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67篇文章
< 1 2 1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潜力分析及发展路径研究——以广东省为例
1
作者 肖子毅 成贝贝 +2 位作者 刘晓俞 任松彦 陶海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61-772,共12页
实现乡村振兴与“双碳”目标的有机结合,是我国农村现代化向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本研究以广东省为例,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建立可再生能源资源评估、能源消费与碳排放预测的综合评价模型,对21个地市农村地区进行可再生能源丰裕度和... 实现乡村振兴与“双碳”目标的有机结合,是我国农村现代化向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本研究以广东省为例,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建立可再生能源资源评估、能源消费与碳排放预测的综合评价模型,对21个地市农村地区进行可再生能源丰裕度和自给率分析。结果表明,广东全省农村地区生物质可发电41 540 GWh,太阳能可发电37 225 GWh,并且具有明显地理分布特性,其中肇庆、清远等市组成的板块生物质资源和太阳能资源均具备较高的发展潜力。结合能源消费量中长期情景预测,基准情景下广东省农村地区能源消费于2031年达到峰值3 921.12万tce(t标准煤当量)。揭阳市、肇庆市和韶关市的能源自给率均超过100%,未来可实现可再生能源电力自给自足,而珠三角农村地区的能源自给率较低(均低于35%),对外依赖性较大。综上分析,本研究提出以下发展建议:根据各地区资源环境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农村地区生物质和太阳能发电规划以及节能降碳措施,以梯次有序推进碳达峰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再生能源丰裕度 能源自给率 农村低碳发展 广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能源活动的碳排放清单及减排措施研究--以广州市为例 被引量:7
2
作者 谢鹏程 王文军 +2 位作者 廖翠萍 王文秀 赵黛青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59-663,共5页
2010—2016年,广州市能源活动碳排放呈总量上升、强度下降态势。随着广州市经济结构转型,工业碳排放已达到峰值,交通运输成为能源活动最大的排放源。2016年广州市油品消费约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0%,油品燃烧碳排放量占能源活动碳排放总量的... 2010—2016年,广州市能源活动碳排放呈总量上升、强度下降态势。随着广州市经济结构转型,工业碳排放已达到峰值,交通运输成为能源活动最大的排放源。2016年广州市油品消费约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0%,油品燃烧碳排放量占能源活动碳排放总量的58%,其中63%来源于交通运输排放;煤炭消费约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5%,煤炭燃烧碳排放量占能源活动碳排放总量的34%,其中78%来源于能源工业排放。在梳理广州市能源活动领域排放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交通运输、能源工业两个部门的排放特征,并提出节能减排应对策略,同时对能源活动领域减排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活动 碳排放清单 减排措施 广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能源活动的广州市二氧化碳排放清单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谢鹏程 王文军 +1 位作者 廖翠萍 赵黛青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8-22,共5页
基于对广州市2010--2013年能源活动二氧化碳排放特征的分析,发现:(1)能源活动二氧化碳排放呈总量上升、强度下降态势,4年间能源活动以年均3.33%的二氧化碳排放增速支撑了地区生产总值年均11.13%的快速增长。(2)从碳排放结构... 基于对广州市2010--2013年能源活动二氧化碳排放特征的分析,发现:(1)能源活动二氧化碳排放呈总量上升、强度下降态势,4年间能源活动以年均3.33%的二氧化碳排放增速支撑了地区生产总值年均11.13%的快速增长。(2)从碳排放结构看,火力发电、工业、交通是广州最大碳排放源,约占各年度能源活动排放总量的87%,随着广州经济结构转型,火力发电和工业排放占比呈下降趋势,交通运输排放逐年上升。(3)从碳排放源看,煤炭燃烧排放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占年度碳排放总量的40%以上。建议:将能源和工业制造业作为广州市“十三五”温室气体排放控制重点对象,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以宣传示范为重点,倡导低碳生活模式,推进温室气体控制能力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活动 碳排放 清单 广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工业应用场景的超高温蒸汽热泵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姚远 陆振能 +2 位作者 曲勇 刘广平 龚宇烈 《新能源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9-50,共12页
超高温蒸汽热泵是极具潜力的工业高温供热脱碳技术。蒸汽热泵所采用的工质日益环保,目前自然工质水和氢氟烯烃类工质成为研究焦点,其中R1336mzz-Z、R1234ze-Z、R1233zd-E最有商业化推广前景。复叠压缩、两级压缩和水蒸气再压缩是保证蒸... 超高温蒸汽热泵是极具潜力的工业高温供热脱碳技术。蒸汽热泵所采用的工质日益环保,目前自然工质水和氢氟烯烃类工质成为研究焦点,其中R1336mzz-Z、R1234ze-Z、R1233zd-E最有商业化推广前景。复叠压缩、两级压缩和水蒸气再压缩是保证蒸汽热泵高温输出的主要循环形式。离心压缩机和螺杆压缩机是蒸汽热泵中应用最多和最有前景的压缩机类型。压缩机中间补气或补水技术成为降低压缩机排气温度、增强压缩机高温稳定性的有效措施。国内外蒸汽热泵机组测试结果显示,蒸汽热泵机组的制热性能系数随着温升值和输出温度的提高而降低,目前多数机组产汽温度在200℃以下,温升低于60℃,制热性能系数介于2.5~3.2之间。随着工业企业减碳技术需求大增,蒸汽热泵在我国进入快速发展的机遇期,120℃蒸汽热泵已成为行业主流,追求更高温度蒸汽成为未来发展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供热 蒸汽热泵 工质 性能系数 压缩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区域能源转型与低碳发展战略及政策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赵黛青 蔡国田 +2 位作者 廖翠萍 王文军 黄莹 《新能源进展》 2019年第2期190-198,共9页
能源转型与低碳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需要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支持。研究能源发展与转型规划、城市绿色与低碳发展、体制机制的创新与应用是支撑区域落实经济发展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型的战略性研究工作。本文梳理了中国能源战略工作... 能源转型与低碳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需要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支持。研究能源发展与转型规划、城市绿色与低碳发展、体制机制的创新与应用是支撑区域落实经济发展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型的战略性研究工作。本文梳理了中国能源战略工作的部分重点内容与发展方向、气候变化风险下城市低碳发展模式、体制机制创新需求和热点问题,并简介本课题组从事的一些区域能源转型与低碳发展过程中的战略性研究和体制机制创新工作。提出在全新技术革命时代,能源战略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都存在创新需求;规划方法学和模型工具的开发、大数据挖掘和应用、变革性技术的预见和评估、跨学科和领域的协同战略规划等都是今后能源软科学研究亟待深化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转型 低碳发展 战略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酰丙酸乙酯复配燃料理化特性研究
6
作者 苗长林 吴鹏 +2 位作者 庄新姝 谭雪松 李惠文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8-214,共7页
对不同比例乙酰丙酸乙酯与0#石化柴油复配混合燃料的互溶性、密度、运动黏度、闭口闪点、馏程、冷凝点、冷滤点等理化性质进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低温下乙酰丙酸乙酯与0#柴油互溶性较差,5℃时最大互溶比仅为7%,随着温度升高,溶解度有... 对不同比例乙酰丙酸乙酯与0#石化柴油复配混合燃料的互溶性、密度、运动黏度、闭口闪点、馏程、冷凝点、冷滤点等理化性质进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低温下乙酰丙酸乙酯与0#柴油互溶性较差,5℃时最大互溶比仅为7%,随着温度升高,溶解度有所上升,在35℃条件下最大互溶比为15%。随着复配燃料中乙酰丙酸乙酯所占比例增加,复配燃料的十六烷值逐渐降低;对馏程影响不明显,密度增幅不大;闪点较石化柴油有所提高,这有利于燃料的安全储存;热值出现小幅下降;运动黏度、凝点和冷滤点低温流动性改善明显。总体来看:掺混比小于或等于7%的乙酰丙酸乙酯复配燃料基本符合国六柴油GB 19147—2016标准;如需提高乙酰丙酸乙酯复配比例,有必要对热值、十六烷值等指标进行改进,以满足国六柴油标准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能 乙酰丙酸乙酯 石化柴油 复配燃料 理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活性剂抑制不同油水分离体系内甲烷水合物生成的热力学影响研究
7
作者 付娟 卢思 +4 位作者 刘世君 万丽华 吴能友 黄丽 苏秋成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1-188,共8页
在天然气水合物开采过程中,水合物分解产生的甲烷以及储层内原位游离气,在合适的低温和高压条件下易重新形成水合物,导致泥水分界线附近高压井筒或管道的堵塞,从而带来安全隐患。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使用表面活性剂作为水合物抑制剂... 在天然气水合物开采过程中,水合物分解产生的甲烷以及储层内原位游离气,在合适的低温和高压条件下易重新形成水合物,导致泥水分界线附近高压井筒或管道的堵塞,从而带来安全隐患。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使用表面活性剂作为水合物抑制剂,以有效防止水合物的再生成。本文利用高压微量热仪研究了低剂量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DDBAC)对不同油水分离体系中甲烷水合物生成与分解过程的影响。研究选用了四丁基甲基乙醚(TBME)-H_(2)O、甲基环己烷(MCH)-H_(2)O、环戊烷(CP)-H_(2)O体系及对比实验纯水。实验结果表明,低剂量表面活性剂对纯水中甲烷水合物的生成量影响较小,但对水合物结构有一定影响,更倾向于只生成I型甲烷水合物。然而,在TBME-H_(2)O、MCH-H_(2)O、CP-H_(2)O油水分离体系内,低剂量表面活性剂对甲烷水合物及甲烷混合水合物的生成与分解过程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表面活性剂减小了甲烷在油相中的溶解度,大幅度降低了水合物的生成量,使得TBME、MCH体系易生成纯甲烷水合物,CP体系生成结构更为复杂的混合型水合物。此外,表面活性剂的抗团聚性使得大分子不容易进入笼型,从而不容易形成H型水合物。研究结果对理解低剂量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油水分离体系中的不同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 油水分离体系 甲烷水合物抑制 热力学研究 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吹吸射流协同驻波电帘增强颗粒物定向运输的研究
8
作者 张成 朱辉 +2 位作者 尹应德 吴世先 刘世杰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669-2681,共13页
针对驻波电帘(SWC)难以实现颗粒物定向运输的问题,采用吹吸射流(BSJ)强化颗粒物的定向运输能力,以实现驻波电帘表面颗粒物的高效清除。应用多物理场仿真方法研究吹吸射流协同驻波电帘(BSJSWC)系统中的颗粒物定向运输行为,讨论最大电帘... 针对驻波电帘(SWC)难以实现颗粒物定向运输的问题,采用吹吸射流(BSJ)强化颗粒物的定向运输能力,以实现驻波电帘表面颗粒物的高效清除。应用多物理场仿真方法研究吹吸射流协同驻波电帘(BSJSWC)系统中的颗粒物定向运输行为,讨论最大电帘施加电压、电压频率、射流速度以及颗粒物粒径对颗粒物运动轨迹的影响,分析不同射流速度和粒径下电帘表面颗粒物时空演变特征,通过实验验证吹吸射流对驻波电帘表面颗粒物清除的强化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在吹吸射流协同作用下,驻波电帘表面颗粒物的定向运输能力显著增强,可实现电帘表面颗粒物的有效清除;吹吸射流速度和峰值电压对颗粒物清除有显著影响,仅当射流速度大于0.3 m/s时,吹吸射流对颗粒物清除的增强效果才得以显现,当射流速度小于0.3 m/s时,则会降低驻波电帘对颗粒物的清除效果;吹吸射流协同驻波电帘(BSJ-SWC)系统的颗粒物清除效率随交流电压峰值增大而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力学 驻波电帘 吹吸射流 定向运输 除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1998—2012年PM_(2.5)时空分布与能源消耗总量关系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徐超 王云鹏 黎丽莉 《生态科学》 CSCD 2018年第1期108-120,共13页
基于1998—2012年中国PM_(2.5)浓度遥感数据,在对中国PM_(2.5)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引入地理信息科学空间相关矩阵方法分析中国PM_(2.5)时空分布与能源消耗总量等时空分布的空间相关性。基于省级尺度,运用灰色理论中的灰色相... 基于1998—2012年中国PM_(2.5)浓度遥感数据,在对中国PM_(2.5)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引入地理信息科学空间相关矩阵方法分析中国PM_(2.5)时空分布与能源消耗总量等时空分布的空间相关性。基于省级尺度,运用灰色理论中的灰色相关方法,对PM_(2.5)和能源消耗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历史的PM_(2.5)空间分布与人口分布、地形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胡焕庸线成为中国PM_(2.5)空间分布的东西界限。(2)整体来看,中国PM_(2.5)的年际变化上,具有双增长单下降的区域特征:两个快速增长区域(年均增长率大于3.5%)分别为PM_(2.5)高值区域——北部沿海以及PM_(2.5)相对低的东北地区。下降区域则为西北地区。2007年前后是中国大部分省PM_(2.5)浓度增长的拐点,但并没有形成高值区域快速下降的趋势。(3)从国家尺度上看,中国PM_(2.5)分布与单位面积煤炭消耗分布呈现强烈正相关性,与单位面积能源消耗总量分布呈正相关,与单位面积石油消耗分布没有体现出明显的相关性。(4)从省级尺度上看,各省PM_(2.5)浓度与能源消耗存在明显正相关性,但各省PM_(2.5)浓度受能源种类消耗的影响程度不一致。综合来看,中国PM_(2.5)浓度较高的区域,受能源消耗种类的影响,呈现"北煤南油"以及"东油西煤"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时空分布 能源消耗 灰色关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计量视角下绿色电力交易对碳市场主体行为决策的影响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钟立华 潘峰 +4 位作者 杨雨瑶 冯磊 杨旭 王文军 张恰恰 《电测与仪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8-79,共12页
随着电力市场和碳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展,二者之间的交叉管理带来了显著的制度摩擦。现有研究多聚焦于绿色电力对可再生能源消纳的影响,但对于绿色电力与碳市场的耦合机制,尤其是其对发电企业利润及决策行为的具体影响缺,仍缺乏深入分析。... 随着电力市场和碳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展,二者之间的交叉管理带来了显著的制度摩擦。现有研究多聚焦于绿色电力对可再生能源消纳的影响,但对于绿色电力与碳市场的耦合机制,尤其是其对发电企业利润及决策行为的具体影响缺,仍缺乏深入分析。文中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结合碳计量方法,从发电企业的生产成本与利润角度出发,对广东电碳市场进行了模拟分析,包括可再生能源消纳权重政策调控、绿色电力价格、绿电在碳市场中的抵扣比例等关键因素对碳市场主体行为决策的影响。研究解构了绿电交易和碳市场互动的复杂机制,并强调了碳计量和碳监测在准确评估碳排放和引导市场行为中的重要性,提出了优化电碳市场耦合机制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电力 碳市场 系统动力学模型 行为决策 碳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源匮乏型城市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的电源侧多情景分析——以广州市为例
11
作者 朱志芳 王文秀 +6 位作者 林紫菡 董红 高艳娜 胡柳君 蔡国田 卢俊瞳 郝伟韬 《新能源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16-626,共11页
“安全高效”“清洁低碳”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基本要求和核心目标。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双匮乏”的超大型城市在新型电力系统电源侧建设方面面临巨大挑战。构建指标体系并量化探测电源侧建设现状、未来趋势和存在的短板是精准推动... “安全高效”“清洁低碳”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基本要求和核心目标。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双匮乏”的超大型城市在新型电力系统电源侧建设方面面临巨大挑战。构建指标体系并量化探测电源侧建设现状、未来趋势和存在的短板是精准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关键环节。以具有“能源匮乏严重、电力负荷密度极高”典型特征的广州市为例,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电源侧指标体系,设置六种可能的供电情景,分析不同情景下新型电力系统的特征演进趋势,探寻能源匮乏型城市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突破口。结果显示,广州市电力自给率逐年提升,至2030年,A5情景下电力自给率可以达到80%,其他情景下可达68%。但电量自给率在“十五五”期间不升反降,2030年A5情景最高可达50%,A1情景最低仅有36%,电力电量差距大,电力供应安全依然难以保障。六种供电情景下,A3情景相对最为清洁低碳,A5情景最为安全,A4情景在不同阶段可以兼顾安全和低碳,政府可根据其发展目标和侧重点选择最适合的发展情景。广州市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最大的短板是“低清洁度”,而广州市无法通过发展本地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来破解这一难题,提高外购电的可再生能源比例才是其最优突破口。到2030年,外购电中可再生能源供电占总用电量的比例分别提高至35%、40%和45%左右时,广州市可以分别实现慢速、中速和快速新型电力系统电源侧建设目标。研究可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指标体系奠定前期研究基础,为能源匮乏型城市探索出一套新型电力系统电源侧构建的最佳组合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匮乏 新型电力系统 安全高效 清洁低碳 供电情景 广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量子点颜色转换层的Micro LED研究进展
12
作者 程旭东 陈祖康 +3 位作者 张针霖 朱艳青 徐刚 徐雪青 《新能源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7-120,共14页
微发光二极管(Micro LED)显示器是由微米级半导体发光像元阵列所组成的新型显示技术,是显示技术与LED技术复合集成的综合性技术。与液晶显示器和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相比,Micro LED具有对比度高、功耗低、寿命长、响应时间短等优点。然... 微发光二极管(Micro LED)显示器是由微米级半导体发光像元阵列所组成的新型显示技术,是显示技术与LED技术复合集成的综合性技术。与液晶显示器和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相比,Micro LED具有对比度高、功耗低、寿命长、响应时间短等优点。然而,由于LED芯片尺寸缩小至20μm以下,导致其吸收截面减小,使得传统的荧光粉颜色转换技术无法提供足够的亮度和产量,以满足高分辨率显示的需求。而量子点材料凭借其高量子产率、宽色域、颜色可调等优点,有望成为代替荧光粉的最佳材料。结合了量子点颜色转换技术的Micro LED光电器件具有高亮度、高效率和宽色域的优势,在显示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许多学界和产业界的研究者对全彩显示的Micro LED进行了深入研究,逐步实现了Micro LED的商业化。简要回顾了广泛应用于显示领域的量子点材料合成和优异性能的重要研究成果,然后以印刷技术、光刻技术、微流控技术、激光写入技术这四种效果突出的颜色转换层沉积工艺分类总结了基于量子点颜色转换技术Micro LED的全彩显示策略与性能优劣。最后,对基于量子点颜色转换层的Micro LED光电器件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点 Micro LED 颜色转换层 全彩显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阳能转轮除湿-吸附式制冷系统的性能仿真研究
13
作者 姜美玲 曾涛 +4 位作者 林树森 邓立生 李军 黄宏宇 罗向龙 《制冷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58,共12页
为进一步减少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的电能消耗,提高太阳能利用率,利用TRNSYS 18建立了一套太阳能转轮除湿-吸附式制冷系统(SDCS-A)。从系统性能系数(COP_(sys))、太阳分数(F_(s))和一次能源消耗量(E_(p))等方面分析了广州气候条件下... 为进一步减少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的电能消耗,提高太阳能利用率,利用TRNSYS 18建立了一套太阳能转轮除湿-吸附式制冷系统(SDCS-A)。从系统性能系数(COP_(sys))、太阳分数(F_(s))和一次能源消耗量(E_(p))等方面分析了广州气候条件下不同集热器面积和水箱体积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并与太阳能转轮除湿-压缩式制冷系统(SDCS-C)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对于SDCS-A系统,改变集热器面积对F_(s)和E_(p)的影响更显著,不同面积之间的F_(s)平均增幅为12.18%,而改变水箱体积对COP_(sys)影响更大,不同水箱体积之间最大差值为0.1。与SDCS-C相比,在整个制冷季中,SDCS-A的月平均COP_(sys)和月平均F_(s)分别提高6.51%和21.05%,月平均E_(p)降低21.45%。同时,研究了SDCS-A系统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运行性能,结果表明,相较于北京、上海和拉萨3个地区,广州气候条件下具有更稳定和更高的月COP_(sy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 除湿转轮 吸附式制冷 性能分析 TRNSY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质纤维素糖基单细胞蛋白饲料研究进展
14
作者 胥佳乐 张权 +4 位作者 苗长林 谭雪松 庄新姝 张金萍 许光文 《林产化学与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5-154,共10页
单细胞蛋白(SCP),也称为菌体蛋白,富含营养成分,有很大潜力作为饲料替代来源以应对粮食短缺等挑战。通过对木质纤维素原料生产SCP饲料的最新进展进行归纳,对以木质纤维素为基质产业化生产蛋白饲料的可行性进行评估,从蛋白饲料生产全流... 单细胞蛋白(SCP),也称为菌体蛋白,富含营养成分,有很大潜力作为饲料替代来源以应对粮食短缺等挑战。通过对木质纤维素原料生产SCP饲料的最新进展进行归纳,对以木质纤维素为基质产业化生产蛋白饲料的可行性进行评估,从蛋白饲料生产全流程“预处理-酶解-发酵”过程逐一梳理,为未来蛋白饲料低成本、高效生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纤维素 生物炼制 糖平台 蛋白饲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流作用下水基炭黑纳米流体光热转换性能模拟研究
15
作者 徐逢时 程礼盛 +4 位作者 左夏华 于晓宇 阎华 杨卫民 安瑛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23-1533,共11页
转子旋流是动态强化纳米流体集热的有效方式之一。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在密闭太阳能集热管中,两叶片转子的旋流作用及在旋流作用下辐照强度、纳米流体浓度对水基炭黑纳米流体集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旋流作用可明显提高纳米流体集热性... 转子旋流是动态强化纳米流体集热的有效方式之一。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在密闭太阳能集热管中,两叶片转子的旋流作用及在旋流作用下辐照强度、纳米流体浓度对水基炭黑纳米流体集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旋流作用可明显提高纳米流体集热性能,仅在单个转子作用下温升能提高33.81%;在转子数量研究范围内(0、1、2、4),纳米流体随转子数量的增多扰动翻转程度增大,集热性能、温度均匀性均有明显提升;旋流作用下,在辐照强度研究的范围内(500~1500 W·m^(-2)),水基炭黑纳米流体温升量与辐照强度呈线性正相关,辐照强度每增加100 W·m^(-2),集热管内温升可提高2.7℃;在纳米流体浓度研究的范围内[0~0.010%(质量分数)],纳米流体单位体积吸收的辐射量随浓度增加而增加,浓度变化不会影响集热管内温度分布的均匀性。本研究模拟了纳米流体在两叶片转子作用下的光热转换性能,为太阳能动态集热提供了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叶片转子 旋流 纳米流体 光热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水渗流对深井换热器取热性能的影响:超长重力热管与同轴套管系统的比较研究
16
作者 李志斌 黄文博 +2 位作者 陈娟雯 郭剑 蒋方明 《新能源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7-276,共10页
作为一种井下换热器,超长重力热管的采热性能与地下传热特性密切相关,而与之相关的大部分研究仅考虑岩层中的热传导且均采用二维轴对称模型。建立一个三维数值模型,模拟地热资源中存在含水层并有渗流时超长重力热管的采热性能,对影响系... 作为一种井下换热器,超长重力热管的采热性能与地下传热特性密切相关,而与之相关的大部分研究仅考虑岩层中的热传导且均采用二维轴对称模型。建立一个三维数值模型,模拟地热资源中存在含水层并有渗流时超长重力热管的采热性能,对影响系统的主要参数如地下水流速、含水层厚度以及含水层位置进行研究,并与同条件下同轴套管式井下换热器地热系统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当地下存在含水层且有渗流时,大的渗流速度可为井下换热器壁面提供更高的温度边界,进而提高系统的采热率;含水层厚度的增大能够有效增加井下换热器的对流换热面积,从而提高井下换热器的采热性能;由于地温条件,含水层位置越靠近地底,井下换热器的采热性能越好;与同轴套管相比,在相同的地温条件下,超长重力热管具有更好的均温性能,采热率更高,且超长重力热管在运行过程中不消耗泵功,因此在地热能高效开采方面优势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长重力热管 含水层 地下水渗流 井下换热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据中心液冷技术的应用研究进展
17
作者 蒋绍辉 张博博 +5 位作者 熊滕 孙乐 董凯军 王翠华 孙钦 张衍俊 《新能源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4-213,共10页
随着人工智能、5G通信以及云计算行业的迅速崛起,数据中心的算力需求不断增长,因而极大增加了冷却能耗。然而,传统的风冷散热技术已经无法满足数据中心日益增长的散热需求,因此拥有更高冷却效率的液冷技术在最近十年已成为芯片热管理的... 随着人工智能、5G通信以及云计算行业的迅速崛起,数据中心的算力需求不断增长,因而极大增加了冷却能耗。然而,传统的风冷散热技术已经无法满足数据中心日益增长的散热需求,因此拥有更高冷却效率的液冷技术在最近十年已成为芯片热管理的更优选择。探讨了目前几种主流液冷技术发展现状,包括冷板式、浸没式、喷雾式以及射流冲击式等最新液冷技术,还详细分析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以及节能效果。当前研究表明,虽然冷板式液冷技术应用广泛,但存在着流量分配不均的问题;浸没式液冷具有较大的节能潜力,但面临解决密封和可靠性等方面的挑战。与此同时,喷雾式和射流冲击式液冷技术由于可靠性问题应用较少,需要进一步优化。最后,结合目前的研究现状,展望了液冷技术的冷却性能和可靠性的改进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体冷却 数据中心 芯片散热 节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D-Enduse模型的广东电力行业碳中和技术路径模拟研究
18
作者 郑智童 陶海 +2 位作者 任松彦 成贝贝 汪鹏 《热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0-131,共12页
广东电力行业的碳中和是落实总体碳中和目标的前提和重要途径。基于GD-Enduse模型,以电力系统成本最小化为总目标,刻画了3种广东电力碳中和技术路径并展开定量与定性分析。结果表明:情景CM3为最优碳中和技术路径,其可再生能源装机比例达... 广东电力行业的碳中和是落实总体碳中和目标的前提和重要途径。基于GD-Enduse模型,以电力系统成本最小化为总目标,刻画了3种广东电力碳中和技术路径并展开定量与定性分析。结果表明:情景CM3为最优碳中和技术路径,其可再生能源装机比例达到60.2%,发电占比达到51.9%;核电稳步发展,其发电量达到总发电量的25.0%;火电机组持续退役,保留一定装机容量的利用小时数减少,留作灵活调峰电源使用;煤电与气电(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技术配比分别下降到24.0%和44.0%,生物质CCUS技术配比持续上升至81.8%。广东电力行业碳中和需要CCUS技术大规模介入与以风电、光伏为首的可再生能源技术迅猛发展双管齐下,以“风、光、核、储”为基础,采用火电为灵活调峰电源的电力结构,各类发电技术与负碳技术灵活调节互补短板,从而实现各类电源的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行业碳中和 GD-Enduse模型 技术路径 电力结构 碳排放与成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热电联供微网优化运行策略研究
19
作者 崔琼 马泽涛 +2 位作者 朱继忠 舒杰 王浩 《现代电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23-629,共7页
冷热电联供微网系统作为一种包含多能源高度耦合、多能量转换模式的综合能源系统,能量管理与策略优化异常复杂,设计合理的系统运行策略进行优化调度是提高系统经济性的必要途径。基于此,分别对“以电定热”运行策略、“以热定电”运行... 冷热电联供微网系统作为一种包含多能源高度耦合、多能量转换模式的综合能源系统,能量管理与策略优化异常复杂,设计合理的系统运行策略进行优化调度是提高系统经济性的必要途径。基于此,分别对“以电定热”运行策略、“以热定电”运行策略、混合运行策略以及经济最优运行策略进行经济性分析,结果表明经济最优运行策略能够在满足冷热电负荷平衡的前提下,根据各部分不同的特性,制定最优的运行模式,系统运行成本及燃气轮机运行效率都优于其他运行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HP微网 以电定热 以热定电 混合运行策略 经济最优运行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高值能源转换技术
20
作者 钟家伟 谭涛 +1 位作者 谢君 陈勇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524-2528,共5页
生物质能是世界第四大能源,具有零碳、绿色、可再生的特点。生物质能源的高值化利用,即将生物质通过化学、生物、物理转化等途径转化为高附加值气体、液体、固体燃料(生物天然气、生物甲醇、生物乙醇等),对推动我国“双碳”目标、能源... 生物质能是世界第四大能源,具有零碳、绿色、可再生的特点。生物质能源的高值化利用,即将生物质通过化学、生物、物理转化等途径转化为高附加值气体、液体、固体燃料(生物天然气、生物甲醇、生物乙醇等),对推动我国“双碳”目标、能源革命、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较为系统地介绍了生物质合成气生产、生物质制生物天然气、生物质制绿色氢气、生物质制绿色甲醇、生物质制绿色乙醇等生物质能源高值利用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重点分析了对应关键技术研究的重点及所面临的难点,具体讨论了生物质化学链气化技术、沼气催化重整等核心催化反应的优点及应用,并对生物质能源的高值化利用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生物天然气 生物甲醇 生物乙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