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夏蜡梅和美国蜡梅属间杂种形态与光合生理特征 被引量:10
1
作者 盛宁 姚青菊 +2 位作者 任全进 熊豫宁 孙小芳 《浙江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28-732,共5页
从花形态、结实性、光合和水分利用效率等3个方面,比较了属间杂种与母本夏蜡梅Sinocalycanthus chinensis,父本美国蜡梅Calycanthus floridus之间的差异;另外,对濒危园模拟生境条件下生长的夏蜡梅和苗圃自然光照条件下的夏蜡梅植株的光... 从花形态、结实性、光合和水分利用效率等3个方面,比较了属间杂种与母本夏蜡梅Sinocalycanthus chinensis,父本美国蜡梅Calycanthus floridus之间的差异;另外,对濒危园模拟生境条件下生长的夏蜡梅和苗圃自然光照条件下的夏蜡梅植株的光合作用和水分利用的生态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①花外形、颜色和气味,花被片形态,外、内花被片(数量、大小、颜色、形状和质地),雄蕊(可育雄蕊、不育雄蕊和食物体),雌蕊(花柱和柱头)等方面,属间杂种均表现出双亲的中间性状,结合了双亲优异之处,具有很高观赏价值;②夏蜡梅在南京地区结实正常,美国蜡梅在南京地区的结实能力差,而属间杂种7年生植株开花的2a中都表现为不结实;③光合作用和水分利用特性上,属间杂种与父本美国蜡梅相似,较母本夏蜡梅有明显优势,没有严重的光合午休现象和灼伤叶片、花苞片现象。另外,濒危园中遮光条件下的夏蜡梅植株尽管净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较小,但没有午休现象,而且表观量子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大于自然光照条件下的夏蜡梅植株,乃至美国蜡梅及属间杂种,显示出夏蜡梅的喜阴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学 夏蜡梅 美国蜡梅 属间杂种 表观量子效率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APD标记的南苍术居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郭建林 葛燕芬 +3 位作者 孙小芹 李密密 夏冰 杭悦宇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5-40,共6页
采用RAPD标记技术对分布于江苏小九华山、小汤山和湖山,安徽金寨和芜湖以及湖北保康和英山的7个南苍术〔Atractylodes lancea(Thunb.)DC.〕野生居群的28个单株基因组总DNA进行PCR扩增,在此基础上分析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并采用... 采用RAPD标记技术对分布于江苏小九华山、小汤山和湖山,安徽金寨和芜湖以及湖北保康和英山的7个南苍术〔Atractylodes lancea(Thunb.)DC.〕野生居群的28个单株基因组总DNA进行PCR扩增,在此基础上分析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并采用聚类分析法对居群的遗传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用18条RAPD引物共扩增出193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11条,多态性条带百分率(PPB)为57.51%;平均每条引物扩增出10.72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6.17条。从省级水平看,安徽居群的PPB、有效等位基因数(Ne)、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和Shannon信息指数(I)均最低,而湖北居群的Ne、H和I均最高,但江苏居群的PPB最高;从居群水平看,湖北保康居群的PPB、Ne、H和I均最高,而安徽金寨居群均最低。7个居群的基因分化系数和基因流分别为0.206 5和1.921 5,说明7个居群总遗传变异的20.65%存在于居群间、79.35%存在于居群内。7个居群间的遗传距离为0.150 7~0.252 1,其中,安徽金寨和芜湖居群间最小(0.150 7),江苏湖山和安徽芜湖居群间最大(0.252 1)。基于遗传距离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7个居群可分为2组,湖北保康居群单独成组,其他6个居群聚为另一组;来自同一居群的单株均聚在一起。研究结果提示:南苍术居群间的遗传多样性较低,居群间无明显的遗传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苍术 居群 RAPD标记 遗传多样性 聚类分析 遗传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