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羌塘中部高压变质带的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被引量:7
1
作者 张修政 董永胜 +1 位作者 王强 但卫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406-1416,共11页
羌塘中部高压变质带是目前青藏高原内部延伸规模最大的高压变质带,是理解特提斯演化的关键地质记录。高压变质带主要沿龙木措-双湖-澜沧江缝合带一线出露,主要由榴辉岩、蓝片岩、石榴子石多硅白云母片岩及少量高压麻粒岩组成。其中,榴... 羌塘中部高压变质带是目前青藏高原内部延伸规模最大的高压变质带,是理解特提斯演化的关键地质记录。高压变质带主要沿龙木措-双湖-澜沧江缝合带一线出露,主要由榴辉岩、蓝片岩、石榴子石多硅白云母片岩及少量高压麻粒岩组成。其中,榴辉岩主要出露于戈木、果干加年山、冈玛错、巴青及滇西的勐库地区,主要呈透镜状产于石榴子石多硅白云母片岩中。除巴青地区的榴辉岩外,其余地区榴辉岩的峰期变质温度较低且含有硬柱石及其假象,峰期变质条件位于硬柱石榴辉岩相稳定区域,是洋壳冷俯冲的产物。虽然对于戈木地区榴辉岩锆石成因仍有争议,但已有资料显示,羌塘中部高压变质带主体变质时代集中在晚三叠世,其相关高压变质岩石的折返可能与洋盆的闭合及随后的陆-陆碰撞相关。近期研究表明,羌塘中部可能存在二叠纪低温高压变质岩,折返于大洋俯冲阶段,可能与洋岛或海山的俯冲及引发的俯冲侵蚀作用相关。此外,羌塘香桃湖地区出露早古生代的基性高压麻粒岩,是冈瓦纳大陆北缘陆块拼贴的记录。因此,对羌塘中部高压变质带进行进一步系统的研究工作,对于深入理解冈瓦纳北缘构造演化及古特提斯的俯冲与闭合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羌塘地块 榴辉岩 蓝片岩 古特提斯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亚哈萨克斯坦山弯构造形成时限与动力学机制
2
作者 李鹏飞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151-2161,共11页
山弯构造作为造山带尺度的弧形或马蹄形构造,控制着造山带的构造样式、岩浆演化、沉积过程及古地理格局。然而,造山带为何发生大规模弯曲形成山弯构造这一科学问题,目前仍困扰着学术界。哈萨克斯坦山弯构造位于中亚造山带西部,涉及约300... 山弯构造作为造山带尺度的弧形或马蹄形构造,控制着造山带的构造样式、岩浆演化、沉积过程及古地理格局。然而,造山带为何发生大规模弯曲形成山弯构造这一科学问题,目前仍困扰着学术界。哈萨克斯坦山弯构造位于中亚造山带西部,涉及约3000 km俯冲带的大规模弯曲,保存着山弯构造形成过程中俯冲带演化方面的连续地质记录,是认知俯冲增生过程中山弯构造形成机制的天然实验室。本文在系统解析中亚造山带西部已有地质、古地磁资料的基础上,探究了哈萨克斯坦山弯构造形成时限与动力学机制,认为哈萨克斯坦山弯构造于晚泥盆世—早二叠世发生弯曲,并推测其早期阶段约120°的弯曲可能受控于准噶尔洋俯冲体系沿走向的不均匀侧向迁移,类似于现今环太平洋地区弧形俯冲带的形成过程,而晚期阶段约60°的弯曲可能是由于西伯利亚、塔里木、东欧克拉通汇聚导致的进一步弯曲。未来工作中,查明哈萨克斯坦山弯构造转折端的变形构造样式,将有助于理解俯冲带大规模弯曲的应变协调机制;而围绕山弯构造南北两翼(中国西天山、西准噶尔地区)及转折端(哈萨克斯坦巴尔喀什湖地区)开展俯冲带侧向迁移方面的研究工作,实现准噶尔洋俯冲体系的4D精细重建,揭示其与造山带弯曲的时空耦合机制,亦将有助于进一步揭示哈萨克斯山弯构造形成的动力学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造山带 哈萨克斯坦山弯构造 板片后撤 地球动力学 俯冲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班公湖-怒江结合带洞错地区舍拉玛高压麻粒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6
3
作者 王保弟 王立全 +5 位作者 许继峰 陈莉 赵文霞 刘函 彭头平 李小波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605-1616,共12页
青藏高原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内中东段八宿、安多、蓬错西等地已有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的报道,然而西段至今尚没有发现类似岩石出露。在班公湖-怒江西段改则洞错地区舍拉玛沟中发现高压麻粒岩(可能是退变榴辉岩),岩石呈透镜状、似层状或... 青藏高原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内中东段八宿、安多、蓬错西等地已有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的报道,然而西段至今尚没有发现类似岩石出露。在班公湖-怒江西段改则洞错地区舍拉玛沟中发现高压麻粒岩(可能是退变榴辉岩),岩石呈透镜状、似层状或块状产于斜长角闪岩及变质辉长岩中,详细的岩相学及矿物化学研究确认,早期矿物组合主要为石榴子石、单斜辉石及斜长石(大部分钠黝帘石化),后期发生了较强烈的退变质作用,矿物组合为角闪石和斜长石,发育典型的"白眼圈"结构。利用LA-ICP-MS锆石U-Pb方法获得高压麻粒岩的原岩时代为254±2Ma,指示班公湖-怒江洋盆打开的时限可以追溯到晚二叠世。地质温压计估算结果表明,高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发生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为780-900℃和13-16k Pa,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发生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为430-480℃和4.5-5.2k Pa,极有可能是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壳发生高压麻粒岩相(甚至达到榴辉岩相)变质作用的产物。它的发现说明在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内部存在高压变质带,可能是大洋深俯冲的产物,这对研究青藏高原特提斯洋的形成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麻粒岩 高压-超高压变质带 西藏洞错 班公湖-怒江结合带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