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普洱茶的抗氧化酚类化学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38
1
作者 林智 吕海鹏 +3 位作者 崔文锐 折改梅 张颖君 杨崇仁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12-116,共5页
从云南省双江县勐库产的普洱茶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为:(-)-没食子儿茶索(GC,1),(-)-表儿茶素(EC,2),(+)-儿茶素(C,3),杨梅素(4),没食子酸(5),山奈酚(6),山奈酚-3-O-B-D-葡萄糖甙(7),山奈酚-3-O-... 从云南省双江县勐库产的普洱茶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为:(-)-没食子儿茶索(GC,1),(-)-表儿茶素(EC,2),(+)-儿茶素(C,3),杨梅素(4),没食子酸(5),山奈酚(6),山奈酚-3-O-B-D-葡萄糖甙(7),山奈酚-3-O-P丁糖甙(8),槲皮素(9),槲皮素-3-O-B-D葡萄糖甙(10)以及2,5-二羟基苯甲酸(11)。其中,化合物6-11为首次从普洱茶中分离得到。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2、3、5的活性与阳性对照品抗坏血酸接近。化合物的结构与其活性的关系比较分析表明,简单儿茶素(2,3)和简单酚类化合物(5)的抗氧化活性较高,与阳性对照品抗坏血酸接近;黄酮类化合物(4,6,9)次之,黄酮类配糖体(7,8,10)及化合物11则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 酚性成分 抗氧化 化学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茯苓皮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18
2
作者 杨丹 程忠泉 +2 位作者 刘玉清 赵友兴 周俊 《安徽农学通报》 2010年第19期45-46,共2页
目的:研究茯苓(Poriacocos(Schw.)Wolf.)皮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法进行成分分离,用NMR、质谱等波谱学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并鉴定了7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鉴定为biemnasterol(1),octadecanoicacid(2),triacontanol(3),... 目的:研究茯苓(Poriacocos(Schw.)Wolf.)皮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法进行成分分离,用NMR、质谱等波谱学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并鉴定了7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鉴定为biemnasterol(1),octadecanoicacid(2),triacontanol(3),octacosyl acid(4),pentacosanoic acid(5),β-sitosterol(6),daucosterol(7)。结论:为茯苓皮的再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茯苓皮 多孔菌科 化学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锦香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程忠泉 杨丹 +2 位作者 赵友兴 丁中涛 周俊 《安徽农学通报》 2010年第17期44-46,共3页
目的:研究金锦香Osbeckia chinensis L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HPLC等色谱方法进行成分分离,采用NMR、质谱等波谱学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并结构鉴定了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3',4'-三... 目的:研究金锦香Osbeckia chinensis L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HPLC等色谱方法进行成分分离,采用NMR、质谱等波谱学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并结构鉴定了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3',4'-三-甲氧基-鞣花酸-4-吡喃葡萄糖苷(4-O-β-D-glucopyranosyl-3,3’,4’-tri-O-methylellagic acid,1)、3,3’-二-甲氧基-鞣花酸-4-吡喃葡萄糖苷(4-O-β-D-glucopyranosyl-3,3’-di-O-methylellagic acid,2)、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quercetin-3-O-β-D-glucopyranoside,3)、槲皮素-3-O-β-D-吡喃鼠李糖苷(quercetin-3-O-β-D-rhamnoside,4)、山柰酚-6-C-β-D-吡喃葡萄糖苷(kaempferol-6-C-β-D-glucopyranoside,5)、β-谷甾醇(β-sitosterol,6)和胡萝卜甘(daucosterol,7)。结论:除化合物(3)和(7),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锦香 野牡丹科 化学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胡椒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胆碱酯酶活性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陈琳 向彩朋 +8 位作者 韩佳欣 焦玉菡 郝朝运 杨少杰 杨蕾 郭立群 李海舟 杨崇仁 许敏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569-1574,共6页
采用凝胶树脂(Toyopearl HW-40c)、正相硅胶、反相硅胶(ODS)、大孔树脂(MCI)等柱层析方法和制备液相,从胡椒科胡椒属华南胡椒(Piper austrosinense)的茎叶的70%丙酮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包括1个苯甲醛类衍生物(1),1个苯甲酸类衍... 采用凝胶树脂(Toyopearl HW-40c)、正相硅胶、反相硅胶(ODS)、大孔树脂(MCI)等柱层析方法和制备液相,从胡椒科胡椒属华南胡椒(Piper austrosinense)的茎叶的70%丙酮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包括1个苯甲醛类衍生物(1),1个苯甲酸类衍生物(2)、2个苯丙素类成分(4和5)、2个黄酮苷(5和6)、2个生物碱(7和8)、2个倍半萜(9和10)、1个紫罗兰酮类(11)。运用波谱光谱学方法分别鉴定为:原儿茶醛(1),原儿茶酸(2),4-丙烯基儿茶酚(3),咖啡醛(4),青兰苷(5),野漆树苷(6),pipernonaline(7),吲哚-3-甲酸(8),4β,10β-二醇-香木兰烷(9)、(-)-丁香三环烷-2,9-二醇(10)、和(3S,5R,6S,7E)-3,5,6-三羟基-7-巨豆烯-9-酮(11)。其中,化合物5~11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6,8~11均首次从胡椒属植物中分离得到。通过改良的Ellman法测试了所有化合物对乙酰和丁酰胆碱酯酶的抑制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7显示选择性抑制丁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29. 06±0. 32μM。其余化合物在30μM浓度下对乙酰和丁酰胆碱酯酶均不显示抑制活性。采用MTT法测试了所有化合物对肝癌细胞株(Hep G2)的体外细胞毒活性,测试表明所有化合物在30μM浓度下对所测试的细胞株未显示细胞毒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胡椒 化学成分 胡椒属 胆碱酯酶抑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醉木二萜成分及其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李慧娟 全伟 +2 位作者 罗娥娥 秦徐杰 华燕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7-332,共6页
为研究马醉木叶中的二萜成分及其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该研究根据薄层色谱显色特征,使用硅胶、MCI和半制备高效液相等色谱技术对其进行分离与纯化,并通过波谱数据(NMR和MS)分析且结合文献报道数据进行对比,鉴定了所得化合物的结构,同... 为研究马醉木叶中的二萜成分及其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该研究根据薄层色谱显色特征,使用硅胶、MCI和半制备高效液相等色谱技术对其进行分离与纯化,并通过波谱数据(NMR和MS)分析且结合文献报道数据进行对比,鉴定了所得化合物的结构,同时采用Ellman法首次对其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从马醉木叶中分离并鉴定了8个二萜化合物,分别是pierisformoside F(1)、3-epi-grayanotoxinⅩⅧ(2)、3-epi-grayanotoxin B(3)、asebotoxin-X(4)、pierisformosin B(5)、asebotoxinⅢ(6)、rhodojaponinⅢ(7)和pierisformosin C(8)。其中,化合物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8表现出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综上表明,马醉木中含有丰富的二萜成分和活性成分。该研究结果丰富了马醉木的化学成分多样性,为其后续综合开发和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也为寻求更多的活性成分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鹃花科 马醉木 二萜 pierisformoside F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辣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4
6
作者 许敏 赵三军 +1 位作者 宋晖 杨崇仁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3期291-301,共11页
辣木(Moringa oleifera)为辣木科辣木属多年生热带落叶乔木,广泛种植于亚洲和非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广东、台湾、云南等地引种栽培。辣木因生长快速且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被称为"奇迹之树(miracle tree)"。辣木的根、叶... 辣木(Moringa oleifera)为辣木科辣木属多年生热带落叶乔木,广泛种植于亚洲和非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广东、台湾、云南等地引种栽培。辣木因生长快速且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被称为"奇迹之树(miracle tree)"。辣木的根、叶和嫩果可食用,种子可榨油,含油量大于30%。此外,辣木种子含有净水活性很高的蛋白质,这种净水蛋白具有天然、无毒、无副作用、易于降解等特点。此外,辣木主要含有氨基甲酸酯和酚性成分,具有抗菌、降血压、降糖尿病等生理活性。本文主要从化学成分和药理研究出发,围绕辣木的安全性和成分检测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为辣木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木 化学成分 生物活性 安全性 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有效部位复方奇士乐体外抗HIV-1活性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杨柳萌 王睿睿 +3 位作者 张高红 张兴杰 陈纪军 郑永唐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66-571,共6页
目的评价有效部位复方奇士乐(QSL)的体外抗HIV-1药效学。方法通过合胞体抑制、HIV-1感染细胞保护、HIV-1 p24抗原测定等方法检测急性感染中QSL对HIV-1实验株、临床分离株、耐药株的抑制作用和对慢性感染细胞中病毒复制的影响;通过ELISA... 目的评价有效部位复方奇士乐(QSL)的体外抗HIV-1药效学。方法通过合胞体抑制、HIV-1感染细胞保护、HIV-1 p24抗原测定等方法检测急性感染中QSL对HIV-1实验株、临床分离株、耐药株的抑制作用和对慢性感染细胞中病毒复制的影响;通过ELISA方法和荧光法分别检测了QSL体外抑制HIV-1逆转录酶和蛋白酶活性作用。结果有效部位复方制剂QSL能有效地抑制HIV-1ⅢB诱导淋巴细胞病变、保护HIV-1ⅢB感染MT-4细胞死亡、阻断HIV-1ⅢB慢性感染H9细胞与C8166细胞间融合的作用。QSL对HIV-1实验株HIV-1ⅢB、临床分离株HIV-1KM018、耐药株HIV-174V的病毒复制也有较好的抑制作用。QSL抑制HIV活性的作用机制可能为多靶点,主要是抑制HIV逆转录酶、蛋白酶和病毒进入细胞。结论 QSL是具有较好体外抗HIV-1活性的中药有效部位复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有效部分 复方 奇士乐 艾滋病 HIV-1 抗HIV-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baconol的抗肿瘤活性及对DNA拓扑异构酶Ⅱ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刘明华 卿晨 +3 位作者 刘吉开 张雁丽 王蕾 纪舒昱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1224-1228,共5页
目的 研究地花菌提取物Albaconol的体内外抗肿瘤活性及对DNA拓扑异构酶Ⅱ (TOPOⅡ )活性的影响。方法 以人白血病细胞株K5 6 2、人乳腺癌细胞株Bcap 37、人胃腺癌细胞株BGC 82 3和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A5 4 9为模型 ,采用MTT法测试Alb... 目的 研究地花菌提取物Albaconol的体内外抗肿瘤活性及对DNA拓扑异构酶Ⅱ (TOPOⅡ )活性的影响。方法 以人白血病细胞株K5 6 2、人乳腺癌细胞株Bcap 37、人胃腺癌细胞株BGC 82 3和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A5 4 9为模型 ,采用MTT法测试Albaconol对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 ;以小鼠移植性肉瘤S180 和小鼠移植性肝癌H2 2 为模型 ,检测Al baconol静脉给药对肿瘤生长的影响 ;以 pBR32 2DNA为底物 ,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测定Albaconol对肿瘤细胞DNATOPOⅡ活性的影响。结果 Albaconol对K5 6 2、Bcap 37、BGC 82 3、A5 4 9的半数抑制浓度 (IC50 )分别为 (2 4 2±1 77)、(1 88± 1 4 1)、(1 0 4± 0 6 4 )、(1 18± 1 10 )mg·L-1;Albaconol0 87、1 73、3 4 6mg·kg-1剂量组对S180 生长的抑制百分率 (抑瘤率 )分别为 2 8 2 %、4 3 2 %、4 7 4 % ;对H2 2 的抑瘤率分别为 15 6 %、2 2 4 %、37 8% ;Albaconol能明显影响DNATOPOⅡ的活性 ,表现为促进其介导的DNA解旋或断裂 ,并抑制其介导的DNA再连接反应。结论 Alba conol具有较强的体内、外抗肿瘤活性 ,DNATOPOⅡ是其抗肿瘤作用的细胞内靶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baconol MTT法 抗肿瘤 DNA拓扑异构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