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层状氢氧化物衍生复合氧载体的生物质化学链气化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魏国强 何方 +6 位作者 赵增立 赵伟娜 黄振 郑安庆 赵坤 冯宜鹏 李海滨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49-356,共8页
通过低饱和共沉淀法合成了类水滑石结构的层状氢氧化物(Layered Double Hydroxide,LDH)前驱体,经煅烧获得衍生Cu/Al/Zn、Cu/Al/Ni、Cu/Al/Ni/Zn高分散复合氧载体。采用XRD、XRF、H2-TPR、SEM及BET等分析手段对氧载体的结构及反应性能进... 通过低饱和共沉淀法合成了类水滑石结构的层状氢氧化物(Layered Double Hydroxide,LDH)前驱体,经煅烧获得衍生Cu/Al/Zn、Cu/Al/Ni、Cu/Al/Ni/Zn高分散复合氧载体。采用XRD、XRF、H2-TPR、SEM及BET等分析手段对氧载体的结构及反应性能进行了表征,并通过固定床反应器开展了氧载体与生物质化学链气化实验。结果表明,合成的三种前驱体都具有典型的水滑石特征衍射峰,且层板稳定。Cu/Al/Zn前驱体层间厚度为0.264 2 nm,Ni2+引入后,层间距减小。前驱体煅烧后形成的复合氧载体中元素含量与制备试剂基本一致。氧载体中Zn、Ni元素的引入可提升Cu O的反应活性,降低H2还原的反应温度,Zn元素与Cu具有更好的协同作用。Cu/Al/Ni/Zn氧载体在固定床化学链气化中具有较好的碳转化率和气体产率,其碳转化率为82.03%。反应后氧载体比表面积为5.995 m2/g,具有较好的可再生性与抗烧结性,是生物质化学链气化反应较为理想的氧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氢氧化物 水滑石 化学链气化 氧载体 生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木粉气流床气化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冯宜鹏 王小波 +4 位作者 曾碧凡 赵增立 李海滨 郑安庆 黄振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89-597,共9页
在气流床气化实验装置上进行了松木粉气化特性的研究。考察了温度、氧当量比、水蒸气配比对气体产物的成分、气化特性和固体产物的微观形态及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CO与H2浓度显著升高,CO2与CH4浓度明显下降,碳转化率、... 在气流床气化实验装置上进行了松木粉气化特性的研究。考察了温度、氧当量比、水蒸气配比对气体产物的成分、气化特性和固体产物的微观形态及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CO与H2浓度显著升高,CO2与CH4浓度明显下降,碳转化率、产气率、产气热值有所提高;氧当量比从0.2上升至0.5时,CO与H2浓度降低超过10%,CO2浓度则上升100%以上,碳转化率提高至92.9%,产气率有所上升,而产气热值则降低超过20%;水蒸气配比从0增大至0.58时,H2/CO体积比由0.63提高为1.40,碳转化率、产气率和产气热值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趋势。由SEM照片可以看出,固体残渣主要由类球状或块状结构与纤维团聚结构两部分组成。温度升高使残渣颗粒由呈现不规则形状逐渐向球形转化,氧当量比的增大使残渣中类球状颗粒表面孔洞与裂缝明显增多直至破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木粉 气流床 气化 固体残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熔融盐对生物质粗燃气的组分调整实验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李小明 王小波 +3 位作者 常胜 冯宜鹏 赵增立 李海滨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71-676,共6页
在固定床装置中进行了熔融盐对生物质粗燃气组分调整实验,考察了反应温度、静液高度和表观气速对熔融盐中出口气体组分、NaOH消耗率、熔融盐饱和吸收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400!600℃下,熔融盐中NaOH消耗率随温度的升高由59%升至83%,且... 在固定床装置中进行了熔融盐对生物质粗燃气组分调整实验,考察了反应温度、静液高度和表观气速对熔融盐中出口气体组分、NaOH消耗率、熔融盐饱和吸收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400!600℃下,熔融盐中NaOH消耗率随温度的升高由59%升至83%,且单位质量熔融盐处理粗合成气量随温度的升高由0.42 m3/kg升至0.48 m3/kg;气体中CO转化率和出口气体平均H2/CO体积比均随反应温度、静液高度的提高而升高,随表观气速的增加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熔融盐 固定床 组分调整 合成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钾对松木热解特性影响实验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武宏香 刘安琪 +4 位作者 李兰兰 王小波 赵增立 李海滨 何方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20-426,共7页
采用管式炉热解实验装置对浸渍K2CO3松木进行直接热解,并将松木热解气通过含钾石英砂层、含钾焦层以模拟钾对热解气体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松木中浸渍K后会促进热解固体焦生成,提高H2/CO比,低温下K会降低液相产率、提高气相产率,而热... 采用管式炉热解实验装置对浸渍K2CO3松木进行直接热解,并将松木热解气通过含钾石英砂层、含钾焦层以模拟钾对热解气体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松木中浸渍K后会促进热解固体焦生成,提高H2/CO比,低温下K会降低液相产率、提高气相产率,而热解温度较高时则使气体产率下降、液体产率提高。松木热解气经过含K石英砂后发生催化裂解,液体产率降低,CO、CO2和H2产量上升。松木焦也可以催化裂解焦油,使气体产物增加,H2和CO2产量提高,CO、CH4和C2产量降低。K与松木焦共同作用,不仅使焦油发生裂解而且促进更多焦参与气固反应。钾对松木热解作用是通过对松木的直接热解、对气体中间产物再反应的均相催化及对固体焦气化的非均相催化等复杂过程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木 热解 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成气一步法制备液化石油气单管实验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吕永兴 徐海燕 +2 位作者 周意 陈坚 吴创之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31-337,共7页
采用甲醇合成催化剂与脱水催化剂机械混合,制备了液化石油气(LPG)合成催化剂。以模拟生物质气为原料气,在固定床单管实验装置上,温度(220~330℃)、压力(1.2~5.1 MPa)和空速(500~3 000 h-1)条件下考察催化剂的性能。结果表明,在325℃、2.... 采用甲醇合成催化剂与脱水催化剂机械混合,制备了液化石油气(LPG)合成催化剂。以模拟生物质气为原料气,在固定床单管实验装置上,温度(220~330℃)、压力(1.2~5.1 MPa)和空速(500~3 000 h-1)条件下考察催化剂的性能。结果表明,在325℃、2.1 MPa、1 500 h-1条件下,CO转化率达到72.36%,LPG占烃类产物的71.21%。当设定温度为325℃、压力2.1M Pa时、空速≤2 500 h-1时,系统可以稳定运行;空速达到3 000 h-1时,反应器内部温度迅速升高无法控制,造成催化剂烧结失活。针对上述催化剂,采用NH3-TPD、XRD、N2吸附-脱附和TPO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催化剂的积炭、强酸位酸性降低及比表面积的降低是导致催化剂活性降低的重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气 液化石油气 复合催化剂 失活 积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化学链气化串行流化床二元物系冷态实验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魏国强 何方 +2 位作者 HUSEYIN Sozen 李小明 李海滨 《新能源进展》 2014年第1期18-24,共7页
搭建了生物质化学链气化串行流化床冷态模型,考察了木粉与石英砂二元物系在不同工况下的流化特性,结果表明,木粉单独实现流化较为困难,稳定流态化操作范围也较小;石英砂木粉二元物系,随着石英砂含量的增加,流化状态持续改善,稳态流化操... 搭建了生物质化学链气化串行流化床冷态模型,考察了木粉与石英砂二元物系在不同工况下的流化特性,结果表明,木粉单独实现流化较为困难,稳定流态化操作范围也较小;石英砂木粉二元物系,随着石英砂含量的增加,流化状态持续改善,稳态流化操作范围增大,当石英砂含量超过70%时,该二元体系流化状态接近石英砂;石英砂木粉二元混合体系物料循环量及颗粒平均速度随着表观气速的增加而持续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化学链气化 二元混合物 流动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离子体催化甲烷干重整实验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李嘉卿 徐彬 +4 位作者 王文博 谢建军 阴秀丽 吴创之 肖进彬 《燃料化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161-1172,共12页
本文利用等离子体耦合催化剂的方式进行CH_(4)干重整(Dry Reforming of Methane,DRM),重点考察了反应温度、CO_(2)/CH_(4)物质的量比、合成气主要气体组分浓度(N_(2)、H2、CO、H2O)对CH_(4)转化率及等离子体催化能量效率的影响。结果表... 本文利用等离子体耦合催化剂的方式进行CH_(4)干重整(Dry Reforming of Methane,DRM),重点考察了反应温度、CO_(2)/CH_(4)物质的量比、合成气主要气体组分浓度(N_(2)、H2、CO、H2O)对CH_(4)转化率及等离子体催化能量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以La-Ni/γ-Al_(2)O_(3)为催化剂,当反应温度450℃,CO_(2)/CH_(4)物质的量比为1.0时,CH_(4)转化率为41.57%;提高CO_(2)/CH_(4)物质的量比可提高CH_(4)转化率,当CO_(2)/CH_(4)物质的量比为5.0时,等离子体催化CH_(4)干重整过程的CH_(4)转化率可达92.82%。温度和CO_(2)/CH_(4)物质的量比对CH_(4)转化率影响显著,气体组分的变化改变了体系中的激发态粒子,不仅直接影响到CH_(4)转化率,还影响着催化剂表面积炭。向反应体系中添加N_(2)、H2O可提高CH_(4)转化率,并抑制积炭;而添加H2、CO后CH_(4)转化率显著降低。研究结果可望为生物质气化合成化工品的工艺开发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气组分 等离子体催化 甲烷干重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段式生物脱硫工艺对沼气中H_2S去除效果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周贤友 徐瑛 +4 位作者 孙永明 孔晓英 袁振宏 邢涛 牛红志 《新能源进展》 2015年第2期105-110,共6页
本研究采用两段式生物脱硫工艺,以异养脱硫菌Pseudomonas putida DS1(假单胞菌属)为菌株,研究了硫化物负荷、溶解氧(DO)、气液体积比、p H值等工艺参数对硫化物脱除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DO影响Pseudomonas putida DS1对硫化物的去... 本研究采用两段式生物脱硫工艺,以异养脱硫菌Pseudomonas putida DS1(假单胞菌属)为菌株,研究了硫化物负荷、溶解氧(DO)、气液体积比、p H值等工艺参数对硫化物脱除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DO影响Pseudomonas putida DS1对硫化物的去除率,当硫化物负荷为40 g·m-3·h-1、DO为1.5 mg·L-1时,S2-去除率达90.6%以上;硫化物负荷与DO呈线性关系,随着硫化物负荷增加,DO逐渐增大;硫化物去除率随硫化物负荷的增加而降低,当硫化物负荷小于80 g·m-3·h-1时,硫化物去除率大于90%;当硫化物负荷大于80 g·m-3·h-1时,硫化物去除率低于90%;当沼气中H2S浓度为3 000±10 ppm、气液比为15∶1时,H2S去除率达93.6%;循环液p H值为8.0时,沼气中H2S的去除率达94.0%,Pseudomonas putida DS1对S2-去除率达96.9%,硫化物的转化产物主要为单质S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SEUDOMONAS pufida DS1菌株 两段式 沼气 生物脱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渣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9
作者 高静静 庄新辉 +4 位作者 谭雪松 苗长林 兰天晴 张宇 孙悦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36-541,共6页
随着中医药产业的发展,中药使用量的增加,中药渣的排放和处理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中药渣的资源化利用对中医药产业、生态学、经济、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重大意义。中药渣含有丰富的有机物质和微量元素,是较好的低成本生物质原料,可用... 随着中医药产业的发展,中药使用量的增加,中药渣的排放和处理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中药渣的资源化利用对中医药产业、生态学、经济、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重大意义。中药渣含有丰富的有机物质和微量元素,是较好的低成本生物质原料,可用于制备生物炭、复合材料、电催化剂、生物质能源等一系列高附加值产品,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本文采用Fulink数字平台对中药渣处理方式学术论文发表情况进行汇总,从论文数量发展趋势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中药渣用于动物饲料的制备、生物有机肥是较好的利用方式,同时综述了中药渣的处理现状和综合利用方式且对比了不同处理方式的优缺点,探讨了中药渣处理面临的问题并进行展望,以期为中药渣的高价值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渣 可再生利用 高值化 资源化 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定床生物质热解气化过程N迁移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杨会凯 常国璋 +3 位作者 张晓鸿 谢建军 阴秀丽 吴创之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16-120,共5页
利用管式炉反应器对麦秆(MG)、砂光粉(SGF)、松木(SM)3种生物质进行热解/气化实验,研究了温度(550~950℃)、气氛(Ar、CO_2、CO_2+H_2O)对3种生物质热解/气化过程中N气体(HCN和NH_3)及半焦N生成比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利用管式炉反应器对麦秆(MG)、砂光粉(SGF)、松木(SM)3种生物质进行热解/气化实验,研究了温度(550~950℃)、气氛(Ar、CO_2、CO_2+H_2O)对3种生物质热解/气化过程中N气体(HCN和NH_3)及半焦N生成比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3种生物质在Ar下热解气相N产物(HCN+NH_3)生成比例随温度增加而上升且以NH_3为主;550~950℃下HCN的转化率一直增加,NH3的转化率在900℃达最大值;改变气氛对SGF含N气体的转化率影响不明显,H_2O的加入在850~950℃下可促进NH3生成;SGF的燃料N较MG和SM更容易释放,SGF半焦N的质量分数明显低于原料N,MG半焦N与原料N的质量分数基本相等,SM半焦N质量分数比原料显著增加;3种生物质热解气化过程半焦N逐渐减少,气相N逐渐增加,900℃时3种生物质燃料N转化为挥发分N的质量分数大于75.5%,挥发分N中气相N占_26.7%~76.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热解气化 HCN NH3 半焦N
全文增补中
利用农业废弃物碳源的红法夫酵母生产虾青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1
作者 周桂雄 王闻 +7 位作者 谭雪松 庄新姝 袁振宏 亓伟 余强 王琼 苗长林 王瑶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5期308-314,共7页
利用红法夫酵母产虾青素工艺具有绿色、安全、低成本等优点,但培养红法夫酵母的培养基(尤其是碳源)成本是制约该工艺实现大规模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传统的利用纯糖如葡萄糖、蔗糖、木糖等作为红法夫酵母生产虾青素的碳源,效果虽好,但... 利用红法夫酵母产虾青素工艺具有绿色、安全、低成本等优点,但培养红法夫酵母的培养基(尤其是碳源)成本是制约该工艺实现大规模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传统的利用纯糖如葡萄糖、蔗糖、木糖等作为红法夫酵母生产虾青素的碳源,效果虽好,但因其价格较高,仅适用于实验室研究和小型发酵生产,不适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如何寻找来源广、价廉且发酵效果好的碳源,降低虾青素的生产成本是发展虾青素产业亟待解决的课题。利用廉价且来源广泛的原料如水果类原料、糖质原料、甘油及废弃木质纤维素类原料等作为碳源能有效降低成本。但这些原料都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水果类原料存在季节性及地域性限制,糖蜜类原料供应稳定性方面存在问题,甘油类原料杂质多且存在食品安全隐患,木质纤维素类原料来源广泛、价格低廉,不存在占用耕地等问题,是最有希望用于规模化低成本发酵生产虾青素的原料,但其利用存在一些技术瓶颈。该文介绍了目前利用红法夫酵母生产虾青素的基本情况,并系统地对国内外不同碳源条件下利用红法夫酵母生产虾青素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综述、比较及分析。最后,对利用红法夫酵母生产虾青素在碳源方面的未来发展趋势及重点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源 微生物 废弃物 红法夫酵母 虾青素 木质纤维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米糠油脱胶和酸化凹凸棒土脱色工艺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陈雪芳 王璨 +2 位作者 张海荣 郭海军 陈新德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5-17,37,共4页
采用正交实验研究了米糠毛油脱胶工艺,得到的酸法脱胶工艺最佳条件为磷酸添加量0.3%、脱胶温度70℃、加水量3%、反应时间40 min,此时米糠油脱胶率为87.7%。在此基础上,采用单因素实验考察了酸化凹凸棒土添加量、脱色温度、脱色时间对脱... 采用正交实验研究了米糠毛油脱胶工艺,得到的酸法脱胶工艺最佳条件为磷酸添加量0.3%、脱胶温度70℃、加水量3%、反应时间40 min,此时米糠油脱胶率为87.7%。在此基础上,采用单因素实验考察了酸化凹凸棒土添加量、脱色温度、脱色时间对脱色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酸化凹凸棒土添加量5%、脱色温度110℃、脱色时间30 min条件下,米糠油脱色率达到96.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牝糠油 酸化凹凸棒土 脱胶 脱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生物质酶解过程的纤维素酶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3
作者 何敏超 许敬亮 +6 位作者 陈小燕 孔晓英 袁振宏 张宇 余强 刘云云 王闻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1期290-296,共7页
纤维素酶解效率是木质纤维素经济、高效生化转化的限制瓶颈。该文讨论了影响纤维素酶酶解经济性与高效性的多个要素,如:高滤纸酶活菌株的选育、发酵、酶解机理、酶解影响因素及酶解混合体系的优化等。该文研究表明,纤维二糖水解酶可能... 纤维素酶解效率是木质纤维素经济、高效生化转化的限制瓶颈。该文讨论了影响纤维素酶酶解经济性与高效性的多个要素,如:高滤纸酶活菌株的选育、发酵、酶解机理、酶解影响因素及酶解混合体系的优化等。该文研究表明,纤维二糖水解酶可能是决定发酵体系中滤纸酶活高低的关键单酶组分,同时,该酶可能也是预处理后生物质酶解体系中决定滤纸酶活效率的关键单酶组分。酶解过程中关键限速反应的认识及关键限制因素形成机制的揭示将成为纤维素酶生化转化研究的重点,这些机理机制的建立可为构建高比活力纤维素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纤维 滤纸酶活 纤维素酶 AA9裂解酶 生化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生素菌渣热解N官能团变化特征及其与NOx前驱物关系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詹昊 林均衡 +4 位作者 黄艳琴 阴秀丽 刘华财 袁洪友 吴创之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219-1229,共11页
以青霉素菌渣(PMW)和土霉素菌渣(TMW)为对象,在水平管式反应器中进行快速热解,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表征和化学吸收-分光光度定量分析方法,研究了抗生素菌渣热解N官能团变化特征及其与NO_x前驱物的关系。结果表明,菌渣燃料N官能团... 以青霉素菌渣(PMW)和土霉素菌渣(TMW)为对象,在水平管式反应器中进行快速热解,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表征和化学吸收-分光光度定量分析方法,研究了抗生素菌渣热解N官能团变化特征及其与NO_x前驱物的关系。结果表明,菌渣燃料N官能团分为无机N(N-IN)和蛋白质及其水解产物N(N-A)两种。决定菌渣NO_x前驱物以NH_3-N为主,N官能团主要为N-A,PMW占81.1%、TMW占59.0%。在低温区间,N-IN在150-250℃分解和N-A在250-450℃转化,为NH3-N主要来源;PM W和TM W产率分别为20.9%和25.6%,而HCN-N产率小于2%,基本与燃料N官能团特征无关;该阶段伴随吡啶N(N-6)和吡咯N(N-5)的生成及转化,峰值在350-400℃。在高温区间,半焦N反应,主要是N-6和N-5的转化,为NH_3-N和部分HCN-N的来源;该阶段伴随少量更稳定质子化吡啶N(N-Q)和氮氧化物N(N-X)生成。由于N-IN和不稳定N-A低温下会快速分解,250-300℃下菌渣半焦N去除高达40%、能量损失可控制在25%,因此,采用合适低温热解处理菌渣,在保证能量前提下可有效去除燃料中的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菌渣 N官能团 NOx前驱物 低温热解 N去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液与石油焦共热解及其产物特性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王贵金 郭大亮 +3 位作者 袁洪友 周肇秋 阴秀丽 吴创之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45-551,共7页
运用热重-红外联用(TGA-FTIR)和扫描电镜(SEM)对黑液与石油焦的共热解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考察了两者在共热解过程中的热失重、挥发性组分释放及固体产物表面形貌特性;同时运用热重(TGA)探究了热解固体产物黑液半焦和石油焦的CO2共气化... 运用热重-红外联用(TGA-FTIR)和扫描电镜(SEM)对黑液与石油焦的共热解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考察了两者在共热解过程中的热失重、挥发性组分释放及固体产物表面形貌特性;同时运用热重(TGA)探究了热解固体产物黑液半焦和石油焦的CO2共气化反应特性。结果表明,在黑液与石油焦共热解过程中,温度低于600℃时,两者的热解相互独立;温度达到600℃之后,相对于黑液和石油焦单独热解的加权平均值,挥发性气体产物CO2和CO的释放峰值温度向低温区移动,失重特性也随之发生变化;800℃下的共热解固体产物表面产生新的形态特征,黑液的烧结得到抑制;850℃下的黑液半焦与石油焦CO2共气化实验表明,两者在共气化过程中存在协同效应,各自的碳转化率和气化速率明显提高,整体碳转化率提高了51.27%,气化反应速率最大值增大了两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液 石油焦 共热解 TGA S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炭末与生物质混配成型颗粒的共热解特性与动力学分析
16
作者 张乃心 朱虹宇 +3 位作者 郎林 刘华财 阴秀丽 龚斌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78-689,共12页
通过掺混不同比例的兰炭末与中药渣原料制备生物质基兰炭型煤,实现兰炭末的高效低碳热转化利用。采用热重分析方法研究兰炭末与生物质在不同掺混比例和升温速率下的共热解特征,揭示兰炭末与中药渣共热解的协同促进效应。兰炭末和中药渣... 通过掺混不同比例的兰炭末与中药渣原料制备生物质基兰炭型煤,实现兰炭末的高效低碳热转化利用。采用热重分析方法研究兰炭末与生物质在不同掺混比例和升温速率下的共热解特征,揭示兰炭末与中药渣共热解的协同促进效应。兰炭末和中药渣的机械混配成型过程能部分解聚天然纤维素大分子的原生晶体结构,降低型煤样品的纤维素含量和结晶度,有利于降低其热解活化能。利用Starink等转化率法进行共热解动力学分析,计算热解反应活化能,并采用修正的反应机理函数Dn模型,结合主曲线法,获得反应级数n和指前因子A等动力学参数。研究发现,随着兰炭末占比的适度增加,共热解活化能有所降低,当中药渣与兰炭末混配比例为2∶1时,混配成型颗粒的热解活化能仅为162.2 kJ/mol,既大幅低于兰炭末原料的热解活化能(386.2 kJ/mol),也明显低于中药原料的热解活化能(174.9 kJ/mol);且在所有掺混比下,实验所得共热解活化能均小于理论计算值,表明兰炭末与中药渣共热解过程发生协同作用。当兰炭末占比≤50%时,升温速率对共热解协同效应的影响更为显著,升温速率越高,共热解特征指数越大。最后,考察生物质基兰炭型煤的成型颗粒和热解半焦颗粒的抗压强度随兰炭末占比的增加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制备生物质基兰炭型煤时中药渣与兰炭末的最佳掺混比为4∶1,其成型颗粒和热解半焦颗粒的强度最高,分别达到715.5和158.3 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动力学 共热解 兰炭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棕榈壳焦CO_2气化过程中反应性及结构特性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常国璋 黄艳琴 +2 位作者 赖喜锐 阴秀丽 吴创之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947-954,共8页
850℃下,利用管式炉制备了不同转化率的棕榈壳CO2气化焦,通过热重分析仪研究了气化焦的CO2气化反应性,采用比表面积分析、拉曼光谱、X射线荧光光谱和扫描电镜-能谱等分析手段,考察了气化焦孔隙结构、碳组成、矿物元素含量与分布随转化... 850℃下,利用管式炉制备了不同转化率的棕榈壳CO2气化焦,通过热重分析仪研究了气化焦的CO2气化反应性,采用比表面积分析、拉曼光谱、X射线荧光光谱和扫描电镜-能谱等分析手段,考察了气化焦孔隙结构、碳组成、矿物元素含量与分布随转化率的变化。结果表明,在CO2气化过程中,随着转化率的提高,棕榈壳气化焦固定碳的含量逐渐降低,有序化碳的相对含量为0.30~0.33,对气化过程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灰分含量逐渐增加,但气化反应指数Rs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过程。转化率小于23%时,Rs与气化焦比表面积的变化趋势一致;23%〈转化率〈31%时,Rs基本不变;31%〈转化率〈68%时,比表面积随转化率线性增加,Rs取决于孔隙比表面积、矿物元素催化2个因素的协同作用,当转化率〉56%时,该催化作用变得明显,同时碳的有序化程度开始降低;转化率〉68%时,Rs主要受矿物元素的催化作用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榈壳 气化焦 CO2气化 反应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油脂生物柴油的脱硫处理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惠文 李志兵 +4 位作者 苗长林 杨铃梅 吕鹏梅 王忠铭 袁振宏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52-55,96,共5页
液体燃料的硫排放是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废油脂制得的生物柴油硫含量往往超出国家标准。在相同条件下,采用活性炭、阴离子交换树脂、活性白土3种吸附剂对地沟油生物柴油进行脱硫试验。结果表明:活性炭脱硫效果较好,在活性炭用量为... 液体燃料的硫排放是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废油脂制得的生物柴油硫含量往往超出国家标准。在相同条件下,采用活性炭、阴离子交换树脂、活性白土3种吸附剂对地沟油生物柴油进行脱硫试验。结果表明:活性炭脱硫效果较好,在活性炭用量为地沟油生物柴油质量的3%、吸附温度65℃、吸附时间30 min条件下,生物柴油脱硫率为11.7%。试验发现地沟油生物柴油采用双氧水洗涤后再进行二次负压蒸馏能达到显著的脱硫效果,生物柴油脱硫率达77.8%;高含硫地沟油、棕榈酸化油制备的生物柴油最佳的脱硫工艺为原料油经双氧水洗涤、生物柴油粗品二次负压蒸馏,生物柴油成品脱硫率分别达到95.6%、93.3%,硫含量分别为6.7、8.9 mg/kg,满足国Ⅵ柴油排放标准(GB 19147-2016)的硫含量小于等于10 mg/kg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柴油 地沟油 脱硫 吸附 双氧水洗涤 负压蒸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凹凸棒土热改性对玉米秸秆稀酸水解液脱色的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彭芬 郭海军 +3 位作者 张海荣 王璨 杨会娟 陈新德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14年第12期2149-2152,2156,共5页
采用焙烧酸化法对凹凸棒土进行了改性,通过单因素实验对凹凸棒土的热改性条件进行了优化,且采用N2吸附-脱附、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等表征手段对其脱色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玉米秸秆稀酸水解液的脱色效果最佳的凹凸棒土热改性条件... 采用焙烧酸化法对凹凸棒土进行了改性,通过单因素实验对凹凸棒土的热改性条件进行了优化,且采用N2吸附-脱附、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等表征手段对其脱色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玉米秸秆稀酸水解液的脱色效果最佳的凹凸棒土热改性条件:450℃焙烧2 h、酸浓度10%。酸化作用使凹土内粒间杂质胶结物和碳酸盐矿物分解,疏通内部孔道,H+与凹土结构内阳离子置换,增大比表面积,改善其表面特性;焙烧活化可除去不同状态的水,改变其结构,增大孔容和比表面积;两者结合处理使颗粒白土的吸附脱色能力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白土 凹凸棒土 改性 脱色率 稀酸水解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藻类生物质水热液化制备生物油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20
作者 陈裕鹏 黄艳琴 +1 位作者 阴秀丽 吴创之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56-763,共8页
利用藻类生物质获得的燃料被视为第3代生物燃料,水热液化制备生物油为其能源化高效利用提供了一条可行途径。介绍了藻类生物质水热液化制备生物油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分析总结了藻类生物质中三组分(蛋白质、脂质、糖类)模型化合物的水热... 利用藻类生物质获得的燃料被视为第3代生物燃料,水热液化制备生物油为其能源化高效利用提供了一条可行途径。介绍了藻类生物质水热液化制备生物油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分析总结了藻类生物质中三组分(蛋白质、脂质、糖类)模型化合物的水热液化特性;探讨了反应温度及时间、反应介质及料/液比、催化剂种类及用量对藻类生物油产率和品质的影响;进一步对比分析了藻类生物油与木质纤维类生物油的组成特性。与木质纤维素类生物油相比,藻类生物油具有氧含量低、热值高等优势,但氮含量高是影响藻类生物油品质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类生物质 模型化合物 水热液化 生物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