流发电技术等主要地热发电技术概况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干热岩发电技术、热伏发电技术、超临界CO_(2)循环发电技术、联合发电技术,以及地热-太阳能、地热-风能、地热-生物质能、地热-海洋能等多能互补发电技术等新兴地热发电技术及其研究进展,结合我国地热发电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我国地热发电发展的建议,以期对我国地热发电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资源 地热发电 发电技术 现状与问题 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五大洲稻田生产效率及甲烷排放趋势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汤宏波 余海峰 +2 位作者 赵素婷 李富山 吕新华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97-608,共12页
【目的】水稻是全球近一半人口的主粮。随着全球人口持续增长,需要生产更多的稻米。然而,即使CO_(2)排放量得以很好地控制,以现在全球甲烷排放量的温室效应,也足以挑战《巴黎协定》目标。【方法】全球五大洲稻米生产效率与联合国2030年... 【目的】水稻是全球近一半人口的主粮。随着全球人口持续增长,需要生产更多的稻米。然而,即使CO_(2)排放量得以很好地控制,以现在全球甲烷排放量的温室效应,也足以挑战《巴黎协定》目标。【方法】全球五大洲稻米生产效率与联合国2030年消除饥饿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全球甲烷承诺”的实现与否紧密关联,为此,研究利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和联合国人口司相关数据,探析全球稻田生产效率格局及甲烷排放趋势。【结果】(1)2020年全球水稻种植甲烷排放量为24503974 t。为了满足2030年全球稻米需求,达成“全球甲烷承诺”目标,2020—2030年,水稻种植甲烷排放强度需降低19.48%~22.15%;(2)干湿交替浅水灌溉,翻耕+秸秆碳化还田,控释肥料、有机肥,铁(III)肥、种植高产杂交水稻和稻-油或稻-麦轮作等是降低甲烷排放强度的重要举措;(3)非洲地区将是“联合国2030年消除饥饿发展目标”最大挑战。由于较高的粮食生产环境成本(大约为50 kg/t)和人口增长率(23.83%~27.98%),非洲的粮食对外依存度将进一步升高,国际粮食价格呈上涨趋势;(4)稻米的温室效应至少是小麦、玉米的3倍以上,但是单位质量的小麦和玉米提供的热量、蛋白质和脂肪分别比大米高6.69%~41.54%、7.69%~125.00%和64.00%~277.78%。【结论】水稻生产甲烷减排压力大,持续加强田间管理和耕种技术创新发展的同时,大米消费大国应该大力推行主粮多样化战略。最后,本研究还提供了相关政策建议,以满足全球持续增长的人口粮食需求的同时,为降低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排放强度 水稻 粮食安全 “巴黎协定” “全球甲烷排放承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粮食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特征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汤宏波 吕新华 +1 位作者 李富山 赵素婷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031-2039,共9页
农业是人类活动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来源,其低碳发展对全球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利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数据库,分析了全球245个国家或地区粮食系统土地利用变化、农产品生产活动和农产品生产前后3个阶段的主要温室气体(CO_... 农业是人类活动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来源,其低碳发展对全球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利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数据库,分析了全球245个国家或地区粮食系统土地利用变化、农产品生产活动和农产品生产前后3个阶段的主要温室气体(CO_(2)、CH_(4)和N_(2)O)排放的具体活动来源、经济体来源和日常食物温室气体排放量及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特征.结果表明:①1990−2020年,粮食系统温室气体(GHGs)排放量增长了13.82%,人均GHGs排放量下降了22.92%,预计2050年全球粮食系统GHGs排放量为15.39×10^(9)~17.35×10^(9)t(以CO_(2)计).②粮食系统三部分活动−土地利用变化、农产品生产活动和农产品生产前后的GHGs排放量占比分别为45.82%、19.51%和34.67%,农产品生产前后阶段是30年间GHGs排放量增长的主要动力,其GHGs排放量翻倍,原因是粮食系统运输和消费过程中损失和浪费现象比较严重.③粮食系统中CO_(2)、CH_(4)和N_(2)O分别占全球GHGs的15.29%、10.43%和4.45%,其最大来源分别是森林净转换、肠道发酵以及留在牧场上的粪便.森林净转换排放的CO_(2)占粮食系统CO_(2)来源的37.03%,肠道发酵排放的CH_(4)占粮食系统CH_(4)来源的52.52%,留在牧场上的粪便排放的N_(2)O占粮食系统N_(2)O来源的33.35%.④粮食系统GHGs排放量前10位国家的排放总量超过全球245个国家或地区粮食系统GHGs排放量的1/2.⑤牛肉、大米和生牛乳是日常食物中GHGs排放量较大的3种食物,占整个粮食系统GHGs排放量的25.70%;反刍动物肉类的GHGs排放强度是其他食物的几十甚至上百倍.通过粮食系统GHGs来源特征的研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①提升农产品生产前后阶段管理水平,特别是改善粮食运输、加工环节管理,加强节约粮食宣传教育和废物管理水平,提倡垃圾分类,发展生物质能利用技术;②优化农业生产模式,控制畜牧业规模,增加种植业强度的同时,增强抑制反刍动物、水稻的CH_(4)排放和提高氮肥利用等技术的研发,减少化肥、农药和饲料的使用,通过有机农业、旋耕、轮作等方式,减少GHGs的排放;③推广低碳生活方式,多食用本地生产的食品、除大米外的谷物,少食用反刍动物肉类,以GHGs排放强度较低的鸡肉和猪肉为主要蛋白质补充源.要从技术研发、农业生产模式、农业生产效率、能源结构、废弃物管理和日常生活方式等方面全方位地降“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系统 温室气体(GHGs) 低碳农业 粮食消费 GHGs排放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宏观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刘松林 王晓娟 王辉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5-117,共3页
经济政策的制定、变动势必影响投资者与消费者的预期。文章采用FAVAR模型实证分析了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宏观经济信息集涵盖了投资、消费、出口等在内的共69个经济变量自2010年以来的93个月度数据。结果显示,政策... 经济政策的制定、变动势必影响投资者与消费者的预期。文章采用FAVAR模型实证分析了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宏观经济信息集涵盖了投资、消费、出口等在内的共69个经济变量自2010年以来的93个月度数据。结果显示,政策不确定性对宏观经济存在反向作用关系,其中对投资和消费的冲击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 宏观经济 FAVAR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