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成都市退耕还林地主要造林树(竹)种对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改良效应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李非非 李智彪 +6 位作者 曾小毕 张曼夏 李伟 王彦杰 张林 欧杏 潘开文 《四川林业科技》 2011年第3期66-68,共3页
以成都市退耕还巨桉和麻竹林地为研究对象,从土壤容重、孔隙度、持水能力等方面比较研究了这两种退耕地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改善效应。结果表明:用巨桉和麻竹作退耕还林树种明显降低了退耕地土壤容重,增加了退耕地土壤孔隙度、饱和持水... 以成都市退耕还巨桉和麻竹林地为研究对象,从土壤容重、孔隙度、持水能力等方面比较研究了这两种退耕地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改善效应。结果表明:用巨桉和麻竹作退耕还林树种明显降低了退耕地土壤容重,增加了退耕地土壤孔隙度、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非毛管持水量,巨桉和麻竹之间对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改良效应差异不显著。因此,就改善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效果而言,巨桉和麻竹均是较好的退耕还林树(竹)种,明显改善了退耕地的渗透性和透气性,提高了土壤保持水分与涵养水源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巨桉 麻竹 容重 孔隙度 持水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市退耕还竹地不同坡位凋落物及土壤的持水特性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李科 曾小毕 +5 位作者 李智彪 张曼夏 李伟 王彦杰 张林 潘开文 《四川林业科技》 2011年第4期96-98,共3页
麻竹林地坡中、下部的凋落物现存量、持水性,以及土壤的持水能力都显著高于坡上部,同时,3个坡位的土壤持水能力总体显著高于农耕地。因此,麻竹作为主要造林竹种,生态效益显著,在水源涵养功能方面起着良好的作用,在营林时需考虑坡位的立... 麻竹林地坡中、下部的凋落物现存量、持水性,以及土壤的持水能力都显著高于坡上部,同时,3个坡位的土壤持水能力总体显著高于农耕地。因此,麻竹作为主要造林竹种,生态效益显著,在水源涵养功能方面起着良好的作用,在营林时需考虑坡位的立地条件或加强管护力度,以发挥更大的生态效益,同时获取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麻竹 凋落物 土壤 持水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价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3
作者 宋大刚 潘开文 《四川林业科技》 2015年第3期45-49,共5页
通过查阅国内外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价的相关文献,评述了评价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的重要性,论述了国内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价的研究现状、方法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及今后的研究方向,为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的进一步评估... 通过查阅国内外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价的相关文献,评述了评价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的重要性,论述了国内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价的研究现状、方法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及今后的研究方向,为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的进一步评估和监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效益评价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姜水浸液对生姜幼苗根际土壤酶活性、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20
4
作者 韩春梅 李春龙 +3 位作者 叶少平 潘开文 吴宁 李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89-498,共10页
以生姜为材料,研究生姜不同部位(根茎、茎和叶)、不同浓度(10、20、40、80 g/L)的水浸液对生姜幼苗根际土的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并通过HPLC定量分析了生姜各部位水浸液中所含酚酸类(香草酸、丁香酸、对羟基苯... 以生姜为材料,研究生姜不同部位(根茎、茎和叶)、不同浓度(10、20、40、80 g/L)的水浸液对生姜幼苗根际土的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并通过HPLC定量分析了生姜各部位水浸液中所含酚酸类(香草酸、丁香酸、对羟基苯甲酸、香豆酸和阿魏酸)、香豆素类(伞花内脂和7-甲氧基香豆素)化合物的含量。结果表明:3种生姜水浸液对所测6种土壤酶活性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酸性磷酸酶和蔗糖酶,在10 g/L时就达到了显著性差异水平,并且所有酶均有随着水浸液浓度的增加而呈增大的趋势;相同部位的水浸液随着浓度的增加,细菌和真菌的数量呈增加趋势,而放线菌的数量呈减少趋势;3种生姜水浸液均随着浓度的增加降低了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加剧了土壤中硝态氮含量的积累,根茎水浸液对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和铵态氮均显示出低浓度提高其含量而高浓度降低其含量的趋势,而茎和叶水浸液则随着浓度的增加均降低了其含量。生姜水浸液中主要化感成分包括:根茎水浸液主要是丁香酸和伞花内脂;茎水浸液主要是阿魏酸,且其含量最高为73.4 ug/g;叶水浸液除了阿魏酸,其他6种物质均被检测出,但含量较高的主要有丁香酸、伞花内脂和香豆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感作用 生姜 土壤酶 土壤微生物 HPL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升温和放牧对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氮组分和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被引量:15
5
作者 王蓓 孙庚 +2 位作者 罗鹏 王萌 吴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506-1514,共9页
土壤活性、惰性有机质库和微生物生物量在数量和分配上的变化是陆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质贮存和动态变化的决定性因素。采用OTCs(Open top chambers)升温以及刈割+粪便归还的方法,对青藏高原东部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氮组分和微生物生物量... 土壤活性、惰性有机质库和微生物生物量在数量和分配上的变化是陆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质贮存和动态变化的决定性因素。采用OTCs(Open top chambers)升温以及刈割+粪便归还的方法,对青藏高原东部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氮组分和微生物生物量对气候变暖和放牧的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模拟升温在短期内显著降低土壤活性有机碳Ⅰ、活性有机氮Ⅰ和惰性有机碳的含量,而由于粪便归还作用,放牧明显增加土壤活性有机碳、氮Ⅰ的含量。模拟升温和放牧对有机碳、氮组分的作用效应相互抵消,两者共同作用下有机碳、氮组分仅略有降低。单一的模拟升温或放牧没有显著改变微生物生物量碳,但是两者共同作用却能够大大增加微生物生物量碳。放牧和取样时间存在着明显的交互作用,放牧效应随时间递减。本研究表明,气候变暖对放牧草甸有机碳、氮组分影响不大;放牧过程中的牲畜粪便归还作用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暖 放牧 活性有机碳组分 活性有机氮组分 牛粪 微生物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魏酸、对羟基苯甲酸及其混合液对土壤氮及相关微生物的影响 被引量:24
6
作者 母容 潘开文 +1 位作者 王进闯 陈其兵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93-800,共8页
通过室内培养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阿魏酸、对羟基苯甲酸及其混合液对土壤氮素、与氮素转化相关的微生物和酶的影响。结果表明,10-4mol/L阿魏酸和对羟基苯甲酸使土壤铵态氮降低了11.18%和10.87%,硝态氮降低了6.33%和3.95%;10-3mol/L阿魏... 通过室内培养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阿魏酸、对羟基苯甲酸及其混合液对土壤氮素、与氮素转化相关的微生物和酶的影响。结果表明,10-4mol/L阿魏酸和对羟基苯甲酸使土壤铵态氮降低了11.18%和10.87%,硝态氮降低了6.33%和3.95%;10-3mol/L阿魏酸、对羟基苯甲酸及其混合液分别使可溶性有机氮降低了6.59%、10.16%和10.39%。阿魏酸、对羟基苯甲酸及其混合液抑制了氨化细菌、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的生长,削弱了土壤脲酶与蛋白酶的活性。与对照相比,10-4mol/L混合液降低了26.04%的氨化细菌、30.79%的硝化细菌和16.74%的反硝化细菌。10-3mol/L阿魏酸减少了3.33%的土壤脲酶和20.87%的蛋白酶活性;10-3 mol/L对羟基苯甲酸降低了土壤脲酶6.63%,蛋白酶22.94%;10-3 mol/L混合液减少了土壤脲酶7.47%和蛋白酶23.79%。混合液对土壤氮素转化的抑制作用最强,表明阿魏酸和对羟基苯甲酸存在协同作用。阿魏酸和对羟基苯甲酸等酚酸类化合物通过抑制土壤氮素转化微生物及其酶活性,从而影响土壤氮素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魏酸 对羟基苯甲酸 土壤N素 抑制作用 协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岷江上游油松与云杉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3
7
作者 江元明 庞学勇 包维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801-811,共11页
以立地条件和营林方式相同的约30a林龄油松与云杉人工纯林为对象,测定地表微气候、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微生物生物量C、N、P(MBC、MBN、MBP),揭示林分结构、土壤性质与微生物生物量间的关系,以及两林分间的差异性。结果表明:两个林分地表... 以立地条件和营林方式相同的约30a林龄油松与云杉人工纯林为对象,测定地表微气候、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微生物生物量C、N、P(MBC、MBN、MBP),揭示林分结构、土壤性质与微生物生物量间的关系,以及两林分间的差异性。结果表明:两个林分地表环境荫湿,土壤肥力较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低,林地土壤碳积累低,土壤生态服务功能不强。相对而言,云杉林比油松林相对湿度大而地表温度低、林地土壤肥力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高,因此更有利于林地土壤生态服务功能的恢复。综合分析发现,林分结构、土壤养分状况及地表小气候影响着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肥力转换过程,降低乔木冠层密度可以改善地表小气候,为有机物分解与养分归还创造良好的条件,从而改善土壤肥力与林地土壤生态服务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油松人工林 云杉人工林 小气候 土壤肥力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山地区土壤微生物动态对雪况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8
8
作者 胡霞 尹鹏 +3 位作者 宗桦 廖金花 黄娇 吴彦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70-474,共5页
为探索全球变化驱动的雪被变化对青藏高原高山生态系统的影响,于2010年11月—2012年4月在青藏高原东缘地区采用PVC管原位培养土壤,研究不同最大积雪厚度(30、50和100 cm)和积雪周期(60、90和150 d)对土壤微生物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50... 为探索全球变化驱动的雪被变化对青藏高原高山生态系统的影响,于2010年11月—2012年4月在青藏高原东缘地区采用PVC管原位培养土壤,研究不同最大积雪厚度(30、50和100 cm)和积雪周期(60、90和150 d)对土壤微生物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50和100 cm积雪覆盖降低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真菌数量(P<0.05),但未引起细菌数量的显著变化。同时,尽管较早的积雪使土壤有较高的温度和相对少的冻融循环,而不同积雪周期并没有引起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生物量的显著改变。但积雪厚度和积雪周期的交互作用可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微生物数量(P<0.05)。当积雪周期为90 d时,最大积雪厚度30 cm时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生物量均明显高于50和100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雪厚度 积雪周期 土壤微生物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暗紫贝母研究现状综述 被引量:4
9
作者 郭海霞 徐波 吴彦 《安徽农学通报》 2016年第5期15-17,共3页
暗紫贝母是中药"川贝母"的重要来源之一,由于过度的采挖,其生存受到了威胁。目前对暗紫贝母的研究综述仍较少,且主要集中在药用成分和药效上。该文综述了暗紫贝母的植物学特征、生态学特征、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和栽培繁殖技术4... 暗紫贝母是中药"川贝母"的重要来源之一,由于过度的采挖,其生存受到了威胁。目前对暗紫贝母的研究综述仍较少,且主要集中在药用成分和药效上。该文综述了暗紫贝母的植物学特征、生态学特征、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和栽培繁殖技术4个方面,为暗紫贝母保育和栽培工作的推进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紫贝母 植物学特征 生态学特征 环境因子 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牧对青藏高原东部两种典型高寒草地类型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被引量:28
10
作者 张艳博 罗鹏 +4 位作者 孙庚 牟成香 王志远 吴宁 罗光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5期4605-4617,共13页
为认识放牧对青藏高原东部中生性的高寒草甸草地和半湿生的沼泽草地凋落物分解的影响,在这两种草地上分别设置了围栏和放牧样地,研究了其各自的混合凋落物样品和4个优势物种(发草Deschampsiacaespitos、鹅绒委陵菜Potentilla anserine... 为认识放牧对青藏高原东部中生性的高寒草甸草地和半湿生的沼泽草地凋落物分解的影响,在这两种草地上分别设置了围栏和放牧样地,研究了其各自的混合凋落物样品和4个优势物种(发草Deschampsiacaespitos、鹅绒委陵菜Potentilla anserine、木里苔草Carexmuliensis、藏嵩草Kobresiatibetica)凋落物的分解和养分释放动态,这4个优势物种也大致代表了当地沼泽草地生态系统在放牧和气候变暖驱动下逆行演替不同阶段的优势物种类群。结果表明,各优势物种凋落物的分解速率有显著差异;放牧在总体上促进了凋落物的分解,但不同物种的响应有所不同;放牧对凋落物C的释放影响不显著或有抑制作用,但对N、P的释放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对各优势物种凋落物分解和养分释放模式的分析表明,群落逆行演替过程中,凋落物分解和C释放加速,可能促进沼泽湿地退化的正反馈效应。草甸草地的退化标志物种鹅绒委陵菜具有较高的凋落物质量和分解速度,反映了中生条件下植物应对牲畜啃食采用"逃避"而非"抵抗"策略的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物分解 放牧 高寒草甸 高寒沼泽 演替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栲-木荷林凋落叶混合分解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15
11
作者 张晓鹏 潘开文 +1 位作者 王进闯 陈其兵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582-1593,共12页
用网袋法在20℃条件下将润楠、栲、木荷凋落叶及其混合物(润楠+栲、润楠+木荷、栲+木荷、润楠+栲+木荷)进行室内培养,测定在培养第14、42和84天时凋落叶残留率及其培养下土壤总有机碳(TOC)、可溶性有机碳(DOC)、微生物量碳(MBC),研究其... 用网袋法在20℃条件下将润楠、栲、木荷凋落叶及其混合物(润楠+栲、润楠+木荷、栲+木荷、润楠+栲+木荷)进行室内培养,测定在培养第14、42和84天时凋落叶残留率及其培养下土壤总有机碳(TOC)、可溶性有机碳(DOC)、微生物量碳(MBC),研究其相关性。结果表明:培养到14d,润楠+栲、栲+木荷、润楠+栲+木荷混合凋落叶显著提高了土壤TOC;润楠、栲、木荷、润楠+栲凋落叶显著抑制了土壤DOC;润楠+栲+木荷凋落叶显著增加了土壤MBC,润楠+栲和润楠+木荷凋落叶显著降低了土壤MBC。在培养到42d,仅润楠+木荷、栲+木荷混合凋落叶显著提高了土壤TOC和DOC;仅润楠+栲、润楠+木荷和润楠凋落叶显著减少了土壤MBC。在培养到84天,所有凋落叶都对土壤TOC与DOC无显著影响,栲+木荷、润楠+栲+木荷、木荷、润楠+栲凋落叶显著增加了土壤MBC,栲凋落叶显著减少了土壤MBC;凋落叶分解快慢为栲+木荷>木荷>润楠+栲+木荷>润楠+栲>栲>润楠+木荷>润楠。凋落叶分解率和土壤TOC、DOC及MBC在不同培养时期,具有不同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凋落叶种类和混合对凋落叶分解以及对土壤TOC、DOC和MBC的影响效应包括促进、抑制和无显著影响,这种效应与凋落叶的质量及其分解过程中的养分释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物质量 分解率 总有机碳 可溶性有机碳 微生物量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岷江上游半干旱河谷区3种林型土壤氮素的比较 被引量:19
12
作者 黄容 潘开文 +1 位作者 王进闯 李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210-1216,共7页
比较研究了岷江上游半干旱河谷区辐射松人工林、油松人工林与邻近灌丛0-20cm、20-40cm、40-60cm土层土壤氮素和氮循环过程相关酶的特征,包括土壤有机碳、全氮、碳氮比、硝态氮、铵态氮、无机氮、微生物量氮含量及蛋白酶、脲酶、硝酸盐... 比较研究了岷江上游半干旱河谷区辐射松人工林、油松人工林与邻近灌丛0-20cm、20-40cm、40-60cm土层土壤氮素和氮循环过程相关酶的特征,包括土壤有机碳、全氮、碳氮比、硝态氮、铵态氮、无机氮、微生物量氮含量及蛋白酶、脲酶、硝酸盐还原酶活性。结果表明,辐射松林和油松林各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碳氮比和硝酸盐还原酶活性无显著差异,油松林土壤无机氮含量和脲酶活性显著高于辐射松林土壤,而辐射松林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是3种林型土壤中最高的,灌丛0-2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最高。此外,有机碳、全氮含量、脲酶活性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而硝酸盐还原酶活性却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强;同时,各土层间蛋白酶活性差异较小。因此,植被类型对土壤氮素转化有一定影响,而从目前的土壤氮素状况来看,油松林土壤中植物可直接吸收利用的氮素高于辐射松林和灌丛;辐射松林土壤微生物固持的氮素含量最高。区域3种植被类型土壤氮素状况还受到半干旱气候因素的强烈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氮素 土壤酶 微生物量氮 辐射松 油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含水量对麻疯树幼苗生长及其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36
13
作者 焦娟玉 陈珂 尹春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6期4460-4466,共7页
以麻疯树(Jatropha curcas L.)1年生盆栽幼苗为材料,通过设置3个土壤水分(分别为80%、50%和30%田间持水量(FC))处理,研究土壤含水量对麻疯树幼苗生长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探讨麻疯树的水分适应性。结果表明:随土壤含水量的降低,麻疯树... 以麻疯树(Jatropha curcas L.)1年生盆栽幼苗为材料,通过设置3个土壤水分(分别为80%、50%和30%田间持水量(FC))处理,研究土壤含水量对麻疯树幼苗生长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探讨麻疯树的水分适应性。结果表明:随土壤含水量的降低,麻疯树的株高、生物量等均呈下降趋势,根重比、根冠比和比叶面积无显著变化;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显著降低,净光合速率和PSII的光能转换效率无明显变化;叶片色素含量显著升高。在80%FC下,丙二醛和过氧化氢含量、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抗坏血酸含量均呈现最大值。在本实验条件下:麻疯树作为一种抗旱性较强的树种,30%FC没有对其造成干旱胁迫;而从生理生化代谢方面看,80%FC不能为麻疯树生长提供最适宜的条件,主要体现在体内自由基积累、膜脂过氧化程度加重以及叶绿体色素含量的降低,但体内抗氧化防御系统的积极防御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增加缓解了水分过多对麻疯树造成的伤害,从而没有对净光合速率造成影响。因此,在当地土壤养分状况下,以30%-50%FC的土壤含水量栽培,更有利于麻疯树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疯树 土壤含水量 气体交换 渗透调节 膜质过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北高寒草甸不同放牧模式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被引量:12
14
作者 阳小成 阿舍小虎 +1 位作者 苗原 刘银占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7期5371-5378,共8页
采用土壤二氧化碳(CO_2)通量自动测量系统,对不同放牧模式(全年禁牧、夏季放牧、冬季放牧和自由放牧)下川西北高寒草甸的土壤呼吸进行监测,比较了不同放牧模式下土壤呼吸的季节动态和温度敏感性。研究发现:1)放牧模式可以改变高寒草甸... 采用土壤二氧化碳(CO_2)通量自动测量系统,对不同放牧模式(全年禁牧、夏季放牧、冬季放牧和自由放牧)下川西北高寒草甸的土壤呼吸进行监测,比较了不同放牧模式下土壤呼吸的季节动态和温度敏感性。研究发现:1)放牧模式可以改变高寒草甸土壤呼吸的季节动态变化。禁牧、夏季放牧以及自由放牧样地的土壤呼吸在季节上的变化趋势基本相似,而冬季放牧样地的土壤呼吸最大值与前者相比明显向后推迟;2)放牧模式并不改变高寒草甸年平均土壤呼吸速率,但对不同季节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不同;3)不同放牧模式可以改变土壤呼吸对温度的敏感性(Q_(10))。不同放牧模式下土壤呼吸Q_(10)值大小依次为:禁牧1a(8.13)>冬季放牧(7.49)>禁牧3a(5.46)>夏季放牧(5.20)>自由放牧(4.53)。该地区土壤呼吸的Q_(10)值均明显高于热带和其它温带草地土壤呼吸的Q_(10)值。结果表明,放牧模式是影响高寒草甸土壤碳排放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在未来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在生长季节无放牧干扰的高寒草甸可能比放牧干扰的高寒草甸释放出更多的CO_2到大气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生态系统 放牧 青藏高原 Q10值 土壤碳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瑞香狼毒对青藏高原东部高寒草甸主要物种花粉萌发和种子结实的花粉化感效应 被引量:15
15
作者 孙庚 罗鹏 吴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6期4369-4375,共7页
花粉化感是一类特殊的化感作用,能够抑制其它物种的花粉萌发和种子结实。研究了瑞香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花粉水浸提液对其它物种花粉萌发和种子结实的潜在化感抑制作用,包括:在实验室中,用一系列浓度的狼毒花粉水浸提液对与它同... 花粉化感是一类特殊的化感作用,能够抑制其它物种的花粉萌发和种子结实。研究了瑞香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花粉水浸提液对其它物种花粉萌发和种子结实的潜在化感抑制作用,包括:在实验室中,用一系列浓度的狼毒花粉水浸提液对与它同花期的其它6个物种(秦艽(Gentiana macrophylla Pall.var.fetissowii),湿生扁蕾(Gentianopsis paludosa(Hook.f.)Ma var.paludosa),鳞叶龙胆(Gentiana squarrosa Ledeb.),椭圆叶花锚(Halenia elliptica D.Don var.elliptica),高原毛茛(Ranunculustanguticus(Maxim.)Ovcz.var.tanguticus)和鹅绒委陵菜(Potentilla anserina L.var.anserina))以及自身花粉进行测试,测定花粉萌发率;在野外,在其它4个物种(秦艽,湿生扁蕾,鳞叶龙胆和椭圆叶花锚)的柱头上施用上述浓度的狼毒花粉水浸提液,观察种子结实率。实验室的花粉萌发试验证明,狼毒花粉对自身花粉萌发没有自毒作用,而其它受试的所有物种的花粉萌发率随着狼毒花粉浸提液浓度的增加呈显著地非线性降低。大约3个狼毒花粉的浸提液就可以抑制受试的多数物种的50%的花粉萌发。在野外试验中,发现受试的4个物种种子结实率随狼毒花粉浸提液浓度的增加呈显著地非线性降低。狼毒可能通过花粉化感对其周围其它物种的有性繁殖存在抑制作用,但其它物种可能通过花期在季节或昼夜上的分异避免受到狼毒花粉化感作用的影响,或者通过无性繁殖来维持种群繁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粉化感 花粉萌发 瑞香狼毒 种子结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露醇及AgNO_3对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多年生黑麦草遗传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乔定君 毛萍 +1 位作者 马欣荣 杨宏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02-110,共9页
多年生黑麦草是优良的牧草和草坪草。农杆菌介导多年生黑麦草遗传转化非常困难。为了建立稳定的多年生黑麦草遗传转化体系,本研究以品种"多福"种子成熟胚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携质粒pCAMBIA2301的根癌农杆菌EHA105介导,进行... 多年生黑麦草是优良的牧草和草坪草。农杆菌介导多年生黑麦草遗传转化非常困难。为了建立稳定的多年生黑麦草遗传转化体系,本研究以品种"多福"种子成熟胚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携质粒pCAMBIA2301的根癌农杆菌EHA105介导,进行遗传转化。在预培养及共培养基中添加0.1mol/L甘露醇或5mg/L硝酸银,并分析了二者对转化的影响。经巴龙霉素筛选、PCR及GUS组织染色检测表明,共获得了转基因植株38株。添加0.1mol/L甘露醇或5mg/L AgNO3或0.1mol/L甘露醇+5mg/L AgNO3,转化效率分别为对照的1.96,1.59和2.95倍。结果表明,在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多年生黑麦草愈伤组织遗传转化中,在预培养和共培养基中添加甘露醇或AgNO3能提高转化率,且当二者共同添加时可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年生黑麦草 根癌农杆菌 遗传转化 愈伤组织 硝酸银 甘露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处理对岷江上游坡耕地萝卜产品及土壤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丁建林 包维楷 +2 位作者 向双 许维宏 朱亚平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959-1964,共6页
采用L9(34)实验设计,即三因素三水平[施有机肥(22.5、15、7.5 t/hm2);氯化钾(300、250、150 kg/hm2),尿素(187.5、250、325 kg/hm2)],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萝卜农艺性状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个萝卜根重、可食率、萝卜总产量、... 采用L9(34)实验设计,即三因素三水平[施有机肥(22.5、15、7.5 t/hm2);氯化钾(300、250、150 kg/hm2),尿素(187.5、250、325 kg/hm2)],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萝卜农艺性状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个萝卜根重、可食率、萝卜总产量、总糖等指标中各处理都显著大于对照CK,其中以中等施肥水平最高。综合分析表明在岷江上游生产绿色食品萝卜最佳的施肥方案是A2B2C2(即施有机肥15 t/hm2,氯化钾250 kg/hm2,尿素250 kg/hm2)。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养分含量影响显著,表层土壤(0~20 cm)比下层(20~40 cm)的有机质含量、全氮、全磷、硝态氮、有效氮、有效磷、有效钾含量高,上下土层的铵态氮含量没有显著差异;土壤上层的粉粒含量高于下层,粘粒含量低于下层。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中的砂粒(2~0.05 mm)和粉粒(0.05~0.002mm)与养分含量呈正相关关系,粘粒(〈0.002 mm)与土壤养分含量呈负相关关系。这些结果表明在岷江上游的耕地褐土中,与养分含量相关的有机无机复合体是形成土壤肥力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地力培肥中适当增施有机肥,促进褐土这种新成土的土壤团聚体的形成是获得保肥保水的土壤从而确保农作物增收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萝卜 施肥 土壤颗粒 蔬菜基地 坡耕地 岷江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糖对多年生黑麦草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毛萍 蒋彬 +3 位作者 马欣荣 邓霄禹 乔定君 杨宏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58-762,共5页
木糖被认为是生物安全的选择试剂。为探讨木糖异构酶基因能否作为筛选标记在多年生黑麦草(Loliumperenne)遗传转化中运用,以成熟种子诱导的愈伤组织为外植体,研究木糖作为碳源对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5周后观察结果。结果表明,在愈伤组织... 木糖被认为是生物安全的选择试剂。为探讨木糖异构酶基因能否作为筛选标记在多年生黑麦草(Loliumperenne)遗传转化中运用,以成熟种子诱导的愈伤组织为外植体,研究木糖作为碳源对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5周后观察结果。结果表明,在愈伤组织继代培养基(SM)中分别添加蔗糖、木糖以及不同配比蔗糖+木糖,愈伤组织生长状况不同。单糖质量浓度在0~30 g/L的条件下,愈伤组织生长量随着糖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在添加蔗糖的培养基中生长明显优于在木糖中;在混合糖培养中(糖总量为30 g/L),愈伤组织的生长量高于对照,但随着蔗糖量减少和木糖含量增加,愈伤组织生长量下降。本研究表明,木糖能显著影响多年生黑麦草愈伤组织的生长,使其生长受到较大程度地限制。在总糖质量浓度为30 g/L的继代培养基中,25 g/L木糖+5 g/L蔗糖和只含有30 g/L木糖的培养基中,愈伤组织生长量最低。推测可用这两种质量浓度作为多年生黑麦草愈伤组织遗传转化的木糖筛选体系的选择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年生黑麦草 愈伤组织 木糖 蔗糖 正向选择 生物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蔷薇种子的休眠及解除方法 被引量:11
19
作者 周志琼 包维楷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21-628,共8页
分析了蔷薇(Rosa L.)种子休眠原因、解除休眠方法以及环境条件对休眠与萌发的影响。蔷薇种子休眠的主要原因有瘦果果皮和种皮的限制作用,胚生理休眠以及果肉、瘦果果皮、种皮和胚中的抑制物质。解除休眠的方法包括去除瘦果果皮限制、解... 分析了蔷薇(Rosa L.)种子休眠原因、解除休眠方法以及环境条件对休眠与萌发的影响。蔷薇种子休眠的主要原因有瘦果果皮和种皮的限制作用,胚生理休眠以及果肉、瘦果果皮、种皮和胚中的抑制物质。解除休眠的方法包括去除瘦果果皮限制、解除胚的生理休眠、去除抑制物质等。种子发育过程中及成熟后,环境因子,如温度、水分和光照,对种子休眠和萌发有影响。此外,微生物、果实采集时间也对种子休眠及萌发有较大影响。蔷薇种子的休眠机制复杂,且种间差异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蔷薇 种子休眠 萌发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种高山植物的个体生长在融雪梯度上的变化 被引量:4
20
作者 陈文年 吴彦 +1 位作者 吴宁 罗鹏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29-636,共8页
在青藏高原东部的一个天然高山雪床,沿着融雪从早到晚的顺序设置3个融雪梯度部位,并对每个梯度部位的环境因子和5种典型植物的个体生长特征进行测量和比较。结果表明:3个梯度部位间的融雪时间、土壤含水量和地表温度日较差有显著不同,... 在青藏高原东部的一个天然高山雪床,沿着融雪从早到晚的顺序设置3个融雪梯度部位,并对每个梯度部位的环境因子和5种典型植物的个体生长特征进行测量和比较。结果表明:3个梯度部位间的融雪时间、土壤含水量和地表温度日较差有显著不同,而土壤营养成分(总N、总P、总K、可溶性的N、P)及pH无明显变化。根据个体生长在融雪梯度上的变化趋势,5种植物可分为3种类型:第1类包括黑褐穗苔草(Carex atrofuscasubsp.minor(Boott)T.Koyama)和西北黄芪(Astragalus fenzelianusPet.-Stib.),其株高、单株叶数、单叶面积和地上生物量随融雪的推迟而增加;第2类包括斑唇马先蒿(Pedicularis longifloraRudolph var.tubiformis(Klotz.)Tsoong)和川西小黄菊(Pyrethrum tatsienense(Bur.et Franch.)Ling ex Shih.),其个体生长随融雪的推迟而下降;第3类包括长叶火绒草(Leontopodium longifoliumLing),其个体生长特征基本不随融雪时间而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雪场 融雪梯度 生长季长度 温度日较差 土壤含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