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红河干热河谷不同恢复模式下植被对干旱的抵抗力
- 1
-
-
作者
谭莹莹
沈婷
周绍齐
冯毅君
桂恒
许建初
-
机构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资源植物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山地未来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红河山地未来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大学
-
出处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3-123,共11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丛枝菌根真菌在稀树草原土壤多功能性维持中的关键作用和机制”(32371785)
云南省科技厅项目“红河干热河谷区生态修复及绿色发展模式关键技术集成应用”(202302AE090023)
+1 种基金
云南省科技厅项目“云南省山地农业生态系统国际联合实验室”(202303AP140001)
云南省科技厅项目(202205AM070007)。
-
文摘
[目的]探索不同生态恢复模式下旱季植被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对干旱抵抗力的响应,为干热河谷区域植被生态恢复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方法]以恢复了3 a的乔灌草立体恢复台地(ASH)、自然恢复地(NET)、自然恢复灌木草丛(SG)为研究对象,重度干扰的退化地(DG)作为对照,设置固定样地,结合植物群落调查、无人机监测以及微气候记录,比较不同样地在旱季初期与旱季末期在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覆盖度以及微气候特征等方面的差异。[结果]①物种组成和多样性。旱季期间,ASH的物种组成变化小,物种多样性高,优势物种不明显。NET物种丰富度较低,物种组成相对简单,但现有物种的分布较为均匀。SG物种组成变化较大,旱季末期物种丰富度与均匀度均显著下降。②植被覆盖度。旱季初期总覆盖度(FVC)从大到小依次为:ASH>NET>SG>DG,旱季末期与初期情况基本一致。旱季初末期,NET变化幅度最大,其次为ASH,DG变化幅度最低。ASH在不同时期的覆盖度均显著高于其他样地。③微气候调节:在旱季初期和末期相较于其他植被类型ASH的空气温度更低,而空气湿度更高。[结论]乔灌草立体植被结构在调节微气候和维持生态稳定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适合在干热河谷等气候条件极端的区域推广。
-
关键词
干热河谷
生态恢复
旱季
植被覆盖度
时空变化
-
Keywords
dry-hot valley
ecological restoration
dry season
vegetation coverage
spatiotemporal changes
-
分类号
X171.4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Q948.1
[生物学—植物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