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东北地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区系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李岩 曹伟 +3 位作者 何欢 张粤 苏道岩 陈玮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21-328,共8页
中国东北地区是我国北方石松类和蕨类植物最丰富地区,对其区系的系统研究是区域石松类和蕨类植物资源管理的基础和前提。本研究在文献分析和标本查阅的基础上,探讨了东北地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区系及其特征。结果表明:(1)东北地区有石松... 中国东北地区是我国北方石松类和蕨类植物最丰富地区,对其区系的系统研究是区域石松类和蕨类植物资源管理的基础和前提。本研究在文献分析和标本查阅的基础上,探讨了东北地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区系及其特征。结果表明:(1)东北地区有石松类和蕨类植物19科48属141种(含种下分类群)。(2)东北地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区系属温带性质,且包含一定的热带和寒带性质的成分,体现其地理成分的复杂性。(3)优势科属明显,7个优势科的种数占全部种数的63.83%,6个优势属的种数占全部种数的46.10%;单种和寡种属较多,占总属数的83.33%,所包含的种却只占总种数的47.52%。(4)东北地区是木贼科(Equisetaceae)在中国的重要分布区。(5)东北地区分布有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的中国特有种30种,东北地区特有种4种(长白石杉Huperzia asiatica、宽鳞蹄盖蕨Athyrium yokoscense var.kirismaense、长齿对囊蕨Deparia pycnosora var.longidens和长白山金星蕨Parathelypteris changbaishanensis)。本研究是东北地区植物区系研究的必要补充,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松类和蕨类植物 优势科属 地理成分 温带性质 特有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16个地点天然次生林细根产量分布格局
2
作者 郑敬曦 张棋渲 +3 位作者 龙福强 王思远 王秀伟 孙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7313-7321,共9页
细根产量(FRP)是森林生态系统地下产量的最大组分,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和养分的分配和循环起着重要作用。细根根序对于FRP有较大的影响。目前较少通过根序分级法、以我国16个地点的天然次生林为整体的大尺度FRP研究。采用根序分级法对我... 细根产量(FRP)是森林生态系统地下产量的最大组分,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和养分的分配和循环起着重要作用。细根根序对于FRP有较大的影响。目前较少通过根序分级法、以我国16个地点的天然次生林为整体的大尺度FRP研究。采用根序分级法对我国16个地点的天然次生林进行为期1年的、群落水平的大尺度FRP实验研究,来探索我国16个地点的天然次生林FRP分布格局。结果表明,FRP分布格局总体上由北向南逐渐增加,吸收根(AFR)产量、运输根(TFR)产量以及FRP均为海南尖峰岭最高,分别为(115.42±17.87)g/m^(2)、(298.6±76.82)g/m^(2)和(414.01±84.05)g/m^(2),大兴安岭呼中区最低,分别为(11.25±1.28)g/m^(2)、(12.44±0.97)g/m^(2)和(23.7±1.21)g/m^(2)。山西太岳山、安徽鹞落坪和湖南会同显著低于邻近纬度地区(P<0.05),FRP分别为(50.89±5.58)g/m^(2)、(58.85±17.24)g/m^(2)和(67.26±15.31)g/m^(2)。年均温(MAT)和年均降水量(MAP)与AFR产量、TFR产量和FRP显著正相关,纬度与AFR产量、TFR产量和FRP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根 产量 内生长袋法 根序分级法 分布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湿地公园生态要素重构研究——以北京琉璃河湿地公园为例
3
作者 李冰伦 王文杰 +4 位作者 胡远满 刘淼 布仁仓 史思雪 熊在平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20年第1期32-38,共7页
湿地植被是评价湿地空间结构、功能和过程的重要指标之一。以北京琉璃河湿地公园为例,针对该湿地公园西侧区域植被种类少、河流水质差、景观多样性不高、观赏效果不佳等问题,以实现湿地水质净化功能、物种保育及观赏科普功能为目标,对... 湿地植被是评价湿地空间结构、功能和过程的重要指标之一。以北京琉璃河湿地公园为例,针对该湿地公园西侧区域植被种类少、河流水质差、景观多样性不高、观赏效果不佳等问题,以实现湿地水质净化功能、物种保育及观赏科普功能为目标,对琉璃河主河道进行优化并营建湿地。基于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及修复目标,提出湿地修复的三大功能区(水质净化功能区、物种保育功能区及观赏科普功能区)及其总体布局;对不同功能区,分别从基底修复及植被配置方面提出湿地生态要素重构方案。方案优化及营建湿地1.13 km2,配置植物群落28种,在兼顾了水质净化及物种保育功能的同时提升了观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配置 生态修复 湿地功能 湿地公园 琉璃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北坡多年冻土区植物生态特征及其对冻土退化的响应 被引量:12
4
作者 郭金停 韩风林 +3 位作者 胡远满 聂志文 任百慧 布仁仓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9期6552-6561,共10页
多年冻土和植被是寒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多年冻土逐渐退化,导致土壤水分以及有机质含量降低,进而对地上植被产生影响。对大兴安岭北坡多年冻土区植物生态特征及其对冻土退化的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调查的3... 多年冻土和植被是寒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多年冻土逐渐退化,导致土壤水分以及有机质含量降低,进而对地上植被产生影响。对大兴安岭北坡多年冻土区植物生态特征及其对冻土退化的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调查的30个多年冻土区共有85种植物,隶属于29个科,55个属。其中,蕨类植物1种,占种组成的1.2%;裸子植物1种,占种组成的1.2%;被子植物83种,占种组成的97.6%。在4种生活型中,以地面芽植物的种类最多,为51种,占植物种数的60%;地下芽和高位芽植物次之,分别为12和19种,分别占14.1%和22.4%;地上芽植物较少,为3种,占3.5%。在4种水分生态类型中,以中生植物种类最多,为50种,占植物种数的58.8%;湿生植物次之,为26种,占30.6%;沼生植物为7种,占8.2%;旱生植物最少,为2种,占2.4%。冻土活动层厚度50—150cm范围内,植物的科、属、种数最多,其次是大于150cm范围的冻土区,活动层厚度较小(<50cm)时,植物科、属、种数最少。随着活动层厚度的增加,即多年冻土退化,地面芽植物的物种数显著增加(P<0.05),高位芽植物的物种数显著减少(P<0.05),地上芽和地下芽植物的物种数随活动层厚度的变化不显著。随着活动层厚度的增加,沼生植物的物种数显著降低(P<0.05),中生植物的物种数显著增加(P<0.05),湿生和旱生植物的物种数随活动层厚度的变化不显著,群落植物组成从湿生逐渐向中生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多年冻土退化 植被 生态特征 活动层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湿地公园空间优化配置方案——以北京琉璃河湿地公园为例 被引量:9
5
作者 李冰伦 王文杰 +4 位作者 胡远满 刘淼 布仁仓 史思雪 熊在平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20年第1期25-31,共7页
空间分布格局是影响城市湿地公园生态功能的重要因素。以北京琉璃河湿地公园为例,依据格局—过程—功能完整性的优化理念,通过景观结构优化、景观过程调控、景观空间配置,获得研究区空间优化配置方案,促使研究区功能的提升。结果表明:... 空间分布格局是影响城市湿地公园生态功能的重要因素。以北京琉璃河湿地公园为例,依据格局—过程—功能完整性的优化理念,通过景观结构优化、景观过程调控、景观空间配置,获得研究区空间优化配置方案,促使研究区功能的提升。结果表明:研究区可划分成2个一级功能区和9个二级功能单元;通过水文流通过程、水文循环过程优化调控,使研究区水面面积增加0.68 km2;综合空间格局优化及水文过程调控结果,提出包含斑块配置、廊道配置的空间优化配置方案,优化配置后使研究区斑块数增加924块,湿地面积增加146.51%,水质净化、物种保育及观赏与教育功能均得到较大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格局 优化配置 湿地公园 功能区划分 琉璃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40年青藏高原生态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量:19
6
作者 王子滢 李周园 +7 位作者 董世魁 符曼琳 李泳珊 李生梅 武胜男 马春晖 马天啸 曹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2期8941-8952,共12页
20世纪80年代至今近40年间,青藏高原自然与人工生态系统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亟需对其生态系统格局演变过程及其驱动因素进行系统定量的解析。本研究利用1980年至2018年间8期遥感解译土地利用与覆被数据,将... 20世纪80年代至今近40年间,青藏高原自然与人工生态系统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亟需对其生态系统格局演变过程及其驱动因素进行系统定量的解析。本研究利用1980年至2018年间8期遥感解译土地利用与覆被数据,将青藏高原9类主要生态系统类型,森林、灌丛、草地、农田、城镇、水体与湿地、冰川、裸地、荒漠,依其主要构成组分,划分为以植被为主体的自然生态系统(森林、灌丛、草地)、以无机环境为主体的自然生态系统(水体与湿地、冰川、裸地、荒漠),以及人工生态系统(农田、城镇)共三大类。统计分析表明1980至2018年的近40年来,青藏高原以植被为主的自然生态系统面积约占61.9%,其中草地生态系统变化率较大,局部年际变化逾30%/10a,草地灌丛面积扩张明显,最高可达约7%/10a。此外,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附近的冰川消减较快,下降速率约达25%/10a。青藏高原东缘向西城镇扩张明显,城镇面积占比增加约40%。研究还对气温和降水计算其变化速率,量化驱动生态系统演变的外部气候环境的时空动态特征,结合地理环境变量、人类活动强度、土壤侵蚀度、生物丰度等综合的驱动因素指标,建立多层级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发现,以植被为主的自然生态系统变化速率与气温、降水的变化速率呈现显著负相关,以无机环境要素为主的自然生态系统与气候因子的变化速率呈现显著正相关,人工生态系统则与外部环境因素耦合关系不强,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森林、灌丛、草地一类自然植被生态系统与环境变化之间呈现负反馈的保守性耦合关系,相比较水体与湿地、冰川、裸地和荒漠生态系统来讲,具有更强的韧性,因此保护区域自然植被将有利于维护青藏高原整体的生态屏障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生态系统 驱动因素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15年沈阳市夏季热岛效应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2
7
作者 郭金停 胡远满 +3 位作者 熊在平 布仁仓 闫晓露 刘淼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S2期293-299,共7页
为了揭示沈阳市2002-2016年间夏季地表热环境时空变化规律,展示热岛的基本特征,利用MODIS地表温度(LST)产品(MOD11A2)数据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MOD13A3数据,分析了不同行政区划尺度以及空间像元尺度LST的时空分布及其与NDVI的相关性... 为了揭示沈阳市2002-2016年间夏季地表热环境时空变化规律,展示热岛的基本特征,利用MODIS地表温度(LST)产品(MOD11A2)数据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MOD13A3数据,分析了不同行政区划尺度以及空间像元尺度LST的时空分布及其与NDVI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沈阳市9个行政区中,除康平县外,其他8个行政区地表温度具有增加的趋势;(2)中心城区以建设用地和硬化路面为主,且植被覆盖率低,是城市的主要热源区;(3)从空间像元尺度上看,研究区61%的区域地表温度具有增加的趋势;(4)强热岛区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以及新民市、辽中县城区,温度最低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内的水域和高植被覆盖区。空间尺度上,地表温度与NDVI主要呈现负相关关系,结合热岛强度和地表温度与NDVI相关性分析,表明水体和植被有助于改善城市热环境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岛效应 地表温度 NDVI 沈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温带树种固碳速率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原作强 王星 +5 位作者 毛子昆 蔺菲 叶吉 房帅 王绪高 郝占庆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43-51,共9页
【目的】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陆地碳循环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在碳中和背景下,如何持续增加森林碳库储量以及提高森林碳汇功能,已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合理的树种配置是提升森林质量和碳汇能力的基础。【方法】以长白山阔叶红松... 【目的】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陆地碳循环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在碳中和背景下,如何持续增加森林碳库储量以及提高森林碳汇功能,已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合理的树种配置是提升森林质量和碳汇能力的基础。【方法】以长白山阔叶红松林25 hm^(2)固定样地连续15年(2004−2019年)4次群落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了主要树种对地上生物量碳库储量贡献,比较不同树种固碳速率差异及在时间上的相关性。【结果】(1)2019年阔叶红松林地上生物量为(282.5±102.8)Mg/hm^(2),过去15年间年均净固碳速率约为1.0 Mg/hm^(2),在3个监测周期(2004−2009年、2009−2014年和2014−2019年)内的固碳速率分别为1.54、0.73和0.76 Mg/(hm^(2)·a);(2)样地内地上生物量最高的7个树种(紫椴、红松、蒙古栎、水曲柳、春榆、色木槭和大青杨)累计贡献量占整个群落总地上生物量的96.2%,其中紫椴、水曲柳和蒙古栎3个树种贡献了73.6%;(3)紫椴、水曲柳、蒙古栎、红松和春榆5个树种种群数量持续下降,而其平均胸径和地上生物量均呈现增加趋势,表明其大径级个体的固碳作用持续增强;(4)主要树种固碳速率存在明显差异(−0.97%~0.77%),其中具有复叶结构的水曲柳是地上生物量积累速率最快的树种,年均增速约为0.77%,其后依次是紫椴(0.60%)、春榆(0.54%)、蒙古栎(0.38%)、红松(0.09%)、色木槭(−0.46%)和大青杨(−0.97%);(5)7个种群在3个监测周期内表现出不同的增长动态,其中紫椴和色木槭、蒙古栎和红松、水曲柳和春榆之间表现出较高的正向波动关系,大青杨和春榆呈负向关系。因此,固碳速率在树种间存在时间上的异步性。【结论】该研究揭示的典型温带树种固碳规律、树种间固碳速率在时间上的异步性特点可为本地区植树造林实践中树种选择及配置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碳库 生长速率 外生菌根树种 复叶结构 异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温带森林常见树种粗根分解过程及调控因子 被引量:1
9
作者 朱玉 赵蓉 +4 位作者 张红光 顾伟平 龙福强 毛子军 孙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6682-6690,共9页
粗根是森林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碳库和养分库,对生态系统的碳和养分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人们对于影响粗根分解的主要因素以及粗根分解模式的研究较少。采用埋袋法对东北温带森林常见的10个树种(黄檗、胡桃楸、水曲柳、色木槭、红松... 粗根是森林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碳库和养分库,对生态系统的碳和养分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人们对于影响粗根分解的主要因素以及粗根分解模式的研究较少。采用埋袋法对东北温带森林常见的10个树种(黄檗、胡桃楸、水曲柳、色木槭、红松、落叶松、白桦、春榆、紫缎、蒙古栎)的粗根(5—10 mm)进行了为期1年的分解实验研究,来探索粗根分解和养分释放的动态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黄檗、胡桃楸、水曲柳、色木槭、红松、落叶松、白桦、春榆、紫缎、蒙古栎粗根年分解系数分别为0.826、0.897、0.477、0.341、0.358、0.264、0.244、0.593、0.458、0.227。由此可见,胡桃楸分解速率最快,蒙古栎分解速率最慢。在粗根分解过程中,不同调控因子对根系分解的影响不同。研究结果表明,粗根的分解速率与根系的初始C/N比例呈显著负相关(P<0.0001),与初始木质素含量呈负相关(P<0.0001),与初始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含量呈正相关(P<0.0001)。初始C/N、木质素含量与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分别可以解释所研究的10个树种粗根分解速率的68%、20%与65%。研究结论对于预测粗根参与的碳循环与养分释放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根 分解 木质素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碳氮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硫和锰对长白山森林土壤与腐殖质顽固性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10
作者 王玉哲 张凤丽 +2 位作者 郑兴波 韩士杰 郑俊强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1-19,共9页
【目的】探究硫和锰添加对长白山森林土壤和腐殖质顽固性有机碳的矿化速率及其温度敏感性(Q10)的影响,为评估长白山森林碳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对大气硫输入的响应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杨桦林和高山苔原土壤... 【目的】探究硫和锰添加对长白山森林土壤和腐殖质顽固性有机碳的矿化速率及其温度敏感性(Q10)的影响,为评估长白山森林碳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对大气硫输入的响应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杨桦林和高山苔原土壤以及阔叶红松林和杨桦林腐殖质样品,进行室内培养试验。首先将样品置于25℃预培养90天,以移除易分解的活性碳组分,之后分别加入2 mL MnCl2、NaCl、MnSO4和Na2SO4溶液(Mn添加量为3 mg·g^-1有机碳),对照处理加入等体积的双蒸水,分别置于25和35℃下培养30天,于第1、3、6、10、15、21和30天测定释放的CO2量,并计算顽固性有机碳矿化速率、累积矿化量和有机碳矿化的温度敏感性(Q10)。在培养结束时(第30天),采用磷脂脂肪酸生物标记(PLFA)法测定土壤和腐殖质样品的磷脂脂肪酸总量。【结果】在MnCl2和NaCl处理间及在MnSO4和Na2SO4处理间,土壤和腐殖质的顽固性有机碳矿化速率、累积矿化量和Q10无显著差异(P>0.05);腐殖质的顽固性有机碳矿化速率在4种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土壤顽固性有机碳矿化速率在MnSO4处理下得到提高(P<0.05),而MnCl2处理对其无显著影响;添加可MnSO4和Na2SO4显著提高3种土壤和杨桦林腐殖质顽固性有机碳累积矿化量(P<0.05),而添加MnCl2和NaCl处理则无显著影响,表明供试土壤和腐殖质有机碳矿化受到硫添加的影响,而不是锰添加;添加硫和锰可显著降低阔叶红松林土壤顽固性有机碳矿化速率Q10(P<0.05),而对杨桦林和高山苔原土壤无显著影响;阔叶红松林和杨桦林腐殖质的微生物总量在MnSO4处理下显著提高(P<0.05),而MnCl2处理对其无显著影响;MnSO4添加可提高土壤的微生物总量,特别是高山苔原土壤显著高于对照(P<0.05)。【结论】硫添加可显著提高长白山森林土壤的顽固性有机碳矿化速率和累积矿化量,而锰添加则无显著影响。考虑到硫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重要性,今后建立土壤有机碳矿化模型时应将硫输入作为一个重要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锰添加 硫添加 顽固性碳 分解 温度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淡竹蔸根和鞭根细根寿命特征
11
作者 吴姝瑾 王光如 +3 位作者 于鸿莹 申展 张扬 施建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8575-8583,共9页
植物细根寿命是影响细根周转的重要因素,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和养分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目前对竹类植物根寿命的直接观测资料和研究仍显不足,尤其缺乏关于竹类植物蔸根和鞭根两种类型根寿命特征的研究。利用根箱对淡竹(Phyllostach... 植物细根寿命是影响细根周转的重要因素,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和养分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目前对竹类植物根寿命的直接观测资料和研究仍显不足,尤其缺乏关于竹类植物蔸根和鞭根两种类型根寿命特征的研究。利用根箱对淡竹(Phyllostachys glauca)蔸根和鞭根细根生长动态开展研究,结果表明:(1)淡竹蔸根和鞭根细根寿命间没有显著差异,但是根序对根寿命有显著影响。1级根寿命显著低于2级根寿命,2级根寿命显著低于3级根寿命。(2)蔸根和鞭根的出生和死亡具有不同的季节模式。鞭根新根出生集中于7、8、9月,在7月达到峰值,死亡高峰发生在春季(3—5月)。蔸根新根发生没有单一峰值,在3月、7月、11月各有一次新根发生的小高峰,死亡高峰发生在夏季(6—8月)。(3)淡竹蔸根和鞭根的细根寿命与出生时间的关系不同。蔸根夏季出生的细根中值寿命最长,春季出生的细根中值寿命最短。鞭根春季出生的细根中值寿命最长,冬季(12—2月)出生的细根中值寿命最短。发现淡竹蔸根和鞭根的细根具有不同的生长规律,其寿命与根序级别、出生时期密切相关,研究结果可为竹林生产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竹 蔸根 鞭根 细根寿命 细根生长 死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浓度镉对忍冬生长及光合生理的影响 被引量:7
12
作者 刘周莉 陈玮 +5 位作者 何兴元 于帅 黄彦青 丁玮杭 张粤 苏道岩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23-228,共6页
采用营养液水培方式,以中高浓度镉(25 mg·L^(-1)Cd)为参照,研究不同胁迫水平低浓度Cd对忍冬(Lonicera japonica Thunb.)生长及光合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Cd(2.5 mg·L^(-1))对忍冬的生长具有一定促进作用,而25 mg·L^... 采用营养液水培方式,以中高浓度镉(25 mg·L^(-1)Cd)为参照,研究不同胁迫水平低浓度Cd对忍冬(Lonicera japonica Thunb.)生长及光合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Cd(2.5 mg·L^(-1))对忍冬的生长具有一定促进作用,而25 mg·L^(-1)Cd对其生长并未产生较大影响.当Cd处理浓度为2.5—10 mg·L^(-1)时,其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P_n)均比对照显著增加,说明低浓度Cd对忍冬生长和光合作用具有一定的毒物兴奋效应.而25 mg·L^(-1)Cd处理对忍冬生长及光合作用产生的影响,可能与膜脂过氧化损伤指标丙二醛(MDA)含量增加相关.当Cd处理浓度为10 mg·L^(-1)时,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达到峰值875.51 U·g^(-1),而随着Cd处理浓度的增加,根系中SOD活性持续升高,表明忍冬对Cd具有很强的抗性,这对于Cd污染土壤的实地修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浓度 忍冬 光合作用 超氧化物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幼苗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对遮阴及恢复光照的响应 被引量:10
13
作者 闫丽飞 杨庆朋 +2 位作者 郑文辉 黄苛 赵峰侠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11-318,共8页
该研究以盆栽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幼苗为研究对象,采用遮光率为60%的遮光网进行遮阴处理,以正常光照为对照,遮阴处理30 d后部分杉木幼苗进行20 d的光照恢复处理,测定分析遮阴及恢复光照处理后不同组织/器官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 该研究以盆栽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幼苗为研究对象,采用遮光率为60%的遮光网进行遮阴处理,以正常光照为对照,遮阴处理30 d后部分杉木幼苗进行20 d的光照恢复处理,测定分析遮阴及恢复光照处理后不同组织/器官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浓度及其分配、以及NSC库的变化,以探讨杉木幼苗在遮阴及恢复光照后的NSC调控机制。结果显示:(1)遮阴能够显著降低杉木幼苗各组织/器官可溶性糖浓度,各组织/器官下降幅度依次为细根(71%)>当年生叶(68%)>一年生叶(58%)>树皮(57%)>木质部(55%)>粗根(45%);遮阴使淀粉浓度的下降程度显著高于可溶性糖,在所有组织/器官中粗根的淀粉浓度下降幅度最低(50%),其次是木质部(72%)细根的淀粉浓度下降最大。(2)遮阴处理使杉木幼苗各组织/器官的NSC浓度下降量均超过50%,但杉木幼苗的存活率依然为100%;遮阴后杉木幼苗的生物量变化无明显差异,但NSC库变小,NSC相对分配改变;遮阴后不同组织/器官的NSC下降程度不一,其中粗根的NSC浓度显著高于细根。(3)恢复光照处理后杉木幼苗各组织/器官的NSC浓度均可恢复到对照水平。研究证明,遮阴环境下杉木幼苗能够主动调节其NSC在各组织/器官的分配使其维持在一定范围,从而提高杉木幼苗对遮阴环境的适应性,而不是以牺牲生长为代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遮阴 组织/器官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碳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浓度臭氧胁迫两种园林观赏草的逆境生理特征比较 被引量:6
14
作者 杨吉兰 徐胜 +6 位作者 马长乐 韩志松 李夺 李岩 王楠 王义婧 何兴元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9期7763-7773,共11页
以两种常见园林观赏草:白穗狼尾草(Pennisetum alopecuroides′White′)和拂子茅(Calamagrostis epigeios)作为试验材料,利用开顶箱(OTCs)模拟法,研究了不同高浓度臭氧(O_(3),EO):80 nmol/mol(EO-80)、120 nmol/mol(EO-120)和160 nmol/m... 以两种常见园林观赏草:白穗狼尾草(Pennisetum alopecuroides′White′)和拂子茅(Calamagrostis epigeios)作为试验材料,利用开顶箱(OTCs)模拟法,研究了不同高浓度臭氧(O_(3),EO):80 nmol/mol(EO-80)、120 nmol/mol(EO-120)和160 nmol/mol(EO-160)下两种观赏草叶片逆境生理特征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短期(7 d)内随O_(3)浓度增加,白穗狼尾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较对照呈下降趋势,拂子茅较对照无显著变化。(2)在EO-120、EO-160下处理7 d时,两种观赏草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和气孔导度(gs)较对照显著下降,且白穗狼尾草下降的幅度均大于拂子茅。(3)不同高浓度O_(3)胁迫下,两种观赏草叶片丙二醛(MDA)含量较对照均有所升高,其中在EO-160下处理21 d时白穗狼尾草和拂子茅叶片MDA含量分别增加30.2%(P<0.05)和13.5%(P>0.05),表明在EO-160浓度胁迫下白穗狼尾草受到的膜脂过氧化伤害大于拂子茅。(4)在EO-120和EO-160下处理21 d时,白穗狼尾草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较对照分别显著下降24.2%和43.1%,而拂子茅较对照分别下降19.0%和22.9%(P<0.05)。(5)与对照组相比,高浓度O_(3)下两种观赏草叶片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随胁迫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呈先升后降。(6)综合以上生理特征比较及主成成分分析表明,佛子茅比白穗狼尾草更耐O_(3),前者在O_(3)高污染地区可能会有更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胁迫 观赏草 光合作用 生理特性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遮光对杉木幼苗树干表面CO_2通量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贺同鑫 赵国华 +4 位作者 刘兰兰 孙建飞 张忠华 张建兵 杨庆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131-2138,共8页
树干表面CO_2通量是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球碳平衡产生重要影响。近年来,全球变化导致植物光合产物供应发生改变,这将影响树干表面CO_2通量。然而,关于光合产物供应如何影响树干表面CO_2通量的机理仍不清楚。以盆栽杉... 树干表面CO_2通量是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球碳平衡产生重要影响。近年来,全球变化导致植物光合产物供应发生改变,这将影响树干表面CO_2通量。然而,关于光合产物供应如何影响树干表面CO_2通量的机理仍不清楚。以盆栽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幼苗为研究对象,采用遮光方法减少光合产物供应,通过自制呼吸气室,使用Li-8100测定树干表面CO_2通量,并结合树干可溶性糖、淀粉和非结构性碳及树干温度等数据分析遮光对树干表面CO_2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遮光后树干可溶性糖、淀粉和非结构性碳含量分别显著下降了55.0%、78.9%和64.3%。遮光处理阶段树干表面CO_2通量平均下降39.9%,且下降幅度随着遮光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此外,遮光降低了树干表面CO_2通量的温度敏感性。恢复光照后,树干表面CO_2通量、树干可溶性糖、淀粉和非结构性碳含量以及树干温度均恢复至对照水平。可见,光合产物供应变化对树干表面CO_2通量具有调控作用,而且能够通过调控树干表面CO_2通量对温度变化的响应对全球碳循环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光合产物供应 树干表面CO2通量 非结构性碳 温度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伦贝尔草原火时空格局及特征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周粉粉 郭蒙 +2 位作者 钟超 常禹 于方冰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838-1847,共10页
以Fire_CCI51为主要数据源,应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呼伦贝尔地区2001—2019年草原火的时空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呼伦贝尔草原火时间上具有年际波动较大、循环周期不定和春、秋两季双峰式集中的特点;空间上集中分布在东部森林草原、... 以Fire_CCI51为主要数据源,应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呼伦贝尔地区2001—2019年草原火的时空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呼伦贝尔草原火时间上具有年际波动较大、循环周期不定和春、秋两季双峰式集中的特点;空间上集中分布在东部森林草原、边境线附近,呈现出东多西少、北多南少的格局。利用相关分析方法对主要气象因子(平均降水量、最高气温、最小相对湿度、最大风速)与草原火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气象因子与草原火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通过对呼伦贝尔市1981—2015年的草原起火原因统计数据分析发现,人类活动是导致草原火发生的主要因素。应用空间分析方法对边境线20 km缓冲区内的草原火进行了提取,发现境外过火面积远高于境内而且俄罗斯的过火面积远高于蒙古和中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火 过境火 草原火灾防控政策 呼伦贝尔草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臭氧摩尔分数升高对不同树龄银杏凋落叶分解和养分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付伟 苏丽丽 +2 位作者 王楠 何兴元 徐胜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34-41,共8页
利用开顶箱(OTCs)模拟,采用尼龙网袋法开展了背景大气对照和臭氧摩尔分数升高(约80 nmol·mol^(-1))下对沈阳城市森林10年生和30年生银杏(Ginkgo biloba)凋落叶前期分解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与10年生银杏相比,30年生银杏凋落叶初始... 利用开顶箱(OTCs)模拟,采用尼龙网袋法开展了背景大气对照和臭氧摩尔分数升高(约80 nmol·mol^(-1))下对沈阳城市森林10年生和30年生银杏(Ginkgo biloba)凋落叶前期分解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与10年生银杏相比,30年生银杏凋落叶初始N、P、可溶性糖、总酚、缩合单宁质量分数显著更低(P<0.05)。与对照相比,分解结束时(150 d),O_(3)摩尔分数升高促进了10年生和30年生银杏凋落叶的分解速率,干质量残留率分别降低3.91%和4.52%(P<0.05)。在O_(3)处理下,2种树龄银杏凋落叶的C、木质素、总酚剩余率在分解结束时更低(P<0.05),能较好的解释分解速率的变化趋势。在相同处理下,30年生银杏凋落叶分解速率较10年生更快,主要与凋落物基质质量有关。O_(3)摩尔分数升高对不同树龄银杏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养分循环产生一定影响,且随着树龄增加,银杏凋落叶分解速率加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叶分解 臭氧 银杏 养分动态 树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合叶苔属新资料
18
作者 宋晓彤 邵小明 +3 位作者 王庆刚 马和平 东主 李微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220-1226,共7页
该文在对中国西藏色季拉山苔藓植物野外采集和鉴定的基础上,报道了西藏合叶苔属新资料。结果表明:合叶苔属植物共有13种,其中西藏新记录种2种,即厚边合叶苔(Scapania carinthiaca J.B. Jack)和东亚合叶苔(S. orientalis Steph. ex K. M&... 该文在对中国西藏色季拉山苔藓植物野外采集和鉴定的基础上,报道了西藏合叶苔属新资料。结果表明:合叶苔属植物共有13种,其中西藏新记录种2种,即厚边合叶苔(Scapania carinthiaca J.B. Jack)和东亚合叶苔(S. orientalis Steph. ex K. Müller);此外,还有色季拉山新记录种9种,分别为多胞合叶苔(S. apiculata Spruce)、刺边合叶苔(S. ciliata Sande Lac.)、短合叶苔[S. curta (Mart) Dumort.]、长尖合叶苔[S. glaucocephala (Taylor) Austin]、林地合叶苔[S. nemorea (L.) Grolle]、尼泊尔合叶苔(S. nepalensis Nees)、小合叶苔(S. parvifolia Warnst.)、弯瓣合叶苔(S. parvitexta Steph.)、粗疣合叶苔(S. verrucosa Heeg.)。同时,还对其中厚边合叶苔、东亚合叶苔和长尖合叶苔的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进行了描述,并提供了主要形态特征的照片。凭证标本存放于中国农业大学标本室(BAU)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叶苔属 苔类 新分布 色季拉山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