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生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刘双江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24-27,共4页
微生物关系到人类健康并影响整个地球生态系统,微生物技术广泛影响医药健康、工农业、生态环保等领域。从微生物到微生物组,科学技术发展正在更新人类对微生物世界的认知和理解,颠覆传统理论,而基于微生物组技术形成的新生产力和颠覆性... 微生物关系到人类健康并影响整个地球生态系统,微生物技术广泛影响医药健康、工农业、生态环保等领域。从微生物到微生物组,科学技术发展正在更新人类对微生物世界的认知和理解,颠覆传统理论,而基于微生物组技术形成的新生产力和颠覆性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 经济社会 环境生态 产业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微生物遗传操作的编辑序列设计工具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杨毅 毛雨丰 +3 位作者 杨春贺 王猛 廖小平 马红武 《合成生物学》 CSCD 2023年第1期30-46,共17页
以同源重组、CRISPR等为代表的遗传操作技术是合成生物学的重要支撑技术。高效准确的遗传操作依赖于可准确定位编辑位点和实现序列改造的编辑序列(如引物序列、同源臂序列、sgRNA序列等)。由于遗传改造目标与遗传操作技术丰富多变,加之... 以同源重组、CRISPR等为代表的遗传操作技术是合成生物学的重要支撑技术。高效准确的遗传操作依赖于可准确定位编辑位点和实现序列改造的编辑序列(如引物序列、同源臂序列、sgRNA序列等)。由于遗传改造目标与遗传操作技术丰富多变,加之近年来基于生物铸造厂(BioFoundry)的自动化遗传改造模式对高通量设计的需求日益增加,使得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工具实现精准快速的编辑序列设计愈发重要。本文针对不同阶段实现不同目标的微生物遗传操作技术和相应的编辑序列辅助设计工具的发展进行了综述。按照不同编辑序列类型和遗传操作应用场景,将编辑序列设计工具划分为四种类型:引物设计工具、DNA组装的设计工具、sgRNA设计工具、基因组编辑的全流程设计工具,对各类编辑序列设计工具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编辑序列设计工具的发展将有助于实现合成生物学“设计—构建—测试—学习”(designbuild-test-learn,DBTL)工作循环中上游的基因型“设计”与下游“构建”两个关键环节之间的无缝衔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编辑序列 DNA组装 基因组编辑 全流程设计 生物工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单细胞分离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坤 闫畅 田新朋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11,共11页
自然界中大多数微生物处于未培养状态,被称为“微生物暗物质”。随着微生物单细胞分离方法的不断更新,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应对微生物纯培养的挑战获得了重要进展,这些新的分离及培养策略对推动微生物资源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宏... 自然界中大多数微生物处于未培养状态,被称为“微生物暗物质”。随着微生物单细胞分离方法的不断更新,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应对微生物纯培养的挑战获得了重要进展,这些新的分离及培养策略对推动微生物资源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宏基因组学和基因组学数据相关成果日益增多,但微生物单细胞的分离与培养对于系统研究微生物的生态功能、遗传进化等仍至关重要。本文主要概述了目前使用的或正在研发的膜扩散培养法、微流控分选、荧光激活细胞分选、单细胞拉曼分选、光镊技术、显微操作技术等单细胞分离技术的原理与应用,及其在微生物单细胞分离和培养方面的优点与不足,同时展望了这些单细胞分离技术未来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暗物质 单细胞分离 未培养微生物 微生物选择性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酸微生物转化研究进展
4
作者 赵同心 赵磊 +1 位作者 张延平 李寅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7-72,共6页
“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提出的重要战略目标。到2060年,在保持我国经济中高速增长的前提下,要实现生产、生活等各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与生物固定转化及其他技术固存的二氧化碳量互相抵消,即“排放”与“吸收利用”达到平... “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提出的重要战略目标。到2060年,在保持我国经济中高速增长的前提下,要实现生产、生活等各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与生物固定转化及其他技术固存的二氧化碳量互相抵消,即“排放”与“吸收利用”达到平衡,挑战巨大。如何开展二氧化碳的高效减排、捕集和利用,促进双碳目标的实现,已经成为科研界和产业界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和迫切任务。目前已发现6条天然的固碳途径,但普遍存在固碳效率低、改造困难等问题。近年来,随着电化学技术的发展,二氧化碳化学转化为甲酸的技术已日渐成熟,以甲酸为底物的生物转化成为生物固碳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本文系统总结近年来在甲酸生物转化途径改造和重构,与之匹配的还原力供给方式以及甲酸自养型菌株构建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并探讨甲酸生物转化中的主要问题和突破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酸 生物固碳 能量供给 甲酸自养菌 代谢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马铃薯甲虫生物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5
作者 郭文超 邓春生 +6 位作者 李国清 邓建宇 姜卫华 吴家和 王佩玲 谭万忠 张青文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217-2222,共6页
【目的】为我国马铃薯甲虫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和总结近年来我国在马铃薯甲虫生物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取得的主要成果。【结果】筛选了2.5%菜喜、48%催杀(多杀菌素)、70%艾美乐等多种高效生物制剂,药后20 d... 【目的】为我国马铃薯甲虫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和总结近年来我国在马铃薯甲虫生物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取得的主要成果。【结果】筛选了2.5%菜喜、48%催杀(多杀菌素)、70%艾美乐等多种高效生物制剂,药后20 d防效可达90%以上。对马铃薯甲虫生防资源研究表明在发生区捕食性天敌有46种,其中中华草蛉、蓝蝽、蜀敌蝽、多异瓢虫等是主要捕食性天敌;分离鉴定的主要病原微生物为球孢白僵菌,广泛分布于发生区;研制出300×108活孢/g的白僵菌可湿性粉剂和100×108/g白僵菌油悬浮剂田间综合防效约80%;研制出马铃薯甲虫的工程菌制剂喷施80 g/667 m2药后20 d田间防效达90%。在寄主植物中发现了具有高度引诱活性物,人工合成了马铃薯甲虫聚集素,植物引诱剂与聚集素混合后田间诱杀效果达83.33%~88.33%。在国内外首次发掘了与马铃薯甲虫保幼激素合成相关的致死基因,利用RNA干扰技术研究开发出了具有高效、低毒、专一性强的胃毒剂。构建了含cry1Ba3携带基因的单价植物表达载体和cry3A+vhb(透明颤菌血红蛋白)的双价植物表达载体,转Bt抗虫基因的马铃薯植株经室内生物测定和田间释放,均表现出极高的抗虫活性和优异农艺性状,可作为抗虫的育种材料。【结论】近年来取得的多项新型生物防治技术和产品具有较强的先进性和实用性,不仅可有效控制马铃薯甲虫危害,对马铃薯甲虫抗药性治理也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甲虫 生物防治技术 研究进展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核糖体肽类化合物的组合生物合成策略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6
作者 左佃光 马俊英 +4 位作者 王博 黄洪波 刘静 张云 鞠建华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68-175,共8页
很多微生物能够利用非核糖体肽合酶合成结构复杂、种类繁多、生物活性多样的小分子肽类化合物。组合生物合成是对控制抗生素生物合成的基因簇进行阻断、置换、重组或异源表达等遗传操作,从而达到利用生物技术和环境友好的手段构建化合... 很多微生物能够利用非核糖体肽合酶合成结构复杂、种类繁多、生物活性多样的小分子肽类化合物。组合生物合成是对控制抗生素生物合成的基因簇进行阻断、置换、重组或异源表达等遗传操作,从而达到利用生物技术和环境友好的手段构建化合物衍生物库的目的。组合生物合成在增加天然活性化合物的数量,改良天然化合物的生物学活性,提高天然化合物的产量,开发创新药物和酶制剂等领域都具有重要应用价值。近年来,非核糖体肽的组合生物合成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本文就非核糖体肽合酶的组合生物合成研究策略,从模块定点突变、替换、插入、删除、模块"洗牌"与异源表达等角度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核糖体肽合酶 组合生物合成 功能模块 异源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真菌来源吲哚生物碱类化合物的结构和活性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李庆欣 史雪凤 +2 位作者 黄智 田新朋 王发左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5-47,共13页
近年来,海洋真菌因其能够产生大量结构新颖、活性显著的代谢产物而受到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1991—2010年间从海洋真菌分离得到的134个新吲哚生物碱的结构和活性研究情况,其中包括fumitremorgin类19个、notoamide类22个、细胞松弛素类1... 近年来,海洋真菌因其能够产生大量结构新颖、活性显著的代谢产物而受到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1991—2010年间从海洋真菌分离得到的134个新吲哚生物碱的结构和活性研究情况,其中包括fumitremorgin类19个、notoamide类22个、细胞松弛素类18个、吲哚喹唑啉类9个、吲哚萜类11个、肽类及其他单吲哚类21个和双吲哚类化合物34个。海洋真菌来源的吲哚生物碱不仅结构奇特,并且表现出多种重要的生物活性,具有潜在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真菌 吲哚生物碱 结构 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成生物制造进展 被引量:21
8
作者 张媛媛 曾艳 王钦宏 《合成生物学》 CSCD 2021年第2期145-160,共16页
合成生物制造是以合成生物为工具进行物质加工与合成的生产方式,有望彻底变革未来医药、化工、食品、能源、材料、农业等传统模式,触发新的产业变革,引领新的产业模式和经济形态,重塑碳基物质文明。合成生物制造具有清洁、高效、可再生... 合成生物制造是以合成生物为工具进行物质加工与合成的生产方式,有望彻底变革未来医药、化工、食品、能源、材料、农业等传统模式,触发新的产业变革,引领新的产业模式和经济形态,重塑碳基物质文明。合成生物制造具有清洁、高效、可再生等特点,能够减少工业经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合成生物制造在大宗发酵产品、精细与医药化学品、可再生化学品与聚合材料、天然产物、未来农产品以及一碳原料利用方面的重要进展,对各领域代表性重大产品的技术进展及产业应用状况与潜力进行了探讨。未来,随着合成生物学发展,以及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融合,通过合成生物制造可以获得更多的生物基产品,促进生物经济形成,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生物学 生物制造 可再生原料 生物基产品 生物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真菌Eurotium amstelodami SCSIO 151二酮哌嗪吲哚生物碱类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罗明和 黄洪波 +1 位作者 卢来春 鞠建华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0-54,147,共6页
利用色谱层析技术从海洋真菌SCSIO 151的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5个echinulin类生物碱,经MS及NMR波谱数据分析,分别鉴定为variecolorin G(1)、isoechinulin A(2)、isoechinulin B(3)、neoechinulin E(4)、neoechinulin B(5)。菌株SCSI... 利用色谱层析技术从海洋真菌SCSIO 151的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5个echinulin类生物碱,经MS及NMR波谱数据分析,分别鉴定为variecolorin G(1)、isoechinulin A(2)、isoechinulin B(3)、neoechinulin E(4)、neoechinulin B(5)。菌株SCSIO 151经18s r DNA序列分析比对鉴定为Eurotium amstelodami。本文首次报道了海洋真菌Eurotium amstelodami SCSIO 151固态发酵生产echinulin类生物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urotium amstelodami echinulins 海洋真菌 次生代谢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氨基乙酰丙酸生物合成技术的发展及展望 被引量:6
10
作者 陈久洲 王钰 +2 位作者 蒲伟 郑平 孙际宾 《合成生物学》 CSCD 2021年第6期1000-1016,共17页
5-氨基乙酰丙酸(5-ALA)是生物体内天然存在的一种功能性非蛋白质氨基酸,在医药保健和农牧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尽管化学合成技术率先打通了5-ALA的制备路线,但工艺的复杂性和高成本问题,限制了其生产规模和应用推广。随着生物技术... 5-氨基乙酰丙酸(5-ALA)是生物体内天然存在的一种功能性非蛋白质氨基酸,在医药保健和农牧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尽管化学合成技术率先打通了5-ALA的制备路线,但工艺的复杂性和高成本问题,限制了其生产规模和应用推广。随着生物技术的兴起,生物合成作为一种绿色替代技术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突破口。本文回顾了近50年来5-ALA生物合成技术的发展历程,综述了5-ALA生物合成的3种主要策略,即天然菌株诱变筛选、利用重组外源C4途径的工程菌株催化合成以及基于代谢工程的高效细胞工厂构建,总结了每种策略的技术特点和主要问题,重点介绍了代谢工程改造策略和合成生物技术在5-ALA微生物细胞工厂开发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分析了限制5-ALA生物合成的瓶颈,阐述了血红素合成代谢的复杂调控作用和多底物的协同供给在5-ALA生物合成中的重要作用,并从新靶点、新底盘和新技术策略的角度,对合成生物学时代5-ALA生物合成技术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氨基乙酰丙酸 生物合成 代谢工程 合成生物学 微生物细胞工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脱腥方法对薛氏海龙肽粉的脱腥效果比较
11
作者 陈茂森 黄晟 +10 位作者 于刚 赖世钦 蔡冰娜 陈华 邓琬波 唐科 杨文华 王琴 肖更生 潘剑宇 李骏 《南方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3,共13页
薛氏海龙(Syngnathus schlegeli)肽粉因固有的腥味,限制了其在后续深加工产品中的应用和开发。实验采用葡萄糖糖化法、β-环糊精包埋法和葡萄糖-β环糊精联用3种方法对薛氏海龙肽粉进行脱腥处理,并通过运用感官评定、电子鼻和气相色谱-... 薛氏海龙(Syngnathus schlegeli)肽粉因固有的腥味,限制了其在后续深加工产品中的应用和开发。实验采用葡萄糖糖化法、β-环糊精包埋法和葡萄糖-β环糊精联用3种方法对薛氏海龙肽粉进行脱腥处理,并通过运用感官评定、电子鼻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等技术手段,评估了原料的腥味脱除效果。结果显示,葡萄糖糖化法处理,可通过美拉德反应产生酯类成分以降低原料腥味成分的相对含量,其中腥味物质三甲胺的脱除率为91%,但原料基本风味损失较明显;β-环糊精包埋法处理有一定脱腥效果,三甲胺脱除率为16%,但腥味与刺激性风味仍有残留;葡萄糖-β环糊精联用法处理,在降低部分原料基本风味损失的基础上,可脱除醛类刺激性风味物质并显著减少了主要腥味成分,三甲胺的脱除率为93%,并可产生令人愉悦的风味成分。研究表明,葡萄糖-β环糊精的复合应用是一种简洁、有效的脱腥方式,可显著改善薛氏海龙肽粉的风味,为薛氏海龙肽粉在功能食品等深加工产品上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薛氏海龙肽粉 脱腥 感官评定 电子鼻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光伏:环境友好的新型太阳能利用技术 被引量:2
12
作者 朱华伟 李寅 《合成生物学》 CSCD 2023年第6期1259-1280,共22页
生物光伏利用可自我更新的光合细胞作为光电转化材料,是一种环境友好的新型太阳能利用技术。生物光伏包括光合细胞中的光化学反应、细胞与电极间的跨膜电子传递、生物电化学系统中的电流产生三个核心过程。光合细胞的天然跨膜电子传递... 生物光伏利用可自我更新的光合细胞作为光电转化材料,是一种环境友好的新型太阳能利用技术。生物光伏包括光合细胞中的光化学反应、细胞与电极间的跨膜电子传递、生物电化学系统中的电流产生三个核心过程。光合细胞的天然跨膜电子传递效率较低,成为了生物光伏电能输出的主要限制因素。针对这一问题,近年来研究人员发展了一些新的跨膜电子传递策略,包括基于外源电子载体的间接电子传递、基于导电纳米材料的杂合电子传递以及基于合成微生物组的定向电子传递。本文简要回顾了生物光伏的发展历史,综述了不同电子传递策略的基本原理、优势和不足,总结了提高生物光伏电能输出的研究进展。最后,探讨了生物光伏在高功率电子器件领域的应用前景,及如何利用合成生物技术增强跨膜电子传递效率,以期加速生物光伏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光伏 光合电子传递 跨膜电子传递 合成微生物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株新的新城疫病毒毒株生物学特性研究及其HN基因序列测定
13
作者 李燕 王恩秀 陈溥言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3-4,共2页
从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鸡群中分离到 1株病毒 ,经病毒分离鉴定为 NDV。生物学特性研究证实为强毒株 ,但血凝价偏高。根据保守区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 ,经 RT- PCR扩增得到其保护性抗原之一 HN基因 ,包含完整的 ORF。序列测定得到
关键词 生物学特性 HN基因 RT-PCR 序列测定 新城疫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议2010国内外生命科学重要进展
14
作者 孙明伟 高福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97-99,共3页
转眼间,科学发展已经伴随着人类历史的脚步走过了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在过去的几年中,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生命科学领域的诸多突破性进展向自然充分展示了人类的智慧与创造力,譬如人类和其他生物全基因组的测定,非编码RNA... 转眼间,科学发展已经伴随着人类历史的脚步走过了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在过去的几年中,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生命科学领域的诸多突破性进展向自然充分展示了人类的智慧与创造力,譬如人类和其他生物全基因组的测定,非编码RNA基因调控的发现,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的建立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科学 国内外 人类历史 非编码RNA 干细胞技术 科学发展 科学技术 全基因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SrRNA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分析牛奶中的细菌菌群 被引量:18
15
作者 李引强 朱宝利 +4 位作者 吴俊 王秋涯 高可心 律娜 张庆波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0期255-260,共6页
选择4个不同生产厂家的市售牛奶作为研究对象,提取牛奶中细菌的基因组DNA,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克隆-测序的方法获得牛奶中菌群的16S rRNA-V3区序列信息,运用生物信息学分析牛奶中细菌种类、菌群多样性和菌群结构;荧光定量PCR法测... 选择4个不同生产厂家的市售牛奶作为研究对象,提取牛奶中细菌的基因组DNA,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克隆-测序的方法获得牛奶中菌群的16S rRNA-V3区序列信息,运用生物信息学分析牛奶中细菌种类、菌群多样性和菌群结构;荧光定量PCR法测定样品中的细菌总数。结果表明:各品牌牛奶中均含有大量细菌的16S rRNA-V3区DNA序列;牛奶样品中测序共得到472条16S rRNA-V3区序列,其中有452条序列可以明确鉴定到属,包括3个革兰氏阳性菌属和14个革兰氏阴性菌属;20条序列可以鉴定到纲的水平。各品牌牛奶中细菌总数均处于相对较高水平;4个厂家牛奶间菌群分布不同,菌群多样性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售牛奶 16S核糖体核糖核酸(16S rRNA) 菌群分布 细菌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链霉菌Streptomyces sp.SCSIO 1667中吲哚咔唑生物碱类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周俊勇 黄洪波 +5 位作者 汪中文 杨民和 田新朋 张偲 张长生 鞠建华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11年第3期415-419,共5页
运用大孔树脂柱及硅胶柱层析对南海海洋链霉菌Streptomyces sp.SCSIO 1667的代谢产物进行了研究,从SCSIO 1667菌株的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两个indolocarbazole生物碱类化合物,经质谱,1D、2D NMR波谱数据分析鉴定为星形孢菌素(staurosporin... 运用大孔树脂柱及硅胶柱层析对南海海洋链霉菌Streptomyces sp.SCSIO 1667的代谢产物进行了研究,从SCSIO 1667菌株的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两个indolocarbazole生物碱类化合物,经质谱,1D、2D NMR波谱数据分析鉴定为星形孢菌素(staurosporine,1)和K-252d(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放线菌 STREPTOMYCES sp.SCSIO 1667 STAUROSPORINE K-252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合成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17
作者 周琳 梁轩铭 赵磊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19-127,共9页
类胡萝卜素是广泛存在于高等植物、微生物和藻类中的一大类天然色素物质的总称,是重要的天然食用色素群之一。细胞工厂被广泛用于各种化学品、食品和药品等的生产,是绿色生物制造的中心环节。利用细胞工厂合成来源稀缺、获取难度大的高... 类胡萝卜素是广泛存在于高等植物、微生物和藻类中的一大类天然色素物质的总称,是重要的天然食用色素群之一。细胞工厂被广泛用于各种化学品、食品和药品等的生产,是绿色生物制造的中心环节。利用细胞工厂合成来源稀缺、获取难度大的高附加值天然类胡萝卜素,具有经济可行和环境友好等优势。类胡萝卜素在抗氧化、视力保护和抗癌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对生物合成类胡萝卜素细胞工厂构建过程中的类胡萝卜素基本合成路径解析、底盘细胞的选择和改造、途径的模块组装与适配及合成生物学策略等展开详细介绍。同时,对未来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胡萝卜素 虾青素 Β-胡萝卜素 叶黄素 合成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生物素合成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记成 房欢 +2 位作者 董会娜 孙玉梅 张大伟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0-14,共5页
D-生物素属于B族维生素,也是合成维生素C的必要物质,最初在酵母的研究过程中被发现,之后与其相关的报道层出不穷。在工业中,D-生物素以化学法合成,但化学法有工艺繁杂以及会对环境造成危害等弊端,而利用生物法合成D-生物素则有工艺简单... D-生物素属于B族维生素,也是合成维生素C的必要物质,最初在酵母的研究过程中被发现,之后与其相关的报道层出不穷。在工业中,D-生物素以化学法合成,但化学法有工艺繁杂以及会对环境造成危害等弊端,而利用生物法合成D-生物素则有工艺简单和环境友好等优点,因此近些年通过微生物合成D-生物素的研究越来越广泛。该文综述了D-生物素的生理作用、化学合成法、生物合成法以及微生物合成D-生物素的研究进展,旨在为以后研究者们对微生物合成D-生物素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生物素 化学合成 生物合成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固碳:从自然生物到人工合成 被引量:6
19
作者 肖璐 李寅 《合成生物学》 CSCD 2022年第5期833-846,共14页
近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引起了气候变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碳中和”成为各国发展目标之一。实现碳中和,意味着要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下来,作为生产碳基化合物的原料。将二氧化碳转化为人类可以利用的有机物是利用二氧化碳的... 近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引起了气候变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碳中和”成为各国发展目标之一。实现碳中和,意味着要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下来,作为生产碳基化合物的原料。将二氧化碳转化为人类可以利用的有机物是利用二氧化碳的有效途径之一,这使得二氧化碳的生物固定和转化成为当前研究热点,重点聚焦在天然固碳途径的改造和人工固碳途径的设计合成。由于二氧化碳中的碳原子处于最高氧化态,二氧化碳还原成有机物需要能量输入,如何输入还原力和能量是决定生物固碳效率的关键因素。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天然固碳途径改造、人工固碳途径设计合成方面取得的进展,对天然固碳途径和人工固碳途径进行了比较分析,并重点讨论了人工生物固碳过程中的还原力和能量输入问题,包括还原力、ATP等化学能、光能和电能等。最后,从途径和能量两方面分析了生物固碳面临的问题和发展趋势,并据此提出了一些可能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固碳 天然固碳途径 人工固碳途径 能量 还原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樱桃根癌病生物防治研究简报 被引量:9
20
作者 张洪胜 邹建清 +2 位作者 于永理 王英 马德钦 《烟台果树》 1997年第3期24-25,共2页
在樱桃的病虫害中,唯根癌病为害最重,轻者造成减产,降低果实品质,重者整株死亡。烟台市芝罘区南里村果园,88亩结果大树因根癌病严重,全部刨除,造成年经济损失80多万元。 根癌病是由根癌土壤杆菌(Agrobacteriumfumefaciens)侵染引起的。... 在樱桃的病虫害中,唯根癌病为害最重,轻者造成减产,降低果实品质,重者整株死亡。烟台市芝罘区南里村果园,88亩结果大树因根癌病严重,全部刨除,造成年经济损失80多万元。 根癌病是由根癌土壤杆菌(Agrobacteriumfumefaciens)侵染引起的。根癌土壤杆菌的致瘤能力是由其Ti质粒决定的。致瘤基因都集中在Ti质粒的T—DNA区内,病原菌侵入植物时,T—DNA转移到植物细胞并与染色体DNA整合,T—DNA上编码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生物合成基因(tms和tmr基因)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樱桃 大樱桃 根癌病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