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语计划——寻找第二个太阳系及探索动态宇宙
1
作者 冯发波 芮易成 +32 位作者 杜芝茂 林清 张聪聪 周丹 崔开明 OGIHARA Masahiro 杨明 林杰 蔡永志 杨涛只 庞晓莹 简明杰 李文雄 郭恒潇 史弦 史建春 李荐扬 郭康柔 姚嵩 陈啊明 贾鹏 谭先瑜 JENKINS S.James 蒋宏轩 张铭缘 李可欣 肖光耀 郑书玥 宣一帆 郑捷 何敏 JONES R.A.Hugh 宋翠英 《天文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3,共43页
像木星和土星这样的冷巨行星对类地行星的形成和宜居性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对像太阳系这样具有多个冷巨行星的系统的搜寻具有重要意义.Kepler以及TESS (Transiting Exoplanet Survey Satellite)太空望远镜成功地通过凌星的方法发现了... 像木星和土星这样的冷巨行星对类地行星的形成和宜居性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对像太阳系这样具有多个冷巨行星的系统的搜寻具有重要意义.Kepler以及TESS (Transiting Exoplanet Survey Satellite)太空望远镜成功地通过凌星的方法发现了大量短周期行星,然而这些巡天项目的观测基线不足以发现更长周期的行星.为此,天语计划将部署两台1m望远镜(天语一号和天语二号),用于结合天语和其他计划的数据通过凌星法来发现冷巨行星及其他行星,并最终发现类太阳系.天语一号具有约10平方度的视场以及高速CMOS (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科学相机,将对超过1000万颗恒星每小时进行一次高精度测光采样,并通过天语二号的多波段测光、光谱仪以及高分辨率成像对天语一号发现的候选行星进行确认.天语望远镜将放置于海拔约4000m的中国青海冷湖,是目前中国境内最好观测台址之一.天语对亮于14等星的测光精度为0.1%,对亮于18等星的测光精度优于1%,天语预计在5yr内将在类太阳周期发现超过300颗凌星行星,其中包括约17颗冷巨行星.基于系统轨道共面以及孪生地球发生率为10%的假设,天语预计将发现1-2个类太阳系,并可被未来的地球2.0计划所证实.此外,天语还将通过多种巡天观测模式测量从亚秒到周时标的光变,探测不同时标的时域现象,包括超新星早期光变、稀有变星和双星、潮汐瓦解事件、Be星、彗星活动以及系外小行星等.这些发现不仅将深化我们对宇宙的理解,还将为公众科学和科普提供重要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测光 行星与卫星:探测 行星与卫星:形成 恒星:超新星:普通 星:变星:普通 小行星:普通 恒星:伽马 射线暴:普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射线星系[OⅡ]λ3727/Hα谱线流量比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高峰 孔旭 +2 位作者 林宣滨 张伟 李金荣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17,共10页
利用从斯隆数字巡天(Sloan Digital Sky Survey,简称SDSS)第4次释放的光谱数据中选取的10^5个发射线星系样本,研究了[OII]λ3727/Hα流量比与星系尘埃消光、气体电离态和金属丰度的关系.发现尘埃消光改正对[OII]λ3727/Hα谱线... 利用从斯隆数字巡天(Sloan Digital Sky Survey,简称SDSS)第4次释放的光谱数据中选取的10^5个发射线星系样本,研究了[OII]λ3727/Hα流量比与星系尘埃消光、气体电离态和金属丰度的关系.发现尘埃消光改正对[OII]λ3727/Hα谱线流量比影响显著,消光改正前、后的[OII]λ3727/Hα谱线流量比的中值分别为0.48和0.89;尘埃消光改正后,F([OII]λ3727)-F(Hα)的弥散显著减小.贫金属星系的[OII]λ3727/Hα谱线流量比随星系气体的电离度增高而减小,而富金属星系不存在这种关系.另外,[OII]λ3727/Hα流量比与星系金属丰度相关.当12+lg(O/H)〉8.5时,星系[OII]λ3727/Hα流量比随金属丰度增加而下降;12+lg(O/H)〈8.5的星系,谱线流量比与金属丰度正相关.最后,利用气体电离度参数和星系的金属丰度,给出了计算不同类型星系[OII]λ3727/Hα流量比的公式.LAMOST望远镜将观测到大量红移z〉0.4的星系光谱,利用该公式可以给出星系的[OII]λ3727/Hα流量比,从而可以利用[OII]λ3727谱线流量计算z〉0.4星系的恒星形成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系:丰度 星系:演化 星系:基本参数 星系:星际介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邻星系恒星形成区光谱观测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孔旭 林琳 +10 位作者 李金荣 周旭 邹虎 李弘宇 程福臻 杜薇 范舟 毛业伟 王菁 朱轶楠 周志民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9-39,共11页
近年来随着国际8—10iTI口径望远镜数目的不断增加,41TI及以下口径望远镜已成为中小型望远镜.如何利用中、小口径望远镜做出有影响的科学成果,须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为此,自2013年开始针对国家天文台2.16m望远镜推出了重点... 近年来随着国际8—10iTI口径望远镜数目的不断增加,41TI及以下口径望远镜已成为中小型望远镜.如何利用中、小口径望远镜做出有影响的科学成果,须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为此,自2013年开始针对国家天文台2.16m望远镜推出了重点课题支持计划.介绍的“近邻星系恒星形成区光谱观测研究”为2.16rfl望远镜支持的3个重点课题之一.它将利用2.16m望远镜3yr、每年30个暗夜或灰夜的观测时间,开展20个近邻、大星系中多个恒星形成区、平行星系主轴方向和垂直主轴方向的光谱观测,获得一个有显示度的、科学意义重要的近邻星系恒星形成区和径向分布的光谱样本.同时该课题还利用6.5m多镜面望远镜(MMT)的观测时间,开展近邻、特大星系的恒星形成区的光谱观测.利用2.16m望远镜和MMT望远镜观测得到的星系不同区域的光谱数据,结合已有的紫外、光学、红外波段宽带滤光片数据和BATCfBeijing-Arizona-Taiwan.Connecticut)15个中带滤光片数据,可开展星系尘埃消光、恒星形成率、金属丰度和星族特性二维分布等方面的研究;开展星系二维特性和星系形态、星系环境关系的研究.将介绍这个重点课题的科学意义、星系样本的选取、光谱观测策略和星系NGC2403的光谱观测和初步研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际介质:尘埃 消光 星系:发射线 星系:运动学与动力学 星系:恒星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系中恒星形成率指针的比较研究
4
作者 樊东鑫 李金荣 +3 位作者 潘治政 史菲 方官文 孔旭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53-463,共11页
利用赫歇尔空间望远镜的H-ATLAS(Herschel Astrophysical Terahertz Large Area Survey)SDP(Science Demonstration Phase)天区从紫外到亚毫米波段数据,结合星族合成方法和尘埃模型,计算了星系的红外总光度.在此基础上,分别针对强恒星... 利用赫歇尔空间望远镜的H-ATLAS(Herschel Astrophysical Terahertz Large Area Survey)SDP(Science Demonstration Phase)天区从紫外到亚毫米波段数据,结合星族合成方法和尘埃模型,计算了星系的红外总光度.在此基础上,分别针对强恒星形成星系和弱恒星形成星系,研究了利用紫外光度、红外光度和Hα谱线计算得到的恒星形成率(Star Formation Rate,SFR)的差异以及导致差异的内在物理起因.发现对于恒星形成活动强的星系,这3种恒星形成率指针给出的结果基本一致,弥散较小、只是在高恒星形成率端,利用紫外光度算得的恒星形成率比利用Hα谱线流量算得的恒星形成率略微偏小;而在低恒星形成率端,紫外光度指针偏大于Hα谱线指针;红外光度指针与Hα谱线指针在两端无明显偏差.对弱恒星形成星系,紫外光度、Hα谱线和红外光度3种恒星形成率指针存在明显的差异,且弥散较大.利用紫外光度和Hα谱线计算得到的恒星形成率的弥散和系统偏差随着星系年龄、质量的增加而增大.系统偏差增大的主要原因是利用紫外连续谱斜率β定标恒星形成活动较弱星系的消光时,高估了这些星系的紫外消光,使得消光改正后的紫外光度偏大.另外,MPA/JHU(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Astrophysics/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数据库中弱恒星形成星系的恒星形成率SFR(Hα)比真实值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法 数据分析 星系 星际介质 星系 基本参数 星系 恒星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SMOS场中星系恒星形成的演化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方官文 马仲阳 +1 位作者 陈洋 孔旭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16,共10页
基于COSMOS(Cosmic Evolution Survey)/Ultra VISTA(Ultra-deep Visible and Infrared Survey Telescope for Astronomy)场中多波段测光数据,利用质量限选取了红移分布在0<z<3.5的星系样本.通过UVJ(U-V和V-J)双色图分类判据将星... 基于COSMOS(Cosmic Evolution Survey)/Ultra VISTA(Ultra-deep Visible and Infrared Survey Telescope for Astronomy)场中多波段测光数据,利用质量限选取了红移分布在0<z<3.5的星系样本.通过UVJ(U-V和V-J)双色图分类判据将星系分类成恒星形成星系(SFGs)和宁静星系(QGs).对于红移分布在0<z<1.5范围内且M*>1011M⊙的QGs来说,该星系在样本中所占比例高于70%.在红移0<z<3.5范围内,恒星形成星系的恒星形成率(SFR)与恒星质量(M*)之间有着很强的主序(MS)关系.对于某一固定的恒星质量M*来说,星系的SFR和比恒星形成率(s SFR)会随着红移增大而增大,这表明在高红移处恒星形成星系更加活跃,有激烈的恒星形成.相对于低质量的星系来说,高质量的SFGs有较低的s SFR,这意味着低质量星系的增长更多的是通过星系本身的恒星形成.通过结合来自文献中数据点信息,发现更高红移(2<z<8)星系的s SFR随红移的演化趋势变弱,其演化关系是s SFR∝(1+z)0.94±0.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系:恒星形成 星系:基本参数 星系:演化 方法:数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GS场中高红移极亮红外星系的形态与结构 被引量:2
6
作者 方官文 马仲阳 +1 位作者 陈洋 孔旭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58-465,共8页
通过利用CANDELS-EGS(Cosmic Assembly Near-infrared Deep Extragalactic Legacy Survey-Extended Groth Strip)场中HST WFC3(Hubble Space Telescope Wide Field Camera 3)F160W高分辨率的观测图像,研究了9个光谱红极亮红外星系的形... 通过利用CANDELS-EGS(Cosmic Assembly Near-infrared Deep Extragalactic Legacy Survey-Extended Groth Strip)场中HST WFC3(Hubble Space Telescope Wide Field Camera 3)F160W高分辨率的观测图像,研究了9个光谱红极亮红外星系的形态结构特征.发现这些星系的形态表现出多样性(从椭圆到多个亮核或弥散的结构),如:双核,气体桥,双不对称体,不规则或椭圆结构.为了定量地研究这些极亮红外星系的形态,测量了它们在静止光学波段的形态参数(基尼系数G和矩指数M20).与近邻极亮红外星系相比,高红移极亮红外星系的G偏小而M20偏大,表明这些星系的星族分布聚集度小且不对称性大.基于对样本中极亮红外星系2维面亮度轮廓的拟合,得到这些星系的有效半径分布在2.4 kpc到5.8 kpc之间,其平均值是(3.9±1.1)kpc.相比较于近邻相似质量的恒星形成星系来说,高红移极亮红外星系的平均大小要小1到2倍.在类似红移和红外光度条件下,得出的这些结果也与其它文献中给出的结论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系:演化 星系:基本参数 星系:结构 星系:高红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SMOS场中高红移大质量星系的形态分类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方官文 马仲阳 孔旭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25-435,共11页
基于COSMOS(Cosmic Evolution Survey)天区的多波段测光数据和HST(Hubble Space Telescope)近红外高分辨率观测图像,利用质量限(恒星质量M*≥1010.5M⊙)选取了362个红移分布在1≤z≤3的星系样本,并对这些大质量星系的形态特征进行了分... 基于COSMOS(Cosmic Evolution Survey)天区的多波段测光数据和HST(Hubble Space Telescope)近红外高分辨率观测图像,利用质量限(恒星质量M*≥1010.5M⊙)选取了362个红移分布在1≤z≤3的星系样本,并对这些大质量星系的形态特征进行了分类研究.来自UVJ(U-V和V-J)双色图分类系统、目视分类系统、非模型化分类系统(基尼系数G和矩指数M20)和模型化分类系统(S′ersic index,n)的分类结果彼此相一致.相比较于恒星形成星系(SFGs),通过UVJ双色图定义的宁静星系(QGs)表现出致密的椭圆结构,而且G和n值偏大,但M20和星系有效半径(re)偏小.不同星系分类系统(双色图分类系统、非模型化分类系统和模型化分类系统)定义的SFGs和QGs样本,都明显存在星系的大小随红移的演化关系,这种演化趋势QGs比SFGs更剧烈,而且不依赖于星系分类方法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系 演化 星系 基本参数 星系 结构 星系 高红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A星系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李金荣 林宣滨 +1 位作者 潘治政 孔旭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0-70,共11页
E+A星系的光谱具有很强的巴耳末吸收线,缺乏与恒星形成相关的发射线,将典型的椭圆星系(E)和A型恒星的光谱进行线性组合就能够拟合出这类星系的光谱。它们的颜色、形态、星族年龄等参数介于典型的早型和晚型星系之间。E+A星系近期经历了... E+A星系的光谱具有很强的巴耳末吸收线,缺乏与恒星形成相关的发射线,将典型的椭圆星系(E)和A型恒星的光谱进行线性组合就能够拟合出这类星系的光谱。它们的颜色、形态、星族年龄等参数介于典型的早型和晚型星系之间。E+A星系近期经历了星暴活动,在星系演化进程中,它们处于晚型到早型的过渡阶段,可能在演变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介绍了E+A星系的基本观测特征,并讨论了它们的形成机制、演化去向、所处的环境以及它们与AGN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系形成 星系演化 星暴星系 星系并合 星系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NDELS场中高红移大质量星系的形态结构性质
9
作者 方官文 林泽森 孔旭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8-116,共9页
基于CANDELS(Cosmic Assembly Near-infrared Deep Extragalactic Legacy Survey)5个深场巡天的多波段测光数据和HST WFC3(Hubble Space Telescope Wide Field Camera 3)近红外(F125W和F160W)高分辨率观测图像,利用质量限(恒星质量M_*&g... 基于CANDELS(Cosmic Assembly Near-infrared Deep Extragalactic Legacy Survey)5个深场巡天的多波段测光数据和HST WFC3(Hubble Space Telescope Wide Field Camera 3)近红外(F125W和F160W)高分辨率观测图像,利用质量限(恒星质量M_*>10^(10)M_⊙)选取了8002个红移分布在1<z<3范围内的星系样本,并对这些大质量星系的形态和结构性质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通过星系形态的神经网络分类方法(Conv Nets),将样本中的星系划分为4类:椭球星系(SPHeroids,SPH)、早型盘星系(Early-Type Disks,ETD)、晚型盘星系(Late-Type Disks,LTD)和不规则星系(IRRegulars,IRR).结果发现星系的形态和结构随红移发生演化,在高红移宇宙星系主要表现出不规则形态,但到低红移处椭球和盘主导的哈勃星系形态序列已经形成.在相同红移区间内,不同类型星系的物理尺寸(r_e)中值从大到小的排序是IRR、LTD、ETD和SPH,而对应的Sersic指数(n)中值大小排序却相反.另外,不同类型星系的re与红移之间存在明显的演化关系,但这样的现象在平均轴比(b/a)和Sersic指数与红移的关系中并没有被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系:演化 星系:基本参数 星系:结构 星系:高红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移z≈2极亮红外星系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方官文 林泽森 孔旭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6-34,共19页
极亮红外星系(ULIRGs)是指红外(IR,8~1000μm)光度L_(IR)>10^(12)L_⊙的一类星系。研究表明,红移z≈2处极亮红外星系是大质量(M_*>10^(11)M_⊙)、富尘埃和强恒星形成(大于100 M_⊙·a^(-1))的特殊星系。极亮红外星系可分成活... 极亮红外星系(ULIRGs)是指红外(IR,8~1000μm)光度L_(IR)>10^(12)L_⊙的一类星系。研究表明,红移z≈2处极亮红外星系是大质量(M_*>10^(11)M_⊙)、富尘埃和强恒星形成(大于100 M_⊙·a^(-1))的特殊星系。极亮红外星系可分成活动星系核起主导作用的源和恒星形成占主导的星系。恒星形成主导的源,中红外光谱有明显的多环芳香烃辐射;而活动星系核主导的星系,光谱呈现出幂律形式并有很强的硅线吸收。极亮红外星系的静止光学波段形态存在多样化,既有并合结构特征,又有椭圆形态。这类星系很可能是近邻大质量宁静星系的前身星系。介绍了红移z=2附近极亮红外星系的各种物理性质的研究进展,如形态和结构、光谱特征、成团性、尘埃分布和形成机制等,以及阐述了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红移星系 星系观测 星系形态 星系光谱 星系成团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大质量星系的尺度演化研究进展
11
作者 方官文 林泽森 孔旭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73-286,共14页
星系(恒星质量M_*>10^(10)M_⊙)的尺度(re)与M*之间有着明显的re_∝Mα_*关系。已有的研究揭示晚型星系(LTGs)和早型星系(ETGs)的α值分别对应0.22±0.03和0.75±0.05。另外,星系的尺度r_e与红移z之间存在演化关系:re_∝(1+... 星系(恒星质量M_*>10^(10)M_⊙)的尺度(re)与M*之间有着明显的re_∝Mα_*关系。已有的研究揭示晚型星系(LTGs)和早型星系(ETGs)的α值分别对应0.22±0.03和0.75±0.05。另外,星系的尺度r_e与红移z之间存在演化关系:re_∝(1+z)~β。对于z<3的ETGs来说,它们在静止光学波段的尺度随时间生长的指数β=-1.5~-1.2,其在LTGs中对应β=-0.8~-0.6。介绍了星系形成理论模型,星系尺度的测量,星系恒星质量与星系尺度之间的关系,不同类型星系的尺度演化,以及阐述了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系观测 星系形态 星系结构 星系形成 星系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动星系核X射线本征谱指数与爱丁顿比关系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倪嘉阳 薛永泉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98-416,共19页
活动星系核是中央核区有剧烈活动的(河外)星系总称。随着观测技术不断进步,人们对活动星系核的研究越来越多,对其理解也越来越深刻。总结整理了近年来对活动星系核X射线本征谱指数与爱丁顿比关系的观测结果,揭示出如下V形关系图像:随着... 活动星系核是中央核区有剧烈活动的(河外)星系总称。随着观测技术不断进步,人们对活动星系核的研究越来越多,对其理解也越来越深刻。总结整理了近年来对活动星系核X射线本征谱指数与爱丁顿比关系的观测结果,揭示出如下V形关系图像:随着爱丁顿比由大变小,X射线本征谱指数与爱丁顿比由存在正相关关系,转变为存在负相关关系。一般认为,这一观测现象反映了随着吸积率的降低,黑洞吸积模式发生了变化,由高吸积率时的标准薄盘吸积变为低吸积率时的辐射无效吸积流。这表明,基于标准薄盘的最基本的活动星系核统一模型虽然能够成功地解释较高光度活动星系核的很多观测现象,但却需要做一定的修正,以解释低光度活动星系核的一些观测性质。同时,将来有希望利用这一相关关系估算活动星系核一些重要参数,如中央超大黑洞质量、吸积率等,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活动星系核的辐射机制和演化过程。最后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星系核 X射线天文学 吸积物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n joint analysing XMM-NuSTAR spectra of active galactic nuclei
13
作者 Jialai Kang Junxian Wang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9-33,18,I0002,共17页
A recently released XMM-Newton note revealed a significant calibration issue between nuclear spectroscopic telescope array(NuSTAR)and XMM-Newton European Photon Imaging Camera(EPIC)and provided an empirical correction... A recently released XMM-Newton note revealed a significant calibration issue between nuclear spectroscopic telescope array(NuSTAR)and XMM-Newton European Photon Imaging Camera(EPIC)and provided an empirical correction to the EPIC effective area.To quantify the bias caused by the calibration issue in the joint analysis of XMM-NuSTAR spectra and verify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orrection,in this work,we perform joint-fitting of the NuSTAR and EPIC-pn spectra for a large sample of 104 observation pairs of 44 X-ray bright active galactic nuclei(AGN).The spectra were extracted after requiring perfect simultaneity between the XMM-Newton and NuSTAR exposures(merging good time intervals(GTIs)from two missions)to avoid bias due to the rapid spectral variability of the AGN.Before the correction,the EPIC-pn spectra are systematically harder than the corresponding NuSTAR spectra by■subsequently yielding significantly underestimated cutoff energy E_(cut)and the strength of reflection component R when performing joint-fitting.We confirm that the correction is highly effective and can commendably erase the discrepancy in best-fitΓ,E_(cut),and R.We thus urge the community to apply the correction when joint-fitting XMM-NuSTAR spectra,but note that the correction is limited to 3–12 keV and therefore not applicable when the soft X-ray band data are included.Besides,we show that as merging GTIs from two missions would cause severe loss of NuSTAR net exposure time,in many cases,joint-fitting yields no advantage compared with utilizing NuSTAR data alone.Finally,We present a technical note on filtering periods of high background flares for XMM-Newton EPIC-pn exposures in the small window(SW)mo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tive galactic nuclei X-ray spectroscopy XMM-NEWTON NuSTAR cross-calibration issu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寻找AKARI/FIS观测到的长寿命原行星盘
14
作者 刘琼 刘尧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3-129,共7页
基于日本红外卫星AKARI/FIS的年轻恒星体样本,通过匹配Hipparcos(High Precision Parallax Collecting Satellite)的数据库共计得到21个太阳系附近的年轻恒星体,可靠性为90%.恒星的光谱类型从B型到M型星.利用Hipparcos精确的三角视差测... 基于日本红外卫星AKARI/FIS的年轻恒星体样本,通过匹配Hipparcos(High Precision Parallax Collecting Satellite)的数据库共计得到21个太阳系附近的年轻恒星体,可靠性为90%.恒星的光谱类型从B型到M型星.利用Hipparcos精确的三角视差测量,定出源在赫罗图位置分布,进而与理论的演化轨迹等时线比较估算恒星的年龄.结果发现样本中存在两个年龄大于10 Myr的年轻恒星体.光学至红外能谱分布表明这两个源是II型年轻恒星体,即有原行星盘.通过进一步的能谱拟合表明这两个源的年龄分别为(14.1±4.2)Myr和(16.8±4.4)Myr.长寿命原行星盘与行星形成关系紧密,是理想的原行星诞生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星:前主序星 原行星盘 三角视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40954+65喷流的高分辨率观测研究
15
作者 王玕 路如森 +5 位作者 沈志强 江悟 黄磊 赵杉杉 闫玺 程远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57-268,共12页
S40954+65是一个典型的BL Lac天体,观测表明,其射电、光学和γ射线波段的辐射具有准同步耀变现象。利用美国甚长基线干涉阵列VLBA对该源分别在2018年6月和2019年11月进行多波段观测,发现其射电核的流量密度谱有明显变化。通过同步自吸... S40954+65是一个典型的BL Lac天体,观测表明,其射电、光学和γ射线波段的辐射具有准同步耀变现象。利用美国甚长基线干涉阵列VLBA对该源分别在2018年6月和2019年11月进行多波段观测,发现其射电核的流量密度谱有明显变化。通过同步自吸收机制,得到射电核心磁场强度为(3.3±0.9)×10^(−4)T。通过分析2017年5月―2021年5月期间VLBA 43 GHz观测的归档数据,发现2个明显的喷流运动成分和靠近核心的一个静止成分。对两个运动成分分析得到喷流的视向夹角分别为5.5°和6.9°,张角为1.8°和2.4°。利用VLBA 43 GHz归档数据以及Fermi卫星4期源表(4FGL)中该源的γ射线流量,发现射电核心和γ射线在2018年10月―2021年5月间变得更加活跃,且射电核心流量变化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L Lac天体 喷流结构 核心磁场 喷流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移z≈1极红天体的研究进展
16
作者 方官文 汪敏 +2 位作者 马仲阳 陈洋 孔旭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4-58,共15页
极红天体(EROs)是指利用光学和近红外两个波段的色指数(如I-K>4 mag)挑选出来的一类星系。研究表明极红天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被大量尘埃红化的高红移恒星形成星系,主要是较年轻的旋涡或不规则星系,有恒星正在形成,称为DGs;另一类是... 极红天体(EROs)是指利用光学和近红外两个波段的色指数(如I-K>4 mag)挑选出来的一类星系。研究表明极红天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被大量尘埃红化的高红移恒星形成星系,主要是较年轻的旋涡或不规则星系,有恒星正在形成,称为DGs;另一类是由年老星族(≥1 Ga)主导的高红移椭圆星系,基本上没有或仅有弱的恒星形成,简称为OGs。极红天体中这两种不同类型的星系,很可能是近邻大质量星系的前身星系,只是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形成历史。介绍了不同类型极红天体的各种物理性质的研究进展,如形态和结构、光谱特征、成团性、红移分布和星系计数等,以及阐述了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红移星系 星系形态 星系光谱 星系成团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光谱望远镜阵列河外巡天:扩展钱德拉南天与钱德拉北天深场星表
17
作者 张天逸 薛永泉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44-54,70,共12页
我们提出一种常规且可靠的方法以获得核光谱望远镜阵列在扩展钱德拉南天深场与钱德拉北天深场的星表。核光谱望远镜阵列在扩展钱德拉南天深场的观测天区覆盖了30'×30'大小的面积,其最深曝光时长在3-24 keV波段作晕影修正... 我们提出一种常规且可靠的方法以获得核光谱望远镜阵列在扩展钱德拉南天深场与钱德拉北天深场的星表。核光谱望远镜阵列在扩展钱德拉南天深场的观测天区覆盖了30'×30'大小的面积,其最深曝光时长在3-24 keV波段作晕影修正后可达230 ks,共有58个源被探测到并收录在本工作的星表中;核光谱望远镜阵列在钱德拉北天深场的观测天区覆盖了7'×10'大小的面积,其最深曝光时长在3-24 keV波段作晕影修正后可达440 ks,共有42个源被首次探测到并收录在本工作的星表中。通过与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在对应天区的星表结果进行交叉匹配后,我们发现核光谱望远镜阵列星表中的源与它们在钱德拉X射线望远镜星表中的对应体有着大致相当的流量,由此验证了本工作两个星表的可靠性。我们的两个星表通过完全一致的方法制作而成且公开释放,这为后续涉及这两个天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平台。我们的源探测方法为核光谱望远镜阵列其他河外巡天的星表制作提供了一种系统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光谱望远镜阵列 河外巡天 X射线源 扩展钱德拉南天深场 钱德拉北天深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