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5年中国微生物遗传学研究领域若干重要进展 被引量:7
1
作者 谢建平 韩玉波 +1 位作者 刘钢 白林泉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765-790,共26页
中国微生物遗传学研究在2015年取得了重要进展。本文回顾了2015年度中国本土科研团队在微生物遗传学领域取得的若干重要科研进展,扼要介绍了若干重点论文,展示了中国科学家在本领域的学术贡献。在基础微生物遗传学领域,明确了调控基因... 中国微生物遗传学研究在2015年取得了重要进展。本文回顾了2015年度中国本土科研团队在微生物遗传学领域取得的若干重要科研进展,扼要介绍了若干重点论文,展示了中国科学家在本领域的学术贡献。在基础微生物遗传学领域,明确了调控基因表达的一系列重要生物大分子的组成、结构和功能,解析了微生物免疫系统识别外源核酸片段的分子基础,阐明了多个微生物来源重要活性物质的生物合成途径及新颖的酶学反应过程,发现了微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的新机理,在微生物发育、进化与群体行为生物学方面也取得一定进展。在工业微生物遗传学方面,阐明了微生物制造及其分子基础。在病原微生物遗传学方面,研究了多个致病菌的遗传调控,明晰了致病菌?宿主相互作用的遗传机制,在基因组水平解析了微生物耐药、新发病原和环境微生物的遗传机理,为致病菌防控新措施的研发提供了基础。在微生物多样性与环境微生物遗传学方面,展示了利用微生物遗传多样性的特点通过催化获得特定手性的化合物具有较好应用前景,肠道微生物组学研究方兴未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微生物学 遗传学 研究进展 201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型复合微生物菌剂防治黄瓜根结线虫的研究 被引量:32
2
作者 冀宇 武云鹏 +4 位作者 王胤 王晓青 刘杏忠 刘建斌 向梅春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93-502,共10页
根结线虫是一类重要的土传性病原物,对露地和温室蔬菜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研究通过平板亲和性试验,构建出一组(淡紫拟青霉、红灰链霉菌和苍白杆菌各1株)生物兼容性好、作用方式互补的功能型复合微生物菌群;以各功能菌株发酵菌体为活... 根结线虫是一类重要的土传性病原物,对露地和温室蔬菜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研究通过平板亲和性试验,构建出一组(淡紫拟青霉、红灰链霉菌和苍白杆菌各1株)生物兼容性好、作用方式互补的功能型复合微生物菌群;以各功能菌株发酵菌体为活性成分,研制出一种防治黄瓜根结线虫的功能型复合微生物菌剂;对该复合菌剂对黄瓜根结线虫的防效及植株生物量和产量的影响进行了评价,大田试验结果表明,施用该复合菌剂的土壤线虫扩繁指数最低;移栽后38和105 d,该复合菌剂处理的根结级数分别为2.0和4.6,对病害防效为56.5%和42.5%,效果优于10%噻唑膦处理;施用该复合菌剂可以促进植株生长、增加黄瓜产量。本研究为蔬菜根结线虫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结线虫 生物防治 合成微生物菌群 复合微生物菌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黄酒酿造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3
作者 刘程 谢广发 +7 位作者 孙剑秋 邹慧君 王睿麒 钱斌 臧威 周建弟 寿凰蓉 白逢彦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374-380,共7页
对黄酒的浸米浆水、酒药、酒母、酒曲、酒醪中微生物资源和其他米酒微生物资源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总结了黄酒微生物育种技术的发展成果。基于我国黄酒微生物的研究现状,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提升黄酒微生物的研究水平,全面、深入和系统... 对黄酒的浸米浆水、酒药、酒母、酒曲、酒醪中微生物资源和其他米酒微生物资源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总结了黄酒微生物育种技术的发展成果。基于我国黄酒微生物的研究现状,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提升黄酒微生物的研究水平,全面、深入和系统地研究黄酒微生物资源、多样性、系统发育、生态分布、酿造功能、菌种选育及其环境微生物对黄酒生产的影响等诸多课题,对于我国黄酒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酒 微生物 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内生真菌Stagonosporopsis sp.YZHH-J-1次级代谢产物分离鉴定及抗菌活性研究
4
作者 涂煜 章宝丹 +2 位作者 石颖 孙立彦 刘玲 《中国抗生素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83-690,共8页
目的研究一株植物内生真菌Stagonosporopsis sp.YZHH-J-1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抗菌活性。方法采用正、反相硅胶柱色谱以及高效液相等多种现代分离方法进行对该菌株粗提物分离、纯化;利用质谱(MS)和核磁共振(NMR)等波谱学技术对分离得到的... 目的研究一株植物内生真菌Stagonosporopsis sp.YZHH-J-1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抗菌活性。方法采用正、反相硅胶柱色谱以及高效液相等多种现代分离方法进行对该菌株粗提物分离、纯化;利用质谱(MS)和核磁共振(NMR)等波谱学技术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评价单体化合物的体外抗菌活性以及生物被膜形成抑制活性。结果从菌株Stagonosporopsis sp.YZHH-J-1大米固体发酵产物的乙酸乙酯粗提物中共分离鉴定了8个化合物,分别为aspergillol A(1)、阿魏酸(2)、4-羟基苯乙基乙酸酯(3)、对羟基苯乙酸甲酯(4)、吲哚-3-甲醛(5)、octadecyl 3-(3,5-di-tert-butyl-4-hydroxyphenyl)propionate(6)、(9Z,11E)-13-oxo-9,1-octadecadienoic acid(7)和亚油酸(8)。化合物1~8均为首次在Stagonosporopsis属真菌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4、7和8具有抑制格特隐球菌活性,MIC值为32~64μg/mL;此外,化合物7和8分别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青枯雷尔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具有抑制作用,MIC值分别为64μg/mL和32μg/mL。化合物7对MRSA以及化合物8对R.solanacearum的生物被膜形成均具有一定抑制活性。结论植物内生真菌Stagonosporopsis sp.YZHH-J-1能够产生具有一定抗菌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为抗菌药物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内生真菌 次级代谢产物 抗菌活性 生物被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微生物菌剂对生菜根结线虫田间防治效果 被引量:12
5
作者 杨婷 呼健洋 +1 位作者 林斌 向梅春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26-832,共7页
为明确本实验室研发的复合微生物菌肥对食叶类蔬菜根结线虫病的防治效果,以市场购买的复合微生物菌肥、草炭土和10%噻唑膦为对照,在根结线虫病发生严重的生菜大棚进行了田间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生菜移栽第44 d时,10%噻唑膦颗粒剂对... 为明确本实验室研发的复合微生物菌肥对食叶类蔬菜根结线虫病的防治效果,以市场购买的复合微生物菌肥、草炭土和10%噻唑膦为对照,在根结线虫病发生严重的生菜大棚进行了田间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生菜移栽第44 d时,10%噻唑膦颗粒剂对生菜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最佳,达78.2%;本实验室研发的以淡紫紫孢菌Purpureocillium lilacinum、橄榄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olivaceus和假格里尼翁苍白杆菌Ochrobactrum pseudogrignonense为主要成分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对生菜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达34.9%,显著优于以淡紫紫孢菌为主要成分的对照复合微生物菌剂和草炭土。同时施用本实验室研发的复合微生物菌剂还能促进生菜生长,鲜重和株高都与空白对照、对照复合微生物菌肥和草炭土有显著差异,产量也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增产达47.2%。研究结果表明,本复合微生物菌剂不仅能有效防治生菜根结线虫,还能促进植物生长,提高产量,为生长周期较短的食叶类蔬菜根结线虫的安全有效防治提供了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结线虫 复合微生物菌剂 生物防治 生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丝状真菌次级代谢分子调控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6
作者 潘园园 刘钢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874-887,共14页
在目前已知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微生物次级代谢物中约有50%是由丝状真菌产生的,其中包括人们所熟知的青霉素、环孢菌素A以及洛伐他汀等。鉴于丝状真菌次级代谢物在农业、医药和工业上的重要价值,它们的生物合成及其分子调控一直备受关注。... 在目前已知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微生物次级代谢物中约有50%是由丝状真菌产生的,其中包括人们所熟知的青霉素、环孢菌素A以及洛伐他汀等。鉴于丝状真菌次级代谢物在农业、医药和工业上的重要价值,它们的生物合成及其分子调控一直备受关注。丝状真菌次级代谢物的生物合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般涉及多步酶学反应,该过程往往受到不同水平的调控。深入了解丝状真菌次级代谢的分子调控机制,可以为其产量的提高、新骨架化合物的发掘以及隐性次级代谢物的激活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本文以丝状真菌次级代谢分子调控为主线,重点介绍近40年来我国科研工作者在该领域取得的研究进展,并对这一领域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丝状真菌 分子调控 次级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株海洋真菌Penicillium sp.的次级代谢产物及抗细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章宝丹 任晋玮 +3 位作者 翟亚楠 贾佳 蔡磊 刘玲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5-40,共6页
目的研究1株海洋真菌Penicillium sp.LW23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抗细菌活性。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该菌株发酵产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波谱(NMR)和质谱(MS)等方法并比对相关文... 目的研究1株海洋真菌Penicillium sp.LW23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抗细菌活性。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该菌株发酵产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波谱(NMR)和质谱(MS)等方法并比对相关文献,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评价其体外抗菌活性。结果从菌株发酵的乙酸乙酯粗提物中分离鉴定了6个化合物,分别为methyl penicyrone(1)、penicyrone(2)、verrucosidin(3)、deoxyverrucosidin(4)、peniquinone A(5)和penipratynolene(6)。结论海洋真菌Penicilliumsp.LW23能产生具有抗细菌活性的化合物。化合物3和4对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G27和三重耐药菌H.pylori BHKS159具有中等抑菌活性;化合物5对野油菜黄单孢菌、青枯雷尔菌、枯草芽胞杆菌和耻垢分枝杆菌均具有一定程度的抑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真菌 青霉属 次级代谢产物 抗菌活性 抗幽门螺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真菌Aspergillus sp.LW152抗细菌活性代谢产物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刘仟茜 王茹 +2 位作者 蔡磊 殷军 刘玲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27-633,共7页
目的对海洋真菌Aspergillus sp.LW152发酵提取物的抗细菌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利用硅胶柱层析、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柱层析、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该菌株发酵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化合物结构通过核磁共振波谱(NMR)、质谱(MS)... 目的对海洋真菌Aspergillus sp.LW152发酵提取物的抗细菌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利用硅胶柱层析、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柱层析、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该菌株发酵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化合物结构通过核磁共振波谱(NMR)、质谱(MS)等数据并与文献数据对比进行确定;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化合物抗菌活性进行体外评价。结果从真菌LW152发酵的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7个化合物,其结构分别鉴定为7-脱氧-7,14-二脱氢水杨酸(1)、7-脱氧-7,8-二脱氢水杨酸(2)、pseudaboydin B(3)、(Z)-5-(羟甲基)-2-(6'-甲基庚-2'-烯-2'-基)苯酚(4)、aspergillusene A(5)、2,4-二羟基-6-甲基苯甲酸甲酯(6)和1-亚油酸单甘油酯(7)。结论海洋真菌Aspergillussp.LW152能产生具有抗细菌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其中化合物4和5对6种致病细菌的生长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化合物7对青枯雷尔菌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真菌 曲霉属 分离纯化 结构鉴定 次级代谢产物 抗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门石窟敬善寺区域生物病害调查与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李心坚 徐亚男 +2 位作者 杨秋霞 许鹏 魏鑫丽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9-129,共11页
[目的]生物病害侵蚀露天石质文物,使其发生表面变色及风化等不可逆变化。龙门石窟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敬善寺区域是龙门石窟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该区域石质文物的生物病害情况,对石质文物保护及病害防治措施的提... [目的]生物病害侵蚀露天石质文物,使其发生表面变色及风化等不可逆变化。龙门石窟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敬善寺区域是龙门石窟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该区域石质文物的生物病害情况,对石质文物保护及病害防治措施的提出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研究对该区域31个样点石质文物的生物病害进行样品采集。基于形态观察,结合ITS、16S rDNA特征片段的测序分析,对生物病害物种地衣、微型真菌、细菌、苔藓和藻类等进行鉴定;对受生物侵蚀的文物本体通过扫描电镜进行形貌观察;采用薄层层析法检测地衣体中的化学酸,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地衣和由生物结皮状复合物与沉积物中分离真菌的化学酸含量。[结果]形态观察和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龙门石窟敬善寺区域内生物病害种类主要为地衣、苔藓、藻类、真菌和细菌,其中地衣7种,苔藓3种,藻类1种,真菌20种,可培养细菌7种,主要包括蓝细菌和放线菌门等,高通量测序结果与传统培养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和互补性。扫描电镜观察到不同侵害生物对石质文物的侵蚀深度不同,其中非地衣型真菌菌丝深入岩石深度可达100μm。调查区域内常见、具明显特征结构且覆盖度较大的主要生物病害为地衣和苔藓,其中中华石果衣(Endocarpon sinense)最为明显;同时地衣和真菌样品中可检测到柠檬酸,琥珀酸、草酸,乳酸、富马酸等有机酸。[结论]本研究首次较为系统地调查了龙门石窟敬善寺区域石质文物生物病害的物种和分布,从细胞侵入和有机酸产生2方面分析了其中代表性生物产生的病害及程度;生物病害的发育与石窟所处环境密切相关,研究结果为石窟微环境控制和石质文物生物病害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石窟 石质文物 中华石果衣 地衣 苔藓 有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红色名录的大型真菌保护现状及中国的对策 被引量:5
10
作者 刘冬梅 李俊生 +3 位作者 李熠 王科 杨瑞恒 姚一建 《食用菌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8-114,共7页
全球大型真菌多样性十分丰富,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然而大型真菌多样性正受到过度采挖、栖息地遭破坏、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的威胁。全球至少有36个国家开展了国家水平的大型真菌灭绝风险评估,并发布了官方红色名录。一些国家... 全球大型真菌多样性十分丰富,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然而大型真菌多样性正受到过度采挖、栖息地遭破坏、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的威胁。全球至少有36个国家开展了国家水平的大型真菌灭绝风险评估,并发布了官方红色名录。一些国家和组织机构基于红色名录制定实施了一系列大型真菌的保护与管理措施。笔者梳理了国际上大型真菌灭绝风险评估的状况,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保护政策与行动计划、就地保护与管理方面的经验,并提出了我国大型真菌保护与管理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真菌 灭绝风险 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十年中国重要食药用菌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1
作者 董彩虹 刘奇正 张娇娇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4期1-9,共9页
食用菌跻身我国第五大农作物,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食药用菌大国。本文对近十年来食药用菌重要种类名称变更、人工培植或栽培技术的突破和基因组学研究的进展进行了综述。随着分子系统学研究的深入,灵芝、黑木耳、毛木耳、桑黄等重要... 食用菌跻身我国第五大农作物,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食药用菌大国。本文对近十年来食药用菌重要种类名称变更、人工培植或栽培技术的突破和基因组学研究的进展进行了综述。随着分子系统学研究的深入,灵芝、黑木耳、毛木耳、桑黄等重要种类的名称得到更正和完善;冬虫夏草、羊肚菌、暗褐网柄牛肝菌等难栽培种类在全世界范围内首次实现人工栽培;大多数常见食药用菌种类完成了基因组解析。分析了分类和系统发育研究、生物学研究、组学研究与食药用菌产业发展的关系,基础研究促进食药用菌产业发展,同时产业发展为基础研究提出更多的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药用菌 人工栽培 名称变更 基因组学 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壁关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魏礼 赵瑞琳 《现代农业科技》 2015年第10期170-175,共6页
对云南铜壁关自然保护区的大型真菌进行调查,采集到137种大型真菌,隶属3纲9目38科80属。占优势的科有4个,占总科数的10.5%,包含61种,占总种数的44.5%。占优势的属(种数≥4的属)共9个,占总属数的11.3%,包含46种,占全部种数的33.6%。
关键词 大型真菌 物种多样性 铜壁关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真菌Fusarium sp.HL21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杨骁 任晋玮 +1 位作者 徐利剑 刘玲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879-884,共6页
目的研究海洋真菌Fusarium sp.HL21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抗菌活性。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该菌株发酵产物分离纯化;后通过核磁共振波谱(NMR)和质谱(MS)等方法并比对相关文献,鉴定化... 目的研究海洋真菌Fusarium sp.HL21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抗菌活性。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该菌株发酵产物分离纯化;后通过核磁共振波谱(NMR)和质谱(MS)等方法并比对相关文献,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96孔板微量肉汤稀释法和孢子萌发法评价其抗细菌和抗真菌活性。结果从该菌株中分离鉴定了8个化合物,分别为plancyin G(1)、吲哚-3-乙醛酸甲酯(2)、吲哚-3-乙酸(3)、丁二酸二甲酯(4)、阿魏酸(5)、gibepyrone F(6)、6-((2S,3S)-2,3-二羟基-2-丁醇基)-3-甲基-2-吡喃酮(7)和6-((2R,3S)-2,3-二羟基-2-丁醇基)-3-甲基-2-吡喃酮(8)。结论化合物5、7和8对青枯劳尔菌BXL018、甘蓝黑腐病菌BLY013和辣椒青枯病菌BLY014表现出一定的抑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真菌 次级代谢产物 抗细菌活性 农用抗生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僵菌天然产物及其药理活性和生物合成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4
作者 谢丽媛 尹文兵 +1 位作者 李伟 高伟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21年第1期150-164,共15页
白僵菌是重要的昆虫病原真菌,能产生多肽类、聚酮类、生物碱类、苯丙素类、萜类、核苷类等多种结构类型的天然产物,其中很多天然产物显示出优良的抗肿瘤、抗菌、抗病毒和杀虫等活性,具有极大的应用开发潜力。随着白僵菌基因组测序的完成... 白僵菌是重要的昆虫病原真菌,能产生多肽类、聚酮类、生物碱类、苯丙素类、萜类、核苷类等多种结构类型的天然产物,其中很多天然产物显示出优良的抗肿瘤、抗菌、抗病毒和杀虫等活性,具有极大的应用开发潜力。随着白僵菌基因组测序的完成,白僵菌素、白僵菌交酯、球孢交酯、卵孢素及纤细素等活性分子的生物合成基因簇及其生物合成机制已得到阐明,这些研究将大大促进白僵菌来源的新结构活性天然产物的基因组挖掘和发现以及已知重要活性分子的开发应用。本文对已知白僵菌产生的天然产物、药理活性及重要活性分子的生物合成途径进行了概括总结,为系统开发白僵菌天然产物资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僵菌 天然产物 生物活性 基因簇 生物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细菌表面糖苷酶的生物学功能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静华 《广西科学》 CAS 2017年第1期25-32,39,共9页
口腔细菌是引起龋齿的关键因素。口腔细菌和黏附在牙齿表面的唾液大分子相互作用,在牙齿表面形成早期牙菌斑生物膜,随后更多的细菌加入到生物膜中生长并最终导致龋齿和牙周炎等疾病。唾液为细菌的黏附提供配体,为细菌的生长提供碳源和氮... 口腔细菌是引起龋齿的关键因素。口腔细菌和黏附在牙齿表面的唾液大分子相互作用,在牙齿表面形成早期牙菌斑生物膜,随后更多的细菌加入到生物膜中生长并最终导致龋齿和牙周炎等疾病。唾液为细菌的黏附提供配体,为细菌的生长提供碳源和氮源,但是细菌如何利用以及利用哪些唾液大分子进行生长还不清楚。许多口腔细菌细胞表面和细胞内有不同的糖苷酶水解糖链。本综述总结了笔者对口腔细菌的研究,揭示不同细菌利用人的唾液生长的能力不同,有的生长良好,有的甚至不能单独在唾液中生长;而口腔共生菌Streptococcus gordonii DL1在唾液中生长良好是依赖于细菌表面的3个糖苷酶,它们捕食唾液中富含脯氨酸的糖蛋白的N-糖链,是该细菌在唾液中生长关键的第一步;而且不同的糖苷酶对底物有严格的特异性,糖链只能被依次水解。不同细菌表面有不同的糖苷酶,能够合作水解糖链从而在唾液中相互喂养并在牙齿表面共生,是笔者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菌斑 口腔细菌 糖苷酶 富含脯氨酸的糖蛋白 唾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株海洋真菌Aspergillus sp.WHUF0313次级代谢产物及其活性研究
16
作者 王森 洪葵 +3 位作者 霍瑞云 贾佳 孙立彦 刘玲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07-513,共7页
目的研究1株深海来源曲霉属真菌Aspergillus sp.WHUF0313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葡聚糖凝胶柱层析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对该菌株的次级代谢产物分离纯化,并通过核磁共振波谱(NMR)、质谱(... 目的研究1株深海来源曲霉属真菌Aspergillus sp.WHUF0313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葡聚糖凝胶柱层析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对该菌株的次级代谢产物分离纯化,并通过核磁共振波谱(NMR)、质谱(MS)等方法,结合相关文献对比鉴定化合物结构;分别采用肉汤微量稀释检测法和MTS细胞增殖与毒性检测法对化合物进行抗菌和肿瘤细胞毒活性测试。结果从Aspergillus sp.WHUF0313的发酵产物共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为asperophiobolin G(1)、asperophiobolin F(2)、ophiobolin Q(3)、asperophiobolin H(4)、6-epi-ophiobolin G(5)、ophiobolin H(6)、6-epi-ophiobolin K(7)、6-epi-21,21-O-dihydroophiobolin G(8)和asperophiobolin J(9)。结论海洋真菌Aspergillus sp.WHUF0313能产生多种活性次级代谢产物,化合物4对小鼠黑色素瘤B16有一定的细胞毒活性,化合物6和7具有较强的抗多重耐药幽门螺杆菌和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活性,因此该菌具有开发为微生物源药物的潜在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真菌 次级代谢产物 抗菌活性 细胞毒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疱衣属地衣的初步研究
17
作者 徐亚男 杨秋霞 贾泽峰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07-412,共6页
报道了中国疱衣科疱衣属一新记录种:类喜马拉雅疱衣(Phlyctis subhimalayensis S.Joshi&Upreti),提供了该种的形态特征描述和DNA数据支撑。还对中国已知的疱衣属物种进行了简要描述。同时讨论了近似种,编制了分种检索表,为疱衣属的... 报道了中国疱衣科疱衣属一新记录种:类喜马拉雅疱衣(Phlyctis subhimalayensis S.Joshi&Upreti),提供了该种的形态特征描述和DNA数据支撑。还对中国已知的疱衣属物种进行了简要描述。同时讨论了近似种,编制了分种检索表,为疱衣属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衣型真菌 厚顶盘目 疱衣科 分类学 新记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日本、加拿大及EPPO植物检疫性菌物名录的比较分析
18
作者 张慧丽 赵鹏 +1 位作者 黄静 段维军 《生物安全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7-113,共7页
【目的】分析中国、日本、加拿大及欧洲和地中海植物保护组织(European and Mediterranean Plant Protection Organization,EPPO)现行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以期为我国科学合理制定检疫性菌物名录提供参考。【方法】结合世界三大菌物... 【目的】分析中国、日本、加拿大及欧洲和地中海植物保护组织(European and Mediterranean Plant Protection Organization,EPPO)现行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以期为我国科学合理制定检疫性菌物名录提供参考。【方法】结合世界三大菌物名称注册库Fungal Name、Mycobank及Index Fungrum信息,对上述名录中检疫性菌物学名、种类、数量等信息进行比较研究。【结果】4个国家或地区的名录共涉及检疫性菌物218种,分布在2界4门30目61科114属中。其中,中国有82属130种,日本有43属61种,加拿大有30属41种,EPPO有41属67种。在检疫性菌物涉及类群方面,4个国家或地区各类群所占比例不同,4个国家或地区名录中子囊菌门占比均为最高,中国和日本名录中卵菌门和担子菌门占比相近,加拿大卵菌门占比较高,EPPO担子菌门占比较高。4个国家或地区独有的检疫性菌物情况分别为中国77种,日本34种,加拿大22种,EPPO 25种。4个国家或地区共有的检疫性菌物有5种,分别是栎枯萎病菌、栎树猝死病菌、马铃薯癌肿病菌、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和马铃薯黑粉病菌。【结论】由于菌物分类学的快速发展,许多检疫性菌物的分类地位已经发生变化,4个国家或地区中,我国检疫性菌物名录与国际公认现用学名不一致情况最为明显,我国检疫性菌物名录亟待修订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物种 生物安全 检疫性菌物 名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与绚束丝菌属Laetisaria和韦特菌属Waitea相关的新属种和新组合
19
作者 白滨 王雪薇 +1 位作者 文朝慧 何苏琴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70-1082,共13页
[目的]本文旨在明确从兰州百合罹病鳞片上分离到的丝状真菌(菌株编号:Bulb-4)的分类地位。[方法]通过Koch's法则明确菌株Bulb-4对兰州百合的致病性。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分类研究:通过平板法测定研究菌株的生长温度;观... [目的]本文旨在明确从兰州百合罹病鳞片上分离到的丝状真菌(菌株编号:Bulb-4)的分类地位。[方法]通过Koch's法则明确菌株Bulb-4对兰州百合的致病性。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分类研究:通过平板法测定研究菌株的生长温度;观察研究菌株在PDA平板上30℃培养时的形态特征;基于研究菌株的rDNA-ITS和LSU序列进行BLASTn分析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在试验条件下,菌株Bulb-4对兰州百合的根和鳞片无致病性。菌株Bulb-4的最低、适宜和最高生长温度分别为10℃、30℃和低于40℃。菌株Bulb-4在PDA平板上30℃培养产生无色至红褐色的束丝(cordon)及4种不同类型的菌核(根状薄片型菌核、束羽状菌核、瘤状或壳状菌核和线形或块根形菌核),未见锁状联合、担子和担孢子。经与绚束丝菌属Laetisaria、韦特菌属Waitea等已知属种形态比对和分子系统学分析,确认该菌为未被描述的新属种,命名为紫褐菌属Fuscopurpurea(Fungal Name Registration No.:FN570971)及百合紫褐菌F.liliorum(Fungal Name Registration No.:FN570972;Type strain Bulb-4,GenBank Acc.No.ITS:OL981321;LSU:ON332725)。在基于rDNA-ITS和LSU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F.liliorum与W.arvalis聚为一组,与Waitea spp.成为姊妹枝,远离Laetisaria属的模式种和属内的其他种。鉴于W.arvalis与Waitea菌属的属模式种和属内其他种在分子生物学和形态学上的较大差异,建立新属布萨利丝属Boosalis(Fungal Name Registration No.:FN571001)及新组合农田布萨利丝菌B.arvalis(Fungal Name Registration No.:FN571002,Basionym:L.arvalis)。[结论]通过与已知属种形态比对和分子系统学分析,建立了新属紫褐菌属Fuscopurpurea和布萨利丝属Boosalis,新种百合紫褐菌F.liliorum及新组合农田布萨利丝菌B.arval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绚束丝菌属 韦特菌属 兰州百合 新属种 新组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细菌素乳酸菌Lpe59的选育及其细菌素基因簇的挖掘
20
作者 张宗源 岳丹丹 +6 位作者 周留柱 王雪妍 陈登辉 潘梦诗 徐宏光 李冠杰 尹文兵 《生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39,共7页
为了筛选一株产细菌素乳酸菌,并对其进行细菌素基因簇的挖掘,以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指示菌,通过常规方法初筛和复筛后筛选出1株抑菌能力较强的产细菌素的戊糖乳杆菌Lpe59。全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菌株Lpe59基因组大小为3274558 bp... 为了筛选一株产细菌素乳酸菌,并对其进行细菌素基因簇的挖掘,以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指示菌,通过常规方法初筛和复筛后筛选出1株抑菌能力较强的产细菌素的戊糖乳杆菌Lpe59。全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菌株Lpe59基因组大小为3274558 bp,编码3047个基因。在COG、GO、KEGG、CAZy和VFDB数据库中分别注释到2434、2203、1614、107和4个功能基因。应用在线软件AntiSMASH 6.11预测到该菌具有核糖体合成和翻译后修饰肽类(RiPP-like)、Ⅲ型聚酮(T3PKS)化合物、萜烯(terpene)和cyclic-lactone-autoinducer等4种次级代谢物基因,通过Bagel4预测到一条合成Ⅱ类细菌素Plantaricin K和细菌素Plantaricin EF基因簇。通过抑菌试验和基因组预测表明戊糖乳杆菌Lpe59是一株极具生防潜力的产细菌素乳酸菌,研究结果为其细菌素Plantaricin K和Plantaricin EF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戊糖乳杆菌 细菌素 抑菌 全基因组 合成基因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