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神农架地区的植被制图及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 被引量:19
1
作者 田自强 陈玥 +2 位作者 赵常明 谢宗强 陈伟烈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1611-1621,i001,共12页
在野外调查、资料搜集的基础上 ,辅以全球定位系统 (GPS)、GIS软件及 TM影像数据 ,绘制了该地区 1∶ 2 0万的植被类型图。制图结果表明 :1)制图区总面积 3476 .6 7km2 ,共计 5 0 4个斑块。 2 )神农架地区林地面积 2 ,6 0 7.4 5 km2 ,占... 在野外调查、资料搜集的基础上 ,辅以全球定位系统 (GPS)、GIS软件及 TM影像数据 ,绘制了该地区 1∶ 2 0万的植被类型图。制图结果表明 :1)制图区总面积 3476 .6 7km2 ,共计 5 0 4个斑块。 2 )神农架地区林地面积 2 ,6 0 7.4 5 km2 ,占该地区总面积的 75 % ;山地灌丛及亚高山灌丛总面积 35 8.6 2 km2 ,占总面积的 10 .3% ;草甸面积 15 6 .84 km2 ,占 4 .5 1%。 3)自然植被划分为8个植被型 ,4 6个群系以及农田 (居民点 )和茶园两种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其中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面积最大 ,为 90 8km2 ,占总面积的 37.88%。 4 )对神农架地区 8个植被型中的 4 6个群系进行的群落物种 Shannon- Wiener多样性指数 (H′)及 Pielou均匀度指数 (J)的测定结果表明 ,1各群落物种多样性总趋势是 :灌木层 >草本层 >乔木层 (个别群落除外 ) 2与天然林相比 ,人工林群落内各层次结构相对简单 ,物种多样性较低。3针叶林 (7个群系 )和针阔叶混交林 (6个群系 )中 ,低海拔人工林群落各层次及高海拔天然林乔木层结构简单 ,伴生种类较少 ,物种多样性低。高海拔天然林群落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多样性相对高 ,H′值一般在 1.2~ 2之间 ,J值在 0 .5~ 1之间。草本层物种多样性变化明显 ,低海拔区域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农架地区 植被制图 植物物种多样性 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植物碳贮量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279
2
作者 赵敏 周广胜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0-54,共5页
利用中国第四次 (1989~ 1993年 )森林资源清查资料 ,指出中国森林植被的总碳贮量和碳密度分别为3778.1Tg(1Tg =10 12 g)和 4 1.32 1Mg/hm2 (1Mg =10 6g) ,其分布很不均衡 ,东北和西南各省的碳贮量和碳密度较大。中国森林碳贮量约占世界... 利用中国第四次 (1989~ 1993年 )森林资源清查资料 ,指出中国森林植被的总碳贮量和碳密度分别为3778.1Tg(1Tg =10 12 g)和 4 1.32 1Mg/hm2 (1Mg =10 6g) ,其分布很不均衡 ,东北和西南各省的碳贮量和碳密度较大。中国森林碳贮量约占世界的 1.1% ,森林碳密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但中国森林以中、幼龄林为主 ,占 80 %以上 ,表明中国森林植被具有巨大的固碳潜力 ,对全球碳循环具有重要作用。同时 ,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标准系数法定量分析了气候因子对森林植被碳贮量的影响程度 ,指出气温对森林植被碳贮量的贡献大于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资源清查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标准系数法 因子分析法 森林植被碳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定同位素技术在植物水分利用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66
3
作者 孙双峰 黄建辉 +2 位作者 林光辉 赵威 韩兴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2362-2371,共10页
近20a稳定同位素技术在植物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得到了长足发展,使得对植物与水分关系也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介绍稳定同位素性碳、氢、氧同位素在研究植物水分关系中的应用及进展,以期能为国内植物水分利用研究提供参考。由于植物根系... 近20a稳定同位素技术在植物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得到了长足发展,使得对植物与水分关系也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介绍稳定同位素性碳、氢、氧同位素在研究植物水分关系中的应用及进展,以期能为国内植物水分利用研究提供参考。由于植物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分时并不发生同位素分馏,对木质部水分同位素分析有助于对植物利用水分来源,生态系统中植物对水分的竞争和利用策略的研究,更好地了解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稳定碳同位素作为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的一个间接指标,在不同水分梯度环境中,及植物不同代谢产物与水分关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同位素在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水分中的应用,有助于了解生态系统的水分平衡。随着稳定同位素方法的使用,植物与水分关系的研究将取得更大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碳同位素 稳定氢同位素 稳定氧同位素 植物水分来源 水分利用效率 蒸发蒸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地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9
4
作者 周广胜 王玉辉 +4 位作者 白莉萍 许振柱 石瑞香 周莉 袁文平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92-707,F006,共17页
全球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特别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人类生存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引起了各国政府、科学家及公众的高度关注。文中从CO2 浓度倍增、温度变化、水分变化、水热与CO2 协同作用、辐射变化、臭氧变化... 全球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特别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人类生存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引起了各国政府、科学家及公众的高度关注。文中从CO2 浓度倍增、温度变化、水分变化、水热与CO2 协同作用、辐射变化、臭氧变化以及人为干扰等气候环境变化对植物光合生理、生长发育、物质分配、水分利用、碳氮代谢等的影响方面阐述了全球变化影响生态系统的过程与机理 ;从地理分布范围、物候、结构与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方面分析了中国植被、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与农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从植被变化引起的动力条件与热力条件的变化及植被固碳潜力的变化探讨了植被对于气候的反馈作用。在此基础上 ,基于当前全球变化研究前沿 ,提出了未来关于陆地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相互作用研究需要重视的方面 ,尤其是关于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响应的阈值研究应引起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生态系统 物质分配 碳氮代谢 物候 全球变化 水分变化 水分利用 气候环境变化 热力条件 动力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土壤系统中水分再分配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5
作者 刘美珍 孙建新 +1 位作者 蒋高明 董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550-1557,共8页
在过去100多年里,植物与土壤之间水分关系的研究多侧重于植物本身的水分利用方式、水分利用效率及其植物根系对水分的吸收等。然而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人员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植物根系对土壤水分的调节作用,即水分... 在过去100多年里,植物与土壤之间水分关系的研究多侧重于植物本身的水分利用方式、水分利用效率及其植物根系对水分的吸收等。然而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人员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植物根系对土壤水分的调节作用,即水分再分配(hydraulicredistribution)作用,具体地讲是在水势差的驱动下水分由根系向土壤中释出的一种双向和被动的水分运转过程,其中既包含水分由深层土壤向表层土壤的释出,也包括由表层土壤向深层土壤的流动,同时还涵盖了水分在水平方向上的侧向运输过程。伴随着研究手段的不断提高和对生态系统水平衡问题的关注,水分再分配逐渐成为近代植物生态学和水文学的交叉学科生态水文学(ecohydrology)的核心研究内容之一。目前该领域的研究已经阐明水分再分配作用在不同程度上对植物个体蒸腾、碳同化速率有很大贡献,有利于提高根系生活力和土壤养分;另外,在不断扩展的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中,也加强了对制约水分再分配作用发生的外部因子的认识。回顾和分析了水分再分配的研究历史、生态学意义、影响因素、测定方法等,特别提出阐述浅根系植物对水分再分配作用的依赖性与依赖程度,从植物进化学角度解释水分再分配作用发生的生理学基础和意义及水分再分配作用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等方面将是未来研究的几个重点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再分配 水分平衡 根系 生态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温带典型草原植物凋落物和根系的分解及养分动态的研究 被引量:42
6
作者 刘忠宽 汪诗平 +1 位作者 韩建国 陈佐忠 《草业学报》 CSCD 2005年第1期24-30,共7页
在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利用不同放牧强度下连续放牧了10年(1990-1999)的放牧样地,对停牧后草地恢复过程中的羊草(Leymuschinensis)、糙隐子草(Cleistogenessquarrosa)和星毛委陵菜(Potentillaacaulis)的凋落物和根... 在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利用不同放牧强度下连续放牧了10年(1990-1999)的放牧样地,对停牧后草地恢复过程中的羊草(Leymuschinensis)、糙隐子草(Cleistogenessquarrosa)和星毛委陵菜(Potentillaacaulis)的凋落物和根系的分解及养分释放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植物凋落物和根系的分解及养分释放速率均以建群种羊草最高,重度退化种星毛委陵菜最低;凋落物和根系的分解及养分释放速率与木质素含量、C∶N、木质素∶N和木质素∶P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与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则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凋落物和根系的分解及养分释放过程中,土壤温度与土壤湿度存在极显著的互作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物 根系 分解 养分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山废弃地生态重建研究进展 被引量:201
7
作者 李永庚 蒋高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95-100,共6页
提出了今后需要加强研究的几个问题 :(1)加强干旱半干旱地区矿山废弃地生态重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 )筛选与培育耐重金属污染和超富集重金属的植物物种 ;(3)加强西部矿山废弃地共性问题的研究与探讨 ,即如何根据植物与土壤的关系将矿... 提出了今后需要加强研究的几个问题 :(1)加强干旱半干旱地区矿山废弃地生态重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 )筛选与培育耐重金属污染和超富集重金属的植物物种 ;(3)加强西部矿山废弃地共性问题的研究与探讨 ,即如何根据植物与土壤的关系将矿业废弃地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不同类型的废弃地与植物的相互关系 ,进而探讨出必要的人工辅助措施 ,这将是今后矿山废弃地生态重建机制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山废弃地 复垦 恢复生态学 生态恢复 植物修复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根窗技术及其在植物根系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36
8
作者 白文明 程维信 李凌浩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3076-3081,共6页
植物根系对固定植株和获得水分和养分起重要作用,但是土壤不可观测性的限制,给根系生态学的研究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找到原位观察根系生长的方法对研究根系生态学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微根窗技术被认为是研究根系生态学最有前途的方... 植物根系对固定植株和获得水分和养分起重要作用,但是土壤不可观测性的限制,给根系生态学的研究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找到原位观察根系生长的方法对研究根系生态学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微根窗技术被认为是研究根系生态学最有前途的方法。从微根窗系统的组成、微根窗管的安装、微根窗图象的收集及微根窗数据的利用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概述。阐述了在微根窗使用和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微根窗管与土壤之间的良好接触是获得高质量微根窗图像数据的前提和基础;图象收集的频率依赖于测定和计算的根系参数,如果想得到根系现存量、生产力、更新和寿命的信息,必须避免采样间隔时间过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根窗 根系生产 根系周转 根系死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本植物多度在草原和稀树干草原中增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9
作者 熊小刚 韩兴国 +1 位作者 陈全胜 潘庆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2436-2443,共8页
木本植物多度在草原和稀树干草原中增加已经成为全球范围普遍发生的现象。为揭示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 ,从放牧和气候变化与木本植物多度增加的关系、木本植物多度增加过程中的正反馈作用以及木本植物侵入的关键阶段——幼苗的补充和定居 ... 木本植物多度在草原和稀树干草原中增加已经成为全球范围普遍发生的现象。为揭示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 ,从放牧和气候变化与木本植物多度增加的关系、木本植物多度增加过程中的正反馈作用以及木本植物侵入的关键阶段——幼苗的补充和定居 ,这三个方面综述了目前的研究结果。强调放牧和气候变化之间的相互共同作用 ,可能引发了木本植物向草原和稀树干草原中的入侵 ;而生物引起的正反馈作用则进一步促进了木本植物的扩展。从生态系统干扰的角度 ,讨论了木本植物多度增加机制的复杂性 ,并指出木本植物幼苗补充和定居的连续性和间断性两种方式 ,对于草原和稀树干草原木本植物多度增加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牧 气候变化 木本植物多度 正反馈作用 幼苗补充和定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源VOCs及其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贡献 被引量:12
10
作者 何念鹏 韩兴国 潘庆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2041-2048,共8页
综述了近20a来国内外关于植物源VOCs的研究进展。分析了植物源VOCs主要组成成分、生理-生态基础,以及影响植物VOCs释放速率的主要因素。重点探讨了植物源VOCs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潜在重要性,提出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 植物源VOCs 生物释放 C循环 C平衡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异戊二烯 单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树植物木榄种群分布格局关联维数的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梁士楚 董鸣 +1 位作者 王伯荪 张炜银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1-54,共4页
应用分形理论中的关联维数分析了山口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种群的个体空间关联程度及其尺度变化的特征。木榄种群个体空间关联的无标度区介于1.26~14.46m,相应的关联维数介于1.36~1.61。集群型的木榄种... 应用分形理论中的关联维数分析了山口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种群的个体空间关联程度及其尺度变化的特征。木榄种群个体空间关联的无标度区介于1.26~14.46m,相应的关联维数介于1.36~1.61。集群型的木榄种群的关联维数比随机型的高。关联维数的大小实际上也反映了木榄种群个体间竟争的强弱程度。分析表明,关联维数适用于定量描述种群分布格局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植物 木榄 种群 分布格局 关联维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衡与非平衡生态学在锡林河流域典型草原放牧系统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2
作者 熊小刚 韩兴国 +1 位作者 陈全胜 米湘成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2165-2170,共6页
为认识放牧系统的复杂性和稳定性 ,产生了放牧系统的平衡生态学和非平衡生态学原理。放牧系统的平衡生态学原理假定 :一旦干扰在系统中发生 ,系统将偏离平衡态 ;而当干扰解除后 ,系统将自动返回原来的状态或在新的领域实现平衡。在对内... 为认识放牧系统的复杂性和稳定性 ,产生了放牧系统的平衡生态学和非平衡生态学原理。放牧系统的平衡生态学原理假定 :一旦干扰在系统中发生 ,系统将偏离平衡态 ;而当干扰解除后 ,系统将自动返回原来的状态或在新的领域实现平衡。在对内蒙古锡林河流域典型草原放牧系统动态的研究中 ,来自平衡生态学的 Clem ents- Duksterhuis演替理论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研究框架。尽管已经证实对退化不太严重的典型草原放牧系统 ,平衡生态学原理是适用的 ,但是对于这一地区严重退化的放牧系统的动态 ,它显然并不能给予合理的解释。事实上许多放牧系统动态遵循非平衡生态学原理。在非平衡放牧系统中 ,稳定的状态是不会实现的 ,因为在这样的系统中 ,非生物变量对于植被的动态似乎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从而也决定着草食动物的种群动态。状态与过渡模型基于非平衡生态学原理 ,它能够解释过度放牧下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的崩溃或灌丛化 ,因此它适于该地区严重退化的典型草原放牧系统的动态。鉴于内蒙古锡林河流域典型草原放牧系统普遍严重退化的现实 ,未来该地退化放牧系统的研究应更多地应用非平衡生态学原理 ,并且严重退化的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试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草原 状态与过渡模型 灌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生态系统-大气间的碳通量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3
作者 贾庆宇 王宇 李丽光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569-1574,共6页
城市生态系统对全球碳收支具有显著的贡献,城市化进程促进城市向大气排放碳。随着观测手段和仪器的发展,涡动相关法已成为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观测的主要手段,并广泛应用于中心城市碳通量观测;城市CO2浓度和通量变化具有日、周、季节变... 城市生态系统对全球碳收支具有显著的贡献,城市化进程促进城市向大气排放碳。随着观测手段和仪器的发展,涡动相关法已成为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观测的主要手段,并广泛应用于中心城市碳通量观测;城市CO2浓度和通量变化具有日、周、季节变化特征,不同城市之间CO2浓度和通量也有很大差异,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城市生态系统的下垫面类型不均一,土壤、植被、路面、交通、人呼吸等对碳通量都有贡献,绿地(树木、草坪)对燃料燃烧、人呼吸等的碳排放起着一定的抵消作用;由于多种因素对碳通量起作用,在对城市通量数据进行分析时必须开展贡献区即碳足迹分析。本文综述了城市生态系统-大气间碳通量研究的历程;分析了城市生态系统碳通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主要控制因子;探讨了复杂下垫面条件下城市生态系统-大气间碳通量研究的特点和难点,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动相关法 城市生态系统 碳通量 碳足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衡与非平衡生态学下的放牧系统管理 被引量:8
14
作者 熊小刚 韩兴国 周才平 《草业学报》 CSCD 2005年第6期1-6,共6页
本研究回顾了干旱和半干旱放牧系统管理的平衡与非平衡生态学原理,指出了放牧系统管理的生态学基础由平衡生态学向非平衡生态学转变的趋势。对干旱和半干旱放牧系统植被动态非平衡特征进行总结,强调事件-驱动过程在植被动态中的作用,并... 本研究回顾了干旱和半干旱放牧系统管理的平衡与非平衡生态学原理,指出了放牧系统管理的生态学基础由平衡生态学向非平衡生态学转变的趋势。对干旱和半干旱放牧系统植被动态非平衡特征进行总结,强调事件-驱动过程在植被动态中的作用,并指出这些非平衡特征对放牧系统管理的涵义。最后,讨论了平衡与非平衡生态学原理对放牧系统管理的适用性,并且以内蒙古锡林河流域草原灌丛化为例,说明了该地半干旱放牧系统管理中引进非平衡生态学观念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牧系统 管理 平衡生态学 非平衡生态学 事件-驱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子发芽生态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张红香 周道玮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31-133,共3页
生活史策略是植物种群生态研究的重要领域,而种子发芽是植物生活史的重要阶段,因此,研究种子发芽规律及对策,有助于认识和阐明物种进化及其生态适应特征。本论文以松嫩草原区植物为对象,主要研究种子对恒温和变温的发芽响应,比较... 生活史策略是植物种群生态研究的重要领域,而种子发芽是植物生活史的重要阶段,因此,研究种子发芽规律及对策,有助于认识和阐明物种进化及其生态适应特征。本论文以松嫩草原区植物为对象,主要研究种子对恒温和变温的发芽响应,比较变温梯度模拟的全球增温对C3、C4植物种子发芽的影响,研究植物发芽模式及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变化,探讨植物对盐、水势变化及盐与温度交互作用的发芽响应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 发芽 温度 积温模型 渗透效应 离子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优化生态-生产范式 被引量:8
16
作者 叶学华 梁士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2878-2886,共9页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具有生态、生产双重功能 ,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构建优化生态生产范式是对其进行科学管理的一种有效方式。优化生态 -生产范式是应用生态经济学原理与系统科学方法 ,以生态恢复与重建为目标 ,以多用途...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具有生态、生产双重功能 ,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构建优化生态生产范式是对其进行科学管理的一种有效方式。优化生态 -生产范式是应用生态经济学原理与系统科学方法 ,以生态恢复与重建为目标 ,以多用途资源利用和景观生态设计为核心 ,以生物 -自然和社会 -经济综合分析为基础 ,结合现代科学成果和传统农牧业技术的精华而建立起来的结构优化、功能持续、经济可行的农林牧复合经营系统的范例。文章对优化生态生产范式的配置以及配套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提出在构建优化生态生产范式的过程中应当遵守规模的发展与土地承载能力相适应的原则、限制因子原则、景观异质性与尺度的原则以及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统一的原则。针对目前范式研究中着重经济效益、研究尺度单一、缺乏学科间的综合和集成、效益评价体系不完善等一些问题 ,指出了今后范式研究的趋势 ,认为今后的研究应重视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的研究、对现有范式进行调整和优化、建立统一的评价体系、量化范式适宜程度和优化程度。在基础研究方面应主要集中在主要的农业生态系统对不同人为干扰响应的形式和实质 ,研究确定一系列重要的生态经济阈值 ;应用技术方面应注重于调整产业结构 ,积极发展高科技产业 ,提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优化生态生产范式 中国北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北部半干旱区乔木、灌木和草本3种不同生活型植物的氮素回收特征 被引量:15
17
作者 任丽昀 袁志友 +1 位作者 王洪义 温增军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97-502,共6页
在位于中国北部半干旱区的多伦县选择 3种不同生活型的植物 ,每种生活型各选取 3种有代表性的植物 :3种落叶乔木白桦 Betula platyphylla 、山定子 Malus baccata 、山杏 Prunus armeniaca ,3种落叶灌木黄柳 Sal-ix flavida 、山刺... 在位于中国北部半干旱区的多伦县选择 3种不同生活型的植物 ,每种生活型各选取 3种有代表性的植物 :3种落叶乔木白桦 Betula platyphylla 、山定子 Malus baccata 、山杏 Prunus armeniaca ,3种落叶灌木黄柳 Sal-ix flavida 、山刺玫 Rosa davurica 、羊柴 H edysarum laeve 和 3种多年生草本地榆 Sanguisorba officinalis 、菊叶委陵菜 Potentilla tanacetifolia 、叉分蓼 Polygonum divaricatum ,对它们的氮素回收特征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乔木、灌木及草本 3种不同生活型植物的氮素回收效率分别为 4 3.4 2 %、5 8.84 %、73.76 % ,氮素回收水平分别为 12 .4 m g· g- 1、10 .7mg· g- 1和 8.2 m g· g- 1 .两种深根系生活型植物 乔木、灌木 的枯叶具有较高的氮素浓度 即回收水平低 ,并且成熟绿叶与枯叶中的氮素浓度差异较小 即回收效率低 ,与之相比 ,浅根系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枯叶具有较低的氮素浓度 即回收水平高 ,并且成熟绿叶与枯叶中的氮素浓度差异较大 即回收效率高 .不同生活型植物氮素回收能力的差异说明了不同生活型植物对生境具有不同的氮素适应策略 ,另一方面 ,氮素回收效率和氮素回收水平可作为衡量植物氮素回收能力的两个重要参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 回收 生活型 半干旱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表土中云杉花粉与植被的关系 被引量:82
18
作者 阎顺 孔昭宸 +2 位作者 杨振京 张芸 倪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2017-2023,共7页
通过对新疆天山、阿尔泰山、昆仑山、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不同植被带中所取的 131个表土样中云杉花粉含量进行百分比统计分析 ,从而确定了影响表土中云杉花粉含量的主要因素是距云杉林地距离、海拔高度、气流和水流等。进而指出在荒... 通过对新疆天山、阿尔泰山、昆仑山、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不同植被带中所取的 131个表土样中云杉花粉含量进行百分比统计分析 ,从而确定了影响表土中云杉花粉含量的主要因素是距云杉林地距离、海拔高度、气流和水流等。进而指出在荒漠、荒漠草原表土中云杉花粉含量稳定在 5 %以下 ;林带内表土中云杉花粉含量稳定在 30 %以上 ;在森林线以上的亚高山、高山草甸、高山垫状植被以及高山流石滩植被中表土中云杉花粉含量主要受气流的影响 ,而平原河谷林和平原低地草甸表土中的云杉含量则受水流的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杉花粉 表土 植被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4种沙生植物种子萌发及出苗对沙埋及单次供水的响应 被引量:64
19
作者 郑明清 郑元润 姜联合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2474-2484,共11页
飞播固沙作为一项快速而有效的现代化治沙措施,已成为毛乌素沙地植被恢复与重建的重要手段。但此项技术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飞播后成苗率较低等。以毛乌素沙地优势植物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羊柴(Hedysarum laeve)、油蒿(Ar... 飞播固沙作为一项快速而有效的现代化治沙措施,已成为毛乌素沙地植被恢复与重建的重要手段。但此项技术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飞播后成苗率较低等。以毛乌素沙地优势植物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羊柴(Hedysarum laeve)、油蒿(Artemisia ordosica)与籽蒿(Artemisia sphaerocephala)为研究对象,人工控制7个沙埋深度和9个水分梯度,研究4种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出土对沙埋和单次供水的响应,阐明多大的单次降雨才能保证种子萌发与幼苗出土及出土幼苗的维持时间。结果表明,对于柠条和羊柴质量相对较大的种子而言.种子主要在供水量10.20mm,埋藏深度为0.5.2cm的条件下出苗,但在埋藏深度为5cm时这两个物种仍有少量种子能够出苗;而对于油蒿和籽蒿质量相对较小的种子而言,种子主要在供水量10.20mm,埋藏深度为0.5cm时出苗,当埋藏深度为1.5cm和2cm时不能顺利出苗。沙埋深度0.5cm条件下,4个物种具有最高的出苗率和出苗速率。在试验期内(30d),柠条、羊柴和油蒿出土幼苗分别在单次供水量为5、7.5mm和7.5mm时全部死亡,在单次供水量高于15mm时4个种的出土幼苗死亡率大多低于50%,且随供水量的增加出土幼苗死亡率降低。结合毛乌素沙地降雨特点与本次实验结果,0.5cm的沙埋及7.5mm以上的单次降雨是上述4种植物自然条件下出苗较好的重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 飞播 荒漠化 沙埋 单次供水 种子萌发 幼苗出土 植被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濒危植物疏花水柏枝的回归引种和种群重建 被引量:27
20
作者 陈芳清 谢宗强 +2 位作者 熊高明 刘彦明 杨会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811-1817,共7页
疏花水柏枝分布于三峡库区原海拔70~155m的消落带,三峡工程修建后它将丧失其全部生境而成为濒危植物。实验结果显示其种子在土壤含水量大于10%以上时开始萌发,以土壤含水量达到饱和状况时萌发最好。种子萌发与定居阶段对土壤水分条件... 疏花水柏枝分布于三峡库区原海拔70~155m的消落带,三峡工程修建后它将丧失其全部生境而成为濒危植物。实验结果显示其种子在土壤含水量大于10%以上时开始萌发,以土壤含水量达到饱和状况时萌发最好。种子萌发与定居阶段对土壤水分条件的严格要求使得疏花水柏枝分布区十分狭小。回归引种和种群重建是拯救该物种的主要手段。三峡工程修建后库区内新的消落带将形成夏旱冬淹的水节律,完全不同于库区原有消落带所具有的冬旱夏淹的水节律,不适于作为疏花水柏枝种群的迁移地。相比之下库区淹没区以上各支流消落带的生态环境与疏花水柏枝原有生境较为接近,适于作其新的生境。种群遗传多样性、年龄结构、分布格局、繁殖与扩展等生物学特性是种群持续发展的基础,文章以此为依据,对疏花水柏枝种群重建与管理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认为疏花水柏枝种群恢复与重建中目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增强被隔离的种群间的基因交流、促进种群的种子扩散与萌发、协调新建种群与当地物种的关系、营造有利于新建种群定居与生长的生态环境。重建种群的管理应结合疏花水柏枝的生长发育节律和移栽地的生态环境条件来开展,要有效地监控种群的生长发育动态,合理地在隔离种群间相互引种,适时地进行水分管理,并对周围植被适度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濒危植物 回归引种 种群重建 疏花水柏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