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南地区晚奥陶-早志留世沉积环境与古气候的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8
1
作者 何龙 王云鹏 陈多福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55-566,共12页
奥陶-志留纪之交的地表环境异常活跃,全球冰川事件、海洋缺氧事件以及生物灭绝等事件频发。为了解扬子地区晚奥陶世海洋沉积环境与古气候之间的关系,对四川盆地的双河剖面进行了主元素、微量元素分析。古生产力指标(Ba/Al、Ni/Al)表明... 奥陶-志留纪之交的地表环境异常活跃,全球冰川事件、海洋缺氧事件以及生物灭绝等事件频发。为了解扬子地区晚奥陶世海洋沉积环境与古气候之间的关系,对四川盆地的双河剖面进行了主元素、微量元素分析。古生产力指标(Ba/Al、Ni/Al)表明晚奥陶世扬子海域初级生产力较高,氧化还原指标(V/Cr、U/Th和U-Mo协变模式)指示凯迪期(五峰组)海水氧化还原条件由早期次氧过渡为厌氧还原条件,赫南特冰期发生氧化,鲁丹期(龙马溪组)则再次缺氧还原。五峰组和龙马溪组的化学风化指数(ICIA)平均值分别为71和72,指示温暖潮湿气候条件,赫南特期观音桥段平均值为61,指示寒冷干旱气候特征。同时,晚奥陶世δ13Corg正偏表明气候变化可能是有机质埋藏和黑色页岩广泛发育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陶-志留纪 沉积环境 古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利吉蛇纹岩角砾碎屑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被引量:2
2
作者 李鸿莉 冯俊熙 +2 位作者 佟宏鹏 王钦贤 陈多福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0-61,共12页
马里亚纳海沟弧前广泛发育来源于深部地幔楔、由泥火山作用形成的碎屑蛇纹岩,并且在泥火山顶部海底有非生物成因甲烷渗漏和无光合作用的自养生物群,是地球科学界的研究热点。在弧陆碰撞形成的台湾利吉混杂岩带发育有蛇纹岩角砾碎屑岩,... 马里亚纳海沟弧前广泛发育来源于深部地幔楔、由泥火山作用形成的碎屑蛇纹岩,并且在泥火山顶部海底有非生物成因甲烷渗漏和无光合作用的自养生物群,是地球科学界的研究热点。在弧陆碰撞形成的台湾利吉混杂岩带发育有蛇纹岩角砾碎屑岩,一直有构造成因、沉积成因与构造沉积复合成因的争议。本次研究对台湾利吉蛇纹岩角砾碎屑岩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进行了研究,蛇纹岩角砾碎屑岩呈层状或巨砾发育于台东利吉村附近的混杂岩泥质基质中,蛇纹岩角砾碎屑岩的角砾和粉砂质-泥质基质均由蛇纹岩组成,角砾呈次棱角状至次圆状,显示沉积成因特征。蛇纹岩角砾碎屑岩的Al2O3-MgO-CaO位于与蛇绿岩套有关的变质橄榄岩范围内,且偏低的Al2O3和CaO含量表明,其来源于活动大陆边缘俯冲带上盘的弧前环境。此外,蛇纹岩角砾富集As、Sb和Pb元素,暗示具有俯冲带上驮板块地幔楔蛇纹岩的特征,并富集来自俯冲板片的中低温流体。因此,利吉蛇纹岩角砾碎屑岩很可能来自俯冲带上盘地幔楔,由北吕宋火山岛弧弧前基底形成的蛇纹岩通过泥火山作用喷出海底,最后经弧陆碰撞进入台湾利吉混杂岩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纹岩角砾碎屑岩 地球化学 泥火山 利吉 台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沿海晚中生代地貌演化:闽西永安盆地沉积地球化学和Nd同位素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何岸北 闫义 朱作飞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05-621,共17页
华南沿海中生代以来经历了强烈的构造和岩浆活动,地形地貌发生了巨大的反转,这一地貌演变过程在华南沿海晚中生代盆地和南海北缘新生代盆地沉积地层中得到了完整的记录。本文以华南沿海的闽西永安盆地白垩纪沉积岩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 华南沿海中生代以来经历了强烈的构造和岩浆活动,地形地貌发生了巨大的反转,这一地貌演变过程在华南沿海晚中生代盆地和南海北缘新生代盆地沉积地层中得到了完整的记录。本文以华南沿海的闽西永安盆地白垩纪沉积岩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岩石学、地球化学和Nd同位素分析,示踪盆地物源演化,结合台湾新生代地层沉积地球化学资料,推测出华南沿海晚中生代以来的地貌演化过程。野外调查及镜下鉴定发现,中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样品成熟度相对晚白垩世样品较高。地球化学判别图显示,样品均落入中酸性长英质物源区域。中侏罗世‒晚白垩世地层的^(143)Nd/^(144)Nd值介于0.511772~0.512253之间,ε_(Nd)值为−16.9~−7.5。其中中侏罗统漳平组ε_(Nd)值最小,介于−16.9~−16.2之间,平均值为−16.6。下白垩统坂头组ε_(Nd)值增大为−14.8~−12.4,平均值为−13.3;而上白垩统沙县组和崇安组则具有较高的ε_(Nd)值,达到−9.3~−7.5,平均值为−8.7。从漳平组到崇安组,La/Sc、Th/Sc等微量元素比值与ε_(Nd)值表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研究结果显示,东南沿海中生代早期地貌较低,武夷山等华南内陆古老块体是永安盆地最重要的物质来源;晚白垩世,随着太平洋板块的持续俯冲,华南沿海山脉抬升,沿海花岗岩岩体近源快速剥蚀,成为永安盆地主要物源。相较于永安盆地晚白垩世地层,中国台湾新生代地层ε_(Nd)值明显偏低,且呈现出缓慢减小的趋势,对应于海岸山脉裂解及南海扩张。闽江等沿海水系向内陆袭夺,华南的古老基底成为南海北缘盆地及台湾新生代地层主要物质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山脉 ND同位素 华南 永安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过程对被动大陆边缘构造热演化影响研究
4
作者 信延芳 闫义 罗阳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0,共10页
在被动大陆边缘形成过程中,沉积过程会促进岩石圈挠曲均衡调整和产生沉积热披覆效应,影响大陆边缘结构和热演化过程,是被动大陆边缘伸展破裂机制研究和油气盆地烃源岩演化的重要控制因素。本文总结了被动大陆边缘构造热演化研究进展,分... 在被动大陆边缘形成过程中,沉积过程会促进岩石圈挠曲均衡调整和产生沉积热披覆效应,影响大陆边缘结构和热演化过程,是被动大陆边缘伸展破裂机制研究和油气盆地烃源岩演化的重要控制因素。本文总结了被动大陆边缘构造热演化研究进展,分析了沉积过程对其构造热演化的影响。多种地质证据表明,沉积-剥蚀过程会通过调整裂谷体系中的负载分布和地壳后续变形等,对裂谷断层发育、大陆边缘形态及对称性、裂后异常构造沉降和岩浆作用等有重要影响。然而,目前被动大陆边缘形成过程数值模拟研究仍较少考虑二维(2D)或三维(3D)剥蚀-沉积过程,不能较好地恢复沉积盆地热史和生烃史。通过耦合2D或3D沉积过程的岩石圈构造演化模型,可以对被动大陆边缘构造热演化带来新的、全面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动大陆边缘 裂谷盆地 沉积过程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利吉混杂岩中蛇纹岩伴生碳酸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5
作者 李鸿莉 冯俊熙 +2 位作者 佟宏鹏 王钦贤 陈多福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22-237,共16页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生命元素C在地球各个系统的循环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俯冲带是地表C和深源C循环的重要场所,发育于俯冲带的蛇纹岩伴生碳酸盐岩和渗漏流体对生命的起源及全球C循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台湾地区东部(简称台东)海岸山脉...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生命元素C在地球各个系统的循环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俯冲带是地表C和深源C循环的重要场所,发育于俯冲带的蛇纹岩伴生碳酸盐岩和渗漏流体对生命的起源及全球C循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台湾地区东部(简称台东)海岸山脉新生代利吉混杂岩中发育具有沉积特征的蛇纹岩碎屑角砾岩及具有较轻C同位素组成的伴生碳酸盐岩,其成因可能与马里亚纳弧前海底蛇纹岩泥火山和自生碳酸盐岩相似。本研究对台东3个蛇纹岩出露点发育的碳酸盐岩脉进行岩石学、矿物学及地球化学分析,探讨蛇纹岩伴生碳酸盐岩脉的成因。台东利吉蛇纹岩角砾碎屑岩伴生的碳酸盐岩,发育泥微晶团粒、凝块以及放射纤维状方解石和草莓状黄铁矿,总有机碳含量较高(0.11%~0.25%),可能与微生物介导的CH4厌氧氧化作用有关。利吉桥头剖面蛇纹岩巨砾中的方解石脉δ13C为-17.8‰~0.7‰,十三领碳酸盐岩δ13C为-12.8‰~-10.7‰,指示碳源很可能包括无机成因CH4的氧化与海水源碳的混合。虎头山蛇纹岩角砾中方解石脉δ13C为-3.4‰~2.9‰,指示碳源主要来自海水。这2类方解石脉大多具有平坦型REE配分模式和Eu异常特征,指示方解石脉可能形成于蛇纹岩泥火山海底蛇纹岩化流体渗漏环境。方解石脉显示Ce负异常与无异常特征,表明了复杂多变的氧化还原环境。因此,台东碎屑蛇纹岩中伴生碳酸盐岩脉可能是蛇纹岩化渗漏流体在海底附近与海水混合所致,部分可能存在无机成因CH4的微生物厌氧氧化作用的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纹岩 碳酸盐脉 成因 台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流圈地幔成分不均一性的研究进展与意义 被引量:2
6
作者 刘传周 杨阳 +1 位作者 刘博达 刘通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3712-3734,共23页
软流圈通常是指位于岩石圈之下、地幔过渡带之上的地幔圈层,可以发生长期缓慢变形,从而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对流。软流圈是地球上岩浆岩的重要源区,并作为重要的参考体系广泛应用于讨论地球形成演化、壳幔相互作用、地壳生长等一系列重大... 软流圈通常是指位于岩石圈之下、地幔过渡带之上的地幔圈层,可以发生长期缓慢变形,从而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对流。软流圈是地球上岩浆岩的重要源区,并作为重要的参考体系广泛应用于讨论地球形成演化、壳幔相互作用、地壳生长等一系列重大地质问题。根据大洋玄武岩的研究结果,软流圈地幔被普遍认为具有相对均一的地球化学组成。然而,深海橄榄岩的元素与同位素组成却显示软流圈的成分存在强烈的不均一性。大量的研究显示软流圈中广泛残存有古老的再循环地幔,其来源既包括再循环的俯冲大洋岩石圈地幔,也包括通过不同方式进入软流圈的古老克拉通地幔。蛇绿岩的研究结果表明这种不均一性也同样存在于不同地质时期的软流圈地幔。本文通过总结洋中脊玄武岩、深海橄榄岩和蛇绿岩的相关研究,揭示软流圈地幔中不均一性的组成与来源,并讨论了它们对于软流圈在洋中脊下方熔融过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流圈地幔 洋中脊玄武岩 深海橄榄岩 蛇绿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张速率和岩石圈流变结构对大陆岩石圈破裂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信延芳 闫义 +1 位作者 Marta Pérez-Gussinyé 罗阳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91-201,共11页
拉张速率和岩石圈流变结构是影响大陆岩石圈破裂的重要因素,共同控制大陆裂谷的演化过程,最终形成不同结构的被动大陆边缘。本文通过热‒动力学数值模拟,分析了拉张速率和岩石圈流变结构对初始裂谷形态及最终大陆边缘结构的影响。模拟结... 拉张速率和岩石圈流变结构是影响大陆岩石圈破裂的重要因素,共同控制大陆裂谷的演化过程,最终形成不同结构的被动大陆边缘。本文通过热‒动力学数值模拟,分析了拉张速率和岩石圈流变结构对初始裂谷形态及最终大陆边缘结构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在不同下地壳厚度(15 km或20 km)和拉张速率(半拉张速率为2~50 mm/a)条件下,大陆岩石圈的破裂时间、破裂过程及大陆边缘结构均会发生明显改变。两种不同初始流变结构模型的初始裂谷均为窄裂谷。当下地壳的厚度为15 km时,较慢的拉张速率下(2~5 mm/a)最终产生了对称型大陆边缘,较快的拉张速率下(10~25 mm/a)形成了非对称型大陆边缘。而当下地壳的厚度为20 km时,不同的拉张速率下均形成非对称型大陆边缘。同时,对于不同的岩石圈流变结构,拉张速率越快,岩石圈破裂发生时间越早。在超慢速数值模拟实验中,由于岩石圈破裂时间长,岩石圈热冷却程度较高,上地壳主要发育脆性断裂,壳幔耦合程度较高,进而形成过度伸展的地壳。在超慢拉张速率(2~5 mm/a)和超快拉张速率(50 mm/a)下,大陆边缘对称性较高。对于不同流变结构的岩石圈,在超快拉张速率下会发育类似宽度的共轭大陆边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动大陆边缘 拉张速率 岩石圈流变结构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台湾国姓地区中新世海相菱铁矿结核成因——来自草莓状黄铁矿粒径和硫同位素的证据
8
作者 崔娜 王钦贤 +2 位作者 贾子策 陈成业 陈多福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72-1379,共8页
自生菱铁矿很好地记录了其形成时的地质信息及海洋中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是示踪成岩作用带和氧化还原环境变化的绝佳载体。中国台湾国姓地区中新世猴洞坑组海相泥页岩中发育有大量自生菱铁矿结核,是次氧化带的产物。为进一步确认该菱铁... 自生菱铁矿很好地记录了其形成时的地质信息及海洋中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是示踪成岩作用带和氧化还原环境变化的绝佳载体。中国台湾国姓地区中新世猴洞坑组海相泥页岩中发育有大量自生菱铁矿结核,是次氧化带的产物。为进一步确认该菱铁矿形成时所处沉积环境的氧化还原状态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本文对该区菱铁矿中保存完好的草莓状黄铁矿开展了粒径和硫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草莓状黄铁矿的粒径变化较大,平均粒径为9.23~11.55μm,最大粒径大于20μm,显示氧化-弱氧化的沉积环境特征;黄铁矿的δ^(34)S为-28.5‰~+3.1‰,平均值为-11.7‰,相较于海水(+21‰)富集轻的硫同位素,表明黄铁矿形成于相对开放的浅表层沉积物。黄铁矿的粒径分布规律和硫同位素特征均指示中国台湾国姓地区中新世海相菱铁矿形成于浅层弱氧化的次氧化带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菱铁矿 黄铁矿粒径 硫同位素 台湾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西永安盆地白垩纪古气候演化及其对华南沿海地貌变化的响应
9
作者 何岸北 朱作飞 赵奇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0-63,共14页
以永安盆地白垩系坂头组、沙县组、崇安组为研究对象,采集细碎屑岩样品进行了主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测试,并与其沉积特征、古生物化石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探究白垩纪时期福建西部永安盆地的古气候演化特征,结合华南东南缘古气候变化,探讨... 以永安盆地白垩系坂头组、沙县组、崇安组为研究对象,采集细碎屑岩样品进行了主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测试,并与其沉积特征、古生物化石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探究白垩纪时期福建西部永安盆地的古气候演化特征,结合华南东南缘古气候变化,探讨二者与华南沿海中生代晚期地貌变化的关系。结果显示,下白垩统坂头组地层样品CIA值为69.91~85.29、Rb/Sr值为1.13~2.21、Mg/Ca值为0.57~3.57、Sr/Cu值为5.44~11.66、校正后古盐度指标100*Sr/(Ba^(*)Al_(2)O_(3))值为1.18~1.55,表明该区早白垩世早期气候由温暖湿润转为干旱炎热;δCe值为0.89~1.03、V/Cr值为1.03~1.57、Ni/Co值为2.34~10.58,表明早白垩世早期主要为弱氧化环境,间接指示该区当时气候由温湿向干热转变。早白垩世晚期以来,沙县组和崇安组地层样品的测试结果显示,CIA值为67.14~75.68、Rb/Sr值为0.99~9.05、Mg/Ca值为0.37~16.22、Sr/Cu值为1.20~15.46、以及校正的古盐度指标100^(*)Sr/(Ba^(*)Al_(2)O_(3))值为0.50~1.77,指示永安盆地早白垩世晚期以来气候由干旱炎热向温暖湿润再向干旱寒冷变化;由δCe(0.89~1.03)、V/Cr值(0.51~1.72)、Ni/Co值(1.45~6.45)可以看出,早白垩世晚期以来弱氧化、弱还原环境交替出现,间接证明该区域自早白垩世晚期以来气候发生了多重转变,从干旱炎热到温暖湿润再到干旱寒冷。综上情况可以推断,永安盆地白垩纪期间古气候出现温暖湿润—干旱炎热—温暖湿润—干旱寒冷(伴有极端气候)多次转化。将研究区与周缘华南地区古气候进行统计对比,发现华南内陆古气候以温暖湿润向干旱炎热转变为主,华南沿海与内陆古气候转变的差异是对晚中生代华南沿海地貌变化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西 白垩纪 华南沿海 古气候 古地貌 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晚奥陶世有机碳、氮同位素异常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4
10
作者 何龙 王云鹏 陈多福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23-634,共12页
晚奥陶世全球海洋环境曾发生重要的改变,特别是赫南特冰期的气候变冷,造成了古海洋沉积物中多项地球化学指标出现异常现象,全球多地区出露的赫南特阶均记录了冰期时出现的碳、氮同位素异常,但对其产生机制的认识存在争议。四川盆地东南... 晚奥陶世全球海洋环境曾发生重要的改变,特别是赫南特冰期的气候变冷,造成了古海洋沉积物中多项地球化学指标出现异常现象,全球多地区出露的赫南特阶均记录了冰期时出现的碳、氮同位素异常,但对其产生机制的认识存在争议。四川盆地东南缘三泉剖面和双河剖面的奥陶系五峰组、观音桥段以及志留系龙马溪组的有机碳同位素、总氮同位素等地球化学指标测试结果显示,三泉剖面和双河剖面的赫南特阶观音桥段泥灰岩有机碳同位素和总氮同位素均出现正偏偏移,并可与其他地区奥陶系剖面进行对比。其中,三泉剖面δ;Corg值分布范围为-31.9‰~-27.9‰,自五峰组顶部开始偏重,在观音桥段达到峰值-27.9‰,偏移幅度约2‰;双河剖面δ;Corg平均值为-30.1‰,观音桥段最大值为-29.1‰,向正偏移幅度约为1‰左右。这些变化特征揭示,晚奥陶世有机质的埋藏作用可能改变了海洋溶解无机碳库的碳同位素组成,并且引起赫南特冰期碳同位素异常。三泉剖面和双河剖面δ;N平均值分别为1.4‰和1.1‰,冰期观音桥段δ;N值正偏幅度在0.5‰~1‰之间,可能是由于长期的缺氧还原条件促进了海水的反硝化作用,而冰期时海平面下降限制了反硝化作用的强度,从而导致氮同位素出现正偏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奥陶世 有机碳同位素 氮同位素 有机质埋藏 反硝化作用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季节性低氧区柱状沉积物中氧化还原敏感元素的分布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被引量:4
11
作者 罗仿 叶丰 +4 位作者 黄超 韦刚健 曾提 王志兵 王利伟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77-388,共12页
本文基于珠江口季节性低氧区沉积物岩心(WS)中陆源碎屑指标、TOC含量和氧化还原敏感性元素等环境指标以及年代学的综合分析,重建了该河口近2000 a来水体氧化还原程度的演变历史,探讨其对气候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机制。结果显示,珠... 本文基于珠江口季节性低氧区沉积物岩心(WS)中陆源碎屑指标、TOC含量和氧化还原敏感性元素等环境指标以及年代学的综合分析,重建了该河口近2000 a来水体氧化还原程度的演变历史,探讨其对气候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机制。结果显示,珠江口不同类型的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在垂向分布和富集特征上存在差异,其中V主要受有机质吸附控制,而Mo主要通过Fe、Mn氧化物结合在沉积物中富集。基于Fe-Mn-Mo的共变性作为判断古氧化还原程度的指标,珠江口水体在过去2000 a整体表现为微弱的氧化性减弱或还原性增强的趋势,而在主要暖期水体的氧化性趋强。进一步研究发现,近2000 a以来持续加强的人类活动促进了陆源营养盐输入的增加,不断提升了该区域海洋初级生产力,从而影响水体氧化还原程度的变化。因此,日益增强的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驱动的河口水动力条件的改变,共同控制着该区域水体溶解氧的长期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还原敏感元素 季节性低氧事件 珠江口 人类活动 沉积记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西南安砂水库南岸上古生界的多期褶皱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3
12
作者 胡斯敏 单业华 郑剑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55-269,共15页
闽西南安砂水库库区省道307的新路段清晰出露了上、下古生界,为研究闽西南地区中生代变形构造提供了良好条件。野外构造观测和构造复原表明上古生界发育3期褶皱:第一期呈NE向展布,两翼相对紧闭,发育特征的轴面片理;第二期呈NW向展布,相... 闽西南安砂水库库区省道307的新路段清晰出露了上、下古生界,为研究闽西南地区中生代变形构造提供了良好条件。野外构造观测和构造复原表明上古生界发育3期褶皱:第一期呈NE向展布,两翼相对紧闭,发育特征的轴面片理;第二期呈NW向展布,相对宽缓,发育NW走向的透入性皱纹面理;第三期为近平行第一期褶皱的宽缓褶皱,尺度最大,伴有局部发育的NE向皱纹面理。它们依次形成在中三叠世、晚三叠世和中侏罗世末‒晚侏罗世初,分别对应着NW-SE、NE-SW和NW-SE向区域挤压作用,反映在近场洋壳俯冲和远场陆块碰撞的共同作用下,华南陆缘在中生代经历了复杂的构造变形过程。目前主流的两期共轴挤压认识是对该构造变形过程的一级近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复原 多期褶皱 叶理 中生代 闽西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国姓地区中新世海相菱铁矿的成因 被引量:4
13
作者 陈成业 王钦贤 陈多福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691-1701,共11页
菱铁矿很好地记录了过去地质流体的信息,能够用于示踪生物地球化学反应相关的成岩作用带。台湾国姓地区中新世海相泥页岩中发育自生的菱铁矿结核,其成因尚未厘清。野外观察发现菱铁矿以不连续透镜体平行散布于泥页岩中,主要由自生碳酸... 菱铁矿很好地记录了过去地质流体的信息,能够用于示踪生物地球化学反应相关的成岩作用带。台湾国姓地区中新世海相泥页岩中发育自生的菱铁矿结核,其成因尚未厘清。野外观察发现菱铁矿以不连续透镜体平行散布于泥页岩中,主要由自生碳酸盐菱铁矿(78.63%)等矿物组成。菱铁矿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为轻稀土亏损、中稀土富集,无Ce异常,指示菱铁矿形成于弱氧化的沉积环境,弱氧化的环境促进了菱铁矿在次氧化带的沉淀。菱铁矿的δ^(13)C_(VPDB)和δ^(18)O_(VPDB)值分别为-3.69‰~+0.08‰和-1.09‰~+0.25‰,指示菱铁矿形成于次氧化带,碳源很可能是海水和有机质降解混合产生。研究表明自生菱铁矿能够被用于识别沉积物中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和指示成岩作用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菱铁矿 碳、氧同位素 次氧化带 稀土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秭归盆地侏罗纪地层物源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郑志锋 闫义 +2 位作者 单业华 赵奇 张增杰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64-880,共17页
秭归盆地侏罗纪地层完整记录了秦岭-大别造山带及黄陵背斜隆升剥蚀演化历史。通过对秭归盆地侏罗纪地层沉积相及砂岩碎屑组分的系统分析,结合碎屑锆石U-Pb年龄谱和低温热年代学数据,探讨了秭归盆地沉积充填及与周缘造山带盆-山构造演化... 秭归盆地侏罗纪地层完整记录了秦岭-大别造山带及黄陵背斜隆升剥蚀演化历史。通过对秭归盆地侏罗纪地层沉积相及砂岩碎屑组分的系统分析,结合碎屑锆石U-Pb年龄谱和低温热年代学数据,探讨了秭归盆地沉积充填及与周缘造山带盆-山构造演化过程。秭归盆地下侏罗统桐竹园组古水流方向自北北西向南南东,砂岩成分成熟度较高,盆地沉积物主要来源于北北西方向的南秦岭地区。中侏罗统砂岩长石及岩屑含量明显增多,古水流方向为南西向,位于盆地北东方向的秦岭-大别造山带成为盆地主要物源区。中侏罗统砂岩碎屑组分的垂向变化记录了秭归盆地东北部秦岭-大别造山带强烈的隆升作用。上侏罗统蓬莱镇组继承中侏罗统上沙溪庙组部分物源区,但上侏罗统砂岩的碳酸盐岩岩屑含量明显增加,暗示秭归盆地周缘碳酸盐岩区域成为新的物源区。低温热年代学数据显示,秭归盆地东侧的黄陵背斜表现为差异性隆升剥蚀过程。晚侏罗世,黄陵背斜南部开始抬升剥蚀,为秭归盆地提供部分物源。早白垩世,黄陵背斜整体隆升。秭归盆地沉积物源及黄陵背斜隆升过程反映了区域应力场由近南北向挤压到早白垩世早期近东西挤压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秭归盆地 侏罗纪 碎屑组分 古水流 物源分析 黄陵背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沿海广从断裂带北段断层泥中石英微形貌与第四纪活动性特征 被引量:1
15
作者 丁盛昌 邱世藩 +2 位作者 朱照宇 詹松 张秉良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27-336,共10页
对广东省中南部广(州)-从(化)活动断裂带北段断层泥中的石英碎粒进行了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微形貌分析和电子自旋共振法(ESR)测年。研究结果显示,石英微形貌特征在断裂活动的刻蚀阶段主要表现为放射状、阶步状断口以及平直擦痕,在后期... 对广东省中南部广(州)-从(化)活动断裂带北段断层泥中的石英碎粒进行了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微形貌分析和电子自旋共振法(ESR)测年。研究结果显示,石英微形貌特征在断裂活动的刻蚀阶段主要表现为放射状、阶步状断口以及平直擦痕,在后期溶蚀阶段以Ⅰ_(A)类和Ⅰ_(B)类特征为主兼有Ⅰ_(C)类和Ⅱ-Ⅲ类形迹;石英ESR年龄为234~296 ka BP。据此分析,该研究地段的广从断裂带在第四纪至少有4次活动,其主要活动期在中更新世中晚期至晚更新世早期,在上新世也有轻微活动;断裂运动性质以快速滑动的粘滑为主,兼有缓慢运动的蠕滑;力学性质为压剪性和张剪性并存。尽管这些特征显示该地段广从断裂带在全新世活动性较弱,但断裂带造成的岩石破碎性和地形反差致使工程建筑的地基非常脆弱。因此,对该地段流溪河特大桥及周边地段应切实加强潜在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泥 石英微形貌 ESR测年 第四纪活动性 广从断裂带 华南沿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南海俯冲过程:婆罗洲晚白垩世‒渐新世地层沉积记录 被引量:2
16
作者 朱作飞 闫义 赵奇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52-568,共17页
古南海的俯冲消亡是深入揭示南海扩张机制和重塑东南亚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的关键,然而目前对于古南海的俯冲过程仍存在诸多争议。马来西亚婆罗洲出露完整的晚白垩世‒渐新世沉积地层,是研究古南海构造演化的重要窗口。本文通过碎屑矿物组... 古南海的俯冲消亡是深入揭示南海扩张机制和重塑东南亚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的关键,然而目前对于古南海的俯冲过程仍存在诸多争议。马来西亚婆罗洲出露完整的晚白垩世‒渐新世沉积地层,是研究古南海构造演化的重要窗口。本文通过碎屑矿物组成、元素地球化学及Nd同位素分析,对婆罗洲晚白垩世‒渐新世地层沉积物来源进行示踪,反演区域古地理格局及构造演化。结果显示,晚白垩世‒古新世Rajang群沉积物主要来源于古太平洋俯冲形成的岩浆岩带,马来半岛与印支陆块南缘对古新世‒晚渐新世地层沉积贡献明显增加,暗示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影响持续到早古新世(~60 Ma)。晚始新世,随着澳大利亚板块持续向北漂移,婆罗洲逆时针旋转引起残余海盆剪刀式闭合。~37 Ma,曾母陆块与婆罗洲碰撞,Rajang群抬升剥蚀。渐新世,古南海在婆罗洲东北部沙巴开始俯冲,对应于南海的打开。古南海自西向东斜向俯冲消亡,婆罗洲的逆时针旋转与沿卢帕尔线的走滑使Rajang群与Kuching超级群叠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南海 古太平洋 婆罗洲 物源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