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47篇文章
< 1 2 14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干热河谷生态修复模式及其效应——以中国科学院东川泥石流观测研究站为例 被引量:53
1
作者 崔鹏 王道杰 韦方强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5年第3期60-64,共5页
金沙江干热河谷水土流失严重,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强烈,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以中国科学院东川泥石流观测研究站为研究区,根据立地条件和植物生物学特性,提出了荒坡地乔灌草恢复性生态修复模式和坡耕地农、林、牧开发性生态修复模式,并... 金沙江干热河谷水土流失严重,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强烈,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以中国科学院东川泥石流观测研究站为研究区,根据立地条件和植物生物学特性,提出了荒坡地乔灌草恢复性生态修复模式和坡耕地农、林、牧开发性生态修复模式,并对生态修复效应进行了监测和调查.结果表明:通过生态修复,林草地地表径流量降为裸地的14.9%,泥沙流失量降为裸地的6.4%;修复灌草地稳渗率为0.58mm/min,裸地稳渗率为修复灌草地的62%,退化灌草丛地为修复灌草地的84%;植物品种由10余种发展到30多种,土壤种子库密度由300余粒/m2增加到1217~1450粒/m2,动物种类增加10多种;坡耕地产量从750~1500kg/hm2增加到4500~6000kg/hm2,人均年经济收入从200元增加到800~1000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 东川泥石流观测研究站 干热河谷 生态修复模式 生态环境 立地条件 植物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丘陵区小流域非点源氮素迁移的季节特征——以中国科学院盐亭紫色土农业生态试验站小流域为例 被引量:10
2
作者 况福虹 朱波 +2 位作者 徐泰平 汪涛 武永峰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93-95,98,共4页
通过分析川中丘陵区典型小流域主排水沟不同部位氮素浓度随季节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NO3--N和NH4+-N浓度随季节变化特征明显,但浓度变化波动大。NH4+-N浓度春季最高,达到2.11 mg/L,NO3--N浓度秋季最高,达到7.12 mg/L,与总氮浓度有显著相... 通过分析川中丘陵区典型小流域主排水沟不同部位氮素浓度随季节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NO3--N和NH4+-N浓度随季节变化特征明显,但浓度变化波动大。NH4+-N浓度春季最高,达到2.11 mg/L,NO3--N浓度秋季最高,达到7.12 mg/L,与总氮浓度有显著相关关系。TON浓度随季节变化特征不明显,受人类活动影响大,TN浓度随季节变化波动较小,从上游到出口处经过河流自净作用能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流域 非点源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8–2018年中国科学院贡嘎山高山生态系统观测试验站气象数据集 被引量:6
3
作者 杨阳 王可琴 +1 位作者 胡兆永 王根绪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0年第2期26-35,共10页
气象数据作为气候变化基础数据,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中国科学院贡嘎山高山生态系统观测试验站(简称贡嘎山站)是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和国家野外科学观测定位研究站之一。贡嘎山地处于青藏高原的东南缘... 气象数据作为气候变化基础数据,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中国科学院贡嘎山高山生态系统观测试验站(简称贡嘎山站)是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和国家野外科学观测定位研究站之一。贡嘎山地处于青藏高原的东南缘,是全球变化最为敏感区域之一,在高山生态系统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按照CERN统一规范,贡嘎山站开展了气象长期监测工作。本数据集利用贡嘎山站气象场自动观测系统采集原始数据,经过数据处理、质量控制和评估,将1998–2018年21年的气象数据,共计19个气象要素120个指标301 KB公开报道,为全球变化下高山生态系统响应研究提供背景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数据 气候变化 高山生态系统 贡嘎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8-2018年中国科学院贡嘎山高山生态系统观测试验站辐射数据集
4
作者 杨阳 王可琴 +1 位作者 胡兆永 王根绪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1年第1期139-145,共7页
太阳辐射控制着大气层、水圈、生物圈及岩石圈发生的各种生物作用、化学作用及其他作用。太阳辐射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热量和能量来源,是生态系统维持本身正常运转和发展的原始动力,对植物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及生态系统碳交换等过程有重... 太阳辐射控制着大气层、水圈、生物圈及岩石圈发生的各种生物作用、化学作用及其他作用。太阳辐射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热量和能量来源,是生态系统维持本身正常运转和发展的原始动力,对植物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及生态系统碳交换等过程有重要的影响。贡嘎山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在高山生态系统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按照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和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CNERN)统一规范,中国科学院贡嘎山高山生态系统观测试验站(简称贡嘎山站)开展了辐射长期监测工作。本数据集利用贡嘎山站自动辐射观测系统采集原始数据,经过数据处理、质量控制和评估,将1998–2018年的辐射数据,共计22个指标97 KB公开报道,为全球变化下高山生态系统碳循环、水循环和能量循环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 高山生态系统 贡嘎山 碳循环 能量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丘陵区小流域非点源氮污染特征——以中国科学院盐亭紫色土农业生态试验站小流域为例 被引量:6
5
作者 陈克亮 方琳 +2 位作者 朱波 杨学春 李庆召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3年第S1期116-121,共6页
通过2002年5月至2002年12月对川中丘陵区小流域地表水—地下水中氮素各种形态的监测分析。结果表明,集水区、农田径流水无机氮的平均浓度分别达1 06mg/L和1 11mg/L,超过水体富营养化的浓度下限;井水中NO-3-N浓度最高达14 23mg/L,超过WH... 通过2002年5月至2002年12月对川中丘陵区小流域地表水—地下水中氮素各种形态的监测分析。结果表明,集水区、农田径流水无机氮的平均浓度分别达1 06mg/L和1 11mg/L,超过水体富营养化的浓度下限;井水中NO-3-N浓度最高达14 23mg/L,超过WHO所规定的生活饮用水NO-3-N浓度上限的42 3%;平均浓度为7 03mg/L。井水中氮素存在形态以NO-3-N为主,平均占97 6%,最高达99 4%。集水区、农田径流水、井水中NO-4-N浓度随时间变化差异显著。3-N和NH+各水体NO-2-N含量很低,低于0 1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丘陵区 小流域 非点源 氮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地区地震山地灾害分布对环境本底因素响应机制研究--以绵竹市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田述军 孔纪名 +2 位作者 崔云 阿发友 吴文平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09-215,共7页
通过对汶川地震灾区的调查和遥感解译,详细分析了绵竹市地震山地灾害的特点,在G IS平台上对297个典型灾害点的环境本底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灾害分布对地震烈度、距断裂带距离、岩性、高程、河流、坡度和坡向的响应机制。得出以下结论:1... 通过对汶川地震灾区的调查和遥感解译,详细分析了绵竹市地震山地灾害的特点,在G IS平台上对297个典型灾害点的环境本底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灾害分布对地震烈度、距断裂带距离、岩性、高程、河流、坡度和坡向的响应机制。得出以下结论:1)距中央断裂的距离是汶川大地震山地灾害分布规律的主导因素,灾害在距中央断裂0~8 km范围内响应明显,上盘发育程度明显高于下盘,下盘灾害点分布的变化规律受前山断裂破裂的影响;2)山地灾害在硬质岩层中最为发育,灾害发育密度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大;3)地形和河流共同制约着坡体卸荷和地震能量的释放,山地灾害对海拔较高、坡度陡峭、切割强烈和河网密度大的区域响应更为明显;4)当区域地势变化方向和坡向与地震断裂破裂方向一致时,有利于地震能量的传播,灾害更容易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山地灾害 环境因素 响应机制 汶川大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12”汶川地震次生山地灾害链(网)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7
7
作者 王春振 陈国阶 +1 位作者 谭荣志 汶林科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84-88,共5页
"5.12"汶川地震直接引发和间接诱发了大量的次生山地灾害。无论从灾害的种类、数量和规模等方面还是从灾害对人类所处的"自然-社会-经济"复杂系统的影响程度来看,由本次汶川地震诱发的次生山地灾害均属国内外罕见... "5.12"汶川地震直接引发和间接诱发了大量的次生山地灾害。无论从灾害的种类、数量和规模等方面还是从灾害对人类所处的"自然-社会-经济"复杂系统的影响程度来看,由本次汶川地震诱发的次生山地灾害均属国内外罕见。同时,由于各类次生灾害之间相互激发、相互转化,形成了以"崩-滑-灾"、"崩-滑-湖-灾"、"崩-滑-流-灾"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灾害链和灾害网。根据上述地震次生山地灾害链(网)的表现形式、发育成灾特点、成因分析等方面展开论述,描述了上述3条主要灾害链的发育成灾过程,总结出了上述地震次生山地灾害链的4条发育成灾规律,并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等方面简要分析了本次汶川地震次生山地灾害链网的发育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山地灾害 链式发育 灾害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地震山地灾害对环境因素的响应机制 被引量:6
8
作者 田述军 孔纪名 +1 位作者 阿发友 崔云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2-98,共7页
为了研究汶川地震山地灾害灾害分布对环境因素的响应机制,通过对汶川地震灾区的调查和遥感解译,详细分析灾害分布特点,用GIS平台对4722个典型灾害点的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地震能量释放的长短轴效应造成地震能量主要沿断裂... 为了研究汶川地震山地灾害灾害分布对环境因素的响应机制,通过对汶川地震灾区的调查和遥感解译,详细分析灾害分布特点,用GIS平台对4722个典型灾害点的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地震能量释放的长短轴效应造成地震能量主要沿断裂带释放,灾害点沿中央断裂呈条带状分布,在距中央断裂20km范围内集中灾害总数的64.42%,逆冲断裂的上下盘效应使上盘灾害发育程度明显高于下盘和下盘灾害密度经历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变化;2)灾害点在山地地区集中分布在河谷两岸,河谷岸坡对地震的放大作用使坡体上部岩土首先崩解,带动坡体下部的岩土一起运动,形成"山剥皮"特点的崩滑型灾害;3)灾害总数的99.43%集中分布在地震烈度Ⅶ度及其以上地区,地震的场地效应使灾害在易滑岩层中较为发育;4)在区域地势变化与地震断裂破裂一致的方向上有利于地震能量的传播,灾害更容易发生,规模较大的滑坡主滑方向也大多数发生在两者的并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灾害 环境因素 场地效应 汶川大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居民山地灾害意识水平比较研究 被引量:18
9
作者 岳丽霞 欧国强 《灾害学》 CSCD 2005年第3期117-120,共4页
通过对我国西部三个山地灾害易发省区的山地灾害社会心理学调查,分析了影响山地灾害意识的几种因素,并对居民山地灾害意识的差异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年龄、居住地的居民山地灾害意识具有显著性差异。
关键词 山地灾害 灾害意识 防灾减灾 灾害宣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沐川—马边(1994-12-30)5.5级地震山地灾害类型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乔建平 蒲晓虹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1995年第3期92-98,共7页
地震诱发的次生山地灾害类型包括:崩塌、滚石、滑坡和重力地裂缝。其规模为中、小型,但类型较多,分布密集,造成不同程度危害。按照危险性区划,震区可划分为高、中、低三种山地灾害危险度区域。各区域面积为:UD=9.4km^2;MD=25.9km^2;LD=4... 地震诱发的次生山地灾害类型包括:崩塌、滚石、滑坡和重力地裂缝。其规模为中、小型,但类型较多,分布密集,造成不同程度危害。按照危险性区划,震区可划分为高、中、低三种山地灾害危险度区域。各区域面积为:UD=9.4km^2;MD=25.9km^2;LD=40.0km^2。斜坡可分为梯状破坏模型:①R_c崩塌、滚石阶梯;②L_d滑坡阶梯;③G_f重力地裂缝阶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次生灾害 山地灾害 震级 类型 滑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灾害暴雨泥石流预报分区研究 被引量:24
11
作者 谭万沛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48-53,共6页
本文采用多因素相似组合分区原则,对我国灾害暴雨泥石流进行了小比例尺的预报分区。文中综合考虑了泥石流分布、活动特点与地形、地质构造因素的关系,泥石流发生与气候、气象和降水的关系,提出了灾害暴雨泥石流各个分区预报的季节、天... 本文采用多因素相似组合分区原则,对我国灾害暴雨泥石流进行了小比例尺的预报分区。文中综合考虑了泥石流分布、活动特点与地形、地质构造因素的关系,泥石流发生与气候、气象和降水的关系,提出了灾害暴雨泥石流各个分区预报的季节、天气尺度系统、日降雨量和小时雨量强度指标,并对各个分区做了简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灾害性气候 预报 泥石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地灾害社会心理学研究初探 被引量:3
12
作者 岳丽霞 欧国强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03-106,共4页
山地灾害带给社会的不仅是人民生命和财产的损失,它也严重伤害到人们的心理及精神世界,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活,一定程度上它也引起了社会秩序混乱,因而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结合云南小江流域山地灾害社会心理调查实践以及最近发生在四川... 山地灾害带给社会的不仅是人民生命和财产的损失,它也严重伤害到人们的心理及精神世界,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活,一定程度上它也引起了社会秩序混乱,因而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结合云南小江流域山地灾害社会心理调查实践以及最近发生在四川丹巴的特大泥石流灾害事件,对山地灾害社会心理的特征表现,研究的内容与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并对开展这一领域研究的侧重点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灾害 灾害心理 社会心理调查 灾害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形急变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分区研究——以大渡河流域为例
13
作者 刘延国 李景吉 +1 位作者 邹强 逯亚峰 《生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2-123,共12页
科学划定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分区,系统性、整体性、综合性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地形陡峻、构造活跃、强震多发、侵蚀作用强烈的地形急变流域是生态修复的重点区域。基于“生态地质环境共... 科学划定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分区,系统性、整体性、综合性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地形陡峻、构造活跃、强震多发、侵蚀作用强烈的地形急变流域是生态修复的重点区域。基于“生态地质环境共同体”理念,以脆弱性为切入点,地形急变流域大渡河为研究区,构建以脆弱性格局分区为基础,自然保护地与生态保护红线等重点区域为主体的生态保护修复分区体系,结果表明:(1)生态地质环境极高、高度脆弱区格局与荒漠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及其他(冰川及永久积雪、裸土地)类型格局基本一致,是裸岩石砾地、裸土地、沙地等集中分布区,是保育保护与辅助修复的重点区;(2)自然保护地及生态保护红线内的极高与高度脆弱区面积比例接近50%,以自然恢复为主,强化监管与监测;(3)基于叠置分析,划定以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为主体的保护保育区,保护保育区外的极高、高度和中度脆弱区为主体的辅助修复区,以微度和轻度脆弱区并涵盖城镇与农田生态系统为主体的绿色发展区三个类型区,面积分别占比48.58%、29.97%及21.45%,区划兼顾流域社会经济发展耦合关联的系统性与协同性,助力以高水平生态保护与修复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地质环境共同体 脆弱性 生态修复分区 大渡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形维的龙门山断裂对震后次生山地灾害控制的定量研究—以北川县为例 被引量:4
14
作者 阿发友 孔纪名 +2 位作者 田述军 崔云 吴文平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12-320,共9页
利用几何分形学的方法,测算了北川县及邻区区域内龙门山断裂的总体分形维和各分带的分形维,再分别对研究区灾害点分布进行总体分形维和各分带分形维测算。通过分析分形维测算结果以及灾害点分布密度,结果表明,断裂带各分带的分形维差异... 利用几何分形学的方法,测算了北川县及邻区区域内龙门山断裂的总体分形维和各分带的分形维,再分别对研究区灾害点分布进行总体分形维和各分带分形维测算。通过分析分形维测算结果以及灾害点分布密度,结果表明,断裂带各分带的分形维差异很好的体现了龙门山断裂的构造变形特征,并与各分带的灾害点分布密度呈正相关关系;灾害分布分形维是灾害点分布均匀程度的体现,与断层分布的复杂程度和灾害点分布密度无关。定量的证明了断层分形维、灾害分布分形维和灾害分布密度三者的关系,成功的以定量的形式分析了龙门山断裂对震后次生山地灾害分布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山地灾害 龙门山断裂 分形维 北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府培训对洪灾风险区农户防灾减灾意愿与行为影响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智 张枫琬 +1 位作者 刘邵权 徐定德 《灾害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6-41,共6页
面对洪灾威胁,采取有效的防灾减灾行为能够保障农户的生命财产安全,政府培训是促进农户主动采取防灾减灾行为的重要举措。该研究以四川省洪灾风险区540户农户为调查对象,实证检验了政府培训、培训广度对农户采取防灾减灾行为的影响以及... 面对洪灾威胁,采取有效的防灾减灾行为能够保障农户的生命财产安全,政府培训是促进农户主动采取防灾减灾行为的重要举措。该研究以四川省洪灾风险区540户农户为调查对象,实证检验了政府培训、培训广度对农户采取防灾减灾行为的影响以及农户防灾减灾意愿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随着农户参与政府培训以及培训广度的增加,其越有可能采取防灾减灾行为,政府培训及培训广度每增加一个单位,农户采取防灾减灾行为的可能性相应增加10.68%和4.19%。农户拥有谋生技能状况和受灾经历会对其采取防灾减灾行为造成正向显著影响。农户防灾减灾意愿在政府培训、培训广度影响农户采取防灾减灾行为方面发挥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比分别为15.17%和12.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灾风险 政府培训 防灾减灾意愿和行为 中介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迁转型背景下中国城市职住分离研究进展与展望
16
作者 罗茂珂 张少尧 邓伟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62-1774,共13页
通过CiteSpace对2000—2022年中国特色社会经济背景下的职住分离研究1 269篇文献进行计量分析,结合城镇化发展与流迁转型背景对研究进行回顾,总结和评述研究热点、主题与方法。结果表明,不同人口流迁阶段的职住分离研究具有不同的特征... 通过CiteSpace对2000—2022年中国特色社会经济背景下的职住分离研究1 269篇文献进行计量分析,结合城镇化发展与流迁转型背景对研究进行回顾,总结和评述研究热点、主题与方法。结果表明,不同人口流迁阶段的职住分离研究具有不同的特征。首先,职住分离的研究区域从一线城市扩展到二三线城市,反映中国城镇化进程中人口流迁转型的新现象。其次,研究视角从宏观层面逐渐转向微观层面,更加关注个体和家庭的职住分离问题。同时,研究数据由传统抽样调查转变至大数据,多学科理论逐步被应用到职住分离研究。最后提出研究展望:1)在流迁转型背景下,应加强职住分离新特征及其空间关联研究,进一步串联乡城、城-城与城内流迁背景下的多尺度职住分离形成的社会基础。2)当前研究连贯性、纵深性不足,应结合生命周期理论将各阶段职住分离纳入统一视角。3)积极使用机器学习方法处理流迁大数据,结合地理学、城市学、交通学等学科的理论对职住分离机制进行深入探讨。4)将迁居理论与生命周期理论相结合,讨论职住分离与迁居行为的相互关系,促进适当迁居,以缓解职住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住分离 生命周期理论 迁居行为 CITESPACE 城市空间结构 人口流迁转型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南部分地区地震灾害恢复力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文晶 詹宇 +1 位作者 第宝锋 谭春萍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13-219,共7页
从自然、社会和经济三个维度遴选了12个指标,构建地震灾害恢复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权法与模糊逻辑等方法,评价西南四省(四川、云南、贵州、重庆)的地震灾害恢复力,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6-2016... 从自然、社会和经济三个维度遴选了12个指标,构建地震灾害恢复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权法与模糊逻辑等方法,评价西南四省(四川、云南、贵州、重庆)的地震灾害恢复力,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6-2016年,西南四省大部分地区地震灾害恢复力呈提升趋势,且恢复力水平总体随城市级别的增大而增大,呈现:特大型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其中恢复力较强区域主要集中于成渝经济区;研究区内,GDP、人均GDP、卫生技术人员和公路密度等因素对地震灾害恢复力强弱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且不同类型城市的主控因素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恢复力 时空变化 模糊逻辑 西南部分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武陵民族地区种植业生态效率的时空分异及驱动机理研究
18
作者 向慧 彭保发 +3 位作者 伍铁牛 张浩哲 付冬暇 杨庆媛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9-363,共15页
结合DEA-SBM模型、碳排放评估模型、面源污染测算方法、GIS空间分析技术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动态刻画湖南武陵民族地区37个县域种植业生态效率的时空分异,解析其驱动机理。结果表明:(1) 2010―2020年湖南武陵民族地区种植业生态效率低等... 结合DEA-SBM模型、碳排放评估模型、面源污染测算方法、GIS空间分析技术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动态刻画湖南武陵民族地区37个县域种植业生态效率的时空分异,解析其驱动机理。结果表明:(1) 2010―2020年湖南武陵民族地区种植业生态效率低等级的行政单元不断向高等级转化,其等级结构不断优化;(2)区域种植业生态效率总体东高西低,东西及南北方向的变化均较为缓和,并呈“中心–外围”式分布特征;(3)区域种植业生态效率演变受到多种因子的综合作用,自然条件是影响其格局及演变的基础,农业技术是其演变的牵引力,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产品市场则起着决定性的作用;(4)区域未来种植业发展应当关注碳排放问题,并注重发挥相对发达地区的辐射与带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武陵民族地区 种植业生态效率 DEA-SBM模型 提质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体强度时空变异下降雨诱发边坡变形模拟研究
19
作者 邬萌 刘威 +1 位作者 易庆林 袁国玉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98-205,共8页
为研究土体强度参数时空变异性对降雨入渗下边坡变形破坏的影响规律,在COMSOL数值模拟软件中引入土体抗剪强度参数时空变化方程,针对多工况采用数值模拟分析了边坡稳定性系数和滑动面位置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考虑土体强度参数时... 为研究土体强度参数时空变异性对降雨入渗下边坡变形破坏的影响规律,在COMSOL数值模拟软件中引入土体抗剪强度参数时空变化方程,针对多工况采用数值模拟分析了边坡稳定性系数和滑动面位置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考虑土体强度参数时间变异性时,边坡发生明显位移的时刻提前,但位移量相差不大;考虑土体强度参数空间变异性时,软弱层位置位于边坡上部1/4处时易发生牵引式滑坡,位于1/2处时易发生平移式滑坡,位于3/4处时易发生推移式滑坡;对于含软弱夹层边坡,软弱夹层厚度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大于其埋深,而当软弱夹层埋深小于入渗深度时,软弱夹层埋深越小,边坡稳定性系数越低;考虑土体强度参数时空变异性时,边坡软弱层厚度越小,发生明显位移的时刻提前越显著。研究成果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降雨影响下边坡渗流变形特性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入渗 边坡变形 土体强度参数 时空变异性 COMSO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震区滑坡-泥石流灾害链成灾特征、机制与演化过程
20
作者 夏湘朕 胡桂胜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3-253,共11页
强震作用往往引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多种地质灾害,且灾害单体之间易形成灾害链,使得成灾机理更加复杂。以烧房沟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调查、模型计算等方法,研究了流域内滑坡-泥石流灾害链的成灾特征与成灾机制,并剖析了该滑坡-泥石... 强震作用往往引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多种地质灾害,且灾害单体之间易形成灾害链,使得成灾机理更加复杂。以烧房沟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调查、模型计算等方法,研究了流域内滑坡-泥石流灾害链的成灾特征与成灾机制,并剖析了该滑坡-泥石流灾害链的演化过程。结果表明:烧房沟内滑坡-泥石流灾害链的成灾特征主要表现为级联效应、时空扩展性、时滞效应和难预测性;其成灾机制为受汶川8.0级地震的影响,坡面累计滑动量达到18.36 cm,远超龙门山震区的临界滑动量,导致滑坡发生,滑坡堆积物挤占沟道形成堰塞坝,既为泥石流的暴发提供了物质基础,又在短时强降雨的激发下多次引发泥石流,坝体在泥石流的冲击、侵蚀和降雨入渗的作用下溃坝,形成溃决型洪水泥石流;该灾害链的演化过程经历了震前孕育、强震作用下坡体失稳、滑坡下移堵塞沟道形成堰塞湖、堰塞湖溃决形成溃决型洪水泥石流、松散堆积体再次失稳下滑和滑坡-泥石流往复发生6个阶段。烧房沟内灾害链的成灾特征复杂,成链过程由强震与降雨共同主导;受降雨影响,烧房沟内泥石流和滑坡不断产生,导致流域内泥石流、溃决型洪水泥石流、滑坡往复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房沟 泥石流 灾害链 地震作用 成灾机制 演化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