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04篇文章
< 1 2 7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维管植物质体基因组多样性及其获取与应用研究进展
1
作者 陈丽琼 黎若竹 +4 位作者 李鑫 姚昕 杨俊波 李德铢 郁文彬 《广西植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66-482,共17页
维管植物是地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维管植物的系统分类、多样性起源和演化等问题一直备受关注。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维管植物质体基因组序列被解析和发表,为深入认识维管植物多样性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新的证据。该文... 维管植物是地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维管植物的系统分类、多样性起源和演化等问题一直备受关注。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维管植物质体基因组序列被解析和发表,为深入认识维管植物多样性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新的证据。该文介绍了维管植物质体基因组的基本特征和结构多样性,并以寄生植物为例简述了质体基因组退化;回顾了当前主流的质体基因组的测序技术及组装策略,并探讨了获取标本DNA和特殊类群的质体基因组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此外,该文还探讨了质体基因组在系统发育和超级DNA条形码研究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体基因组演化 基因组结构变异 质体基因组获取 系统发育 超级条形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民族植物学——一个新兴的民族植物学研究领域
2
作者 耿彦飞 王雨华 裴盛基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0,共10页
城市民族植物学(urban ethnobotany)是一个新兴的民族植物学研究领域,一般指在城市背景下研究人与植物相互关系的科学,主要关注城市居民(新移民和原住民)利用植物和植物产品的知识。本文系统阐述了城市民族植物学的定义、研究进展和研... 城市民族植物学(urban ethnobotany)是一个新兴的民族植物学研究领域,一般指在城市背景下研究人与植物相互关系的科学,主要关注城市居民(新移民和原住民)利用植物和植物产品的知识。本文系统阐述了城市民族植物学的定义、研究进展和研究内容,并探讨了该研究领域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国外城市民族植物学研究主要聚焦于药用植物知识状况,同时关注庭院与城市绿地的植物多样性及其在塑造城市景观、增强文化认同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作用;国内城市民族植物学研究还包括从农村迁移到城市的人群和受城镇化影响较大的农村地区人群的传统植物知识。城市民族植物学研究内容包括传统植物(如传统食用植物和传统药用植物等)知识的迁移与适应、城市集市植物(产品)、庭院植物、城市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传统生态知识与生态文明建设。如今,城市民族植物学研究面临众多挑战,包括如何防止传统植物知识逐渐消失,如何避免传统植物知识边缘化和同质化,如何长期跟踪特定群体,如何应对文化多样性对居民植物认知及植物使用方式的影响,以及如何增强研究结果的可扩展性、可转移性和解释性。研究者应坚持植物多样性保护、传统文化传承、乡土植物优先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积极组建专业研究团队和机构,设立科学教育中心,并推动城市植物产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民族植物学 民族植物学 传统植物知识 城镇化 跨文化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木本植物油的品质、抗氧化和防紫外线活性研究
3
作者 陈江燕 顾庆慧 +6 位作者 罗兰 李亚 田云才 田勇 张文环 赵鑫 吴明一 《中国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8-113,120,共7页
为了评价美藤果油、牡丹籽油和青刺果油的品质及其开发为功效性护肤品的应用价值,对其品质指标、抗氧化及防紫外线活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3种木本植物油的酸值、碘值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差别较大,其中美藤果油的酸值最低,而其碘值... 为了评价美藤果油、牡丹籽油和青刺果油的品质及其开发为功效性护肤品的应用价值,对其品质指标、抗氧化及防紫外线活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3种木本植物油的酸值、碘值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差别较大,其中美藤果油的酸值最低,而其碘值、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和总多酚含量最高(分别达181.32g/100g、88.78%和70.29mg/100g);3种植物油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顺序为美藤果油>牡丹籽油>青刺果油,且美藤果油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强于维生素E的;3种植物油均具有一定的防紫外线活性,其中美藤果油的紫外吸收能力最强,美藤果油和牡丹籽油对UVB照射后的人角质形成细胞(HaCaT细胞)保护能力及防护其DNA损伤效果较优。综上,美藤果油的品质最优,抗氧化和防紫外线活性最强,可以用于抗氧化及防晒系列功效性护肤品的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藤果油 牡丹籽油 青刺果油 理化性质 抗氧化活性 防紫外线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紫堇属植物新记录——鞘黄堇
4
作者 仝瑞 邓涛 +2 位作者 黄先寒 刘群 陈俊通 《植物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61-565,共5页
在对采自西藏自治区普兰县紫堇属(Corydalis)植物的标本进行鉴定时,发现了中国新记录种——鞘黄堇(Corydalis vaginans Royle),根据标本首次提供了此物种详细的中文形态描述,并配有彩色照片。鞘黄堇隶属狭义的鞘黄堇组(Sect.Ramoso-sibi... 在对采自西藏自治区普兰县紫堇属(Corydalis)植物的标本进行鉴定时,发现了中国新记录种——鞘黄堇(Corydalis vaginans Royle),根据标本首次提供了此物种详细的中文形态描述,并配有彩色照片。鞘黄堇隶属狭义的鞘黄堇组(Sect.Ramoso-sibiricae Fedde s.s),其与角状黄堇(C.cornuta Royle)在形态上较为相似,主要区别特征是鞘黄堇的叶片轮廓三角状,叶背沿脉常具小乳突,叶片末端小裂片常狭披针形至倒卵状长圆形(角状黄堇叶片轮廓常长三角状长圆形,叶背光滑,叶片末端小裂片常宽倒卵形);外花瓣先端具齿状或高或矮的冠突,内花瓣顶端白色(角状黄堇外花瓣先端具全缘的浅冠突,内花瓣顶端常紫黑色);蒴果倒卵形至宽倒卵形,果梗长4~10 mm,种子光滑具光泽(角状黄堇蒴果倒披针形至宽倒卵形,果梗长2~5 mm,种子无光泽密具小乳突)。此次发现进一步为紫堇属植物的分类学研究和资源开发提供了新的数据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鞘黄堇 西藏 新记录 罂粟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珍稀濒危植物越峰杜鹃的开花及传粉生物学研究
5
作者 柳文 李凤娟 +4 位作者 邓毅晖 马永鹏 李伟 张学星 马宏 《植物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66-575,共10页
为揭示越峰杜鹃(Rhododendron yuefengense G.Z.Li)濒危机制及开展相关保护行动,对广西桂林猫儿山国家自然保护区该物种的野生群落进行野外观察和开花及传粉生物学研究,并结合其开花动态、花粉活力与柱头可授性测定、花粉胚珠比(P/O)、... 为揭示越峰杜鹃(Rhododendron yuefengense G.Z.Li)濒危机制及开展相关保护行动,对广西桂林猫儿山国家自然保护区该物种的野生群落进行野外观察和开花及传粉生物学研究,并结合其开花动态、花粉活力与柱头可授性测定、花粉胚珠比(P/O)、杂交指数(OCI)和人工授粉实验等方法探究其繁育系统。结果显示:(1)越峰杜鹃5月中下旬进入盛花期。整个花期持续约40 d,主要访花昆虫为熊蜂;(2)不同开花天数最强花粉活力出现在开花第1天,为83.06%;(3)杂交指数为5,花粉胚珠比范围为244.70~2558.60;(4)人工授粉实验结果显示,越峰杜鹃不存在无融合生殖和风媒传粉,自然对照坐果率为50%,异株异花授粉坐果率为80%。研究结果说明,越峰杜鹃繁育系统为异交为主、自交为辅的兼性异交,需要传粉者,自然条件的主要访花昆虫为熊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峰杜鹃 开花物候 繁育系统 传粉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对囊蕨属一新记录植物——多羽对囊蕨
6
作者 徐国良 陈龙 +3 位作者 林智红 韦宏金 左政裕 周志光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4-391,共8页
【目的】调查赣南九连山地区的蕨类植物资源,为植物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路线调查法对赣南地区分布的野生蕨类植物进行调查,并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存疑种进行研究。【结果】在江西省龙南市龙南镇石峡山发现对... 【目的】调查赣南九连山地区的蕨类植物资源,为植物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路线调查法对赣南地区分布的野生蕨类植物进行调查,并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存疑种进行研究。【结果】在江西省龙南市龙南镇石峡山发现对囊蕨属中国新记录——多羽对囊蕨[Deparia confluens(Kunze)M.Kato]。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该种与D.biserialis(Baker)M.Kato﹑阔基假蹄盖蕨、二型叶对囊蕨近缘,但其叶片狭披针形,厚草质,侧生分离羽片15~30对,羽状浅裂至半裂,小脉2~4对,因此易于与这些近缘种区分。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标准,暂将其评估为近危种。凭证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标本馆(KUN)和中国科学院庐山植物园标本馆(LBG)。【结论】多羽对囊蕨的发现,补充了其种群分布范围,进一步丰富了中国蕨类植物资源和物种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蕨类 多羽对囊蕨 新记录 中国 保护等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兜兰属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7
作者 杨颖婕 黄家林 +1 位作者 胡虹 张石宝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8-112,119,共6页
兜兰属植物最显著的特点是唇瓣呈拖鞋状。该属植物因花形独特、花朵硕大、花色艳丽、花期持久而成为世界著名的观赏兰花,吸引了众多的园艺爱好者。然而,由于生境破坏、过度采挖和非法贸易,兜兰属成为受威胁最严重的植物类群。该属全部... 兜兰属植物最显著的特点是唇瓣呈拖鞋状。该属植物因花形独特、花朵硕大、花色艳丽、花期持久而成为世界著名的观赏兰花,吸引了众多的园艺爱好者。然而,由于生境破坏、过度采挖和非法贸易,兜兰属成为受威胁最严重的植物类群。该属全部物种都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附录I,受到最高等级的保护。本文从迁地保护、野外回归2个方面综述了兜兰属植物的资源保护措施,并从杂交育种、种苗繁殖、人工栽培及花期调控等4个方面概述了兜兰属植物的开发利用现状。为了促进兜兰属植物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今后应坚持对其野外重建种群的长期监测,不断优化幼苗的回归技术,扩大回归的种类和数量,同时应在种质创新、组织培养技术突破、生产技术优化以及产业化示范等方面开展持续研究和重点攻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兜兰 物种保护 野外回归 杂交育种 规模化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我国植物迁地保护的思考 被引量:7
8
作者 孙卫邦 《广西植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06-412,共7页
随着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生物物种正在加速灭绝。植物迁地保护是植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方式,也是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的核心任务。然而,有关植物迁地保护、珍稀濒危植物的概念和范围,以及我国植物迁地保护的目标等问题仍然存在... 随着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生物物种正在加速灭绝。植物迁地保护是植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方式,也是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的核心任务。然而,有关植物迁地保护、珍稀濒危植物的概念和范围,以及我国植物迁地保护的目标等问题仍然存在争议。该文论述了植物迁地保护的概念和我国珍稀濒危植物的界定范围,讨论了最新《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20)》中受威胁种类、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之间的关系,以及我国植物迁地保护的任务和目标,剖析了当前我国植物迁地保护有效性、迁地保护物种的信息档案记录,以及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与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建议。该文可为我国植物迁地保护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珍稀濒危植物 植物多样性保护 迁地保护 保护目标 问题与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古林箐喀斯特森林大样地木本植物区系地理学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刘群 陈文红 +4 位作者 黄红 杨冲 范长丽 张金国 税玉民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947-1960,共14页
该文以云南古林箐25 hm^(2)喀斯特森林大样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样地调查、标本采集及鉴定、植物区系分析、Jaccard相似性系数和主成分分析(PCA)等方式开展工作,目的是探究云南古林箐大样地的区系特征及地位以及与云南补蚌和广西弄岗大样... 该文以云南古林箐25 hm^(2)喀斯特森林大样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样地调查、标本采集及鉴定、植物区系分析、Jaccard相似性系数和主成分分析(PCA)等方式开展工作,目的是探究云南古林箐大样地的区系特征及地位以及与云南补蚌和广西弄岗大样地之间的地理联系。结果表明:(1)DBH≥1 cm的木本植物约有78科238属406种(含种下单位且不包括木质藤本)。(2)该大样地科以含2~5种和含1种的科占优势,分别占总科数的37.18%和34.62%,属以含2~4种和含1种的属占优势,分别占总属数的30.25%和65.13%。(3)通过对科和属分布区类型进行分析,发现科的分布区类型有9种类型和7种变型,其中“泛热带分布”的类型占比最大,占50.77%,热带区系成分与温带区系成分的比值(R/T)为4.42;属的分布区类型有11种,以“热带亚洲成分”为主,“泛热带成分”和“旧世界热带成分”次之,分别占33.47%、18.22%、13.98%,R/T为10.25。(4)云南古林箐、云南补蚌和广西弄岗大样地科和属组成的Jaccard相似性系数比较显示古林箐和补蚌具有最高的科和属相似性系数(分别为0.674和0.395),补蚌和弄岗的科和属的相似性系数最低(分别为0.575和0.297)。(5)属的植物区系谱PCA分析与属的相似性系数分析结果类似,但是科的PCA分析结果与科的相似性分析结果不同,科PCA分析结果显示古林箐和弄岗具有更多的地理联系。综上认为,该样地科属组成丰富、热带性质显著、区系起源古老、过渡地位明显、区系联系广泛。物种组成和植物区系谱比较不能得出上述3个地区一致的地理联系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区系谱 植物区系地理 古林箐 滇东南 热带喀斯特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两种紫堇属植物新记录——中尼黄堇和厚叶紫堇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舜铨 陈俊通 +1 位作者 邓涛 李志敏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5-281,共7页
在对2018年采自西藏自治区的高山冰缘带紫堇属(Corydalis)植物的标本进行鉴定时,发现两个中国新记录种——中尼黄堇(C.filicina Prain)和厚叶紫堇(C.crassifolia Royle),本文根据标本首次提供了物种详细的中文形态描述和彩色照片。中尼... 在对2018年采自西藏自治区的高山冰缘带紫堇属(Corydalis)植物的标本进行鉴定时,发现两个中国新记录种——中尼黄堇(C.filicina Prain)和厚叶紫堇(C.crassifolia Royle),本文根据标本首次提供了物种详细的中文形态描述和彩色照片。中尼黄堇与角状黄堇(C.cornuta Royle)在形态上较为相似,主要区别在于中尼黄堇茎纤细;外花瓣龙骨状突起的先端部位具暗紫红色斑块或无;上花瓣的瓣片宽展,3裂,具极矮的鸡冠状突起;距平直,圆筒状,与花瓣片近等长;下花瓣近菱形,先端骤缩为短尖头;柱头方形,具10个乳突。厚叶紫堇在形态上与囊果紫堇(C.retingensis Ludlow)相似,区别在于其具有不同的叶形及叶裂、总状花序、不增粗果梗。此次新发现丰富了西藏紫堇属植物的物种多样性,为紫堇属植物的区系研究和资源开发提供了新的数据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尼黄堇 厚叶紫堇 中国 新记录 罂粟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札达县藏族有用野生植物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蔺蕾 丁晓勇 +4 位作者 胡华斌 张德政 吴国茂 梅任强 王雨华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976-1988,共13页
野生植物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藏区人民提供了诸多生计必需品。札达县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的西南部,与印度相邻,是通往南亚的重要通道。该地属于高原亚寒带干旱气候区,藏族在适应恶劣的环境中掌握了丰富的... 野生植物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藏区人民提供了诸多生计必需品。札达县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的西南部,与印度相邻,是通往南亚的重要通道。该地属于高原亚寒带干旱气候区,藏族在适应恶劣的环境中掌握了丰富的野生植物利用的传统知识。为全面系统地调查、记录和研究札达县藏族对野生植物的传统利用知识,该研究采用民族植物学的调查研究方法,共访谈了173位信息报告人,记录了3639条利用报告(UR),并采用利用价值(UV)、文化价值指数(CV)和文化重要性指数(CII)等定量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札达县藏族掌握着丰富的野生植物利用传统知识,119种可利用野生植物,分属40科83属。(2)该地野生植物利用类别多样,有8个利用类别,并且多种植物同时具有2种及以上用途。(3)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植物是葛缕子(Carum carvi)(UV=1.220)、冻原白蒿(Artemisia stracheyi)(UV=0.919)、心叶大黄(Rheum acuminatum)(UV=0.890)、柏木属(Cupressus sp.)(UV=0.769)和异株荨麻(Urtica dioica)(UV=0.757),这些植物和当地藏族的生活息息相关。(4)复杂多样的高原环境显著影响该地区野生植物的利用。该研究不仅系统地记录了札达县野生植物利用的知识和特征,有助于该地区植物资源的深入挖掘与利用,促进传统知识的传承,而且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植物学 生物多样性 西藏札达县 藏族 传统知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分类学发展前瞻——从“描述”转向“解释”
12
作者 孙航 《植物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共2页
1分类学发展瓶颈问题植物分类学是一门发展相对成熟又是以描述为主的学科。随着各类植物志或有关专著等工作的完成,学科发展遇到了“瓶颈”,甚至成为了需要扶持或“拯救”的学科。2分类学发展转向预测分类学的发展应该注入新的技术方法... 1分类学发展瓶颈问题植物分类学是一门发展相对成熟又是以描述为主的学科。随着各类植物志或有关专著等工作的完成,学科发展遇到了“瓶颈”,甚至成为了需要扶持或“拯救”的学科。2分类学发展转向预测分类学的发展应该注入新的技术方法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提升植物分类的准确性、高效性及方便性,以及支撑其他学科发展和服务社会需求的重要的基础性和不可替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分类学 分类性状 发展前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鹰爪花属植物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赵培 刘水林 +1 位作者 陈银 黄胜雄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972-1997,共26页
鹰爪属植物在全球范围内现存100多种,在我国有4种,主要分布在南部,有悠久的药用历史,主要用于疟疾、风湿等顽疾。经现代药化学和药理学研究证实该属植物的化学成分种类多样,涉及十几个分类,主要有生物碱类、萜类、甾体类、环己烯类、黄... 鹰爪属植物在全球范围内现存100多种,在我国有4种,主要分布在南部,有悠久的药用历史,主要用于疟疾、风湿等顽疾。经现代药化学和药理学研究证实该属植物的化学成分种类多样,涉及十几个分类,主要有生物碱类、萜类、甾体类、环己烯类、黄酮类、醌类、苯丙素类及挥发油等,生物活性也十分丰富,具有抗肿瘤、抗菌、抗病毒、抗疟、抗虫、抗生育、抗凝血、抗血小板、抗氧化和细胞保护作用等。本文对其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进行详细综述,为其资源开发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鹰爪属 阿朴菲 倍半萜 物质基础 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明地区22种苦苣苔科植物引种综合评价
14
作者 周群 段登文 +3 位作者 温放 亚吉东 蔡磊 孟静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9期80-89,共10页
【目的】筛选在昆明地区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的苦苣苔科植物,为苦苣苔科植物开发、推广及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保存率、长势、病虫害等7个指标对贵港报春苣苔、中华报春苣苔、长茎芒毛苣苔等22种苦苣苔科植物进行生长... 【目的】筛选在昆明地区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的苦苣苔科植物,为苦苣苔科植物开发、推广及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保存率、长势、病虫害等7个指标对贵港报春苣苔、中华报春苣苔、长茎芒毛苣苔等22种苦苣苔科植物进行生长状况评价,并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22种苦苣苔科植物的花色、叶长、株型等17个指标进行观赏性状评价。【结果】生长状况评价方面,所有种类均能正常越冬并开花,其生长状况可被划分为5个等级,其中,生长优良(Ⅰ)、生长良好(Ⅱ)、生长一般(Ⅲ)和生长不良(Ⅳ)的种分别占总数的18.18%、27.27%、13.64%和40.91%,无全部死亡(Ⅴ)的种。观赏性状评价方面,在17个指标中花色、群体花期和花茎轴长占重要因素,花序繁密度、花筒长度、叶面斑纹、生长状况和株型因素次之。根据每个物种的综合评价分值,将22个苦苣苔科植物划分为3个等级:一级总分≥3.0,观赏性最强,包括贵港报春苣苔、中华报春苣苔等6个种;二级总分2.5~3.0,包括长柱报春苣苔、焰苞报春苣苔等12个种;三级总分≤2.5,包括冬花报春苣苔、龙氏报春苣苔等4个种。【结论】贵港报春苣苔、中华报春苣苔、长茎芒毛苣苔、烟叶报春苣苔、圆叶汉克苣苔和斑叶汉克苣苔6个一级种适宜在昆明地区引种应用;长柱报春苣苔、焰苞报春苣苔、齿叶吊石苣苔、柳江报春苣苔、爱子报春苣苔、川鄂粗筒苣苔等、黄花牛耳朵、河池报春苣苔和革叶光叶苣苔12个二级种要按实际需求选择性引种;冬花报春苣苔、龙氏报春苣苔、单座苣苔和紫花苣苔4个三级种不适合在昆明地区引种栽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苣苔 观赏植物 适应性 AHP法 引种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植物标本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及挑战 被引量:3
15
作者 朱光福 伊廷双 刘杰 《广西植物》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1期127-141,共15页
全球自然历史博物馆中保存着约3.9亿份植物标本,这些标本为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近20年来,随着标本数字化的发展,数字植物标本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数字植物标本不仅为标本传统的用途提供了便利,而且衍生出了新的研究主题... 全球自然历史博物馆中保存着约3.9亿份植物标本,这些标本为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近20年来,随着标本数字化的发展,数字植物标本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数字植物标本不仅为标本传统的用途提供了便利,而且衍生出了新的研究主题和方向。鉴于目前中文文献中缺乏数字植物标本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概述及所面临挑战的分析,该文概述了全球植物标本数字化的现状,并对数字标本在生物地理学、入侵生物学、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学等领域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综述。主要集中在以下5个方面:(1)生物地理学研究中物种分布格局及其成因;(2)编制入侵植物名录、重建入侵历史和预测入侵风险;(3)气候变化情景下植物分布格局的变迁机制;(4)生物多样性编目和保护区规划;(5)其他相关应用(如农业和民族药物学等)。最后,针对数字植物标本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应对策略,同时提出开发将数字标本与其他学科大数据进行整合分析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工具,为植物学及相关学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标本 数字标本 生物地理学 入侵生物学 气候变化 保护生物学 生物多样性 民族药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易危植物大喇叭杜鹃的传粉生物学研究
16
作者 田晓玲 陶飘飘 +1 位作者 黄承玲 张长芹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820-1827,共8页
【目的】探讨大喇叭杜鹃野外自然种群的传粉及繁殖生物学特征,为小种群物种的保护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在野外条件下,通过研究大喇叭杜鹃花部特征、传粉昆虫及访花特性、花气味、繁育系统揭示其传粉及繁殖生物学特性。【结果】... 【目的】探讨大喇叭杜鹃野外自然种群的传粉及繁殖生物学特征,为小种群物种的保护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在野外条件下,通过研究大喇叭杜鹃花部特征、传粉昆虫及访花特性、花气味、繁育系统揭示其传粉及繁殖生物学特性。【结果】(1)相比已经报道的杜鹃花属广布物种,大喇叭杜鹃花粉活力较低,而柱头活力强,持续时间较长。(2)大喇叭杜鹃白天的主要传粉昆虫为中华蜜蜂;花朵主要挥发物1,8-桉叶素可能夜间吸引蛾类传粉。(3)大喇叭杜鹃繁育系统属于自交亲和、异交、需要传粉者。【结论】大喇叭杜鹃的花部形态有避免主动自交的趋势,同时花粉活力低,但持续强的柱头可授性可能是植物适应传粉效率较低的一种策略。传粉昆虫白天以中华蜜蜂为主,夜间可能有蛾类传粉,其繁育系统为自交亲和,在向兼性混合交配模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喇叭杜鹃 传粉生物学 繁育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煨桑植物的民族植物学调查研究
17
作者 张雄 冯浩文 +2 位作者 王瑾 蔺蕾 王雨华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961-1975,共15页
煨桑是青藏高原上独具民族文化特色的民俗活动,在藏族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青藏高原上有着丰富的煨桑植物资源和相关的煨桑文化知识,为调查、记录和研究藏族煨桑植物和相关传统知识,该研究团队先后在中国西藏自治区进行了4次煨... 煨桑是青藏高原上独具民族文化特色的民俗活动,在藏族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青藏高原上有着丰富的煨桑植物资源和相关的煨桑文化知识,为调查、记录和研究藏族煨桑植物和相关传统知识,该研究团队先后在中国西藏自治区进行了4次煨桑植物的民族植物学调查,访谈了23个乡镇的459位信息报告人,记录了19科36属83种煨桑植物和相关传统知识。结果表明:(1)不同地区、年龄、性别的人们普遍掌握着丰富的煨桑植物知识。(2)青稞(Hordeum vulgare var.coeleste)、滇藏方枝柏(Juniperus indica)、髯花杜鹃(Rhododendron anthopogon)的文化价值指数(CV)较高,是煨桑活动中非常重要的3种植物。(3)煨桑植物的利用呈现出地域性和替代性的特点,展现出当地人对煨桑植物资源科学管理和可持续采集的实践经验。该研究将有助于煨桑文化的传承以及煨桑植物资源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煨桑植物 民族植物学 资源管理 可持续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明植物园蚂蚁物种多样性
18
作者 祁彪 陈高 +5 位作者 徐正会 张翔 李彪 冉茂君 罗成龙 袁定宇 《中南农业科技》 2024年第9期93-98,共6页
为揭示植物异地保育对蚂蚁(Pheidole megacephala)物种多样性的影响,采用搜索调查法研究了昆明植物园的蚂蚁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在昆明植物园7个特色园区4个季节采获蚂蚁6亚科22属41种。4个季节蚂蚁物种丰富度顺序为夏季>秋季>... 为揭示植物异地保育对蚂蚁(Pheidole megacephala)物种多样性的影响,采用搜索调查法研究了昆明植物园的蚂蚁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在昆明植物园7个特色园区4个季节采获蚂蚁6亚科22属41种。4个季节蚂蚁物种丰富度顺序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多样性指数顺序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4个季节蚂蚁群落之间相似性系数在0.57~0.78,处于中等相似至极相似水平。7个特色园区蚂蚁物种丰富度顺序为茶花园>树木园=蔷薇园>杜鹃园=百草园>裸子植物园=观叶观果园,多样性指数顺序为树木园>茶花园>杜鹃园>蔷薇园>观叶观果园>裸子植物园>百草园,7个特色园区蚂蚁群落间相似性系数在0.45~0.72,处于中等不相似至中等相似水平。在季风气候影响下,昆明植物园蚂蚁物种多样性季节变化明显,气温和湿度是影响蚂蚁生存的主要因素。蚂蚁物种丰富度与乔木郁闭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说明植被类型是影响蚂蚁群落结构的重要因素。在空间范围有限、海拔相差不大的昆明植物园内,蚂蚁物种的交流相对频繁,蚂蚁群落之间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蚂蚁(Pheidolemegacephala) 群落结构 物种多样性 季节变化 昆明植物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金花茶叶的化学成分研究
19
作者 唐剑东 刘云 +6 位作者 王卫华 武波晓 唐军荣 张颖君 张贵良 阚欢 赵平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5-220,共6页
采用大孔树脂D101、硅胶、MCI、Sephadex LH-20、高效液相等多种色谱分离技术对云南金花茶叶甲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物进行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分离化合物的结构。结果表明:从云南金花茶叶中首次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分... 采用大孔树脂D101、硅胶、MCI、Sephadex LH-20、高效液相等多种色谱分离技术对云南金花茶叶甲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物进行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分离化合物的结构。结果表明:从云南金花茶叶中首次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黑麦草内酯(1)、去氢催吐萝芙木醇(2)、chakyunglupulin A(3)、丁香醛(4)、伞形花内酯(5)、1H-吲哚-3-甲醛(6)、香豆素(7)、绿原酸(8)、对香豆酸(9)、没食子酸甲酯(10)、没食子酸(11)、表儿茶素(12)、儿茶素(13)、山奈酚(14)、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15)、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16)、异牡黄素(17)。其中化合物chakyunglupulin A为首次从山茶属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金花茶 乙酸乙酯 萃取物 化学成分 分离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拟南芥NBS1可变剪切体响应DNA损伤修复的功能研究
20
作者 浦霞 吕春桃 +3 位作者 张宇 徐慧妮 余迪求 孙旭东 《华北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4-92,共9页
DNA损伤会对植物的生长发育造成严重的影响,NBS1是参与损伤修复的重要基因,为研究NBS1与其可变剪切体NBS1-3之间的功能差异。根据NBS1和NBS1-3基因序列分别设计特异性引物,以野生型拟南芥叶片RNA反转录得到的cDNA第一链为模板,克隆NBS1... DNA损伤会对植物的生长发育造成严重的影响,NBS1是参与损伤修复的重要基因,为研究NBS1与其可变剪切体NBS1-3之间的功能差异。根据NBS1和NBS1-3基因序列分别设计特异性引物,以野生型拟南芥叶片RNA反转录得到的cDNA第一链为模板,克隆NBS1和NBS1-3,对2个基因序列和蛋白质三维结构进行分析。同时,创制了NBS1、NBS1-3过表达株系,获得突变体nbs1纯合株系,并检测NBS1基因在NBS1及NBS1-3过表达植株的相对表达量。为进一步阐明NBS1与可变剪接体NBS1-3之间的功能差异,用0.6 mmol/L甲基黄酸甲酯(MMS)对野生型、nbs1突变体和过表达植株进行处理,观察损伤面积。定量检测结果显示,NBS1基因在NBS1及NBS1-3过表达植株的表达量均高于野生型。根尖PI染色结果表明,0.6 mmol/L MMS处理后,nbs1突变体植株相对损伤面积最大,而NBS1-3过表达植株相对损伤面积最小,其次依次为NBS1过表达植株和野生型。因此,在DNA损伤修复方面,NBS1-3可能比NBS1发挥更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南芥 NBS1 可变剪切 DNA损伤修复 功能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