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州典型排放源废水中抗生素的污染特征和去除效果 被引量:18
1
作者 魏晓东 刘叶新 +6 位作者 周志洪 区辉 张静雯 赵建亮 刘有胜 陈军 应光国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20,共10页
采用固相萃取-高分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SPE-RRLC-MS/MS)技术,研究了广州市区5类典型排放源(市政污水处理厂、制药厂、医院、垃圾填埋场和畜牧养殖场)中41种目标抗生素的污染特征和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各类排放源中分别检出抗生素24种(... 采用固相萃取-高分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SPE-RRLC-MS/MS)技术,研究了广州市区5类典型排放源(市政污水处理厂、制药厂、医院、垃圾填埋场和畜牧养殖场)中41种目标抗生素的污染特征和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各类排放源中分别检出抗生素24种(市政污水处理厂)、14种(制药厂)、15种(医院)、12种(垃圾填埋场)和13种(畜牧养殖场),且5类典型排放源水相中质量浓度最高的物质分别为氧四环素(0.917μg/L,市政污水处理厂)、罗红霉素(127μg/L,制药厂)、罗红霉素(11.8μg/L,医院),脱水红霉素(3.61μg/L,垃圾填埋场)和氧四环素(664μg/L,畜牧养殖场).垃圾填埋场和畜牧养殖场的污水处理设施对抗生素总量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去除率为99.7%和99.5%),而污水处理厂、制药厂和医院对抗生素总量的去除能力较为一般(去除率分别为49.3%、63.0%和26.9%).广州市区5类排放源以水相形式排入环境水体的抗生素总量为1.21 kg/d,人均贡献量为89.3μg/(人·d).各类典型排放源中未能完全去除的抗生素成为水环境中抗生素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 排放源 污染特征 去除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广州河段沉积物中典型抗生素的污染特征 被引量:18
2
作者 刘叶新 周志洪 +3 位作者 区晖 魏晓东 赵建亮 刘有胜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8-54,共7页
采用乙腈/柠檬酸缓冲液超声提取沉积物中的抗生素,并以固相萃取法富集和净化萃取物,以高分离度快速液相色谱/质谱(SPE-RRLC-MS/MS)进行测定,研究了珠江广州河段13个采样点41种目标抗生素的质量分数水平和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珠江广... 采用乙腈/柠檬酸缓冲液超声提取沉积物中的抗生素,并以固相萃取法富集和净化萃取物,以高分离度快速液相色谱/质谱(SPE-RRLC-MS/MS)进行测定,研究了珠江广州河段13个采样点41种目标抗生素的质量分数水平和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珠江广州河段沉积物在枯水期或丰水期共有24种抗生素被检出,枯水期和丰水期质量分数范围分别为ND(未检出)~54.800μg/g和ND^3.433μg/g,两季质量分数最高的抗生素均为氧四环素;沉积物中氟喹诺酮类和四环素类抗生素占比较高;在枯水期总抗生素质量分数整体上高于丰水期,抗生素的质量分数在珠江广州河段沉积物中空间分布整体上呈现人口密集城区河涌>人口密集城区航道>航道中下游>航道上游,与广州市区产污排污的分布状况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 珠江广州河段 沉积物 污染特征 季节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用粪肥的土壤中抗生素耐药基因的消减规律 被引量:7
3
作者 何轮凯 张敏 +2 位作者 刘有胜 何良英 应光国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0,共10页
为研究长期施用粪肥的土壤中抗生素耐药基因(ARGs)的消减规律,分别采集长期施用与从未施用粪肥的农田土壤,进行培养对照实验,探究土壤含水率及生物质炭的添加对土壤中可移动元件(MGEs)及耐药基因在310 d内的丰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长... 为研究长期施用粪肥的土壤中抗生素耐药基因(ARGs)的消减规律,分别采集长期施用与从未施用粪肥的农田土壤,进行培养对照实验,探究土壤含水率及生物质炭的添加对土壤中可移动元件(MGEs)及耐药基因在310 d内的丰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施用粪肥提高了耐药基因与可移动元件在土壤中的污染水平;长期施用粪肥的土壤在实验室培养条件下,耐药基因与可移动元件呈现指数消减的趋势;添加生物质炭的土壤中耐药基因和可移动元件消减较慢,含水率较高的土壤中耐药基因和可移动元件消减较快;可移动元件相对丰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土壤培养过程中耐药基因的消减.实验结果揭示了受污染的农田土壤中耐药基因的动态变化规律,可以为土壤耐药基因污染风险评估提供基础数据,为我国抗生素耐药性防控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粪肥 耐药基因 可移动元件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金属Zn、Cu和Hg对基因重组发光菌的综合毒性及其联合效应 被引量:10
4
作者 周上洋 赵建亮 +1 位作者 黄国勇 应光国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3-37,共5页
分析了3种常见重金属(Zn^(2+)、Cu^(2+)、Hg^(2+))对基因重组发光菌(E.coli HB101 pUCD607)的单一毒性和不同质量浓度比条件下的联合毒性作用,并采用毒性单位法(Toxic Unit)、Marking相加指数法(Additional Index)和混合毒性指数法(Mixt... 分析了3种常见重金属(Zn^(2+)、Cu^(2+)、Hg^(2+))对基因重组发光菌(E.coli HB101 pUCD607)的单一毒性和不同质量浓度比条件下的联合毒性作用,并采用毒性单位法(Toxic Unit)、Marking相加指数法(Additional Index)和混合毒性指数法(Mixture Toxicity Index)来评价混合体系的联合毒性作用类型.Zn^(2+)、Cu^(2+)和Hg^(2+)3种重金属离子对发光细菌的15 min半数效应浓度(EC50)分别为:4.24、5.99、2.27 mg/L.多元重金属离子混合体系主要呈现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对3种重金属离子的联合效应评价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上述重金属联合毒性作用研究结果可为重金属复合污染控制和生物毒性测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重组发光菌 单-毒性 联合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菌株Pseudomonas.BTs降解转化3种苯并三唑类化合物 被引量:2
5
作者 石洲旗 刘有胜 +3 位作者 蔡稳稳 熊倩 杨愿愿 应光国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6-43,共8页
在好氧条件下分离获得一株苯并三唑类化合物(Benzotriazoles,BTs)降解菌,通过16S rDNA测序和数据库比对分析显示与Pseudomonas.taiwanensis BCRC 17751同源性最高,并将该菌株命名为Pseudomo nas.BTs.该菌株在外加碳源存在时能够以不同... 在好氧条件下分离获得一株苯并三唑类化合物(Benzotriazoles,BTs)降解菌,通过16S rDNA测序和数据库比对分析显示与Pseudomonas.taiwanensis BCRC 17751同源性最高,并将该菌株命名为Pseudomo nas.BTs.该菌株在外加碳源存在时能够以不同的速率降解3种典型BTs(苯并三唑,BTri;5-甲基苯并三唑,5-TTri;5-氯-苯并三唑,CBT),但无法以BTs为唯一碳源.测试了Pseudomonas.BTs利用11种外加碳源作为生长基质共代谢BTs的效果.结果表明:外加碳源投加质量比(m C∶m BTs)=1000∶1时比100∶1的情况更有利于BTs的共代谢.在11种外碳源中,葡萄糖、谷氨酸钠和乙醇最有利于Pseudomonas.BTs共代谢BTs,而当以苯酚、麦芽糖、淀粉作为外碳源时,BTs的共代谢完全没有发生.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与四极杆飞行时间高分辨率质谱联用技术鉴定了Pseudomonas.BTs转化BTri、5-TTri和CBT的产物.结果表明:3种BTs化合物具有相对一致的转化路径,包括异构化、甲基化、甲氧基化以及其它官能团的加成反应.多数产物为首次被发现.研究结果可以为探索微生物转化BTs的机理、优化去除BTs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并三唑类化合物 微生物 转化 共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