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不同分类水平上的空间分布格局及空间关联 被引量:5
1
作者 温智峰 魏识广 +2 位作者 李林 叶万辉 练琚愉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40-450,共11页
为探讨中国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在科、属、种不同分类水平上空间分布格局、空间关联的共性规律及其成因,加深对中国南亚热带区域群落生态学特性的了解。选取中国南亚热带区域4个不同纬度样地中个体数量排名前3的优势科为研究对象(DBH... 为探讨中国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在科、属、种不同分类水平上空间分布格局、空间关联的共性规律及其成因,加深对中国南亚热带区域群落生态学特性的了解。选取中国南亚热带区域4个不同纬度样地中个体数量排名前3的优势科为研究对象(DBH,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1 cm),采用L(t)方程统计科、属、种空间分布格局,并以空间聚集程度指标L10比较各样地科、属、种水平的聚集程度,采用L12(t)方程分析各样地科、属、种间个体的空间关联。结果表明,(1)聚集分布是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植物在科、属、种3个分类水平上的最主要空间分布格局类型;各样地在不同分类水平上的聚集分布比例随纬度梯度变化未表现出明显规律,但均表现出分布格局的尺度依赖性,即随着空间尺度增大,聚集分布比例下降,随机分布比例上升这一共性规律。(2)各样地空间聚集程度L10均表现出随科→属→种分类水平细化而增大的规律。(3)独立不相关为各样地不同分类水平空间关联的最主要类型;独立不相关所占比例在科、属、种3个水平的变化规律不一致,但在物种水平,各样地3类亲缘远近的独立不相关占各类种间关联比例表现出同科同属占比>不同科不同属占比>同科不同属占比这一共性规律。(4)亲缘个体在种、属水平表现出独立不相关占比随纬度从高到低逐渐减小的趋势,而在科水平统计数据未能体现此规律。综上,植物分类水平的细化一定程度上可以加强空间聚集程度,亲缘关系越近的个体越趋向于聚集分布;不同分类水平上亲缘个体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关联性,可以真实地反映不同亲缘关系远近群体对生境的适应性及资源利用特点,亲缘关系是影响群落中物种共存和分布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分布格局 空间关联 点格局分析 南亚热带森林群落 不同分类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亚热带森林不同林型功能性状分布格局及其驱动机制
2
作者 周景钢 李林 +2 位作者 魏识广 练琚愉 叶万辉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7-197,共11页
植物功能性状能反映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研究植物功能性状的分布格局有助于揭示群落的构建过程及其内在作用机制。该研究以鼎湖山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和沟谷雨林为研究对象,采集并测量了样地中木本植物的12种不同的功能性状,分别以... 植物功能性状能反映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研究植物功能性状的分布格局有助于揭示群落的构建过程及其内在作用机制。该研究以鼎湖山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和沟谷雨林为研究对象,采集并测量了样地中木本植物的12种不同的功能性状,分别以5 m×5 m、10 m×10 m、20 m×20 m的样方为尺度单元,通过计算平均成对性状距离指数来探讨群落中功能性状的分布格局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两个林型的群落中12个功能性状均存在不同程度变异,但功能性状在群落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两个林型的群落中功能性状空间分布格局均具有尺度依赖性,但不同尺度的驱动机制有差异,随着空间尺度的增大,山地常绿阔叶林的功能性状空间分布格局主要驱动机制由环境过滤转为扩散限制;沟谷雨林的由环境过滤和相似性限制转为扩散限制,两个林型在20m×20m空间尺度上都是扩散限制。生态位分化和扩散限制综合作用于鼎湖山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和沟谷雨林的群落功能性状分布格局的产生及其群落构建过程,二者的贡献作用会随空间尺度发生变化。坡度是影响山地常绿阔叶林功能性状分布格局的最关键地形因子,海拔是影响沟谷雨林的最关键地形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状 分布格局 环境过滤 相似性限制 扩散限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2014年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呼吸数据集
3
作者 易艳芸 周文君 +10 位作者 张孝良 武传胜 Zayar Phyo Mohd Zeeshan 鲁志云 温韩东 沙丽清 宋清海 梁乃申 刘玉洪 张一平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1期243-254,共12页
亚热带森林是我国分布面积最大的森林类型,在调控全球气候变化和维持大气碳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土壤通过呼吸作用排放的碳是大气CO_(2)的主要来源,土壤碳库的细微变化也会显著影响大气CO_(2)的浓度,因此目前亚热带森林土壤碳储量的大... 亚热带森林是我国分布面积最大的森林类型,在调控全球气候变化和维持大气碳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土壤通过呼吸作用排放的碳是大气CO_(2)的主要来源,土壤碳库的细微变化也会显著影响大气CO_(2)的浓度,因此目前亚热带森林土壤碳储量的大小及动态变化特征受到广泛关注。云南哀牢山是我国重要的亚热带森林分布区。本研究依托云南哀牢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利用全自动多通道观测系统开展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呼吸的连续测定,经过严格的数据质量控制和评估,将2010-2014年的土壤呼吸的监测数据收集与整理,包括土壤5 cm温度(Ts)、土壤10 cm含水量(SWC)和土壤呼吸(Rs),并形成日、月和年尺度三类数据集。本数据集对于揭示气候变化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生态过程的影响、正确评估土壤有机碳排放和森林生态系统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也为进一步研究气候变暖等全球变化对土壤呼吸组分尤其是土壤有机碳排放的影响提供经验和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自动多通道观测系统 土壤呼吸 气候变化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哀牢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境异质性和扩散限制对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的相对作用 被引量:14
4
作者 李林 魏识广 +2 位作者 马姜明 叶万辉 练琚愉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10,共10页
【目的】量化研究生境异质性和扩散限制对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的相对作用,为进一步揭示鼎湖山南亚热带森林群落的多样性维持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鼎湖山20 hm2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的71333株、195种植物空间分... 【目的】量化研究生境异质性和扩散限制对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的相对作用,为进一步揭示鼎湖山南亚热带森林群落的多样性维持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鼎湖山20 hm2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的71333株、195种植物空间分布信息为基础,采用准确、可靠的空间统计模拟方法,系统比较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采用均质泊松模型、异质性泊松模型、均质Thomas模型和异质性Thomas模型分别检验随机过程、扩散限制、生境异质性以及扩散限制和生境异质性的联合作用对种-面积关系(SAR)的影响。【结果】大多数种群在空间上都呈聚集分布;生境多样性假说中的生境异质性和和群落中性理论中的扩散限制,都对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产生显著影响;空间点格局模型模拟结果表明,相比于生境异质性和扩散限制的单独作用,它们的联合作用对SAR的解释更好;Cox过程模拟物种分布过程的结果表明,生境异质性和扩散限制在鼎湖山样地中联合起作用的物种比例高于二者单独起作用的物种比例,43.75%的物种同时受2个过程的显著影响,二者单独起显著作用的比例表现为生境异质性(31.12%)高于扩散限制(25.13%)。【结论】生境异质性和扩散限制都是维持该地区物种多样性的主要驱动力,二者缺一不可。鼎湖山南亚热带森林群落中生境异质性的作用强于扩散限制作用。要进一步揭示鼎湖山南亚热带森林群落的多样性维持机制,有必要继续细化研究不同种组在不同尺度上的作用机制和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异质性 扩散限制 南亚热带森林群落 物种多样性 维持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及其卫星样地物种多样性特征 被引量:6
5
作者 魏识广 叶万辉 +2 位作者 练琚愉 李林 周景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4515-4523,共9页
群落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鼎湖山植被资源丰富,对其典型植物群落及其卫星样地物种多样性状况进行探索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研究工作。以鼎湖山20 hm^(2)样地及其周边5个1 hm^(2)卫星样地为研究对象,分别从种面积关系、α多样性... 群落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鼎湖山植被资源丰富,对其典型植物群落及其卫星样地物种多样性状况进行探索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研究工作。以鼎湖山20 hm^(2)样地及其周边5个1 hm^(2)卫星样地为研究对象,分别从种面积关系、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几个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20 hm^(2)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鼎湖山(DHS)大型固定样地经过10年的更新演替,总个体数出现了爆发式增长。DHS样地周边5个卫星样地之间总个体数差异较大,按个体数进行排序:1号(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3号(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5号(南亚热带针阔混交林)>4号(南亚热带常绿针叶林)>2号(南亚热带沟谷雨林)卫星样地。(2)DHS大样地的物种并未达到饱和,卫星样地群落可以有效补充该区域的物种。(3)DHS大样地的α多样性较高;卫星样地之中,2号样地的物种多样性最高,其次是3号样地,继而是1号和4号样地,最后是5号样地。除了2号样地由于大量大树和巨树的存在使得物种均匀度提升,从而导致多样性指数值偏大以外,其它样地的结果呈现出海拔高度与多样性正相关。(4)DHS大样地与其3号卫星样地处于相近演替阶段,因此物种相似度最高。DHS样地与其4号卫星样地(马尾松林)演替阶段相差最远,物种差异性也最大,Bray⁃Curtis指数检测出仅有5%的物种相同。卫星样地之间的β多样性检验显示:南亚热带常绿针叶林(马尾松林)与南亚热带针阔混交林的演替阶段相近,物种相似度最高,Bray⁃Curtis指数表明84%的物种相同;其他卫星样地群落间物种差异较大。故对于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的多样性研究,在考虑典型大样地群落的基础上,仍需要统筹考虑卫星样地,方可更完整地获取该区域植被群落的多样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卫星样地 Α多样性 β多样性 种面积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优势种组的空间分布格局及组间关联 被引量:3
6
作者 李林 魏识广 +3 位作者 叶万辉 练琚愉 温智峰 周景钢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6-24,共9页
【目的】从种组和物种2个水平,细分研究不同特征优势种组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组间关联及其随尺度变化的规律,探讨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优势种空间分布格局和空间关联的成因,揭示群落中优势种的共存和分布规律,为针对性开展该区域... 【目的】从种组和物种2个水平,细分研究不同特征优势种组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组间关联及其随尺度变化的规律,探讨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优势种空间分布格局和空间关联的成因,揭示群落中优势种的共存和分布规律,为针对性开展该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鼎湖山20 hm2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DHS大样地)中重要值前10的优势种的调查数据和信息,采用相对邻体密度指数Ωr分析优势种组和组内物种的空间分布点格局,采用多元点格局g12方程进行组间和种间关联的统计。【结果】1)聚集分布不仅在物种水平占主导地位,也是种组水平上空间分布格局的主要类型,各优势种组内检测到的显著聚集程度随检测尺度增大均呈下降趋势。2)各特征优势种组在群落中保持优势的策略不同,组间关联存在差异。径级优势种组与数量优势种组分别以大径级和高数量2种生存策略竞争生存资源,最终二者在空间分布上产生差异,以各自的特征共同保持优势,在所有检测尺度均呈显著负相关;径级优势种组与径级和数量均优势种组在所有检测尺度上都独立不相关;数量优势种组与径级和数量均优势种组在群落垂直空间处于互补分布状态,在水平空间则集中分布在相同或相近空间中,在所有检测尺度上都显著正相关。3)各特征优势种组的组内种间关联随尺度变化存在差异:径级优势种组内种间关联以正相关为主;数量优势种组的组内种间关联结果各异;径级和数量均优势种锥栗和肖蒲桃显著负相关。【结论】种组水平的空间分布格局延续了在物种水平上的检测结果,聚集分布仍然是群落空间分布格局的主要类型。各特征优势种组在群落中保持优势的策略不同,组间关联存在差异。径级优势种组与数量优势种组在水平空间互补分布,二者在所有检测尺度都呈显著负相关;数量优势种组与径级和数量均优势种组在群落垂直空间分布互补,水平空间重叠,在所有检测尺度上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优势种组 空间分布格局 组间关联 大型固定样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胞外酶活性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7
作者 张孝良 车荣晓 +5 位作者 段兴武 刘开放 宋清海 张一平 沙丽清 周文君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10-920,共11页
土壤胞外酶在驱动生态系统碳、氮、磷等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全球变化背景下,揭示土壤胞外酶活性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可促进有关碳、氮、磷生态系统关键过程对气候变化响应的认识,但目前不同生态系统碳、氮、... 土壤胞外酶在驱动生态系统碳、氮、磷等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全球变化背景下,揭示土壤胞外酶活性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可促进有关碳、氮、磷生态系统关键过程对气候变化响应的认识,但目前不同生态系统碳、氮、磷相关的土壤胞外酶活性对气候变化响应机制的认识程度仍需加强。本研究综述了参与碳、氮、磷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土壤胞外酶的来源、分类及调控因子,并且对土壤胞外酶参与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土壤胞外酶活性对氮沉降、增温、降水及二氧化碳(CO_(2))变化的响应规律及机制。总结了生态酶化学计量对常见全球变化因子的响应机制,基于近年来对完善生态酶化学计量理论的探讨,提出了此理论发展的新角度。为此,在全球变化背景下需结合代谢组与分子生物学加强土壤胞外酶对气候变化响应机制的研究。本研究可为进一步理解气候变化情景下,土壤胞外酶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提供了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胞外酶 土壤碳氮磷循环 全球变化 生态酶化学计量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不同纬度森林群落物种空间分布格局 被引量:6
8
作者 温智峰 魏识广 +2 位作者 李林 叶万辉 练琚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2期9153-9164,共12页
为探讨我国亚热带森林群落中物种空间分布格局特点及其成因,揭示其共性规律和个性差异,为相关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监测工作提供科学依据。选取我国亚热带不同纬度的6个1 hm^(2)典型森林群落中所有胸径(DBH,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 为探讨我国亚热带森林群落中物种空间分布格局特点及其成因,揭示其共性规律和个性差异,为相关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监测工作提供科学依据。选取我国亚热带不同纬度的6个1 hm^(2)典型森林群落中所有胸径(DBH,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1 cm的物种为研究对象;采用L(t)方程统计所有监测物种的空间分布格局类型,为满足L(t)方程的统计精度,将各群落中多度≥10株的植物以物种为单位统计,多度<10株的低多度物种和单个体物种则以种组为单位进行空间点格局分析;并对物种多度、胸径与空间聚集程度的度量指标L_(10)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亚热带不同纬度群落中多度≥10株物种的空间分布格局表现出相似的尺度依赖性规律:显著聚集分布比例随尺度增大而降低,不同纬度群落的变化幅度存在差异,纬度较低的群落稳定性更强。(2)各群落中低多度种组空间分布格局表现出小尺度显著聚集分布,大尺度随机分布的尺度效应,但尺度效应在不同纬度群落间存在差异;各群落的单个体种组空间分布格局均以随机分布为主。(3)不同纬度群落物种多度与空间聚集程度之间均存在负相关关系,物种多度对空间聚集程度的影响随纬度从高到低逐渐减弱。(4)较高纬度群落物种胸径与空间聚集程度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随纬度从高到低,物种胸径对空间聚集程度影响水平逐渐降低。对亚热带不同纬度森林群落物种空间分布格局形成原因的进一步探讨,认为由纬度差异引起的生境异质性是影响群落物种空间分布格局产生过程的主要因素,此外,林型、扩散限制、密度制约和随机作用是影响各群落物种空间格局成因及多样性维持的次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点格局分析 L(t)方程 物种多度 空间聚集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CH_(4)通量特征 被引量:3
9
作者 陈丽娟 周文君 +7 位作者 易艳芸 宋清海 张一平 梁乃申 鲁志云 温韩东 MOHD Zeeshan 沙丽清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49-960,共12页
甲烷(CH_(4))是仅次于二氧化碳(CO_(2))的重要温室气体,对全球气候变化有重要的反馈作用。亚热带森林土壤是全球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的CH_(4)汇,但因在亚热带的观测较少,致使模型估算得出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因此需对土壤CH_(4)通量进行现... 甲烷(CH_(4))是仅次于二氧化碳(CO_(2))的重要温室气体,对全球气候变化有重要的反馈作用。亚热带森林土壤是全球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的CH_(4)汇,但因在亚热带的观测较少,致使模型估算得出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因此需对土壤CH_(4)通量进行现场观测和实验,以便准确估计亚热带森林土壤CH_(4)通量及其对该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的贡献。采用大型多点自动开闭箱式自动连续测定法在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开展土壤CH_(4)通量、气温(t_(a))、地表温度(t_(0))、土壤5 cm温度(t_(5))、降雨量(P)和土壤含水量(C_(sw))进行连续1年定位观测。结果表明,(1)云南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为CH_(4)的汇,年通量为(−11.79±0.001)kg·hm^(-2)·a^(-1),年均速率为(−0.13±0.05)mg·m^(-2)·h^(-1),呈现出显著的季节动态,表现为干季土壤CH_(4)的吸收通量[(−0.17±0.06)mg·m^(-2)·h^(-1)]显著高于雨季[(−0.10±0.03)mg·m^(-2)·h^(-1)](P<0.05)。(2)土壤CH_(4)通量与地表温度(r^(2)=0.2125,P<0.001)、土壤5 cm温度(r^(2)=0.1948,P<0.001)和气温(r^(2)=0.0983,P<0.001)呈显著相关关系,但土壤CH_(4)通量与土壤5 cm温度的相关关系在12.35℃由正相关转为负相关。(3)土壤CH_(4)通量对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响应较温度敏感,土壤含水量可解释其90.36%的相关性(P<0.001),单因素和双因子关系模型进一步证明土壤含水量是调节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CH_(4)通量的主导因子。(4)在20年和100年时间尺度上,CH_(4)通量的全球增温潜势(global warming potential,GWP)分别可以抵消土壤CO_(2)排放产生增温潜势的2.2%和0.7%,可以增加该生态系统碳汇的10.6%和3.5%。为此,在未来降水格局变化的情景下,土壤含水量可用于预测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CH_(4)通量的变化和生态系统CH_(4)汇的强度,进而反映其对该森林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森林土壤 CH_(4)通量 土壤含水量 温度敏感性(Q_(10)) 全球增温潜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土壤N_(2)O和CO_(2)排放对氮添加的响应 被引量:1
10
作者 洪思思 巩合德 +5 位作者 朱秀雯 宋清海 张一平 周文君 张孝良 沙丽清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8-127,共10页
为探明未经干扰的热带雨林土壤N_(2)O与CO_(2)排放对氮沉降的响应,以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为研究对象,设置了对照(CK)和氮添加处理(N),在持续16个月的连续观测期内,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连续观测土壤N_(2)O与CO_(2)通量,同步测定土壤含水... 为探明未经干扰的热带雨林土壤N_(2)O与CO_(2)排放对氮沉降的响应,以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为研究对象,设置了对照(CK)和氮添加处理(N),在持续16个月的连续观测期内,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连续观测土壤N_(2)O与CO_(2)通量,同步测定土壤含水量、土壤5 cm温度、土壤铵态氮与硝态氮含量,模拟氮沉降对未经干扰过的热带雨林土壤的N_(2)O与CO_(2)排放的影响。结果显示:与CK处理相比,N处理使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土壤N_(2)O累积排放量增加24.06%,CO_(2)累积排放量增加10.98%;氮添加带来的增排效应主要集中在氮添加后4个月的显著响应期内,后续非显著响应期内N_(2)O与CO_(2)的增排效应并不显著(t=0.98,P>0.05);在全观测期中,土壤含水量、土壤5 cm温度与土壤N_(2)O、CO_(2)排放通量显著正相关(P<0.05),但是显著响应期内只有CK处理的土壤CO_(2)排放与土壤5 cm温度显著相关(P<0.05),其余均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氮添加带来的热带雨林土壤N_(2)O和CO_(2)的增温潜势(GWP)相当于该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的103%和104%。研究结果表明,一次氮添加增加了未经干扰的热带雨林土壤的N_(2)O与CO_(2)排放,并改变了土壤碳氮排放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对区域气候变化形成正反馈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添加 CO_(2)通量 N_(2)O通量 热带雨林土壤 GWP Q_(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3-2008年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土壤碳通量数据集 被引量:1
11
作者 洪思思 杨艳波 +11 位作者 张蕊 沙丽清 唐建维 张一平 宋清海 邓晓保 巩合德 于贵瑞 王跃思 郑循华 王迎红 周文君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3年第3期16-27,共12页
大尺度、长期和连续的碳通量数据为研究全球碳、水循环关键过程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其微小波动将引起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收支变化。热带森林是全球重要的碳库,但近年来发现其碳汇能力趋向减弱或中和现象。... 大尺度、长期和连续的碳通量数据为研究全球碳、水循环关键过程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其微小波动将引起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收支变化。热带森林是全球重要的碳库,但近年来发现其碳汇能力趋向减弱或中和现象。连续的土壤碳通量数据,对准确评价热带地区碳收支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数据集按照温室气体排放的静态箱法观测方法和数据质控管理办法,收集整理了2003年1月到2008年8月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得到的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土壤地气界面的CO_(2)排放通量数据和常规气象数据,如压强、大气温度、土壤温度(5 cm)和土壤含水量(5 cm)等观测指标,形成了日、月和年尺度3类文件,以期为热带地区与全球碳平衡估算和碳循环过程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态箱–气相色谱法 土壤碳通量 碳循环 气象要素 热带雨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