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族植物学视角下的森林茶园 被引量:3
1
作者 裴盛基 苟祎 +1 位作者 耿彦飞 王雨华 《中国茶叶》 2022年第12期66-72,共7页
森林茶园源自于古茶林,是历经千百年形成的农用林业生产系统。基于民族植物学的认知理念,根据植被生态学的分类原理和植物群落学的类型划分原则,提出了森林茶园的属性和定义,探讨了森林茶园的文化内涵,揭示了山地民族高超的生态智慧和... 森林茶园源自于古茶林,是历经千百年形成的农用林业生产系统。基于民族植物学的认知理念,根据植被生态学的分类原理和植物群落学的类型划分原则,提出了森林茶园的属性和定义,探讨了森林茶园的文化内涵,揭示了山地民族高超的生态智慧和人与自然融合的生态文明理念。为推进森林茶园的有效保护、可持续利用和创新发展,围绕人与植物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和传统知识及其实践的动态发展两条主线,提出了森林茶园的综合研究思路和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茶林 森林茶园 民族植物学 生态文明 创新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缅甸产青紫葛的化学成分及细胞毒活性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张东东 李兴玉 +3 位作者 刘珮 崔大鹏 王跃虎 杨雪飞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13-621,612,共10页
对缅甸传统上用于抗肿瘤的葡萄科药用植物,青紫葛的块根进行化学成分研究和细胞毒活性评价。采用色谱技术从青紫葛块根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到了19个化合物。基于波谱数据将这1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C-β-D-吡喃葡萄糖基-3,5-二羟基-4-甲氧... 对缅甸传统上用于抗肿瘤的葡萄科药用植物,青紫葛的块根进行化学成分研究和细胞毒活性评价。采用色谱技术从青紫葛块根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到了19个化合物。基于波谱数据将这1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C-β-D-吡喃葡萄糖基-3,5-二羟基-4-甲氧基苯甲酸(1)、picraquassioside D(2)、2-O-β-D-吡喃葡萄糖基氧基-4,6-二羟基异丁基苯基酮(3)、岩白菜素(4)、(-)-蛇葡萄素A(5)、(-)-表儿茶素(6)、(-)-表阿夫儿茶精(7)、(E)-白藜芦醇(8)、4-O-(2-羟基-1-羟甲基乙基)-二氢松柏醇(9)、25-过氧羟基环阿尔廷-23-烯-3β-醇(10)、羽扇豆醇(11)、δ-香树精(12)、palmarumycin SA1(13)、(3R)-palmarumycin BG1(14)、(6R,9S)-roseoside(15)、(-)-南烛木树脂酚-2a-O-β-D-吡喃葡萄糖苷(16)、(-)-南烛木树脂酚-3a-O-β-D-吡喃葡萄糖苷(17)、(+)-异落叶松脂素-3a-O-β-D-吡喃葡萄糖苷(18)以及(+)-南烛木树脂酚-3a-O-β-D-吡喃葡萄糖苷(19)。其中化合物1~4、13和14为酚类,5和8为二苯乙烯类,6和7为黄烷醇,9为苯丙素,10~12为三萜类,15是倍半萜糖苷,16~19为木脂素糖苷。化合物1~3、5~7、9、10、13~19是从该属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青紫葛块根乙醇提取物对人结肠癌SW480细胞株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IC50值为15.12μg/mL。化合物10对人白血病HL-60细胞株和人结肠癌SW480细胞株均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IC50值分别为12.97±0.69和21.08±0.70μM。研究首次对青紫葛块根的化学成分进行报道,并初步验证了缅甸传统医药体系中将其用作抗肿瘤药物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科 青紫葛 传统药物 三萜 细胞毒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叶泽兰的遗传多样性和居群历史动态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潘跃芝 赵玉娟 龚洵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40-350,共11页
异叶泽兰属于菊科泽兰属,是该属分布海拔相对较高的植物,分布在青藏高原东部和横断山海拔1700~3000 m的地区。该文利用ycf6-psbM和rpl32-trnL两个叶绿体DNA(cpDNA)片段以及核DNA片段ITS(nITS)作为分子标记,研究了异叶泽兰的遗传多样性... 异叶泽兰属于菊科泽兰属,是该属分布海拔相对较高的植物,分布在青藏高原东部和横断山海拔1700~3000 m的地区。该文利用ycf6-psbM和rpl32-trnL两个叶绿体DNA(cpDNA)片段以及核DNA片段ITS(nITS)作为分子标记,研究了异叶泽兰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分布特征,探讨了其居群历史动态。结果表明:(1)叶绿体片段联合分析结果显示,异叶泽兰在物种水平遗传多样性水平不高,单倍型多态性指数(H_(d))为0.656,核苷酸多态性(π)为0.00161;而ITS的基因型多态性指数(H d)为0.687,核苷酸多态性(π)为0.00235。(2)cpDNA和nITS分析结果均显示,异叶泽兰居群水平总的遗传多样性大于居群内平均遗传多样性,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居群间,居群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cpDNA:G_(st)=0.679,N_(st)=0.655,F st=0.655;nITS:G_(st)=0.543,N_(st)=0.370,F_(st)=0.584),但是由于N_(st)值小于G_(st)值,因此异叶泽兰的分布不具有明显的谱系地理结构。(3)基于单倍型地理分布以及Network分析推测,横断山区南部(川西南-滇西北)和云南中部可能是异叶泽兰在第四纪冰期时的两个避难所,中性检验和失配分析的结果支持异叶泽兰在冰期后未发生过居群扩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叶泽兰 遗传多样性 居群历史动态 横断山区 避难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