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离子液体[bmim]Cl对甘蔗渣中纤维素的溶解与再生 被引量:14
1
作者 石锦志 李状 +2 位作者 廖兵 付铁柱 庞浩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183-2186,2197,共5页
研究了利用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氯盐([bmim]Cl)对甘蔗渣中的纤维素直接溶解并再生,考察了温度、NaOH浓度以及溶解时间对溶解率的影响,同时分别通过FT-IR、X射线衍射及热失重对再生纤维素的结构、结晶性及热性能进行了研究。实验表... 研究了利用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氯盐([bmim]Cl)对甘蔗渣中的纤维素直接溶解并再生,考察了温度、NaOH浓度以及溶解时间对溶解率的影响,同时分别通过FT-IR、X射线衍射及热失重对再生纤维素的结构、结晶性及热性能进行了研究。实验表明:温度80℃、NaOH浓度为1%、溶解时间为1.5 h时,离子液体[bmim]Cl对甘蔗渣有最好的溶解性,溶解率可达到48%。离子液体主要溶解甘蔗渣中的纤维素,且为非衍生化的直接溶解,再生后的纤维素结晶形态由纤维素Ⅰ变为Ⅱ,热稳定性能同纯纤维素相比有所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液体 甘蔗渣 纤维素 溶解 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蔗渣/LiCl/DMAc溶液体系及其纤维素接枝聚丙烯酰胺的制备 被引量:3
2
作者 李状 石锦志 +3 位作者 廖兵 付铁柱 陈永 庞浩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975-1978,1989,共5页
为了发展利用植物生物质资源,采用将蔗渣溶于LiCl/DMAc体系并利用溶解于其中的物质与丙烯酰胺进行均相接枝反应以制备蔗渣接枝聚丙烯酰胺。结果表明蔗渣在160℃活化1h,烘干后与100g/L的LiCl/DMAc体系以固液比1∶50混合,然后在160℃加热4... 为了发展利用植物生物质资源,采用将蔗渣溶于LiCl/DMAc体系并利用溶解于其中的物质与丙烯酰胺进行均相接枝反应以制备蔗渣接枝聚丙烯酰胺。结果表明蔗渣在160℃活化1h,烘干后与100g/L的LiCl/DMAc体系以固液比1∶50混合,然后在160℃加热4h的条件下可以取得81.3%的溶解率。溶液中不但含有纤维素,而且含有半纤维素和木质素。该溶液在30℃、N2环境且丙烯酰胺分两次投料的条件下进行共聚的接枝率达到62.86%。进一步的实验表明蔗渣接枝物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g-聚丙烯酰胺。这为植物生物质的高值化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蔗渣 LiCl/DMAc体系 接枝共聚 丙烯酰胺 碱化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硼非均相体系中纤维素阳离子化反应的优化 被引量:2
3
作者 李伟 陈玉放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523-2527,共5页
在含有硼化合物(BC)的异丙醇(iPA)-H2O非均相体系中,以3-氯-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CTA)为醚化剂,对棉短绒纤维素(Cel.)进行阳离子化反应。采用正交实验确定了影响阳离子纤维素取代度(DS)的因素,并对反应进行了优化,并采用1H-NMR对产物... 在含有硼化合物(BC)的异丙醇(iPA)-H2O非均相体系中,以3-氯-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CTA)为醚化剂,对棉短绒纤维素(Cel.)进行阳离子化反应。采用正交实验确定了影响阳离子纤维素取代度(DS)的因素,并对反应进行了优化,并采用1H-NMR对产物的结构进行了确认。结果表明,按m(Cel.)∶m(iPAⅠ)∶m(iPAⅡ)∶m(30%NaOH)∶m(50%CTA)∶m(BC)=100∶1000∶400∶296∶696∶20的配比,室温25℃活化处理60 min,50℃恒温反应4 h,产物取代度DS达到0.5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 阳离子化反应 取代度 工艺优化 1H-NM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酸钠陶瓷减水剂的制备及分散性能研究 被引量:15
4
作者 蒋冰艳 计红果 +2 位作者 廖兵 刘海露 庞浩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004-1009,共6页
以丙烯酸为单体,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为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制得可用于分散陶瓷浆料的中等相对分子质量(简称分子量,下同)聚丙烯酸钠。探讨了过硫酸铵用量、亚硫酸氢钠加入量、单体含量及反应温度对聚合物分子量的影响,并对不同分子量的... 以丙烯酸为单体,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为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制得可用于分散陶瓷浆料的中等相对分子质量(简称分子量,下同)聚丙烯酸钠。探讨了过硫酸铵用量、亚硫酸氢钠加入量、单体含量及反应温度对聚合物分子量的影响,并对不同分子量的产物在陶瓷料浆中的流动性进行了考察。聚丙烯酸钠的最佳合成条件为:过硫酸铵用量为单体总质量的0.8%,亚硫酸氢钠用量为单体总质量的10%~12%,单体占溶液总质量的24%~26%,反应温度为70~80℃。采用FTIR、GPC对聚合物进行表征,并对添加不同量聚合物的料浆Zeta电位、黏度及其复合后制得粗坯的弯曲强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聚合物质量浓度为1 g/L时,Zeta电位绝对值由16.7 mV升高到54.6 mV。聚合物质量分数为0.25%,料浆体系的黏度从996 mPa.s降低到179 mPa.s。与添加无机陶瓷分散剂及聚合物的陶瓷粗坯样条相比,聚合物与无机电解质三聚磷酸钠以质量比1∶1复合后制得的粗坯弯曲强度可提高33.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等分子量聚丙烯酸钠 陶瓷减水剂 分散性 弯曲强度 丙烯酸系列化学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位阻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压敏胶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李朋娟 庞浩 +3 位作者 李海涛 王坤 马哲 廖兵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78-183,共6页
采用预乳化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法用位阻较大的乙烯基三(2-甲氧基乙氧基)硅烷(A-172)对苯丙乳液进行改性,减小了聚合过程中的缩聚副反应和凝胶率,加热后处理促进交联,得到了剥离性能较好的低残留压敏胶粘剂(PSA)。研究了聚合温度、功能... 采用预乳化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法用位阻较大的乙烯基三(2-甲氧基乙氧基)硅烷(A-172)对苯丙乳液进行改性,减小了聚合过程中的缩聚副反应和凝胶率,加热后处理促进交联,得到了剥离性能较好的低残留压敏胶粘剂(PSA)。研究了聚合温度、功能单体含量、硅氧烷含量对PSA性能的影响以及乳液剪切黏度与PSA性能的对应关系。结果显示:反应温度为80℃,m(AA)/m(单体)=2/100,m(HPA)/m(单体)=4.5/100,m(A-172)/m(单体)=2/100时,综合性能最佳,可以通过对制备工艺阶段剪切黏度的检测来分析调控PSA的性能。该PSA再次剥离时残胶由改性前的140mg降低到了2mg,只有暗影,耐高温老化性和防水性也得到了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敏胶 丙烯酸酯 有机硅 低残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牛至挥发性组分的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车国勇 庞浩 +1 位作者 廖兵 张镜澄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2006年第4期121-123,共3页
采用GC-MS技术对在超临界CO2中加入夹带剂萃取牛至的萃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共鉴定出20种化合物。同时与水蒸气蒸馏产物的组成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在超临界萃取中加入夹带剂所得精油得率明显高于水蒸气蒸馏的精油得率;夹带剂极性... 采用GC-MS技术对在超临界CO2中加入夹带剂萃取牛至的萃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共鉴定出20种化合物。同时与水蒸气蒸馏产物的组成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在超临界萃取中加入夹带剂所得精油得率明显高于水蒸气蒸馏的精油得率;夹带剂极性越大,萃取物得率越多,抗氧化剂的量也越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2 夹带剂 牛至精油 抗氧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八甲基环四硅氧烷阳离子开环乳液聚合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莫建强 沈敏敏 +2 位作者 周宝文 邓莲丽 张延奎 《日用化学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99-404,共6页
以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OTAC)和异构十三醇聚氧乙烯醚(1307)为复合乳化剂,KOH为催化剂,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为单体,制备了聚硅氧烷乳液。比较了高压均质、超声波处理和高速剪切3种乳化方式对乳液透光率、电导率、黏度以及贮存稳定天... 以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OTAC)和异构十三醇聚氧乙烯醚(1307)为复合乳化剂,KOH为催化剂,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为单体,制备了聚硅氧烷乳液。比较了高压均质、超声波处理和高速剪切3种乳化方式对乳液透光率、电导率、黏度以及贮存稳定天数的影响,考察了复合乳化剂配比及用量、KOH用量和反应温度对乳液稳定性和聚合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30 MPa高压均质后的乳液稳定性最好。m(OTCA)∶m(1307)=1∶1时,乳液稳定性较好,且随着复合乳化剂用量的增加,乳液凝胶率降低,乳液稳定性提高。当m(OTCA)∶m(1307)=1∶1时,OTAC的表观反应级数为0.16;当复合乳化剂质量分数为3%时,OTCA的表观反应级数为0.21;KOH的表观反应级数为0.57,表观活化能为42.66 kJ.mo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甲基环四硅氧烷 复合乳化剂 高压均质 稳定性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渣基离子吸附剂的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姜玉 庞浩 廖兵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0-94,共5页
以甘蔗渣为原料,用丙烯腈和盐酸羟胺对其进行改性,在甘蔗渣分子中引入胺肟基团,提高其对金属离子的吸附能力。讨论了羟胺化反应条件如温度、时间、羟胺质量浓度对胺肟基团含量的影响。用红外光谱表征了产物的结构,用元素分析法测试了产... 以甘蔗渣为原料,用丙烯腈和盐酸羟胺对其进行改性,在甘蔗渣分子中引入胺肟基团,提高其对金属离子的吸附能力。讨论了羟胺化反应条件如温度、时间、羟胺质量浓度对胺肟基团含量的影响。用红外光谱表征了产物的结构,用元素分析法测试了产物中氮元素的含量。在反应温度90℃、反应时间180min、羟胺质量浓度100g/L时,改性甘蔗渣中最大含氮元素为13.4%,最大含胺肟基团为3.38mmol/g,并对改性产物进行了铜离子的吸附研究,其最大铜离子吸附量为54.0m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渣 吸附 改性 重金属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氧树脂蓖麻油双重改性水性聚氨酯皮革涂饰剂的合成与性能 被引量:9
9
作者 李海涛 廖兵 +2 位作者 李朋娟 戴永强 庞浩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65-570,共6页
以聚氧化丙烯二醇(PPG)和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为原料,蓖麻油(CO)和环氧树脂(E-44)为交联剂,采用预聚体分散法合成了一系列用于皮革涂饰的环氧树脂蓖麻油双重改性水性聚氨酯(ECOWPU)。采用FTIR、TEM、DSC、TGA对聚合物结构及膜的性... 以聚氧化丙烯二醇(PPG)和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为原料,蓖麻油(CO)和环氧树脂(E-44)为交联剂,采用预聚体分散法合成了一系列用于皮革涂饰的环氧树脂蓖麻油双重改性水性聚氨酯(ECOWPU)。采用FTIR、TEM、DSC、TGA对聚合物结构及膜的性能进行了分析。FTIR表明聚合物中引入了蓖麻油和环氧树脂,羟基和环氧基均参与反应。通过TEM可观察乳液颗粒呈球形,粒径较为均匀。DSC表明,改性后胶膜的微相分离程度增大。TGA表明,环氧树脂和蓖麻油的加入提高了聚氨酯的热稳定性。蓖麻油、E-44含量的增加,均使胶膜拉伸强度逐渐增大,断裂伸长率、吸水率降低。当蓖麻油添加量为4.9%,E-44添加量为7%时,胶膜的综合性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性聚氨酯 蓖麻油 环氧树脂 皮革涂饰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聚氰胺改性聚乙烯醇缩甲醛泡沫材料的制备与热性能 被引量:15
10
作者 陈永 廖兵 +1 位作者 姜玉 庞浩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77-80,共4页
采用三聚氰胺对聚乙烯醇进行化学改性,制备了聚乙烯醇缩甲醛泡沫材料(PVFM)。探讨了材料的制备并研究了三聚氰胺用量对材料性能的影响。采用红外光谱、热失重分析法和差示扫描量热法对材料进行了测试表征。当三聚氰胺含量相对于聚乙烯醇... 采用三聚氰胺对聚乙烯醇进行化学改性,制备了聚乙烯醇缩甲醛泡沫材料(PVFM)。探讨了材料的制备并研究了三聚氰胺用量对材料性能的影响。采用红外光谱、热失重分析法和差示扫描量热法对材料进行了测试表征。当三聚氰胺含量相对于聚乙烯醇为7.5%时,材料的拉伸强度为1.96 MPa,比未改性材料提高两倍多;初始热分解温度为322.5℃,比改性前提高了81.6℃。上述结果表明,三聚氰胺的加入明显改善了PVFM的拉伸强度和耐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聚氰胺 聚乙烯醇缩甲醛 泡沫材料 耐热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醚侧链聚羧酸类减水剂的结构及应用性能 被引量:17
11
作者 姜玉 庞浩 廖兵 《化工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33-735,共3页
通过大分子反应,合成了一类主链带羧基、磺酸基,支链带聚氧乙烯基醚的聚羧酸系高效减水剂。利用IR和1H NMR表征了其结构,并通过对减水剂溶液表面张力、水泥颗粒表面吸附量以及溶液的电导率的测定,发现研制的减水剂能降低水的表面张力,... 通过大分子反应,合成了一类主链带羧基、磺酸基,支链带聚氧乙烯基醚的聚羧酸系高效减水剂。利用IR和1H NMR表征了其结构,并通过对减水剂溶液表面张力、水泥颗粒表面吸附量以及溶液的电导率的测定,发现研制的减水剂能降低水的表面张力,并被吸附在水泥颗粒表面从而降低了水泥颗粒的表面能,使得水泥净浆有较好的分散作用,实验表明本研究制备的聚羧酸系减水剂对水泥颗粒有较好的分散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羧酸系高效减水剂 聚氧乙烯基醚侧链 净浆流动度 吸附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应挤出制备PE-HD/甘蔗渣木塑复合材料 被引量:8
12
作者 郑景新 庞浩 +1 位作者 陈永 廖兵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57-61,共5页
采用在高密度聚乙烯(PE-HD)与甘蔗渣粉复合体系中直接添加马来酸酐(MAH),通过反应挤出制备了木塑复合材料。并与添加硅烷偶联剂(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钛酸酯偶联剂[异丙基三(硬脂酰基)钛酸酯]两种不同改性剂制备的复合材料作比较,... 采用在高密度聚乙烯(PE-HD)与甘蔗渣粉复合体系中直接添加马来酸酐(MAH),通过反应挤出制备了木塑复合材料。并与添加硅烷偶联剂(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钛酸酯偶联剂[异丙基三(硬脂酰基)钛酸酯]两种不同改性剂制备的复合材料作比较,对比了3种复合材料性能的优异。结果表明,MAH 在挤出过程中发生了反应性接枝,相对于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异丙基三(硬脂酰基)钛酸酯,MAH 更能较好地改善 PE-HD 与甘蔗渣之间的相容性。添加6%的 MAH 使材料拉伸强度提高了120%,冲击强度提高了24%,吸水率降低到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密度聚乙烯 甘蔗渣 复合材料 反应挤出 马来酸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烯酸共聚物的合成及在陶土中的应用-Ⅰ.丙烯酸-烯丙基磺酸钠共聚物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磊 刘海露 +3 位作者 李海涛 李朋娟 廖兵 庞浩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70-774,共5页
以丙烯酸、烯丙基磺酸钠为共聚单体,通过过硫酸铵-次亚磷酸钠为引发体系,合成了丙烯酸-烯丙基磺酸钠的共聚物。探讨了过硫酸铵、次亚磷酸钠及单体的加入量对陶土料浆黏度的影响。最佳聚合条件为:反应温度为80℃,过硫酸铵的添加量为单体... 以丙烯酸、烯丙基磺酸钠为共聚单体,通过过硫酸铵-次亚磷酸钠为引发体系,合成了丙烯酸-烯丙基磺酸钠的共聚物。探讨了过硫酸铵、次亚磷酸钠及单体的加入量对陶土料浆黏度的影响。最佳聚合条件为:反应温度为80℃,过硫酸铵的添加量为单体质量的0.9%,次亚磷酸钠的添加量为单体质量的3%,单体与引发剂的质量比为24∶1。通过FTIR对共聚物的结构进行表征,并对不同聚合物的添加量对陶土料浆的黏度,坯体强度和陶土料浆的分散性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当共聚物的添加量为陶土质量的0.25%时,陶土料浆的黏度从1 988 mPa·s降低到了695 mPa·s,陶土坯体的弯曲强度增加了38%;同时陶土料浆的分散性得到了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酸 烯丙基磺酸钠 黏度 陶瓷减水剂 弯曲强度 分散性 丙烯酸系列化学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预处理方法对玉米秸秆吐温-80/酶水解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刘伟 庞浩 +1 位作者 计红果 廖兵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868-1871,共4页
比较了稀硫酸、氢氧化钠、氨水和氢氧化钙4种预处理方法对玉米秸秆吐温-80/酶水解的影响,结果表明:氢氧化钠预处理方法效果最佳,得到的总还原糖产率比未处理时提高了10.7倍。其红外光谱和广角X-射线衍射谱图表明:经氢氧化钠预处理后,玉... 比较了稀硫酸、氢氧化钠、氨水和氢氧化钙4种预处理方法对玉米秸秆吐温-80/酶水解的影响,结果表明:氢氧化钠预处理方法效果最佳,得到的总还原糖产率比未处理时提高了10.7倍。其红外光谱和广角X-射线衍射谱图表明:经氢氧化钠预处理后,玉米秸秆中的木质素含量降低了62%,纤维素的结晶度也有所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 预处理 酶水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盐对玉米秸秆稀酸预处理及酶解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计红果 庞浩 +1 位作者 刘伟 廖兵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2期120-122,124,共4页
常压下在0.8%硫酸水溶液中加入适量硫酸铁对玉米秸秆粉于80~100℃搅拌、蒸煮回流预处理,反应对原料中纤维素成分破坏程度小,有效促进半纤维素水解,并对随后酶解有明显促进作用。当底物/溶液比为1∶15 g/mL,铁盐浓度为1.0mmol/L、处理4 ... 常压下在0.8%硫酸水溶液中加入适量硫酸铁对玉米秸秆粉于80~100℃搅拌、蒸煮回流预处理,反应对原料中纤维素成分破坏程度小,有效促进半纤维素水解,并对随后酶解有明显促进作用。当底物/溶液比为1∶15 g/mL,铁盐浓度为1.0mmol/L、处理4 h时效果较好,纤维素转化率可由46.9%提高到51.3%,酶水解初始速率由15.0 mg/(g.h)(指单位时间内单位质量干料所产生的还原糖)提高至17.9 mg/(g.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纤维素 稀酸/铁盐 预处理 酶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烯酸共聚物的合成及在陶土中的应用-Ⅱ.丙烯酸-衣康酸共聚物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磊 刘海露 +3 位作者 李海涛 李朋娟 廖兵 庞浩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911-915,共5页
在水溶液中以过硫酸铵为引发剂,次亚磷酸钠为链转移剂合成了丙烯酸-衣康酸的共聚物,用于陶瓷料浆分散剂。探讨了不同反应条件对陶土料浆黏度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丙烯酸-衣康酸共聚物的最佳合成条件为:反应温度80℃,过硫酸铵的添加量为... 在水溶液中以过硫酸铵为引发剂,次亚磷酸钠为链转移剂合成了丙烯酸-衣康酸的共聚物,用于陶瓷料浆分散剂。探讨了不同反应条件对陶土料浆黏度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丙烯酸-衣康酸共聚物的最佳合成条件为:反应温度80℃,过硫酸铵的添加量为单体总质量的0.8%,次亚磷酸钠的添加量为单体总质量的9%,引发剂质量与单体的总质量的比例为0.9∶100。通过FTIR对共聚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对料浆的黏度,坯体样条的弯曲强度以及断裂面的微观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共聚物的添加量为陶土质量的0.25%时,陶土料浆的黏度到从1 998 mPa·s降低到690 mPa·s;陶土坯体的弯曲强度从1.96 MPa增加到2.88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酸 衣康酸 陶瓷减水剂 弯曲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Cl/DMAc体系对蔗渣的溶解性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状 石锦志 +1 位作者 廖兵 庞浩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634-1639,共6页
LiCl/DMAc体系是近年来日益受到重视的纤维素非水溶剂,但其溶解植物生物质,如蔗渣的情况却鲜有报道。本文从活化时间、固液比、LiCl浓度、加热时间及加热温度5个方面对LiCl/DMAc体系溶解蔗渣的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最佳溶解条件为:蔗... LiCl/DMAc体系是近年来日益受到重视的纤维素非水溶剂,但其溶解植物生物质,如蔗渣的情况却鲜有报道。本文从活化时间、固液比、LiCl浓度、加热时间及加热温度5个方面对LiCl/DMAc体系溶解蔗渣的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最佳溶解条件为:蔗渣160℃活化1h,烘干后取400mg与10%LiCl/DMAc溶液20mL按固液比1:50g/mL混合,160℃加热3h后,蔗渣溶解率可达81.8%。这为均相条件下利用蔗渣进行高效衍生化提供了有前景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蔗渣 氯化锂/N N-二甲基乙酰胺 溶解 植物生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A-AMPS共聚物陶瓷分散剂的制备及分散性能 被引量:7
18
作者 黄清泉 廖兵 +4 位作者 蒋冰艳 王斌 计红果 黄健恒 庞浩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39-343,共5页
以丙烯酸和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烷磺酸(AMPS)为单体,过硫酸铵(NH4)2S2O8作为引发剂,次亚磷酸氢钠作为链转移剂,通过自由基聚合反应合成共聚物PAA-AMPS。探讨了不同反应条件对共聚物分散性能的影响,共聚物分散剂PAA-AMPS的最佳合成条... 以丙烯酸和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烷磺酸(AMPS)为单体,过硫酸铵(NH4)2S2O8作为引发剂,次亚磷酸氢钠作为链转移剂,通过自由基聚合反应合成共聚物PAA-AMPS。探讨了不同反应条件对共聚物分散性能的影响,共聚物分散剂PAA-AMPS的最佳合成条件为:丙烯酸(AA)与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烷磺酸(AMPS)的摩尔比为8∶1;引发剂(NH4)2S2O8用量为单体总质量的1%;链转移剂次亚磷酸氢钠的用量为单体总质量的10%;单体质量分数为24%;反应温度85℃。通过FTIR、GPC及1HNMR等手段对共聚物的结构及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进行了表征,并对添加不同量分散剂的料浆的黏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聚合物质量分数为0.3%,料浆的黏度最低,与进口产品PC-67(PAA-Na)相比,共聚物PAA-AMPS的分散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酸 AMPS 共聚物 分散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SiO2/聚硅氧烷无氟超疏水涂层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19
19
作者 徐兵兵 黄月文 王斌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009-2015,共7页
为了提高基体材料的防污能力,在基体表面制备了一种无氟超疏水复合涂层。首先,使用十六烷基三甲氧基硅烷(HDTMS)对二氧化硅(SiO2)微纳米颗粒进行疏水改性,其次,将改性后的SiO2颗粒与有机硅烷混合,利用硅烷的水解、聚合在基体材料的表面... 为了提高基体材料的防污能力,在基体表面制备了一种无氟超疏水复合涂层。首先,使用十六烷基三甲氧基硅烷(HDTMS)对二氧化硅(SiO2)微纳米颗粒进行疏水改性,其次,将改性后的SiO2颗粒与有机硅烷混合,利用硅烷的水解、聚合在基体材料的表面得到一层稳定的无氟超疏水复合涂层。采用FTIR、TGA、SEM、AFM和接触角测量仪对涂层的化学组成、表面微观结构和疏水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复合涂层表面具有微纳米尺度的粗糙结构,并具有优异的自清洁性和耐磨损性;未磨损前接触角达151°,磨损100周次后接触角进一步提高至16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硅 十六烷基三甲氧基硅烷 微纳米粗糙结构 超疏水 耐磨损 功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氮化铝对有机硅树脂导热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
20
作者 莫文蔚 廖兵 +4 位作者 年福伟 黄健恒 黄福仁 李桃 庞浩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08-111,共4页
为了进一步提高氮化铝(AlN)填充有机硅树脂的导热能力,采用丁二酸(Sa)和硅烷偶联剂KH-570共同对AlN表面进行处理,并填充到甲基含氢硅油交联的甲基乙烯基硅油树脂(SR)中,制得氮化铝-丁二酸/有机硅复合材料(SR/Sa-AlN)。研究结果表明,Sa... 为了进一步提高氮化铝(AlN)填充有机硅树脂的导热能力,采用丁二酸(Sa)和硅烷偶联剂KH-570共同对AlN表面进行处理,并填充到甲基含氢硅油交联的甲基乙烯基硅油树脂(SR)中,制得氮化铝-丁二酸/有机硅复合材料(SR/Sa-AlN)。研究结果表明,Sa的加入有助于AlN的表面改性,提高复合材料的导热能力;粒径为2.0μm改性的SR/Sa-AlN有机硅复合材料的效果最好,采用粒径为2.0μm的改性SR/Sa-AlN与碳化硅(SiC)(粒径40nm)复配,配合比为60∶40条件下,制得的有机硅树脂基导热复合材料(SR/Sa-AlN/SiC)的导热系数为1.285W/(m·℃),达到了工业对导热胶的应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硅树脂 导热系数 氮化铝 导热填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