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40年青藏高原生态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量:20
1
作者 王子滢 李周园 +7 位作者 董世魁 符曼琳 李泳珊 李生梅 武胜男 马春晖 马天啸 曹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2期8941-8952,共12页
20世纪80年代至今近40年间,青藏高原自然与人工生态系统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亟需对其生态系统格局演变过程及其驱动因素进行系统定量的解析。本研究利用1980年至2018年间8期遥感解译土地利用与覆被数据,将... 20世纪80年代至今近40年间,青藏高原自然与人工生态系统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亟需对其生态系统格局演变过程及其驱动因素进行系统定量的解析。本研究利用1980年至2018年间8期遥感解译土地利用与覆被数据,将青藏高原9类主要生态系统类型,森林、灌丛、草地、农田、城镇、水体与湿地、冰川、裸地、荒漠,依其主要构成组分,划分为以植被为主体的自然生态系统(森林、灌丛、草地)、以无机环境为主体的自然生态系统(水体与湿地、冰川、裸地、荒漠),以及人工生态系统(农田、城镇)共三大类。统计分析表明1980至2018年的近40年来,青藏高原以植被为主的自然生态系统面积约占61.9%,其中草地生态系统变化率较大,局部年际变化逾30%/10a,草地灌丛面积扩张明显,最高可达约7%/10a。此外,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附近的冰川消减较快,下降速率约达25%/10a。青藏高原东缘向西城镇扩张明显,城镇面积占比增加约40%。研究还对气温和降水计算其变化速率,量化驱动生态系统演变的外部气候环境的时空动态特征,结合地理环境变量、人类活动强度、土壤侵蚀度、生物丰度等综合的驱动因素指标,建立多层级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发现,以植被为主的自然生态系统变化速率与气温、降水的变化速率呈现显著负相关,以无机环境要素为主的自然生态系统与气候因子的变化速率呈现显著正相关,人工生态系统则与外部环境因素耦合关系不强,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森林、灌丛、草地一类自然植被生态系统与环境变化之间呈现负反馈的保守性耦合关系,相比较水体与湿地、冰川、裸地和荒漠生态系统来讲,具有更强的韧性,因此保护区域自然植被将有利于维护青藏高原整体的生态屏障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生态系统 驱动因素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温带树种固碳速率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原作强 王星 +5 位作者 毛子昆 蔺菲 叶吉 房帅 王绪高 郝占庆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43-51,共9页
【目的】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陆地碳循环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在碳中和背景下,如何持续增加森林碳库储量以及提高森林碳汇功能,已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合理的树种配置是提升森林质量和碳汇能力的基础。【方法】以长白山阔叶红松... 【目的】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陆地碳循环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在碳中和背景下,如何持续增加森林碳库储量以及提高森林碳汇功能,已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合理的树种配置是提升森林质量和碳汇能力的基础。【方法】以长白山阔叶红松林25 hm^(2)固定样地连续15年(2004−2019年)4次群落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了主要树种对地上生物量碳库储量贡献,比较不同树种固碳速率差异及在时间上的相关性。【结果】(1)2019年阔叶红松林地上生物量为(282.5±102.8)Mg/hm^(2),过去15年间年均净固碳速率约为1.0 Mg/hm^(2),在3个监测周期(2004−2009年、2009−2014年和2014−2019年)内的固碳速率分别为1.54、0.73和0.76 Mg/(hm^(2)·a);(2)样地内地上生物量最高的7个树种(紫椴、红松、蒙古栎、水曲柳、春榆、色木槭和大青杨)累计贡献量占整个群落总地上生物量的96.2%,其中紫椴、水曲柳和蒙古栎3个树种贡献了73.6%;(3)紫椴、水曲柳、蒙古栎、红松和春榆5个树种种群数量持续下降,而其平均胸径和地上生物量均呈现增加趋势,表明其大径级个体的固碳作用持续增强;(4)主要树种固碳速率存在明显差异(−0.97%~0.77%),其中具有复叶结构的水曲柳是地上生物量积累速率最快的树种,年均增速约为0.77%,其后依次是紫椴(0.60%)、春榆(0.54%)、蒙古栎(0.38%)、红松(0.09%)、色木槭(−0.46%)和大青杨(−0.97%);(5)7个种群在3个监测周期内表现出不同的增长动态,其中紫椴和色木槭、蒙古栎和红松、水曲柳和春榆之间表现出较高的正向波动关系,大青杨和春榆呈负向关系。因此,固碳速率在树种间存在时间上的异步性。【结论】该研究揭示的典型温带树种固碳规律、树种间固碳速率在时间上的异步性特点可为本地区植树造林实践中树种选择及配置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碳库 生长速率 外生菌根树种 复叶结构 异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臭氧摩尔分数升高对不同树龄银杏凋落叶分解和养分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付伟 苏丽丽 +2 位作者 王楠 何兴元 徐胜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34-41,共8页
利用开顶箱(OTCs)模拟,采用尼龙网袋法开展了背景大气对照和臭氧摩尔分数升高(约80 nmol·mol^(-1))下对沈阳城市森林10年生和30年生银杏(Ginkgo biloba)凋落叶前期分解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与10年生银杏相比,30年生银杏凋落叶初始... 利用开顶箱(OTCs)模拟,采用尼龙网袋法开展了背景大气对照和臭氧摩尔分数升高(约80 nmol·mol^(-1))下对沈阳城市森林10年生和30年生银杏(Ginkgo biloba)凋落叶前期分解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与10年生银杏相比,30年生银杏凋落叶初始N、P、可溶性糖、总酚、缩合单宁质量分数显著更低(P<0.05)。与对照相比,分解结束时(150 d),O_(3)摩尔分数升高促进了10年生和30年生银杏凋落叶的分解速率,干质量残留率分别降低3.91%和4.52%(P<0.05)。在O_(3)处理下,2种树龄银杏凋落叶的C、木质素、总酚剩余率在分解结束时更低(P<0.05),能较好的解释分解速率的变化趋势。在相同处理下,30年生银杏凋落叶分解速率较10年生更快,主要与凋落物基质质量有关。O_(3)摩尔分数升高对不同树龄银杏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养分循环产生一定影响,且随着树龄增加,银杏凋落叶分解速率加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叶分解 臭氧 银杏 养分动态 树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