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羊草草原植被监测方法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王国杰 汪诗平 《草地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4期283-288,共6页
在草原长期生态监测和研究过程中,观测方法的一致性和可比性是保证数据质量及其控制的关键环节,预防观测误差比纠正误差要容易得多。因此,选择什么样的取样方法,在现代标准化和网络化的监测和研究活动中至关重要。通过对两种样线法、巢... 在草原长期生态监测和研究过程中,观测方法的一致性和可比性是保证数据质量及其控制的关键环节,预防观测误差比纠正误差要容易得多。因此,选择什么样的取样方法,在现代标准化和网络化的监测和研究活动中至关重要。通过对两种样线法、巢式样方法和1m×1m样方法等4种方法监测羊草草原植物物种丰富度和生产力的比较研究发现,在草原植被监测,尤其是长期监测过程中,宜将物种丰富度的监测与生产力的监测分离开来。在以物种丰富度为监测目的时,样线法为宜,最小样线长度为400m;在以监测羊草草原群落地上生物量为目的时,1m×1m样方法为宜,最少样方数为10。这样既可以缩小长期固定监测样地的面积,又可以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草草原 植被监测 监测方法 样线法 样方法 巢式样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光声光谱仪研究植物材料不同层次组织的光吸收光谱 被引量:1
2
作者 聂琴 樊大勇 +1 位作者 韩涛 高荣孚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7年第6期737-740,共4页
光声光谱技术是近年来用于光合作用研究领域的一项崭新的技术。利用光声光谱技术可以对叶片等生物材料进行无损伤光谱测定。本文应用该技术对几种植物的叶片及花瓣进行了不同层次和深度的光谱扫描,实验结果证明,扫描得到的谱图很好地符... 光声光谱技术是近年来用于光合作用研究领域的一项崭新的技术。利用光声光谱技术可以对叶片等生物材料进行无损伤光谱测定。本文应用该技术对几种植物的叶片及花瓣进行了不同层次和深度的光谱扫描,实验结果证明,扫描得到的谱图很好地符合各层次细胞的光吸收特性;相比于其它方法,光声光谱技术具有非损伤检测的优点,可以用来研究植物叶子内部结构和不同层次细胞光能利用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声光谱技术 非破坏性检测 波长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上游退化天然林恢复重建的生态对策 被引量:36
3
作者 刘世荣 史作民 +3 位作者 马姜明 赵常明 张远东 刘兴良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20-124,共5页
综述长江上游退化天然林的干扰体系、退化特征及恢复重建的研究现状,分析长江上游退化天然林恢复重建面临的主要问题,基于生态恢复重建的理论基础,阐述并拓展封山育林的传统概念。退化天然林恢复重建的基本对策是:依据自然演替的规律,... 综述长江上游退化天然林的干扰体系、退化特征及恢复重建的研究现状,分析长江上游退化天然林恢复重建面临的主要问题,基于生态恢复重建的理论基础,阐述并拓展封山育林的传统概念。退化天然林恢复重建的基本对策是:依据自然演替的规律,仿拟天然老龄林的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充分利用和启动自然调节机制,并根据自然演替的关键环节采用功能群替代或目的物种导入等辅助的人工措施,促进土壤和群落功能的修复,跨越或缩短某些演替阶段,加快恢复演替进程,尽可能利用乡土树种定向恢复以大径级、高经济价值林木为目标的森林群落。根据长江上游退化天然林的现状、类型及其特点,提出4种恢复重建的组合模式:1)封禁保护原始老龄林;2)封育重建严重退化生境;3)封育调整天然次生林群落结构与定向恢复调控;4)封育改造低效人工纯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天然林 景观恢复 封育恢复 生态对策 长江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地植被盖度的近距离遥感测定 被引量:32
4
作者 池宏康 周广胜 +1 位作者 许振柱 袁文平 《草业学报》 CSCD 2007年第2期105-110,共6页
盖度或者覆盖度是植物群落结构的一个重要数量指标。通常的目视估测植物群落盖度方法不仅精度低,而且因人而异。本研究采用近距离遥感方法测定草地植物群落盖度,该方法主要包括数据获取、图像处理、像元数量提取和盖度计算4个部分。精... 盖度或者覆盖度是植物群落结构的一个重要数量指标。通常的目视估测植物群落盖度方法不仅精度低,而且因人而异。本研究采用近距离遥感方法测定草地植物群落盖度,该方法主要包括数据获取、图像处理、像元数量提取和盖度计算4个部分。精度评价表明,该方法测定的绿色植被盖度误差很小,与目视估测方法比较,它具有客观、一致和精度高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 植被盖度 遥感 像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三江源”地区植被退化原因及其保护策略 被引量:96
5
作者 汪诗平 《草业学报》 CSCD 2003年第6期1-9,共9页
对治多县32年的降水和气温变化资料的分析表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出现了较明显的增温减水现象,大气干旱加重,空气中相对湿度呈明显的波动减少趋势,因而造成了该地区的气候干旱化,不利于该地区草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提高和维持。同... 对治多县32年的降水和气温变化资料的分析表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出现了较明显的增温减水现象,大气干旱加重,空气中相对湿度呈明显的波动减少趋势,因而造成了该地区的气候干旱化,不利于该地区草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提高和维持。同时,由于人口和家畜数量的增加,每个羊单位占有可利用草地从1953年的2.3hm2降低到1994年的1.1hm2,使牧压成倍增加。与60年代相比,平均产草量降低了50%以上,而有毒有害类杂草增加了20%~30%。到目前为止,约有1/3以上的草地处于不同程度的退化状态,约有1万hm2的天然草地已经荒漠化或沙化,主要分布在水边、河岸附近、滩地、坡麓和居民点周围即冬季牧场,是局部的退化;但夏季牧场牧压较小,牧草利用率较低,因而保持相对良好状态。由此可见,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是超载过牧。但气候的干旱化给过牧对草地的影响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叠加效应加速了草地的退化沙化。同时,由于气候的干旱化可能导致高寒草甸面积的缩小,使高寒草原及荒漠草原的面积有扩大的趋势,从而导致该地区草地总生产力的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 植被退化 国家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声光谱技术在光合作用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4
6
作者 聂琴 樊大勇 +1 位作者 高文容 高荣孚 《广西科学》 CAS 2004年第1期61-68,共8页
当光照射密闭容器里的样品时 ,容器内能产生声波 ,这一现象称为光声效应 ,光声光谱是基于光声效应的一种光谱技术。由于光声光谱技术本身的特点 ,光合作用研究领域越来越多地应用该技术研究光合作用的机理 ,比如 :光谱扫描、光声能量储... 当光照射密闭容器里的样品时 ,容器内能产生声波 ,这一现象称为光声效应 ,光声光谱是基于光声效应的一种光谱技术。由于光声光谱技术本身的特点 ,光合作用研究领域越来越多地应用该技术研究光合作用的机理 ,比如 :光谱扫描、光声能量储存的性质、环式电子传递、状态转变与爱默生效应、光反应中心的原初光化学过程、光声瞬态研究、环境胁迫等。光声光谱技术在光合作用研究中的应用 ,开拓了视野 ,丰富了对光合作用机理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声效应 光声光谱技术 光合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动态变化的模拟研究(英文) 被引量:5
7
作者 桑卫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194-1198,共5页
用森林动态林窗模型 FORET1模拟了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的长期变化特征。模型参数取自暖温带地区长期森林研究和经营的历史数据 ,对过去数据中缺少的参数进行了实地测定 ,并用观测的数据对模型作了检验。结果表明模型能较好地模拟暖温带落... 用森林动态林窗模型 FORET1模拟了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的长期变化特征。模型参数取自暖温带地区长期森林研究和经营的历史数据 ,对过去数据中缺少的参数进行了实地测定 ,并用观测的数据对模型作了检验。结果表明模型能较好地模拟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的长期动态变化特征。通过模拟可以看出 ,森林的净初级生产力没有明显变化规律且极度不稳定 ,峰值出现在30 a左右 ,相似于世界上其它地区森林动态格局变化 ,生物量格局呈循环状态变化 ,循环周期大致在 110 a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 森林木窗动态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锐齿槲栎林的天然更新——坚果、幼苗库和径级结构 被引量:36
8
作者 王中磊 高贤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986-993,共8页
对四川茂县地区的锐齿槲栎(Quercus aliena var.acuteserrata)天然次生林进行研究,发现:(1)坚果完好比例约在14 %~2 6 %之间,完好坚果的发芽率和发芽势都比较高,但在天然状况下能够留存到隔年5月的坚果几乎没有。因此,实生幼苗的天然... 对四川茂县地区的锐齿槲栎(Quercus aliena var.acuteserrata)天然次生林进行研究,发现:(1)坚果完好比例约在14 %~2 6 %之间,完好坚果的发芽率和发芽势都比较高,但在天然状况下能够留存到隔年5月的坚果几乎没有。因此,实生幼苗的天然补充就受到了严重的限制。(2 )林缘的幼苗密度低于所有其它生境的(p<0 .0 5 ) ,林中的幼苗密度最高,和林窗的比较有显著差异(p<0 .0 5 ) ,而和灌丛的比较则没有差异。在灌丛幼苗密度和林中以及林窗的比较都没有差异。动物对坚果的取食速度则是林中的最慢(10 .0 % ) ,林窗和林缘的相同(分别为6 1.1%和6 6 .5 % ) ,都比较快(p<0 .0 1)。(3)林中的幼苗在小于10 0 cm的各高度内都有大量分布,说明在林中树冠下幼苗是可以长期存在的,在幼苗和种子阶段的锐齿槲栎可能是耐荫的。(4)在林中缺失幼树,在林缘则有包括幼树在内的完整的更新大小系列,表明林缘也可以成为更新的关键地点。(5 )在栎林的每一个大小级别上,萌生个体和实生个体都按各种比例伴生,说明导致萌生的干扰一直在发生,并可能在森林的更新中扮演重要角色;也说明该地区的锐齿槲栎林由萌生和实生起源的个体混合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锐齿槲栎 啮齿动物 坚果 林缘 大小结构 坐待 生境 取食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啮齿动物对锐齿槲栎坚果的取食模式及坚果命运 被引量:8
9
作者 王中磊 高贤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3533-3541,共9页
啮齿动物对栎属坚果的捕食和传播是栎林能否进行实生苗成功进行更新的关键因子。2002-2003年,通过对锐齿槲栎(Quercus aliena var.acuteserrata)坚果进行烧焦炭化、2种胶带包裹、系绳、染色、埋藏、放置背景颜色的4种改变、切半和对... 啮齿动物对栎属坚果的捕食和传播是栎林能否进行实生苗成功进行更新的关键因子。2002-2003年,通过对锐齿槲栎(Quercus aliena var.acuteserrata)坚果进行烧焦炭化、2种胶带包裹、系绳、染色、埋藏、放置背景颜色的4种改变、切半和对照12种处理,观测坚果的留存与啮齿动物就地捕食和搬运等作用下的变化动态及其最终数量或比例,以研究啮齿动物对坚果的捕食、搬运、丢弃、埋藏等作用以及最终留存的数量与特点,测定完好坚果的比例在啮齿动物捕食前和捕食后的变化,结果发现:(1)丢弃坚果中非完好的比例较捕食前有显著的增加(P〉0.05),表明啮齿动物咬开坚果后才能识别坚果是否完好并进一步确定是否继续捕食。(2)与对照比较,坚果的命运可分为4类:①简单埋藏、放置黑色纸上的坚果命运没有显著改变,说明啮齿动物对坚果周围环境简单变化的敏感性低,且更加适应黑色背景。②系绳、染色、切半、以白、绿、红纸为背景放置坚果的处理。就地捕食的速率显著降低,持续时间不变;与对照相比,搬运的速率早期相同,后来略有升高,搬运持续时间也相应增加,最终被搬运的比例增加而就地捕食的比例降低,留存的坚果为0。说明坚果的附着物、颜色、完整程度、放置背景等改变后,有助于提高啮齿动物对捕食风险的估计,并相应采取减少就地捕食的策略。③烧焦坚果就地捕食和搬运的开始速率接近0,至第4-5天。速率提高至最大值,然后再降低至0,结果就地捕食和搬运的比例都明显的下降,留存的坚果比例为49.6%,其中就地捕食的比例相对于搬运的比例明显减低,说明啮齿动物对坚果气味的变化同样采取减少就地捕食的策略,从而增加了留存;而搬运速率由开始时极低逐渐升高的现象,表明啮齿动物对于食物气味的变化可能采取试探的策略,经过试探再加快搬运速率。④胶带包裹处理的坚果,啮齿动物就地捕食的开始速率接近0,在第4天上升为最大值,随后开始下降,结果坚果留存为0,就地捕食的比例低于5%,搬运的比例增加。啮齿动物对坚果气昧和状态共同的变化同样采取减少就地捕食的策略,而对搬运同样采取试探的策略,说明啮齿动物对坚果的感知可能属于视觉和嗅觉混合作用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锐齿槲栎 啮齿动物 坚果 取食策略 感知 视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