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蒙古野驴生境格局动态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19
1
作者 陈晨 邵长亮 +4 位作者 葛炎 汪沐阳 张晓晨 徐文轩 杨维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056-2066,共11页
人类干扰导致的生境丧失与破碎化严重影响野生动物生存。基于2005年至2019年在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开展野外调查所获数据,选取影响蒙古野驴生境选择的关键环境因子,采用最大熵模型(MaxEnt)模拟矿业开发前(2005年)、... 人类干扰导致的生境丧失与破碎化严重影响野生动物生存。基于2005年至2019年在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开展野外调查所获数据,选取影响蒙古野驴生境选择的关键环境因子,采用最大熵模型(MaxEnt)模拟矿业开发前(2005年)、矿业开发顶峰时(2011年)以及矿区生态修复和道路修建(2019年)三个时期的蒙古野驴适宜生境空间分布。选取相关的景观格局指数,分析了近15年来保护区内蒙古野驴生境格局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蒙古野驴的适宜生境主要分布于保护区中部,水源是影响蒙古野驴生境质量的关键自然因素。2005—2019年间该保护区蒙古野驴的生境经历了由较好状态到恶化,随后逐渐恢复的过程。矿业开发前蒙古野驴高适宜生境面积最大(2022.31 km^(2)),生境破碎化程度低,总体生境质量较好。矿业开发顶峰时蒙古野驴的适宜生境向保护区北部转移,适宜生境大面积丧失,其中高适宜生境面积减少了30.28%,且生境斑块面积小,形状不规则、离散和破碎化程度高,严重威胁蒙古野驴生存。矿区生态修复和道路建设后,大多数已修复的矿区重新成为蒙古野驴的适宜生境,保护区内蒙古野驴适宜生境面积较矿业开发时增加了556.31 km^(2),但仍处于破碎隔离状态;道路沿线适宜生境丧失严重,蒙古野驴对其明显回避。基于上述研究结果,针对蒙古野驴生境保护提出了具体措施,为卡山保护区蒙古野驴生境恢复及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野驴 矿业开发 道路 生境适宜性 生境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道路对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大沙鼠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9
2
作者 汪沐阳 吉晟男 +3 位作者 邵长亮 徐文轩 陈晨 杨维康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7,共7页
道路交通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枢纽,了解道路如何影响野生动物种群的连通性是道路生态学的挑战之一。小型哺乳动物作为检验环境影响的指示物种,对维持生态系统健康有重要作用。2020年7月10—17日,调查了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 道路交通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枢纽,了解道路如何影响野生动物种群的连通性是道路生态学的挑战之一。小型哺乳动物作为检验环境影响的指示物种,对维持生态系统健康有重要作用。2020年7月10—17日,调查了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内国道216、县级道路和沙石道路3种不同类型道路对大沙鼠Rhombomys opimus分布(洞穴数量、洞群数量和洞群面积)的影响。研究发现,保护区内3种道路对大沙鼠分布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国道216、县级道路和沙石道路。3种道路主要影响大沙鼠的洞群数量和洞群面积。洞群数量的峰值出现在国道216两侧800 m,远高于县级道路的100 m和沙石道路的10 m。国道216和县级道路两侧洞群面积峰值出现在800 m,洞群面积并未随距沙石道路距离而改变。路面基质而非车流量可能是3种道路对大沙鼠影响显著不同的主要原因。本研究可为保护区内道路管理提供重要的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沙鼠 准噶尔荒漠 道路网络 生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羊生态生物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6
3
作者 陈晨 张楚婕 +1 位作者 汪沐阳 杨维康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92-600,共9页
岩羊Pseudois nayaur是一种典型的高山有蹄类动物,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为我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作为食物链的一个环节,岩羊是雪豹Panthera uncia的主要食物来源,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有着非常重要的生态... 岩羊Pseudois nayaur是一种典型的高山有蹄类动物,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为我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作为食物链的一个环节,岩羊是雪豹Panthera uncia的主要食物来源,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有着非常重要的生态意义。为有效保护该物种,国内外学者针对岩羊的生态生物学开展了大量研究。本文从岩羊的形态特征与分类学、地理分布与种群动态、食性、栖息地选择与生境适宜性评价、集群特征、行为和繁殖生态等方面综述了该物种的研究进展,建议在种群动态、与同域分布的其他有蹄类物种的竞争关系、气候变化下的生境质量评估、亚种划分和高原适应机制等方面加强岩羊的基础性研究,以期为岩羊生态与保护研究的开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羊 形态 种群动态 栖息地选择 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年极端干旱对准噶尔假木贼群落叶片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影响
4
作者 张雯 臧永新 +7 位作者 徐文轩 尹本丰 张静 张署军 彭兰 买买提明·苏来曼 劳系安 张元明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7470-7481,共12页
近年来,干旱半干旱地区极端干旱事件日益频繁并深刻影响着荒漠生态系统功能。植物叶片中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可反映植物对水分亏缺的响应及适应程度,然而荒漠植物NSC对极端干旱事件的响应敏感性和适应策略仍有待研究。以新疆准噶... 近年来,干旱半干旱地区极端干旱事件日益频繁并深刻影响着荒漠生态系统功能。植物叶片中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可反映植物对水分亏缺的响应及适应程度,然而荒漠植物NSC对极端干旱事件的响应敏感性和适应策略仍有待研究。以新疆准噶尔盆地东缘盐生假木贼(Anabasis salsa)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连续7年减少60%降水量的野外控制实验模拟极端干旱,探讨优势植物叶片NSC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敏感性与适应机制。结果表明:(1)准噶尔荒漠盐生假木贼群落不同物种叶片NSC对极端干旱的响应敏感性不同。具体而言,琵琶柴(Reaumuria songarica)通过淀粉水解为可溶性糖抵御干旱,表现为淀粉和NSC含量均显著减少,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增加;盐生假木贼和博洛塔绢蒿(Seriphidium borotalensis)通过光合作用积累可溶性糖和NSC来抵御干旱,表现为可溶性糖和NSC含量均显著增加,淀粉含量无显著变化;驼绒藜(Krascheninnikovia ceratoides)选择将可溶性糖直接用于生长、防御、新陈代谢等活动以度过旱期,表现为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减少,淀粉和NSC含量无显著变化;(2)整体而言,干旱胁迫导致群落水平叶片NSC含量显著增加,干旱胁迫作用于叶片NSC的途径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干旱直接影响群落叶片NSC,群落中尽管有些物种NSC含量下降,但会被其他物种相对丰度和NSC含量上升的正协同效应所掩盖;二是通过影响群落冠幅间接影响群落叶片NSC,干旱胁迫下,盐生假木贼群落整体倾向于采取降低冠幅的保守型资源策略来减少NSC库的消耗,从而确保在资源胁迫条件下的生存。本研究可为降水变化背景下理解荒漠生态系统碳适应策略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干旱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荒漠植物 资源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9a黄河流域蒸发量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0
5
作者 卓莹莹 赵慧霞 +2 位作者 魏敏 隋潇 刘厚凤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8-34,77,共8页
为分析气候变化背景下黄河流域蒸发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采用线性回归、Mann-Kendall突变检验分析和经验正交分解等方法对1961—2019年黄河流域95个气象观测站蒸发皿蒸发量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9 a黄河流域蒸发量呈显著下降趋... 为分析气候变化背景下黄河流域蒸发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采用线性回归、Mann-Kendall突变检验分析和经验正交分解等方法对1961—2019年黄河流域95个气象观测站蒸发皿蒸发量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9 a黄河流域蒸发量呈显著下降趋势,全流域平均气候倾向率为-60.4 mm/10 a;2004年以后,蒸发量下降趋势加剧(气候倾向率为-219.4 mm/10 a);夏季下降趋势相对明显,春、夏、秋、冬气候倾向率分别为-12.7、-24.5、-10.4、-1.9 mm/10 a;不同河段蒸发量下降趋势不同,上、中、下游的气候倾向率分别为-59.3、-49.2、-74.9 mm/10 a。流域内蒸发量气候变化趋势存在两种空间分布模态:一致性分布模态和中部与东部、西部反位相的分布模态。通过偏相关、灰色关联度和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影响流域年蒸发皿蒸发量的主要因素有年均气温日较差、年日照时数、年降水量和相对湿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发皿蒸发量 时空变化特征 气候因子 MANN-KENDALL 正交经验分解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