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塔里木河下游地区新生林地滴灌后土壤水盐再分布特征 被引量:2
1
作者 赵新风 王春芳 +1 位作者 徐海量 叶茂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9-54,共6页
以塔里木河下游农二师35团8连绿洲-荒漠交界处滴灌条件下的新生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对滴灌结束24 h后的土壤水分、盐分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水平方向上,各点处纵剖面土壤含水率随着距滴头距离的增加逐渐下降,至距滴头75 cm处达... 以塔里木河下游农二师35团8连绿洲-荒漠交界处滴灌条件下的新生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对滴灌结束24 h后的土壤水分、盐分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水平方向上,各点处纵剖面土壤含水率随着距滴头距离的增加逐渐下降,至距滴头75 cm处达最低值;而各点处土壤纵剖面含盐量则随着距滴头距离的增加逐渐上升,至距滴头75cm处达到峰值。垂直方向上,无论水分还是盐分,在20—40 cm土层含量较高,至中下层趋于下降。水平方向上,随着距滴头距离的增加,滴头处土壤剖面含水率与其他点处土壤剖面含水率的相关性依次递减,距滴头75 cm处土壤剖面含盐量与其他点处土壤剖面含盐量的相关性依次递增;垂直方向上,与20—40 cm土层含水率相关性较强的是0—20 cm土层,在α=0.01水平上呈显著相关,其次是40—60 cm土层,在α=0.05水平上呈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林 滴灌 水分 盐分 再分布 塔里木河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滴灌沙枣防护林土壤盐分分布特征
2
作者 赵新风 徐海量 +1 位作者 张鹏 刘新华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45-250,共6页
利用3年(2008-2011年)的野外对比试验与长期实地监测数据,分析喀拉米吉绿洲滴灌沙枣(Elaeagnus angustifolia)防护林地的土壤盐分及动态情况。结果表明:(1)林地在滴灌与不滴灌条件下,土壤盐分含量差异显著(p<0.05)。在不同灌水量条件... 利用3年(2008-2011年)的野外对比试验与长期实地监测数据,分析喀拉米吉绿洲滴灌沙枣(Elaeagnus angustifolia)防护林地的土壤盐分及动态情况。结果表明:(1)林地在滴灌与不滴灌条件下,土壤盐分含量差异显著(p<0.05)。在不同灌水量条件(单株单次灌水18,30,48L)下的林地土壤盐分含量与分布特征不相同,其中单株单次灌水48L处理与对照相比,土壤盐分含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3种不同灌水量处理(18,30,48L)分别使30cm以上土层、50cm以上土层、整个根系土层的盐度值低于1.4mS/cm;(2)在沙枣生育期内,土壤盐分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且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不同深度(20,40,60cm)的土壤盐分上升趋势有差异,其中40cm深处土壤盐分上升趋势最显著,20cm与60cm深处趋势水平差异不大;(3)在1个灌溉周期内(20d),林地土壤盐分动态表现为集中-均匀-集中的过程。停水后第2天,上层土壤盐分含量明显下降,滴灌将盐分压于30cm以下,并集中于40-60cm土层;停水后第4~8天,整个观测范围内的剖面土壤盐分明显下降,原聚集于中土层的盐分基本消失,从而使停水后第4~8天土壤盐分淋洗效果最显著;停水后第12天,剖面高盐分土层又重新出现,然后随着时间的延续高盐分土层愈加明显。因此,随着1个灌溉周期的结束,高含盐量土层的位置逐渐上移,其范围逐步扩大;(4)本试验中,在种植的第2~3年,水分供给不足是沙枣成活率低、生长量低的主要原因,而影响沙枣第1年成活率的是土壤次生盐渍化(盐分高达5~9mS/cm)。滴灌洗盐只是局部,建议滴灌防护林1年采取1次大水漫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枣 防护林 土壤盐分 滴灌 塔里木河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水埋深和土壤质地对胡杨实生幼苗根系生长及构型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丁晓雪 赵成义 +1 位作者 曾勇 马晓飞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35-241,248,共8页
为揭示生长在不同地下水埋深和土壤质地的胡杨实生幼苗根系的不同生长适应策略,以胡杨实生幼苗为试验材料,设置30(A_(1)),60(A_(2)),90 cm(A_(3))3个地下水埋深处理,砂土(B_(1))、砂壤土(B_(2))和黏壤土(B_(3))3种土壤质地处理,研究了... 为揭示生长在不同地下水埋深和土壤质地的胡杨实生幼苗根系的不同生长适应策略,以胡杨实生幼苗为试验材料,设置30(A_(1)),60(A_(2)),90 cm(A_(3))3个地下水埋深处理,砂土(B_(1))、砂壤土(B_(2))和黏壤土(B_(3))3种土壤质地处理,研究了塔里木河流域地下水埋深和土壤质地对胡杨(Populus euphratica)实生幼苗根系生长及构型的影响。结果表明:(1)地下水埋深的增加,可促进胡杨幼苗根系形态的发育和根系生物量的积累,胡杨幼苗扎根深度、根系总长度、根系总体积和根系总表面积均在A_(3)B_(2)处理下达到最大值。(2)根系消弱系数(β)、R_(50)和R_(90)(50%和90%根系生物量分布深度)均与地下水埋深呈正比关系,土壤深层根系生物量随地下水埋深的加深而增加,A_(2)和A_3地下水埋深下根系生物量呈B_(2)>B_(3)>B_(1)的变化趋势;胡杨细根生物量在各处理下其土壤垂直分布均呈"单峰型"曲线变化规律。(3)根系平均连接长度随地下水埋深的加深而增加,在A_(3)B_(1)处理下达到最大14 cm。B_(2)和B_(3)条件下幼苗根系随地下水埋深的增加逐渐由趋向叉状型分支结构转变为趋向鲱骨型分支结构;各B_(1)处理下根系拓扑参数较大,幼苗根系分支结构一直趋向鲱骨型分支结构。研究结果可为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系构型 地下水埋深 土壤质地 胡杨实生幼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