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荒漠开垦与施肥对土壤有机碳储量与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1
作者 傅鹏宇 梁萌 李晨华 《新疆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39-747,共9页
【目的】研究开垦与长期不同施肥对荒漠土壤有机碳(SOC)储量与微生物群落特征(微生物丰度和群落结构)的影响。【方法】以中国科学院阜康荒漠生态站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选择11种管理模式:不施肥(CK[a])、单施化肥(PK[b]、NK[c]、NP[d]、N... 【目的】研究开垦与长期不同施肥对荒漠土壤有机碳(SOC)储量与微生物群落特征(微生物丰度和群落结构)的影响。【方法】以中国科学院阜康荒漠生态站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选择11种管理模式:不施肥(CK[a])、单施化肥(PK[b]、NK[c]、NP[d]、NPK[e]、N_(2)P_(2)[f]、N_(2)P_(2)K[g]),化肥配施秸秆(NPKR[h],NPKR_(2)[i],N_(2)P_(2)R_(3)[j])和化肥配施厩肥(NPKM[k]),采集其0~20 cm土层样品,与同一毗邻原生荒漠土壤进行比较,分析荒漠开垦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储量和微生物群落特征及两者的联系。【结果】与毗邻荒漠相比,开垦与长期施肥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碳储量;同时,土壤细菌、真菌、古菌及固氮菌的丰度显著增加,真菌>细菌>古菌;其中,处理g、处理j与处理k中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微生物丰度均具有较高增幅。【结论】荒漠开垦与施肥通过降低土壤pH值与盐分,增加外源有机质与养分输入,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储量和微生物丰度,改变了微生物群落结构。植被对干旱区土壤有机碳汇的形成有正向促进作用,化肥(尤其是N、P)配施有机肥增加了干旱区土壤有机碳储量和微生物群落丰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 绿洲 有机碳储量 土壤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山造山带增生造山过程
2
作者 宋东方 肖文交 +2 位作者 曾浩 毛启贵 敖松坚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131-2150,共20页
北山造山带位于中亚造山带南缘中段,处于东西向构造衔接的关键大地构造位置。近年来,北山造山带构造演化成为研究热点,在基底时代与构造属性、岩浆岩成因、蛇绿岩时代与构造背景、沉积物源与大地构造背景、构造变形样式与时限等方面取... 北山造山带位于中亚造山带南缘中段,处于东西向构造衔接的关键大地构造位置。近年来,北山造山带构造演化成为研究热点,在基底时代与构造属性、岩浆岩成因、蛇绿岩时代与构造背景、沉积物源与大地构造背景、构造变形样式与时限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本文以这些新进展为主线,总结北山造山带各构造单元的基本特征,梳理岩浆作用时空格架和蛇绿混杂岩时代,在此基础上探讨北山增生造山过程。北山造山带前寒武纪岩浆记录为零星分布的中元古代(约1.4 Ga)及新元古代(0.9~0.8 Ga)花岗片麻岩,不存在大规模的前寒武纪结晶基底;早古生代—早中生代发育连续的岩浆作用。蛇绿岩时代具有从中部寒武纪—奥陶纪向南北两侧石炭纪—二叠纪变年轻的特点,最终的缝合带位于柳园—后红泉一带,基性岩时代和最年轻的沉积岩基质时代共同限定了最终的增生拼贴时代为中—晚三叠世。北山造山带从中元古代开始位于超大陆外围增生边缘,此后经历了新元古代和古生代的长期增生,在三叠纪完成了最终的增生造山过程并进入陆内演化阶段。增生造山过程中幔源岩浆形成岛弧新生地壳、增生楔和岛弧侧向拼贴增生,对大陆生长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山造山带 岩浆作用 蛇绿混杂岩 增生造山 大陆增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