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若尔盖泥炭地水位下降增加了半导体矿物介导微生物对酚类物质的降解
1
作者 黄鑫 陈槐 +6 位作者 白银萍 王骏 曹芹 付玮 汪福松 韩润 杨刚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489-4502,共14页
若尔盖泥炭地近年来水位下降、退化加剧,致使碳排放增加,而酚类物质可通过抑制土壤呼吸作用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和碳循环过程。为探究若尔盖泥炭地中酚类物质与半导体矿物的相互作用,利用光催化降解系统,对若尔盖高原3个水位分别为-2,、-... 若尔盖泥炭地近年来水位下降、退化加剧,致使碳排放增加,而酚类物质可通过抑制土壤呼吸作用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和碳循环过程。为探究若尔盖泥炭地中酚类物质与半导体矿物的相互作用,利用光催化降解系统,对若尔盖高原3个水位分别为-2,、-8、-13.8 cm的泥炭地进行五点法土壤样品采集,设置不同浓度的催化剂与酚类物质组合,通过分析酚类物质的降解产物和动力学特征研究其光催化降解机制。结果显示:(1)泥炭地中土壤矿物主要由赤铁矿、板钛矿、方锰矿、红锌矿组成。随着水位下降,泥炭地土壤矿物含量增加,方锰矿含量从2.15%增加到了4.92%,增幅达2.3倍,方锰矿表现出对泥炭地典型酚类物质没食子酸的高光催化降解效率,降解率达到99.4%,且与对照相比,增幅达10.14倍。在方锰矿光催化介导腐败希瓦氏菌条件下,没食子酸的降解率达99.7%,增幅达26.5%。(2)以方锰矿为催化剂对没食子酸进行光催化降解试验发现,其降解产物主要有没食子醌、邻苯二甲酸、苯酐、丙酸、乙酸。(3)通过进一步对酚类物质光催化降解的动力学分析,发现泥炭地水位下降后半导体矿物光催化形成的光电子在降解典型酚类物质没食子酸中占主导地位。光电子则通过与溶解氧反应生成超氧根离子,最后打破酚类物质的C-O、C-C等化学键,加速酚类物质的降解形成没食子醌等物质。可见,泥炭地水位下降可增强半导体矿物光催化介导微生物降解酚类物质形成没食子醌等腐殖酸前体物质,促进碳的积累。这一结论对泥炭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认识及泥炭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炭地 半导体矿物 酚类物质 光催化 降解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上游山地城市江岸景观修复设计研究——以重庆主城为例 被引量:4
2
作者 袁嘉 罗嘉琪 +1 位作者 侯春丽 杨柳青 《风景园林》 2021年第7期76-82,共7页
在长江上游众多沿江山地城市中,复杂地形与水文过程、物质与结构失稳以及生境退化等复杂环境挑战,导致江岸景观的生态缓冲、生物多样性保育及观赏游憩等重要功能严重衰退。选取长江重庆主城段江岸为研究区域,针对其典型生态特征与环境挑... 在长江上游众多沿江山地城市中,复杂地形与水文过程、物质与结构失稳以及生境退化等复杂环境挑战,导致江岸景观的生态缓冲、生物多样性保育及观赏游憩等重要功能严重衰退。选取长江重庆主城段江岸为研究区域,针对其典型生态特征与环境挑战,提出江岸景观修复设计的3项策略:1)应对多重水位变化的分圈层韧性植物筛选;2)护坡立体生态种植;3)河漫滩“植被-底质-微地貌”耦合设计。在重庆主城典型江岸九龙外滩实施修复实践,定量评估修复后江岸的植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修复后的江岸景观呈现出优美的立体生态外貌,群落多样性逐渐提升,景观韧性与生态服务功能持续优化。可为长江上游流域生态修复及山地城市韧性江岸景观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可参考的应用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长江上游流域 山地城市 城市河流 江岸景观 生态修复 韧性景观 植物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柏木人工林林下植被生物量与林分结构的关系 被引量:29
3
作者 金艳强 包维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0期5849-5859,共11页
森林结构与林下植被生物量的关系是森林持续经营与森林碳计量监测的科学基础,但一直缺乏必要的研究。以四川柏木(Cupressus funebris)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揭示林下植被生物量(Wu)、灌木生物量(Ws)和草本生物量(Wh)与林分结构的关系,并试... 森林结构与林下植被生物量的关系是森林持续经营与森林碳计量监测的科学基础,但一直缺乏必要的研究。以四川柏木(Cupressus funebris)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揭示林下植被生物量(Wu)、灌木生物量(Ws)和草本生物量(Wh)与林分结构的关系,并试图构建区域性林下植被生物量估测的混合模型。结果表明:(1)乔、灌、草群体共12个结构因子中,灌木群体的平均基径(Ds)、盖度(Cs)、高度(Hs)、体积(Vs)与林下植被生物量关系更紧密,在林下植被生物量模型构建中更有效;(2)多模型拟合与比较表明,柏木林Ws最佳估算模型为Ws=0.0005V1.0411s(R2a=0.762,P<0.001,n=40),而Wu的最佳估算模型为ln Wu=0.0158Hs+0.0111Cs-0.5358(R2a=0.695,P<0.001,n=40),但对于Wh未能获得较为理想的估算模型(R2a<0.410,P<0.01,n=40);(3)林分密度(Du)整合进入多元线性模型提高了林下植被生物量的估测精度,ln Wu=a+b Du+c Hs+d Cs(R2a=0.721,P<0.001,n=40)。研究为区域性林下生物量估测模型构建提供了新论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下植被 生物量 生物量模型 林分结构 柏木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茂县大沟流域42年植被景观格局恢复动态及其特征 被引量:2
4
作者 刘海洋 唐圆圆 +1 位作者 王瀚婕 包维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708-3720,共13页
中国西南亚高山地区的植被景观恢复动态一直缺乏深入研究,以四川省茂县的大沟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航片、地面调查、QuickBird和Pleiades遥感影像数据源,采用人工目视解译的方法,建立了大沟流域景观格局分布信息数据库,开展了大沟流域197... 中国西南亚高山地区的植被景观恢复动态一直缺乏深入研究,以四川省茂县的大沟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航片、地面调查、QuickBird和Pleiades遥感影像数据源,采用人工目视解译的方法,建立了大沟流域景观格局分布信息数据库,开展了大沟流域1978—2020年景观格局恢复动态及其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流域内的优势景观为落叶杂灌、草地和油松林,由于封山育林政策的实施,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优势景观类型将得以保持。(2)1978—2020年间大沟流域的植被覆盖度维持在较高水平,森林面积逐渐增加,农业主要转变为果园经济,整体景观的动态度在逐渐减小。(3)随着植被的恢复,大沟流域景观的物种丰富度、优势景观优势度和景观的连通性都在增加,但景观的破碎化程度依旧较高。首次对大沟流域的植被演变进行了探究,为西南亚高山及岷江流域地区的森林恢复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未来相关领域还需加强景观格局演变驱动机制的研究,并制定更加合理的生态环境管理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沟流域 景观格局 转移矩阵 景观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宽瓣兜被兰,中国兰科一新记录种
5
作者 林红强 刘明 +2 位作者 姜丽莎 余奇 唐颖 《四川林业科技》 2024年第3期157-160,共4页
报道了中国兰科(Orchidaceae)植物一个新记录种——宽瓣兜被兰[Hemipilia fujisanensis (Sugim.) Ying Tang, H.Peng&T.Yukawa],提供了该种的形态描述及彩色图片。
关键词 兜被兰属 舌喙兰属兜被兰组 卧龙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位泥炭地铁、铝矿物复合体及有机碳形态分布特征
6
作者 付玮 陈槐 +4 位作者 王尹佳 刘建亮 白银萍 黄鑫 杨刚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200-2208,共9页
铁铝矿物影响着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和积累。为评估不同水位泥炭地中不同形态铁铝矿物复合体对有机碳积累和稳定性的影响,以红原县三处不同水位泥炭地(泥炭沼泽:S1(-1.9cm)、沼泽草甸:S2(-10cm)、高寒草甸:S3(-19cm))为研究对象。采用选择... 铁铝矿物影响着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和积累。为评估不同水位泥炭地中不同形态铁铝矿物复合体对有机碳积累和稳定性的影响,以红原县三处不同水位泥炭地(泥炭沼泽:S1(-1.9cm)、沼泽草甸:S2(-10cm)、高寒草甸:S3(-19cm))为研究对象。采用选择性提取法测定泥炭地中晶质金属氧化物(DH)、短程有序矿物(HH)、有机金属络合物(PP)的碳和铁铝含量。结果表明,提取剂提取的碳含量及其占有机碳的百分比在各泥炭地中均表现为PP>DH>HH。总铁铝结合碳、PP提取的碳含量在S3中最高,S1最低,这种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表层土中。提取的金属(Al+Fe)含量在各泥炭地中均表现为:PP>DH>HH,且C/M均大于1,说明铁铝矿物以共沉淀和络合作用与有机碳结合形成有机金属络合物主导着泥炭地中有机碳的积累,并且主要表现在土壤表层和亚表层,而晶体铁铝和短程有序铁铝矿物与有机碳的相互作用积累效应较弱,并且这种差异在S3的表层和亚表层土壤中更加显著。相关分析表明,S1中有机碳的积累受晶质铁铝矿物与有机碳相互作用和有机金属络合物驱动;S2中有机碳的积累仅受到有机金属络合物的驱动;铁铝矿物对S3中有机碳的积累没有决定性作用。可见,泥炭地不同水位对矿物与有机碳结合方式及有机碳分布有显著影响,且有机金属络合物含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驱动泥炭地有机碳的稳定和积累。鉴于泥炭地在全球碳循环中的关键作用,研究结论对矿物与有机物相互作用如何响应水位变化,预测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碳储存动态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炭地 水位 有机碳稳定性 选择性溶解 铁铝矿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疣孢漆斑菌发酵液的化学成分及其农药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康敏 郭大乐 +5 位作者 胡佳 万波 周燕 丁立生 顾玉诚 邓赟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892-1899,1984,共9页
对一株羌活内生真菌—疣孢漆斑菌(Myrothecium verrucaria)的发酵液进行化学成分研究,采用乙酸乙酯萃取,硅胶柱色谱和制备型HPLC等色谱手段分离、纯化,从中分离得到14个单体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与波谱数据分析,分别鉴定为:疣孢菌素B(1)... 对一株羌活内生真菌—疣孢漆斑菌(Myrothecium verrucaria)的发酵液进行化学成分研究,采用乙酸乙酯萃取,硅胶柱色谱和制备型HPLC等色谱手段分离、纯化,从中分离得到14个单体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与波谱数据分析,分别鉴定为:疣孢菌素B(1)、8-乙酰基漆斑菌素H(2)、疣孢菌素M(3)、疣孢菌素J(4)、漆斑菌素D(5)、乙酰基疣孢菌素L(6)、异漆斑菌素E(7)、漆斑菌素E(8)、漆斑菌素H(9)、漆斑菌素A(10)、乙酰基漆斑菌素E(11)、Isotrichoverrin A(12)、Isotrichoverrin B(13)、疣孢菌素A(14)。其中化合物2、6、7为首次从该种真菌中分离得到。并对14个化合物进行农药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10 ppm对拟南芥有显著的生长抑制作用,32 ppm对早熟禾有生长抑制作用,1000 ppm对绿棉铃虫的致死率大于70%,具有良好的除草和杀虫活性。这为进一步开发疣孢漆斑菌作为生物除草剂和杀虫剂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疣孢漆斑菌 化学成分 单端孢霉烯 除草活性 杀虫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地生态系统植被变化的自然与人为因素定量区分方法 被引量:5
8
作者 颜亮 王金枝 +8 位作者 张骁栋 陈槐 李勇 张克柔 闫钟清 李猛 吴海东 康恩泽 康晓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98-1107,共10页
定量区分导致草地生态系统植被变化的自然和人为因素,是生态系统科学管理和保育的关键。因此,综述当前应用较为广泛的定量区分方法,包括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残差趋势法和模型差值法等,比较不同方法的计算原理、优势及误差来源,... 定量区分导致草地生态系统植被变化的自然和人为因素,是生态系统科学管理和保育的关键。因此,综述当前应用较为广泛的定量区分方法,包括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残差趋势法和模型差值法等,比较不同方法的计算原理、优势及误差来源,进而结合典型区域或典型生态系统,对不同方法进行对比和分析。总体而言,每种方法各有其优势和缺点,当前采用同一方法在不同区域或生态系统类型应用的研究较多,但针对方法本身改进或优化的研究较少。此外,针对同一区域开展的不同区分方法间的结果也存在差异。定量区分的结果除受方法本身算法的局限外,也受数据源的时空连续性及分辨率的影响。未来定量区分方法将强调:(1)在指标的选取上,要兼顾全面、多角度、不冗余等原则;(2)进行多源数据与多时空尺度融合,在更高时空分辨率定量区分自然与人为因素,从单一因子的贡献率区分到更多综合性指标的贡献率区分;(3)对定量区分方法本身的改进,这是当前的重点与难点。以期为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与关键生态功能的针对性保育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导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变化 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定量区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17种中国野生蔷薇核DNA含量 被引量:5
9
作者 李诗琦 张程 高信芬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58-565,共8页
以17种中国野生蔷薇为试材,采用改良的LB 01裂解液,以4种不同的标准植物——大豆(Glycine max Merr.‘Polanka’)、绿豆(Vigna radiata(L.)Wilczek)、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er)和玉米(Zea mays L.)为外标,以二倍体材料丽江... 以17种中国野生蔷薇为试材,采用改良的LB 01裂解液,以4种不同的标准植物——大豆(Glycine max Merr.‘Polanka’)、绿豆(Vigna radiata(L.)Wilczek)、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er)和玉米(Zea mays L.)为外标,以二倍体材料丽江蔷薇(Rosa×lichiangensis Yüet Ku)为内部参照,利用流式细胞术对其核DNA含量及染色体倍性进行检测,并采用常规染色体压片法验证倍性准确性。本研究首次检测了3个二倍体种——商城蔷薇(Rosa shangchengensis T.C.Ku)、广东蔷薇(Rosa kwangtungensis Yüet Tsai)和无刺刺梨(Rosa roxburghii f.inermis S.D.Shi),1个三倍体种——伞房蔷薇(Rosa corymbulosa Rolfe)和1个四倍体种——弯刺蔷薇(Rosa beggeriana Schrenk)的核DNA含量及基因组大小。结果表明,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与常规染色体压片法结果一致,可对中国野生蔷薇的倍性研究进行补充。本研究结果可丰富中国蔷薇属植物的细胞遗传学背景资料并为繁育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蔷薇属 核DNA含量 倍性水平 流式细胞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岷江上游椒农间作模式能流、物流及价值流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成刚 黄强 +5 位作者 邓铭瑞 沈贤宇 刘丽娟 张林 李伟 潘开文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6-122,共7页
椒农间作作为岷江上游花椒种植的主要方式,其系统内不合理的结构导致了能流和物质流效益的下降,严重制约了系统的价值转化效益。因此,优化、筛选和评价岷江上游不同椒农间作模式,促进该区域农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进而提高当地农户的... 椒农间作作为岷江上游花椒种植的主要方式,其系统内不合理的结构导致了能流和物质流效益的下降,严重制约了系统的价值转化效益。因此,优化、筛选和评价岷江上游不同椒农间作模式,促进该区域农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进而提高当地农户的花椒经济收益显得尤为重要。以岷江上游茂县叠溪镇椒农间作模式为研究对象,通过入户访谈和田间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该地区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间作辣椒Capsicum annuum(M1)、花椒间作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M2)、花椒间作玉米Zea mays(M3)、花椒间作杂草(M4)及花椒间空地(M5)等5种模式的能流、物质流及价值流的数量特征。结果表明,①5种间作模式的投能结构相对简单,投能利用率较低,农业生产处于中低水平。此外,需特别调整人力投能分配的比例。②该区氮磷输入较多,但钾素整体处于亏缺状态,故应适时适当补充钾素,以保持较好的耕地土壤肥力。③间作高杆和对氮磷钾需求较高的农作物经济效益较低,建议在今后间作过程中尽量避免。④利用隶属函数法对系统的能流、物流及价值流进行了综合评价,其结果排序为M4(0.701)>M1(0.536)>M3(0.387)>M2(0.347)>M5(0.215)。以上表明,人为干扰是影响该区椒农间作系统结构与功能的重要因素,M1模式为较优模式,但仍需注重其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提高与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上游 椒农间作 能流 物质流 价值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坝州花椒蛀干害虫调查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黄强 朱顺虎 +3 位作者 李连红 熊英 沈贤宇 潘开文 《四川林业科技》 2013年第6期56-59,共4页
对阿坝州花椒人工林蛀干害虫进行了较全面的调查。结果表明:阿坝州椒树受蛀干害虫危害严重,平均危害率85.2%,全州椒树平均寿命不超过8年。蛀干害虫种类复杂,主要有嫩枝天牛、虎斑天牛、台湾狭天牛、椒树长足象鼻虫等。随着海拔的不同,... 对阿坝州花椒人工林蛀干害虫进行了较全面的调查。结果表明:阿坝州椒树受蛀干害虫危害严重,平均危害率85.2%,全州椒树平均寿命不超过8年。蛀干害虫种类复杂,主要有嫩枝天牛、虎斑天牛、台湾狭天牛、椒树长足象鼻虫等。随着海拔的不同,蛀干害虫的分布有较大差异。低海拔区以嫩枝天牛、椒树长足象鼻虫为主,高海拔区则以虎斑天牛、台湾狭天牛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椒树 蛀干害虫 危害程度 危害特点 防治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药用植物何首乌在中国适生区分布预测 被引量:9
12
作者 潘石玉 朱志红 +2 位作者 姚天华 王彦星 周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92-198,共7页
【目的】预测中国境内药用植物何首乌[Fallopia multiflora(Thunb.)Harald]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适生区分布格局变迁及其相对稳定适生区。【方法】基于何首乌的138个分布数据以及当代(1995-2000年)和未来(21世纪20-80年代)的气候数据,同... 【目的】预测中国境内药用植物何首乌[Fallopia multiflora(Thunb.)Harald]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适生区分布格局变迁及其相对稳定适生区。【方法】基于何首乌的138个分布数据以及当代(1995-2000年)和未来(21世纪20-80年代)的气候数据,同时考虑3种温室气体排放情景,用最大熵模型预测其地理分布。【结果】1何首乌的当代适生区主要分布于四川、重庆、陕西、广西、云南、湖北等地境内;2何首乌当代适生区总面积为205.38×104 km2,占中国国土面积的21.39%;3何首乌当代适生区面积53.86%的区域为相对稳定适生区,受气候变化影响相对较弱;4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何首乌总适生区及低度适生区面积将大幅减少,中度适生区面积将保持相对稳定,而高度适生区面积将大幅增加。【结论】未来气候变化对何首乌分布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总适生区面积的缩减,预测何首乌相对稳定适生区的面积为110.61×104 km2,该地区可作为其规范化种植候选地,剩余受气候变化影响显著的区域可作为何首乌野生种质资源调查和收集的优先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首乌 物种分布模型 最大熵模型 分布区预测 药用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市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被引量:9
13
作者 季猛 刘华存 +7 位作者 李伟 刘成刚 王彦杰 张林 邓铭瑞 沈贤宇 刘丽娟 潘开文 《四川林业科技》 2013年第2期91-94,共4页
结合成都市各区(市、县)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全市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健康发展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是有效巩固全市退耕还林成果的关键。通过对成都市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发展的现场调查,分析了全市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发展的现状,... 结合成都市各区(市、县)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全市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健康发展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是有效巩固全市退耕还林成果的关键。通过对成都市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发展的现场调查,分析了全市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发展的现状,讨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后续产业 发展模式 效益 成都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新岗山森林昆虫种内遗传距离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马奉 周青松 +8 位作者 曹焕喜 陈婧婷 王明强 谢婷婷 杨娟娟 陶双伦 张峰 罗阿蓉 朱朝东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27-1037,共11页
DNA条形码目前广泛用于昆虫多样性研究。本研究采用DNA条形码(即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基因COI 5′端),通过比较所获分子分类操作单元(Molecular 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MOTU)的种内遗传距离,探究DNA条形码在亚热带森林(位... DNA条形码目前广泛用于昆虫多样性研究。本研究采用DNA条形码(即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基因COI 5′端),通过比较所获分子分类操作单元(Molecular 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MOTU)的种内遗传距离,探究DNA条形码在亚热带森林(位于我国江西省新岗山)不同昆虫类群中的物种鉴定和界定效用。数据分析中结合数据库比对信息,采用jMOTU、ABGD、bPTP、GMYC这4种物种界定方法获得MOTU,从而开展种内遗传距离分析。本研究共挑选出479个昆虫样本,获得475条COI序列,经NCBI、BOLD在线数据库比对属于6个目,与形态初步划分一致;物种界定分析获得288个MOTU,其中鳞翅目最多,达85个,膜翅目、双翅目、半翅目、鞘翅目次之,分别为80、74、21和20个,直翅目最少,仅8个。膜翅目和双翅目的种内遗传距离均值及标准偏差较大(膜翅目:0.89%±0.87%;双翅目:0.73%±0.58%),鳞翅目的最小(0.28%±0.20%)。研究表明:不同昆虫类群的种内遗传距离虽然整体在一定范围,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不能笼统地依靠遗传距离的距离阈值进行物种划分;现有数据库需要补充足够的昆虫物种信息,才能提升物种鉴定效率。本研究丰富了亚热带森林昆虫分子数据库,同时也为进一步探索基于分子分类学开展昆虫多样性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条形码 种内遗传距离 物种界定 昆虫 亚热带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pDNA和ITS序列对庭藤复合群的居群遗传学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彭春巧 赵雪利 高信芬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25-437,共13页
采用2个叶绿体基因组片段(ndh J-trn F和trn D-trn T)和核基因组ITS序列对分布于中国东部和相邻地区的庭藤复合群(Indigofera decora complex)的24个居群进行分析,探讨该复合群的遗传多样性、单倍型分布、遗传结构和居群历史动态。cp DN... 采用2个叶绿体基因组片段(ndh J-trn F和trn D-trn T)和核基因组ITS序列对分布于中国东部和相邻地区的庭藤复合群(Indigofera decora complex)的24个居群进行分析,探讨该复合群的遗传多样性、单倍型分布、遗传结构和居群历史动态。cp DNA和ITS序列分析表明,庭藤复合群的单倍型多样性较高,而总体遗传多样性偏低(cp DNA片段:Hd=0.778,π=0.00123;ITS:Hd=0.909,π=0.01290);皖浙地区居群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较高,推测其可能是该复合群遗传多样性的分布中心。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复合群居群间,种内居群间遗传分化较大(cp DNA片段:FST=0.848;ITS:FST=0.787);基因流较小(cp DNA片段:Nm=0.228;ITS:Nm=0.241),主要是地理隔离(遗传漂变)或生境片段化促进了物种形成;复合群的不同物种间存在由基因渐渗引起的单倍型共享现象,可能是种间不完全的生殖隔离所致。花木蓝的居群单独聚为一枝,且与其他种无共享单倍型,因此应保留花木蓝种的分类地位,而其他种的分类地位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庭藤复合群 ndhJ-trnF trnD-trnT ITS 居群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化泥炭地亚表层土壤酶活性与DOC变化规律研究
16
作者 曹芹 刘建亮 +3 位作者 刘坤 曾嘉 严飞 杨刚 《生态科学》 CSCD 2022年第5期144-151,共8页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泥炭地亚表层土壤有机碳逐渐参与到碳循环中,为揭示泥炭地亚表层碳输出与土壤酶活性的关系。以四川省红原县日干乔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泥炭沼泽(S1)、沼泽草甸(S2)、高寒草甸(S3)3种不同退化泥炭生态系统中不同深度(0—30...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泥炭地亚表层土壤有机碳逐渐参与到碳循环中,为揭示泥炭地亚表层碳输出与土壤酶活性的关系。以四川省红原县日干乔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泥炭沼泽(S1)、沼泽草甸(S2)、高寒草甸(S3)3种不同退化泥炭生态系统中不同深度(0—30 cm、30—60 cm、60—90 cm、90—120 cm、120—150 cm)的土壤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泥炭地表层(<30 cm)、亚表层(30—60 cm)和深层(>60 cm)土壤酶(酚氧化酶、β-葡萄糖苷酶、蔗糖酶)活性和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的变化规律及二者的关系。结果显示,从泥炭沼泽到沼泽草甸再到高寒草甸的退化过程中,DOC含量逐渐增加。随着泥炭地退化程度的加深,土壤酶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从垂直方向来看,泥炭沼泽和沼泽草甸DOC从表层到亚表层逐渐增加,高寒草甸DOC从表层到亚表层逐渐减少;土壤酶中表层的酚氧化酶活性高于深层土壤,而深层土壤中的β-葡萄糖苷酶、蔗糖酶活性高于表层与亚表层。酚氧化酶活性、β-葡萄糖苷酶活性、蔗糖酶活性直接影响DOC含量变化。其中,β-葡萄糖甘酶在不同水位变动条件下都和DOC保持很好的线性关系,可作为指示DOC分解的关键酶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炭地 土壤亚表层 酚氧化酶 Β-葡萄糖苷酶 蔗糖酶 土壤溶解性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具有大气集水效应的吸湿性Alg-PEO-PNIPAM/CaCl2核壳纤维
17
作者 杨灿星 宋梦梦 +4 位作者 李敬 王佳欣 曾敏峰 李帮经 张晟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6-147,共12页
大气集水是在缺水地区提取清洁水的一种有效方法,但大多数大气集水器需要高额的能量来释放吸收的水,提高大气集水器的吸湿能力和解吸效率仍具有挑战性。受清洁太阳能的启发设计了一种具有核壳结构的超吸湿性纤维,能够在高湿度环境中(90%... 大气集水是在缺水地区提取清洁水的一种有效方法,但大多数大气集水器需要高额的能量来释放吸收的水,提高大气集水器的吸湿能力和解吸效率仍具有挑战性。受清洁太阳能的启发设计了一种具有核壳结构的超吸湿性纤维,能够在高湿度环境中(90%RH)自发吸收大气中的水,并通过太阳能转换为热能促使纤维释放吸收的水分。核壳层可与吸湿盐氯化钙发生离子交换和螯合2种不同的分子作用,进而负载更多的吸湿盐,吸水量最高能达到3.23 g/g。在模拟太阳光的驱动下,太阳-热能转换效应触发了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M)的亲水-疏水构象转变,这与PNIPAM收缩导致的对核层纤维的物理挤压协同作用,可有效地释放出吸收的水分,水释放率高达到96%。大气水的自发收集和太阳能驱动的水释放相结合,使超吸湿性核壳纤维在大气集水领域有深远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壳纤维 大气集水 氯化钙 太阳能驱动 吸附 解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兰科植物2新记录种
18
作者 程跃红 杨攀艳 +4 位作者 刘桂英 金森龙 周刚 张君议 徐波 《四川林业科技》 2024年第3期153-156,共4页
报道了四川省兰科(Orchidaceae)植物2新记录种,即波密斑叶兰(Goodyera bomiensis K.Y.Lang)和南湖斑叶兰(Goodyera nankoensis Fukuyama),同时提供了这两个物种的形态描述、彩色图版以及地理分布。凭证标本存放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 报道了四川省兰科(Orchidaceae)植物2新记录种,即波密斑叶兰(Goodyera bomiensis K.Y.Lang)和南湖斑叶兰(Goodyera nankoensis Fukuyama),同时提供了这两个物种的形态描述、彩色图版以及地理分布。凭证标本存放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植物标本馆(CDBI)。拓展了斑叶兰属植物的分布界线,并进一步丰富了四川省兰科植物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密斑叶兰 南湖斑叶兰 兰科 新记录 四川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维管植物新记录 被引量:1
19
作者 胡君 熊豫宁 +2 位作者 伍小刚 陈庆恒 刘庆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332-2338,共7页
本研究首次发现西藏新记录属云实属(Caesalpinia Linn.)植物——见血飞(Caesalpinia cucullata Roxb.),另外报道了11个新记录种和2个变种:瓶尔小草科(Ophioglossaceae)薄叶阴地蕨(Botrychium daucifolium Wall.),凤尾蕨科(Pteridaceae)... 本研究首次发现西藏新记录属云实属(Caesalpinia Linn.)植物——见血飞(Caesalpinia cucullata Roxb.),另外报道了11个新记录种和2个变种:瓶尔小草科(Ophioglossaceae)薄叶阴地蕨(Botrychium daucifolium Wall.),凤尾蕨科(Pteridaceae)华中凤尾蕨(Pteris kiuschiuensis var.centrochinensis Ching&S.H.Wu),毛茛科(Ranunculaceae)尾叶铁线莲(Clematis urophylla Franch.),椴树科(Tiliaceae)刺蒴麻(Triumfetta rhomboidea Jacq.),锦葵科(Malvaceae)拔毒散(Sida szechuensis Matsuda),中华地桃花[Urena lobata var.chinensis(Osbeck)S.Y.Hu],柳叶菜科(Onagraceae)草龙[Ludwigia hyssopifolia(G.Don)Exell]、卵叶丁香蓼(Ludwigia ovalis Miq.),唇形科(Lamiaceae)小鱼仙草[Mosla dianthera(Buch.-Ham.)Maxim.],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石龙尾[Limnophila sessiliflora(Vahl)Bl.],爵床科(Acanthaceae)白接骨[Asystasia neesiana(Wall.)Nees],桔梗科(Campanulaceae)卵叶半边莲(Lobelia zeylanica Linn.),天南星科(Araceae)百足藤[Pothos repens(Loureiro)Druce]。研究结果进一步丰富了西藏的植物区系,并为研究与相邻地区植物区系的联系增加了新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植物 新记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功能群去除对高寒草甸群落结构、多样性及生产力的影响 被引量:21
20
作者 姜林 胡骥 +6 位作者 杨振安 詹伟 赵川 朱单 何奕忻 陈槐 彭长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402-1411,共10页
群落中物种的丧失在干扰下普遍存在,但对生态系统过程和功能的影响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选取青藏高原东缘典型高寒草甸为对象,开展优势植物功能群的梯度去除试验,以模拟长期过牧干扰下物种的损失。经过连续两个生长季的功能群去除,我们... 群落中物种的丧失在干扰下普遍存在,但对生态系统过程和功能的影响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选取青藏高原东缘典型高寒草甸为对象,开展优势植物功能群的梯度去除试验,以模拟长期过牧干扰下物种的损失。经过连续两个生长季的功能群去除,我们对群落的物种组成、结构、多样性和生物量等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上述指标的响应过程和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功能群的去除降低了群落高度,增加了物种均匀度,并显著影响了禾草、杂草优势比以及功能群多样性和优势度;(2)同时,去除操作显著减小了凋落物量与禾草生物量,并显著影响了群落地上生物量;(3)进一步分析还发现,禾草、莎草和杂草功能群之间存在显著的竞争关系,群落生产力主要取决于禾草功能群并随物种均匀度的增大而显著减小。上述结果表明,禾草在高寒草甸群落中占据竞争优势地位,植物功能群的损失主要通过改变种间竞争关系、引起有机物质丢失影响群落过程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群 去除试验 群落组成 多样性 生产力 高寒草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