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南红土主元素表生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8
1
作者 徐瑞松 徐金鸿 +1 位作者 苗莉 朱照宇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47-552,共6页
华南红土从其母岩到表土,普遍表现为主元素SiO2、K2O、Na2O淋失,Fe2O3、Al2O3、N、S富集。红土饱和水含量最高的是D2型红土,最低的是老红沙型红土。在岩石与上层红土风化特征中,风化强度以γ型红土最强,而灰岩型红土最弱;淋溶系数最大... 华南红土从其母岩到表土,普遍表现为主元素SiO2、K2O、Na2O淋失,Fe2O3、Al2O3、N、S富集。红土饱和水含量最高的是D2型红土,最低的是老红沙型红土。在岩石与上层红土风化特征中,风化强度以γ型红土最强,而灰岩型红土最弱;淋溶系数最大的是灰岩型红土,最小的为γ型红土;变异系数最大的为灰岩型红土,最小的为Q2型红土。从空间上看,红土的表生地球化学特征、红土成分的变异系数、红土的淋溶系数、红土的风化率和风化强度、红土湿度和温度等均受母岩、气候纬度效应制约。相关分析表明,华南红土中的水含量和土温与Fe2O3含量呈正相关关系。初步研究表明,华南红土的表生地球化学特征是长期和多种环境变化的真实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土 主元素 表生地球化学 环境变化 华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变碎屑沉积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30
2
作者 许德如 马驰 +2 位作者 李鹏春 夏斌 张玉泉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81-393,共13页
CL成像制约下的锆石SHRIMPU—Pb定年结果表明,海南岛北西部中新元古代石碌群的源区岩可能主要为同区的古中元古代抱板群和中元古代花岗质岩,推测其沉积上限约960Ma、下限约1300Ma;而岛中东部早古生代变沉积岩物源较为复杂,可能与新... CL成像制约下的锆石SHRIMPU—Pb定年结果表明,海南岛北西部中新元古代石碌群的源区岩可能主要为同区的古中元古代抱板群和中元古代花岗质岩,推测其沉积上限约960Ma、下限约1300Ma;而岛中东部早古生代变沉积岩物源较为复杂,可能与新太古宙-古元古代或更老的洋壳基底、同期的基性火成岩及岛北两部的抱板群和中元古代花岗质岩有关,推测其沉积上限约470Ma、下限约514Ma或稍早。锆石SHRIMP年龄谱及Nd模式年龄,虽揭示海南岛东南部与北西部可能具不同的地壳增长历史,但两者约在1000~1200Ma同时经历格林威尔造山事件,并组成Rodinia超大陆一部分。由于晚元古代-寒武纪洋内弧残余在岛中东部可能出现,并于440~509Ma普遍经历一次变质事件,而岛北西则出现中元古代花岗质岩,因而我们认为Rodinia超大陆聚合前,海南岛北西部最可能是劳伧大陆南缘西延部分,而岛东南部更可能位于澳大利亚大陆东部边缘。研究结果还暗示,中新元古代石碌群可能产于陆-陆碰撞有关的前陆盆地,而早古生代火山-碎屑沉积岩可能产于洋内弧相关的环境,因而晚前寒武纪以来海南岛大地构造环境具有由被动大陆边缘经裂谷向活动大陆边缘演化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RIMP 锆石U-PB年龄 源区 变火山-碎屑沉积岩 格林威尔造山事件海南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东地区板杉铺加里东期埃达克质花岗闪长岩的成因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58
3
作者 许德如 陈广浩 +2 位作者 夏斌 李鹏春 贺转利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07-521,共15页
湘东地区板杉铺加里东期岩体是一套具埃达克岩性质的花岗闪长岩。该岩石具有高的SiO2(~70%)和Al2O3(~16.5%)、中等高的Na2O/K2O比值(普遍大于1.0,可达1.4)和低但可变的Mg质指数(Mg#=37~59)。相对高的Sr(均值:520×10-6)和Ba(1052... 湘东地区板杉铺加里东期岩体是一套具埃达克岩性质的花岗闪长岩。该岩石具有高的SiO2(~70%)和Al2O3(~16.5%)、中等高的Na2O/K2O比值(普遍大于1.0,可达1.4)和低但可变的Mg质指数(Mg#=37~59)。相对高的Sr(均值:520×10-6)和Ba(1052×10-6~1502×10-6)以及低的Y(<12×10-6)和Yb(<1×10-6)丰度,导致该岩石具有低的Rb/Sr(0.17~0.42)、高的Sr/Y(34~64)比值,以及LREE强烈富集[(La/Yb)N=27~71]而铕弱负异常(Eu/Eu*=0.76~0.91)的稀土配分模式。因此,板杉铺岩体源区岩可能为石榴角闪岩或石榴角闪岩-角闪榴辉岩过渡相。但低Nd和高Sr同位素组成[εNd(t)=-6.7^-8.4,(87Sr/86Sr)i=0.7078~0.7140]说明它们并不来源于俯冲的玄武质洋壳或亏损地幔;而高放射性成因Pb[(206Pb/204Pb)i=18.22~18.78]和高微量元素比值(如Ba/La=~15~28,Th/Ce=0.29~0.36)暗示深海沉积物及再循环的陆源沉积物可能已卷入这些岩石的成因。结合区域地质、地层和构造事件,认为早古生代可能的陆-弧-陆碰撞是导致研究区埃达克质花岗闪长岩产生的重要机制,而源于先前富集地幔的玄武质岩浆底侵则诱导了加厚的中酸性弧下地壳岩石部分熔融。部分熔融产生的岩浆可能经同化混染和分离结晶作用过程最终形成了板杉铺埃达克质花岗闪长岩。华南埃达克质花岗闪长岩的厘定不仅揭示早古生代时期华南地区经历了地壳增生事件,对正确理解华南、特别是扬子板块东南缘Au-Sb-W-Cu等多金属成矿作用还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里东期埃达克质花岗闪长岩 早古生代陆-弧-陆碰撞 湘东板杉铺地区 华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北西部前寒武纪花岗质岩SHRIMP锆石U-Pb年龄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34
4
作者 许德如 夏斌 +3 位作者 李鹏春 张玉泉 陈广浩 马驰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10-518,共9页
对海南岛北西部戈枕地区侵位于古中元古代抱板群花岗质岩进行了CL成像制约下的SHRIMP锆石U—Pb年龄测定,获得了1455±12Ma的U—Pb谐和年龄、1454±12Ma有利的^207Pb/^206Pb中值年龄。结合该花岗质岩锆石内部结构、岩浆源区和... 对海南岛北西部戈枕地区侵位于古中元古代抱板群花岗质岩进行了CL成像制约下的SHRIMP锆石U—Pb年龄测定,获得了1455±12Ma的U—Pb谐和年龄、1454±12Ma有利的^207Pb/^206Pb中值年龄。结合该花岗质岩锆石内部结构、岩浆源区和变形变质特征,以及前人多种定年成果,认为该花岗质岩结晶年龄应为~1450Ma,随后于~1400Ma经历了一次构造-热变质事件;Rodinia超大陆聚合前,华夏地块(包括海南岛、或至少是海南岛北西部)最可能位于劳伦大陆南缘的西南延伸部分。研究结果还暗示华夏地块(包括海南岛)所经历的格林威尔造山事件可能较扬子地块偏早,古、中元古代抱板群沉积上限应约束在~1450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质岩 SHRIMP锆石U—Pb年龄 海南岛北西部 劳伦大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鸡西盆地下白垩统天然气地质条件 被引量:3
5
作者 刘维亮 夏斌 +3 位作者 蔡周荣 万志峰 梁正中 余晓玲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0-44,共5页
鸡西盆地煤田开发历史较长,但油气地质条件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对盆地油气地质条件和勘探前景进行系统分析,对大庆外围战略选区具有重要的意义。对盆地内煤岩和暗色泥岩烃源岩的显微有机组分、有机地化指标进行实验室测试分析,结果显示... 鸡西盆地煤田开发历史较长,但油气地质条件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对盆地油气地质条件和勘探前景进行系统分析,对大庆外围战略选区具有重要的意义。对盆地内煤岩和暗色泥岩烃源岩的显微有机组分、有机地化指标进行实验室测试分析,结果显示:煤层壳质组含量很低,镜质组含量普遍大于70%,有机质演化均达到"低—中成熟"阶段;暗色泥岩有机碳含量很高,但烃类转化率较低,有机质演化已经达到成熟阶段;两者的有机质类型以腐殖型为主。据此认为盆地生油条件差但生气条件好。盆地煤层平均孔隙度为2.5%,砂岩孔隙为中—低孔低渗细喉道型,可以作为较好的天然气储层。实验数据显示凝灰岩的突破压力平均为243.4×105Pa,穆棱组泥岩的突破压力为900×105Pa,可以作为较好的盖层。依据煤田探采资料编制了盆地烃源岩等厚图,结合鸡西盆地沉积、构造特征分析认为:盆地有较好的天然气勘探潜力和生储盖组合条件,最易形成地层和岩性圈闭;北部坳陷的西鸡西—东海深部区间带和南部坳陷的穆棱矿—荣华区间为勘探的首选有利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西盆地 早白垩世 煤层气 烃源岩 生储盖组合 圈闭 勘探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欧亚板块碰撞期间红河断裂带活动性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谢建华 夏斌 张宴华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1-25,共5页
红河断裂带是一巨型走滑断裂带,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过程中成为印支地块和华南地块之间相互运动的主位移带。通过有限差分数值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在碰撞期间,红河断裂带首先经历了左旋走滑运动,红河断裂带中央部分的左旋偏移量最大... 红河断裂带是一巨型走滑断裂带,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过程中成为印支地块和华南地块之间相互运动的主位移带。通过有限差分数值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在碰撞期间,红河断裂带首先经历了左旋走滑运动,红河断裂带中央部分的左旋偏移量最大,达到约325km,印支地块向南东挤出,在5Ma BP后表现为右旋走滑,说明沿红河断裂带的剪切运动是红河断裂带西端与印度-欧亚碰撞边界之间距离的函数,随时间而减小并控制了印支地块与华南地块之间的相对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河断裂带 印度-欧亚板块碰撞 活动性 有限差分法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利油田桩西地区沉积微相的DTM研究
7
作者 付守会 王晓军 +1 位作者 曾乔松 陈广浩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7-110,共4页
利用沉积微相数字地面模型(Digital Terrain Model,DTM),动态分析桩西地区油砂体在三维空间的展布特征,从微观上研究油气藏的构造及沉积演化机理。认为该地区油砂体从扇跟以朵叶体形式开始沉积,从南向北逐渐过渡到扇中微沉积相和扇端微... 利用沉积微相数字地面模型(Digital Terrain Model,DTM),动态分析桩西地区油砂体在三维空间的展布特征,从微观上研究油气藏的构造及沉积演化机理。认为该地区油砂体从扇跟以朵叶体形式开始沉积,从南向北逐渐过渡到扇中微沉积相和扇端微沉积相。分析沉积微相DTM与储积层的物性、砂体结构和物质成分、剩余油的分布等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油砂体空间分布预测和剩余油分布预测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微相 数字地面模型 油砂体 桩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屯昌晨星地区变基性岩体变质特征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14
8
作者 许德如 夏斌 +4 位作者 Nonna Bakun-Czubarow 马驰 李鹏春 Robert Bachlinskl 陈广浩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2987-3006,共20页
海南岛屯昌晨星地区变基性岩体原岩可能包括辉长岩(粗粒的斜长角闪岩)、辉长-辉绿岩(中细粒和中粗粒的斜长角闪岩)和枕状熔岩(细粒或块状斜长角闪岩)。由于受多期变质和蚀变作用的影响,组成这些岩石的多数矿物如角闪石、斜长石和绿泥石... 海南岛屯昌晨星地区变基性岩体原岩可能包括辉长岩(粗粒的斜长角闪岩)、辉长-辉绿岩(中细粒和中粗粒的斜长角闪岩)和枕状熔岩(细粒或块状斜长角闪岩)。由于受多期变质和蚀变作用的影响,组成这些岩石的多数矿物如角闪石、斜长石和绿泥石等常表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世代。角闪石环带矿物化学分析表明,从核到边,钛、铝、(钠+钾)含量增长,反映了压力和温度同时升高的进变质演化过程;相反,角闪石环带从核部到边部钛、铝和钾+钠含量降低,则暗示温度和压力同时降低而进入另一个退变质演化阶段。所获得的 Sm-Nd 全岩及角闪石的内部等时线年龄为128±12 Ma、Rb-Sr 全岩等时线年龄分别为131.8±6.2 Ma和344±11Ma。根据角闪石环带、矿物共生组合、微结构以及变质温压条件的半定量计算和同位素定年,屯昌晨星地区变基性岩体的变质作用可能经历了三个演化阶段。第一阶段(~527~450 Ma)可能记录了与洋底变质作用有关的(亚)绿片岩相至角闪岩相条件,早期的阳起石、钙质角闪石及镁铁质角闪石残余核为该阶段的产物;第二阶段(~330~240 Ma)进变质作用达到高峰的P=~0.9 GPa、T=~700℃,显示了过渡的高角闪石相-麻粒岩相变质条件。广泛的剪切变形及韭闪质普通角闪石-韭闪石边是该阶段的产物;第三阶段(~130 Ma~90 Ma)显示一个绿片岩相变质条件(P=~0.1~0.3 GPa、7=~300~400℃),可能与区域/热接触变质有关。因而屯昌晨星地区变基性岩体的变质作用演化显示了一个逆时针 P-T-t 轨迹,最可能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导致的大陆边缘裂解及洋壳化和随后的年轻洋壳消亡、陆(华南大陆)-陆(印支板块)碰撞事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基性岩体 海南岛屯昌晨星地区 角闪石环带 逆时针P-T-t轨迹 洋壳消亡残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沉积转移及其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16
9
作者 吕宝凤 赵小花 +1 位作者 周莉 段生盛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52-558,共7页
新生代柴达木盆地的坳陷、沉积作用和周缘山体隆升存在着很好的耦合关系,沉积中心位置、沉积范围大小及沉积中心的平面形态有规律的变化,反映出新生代柴达木盆地承受过来自北缘祁连山方向、西北缘阿尔金山方向以及南缘昆仑山方向三组挤... 新生代柴达木盆地的坳陷、沉积作用和周缘山体隆升存在着很好的耦合关系,沉积中心位置、沉积范围大小及沉积中心的平面形态有规律的变化,反映出新生代柴达木盆地承受过来自北缘祁连山方向、西北缘阿尔金山方向以及南缘昆仑山方向三组挤压应力的作用,其中来自阿尔金山方向的应力一直在持续发挥作用;来自盆地南北缘的应力也始终发挥重要作用,同时经历了一个由北东向(古近纪早—中期)→北北东向(古近纪末期—中新世早期)→近南北向(中新世中期—上新世中期)→北东向(上新世晚期)的转向过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柴达木盆地新生代发展演化模式,提出柴达木盆地新生代经历了由北向南挤压—旋转、由南西向北东挤压—旋转以及由向北挤压—旋转的动力学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新生代 沉积迁移 区域应力场 动力学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水体有机碳的季节性变化 被引量:15
10
作者 郭威 叶丰 +1 位作者 连忠廉 贾国东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0-50,共11页
调查了珠江口不同季节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POC)和溶解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DOC)含量的分布特征, 结合碳氮比值(C/N)、叶绿素a(Chl a)含量、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 DO)含量等水化学参数, 探讨了珠江... 调查了珠江口不同季节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POC)和溶解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DOC)含量的分布特征, 结合碳氮比值(C/N)、叶绿素a(Chl a)含量、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 DO)含量等水化学参数, 探讨了珠江口POC、DOC 来源、输送方式及混合行为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 珠江口水体POC 可能主要受到水体自生浮游植物有机碳输入的影响, DOC 可能主要来自于河流输送的陆源有机碳。在降雨量较大的5 月份, POC 来自自生浮游植物有机碳的贡献相对减小。降雨量同样较大的8 月份DOC 来自河流输送的陆源有机碳的贡献增加。不同季节珠江口水体总有机碳中的DOC 一直高于POC。珠江口POC、DOC 含量受到淡水与海水混合进程的影响, 淡水与海水的混合效应可能是从出虎门进入伶仃洋的低盐度区(盐度1‰~5‰的水体)开始延伸至外海。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可能对POC 和DOC 在出虎门之前的下降趋势产生了重要影响, 而微生物对新鲜的浮游植物有机碳的利用、以及浮游植物生产量的降低和颗粒物絮凝沉降作用则可能是POC 在出虎门后下降幅度大于DOC 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有机碳 溶解有机碳 有机碳含量 不同季节 珠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台金矿矿山土壤-植物稀土元素含量分布和迁移积聚特征 被引量:15
11
作者 苗莉 徐瑞松 +4 位作者 马跃良 朱照宇 王洁 蔡睿 陈彧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50-356,共7页
在广东省河台金矿矿山采取岩石、土壤、植物样品,并对其中的稀土元素含量采用ICP-MS法测定,研究了金矿矿山岩石、土壤、植物的根、茎、叶稀土元素含量分布和迁移积聚特征。结果表明:在金矿区稀土元素在岩石、土壤、植物样品中含量均高... 在广东省河台金矿矿山采取岩石、土壤、植物样品,并对其中的稀土元素含量采用ICP-MS法测定,研究了金矿矿山岩石、土壤、植物的根、茎、叶稀土元素含量分布和迁移积聚特征。结果表明:在金矿区稀土元素在岩石、土壤、植物样品中含量均高于背景对照区。在成矿和表生地球化学过程中金矿土壤各层的稀土元素发生迁移和分异,在表土层和心土层含量高于底土层和成土母岩;矿山土壤各剖面层轻重稀土发生分异,轻稀土富集,重稀土相对贫乏,且均有不同程度的Eu亏损和Ce的负异常。蕨类植物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表现极强的积累富集稀土元素能力。稀土元素在植株体内的分布规律不同,对于芒萁而言:叶>根>茎,而马尾松(Pinas massoniana)为:根>叶>茎。金矿区植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和生物地球化学异常反映出所在金矿特殊成矿地质背景以及生境的地球化学特点。稀土元素的生物吸收系数和生物转移系数表征出植物对稀土元素的吸收富集能力以及在各个器官的迁移状况,金矿区各植物体形成对金矿环境不同的适应机制和各自独特的稀土元素生物地球化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土壤 植物 河台金矿 分布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沼气开发与温室气体减排 被引量:36
12
作者 刘宇 匡耀求 黄宁生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2008年第3期48-53,共6页
随着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农村沼气建设在过去的30多年中蓬勃发展。沼气利用不仅为农村节省了大量能源,也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这对加强农村生态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有重要意义。在过去15年中,沼气总共提供了2.84×10^7t标... 随着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农村沼气建设在过去的30多年中蓬勃发展。沼气利用不仅为农村节省了大量能源,也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这对加强农村生态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有重要意义。在过去15年中,沼气总共提供了2.84×10^7t标准煤的能源量,净壤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约73 157.59Gg(千吨)二氧化碳当量(C02-eq).年均减排量为4877Gg,相当于全国总排放量的0.07%-0.16%。因能豫替代而减少的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为84243-94Gg,甲烷为3560.01GgC02-eq,氧化亚氮则为260.08GgCO2-eq。预测结果表明:沼气产气量将在2010年与2020年分别达到156亿m^3和385亿m^3,减少的温室气体将分别为29328Gg和79380GqCO2-eq,开发农村沼气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户用沼气池 温室气体 农村能源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西部晚渐新世主要断裂活动特征及与红河断裂之关系 被引量:6
13
作者 蔡周荣 夏斌 +2 位作者 万志峰 刘维亮 张毅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36-440,共5页
南海的形成演化是众多被动型边缘海中最复杂的,而南海西部的断裂带构造活动特征又是南海中最复杂的构造之一。本文针对前人提出的红河断裂带出莺歌海盆地后的东延、南延以及东南延问题,通过晚渐新世-早中新世琼东南盆地受到南北向挤压... 南海的形成演化是众多被动型边缘海中最复杂的,而南海西部的断裂带构造活动特征又是南海中最复杂的构造之一。本文针对前人提出的红河断裂带出莺歌海盆地后的东延、南延以及东南延问题,通过晚渐新世-早中新世琼东南盆地受到南北向挤压的区域应力场分析,认为这期的应力主要来自南海西部近南北向断裂带的右旋剪切活动,结合红河断裂带的构造运动特征,提出晚渐新世末南海西部发生断裂构造置换,红河断裂带17°30′N以南近SN走向部分被南海西缘断裂带所置换,并且构造活动特征与北部红河断裂带明显不同,南海西部晚渐新世前后两个时期不同的断裂构造活动特征反映了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造成的两种不同影响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西部 红河断裂 断裂构造置换 晚渐新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志强 詹美珍 +2 位作者 詹文欢 姚衍桃 孙杰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64-369,共6页
综合研究断裂、地震、地壳升降等构造活动以及岩土体类型、第四系厚度等因素对区域地壳稳定的影响,定量分析研究区内地壳稳定性特征。采用GIS中的空间分析模块,构建断裂和地震对稳定性影响程度的空间分布图,解决了线性类等影响因子不易... 综合研究断裂、地震、地壳升降等构造活动以及岩土体类型、第四系厚度等因素对区域地壳稳定的影响,定量分析研究区内地壳稳定性特征。采用GIS中的空间分析模块,构建断裂和地震对稳定性影响程度的空间分布图,解决了线性类等影响因子不易进行空间处理的问题,提高了模型的精确度。运用LM算法训练BP神经网络建立珠江三角洲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模型,该模型具有较强的泛化能力。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稳定区面积略大于不稳定区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54%和46%。区内不稳定区域呈带状分布,明显受区域构造断裂带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地壳稳定性 GIS BP神经网络 LM算法 珠江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狐海域Site4B表层沉积物中脂肪酸组成及其碳同位素分布特征 被引量:6
15
作者 朱小畏 茅晟懿 +2 位作者 吴能友 孙永革 管红香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5-85,共11页
通过对神狐海域表层5个沉积物样品进行脂肪酸组成及其碳同位素分布特征测试和研究,结果表明总脂肪酸含量分布为5.14~8.99μg/g,碳数分布范围从C1z到Csz,类型包括正构饱和脂肪酸、支链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和... 通过对神狐海域表层5个沉积物样品进行脂肪酸组成及其碳同位素分布特征测试和研究,结果表明总脂肪酸含量分布为5.14~8.99μg/g,碳数分布范围从C1z到Csz,类型包括正构饱和脂肪酸、支链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和类异戊二烯酸等计48种;样品中饱和的短链脂肪酸主要来自细菌与浮游生物,而长链饱和脂肪酸来自陆源高等植物,其比例表明研究海域中海洋细菌与浮游生物输入量远远大于陆源高等植物的输入。支链脂肪酸10me16:0与单不饱和脂肪酸18:l009、16:1ω9主要来自硫酸盐还原菌,而单不饱和脂肪酸16:1ω7很大可能来源于硫氧化菌,比较相对含量得出神狐海域表层沉积物为还原环境。样品中检测出8种类异戊二烯酸,主要是植烷酸和17,21-印二升藿烷酸,及少量的姥鲛酸,推测为叶绿素a和细菌微生物的共同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酸 硫酸盐还原菌 硫氧化菌 神狐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深水盆地沉积-构造的差异性及其油气意义 被引量:18
16
作者 吕宝凤 袁亚娟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41-447,共7页
南海北部深水区自西向东依次分布着琼东南盆地、珠江口盆地、台西南盆地等新生代被动陆缘盆地,这些盆地经历了大致相当的从裂陷到坳陷的构造演化史,但在张裂活动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沉积-构造的差异性。构造沉降特征分析显示:在同一构造... 南海北部深水区自西向东依次分布着琼东南盆地、珠江口盆地、台西南盆地等新生代被动陆缘盆地,这些盆地经历了大致相当的从裂陷到坳陷的构造演化史,但在张裂活动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沉积-构造的差异性。构造沉降特征分析显示:在同一构造带上自西向东有盆地主要构造沉降发生的时段逐步变晚的趋势;在不同构造带上自北向南有盆地主要构造沉降发生的时段逐步变晚的趋势。这种沉积-构造的差异性对烃源岩的发育类型、分布及生储盖组合等方面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表现为:裂谷期构造沉降幅度大的盆地,陆相烃源岩发育,以陆生陆储陆盖型成藏组合为主;裂后期构造沉降幅度大的盆地,海相烃源岩发育规模较大,海生海储海盖型成藏组合及混生海储海盖型生储盖组合所占分量逐渐增多。推测渐新统湖相-湖沼相及海陆过渡相源岩和中新统海相烃源岩应是南海北部深水区油气的主要来源,陆生海储海盖型、海生海储海盖型及混生海储海盖型生储盖组合应是深水区基本生储盖组合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深水盆地 沉积-构造差异 生储盖组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中溶解态铁的伏安极谱法与液芯波导光纤法测定 被引量:3
17
作者 龙爱民 党爱翠 +1 位作者 程远月 陈绍勇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52-158,共7页
关键词 伏安极谱法 液芯波导光纤法 海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北雁石坪地区中侏罗统玛托组高频层序及海平面变化分析
18
作者 魏钦廉 伊海生 +1 位作者 张玉修 陈兰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7年第1期42-48,共7页
西藏北部雁石坪地区晚巴柔—早巴通期玛托组是一个以砂岩、泥岩为主夹少量灰岩组成的混积型陆棚环境的沉积。含有介壳的凝缩段、下超面及沟蚀面,它们是划分体系域的关键界面。体系域具有二元结构特征,即海侵—高水位体系域,且TST沉积旋... 西藏北部雁石坪地区晚巴柔—早巴通期玛托组是一个以砂岩、泥岩为主夹少量灰岩组成的混积型陆棚环境的沉积。含有介壳的凝缩段、下超面及沟蚀面,它们是划分体系域的关键界面。体系域具有二元结构特征,即海侵—高水位体系域,且TST沉积旋回厚度>HST,准层序类型有3种,分别是以砂岩为主的准层序、以泥岩为主的准层序和以潮坪体系向上变浅的准层序,准层序叠置构成进积型和退积型准层序组。采用沉积体系分析方法,初步建立研究区玛托组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并与藏南及全球海平面曲线进行对比分析,结合碳、氧同位素和磁化率资料,探讨研究区晚巴柔—早巴通期玛托组海平面变化控制因素。研究认为全球海平面变化控制了雁石坪地区晚巴柔早期海平面变化,而班公湖—怒江逢合带向北俯冲构造活动引起的区域洋盆容积变化是晚巴柔晚期—早巴通期海平面变化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层序 侏罗统 藏北 海平面 磁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沉积物沉积有机态Fe与Fe限制的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卢东伟 陈绍勇 +2 位作者 龙爱民 党爱翠 程远月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02-309,共8页
Fe限制的研究对于探讨全球CO2变化及解决"温室效应"具有重要的意义。南海兼具开阔大洋和边缘海的特征,其古生产力的演变对区域及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采用连续提取法对两个南海柱样沉积物中的Fe,Ba,Al等主要... Fe限制的研究对于探讨全球CO2变化及解决"温室效应"具有重要的意义。南海兼具开阔大洋和边缘海的特征,其古生产力的演变对区域及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采用连续提取法对两个南海柱样沉积物中的Fe,Ba,Al等主要金属元素进行了形态分析,并将两个站位沉积物中沉积有机态Fe与Al/Ti比值、TOC、生源Ba等古生产力指标做进一步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残渣态为沉积物中金属元素的主要存在形态,而沉积有机态Fe与古生产力存在正相关关系。这表明了沉积有机态Fe与古生产力之间存在的关系,可能反映了所研究海域的海洋初级生产受到了Fe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生产力 连续提取法 沉积有机态Fe Fe限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