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阿拉善-华北北缘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岩浆作用:对古亚洲洋俯冲-闭合过程的制约 被引量:1
1
作者 曾浩 宋东方 +1 位作者 肖文交 李普庆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6-90,共25页
位于中亚造山带南部的阿拉善-华北北缘地区保存了丰富的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岩浆记录,为理解古亚洲洋从俯冲至闭合的构造演化过程提供了关键信息。本文对位于内蒙古西部的甘其毛都地区的4个侵入体进行了岩相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 位于中亚造山带南部的阿拉善-华北北缘地区保存了丰富的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岩浆记录,为理解古亚洲洋从俯冲至闭合的构造演化过程提供了关键信息。本文对位于内蒙古西部的甘其毛都地区的4个侵入体进行了岩相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Lu-Hf同位素分析。锆石U-Pb定年表明这些岩体分别形成于早二叠世(283±3Ma、273±5Ma、272±5Ma)和中三叠世(238±3Ma)。早二叠世岩体以石英闪长岩和闪长玢岩为主,富集轻稀土与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等,Hf同位素显著亏损(-4.0~+15.6)。它们可能是由俯冲板片流体交代地幔楔部分熔融形成的基性岩浆经分离结晶演化而成。中三叠世侵入体为花岗闪长岩,轻重稀土元素强烈分异,锆石ε_(Hf)(t)值均为正值(+5.0~+8.5),可能代表了碰撞造山阶段新生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的产物。在此基础之上,本文系统收集并分析了阿拉善-华北北缘地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岩浆岩的时空分布规律与地球化学特征,以限定其构造背景与深部动力学过程。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提出:石炭纪时期,古亚洲洋向南俯冲至阿拉善-华北克拉通之下并不断向北后撤;至早二叠世,俯冲板片转变为前进式俯冲,整体处于挤压环境,发育大规模岩浆活动与弧背前陆盆地;早-中三叠世,古亚洲洋闭合,阿拉善-华北克拉通沿索伦缝合带与北侧的中亚弧增生体系发生碰撞-拼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拉善 华北北缘 晚古生代-早中生代 古亚洲洋 俯冲-闭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生杂岩记录俯冲起始:来自中亚造山带西准噶尔地区早石炭世安齐增生杂岩的启示
2
作者 唐海荃 张继恩 +6 位作者 肖文交 张志勇 毛启贵 桑苗 闫全人 吴春明 陈艺超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55-58,共4页
“热”俯冲带发生的俯冲起始常常产生非常丰富的岩石记录,如弧前玄武岩—玻安岩—岛弧拉斑玄武岩组合,SSZ蛇绿岩套及其变质底板等等。但在“冷”的俯冲起始事件中,这些岩石记录往往不发育,因此使得这类俯冲起始很难识别。中亚造山带作... “热”俯冲带发生的俯冲起始常常产生非常丰富的岩石记录,如弧前玄武岩—玻安岩—岛弧拉斑玄武岩组合,SSZ蛇绿岩套及其变质底板等等。但在“冷”的俯冲起始事件中,这些岩石记录往往不发育,因此使得这类俯冲起始很难识别。中亚造山带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增生型造山带之一,发育多岛洋格局,以多俯冲带和多岛弧为显著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俯冲起始 增生杂岩 OPS混杂带 西准噶尔 中亚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孢粉定量重建的阿尔泰山过去两千年降水变化
3
作者 李月静 张样洋 +1 位作者 李耀明 张东良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7-165,共9页
为预测未来新疆降水趋势,更好地了解区域长时间尺度降水变化特征是当前古环境研究的关注点。本文基于新疆北部88 cm玉什库勒泥炭岩芯孢粉数据和收集附近800 km范围内627个现代表土孢粉,利用现代类比(MAT)方法,定量重建了阿尔泰山过去2 0... 为预测未来新疆降水趋势,更好地了解区域长时间尺度降水变化特征是当前古环境研究的关注点。本文基于新疆北部88 cm玉什库勒泥炭岩芯孢粉数据和收集附近800 km范围内627个现代表土孢粉,利用现代类比(MAT)方法,定量重建了阿尔泰山过去2 000 a的降水量变化。结果显示,玉什库勒降水量范围为132~300 mm,0—1010 AD为湿润时期(平均为224 mm),1010—2020 AD为变干时期(平均为182 mm),其中最高降水量出现在约750 AD(300 mm),最低降水量出现在约1910 AD(132 mm)。结合阿尔泰山树轮记录的气温数据,过去2 000 a水热模式呈现了暖湿-冷湿-暖干-冷干-暖湿的演变过程,该变化过程受到NAO和太阳辐射变化引起的西风带南移影响。本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阿尔泰山气候变化机制和规律,为未来的气候预测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 定量重建 降水 过去2000 a 阿尔泰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冻融胁迫对几种特色林果树种木质部水力性状的影响及树种适应策略
4
作者 倪梓桐 徐贵青 +3 位作者 冯宏萌 周显煜 李彦 李金瑶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7576-7592,共17页
冻融循环事件是温带落叶树种面临的最主要的环境压力,限制了树种的分布、存活和生长。冻融作用引起的栓塞导致水力衰竭是树木维持水力功能的主要风险之一。以南疆4种特色林果树种的8个栽培种(温185、新新2号、红富士、王林1号、吊干杏... 冻融循环事件是温带落叶树种面临的最主要的环境压力,限制了树种的分布、存活和生长。冻融作用引起的栓塞导致水力衰竭是树木维持水力功能的主要风险之一。以南疆4种特色林果树种的8个栽培种(温185、新新2号、红富士、王林1号、吊干杏、小白杏、恐龙蛋、味帝)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不同冻融期栽培种一年生枝条木质部在水分传输功能、非结构性碳和水分含量的差异和动态变化,探讨了栽培种木质部水力性状、导管结构特征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NSC)之间的作用关系,以认识其对低温胁迫的响应和适应机理。研究发现:(1)冻融循环事件显著影响了木质部的水力性状,从1月份到2月份(冻融栓塞期),8个栽培种的比导水率(Ks)显著下降,而导水率损失率(PLC)显著上升,表明低温冻融胁迫对木质部导水系统造成了损伤,其中,温185和新新2号的导水率损失最大;(2)在3月份(冻融栓塞恢复期),不同栽培品种的导度损失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但在栓塞修复能力上具有差异,其中温185和新新2号栓塞修复能力最强;(3)在冻融周期中,冻融胁迫引起的PLC与导管直径、导水率损失50%(P50)和88%(P88)对应的水势均呈显著正相关,具有较窄导管直径和较小栓塞脆弱性的树木具有较高的水力安全性,但栽培种在水力效率和安全性之间并不存在权衡关系;(4)在冻融栓塞期,淀粉含量、P50、导管直径、P88、水力直径、木材密度、导管密度和NSC对PLC的影响显著;在冻融恢复期,枝条含水量的增加与Ks提高和PLC的降低同时发生,Ks与可溶性糖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且枝条含水量与PLC呈显著负相关,表明NSC和枝条含水量在植物水力系统恢复过程中至关重要。研究表明8种特色林果栽培种在面对相同的冻融循环时表现出不同的适应策略。研究结果丰富了冻融胁迫对特色林果树种水力学和碳生理影响的理解,提供了不同栽培种在气候变化下响应和适应的新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融栓塞 导管结构 水力效率 权衡 非结构性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开垦与施肥对土壤有机碳储量与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5
作者 傅鹏宇 梁萌 李晨华 《新疆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39-747,共9页
【目的】研究开垦与长期不同施肥对荒漠土壤有机碳(SOC)储量与微生物群落特征(微生物丰度和群落结构)的影响。【方法】以中国科学院阜康荒漠生态站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选择11种管理模式:不施肥(CK[a])、单施化肥(PK[b]、NK[c]、NP[d]、N... 【目的】研究开垦与长期不同施肥对荒漠土壤有机碳(SOC)储量与微生物群落特征(微生物丰度和群落结构)的影响。【方法】以中国科学院阜康荒漠生态站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选择11种管理模式:不施肥(CK[a])、单施化肥(PK[b]、NK[c]、NP[d]、NPK[e]、N_(2)P_(2)[f]、N_(2)P_(2)K[g]),化肥配施秸秆(NPKR[h],NPKR_(2)[i],N_(2)P_(2)R_(3)[j])和化肥配施厩肥(NPKM[k]),采集其0~20 cm土层样品,与同一毗邻原生荒漠土壤进行比较,分析荒漠开垦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储量和微生物群落特征及两者的联系。【结果】与毗邻荒漠相比,开垦与长期施肥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碳储量;同时,土壤细菌、真菌、古菌及固氮菌的丰度显著增加,真菌>细菌>古菌;其中,处理g、处理j与处理k中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微生物丰度均具有较高增幅。【结论】荒漠开垦与施肥通过降低土壤pH值与盐分,增加外源有机质与养分输入,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储量和微生物丰度,改变了微生物群落结构。植被对干旱区土壤有机碳汇的形成有正向促进作用,化肥(尤其是N、P)配施有机肥增加了干旱区土壤有机碳储量和微生物群落丰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 绿洲 有机碳储量 土壤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U-ConvHDNet模型的戈壁砾幕层提取
6
作者 马于博 张爱国 +4 位作者 王浩宇 刘帅琪 靳镜宇 沈占锋 李均力 《测绘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8-74,共7页
砾幕层是戈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尺度的砾幕层遥感监测对戈壁生态系统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砾幕层结构松散、异质性强的特点,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U-ConvHDNet语义分割的砾幕层自动信息制图方法,利用2023年8月的哈密全区域的Sent... 砾幕层是戈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尺度的砾幕层遥感监测对戈壁生态系统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砾幕层结构松散、异质性强的特点,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U-ConvHDNet语义分割的砾幕层自动信息制图方法,利用2023年8月的哈密全区域的Sentinel-2影像提取戈壁砾幕层信息。结果表明,U-ConvHDNet模型的F1分数为0.918,优于参与对比的7个主流语义分割模型,消融试验表明骨架网络的改进与上下采样模块的联合使用有效提升了精度。双重感受野滑窗策略优化了拼接线附近不稳定的现象,提取出哈密戈壁砾幕层总面积为1.026×105 km 2,其信息提取精度的F1分数为0.921。本文研究可为戈壁砾幕层的监测和戈壁生态系统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影像 语义分割 深度学习 砾幕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高分辨率制冷与采暖度日格网数据集
7
作者 龚月 陶辉 魏亚斌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2025年第3期351-357,共7页
气候变暖导致全球制冷期增加,采暖期减少。制冷与采暖度日被广泛应用于气候变化、能源规划、电力等多个领域,对于气候舒适度和能源需求的评估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研究采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第五代陆面再分析数据集ERA5-Land的2 m... 气候变暖导致全球制冷期增加,采暖期减少。制冷与采暖度日被广泛应用于气候变化、能源规划、电力等多个领域,对于气候舒适度和能源需求的评估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研究采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第五代陆面再分析数据集ERA5-Land的2 m气温,制作了1981–2023年全球制冷与采暖度日格网数据集。采用Global Surface Summary of the Day(GSOD)站点观测数据计算的全球Cooling Degree Days(CDD)和Heating Degree Days(HDD)进行精度验证,决定系数(R2)分别为0.84和0.97。本数据集具有较高的精度,能够准确描述全球制冷与采暖度日的时空分布特征,可为研究不同地区气候舒适度及能源消耗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D HDD 全球 ERA5-Land 数据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山造山带增生造山过程
8
作者 宋东方 肖文交 +2 位作者 曾浩 毛启贵 敖松坚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131-2150,共20页
北山造山带位于中亚造山带南缘中段,处于东西向构造衔接的关键大地构造位置。近年来,北山造山带构造演化成为研究热点,在基底时代与构造属性、岩浆岩成因、蛇绿岩时代与构造背景、沉积物源与大地构造背景、构造变形样式与时限等方面取... 北山造山带位于中亚造山带南缘中段,处于东西向构造衔接的关键大地构造位置。近年来,北山造山带构造演化成为研究热点,在基底时代与构造属性、岩浆岩成因、蛇绿岩时代与构造背景、沉积物源与大地构造背景、构造变形样式与时限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本文以这些新进展为主线,总结北山造山带各构造单元的基本特征,梳理岩浆作用时空格架和蛇绿混杂岩时代,在此基础上探讨北山增生造山过程。北山造山带前寒武纪岩浆记录为零星分布的中元古代(约1.4 Ga)及新元古代(0.9~0.8 Ga)花岗片麻岩,不存在大规模的前寒武纪结晶基底;早古生代—早中生代发育连续的岩浆作用。蛇绿岩时代具有从中部寒武纪—奥陶纪向南北两侧石炭纪—二叠纪变年轻的特点,最终的缝合带位于柳园—后红泉一带,基性岩时代和最年轻的沉积岩基质时代共同限定了最终的增生拼贴时代为中—晚三叠世。北山造山带从中元古代开始位于超大陆外围增生边缘,此后经历了新元古代和古生代的长期增生,在三叠纪完成了最终的增生造山过程并进入陆内演化阶段。增生造山过程中幔源岩浆形成岛弧新生地壳、增生楔和岛弧侧向拼贴增生,对大陆生长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山造山带 岩浆作用 蛇绿混杂岩 增生造山 大陆增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肥力提升与土壤无机碳固存互作对土壤健康的调控:机遇和挑战
9
作者 王秀君 卢同平 徐明岗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5期1-8,共8页
土壤有机碳(SOC)与无机碳(SIC)是陆地生态系统的2个重要碳库,其互作机制对维持碳平衡、调控土壤健康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有关SOC-SIC之间协同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多,显示其在增强团聚体稳定性、改善水肥保持能力... 土壤有机碳(SOC)与无机碳(SIC)是陆地生态系统的2个重要碳库,其互作机制对维持碳平衡、调控土壤健康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有关SOC-SIC之间协同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多,显示其在增强团聚体稳定性、改善水肥保持能力、提升微生物活性及碳固存效率等方面均具有潜在的作用。虽然目前在研究SOC、SIC动态变化及其对农田管理措施的响应方面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对解析SOC-SIC的互作及其区域差异性仍面临理论框架不完善与实践路径不清晰等挑战。本文系统阐述了SOC-SIC互作的主要路径与调控机制,重点分析了施肥制度、耕作方式、秸秆还田等农业管理措施对SOC-SIC协同效应的影响机理,结合黄土高原等典型区域的研究进展,对其提升生态脆弱区土壤健康的应用潜力进行了探讨。本文认为未来亟须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构建涵盖物理、化学、生物过程的SOC-SIC耦合模型,发展区域差异化的碳协同调控技术体系,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土壤健康目标提供更为精准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土壤无机碳 有机-无机协同 黄土农田 土壤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