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便携式电子支气管镜在灵长类动物模型疾病检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韩建保 宋天章 +5 位作者 刘丰亮 杨翔 刘超 靳林 李明华 郑永唐 《贵州畜牧兽医》 2021年第5期37-40,共4页
为推进便携式电子支气管镜在疾病动物模型中的应用,文章结合实际操作经验,介绍了便携式电子支气管镜在灵长类动物呼吸系统中进行组织观察、活检、肺灌洗,以及在食管和胃内进行组织观察和活检操作的技术要点。
关键词 便携式电子支气管镜 非人灵长类动物 动物模型 插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标识系统设计设置方法探讨 被引量:2
2
作者 韩建保 李明华 +2 位作者 冯小丽 杨丽梅 郑永唐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301-304,309,共5页
针对生物安全实验室标识系统建设不够完善的现状,结合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的特点和标识系统建设的经验,探讨最有效、最直接、最形象的标识系统设计设置的方法和手段。通过建立良好的全方位的标识系统,在安全、醒目、便利、协调的原则和... 针对生物安全实验室标识系统建设不够完善的现状,结合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的特点和标识系统建设的经验,探讨最有效、最直接、最形象的标识系统设计设置的方法和手段。通过建立良好的全方位的标识系统,在安全、醒目、便利、协调的原则和一致性和秩序性的指导下,符合审美,材料安全环保的标识和标识系统可以很好地降低生物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通过规范化、人性化、简洁化的标识系统可以很好完善安全管理体系,不仅实现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而且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避免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为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保驾护航,保障实验室在科研、研发、教学等各项事业上快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安全实验室 生物危害 标识 标识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进入细胞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3
作者 龙昕雁 罗荣华 郑永唐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037-1041,共5页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是导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大流行的病原体。当前对SARS-CoV-2的生命周期尚不完全清楚,至今只有瑞德西韦一种抗病毒药物获得美国FDA批准用于COVID-19的临床治疗。虽然已有多种新冠疫苗上市,但不断出现...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是导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大流行的病原体。当前对SARS-CoV-2的生命周期尚不完全清楚,至今只有瑞德西韦一种抗病毒药物获得美国FDA批准用于COVID-19的临床治疗。虽然已有多种新冠疫苗上市,但不断出现的病毒突变株影响了疫苗的有效性,导致疫苗的持久性及安全性需进一步评估。因此,药物治疗及预防仍是应对新冠疫情的有效方式。通过综合现有文献对SARS-CoV-2进入细胞的分子机制进行简要总结,确定这一病毒主要通过两种途径进入细胞:病毒与细胞膜发生膜融合后进入细胞或与内体发生膜融合后进入细胞。此外,通过对已报道的SARS-CoV-2进入细胞抑制剂进行总结,并根据抑制剂起效的靶点对抑制剂进行分类,期望为抗SARS-CoV-2药物的后续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进入抑制剂 刺突蛋白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 跨膜丝氨酸蛋白酶2 组织蛋白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来源抗HIV天然化合物研究最新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杨金轩 方浩 +1 位作者 陈欢 郑永唐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22年第7期1250-1260,1222,共12页
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目前尚无彻底根除HIV/AIDS的药物,也无相关疫苗研制成功。植物来源的天然产物... 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目前尚无彻底根除HIV/AIDS的药物,也无相关疫苗研制成功。植物来源的天然产物由于种类丰富、结构多样、毒副作用小等诸多优点,成为艾滋病防治药物或先导化合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简要综述了近5年来具有抗HIV活性的植物来源天然化合物的研究进展,期望通过对其相关研究进展的总结,为抗HIV药物开发提供有潜力的先导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来源 天然产物 人免疫缺陷病毒 抗HIV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MP差异调控CD39^(+)、CTLA-4^(+)、PD-1^(+)T细胞亚群产生
5
作者 蔡雨俊 郝振平 +1 位作者 郑永唐 田仁荣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471-2477,共7页
目的:分析CD39、CTLA-4及PD-1在T细胞上的表达及表达模型,探讨环磷酸腺苷(cAMP)对其表达的影响,解析调控其表达的关键通路。方法:通过腺苷酸环化酶(ACs)激活剂、磷酸二酯酶(PDE)抑制剂、蛋白激酶A(PKA)抑制剂以及PKA-CREB抑制剂等小分... 目的:分析CD39、CTLA-4及PD-1在T细胞上的表达及表达模型,探讨环磷酸腺苷(cAMP)对其表达的影响,解析调控其表达的关键通路。方法:通过腺苷酸环化酶(ACs)激活剂、磷酸二酯酶(PDE)抑制剂、蛋白激酶A(PKA)抑制剂以及PKA-CREB抑制剂等小分子化合物体外刺激猕猴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CD39、CTLA-4、PD-1阳性(CD39^(+)、CTLA-4^(+)、PD-1^(+))T细胞的比率变化,分析其表达模式,对比小分子对表达/共表达的阳性细胞比率的影响,明确表达模式及调控表达的分子与通路。结果:正常猕猴的CD4^(+)T和CD8^(+)T细胞中CD39^(+)、CTLA-4^(+)和PD-1^(+)细胞比率较低,且阳性细胞主要表达其中一种分子;增加胞内cAMP浓度,不影响CD39^(+)T细胞比率,显著增加CTLA-4^(+)T细胞比率,降低PD-1^(+)CD8^(+)T细胞比率,涉及细胞群为CTLA-4和PD-1单表达的细胞群;抑制PKA活性可降低PDE广谱抑制剂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IBMX)对CTLA-4表达的增效作用,但不影响PD-1的表达;交换蛋白激动剂不影响CTLA-4的表达,但下调PD-1^(+)CD4^(+)/CD8^(+)T细胞比率;PDE4B选择性抑制剂对CTLA-4的上调作用与IBMX相似,而PDE3和PDE5A选择性抑制剂对PD-1表达的调控与IBMX相似。结论:CD39、CTLA-4和PD-1在T细胞上有不同表达模型,但受cAMP水平不同的调控,且参与表达调控的cAMP下游信号通路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39 CTLA-4 PD-1 CAMP T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