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渤海湾盆地阳信地区古近纪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4
1
作者 郭华 夏斌 +2 位作者 王润红 王茜 王建军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27-239,共13页
采用主元素、微量元素和Sr-Nd-Pb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手段和分析方法,阐明了阳信地区古近纪玄武岩地球化学和源区特征,揭示了渤海湾盆地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研究认为,阳信地区古近纪玄武岩为钾质碱性橄榄玄武岩;呈轻稀土富集型分布模... 采用主元素、微量元素和Sr-Nd-Pb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手段和分析方法,阐明了阳信地区古近纪玄武岩地球化学和源区特征,揭示了渤海湾盆地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研究认为,阳信地区古近纪玄武岩为钾质碱性橄榄玄武岩;呈轻稀土富集型分布模式,无Eu异常,稀土总量较低,始新世玄武岩∑REE=97.8~115μg/g,渐新世玄武岩∑REE=143~147μg/g,并且渐新世比始新世玄武岩的轻稀土(LREE)更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蛛网图显示负斜率较大的右倾曲线,始新世玄武岩具有Ba、K、Sr元素富集和U-Th、Ta、Hf亏损的特征,并显示出不完全类似于OIB型的分布模式,但渐新世玄武岩则具有不同程度Ba、Nb-Ta、Sr元素富集和U-Th、Hf元素亏损的特征,蛛网图具有典型的OIB型分布模式;Sr-Nd-Pb同位素组成较为均一,表明阳信地区古近纪玄武岩源区主要来自对流软流圈地幔,但始新世玄武岩还遭受了一定程度的EMⅠ和EMⅡ富集地幔的混染。综合分析区域地质和地球物理研究成果认为,阳信地区古近纪玄武岩产出于板内构造环境,属于板内碱性玄武岩。始新世太平洋板块以俯冲作用为主,诱发了区域近南北向伸展构造事件,并形成具有EMⅠ富集地幔混染特征的玄武岩;渐新世太平洋板块以俯冲后撤作用为主,致使NW-SE向陆内扩张而形成一系列大型陆内伸展盆地,以及来源于软流圈地幔的玄武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武岩 地球化学 地幔 板块俯冲 古近纪 阳信地区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南海构造演化动力学机制研究的一点思考 被引量:58
2
作者 夏斌 崔学军 +1 位作者 谢建华 王冉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21-227,共7页
南海处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 -澳大利亚板块的交汇处 ,演化历史复杂。由于研究思路、方法、手段和研究程度的局限 ,在南海扩张期次、扩张脊结构、动力来源等方面仍存在争议。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其形成演化动力学机制上 ,主要... 南海处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 -澳大利亚板块的交汇处 ,演化历史复杂。由于研究思路、方法、手段和研究程度的局限 ,在南海扩张期次、扩张脊结构、动力来源等方面仍存在争议。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其形成演化动力学机制上 ,主要有三种观点 :(1)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挤出成因说 ;(2 )地幔上涌成因说 ;(3)太平洋板块俯冲成因说。本文对前人有关南海动力学演化的主要模式进行了分析 ,并指出其存在的不足 ,在此基础上结合作者近年来在南海地区工作的认识和体会 ,建议对南海地区海 -陆岩石圈相互作用、深源岩浆活动和构造动力学演化的数值模拟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动力学机制 研究现状 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塔克札勒蛇绿混杂岩中玄武质熔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讨论 被引量:23
3
作者 卜国民 李华启 +2 位作者 李文铅 俞亨祥 金辉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52-261,共10页
塔克札勒蛇绿混杂岩玄武岩的SiO2 和MgO高,同时较富集Cr、Ni及Co等过渡族元素,具有玻安岩特征;微量元素以富集LILE(Ba,Rb,Sr等)而亏损HFSE(Nb、Ta、Zr、Hf等)为特征;该玄武岩具LREE平坦或弱亏损、HREE亏损的分配型式;构造环境判别图解... 塔克札勒蛇绿混杂岩玄武岩的SiO2 和MgO高,同时较富集Cr、Ni及Co等过渡族元素,具有玻安岩特征;微量元素以富集LILE(Ba,Rb,Sr等)而亏损HFSE(Nb、Ta、Zr、Hf等)为特征;该玄武岩具LREE平坦或弱亏损、HREE亏损的分配型式;构造环境判别图解指示该玄武岩形成于弧前环境。地球化学特征与其它地质特征表明该蛇绿岩代表了古亚洲洋消亡过程中的洋壳残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绿混杂岩 地球化学 弧前环境 塔克札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泽当蛇绿岩壳层火山熔岩的岩石地球化学及成因 被引量:20
4
作者 韦栋梁 夏斌 +1 位作者 周国庆 王冉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70-278,共9页
泽当蛇绿岩位于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东段 ,对其壳层火山熔岩的研究表明 ,该熔岩属亚碱性玄武岩 ,岩石化学上表现为低Si、Mg ,高Al、Na的特征 ;稀土分布型式表现为LREE微富集 ,HREE平缓 ,不具有Eu负异常 ;Nb、Ta、Zr、Hf等高场强元素较为... 泽当蛇绿岩位于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东段 ,对其壳层火山熔岩的研究表明 ,该熔岩属亚碱性玄武岩 ,岩石化学上表现为低Si、Mg ,高Al、Na的特征 ;稀土分布型式表现为LREE微富集 ,HREE平缓 ,不具有Eu负异常 ;Nb、Ta、Zr、Hf等高场强元素较为富集 ,反映出泽当蛇绿岩的形成并未受到俯冲作用的影响。通过对其构造环境的判别 ,得出泽当蛇绿岩形成于边缘洋盆环境 ,由于印度板块向北推进 ,使边缘海盆俯冲消亡 ,而蛇绿岩被构造侵位到如今的位置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绿岩 西藏 泽当 边缘洋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塔克札勒蛇绿混杂岩中安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环境 被引量:11
5
作者 吴国干 夏斌 +2 位作者 李文铅 王核 卜国民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42-251,共10页
塔克札勒的中性熔岩有两种:一为玄武安山岩;二为安山岩。主元素判别安山岩类属于亚碱性玄武岩类。两者具有完全一致的LREE相对于HREE富集的分配型式,亦具有同样明显的Eu负异常。微量元素蛛网图显示其均具Nb-Ti负异常,与Grenada和LAntil... 塔克札勒的中性熔岩有两种:一为玄武安山岩;二为安山岩。主元素判别安山岩类属于亚碱性玄武岩类。两者具有完全一致的LREE相对于HREE富集的分配型式,亦具有同样明显的Eu负异常。微量元素蛛网图显示其均具Nb-Ti负异常,与Grenada和LAntilles那种碱性玄武岩类相当,且与塔克札勒蛇绿岩带中的玄武岩有成因联系。据构造环境判别图判别,安山岩类又具洋岛碱性玄武岩的特征。据此推测该安山岩类属蛇绿岩成员,其可能产于俯冲带之上(SSZ)的岛弧环境。而该蛇绿岩则属于某种弧间构造背景的蛇绿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绿混杂岩 安山岩类 岛弧 新疆塔克札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对南海形成的影响研究:一种数值模拟方法 被引量:14
6
作者 谢建华 夏斌 +2 位作者 张宴华 王喜臣 林洁梅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7-53,共7页
中国南海新生代处于欧亚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相互作用的交汇处,其形成演化受三大板块复杂动力学过程和相互间作用所制约,尤其是中始新世印度板块同欧亚板块之间的“硬”碰撞及随后的楔入的影响。利用FLAC软件对该次碰... 中国南海新生代处于欧亚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相互作用的交汇处,其形成演化受三大板块复杂动力学过程和相互间作用所制约,尤其是中始新世印度板块同欧亚板块之间的“硬”碰撞及随后的楔入的影响。利用FLAC软件对该次碰撞对南海形成效应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在模型东-东南边界为自由边界和考虑太平洋向欧亚板块的俯冲作用的支持应力边界条件两种情形下,均能引起构造物质或地幔流向南东、南逃逸,在南海地区产生足够的侧向挤出和南北向的剪切,从而在该地区导致广泛的南北向拉张,这些极有利于南海的打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南海 边缘海 数值模拟 有限差分法 印度-欧亚板块碰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仁布蛇绿岩壳层熔岩的岩石地球化学及成因 被引量:8
7
作者 夏斌 王冉 陈根文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4期638-647,共10页
西藏仁布蛇绿岩壳层玄武岩基本上属高铝低钛的拉斑玄武岩,富集Ba、Rb、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以及Th、Ta、Nb、Zr和Hf等高场强元素,具典型的洋岛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结合REE配分曲线,可以认为该蛇绿岩可能形成于伸展应力体制下的边缘洋盆... 西藏仁布蛇绿岩壳层玄武岩基本上属高铝低钛的拉斑玄武岩,富集Ba、Rb、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以及Th、Ta、Nb、Zr和Hf等高场强元素,具典型的洋岛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结合REE配分曲线,可以认为该蛇绿岩可能形成于伸展应力体制下的边缘洋盆的构造环境,是新特提斯大洋岩石圈在俯冲消亡过程中的残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绿岩 岩石地球化学 边缘洋盆 仁布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太平洋海盆CC区沉积物因子分析揭示的沉积环境地球化学演化信息 被引量:5
8
作者 匡耀求 黄永样 钟和贤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3期325-331,共7页
对中国大洋矿产资源开发研究协会DY851和DY853航次获得的东太平洋晚新生代沉积物(包括61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和16个沉积物柱状岩芯)进行了系统的地球化学和数理统计分析,揭示了东太平洋海盆CC区晚新生代沉积环境地球化学演化的一些特征。... 对中国大洋矿产资源开发研究协会DY851和DY853航次获得的东太平洋晚新生代沉积物(包括61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和16个沉积物柱状岩芯)进行了系统的地球化学和数理统计分析,揭示了东太平洋海盆CC区晚新生代沉积环境地球化学演化的一些特征。认为洋底扩张、沉积区离东太平洋洋脊的距离、海底的地热强度及地热活动频率影响了研究区CCD的深度和CCD波动的频率及幅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研究区的沉积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矿产资源 沉积环境 地热 碳酸盐补偿深度 东太平洋海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含油气盆地地层压力预测与监控技术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张树林 夏斌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4年第6期532-536,共5页
对于高温高压盆地只有准确地预测其地层压力,才能确保钻井的安全,才能搞好油气地质研究。地层异常高压将导致地震波速度降低,因此可以利用地震速度法来预测地层的压力。利用层速度趋势线法和电阻率法进行钻前预测;利用改进的DC指数法、... 对于高温高压盆地只有准确地预测其地层压力,才能确保钻井的安全,才能搞好油气地质研究。地层异常高压将导致地震波速度降低,因此可以利用地震速度法来预测地层的压力。利用层速度趋势线法和电阻率法进行钻前预测;利用改进的DC指数法、伊顿(EATON)法、岩石强度法和常规测井参数进行地层压力随钻监控;利用中途VSP和SWD(RVSP)技术及纵向宽带约束反演技术对地层压力进行随钻预测。这些技术应用于南海北部大陆架东方1-1、崖21-1等构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压力预测 随钻 钻前预测 异常高压 含油气盆地 钻井 油气地质 常规测井 地震波速度 南海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缘新生代盆地沉积与构造演化及地球动力学背景 被引量:74
10
作者 闫义 夏斌 +3 位作者 林舸 刘宝明 阎贫 李忠诚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53-61,共9页
南海北缘新生代沉积盆地是全面揭示南海北缘形成演化及与邻区大地构造单元相互作用的重要窗口。通过对盆地沉积构造特征分析,南海北缘新生代裂陷过程显示出明显的多幕性和旋转性的特点。在从北向南逐渐迁移的趋势下,东、西段裂陷过程也... 南海北缘新生代沉积盆地是全面揭示南海北缘形成演化及与邻区大地构造单元相互作用的重要窗口。通过对盆地沉积构造特征分析,南海北缘新生代裂陷过程显示出明显的多幕性和旋转性的特点。在从北向南逐渐迁移的趋势下,东、西段裂陷过程也具有一定的差异,西部裂陷活动及海侵时间明显早于东部,裂陷中心由西向东呈雁列式扩展。晚白垩世-早始新世裂陷活动应是东亚陆缘中生代构造岩浆演化的延续,始新世中、晚期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改变导致裂陷中心南移,印度—欧亚板块碰撞效应是南海中央海盆扩张方向顺时针旋转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沉积 地球动力学背景 新生代 南海 北缘 构造演化 构造-岩浆演化 大地构造单元 顺时针旋转 相互作用 形成演化 沉积盆地 特征分析 早始新世 晚白垩世 板块俯冲 碰撞效应 欧亚板块 裂陷 旋转性 中生代 太平洋 活动 邻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陆块岩石圈减薄作用:热薄化与机械拉伸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7
11
作者 林舸 Y.H.Zhang +3 位作者 王岳军 郭锋 范蔚茗 阎义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14,共7页
针对华北陆块岩石圈减薄作用的动力学机制开展了一系列二维定量数值模拟研究。其模拟结果表明,在给定的岩石圈热传导和放射性生热条件下,岩石圈底部地幔热流(mantlethermalflux)的增加能导致岩石圈内热状态的明显改变,导致早古生代以来... 针对华北陆块岩石圈减薄作用的动力学机制开展了一系列二维定量数值模拟研究。其模拟结果表明,在给定的岩石圈热传导和放射性生热条件下,岩石圈底部地幔热流(mantlethermalflux)的增加能导致岩石圈内热状态的明显改变,导致早古生代以来华北岩石圈厚度的巨大变化,当地幔热流达到35~40mWm-2,华北陆块的岩石圈厚度将减薄至100km以内。单纯的机械拉张同样能导致岩石圈厚度的薄化,但岩石圈厚度的减薄相对有限。即使拉张伸展率达25%,其岩石圈厚度最大减薄至150km。因此通过数值模拟的研究揭示了这样的事实,即华北陆块岩石圈厚度的减薄主要受制于岩石圈内热状态的变化,以热侵蚀的减薄方式为主,机械拉张作用可能对华北陆块岩石圈厚度的减薄作用有一定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圈热减薄 机械拉伸减薄 数值模拟 地幔热流 华北陆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阳坳陷西部惠民凹陷第三纪火山岩型油藏成藏机理研究 被引量:25
12
作者 初宝杰 向才富 +2 位作者 姜在兴 夏斌 于俊峰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01-208,共8页
在全面剖析济阳坳陷惠民凹陷第三纪火成岩空间分布规律的基础上 ,对本区火山岩的成藏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 ,总结了惠民凹陷火山岩型油气藏的成藏模式。惠民凹陷的主要烃源岩来自于南部的临南洼陷和北部的滋镇洼陷 ,由于本区火成岩主要沿 ... 在全面剖析济阳坳陷惠民凹陷第三纪火成岩空间分布规律的基础上 ,对本区火山岩的成藏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 ,总结了惠民凹陷火山岩型油气藏的成藏模式。惠民凹陷的主要烃源岩来自于南部的临南洼陷和北部的滋镇洼陷 ,由于本区火成岩主要沿 2个生烃凹陷间隆起带的临邑帚状断裂带展布 ,保证了火山岩带有充足的油源条件。油气运移的输导体系是由渗透性砂岩、断层、裂缝和不整合面的三维空间组合 ,研究区的临邑帚状断裂带、多期发育的裂缝和不整合面对油气向火山岩储层的运移至关重要。储集空间是储层质量好坏的决定因素 ,惠民凹陷的火山岩储层存在各种的原生储集空间 ,同时由于次生的断层活动和火成岩拱张作用形成了丰富的次生储集空间 ,极大地改善了本区火成岩的储层物性 ,是本区形成各类火成岩圈闭和油藏的保证。本区火成岩存在 3种类型的油气藏 ,即火成岩作为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型油气藏 储集空间 输导体系 惠民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南部海域曾母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被引量:39
13
作者 姚永坚 吴能友 +1 位作者 夏斌 万荣胜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8年第3期503-513,共11页
曾母盆地是位于南海南部的一个大型新生代沉积盆地,具有面积大、沉积速率快、沉积厚度大的特点。国内外油气勘探和研究表明,曾母盆地具有十分良好的油气地质条件,主要发育渐新统海陆过渡相炭质页岩、煤层、海相泥岩和下—中中新统海相... 曾母盆地是位于南海南部的一个大型新生代沉积盆地,具有面积大、沉积速率快、沉积厚度大的特点。国内外油气勘探和研究表明,曾母盆地具有十分良好的油气地质条件,主要发育渐新统海陆过渡相炭质页岩、煤层、海相泥岩和下—中中新统海相泥岩两大套烃源岩,以及渐新统—中新统砂岩和中—上中新统灰岩或礁灰岩两大套储层。康西坳陷和东巴林坚坳陷为盆地两个主要生烃区。纵向上,油气主要赋存于下中新统砂岩和中上中新统碳酸盐岩,前者以含油为主,后者以含气为主;横向上,曾母盆地具有南油北气的特征,气田主要分布在东部南康台地上和西部斜坡上,油田主要赋存在巴林坚地区。油气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区性,主要与盆地不同构造单元构造和沉积作用的差异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母盆地 烃源岩 储层 油气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岸水下扇沉积体系高精度层序地层学研究 被引量:17
14
作者 赵俊青 纪友亮 +2 位作者 夏斌 任拥军 张善文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90-497,共8页
以东营凹陷胜北断层下降盘坨85块沙河街组沙三中亚段近岸水下扇沉积体为例,对近岸水下扇沉积体系下的高精度层序地层学进行了研究。经过分析认为,近岸水下扇沉积体系中的高精度层序地层单元划分为准层序组、准层序、层组、层四级,并对... 以东营凹陷胜北断层下降盘坨85块沙河街组沙三中亚段近岸水下扇沉积体为例,对近岸水下扇沉积体系下的高精度层序地层学进行了研究。经过分析认为,近岸水下扇沉积体系中的高精度层序地层单元划分为准层序组、准层序、层组、层四级,并对准层序和层组的类型和对比方法进行了总结。将近岸水下扇积体系中的层组类型划分为Fu(Fineup)、Cu(Coareseup)和Hu(Homogenicup)三大类,准层序类型划分为Cu—Fu、Cu—Cu、Cu—Hu三大类,同时总结出了沿物源方向的相序递变和垂直物源方向的侵蚀切割对比2种准层序对比模式和侵蚀叠置、相变对比、薄砂层对比、相似渐变等4种层组对比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岸水下扇 高精度层序地层学 准层序 层组 沙三中亚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AlSiO_4高温高压相变及产物的X射线衍射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翟双猛 费英伟 +1 位作者 杨树锋 夏斌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5-49,共5页
采用多顶砧静态高温高压实验装置和X射线衍射分析方法研究了合成霞石NaAlSiO4在压力为22~25GPa,温度为1200~2000℃条件下的相变及其产物的晶体学特征,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探讨了NaAlSiO4的高温高压相变过程和CaFe2O4型NaAlSiO4的稳定性... 采用多顶砧静态高温高压实验装置和X射线衍射分析方法研究了合成霞石NaAlSiO4在压力为22~25GPa,温度为1200~2000℃条件下的相变及其产物的晶体学特征,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探讨了NaAlSiO4的高温高压相变过程和CaFe2O4型NaAlSiO4的稳定性及其地质意义。结果表明,合成霞石NaAlSiO4在23GPa,1500℃时就可以完全转变为CaFe2O4型NaAlSiO4。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可以认为:CaFe2O4型NaAlSiO4在地幔深部可以稳定地存在,并对Na、Al在深部的赋存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温度压力条件的变化,CaFe2O4型NaAlSiO4的晶体学参数(晶格常数、晶胞体积和计算密度)发生变化,但变化的幅度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AlSiO4 高温高压相变 X射线衍射 晶体学参数 晶格常数 晶胞体积 计算密度 地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抽注水导致地层形变的质量守恒关系及形变模型研究
16
作者 冉兴龙 夏斌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4年第2期385-386,共2页
关键词 地面沉降 地裂缝 地层形变 地质灾害 质量守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攀西古裂谷钠质碱性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及地质意义——以红格、白马和鸡街岩体为例 被引量:33
17
作者 夏斌 刘红英 张玉泉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49-154,共6页
用SHRIMP测定攀西古裂谷内钠质碱性岩锆石的U Pb年龄 :红格酸性碱性岩 (钠闪石花岗岩 )锆石U Pb年龄为 2 39Ma,白马中性碱性岩 (碱长石英正长岩 )锆石U Pb年龄为 2 2 5Ma和鸡街超基性碱性岩 (霞辉岩 )锆石U Pb年龄为 2 0 4Ma等 ,其年龄... 用SHRIMP测定攀西古裂谷内钠质碱性岩锆石的U Pb年龄 :红格酸性碱性岩 (钠闪石花岗岩 )锆石U Pb年龄为 2 39Ma,白马中性碱性岩 (碱长石英正长岩 )锆石U Pb年龄为 2 2 5Ma和鸡街超基性碱性岩 (霞辉岩 )锆石U Pb年龄为 2 0 4Ma等 ,其年龄变化范围在 2 39~ 2 0 4Ma ,相当于中三叠世—晚三叠世 ,属于印支期。在成岩时间上显示先酸性、后基性。结合近期对其裂谷作用有关的镁铁—超镁铁层状侵入体和峨眉山玄武岩等定年的结果 ,暗示其裂谷强烈的张裂时间是在晚二叠世—晚三叠世 (2 5 9~ 2 0 4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RIMP U-PB 钠质碱性岩 红格 白马和鸡街岩体 四川省和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地区新生代岩浆活动对区域性CO_2形成时间的制约 被引量:10
18
作者 王兴谋 夏斌 +3 位作者 陈根文 阎汉杰 陈海云 郭栋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38-344,共7页
中国东部地区新生代存在 4个岩浆活动期 :第一期 6 5~ 4 1Ma ,第二期 4 1~ 2 1Ma ,第三期 2 1~ 13Ma ,第四期 11Ma至今。对研究区内火山岩地球化学研究表明 ,古近纪早期火山岩以拉斑玄武岩和钙碱性玄武岩为主 ,后期特别是从沙三期开... 中国东部地区新生代存在 4个岩浆活动期 :第一期 6 5~ 4 1Ma ,第二期 4 1~ 2 1Ma ,第三期 2 1~ 13Ma ,第四期 11Ma至今。对研究区内火山岩地球化学研究表明 ,古近纪早期火山岩以拉斑玄武岩和钙碱性玄武岩为主 ,后期特别是从沙三期开始逐渐转变为碱性岩石。火山岩中CO2 包裹体含量统计表明 ,沙三段 (Es3 )中CO2 含量明显高于其它几个岩性段 ,而碱性岩中CO2 的含量又明显高于拉斑玄武岩中的含量。沙三期是整个东部地区一个较重要的岩浆活动期和火山活动发生重大改变的时期 ,从沙三期到馆陶期形成的碱性岩具有最大的CO2 成藏潜力 ,沙三期及以后的火山岩与CO2 在空间上存在密切关系 ,因此沙三期到馆陶期是形成区内CO2 的主要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 岩浆活动 济阳拗陷 中国东部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元古代晚期盖帽碳酸盐岩的成因与“雪球地球”的终结机制 被引量:17
19
作者 冯东 陈多福 刘芊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35-241,共7页
新元古代晚期约635Ma的地球发育了到达赤道附近的冰川作用,地质记录上表现为代表寒冷气候的冰期沉积杂砾岩,直接被代表温暖环境的碳酸盐岩层(常称盖帽碳酸盐岩)覆盖。由于盖帽碳酸盐岩奇特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引起了对其成因认识的... 新元古代晚期约635Ma的地球发育了到达赤道附近的冰川作用,地质记录上表现为代表寒冷气候的冰期沉积杂砾岩,直接被代表温暖环境的碳酸盐岩层(常称盖帽碳酸盐岩)覆盖。由于盖帽碳酸盐岩奇特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引起了对其成因认识的巨大争论,提出了“雪球地球”和“甲烷渗漏”等假说。“雪球地球”假设可以解释一些令人困惑的地学现象,如低纬度和低海拔冰川沉积、盖帽碳酸盐岩、碳酸盐δ13C负漂移和条带状铁矿层等,但许多科学家对此提出了质疑。最近对盖帽碳酸盐岩的δ13C分析结果(最低达-41‰)、盖帽碳酸盐岩发育的类似现代冷泉碳酸盐岩沉积组构等似乎支持“甲烷渗漏”假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元古代 雪球地球 盖帽碳酸盐岩 天然气水合物 甲烷渗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形成演化探究 被引量:29
20
作者 谢建华 夏斌 +1 位作者 张宴华 王喜臣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12-218,共7页
通过分析前人对南海的研究,对南海扩张期次、扩张脊结构、动力来源等几个关键研究问题进行探讨。认为应将南海放入到欧亚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三大板块相互作用的统一构造应力场中进行研究。利用FLAC软件,首次对南海及... 通过分析前人对南海的研究,对南海扩张期次、扩张脊结构、动力来源等几个关键研究问题进行探讨。认为应将南海放入到欧亚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三大板块相互作用的统一构造应力场中进行研究。利用FLAC软件,首次对南海及邻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了南海的形成演化机制,认为南海的打开和扩张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地幔柱上涌以及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形成演化 动力学模式FLAC软件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