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植食性土壤动物对我国16个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森林细根生物量的影响
1
作者 辛浩瑀 龙福强 +3 位作者 贾婷 潘理 王秀伟 孙涛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237-4247,共11页
目前人们对植物地上生物量和地上食草昆虫之间的相互作用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然而却对地下植食性土壤动物与细根生物量(FRB)相互作用的认知非常有限。以我国16个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森林为研究对象,在群落水平上进行为期1年的实验,通过... 目前人们对植物地上生物量和地上食草昆虫之间的相互作用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然而却对地下植食性土壤动物与细根生物量(FRB)相互作用的认知非常有限。以我国16个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森林为研究对象,在群落水平上进行为期1年的实验,通过施用杀虫剂(毒死蜱,Chlorpyrifos)以控制植食性土壤动物对细根的取食,采用根序分级法对细根分级后测定生物量,探究植食性土壤动物对FRB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杀虫剂显著增加了FRB,使16个森林类型的FRB在6月、8月和10月分别比对照组高18.34%、9.82%和14.19%,表明植食性土壤动物是影响FRB的重要因素;根据层次聚类分析法对植食性土壤动物取食细根部位进行聚类,确定1—2级细根为一类,3级细根为一类,4级细根为一类,5级细根为一类,这与根序分级法定义的吸收根(AFR)与运输根(TFR)的分类一致;杀虫剂处理下,1—5级细根生物量的平均增长率随根序增加呈逐渐下降趋势,分别为63.23%、36.53%、20.04%、12.17%和8.83%,且杀虫剂处理主要使AFR生物量显著增加,而TFR生物量增加较少但达到显著水平,植食性土壤动物主要对AFR的生物量有较大影响,AFR是植食性土壤动物摄取的关键资源;16个研究地点在不同取样时间下,杀虫剂处理对AFR生物量的影响存在差别,植食性土壤动物对AFR生物量的影响存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差异;6月时杀虫剂处理对AFR生物量的影响随纬度降低而显著增加,植食性土壤动物主要对我国寒温带、温带、暖温带北部、亚热带南部和热带地区的AFR生物量具有显著影响,8月时植食性土壤动物对AFR生物量在各个温度带均具有显著影响,10月时在除寒温带以外的其他气候区,植食性土壤动物对AFR生物量均具有显著影响。本试验首次在我国大尺度范围内探究植食性土壤动物对FRB的影响。研究结果对深入理解森林生态系统地下过程、地上地下碳(C)分配特征、森林碳(C)收支以及森林可持续经营有重要意义,为更精准估计森林地下净初级生产力等方面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根生物量 植食性土壤动物 根序分级法 根钻法 次生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氧化物对亚热带森林表层和亚表层土壤碳激发效应的影响
2
作者 张雨婷 胥文昊 +1 位作者 王清奎 田鹏 《土壤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5-527,共13页
土壤有机碳(SOC)与铁氧化物之间的关系对土壤碳持久性的调节至关重要。在陆地生态系统中,亚表层土壤作为重要的有机碳库,其动态过程越来越受到关注。然而,不稳定碳输入如何影响土壤矿物与有机碳之间的相互作用尚不清楚,尤其在亚表层土... 土壤有机碳(SOC)与铁氧化物之间的关系对土壤碳持久性的调节至关重要。在陆地生态系统中,亚表层土壤作为重要的有机碳库,其动态过程越来越受到关注。然而,不稳定碳输入如何影响土壤矿物与有机碳之间的相互作用尚不清楚,尤其在亚表层土壤中研究甚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试验研究了两种不同晶体形态的铁氧化物—针铁矿和水铁矿,对亚热带森林表层土壤(0~10 cm)和亚表层土壤(20~40 cm)碳激发效应的影响。通过室内培养试验,加入13C标记的葡萄糖来量化激发效应的强度。结果表明:激发效应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表层和亚表层土壤碳激发效应分别为1.63 mg·g^(-1)和0.61 mg·g^(-1)。铁氧化物类型与土层深度之间对土壤碳激发效应产生交互影响。在表层土壤中,针铁矿的添加显著降低了激发效应的强度(P<0.05),水铁矿的添加对激发效应没有影响。亚表层土壤中,水铁矿的添加显著增加了激发效应的强度(P<0.05),针铁矿添加对激发效应没有显著影响。表层土壤中,针铁矿添加后,共沉淀产生铁结合有机碳抑制了SOC的矿化,激发效应受到碳限制的影响。在亚表层土壤中,激发效应受到碳限制和磷限制的影响。水铁矿的还原溶解,降低了铁氧化物对SOC的保护作用,进而增强了土壤有机碳矿化。可见,铁氧化物既可通过矿物保护固持SOC,又能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导致SOC矿化。总之,表层和亚表层土壤碳激发效应对铁氧化物的响应存在差异,铁氧化物对有机碳的累积作用受到自身性质和土壤条件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发效应 土壤深度 铁氧化物 矿物保护 土壤碳限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气候适应性-游憩”多功能耦合的复合绿地生态网络格局优化 被引量:8
3
作者 周媛 黎贝 +5 位作者 李朋瑶 姚婧 陈明坤 唐密 张莉 陈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5854-5866,共13页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如何构建多功能耦合的绿地生态网络格局是促进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以成都市为研究区,基于“源-汇”理论,综合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MSPA)、景观连通性...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如何构建多功能耦合的绿地生态网络格局是促进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以成都市为研究区,基于“源-汇”理论,综合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MSPA)、景观连通性指数、电路理论等方法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环境改善、游憩服务构建单因子网络,分析源地、廊道、生态战略点等空间要素特征,形成基于“生态-气候适应性-游憩”多层级、多功能复合生态网络优化格局。结果表明:(1)筛选出“源”-“汇”景观(生态159—29个,气候适应性30—14个,游憩208—40个)。生物迁徙廊道在研究区中部、西南部呈团簇状分布;气候适应性廊道呈中部集聚、东西稀疏的分布特征;游憩廊道相对密集,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向四周扩散。(2)多层级“源-汇”景观网络中,总长度上,游憩廊道>生物迁徙廊道>气候适应性廊道;总面积上,生物迁徙廊道>游憩廊道>气候适应性廊道。一、二级廊道的适宜宽度为生态廊道200、100m,气候适应性廊道100、60m;游憩廊道60、30m。(3)叠加多目标廊道获得生态关键点753个,干扰点2371个。游憩源地中8.18%的面积应退让给生态廊道和气候适应性廊道。多功能耦合的生态网络优化格局可激活不同景观资源的潜在价值,对协调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双向需求,实现绿地资源在城市空间中的最优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保护 热环境改善 游憩服务 绿地生态网络 多功能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形态空间格局分析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城市热环境生态网络优化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潘振华 周媛 +3 位作者 姚婧 宁顺斌 罗于舒 汪曼林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85-1093,共9页
【目的】建立合理的城市热环境生态网络,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方法】以成都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源-汇”理论,利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MSPA)与景观连通性指数,分别筛选研究区内景观稳定性好、连通性高的“源”“汇”景观... 【目的】建立合理的城市热环境生态网络,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方法】以成都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源-汇”理论,利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MSPA)与景观连通性指数,分别筛选研究区内景观稳定性好、连通性高的“源”“汇”景观作为生态源地;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重力模型以及水文分析模块构建和筛选研究区内的重要生态廊道,从而建立缓解城市热环境问题的多层级“源-汇”景观网络。【结果】分别筛选出24个具有重要连通性的“源”“汇”核心斑块作为重要生态源地。构建“源-源”廊道102条,“汇-汇”廊道141条,“源-汇”廊道325条,生态节点103个,障碍点148个。通过综合相交分析,一级补偿廊道主要由岷江、毗河和其他河道构成,二级输送廊道主要分布在“汇”景观较为密集的区域,三级作用廊道主要分布在高强度建设区域。【结论】基于“源-汇”理论构建的多层级生态网络优化格局是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重要举措。图4表3参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空间格局分析方法(MSPA)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源-汇”理论 城市热环境 景观生态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16个地点天然次生林细根产量分布格局
5
作者 郑敬曦 张棋渲 +3 位作者 龙福强 王思远 王秀伟 孙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7313-7321,共9页
细根产量(FRP)是森林生态系统地下产量的最大组分,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和养分的分配和循环起着重要作用。细根根序对于FRP有较大的影响。目前较少通过根序分级法、以我国16个地点的天然次生林为整体的大尺度FRP研究。采用根序分级法对我... 细根产量(FRP)是森林生态系统地下产量的最大组分,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和养分的分配和循环起着重要作用。细根根序对于FRP有较大的影响。目前较少通过根序分级法、以我国16个地点的天然次生林为整体的大尺度FRP研究。采用根序分级法对我国16个地点的天然次生林进行为期1年的、群落水平的大尺度FRP实验研究,来探索我国16个地点的天然次生林FRP分布格局。结果表明,FRP分布格局总体上由北向南逐渐增加,吸收根(AFR)产量、运输根(TFR)产量以及FRP均为海南尖峰岭最高,分别为(115.42±17.87)g/m^(2)、(298.6±76.82)g/m^(2)和(414.01±84.05)g/m^(2),大兴安岭呼中区最低,分别为(11.25±1.28)g/m^(2)、(12.44±0.97)g/m^(2)和(23.7±1.21)g/m^(2)。山西太岳山、安徽鹞落坪和湖南会同显著低于邻近纬度地区(P<0.05),FRP分别为(50.89±5.58)g/m^(2)、(58.85±17.24)g/m^(2)和(67.26±15.31)g/m^(2)。年均温(MAT)和年均降水量(MAP)与AFR产量、TFR产量和FRP显著正相关,纬度与AFR产量、TFR产量和FRP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根 产量 内生长袋法 根序分级法 分布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北坡多年冻土区植物生态特征及其对冻土退化的响应 被引量:13
6
作者 郭金停 韩风林 +3 位作者 胡远满 聂志文 任百慧 布仁仓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9期6552-6561,共10页
多年冻土和植被是寒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多年冻土逐渐退化,导致土壤水分以及有机质含量降低,进而对地上植被产生影响。对大兴安岭北坡多年冻土区植物生态特征及其对冻土退化的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调查的3... 多年冻土和植被是寒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多年冻土逐渐退化,导致土壤水分以及有机质含量降低,进而对地上植被产生影响。对大兴安岭北坡多年冻土区植物生态特征及其对冻土退化的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调查的30个多年冻土区共有85种植物,隶属于29个科,55个属。其中,蕨类植物1种,占种组成的1.2%;裸子植物1种,占种组成的1.2%;被子植物83种,占种组成的97.6%。在4种生活型中,以地面芽植物的种类最多,为51种,占植物种数的60%;地下芽和高位芽植物次之,分别为12和19种,分别占14.1%和22.4%;地上芽植物较少,为3种,占3.5%。在4种水分生态类型中,以中生植物种类最多,为50种,占植物种数的58.8%;湿生植物次之,为26种,占30.6%;沼生植物为7种,占8.2%;旱生植物最少,为2种,占2.4%。冻土活动层厚度50—150cm范围内,植物的科、属、种数最多,其次是大于150cm范围的冻土区,活动层厚度较小(<50cm)时,植物科、属、种数最少。随着活动层厚度的增加,即多年冻土退化,地面芽植物的物种数显著增加(P<0.05),高位芽植物的物种数显著减少(P<0.05),地上芽和地下芽植物的物种数随活动层厚度的变化不显著。随着活动层厚度的增加,沼生植物的物种数显著降低(P<0.05),中生植物的物种数显著增加(P<0.05),湿生和旱生植物的物种数随活动层厚度的变化不显著,群落植物组成从湿生逐渐向中生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多年冻土退化 植被 生态特征 活动层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北地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区系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李岩 曹伟 +3 位作者 何欢 张粤 苏道岩 陈玮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21-328,共8页
中国东北地区是我国北方石松类和蕨类植物最丰富地区,对其区系的系统研究是区域石松类和蕨类植物资源管理的基础和前提。本研究在文献分析和标本查阅的基础上,探讨了东北地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区系及其特征。结果表明:(1)东北地区有石松... 中国东北地区是我国北方石松类和蕨类植物最丰富地区,对其区系的系统研究是区域石松类和蕨类植物资源管理的基础和前提。本研究在文献分析和标本查阅的基础上,探讨了东北地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区系及其特征。结果表明:(1)东北地区有石松类和蕨类植物19科48属141种(含种下分类群)。(2)东北地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区系属温带性质,且包含一定的热带和寒带性质的成分,体现其地理成分的复杂性。(3)优势科属明显,7个优势科的种数占全部种数的63.83%,6个优势属的种数占全部种数的46.10%;单种和寡种属较多,占总属数的83.33%,所包含的种却只占总种数的47.52%。(4)东北地区是木贼科(Equisetaceae)在中国的重要分布区。(5)东北地区分布有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的中国特有种30种,东北地区特有种4种(长白石杉Huperzia asiatica、宽鳞蹄盖蕨Athyrium yokoscense var.kirismaense、长齿对囊蕨Deparia pycnosora var.longidens和长白山金星蕨Parathelypteris changbaishanensis)。本研究是东北地区植物区系研究的必要补充,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松类和蕨类植物 优势科属 地理成分 温带性质 特有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灰岩山地不同生境淡竹蔸根和鞭根氮磷根际效应
8
作者 陈永镇 王光如 +5 位作者 于鸿莹 周利平 张扬 黎祖尧 施建敏 申展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9-47,共9页
【目的】探寻不同生境下石灰岩山地优势种淡竹Phyllostachys glauca Mc Clure蔸根和鞭根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的养分供应特征与根际效应差异,为喀斯特生境植物的养分管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石灰岩山地裸岩率的不同划分了连续土(... 【目的】探寻不同生境下石灰岩山地优势种淡竹Phyllostachys glauca Mc Clure蔸根和鞭根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的养分供应特征与根际效应差异,为喀斯特生境植物的养分管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石灰岩山地裸岩率的不同划分了连续土(CS)、半连续土(SCS)、零星土(SS)3种生境,对3种生境淡竹林设置样地调查,进行淡竹不同类型根系土壤取样,测定其养分含量及根际效应,分析不同生境下淡竹根系土壤养分含量及根际效应的变化。【结果】1)随着裸岩率的升高,淡竹根际与非根际土壤铵态氮、硝态氮以及有效磷含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以SS生境淡竹蔸根非根际土的铵态氮和硝态氮最高,分别为(28.10±1.70)、(2.81±0.35)mg/kg;有效磷则以SCS生境鞭根的非根际土含量最高,为(5.97±0.23)mg/kg,不同生境类型土壤铵态氮含量差异显著(P<0.05)。2)淡竹铵态氮根际效应随裸岩率的升高呈现由正效应转变为负效应的趋势,分布范围为-6.56%~44.57%。硝态氮根际效应在3种生境中变化趋势与铵态氮相同,分布范围为-35.22%~1.33%。3)蔸根和鞭根土壤有效磷含量及根际效应没有显著差异。【结论】石灰岩山地淡竹蔸根和鞭根的根际效应无显著差异,但从不同生境淡竹根系铵态氮和硝态氮的根际效应来看,淡竹具有喜铵厌硝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竹 石灰岩山地 根际效应 土壤有效态养分 根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不同组织/器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对修枝的响应
9
作者 植可翔 关欣 +3 位作者 黄苛 杨佳敏 张伟东 杨庆朋 《林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0-159,共10页
[目的]分析杉木不同组织/器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的季节动态及其对修枝的响应,帮助理解杉木生理特性和生长机制,并为人工林修枝强度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杉木人工林中比较了杉木各组织/器官间NSC及其组分含量的差异,并分... [目的]分析杉木不同组织/器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的季节动态及其对修枝的响应,帮助理解杉木生理特性和生长机制,并为人工林修枝强度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杉木人工林中比较了杉木各组织/器官间NSC及其组分含量的差异,并分析了经历修枝10 a后杉木各组织/器官中NSC及其组分含量的季节动态。[结果]杉木各组织/器官间NSC及其组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叶片的可溶性糖和总NSC含量最高,平均达到了100.66±2.74 mg·g^(-1)和153.28±3.51 mg·g^(-1),且叶片的可溶性糖和NSC含量受到叶龄的显著控制(p<0.001)。而粗根的淀粉含量最高(69.09±5.26 mg·g^(-1)),比细根高34.13%。此外,杉木各组织/器官中NSC及其组分含量对修枝缺乏长期响应,但均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其中以叶片中NSC及其组分含量的季节波动最大,在春季初下降,在夏季生长旺盛时持续积累至次年。在1 a内,叶片可溶性糖和NSC含量的最高值(1月)比最低值(6月)分别高95.57%和57.61%。相比之下,木质部中NSC及其组分含量的季节波动最小,总NSC含量的范围在53.42~90.50 mg·g^(-1)之间。[结论]杉木组织/器官中NSC及其组分含量存在显著的时间变异,且修枝对杉木NSC含量的潜在影响可能在长时间后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结构性碳 季节动态 修枝 杉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氮沉降对温带森林土壤线虫群落组成和代谢足迹的影响 被引量:16
10
作者 程云云 孙涛 +2 位作者 王清奎 梁文举 张晓珂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75-484,共10页
已有研究表明氮沉降可显著影响土壤线虫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然而,目前大多数研究集中在无机氮沉降的影响,而对于不同氮素形态对土壤线虫群落影响的研究还不是很清楚。利用运行5年的模拟氮沉降试验平台,开展了4个氮添加处理即对照(无氮添... 已有研究表明氮沉降可显著影响土壤线虫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然而,目前大多数研究集中在无机氮沉降的影响,而对于不同氮素形态对土壤线虫群落影响的研究还不是很清楚。利用运行5年的模拟氮沉降试验平台,开展了4个氮添加处理即对照(无氮添加,CK)、无机氮(硝酸铵,IN),有机氮(尿素和甘氨酸1∶1混合,ON)和混合氮(无机氮和有机氮7∶3混合,MN)添加对温带森林土壤线虫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研究,采用浅盘法分离线虫,土壤性质如p H、含水量、全碳全氮分别采用电位法、烘干法和元素分析仪法进行测定,应用营养类群组成、区系分析和代谢足迹分析不同形态氮沉降下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特征。共分离线虫50个属,其中在CK样地中共发现29个属,在IN,ON和MN处理中分别发现线虫属37个,34个和29个,盘旋属Rotylenchus和大节片属Macroposthonia在所有处理中均为优势属。结果表明,与CK相比,IN处理、ON处理和MN处理均显著增加了土壤硝态氮含量。与无机氮相比,混合氮处理显著降低了食真菌线虫数量,有机氮处理显著增加了捕食杂食性线虫数量。与对照相比,无机氮处理显著增加了线虫多样性指数(H'),IN处理的均匀度指数(J)显著高于CK和MN处理,混合氮处理对应的优势度指数(λ)显著高于其他3个处理。在CK和ON处理,线虫的结构指数(SI)较高,富集指数(EI)较低,表明这两个处理的土壤受干扰程度较小,食物网处于结构化状态。在IN和MN处理,土壤线虫富集指数和结构指数均较高(>50),表明食物网稳定成熟。食真菌线虫代谢足迹和生物量碳在无机氮处理最高。有机氮和混合氮处理显著增加了捕食杂食性线虫代谢足迹和生物量碳。以上结果表明,不同氮素形态不仅对土壤线虫群落组成产生了影响,而且其代谢足迹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一结果有助于揭示温带森林对氮沉降的响应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温带森林 土壤线虫群落 代谢足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的森林和草原可燃物含水率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常畅 常禹 +2 位作者 胡远满 布仁仓 张恒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655-1663,共9页
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世界范围内森林、草原火灾频发,在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经济损失,甚至危及生命安全。探究森林和草原可燃物含水率能够预测火的发生和蔓延,从而规避火灾风险。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合集中相... 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世界范围内森林、草原火灾频发,在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经济损失,甚至危及生命安全。探究森林和草原可燃物含水率能够预测火的发生和蔓延,从而规避火灾风险。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合集中相关文献为数据源,基于CiteSpace 5.7.R2对获取的题录信息进行计量分析。研究表明:(1)研究历程可分成3个阶段,缓慢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波动增长阶段;这一方向是生态学、地理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的交叉领域,具有一定的空间维度和实际应用性;美国的研究实力在世界各国中最强,我国则有较大的进步空间。(2)森林和草原可燃物含水率相关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以遥感反演为主流研究方法,气候变化是最常见的研究视角,植被或枯落物的可燃性是研究的核心内容,美国西部是研究最多的区域,火灾科学是最主要的应用领域。(3)当前的研究前沿主要有3个方面,大尺度的全球火险预测研究、对可燃物可燃性的多维度分析、基于MODIS反演可燃物含水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 草原 可燃物含水率 文献计量 CITESPA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生产力与温度的关系 被引量:8
12
作者 石旭霞 侯继华 +5 位作者 王冰雪 王安志 吴家兵 张雷明 苏文 牛书丽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49-57,共9页
【目的】气候变暖背景下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温度敏感性研究是全球变化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对温度的响应和适应机制是理解生态系统的温度敏感性的重要手段,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作为典型的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及重要的碳... 【目的】气候变暖背景下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温度敏感性研究是全球变化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对温度的响应和适应机制是理解生态系统的温度敏感性的重要手段,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作为典型的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及重要的碳汇,研究其生产力对环境温度的响应,对提升中国森林植被碳循环模拟的准确性至关重要。【方法】本研究以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为对象,收集长白山通量站2003—2011年共9年的观测数据,通过进行整合分析,量化了生态系统碳循环的3个关键过程: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净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生态系统呼吸的温度响应曲线,并进一步分析环境因子对其最适温的影响。【结果】研究发现总初级生产力、净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温度响应均表现为一条峰值曲线,并存在最适温,GPP的最适温(tGPP)与NEP的最适温(tNEP)存在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在年际尺度上,一年中最高空气温度的改变是引起tGPP和tNEP变化的主要因素,而年均温和夏季温度对tGPP和tNEP的变化没有显著影响。当最高温度升高1℃时,tGPP和tNEP分别增加0.41和0.66℃。降水、光和有效辐射、饱和蒸汽压差等环境因子对tGPP和tNEP无显著影响,但夏季降水能够降低温度对tGPP的影响。【结论】通过上述研究说明,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及净生产力存在温度适应现象,当研究碳循环与气候变化相互作用的模型时需要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温度适应,从而更加准确地预测碳循环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和反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适温 阔叶红松林 碳循环 温度敏感性 气候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辽宁中部城市群绿色基础设施20年时空格局演变 被引量:14
13
作者 李空明 李春林 +4 位作者 曹建军 王昊 刘淼 吕久俊 郝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1期8408-8420,共13页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UGI)作为城市的重要生态屏障,是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研究快速城市化背景下UGI的时空分布格局及形态演变,对优化城市绿色空间网络与布局、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和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谷歌地...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UGI)作为城市的重要生态屏障,是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研究快速城市化背景下UGI的时空分布格局及形态演变,对优化城市绿色空间网络与布局、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和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谷歌地球引擎(GEE)平台计算了2000—2019年共约4800景Landsat影像的植被指数和水体指数,采用指数阈值分割方法,解译得到了辽宁中部城市群20年的UGI。在此基础上,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和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MSPA),分析了20年(2000—2019年)连续时间尺度上辽宁中部城市群UGI景观格局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20年间,辽宁中部城市群UGI面积呈波动上升趋势,由2000年的170.28 km^(2)增长到2019年275.68 km^(2),增幅达62%,但由于持续的城市扩张,其占城市建成区面积的比例不断下降,由2000年的25.73%下降到2019年的19.72%,表明城市绿地空间建设滞后于城市空间扩张。研究期内,城市群UGI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优势景观斑块的主导性减弱,景观形态趋于不规整且复杂化,且在空间布局上更加分散,景观斑块之间的结合度变差。此外,UGI核心区随城市扩张被逐渐蚕食,并转化为边缘区、桥接区、分支和环岛区等其他类型的UGI或非UGI景观,其占UGI总面积的比例从2000年的46.2%下降到2019年的37.26%;城市边缘区UGI变化最为剧烈,更易受到城市扩张的影响。研究可为快速城市化区域UGI空间网络布局与优化和基于UGI的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中部城市群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 景观格局 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湿地公园空间优化配置方案——以北京琉璃河湿地公园为例 被引量:9
14
作者 李冰伦 王文杰 +4 位作者 胡远满 刘淼 布仁仓 史思雪 熊在平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20年第1期25-31,共7页
空间分布格局是影响城市湿地公园生态功能的重要因素。以北京琉璃河湿地公园为例,依据格局—过程—功能完整性的优化理念,通过景观结构优化、景观过程调控、景观空间配置,获得研究区空间优化配置方案,促使研究区功能的提升。结果表明:... 空间分布格局是影响城市湿地公园生态功能的重要因素。以北京琉璃河湿地公园为例,依据格局—过程—功能完整性的优化理念,通过景观结构优化、景观过程调控、景观空间配置,获得研究区空间优化配置方案,促使研究区功能的提升。结果表明:研究区可划分成2个一级功能区和9个二级功能单元;通过水文流通过程、水文循环过程优化调控,使研究区水面面积增加0.68 km2;综合空间格局优化及水文过程调控结果,提出包含斑块配置、廊道配置的空间优化配置方案,优化配置后使研究区斑块数增加924块,湿地面积增加146.51%,水质净化、物种保育及观赏与教育功能均得到较大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格局 优化配置 湿地公园 功能区划分 琉璃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地面激光雷达点云密度对森林冠层结构参数提取准确性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舶鉴 蔺菲 +8 位作者 房帅 王宁宁 胡天宇 任海保 米湘成 林露湘 原作强 王绪高 郝占庆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81-692,共12页
基于激光雷达技术获取冠层结构为森林生态学研究增加了新的维度。搭载于多旋翼无人机的近地面激光雷达相比于固定翼有人机的机载激光雷达,能够更加灵活高效地获取森林群落样地高密度点云。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出现局部低密度点云数据,... 基于激光雷达技术获取冠层结构为森林生态学研究增加了新的维度。搭载于多旋翼无人机的近地面激光雷达相比于固定翼有人机的机载激光雷达,能够更加灵活高效地获取森林群落样地高密度点云。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出现局部低密度点云数据,影响了冠层结构参数提取的准确性。使用4块森林动态样地的近地面激光雷达点云数据;利用航带分解方法分析各样地低密度样方成因;采用点云抽稀模拟算法计算并拟合偏差曲线,对比不同样地、参数和取样尺度间的点云密度对冠层结构参数提取准确性的影响;根据偏差曲线计算各条件下保证参数提取准确性的最低点云密度。结果发现:1)低密度区域主要受地形或(和)近地面遥感设计规划的影响。地形复杂的测区(西双版纳和古田山样地),遥感规划难度大,整体难以获取高密度点云(在30点/m^(2)左右),容易在沟谷和高海拔处出现低密度样方。平坦测区(长白山两块样地)虽可获取高密度点云(均超过150点/m^(2)),但欠佳的遥感规划设计导致长白山1测区北部出现1hm^(2)低密度区域。2)冠层参数提取准确性随点云密度减少而迅速降低,呈负指数幂函数关系。这一变化趋势在不同参数和尺度间差异较大,但在各样地间无显著差异。3)根据偏差曲线拟合结果,点云密度达到16点/m^(2)可以实现5—20 m取样尺度下冠层结构参数提取准确度达95%。综上,为更好的将近地面激光雷达技术应用在森林生态学研究中,应注重外业遥感作业方案的合理性,充分考虑地形的影响,在源头把控数据质量;如果数据存在低密度点云的情况,应适当放宽取样尺度并慎重提取对点云密度较为敏感的冠层结构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雷达 点云密度 冠层结构参数 近地面遥感 森林动态样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薄荷(Monarda didyma L.)对大气增温的生理生态响应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义婧 徐胜 +3 位作者 何兴元 陈玮 袁玉玲 秦子晴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217-2224,共8页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大气增温会对植物造成影响已成不争事实。该研究以一种常见的草本植物——美国薄荷(Monarda didyma L.)为实验材料,利用开顶箱(OTCs)模拟法,研究了增温处理(比对照的大气温度增加3℃)下这种植物各项生理生态指标...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大气增温会对植物造成影响已成不争事实。该研究以一种常见的草本植物——美国薄荷(Monarda didyma L.)为实验材料,利用开顶箱(OTCs)模拟法,研究了增温处理(比对照的大气温度增加3℃)下这种植物各项生理生态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增温处理第7天时,薄荷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_n)、蒸腾速率(T_r)与对照相比分别极显著上升了43.8%和73.6%(P<0.01);处理第14天时,与对照相比,薄荷叶片的PSII电子传递量子产率(ΦPSII)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_P)均显著下降了19.6%和17.1%(P<0.05),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_N)则显著上升了17.0%(P<0.05);叶绿素含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在处理14d时较对照显著下降了10.0%和14.6%(P<0.05)。(2)增温处理第7天时,美国薄荷叶片的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含量较对照显著降低了25.2%(P<0.05);处理第14天时,与对照相比,薄荷叶片的丙二醛含量和超氧自由基产生速率分别显著升高了12.5%和15.5%(P<0.05),而可溶性蛋白含量则显著降低了19.9%(P<0.05)。因此,处理第7天时增加温度对植物表现出正效应,促进了植株叶片的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而处理第14天时,增温生境变成了一种胁迫,对植物的生长、生理生化代谢及其药用和食用价值均可能产生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温处理 OTC模拟 美国薄荷 生理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40年青藏高原生态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量:20
17
作者 王子滢 李周园 +7 位作者 董世魁 符曼琳 李泳珊 李生梅 武胜男 马春晖 马天啸 曹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2期8941-8952,共12页
20世纪80年代至今近40年间,青藏高原自然与人工生态系统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亟需对其生态系统格局演变过程及其驱动因素进行系统定量的解析。本研究利用1980年至2018年间8期遥感解译土地利用与覆被数据,将... 20世纪80年代至今近40年间,青藏高原自然与人工生态系统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亟需对其生态系统格局演变过程及其驱动因素进行系统定量的解析。本研究利用1980年至2018年间8期遥感解译土地利用与覆被数据,将青藏高原9类主要生态系统类型,森林、灌丛、草地、农田、城镇、水体与湿地、冰川、裸地、荒漠,依其主要构成组分,划分为以植被为主体的自然生态系统(森林、灌丛、草地)、以无机环境为主体的自然生态系统(水体与湿地、冰川、裸地、荒漠),以及人工生态系统(农田、城镇)共三大类。统计分析表明1980至2018年的近40年来,青藏高原以植被为主的自然生态系统面积约占61.9%,其中草地生态系统变化率较大,局部年际变化逾30%/10a,草地灌丛面积扩张明显,最高可达约7%/10a。此外,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附近的冰川消减较快,下降速率约达25%/10a。青藏高原东缘向西城镇扩张明显,城镇面积占比增加约40%。研究还对气温和降水计算其变化速率,量化驱动生态系统演变的外部气候环境的时空动态特征,结合地理环境变量、人类活动强度、土壤侵蚀度、生物丰度等综合的驱动因素指标,建立多层级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发现,以植被为主的自然生态系统变化速率与气温、降水的变化速率呈现显著负相关,以无机环境要素为主的自然生态系统与气候因子的变化速率呈现显著正相关,人工生态系统则与外部环境因素耦合关系不强,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森林、灌丛、草地一类自然植被生态系统与环境变化之间呈现负反馈的保守性耦合关系,相比较水体与湿地、冰川、裸地和荒漠生态系统来讲,具有更强的韧性,因此保护区域自然植被将有利于维护青藏高原整体的生态屏障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生态系统 驱动因素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温带森林常见树种粗根分解过程及调控因子 被引量:1
18
作者 朱玉 赵蓉 +4 位作者 张红光 顾伟平 龙福强 毛子军 孙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6682-6690,共9页
粗根是森林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碳库和养分库,对生态系统的碳和养分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人们对于影响粗根分解的主要因素以及粗根分解模式的研究较少。采用埋袋法对东北温带森林常见的10个树种(黄檗、胡桃楸、水曲柳、色木槭、红松... 粗根是森林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碳库和养分库,对生态系统的碳和养分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人们对于影响粗根分解的主要因素以及粗根分解模式的研究较少。采用埋袋法对东北温带森林常见的10个树种(黄檗、胡桃楸、水曲柳、色木槭、红松、落叶松、白桦、春榆、紫缎、蒙古栎)的粗根(5—10 mm)进行了为期1年的分解实验研究,来探索粗根分解和养分释放的动态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黄檗、胡桃楸、水曲柳、色木槭、红松、落叶松、白桦、春榆、紫缎、蒙古栎粗根年分解系数分别为0.826、0.897、0.477、0.341、0.358、0.264、0.244、0.593、0.458、0.227。由此可见,胡桃楸分解速率最快,蒙古栎分解速率最慢。在粗根分解过程中,不同调控因子对根系分解的影响不同。研究结果表明,粗根的分解速率与根系的初始C/N比例呈显著负相关(P<0.0001),与初始木质素含量呈负相关(P<0.0001),与初始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含量呈正相关(P<0.0001)。初始C/N、木质素含量与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分别可以解释所研究的10个树种粗根分解速率的68%、20%与65%。研究结论对于预测粗根参与的碳循环与养分释放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根 分解 木质素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碳氮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硫和锰对长白山森林土壤与腐殖质顽固性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19
作者 王玉哲 张凤丽 +2 位作者 郑兴波 韩士杰 郑俊强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1-19,共9页
【目的】探究硫和锰添加对长白山森林土壤和腐殖质顽固性有机碳的矿化速率及其温度敏感性(Q10)的影响,为评估长白山森林碳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对大气硫输入的响应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杨桦林和高山苔原土壤... 【目的】探究硫和锰添加对长白山森林土壤和腐殖质顽固性有机碳的矿化速率及其温度敏感性(Q10)的影响,为评估长白山森林碳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对大气硫输入的响应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杨桦林和高山苔原土壤以及阔叶红松林和杨桦林腐殖质样品,进行室内培养试验。首先将样品置于25℃预培养90天,以移除易分解的活性碳组分,之后分别加入2 mL MnCl2、NaCl、MnSO4和Na2SO4溶液(Mn添加量为3 mg·g^-1有机碳),对照处理加入等体积的双蒸水,分别置于25和35℃下培养30天,于第1、3、6、10、15、21和30天测定释放的CO2量,并计算顽固性有机碳矿化速率、累积矿化量和有机碳矿化的温度敏感性(Q10)。在培养结束时(第30天),采用磷脂脂肪酸生物标记(PLFA)法测定土壤和腐殖质样品的磷脂脂肪酸总量。【结果】在MnCl2和NaCl处理间及在MnSO4和Na2SO4处理间,土壤和腐殖质的顽固性有机碳矿化速率、累积矿化量和Q10无显著差异(P>0.05);腐殖质的顽固性有机碳矿化速率在4种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土壤顽固性有机碳矿化速率在MnSO4处理下得到提高(P<0.05),而MnCl2处理对其无显著影响;添加可MnSO4和Na2SO4显著提高3种土壤和杨桦林腐殖质顽固性有机碳累积矿化量(P<0.05),而添加MnCl2和NaCl处理则无显著影响,表明供试土壤和腐殖质有机碳矿化受到硫添加的影响,而不是锰添加;添加硫和锰可显著降低阔叶红松林土壤顽固性有机碳矿化速率Q10(P<0.05),而对杨桦林和高山苔原土壤无显著影响;阔叶红松林和杨桦林腐殖质的微生物总量在MnSO4处理下显著提高(P<0.05),而MnCl2处理对其无显著影响;MnSO4添加可提高土壤的微生物总量,特别是高山苔原土壤显著高于对照(P<0.05)。【结论】硫添加可显著提高长白山森林土壤的顽固性有机碳矿化速率和累积矿化量,而锰添加则无显著影响。考虑到硫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重要性,今后建立土壤有机碳矿化模型时应将硫输入作为一个重要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锰添加 硫添加 顽固性碳 分解 温度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湿地公园生态要素重构研究——以北京琉璃河湿地公园为例
20
作者 李冰伦 王文杰 +4 位作者 胡远满 刘淼 布仁仓 史思雪 熊在平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20年第1期32-38,共7页
湿地植被是评价湿地空间结构、功能和过程的重要指标之一。以北京琉璃河湿地公园为例,针对该湿地公园西侧区域植被种类少、河流水质差、景观多样性不高、观赏效果不佳等问题,以实现湿地水质净化功能、物种保育及观赏科普功能为目标,对... 湿地植被是评价湿地空间结构、功能和过程的重要指标之一。以北京琉璃河湿地公园为例,针对该湿地公园西侧区域植被种类少、河流水质差、景观多样性不高、观赏效果不佳等问题,以实现湿地水质净化功能、物种保育及观赏科普功能为目标,对琉璃河主河道进行优化并营建湿地。基于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及修复目标,提出湿地修复的三大功能区(水质净化功能区、物种保育功能区及观赏科普功能区)及其总体布局;对不同功能区,分别从基底修复及植被配置方面提出湿地生态要素重构方案。方案优化及营建湿地1.13 km2,配置植物群落28种,在兼顾了水质净化及物种保育功能的同时提升了观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配置 生态修复 湿地功能 湿地公园 琉璃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