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期不同施肥方式下土壤酶活性与肥力因素的相关性 被引量:120
1
作者 王灿 王德建 +1 位作者 孙瑞娟 林静慧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688-692,共5页
利用常熟农业生态国家野外试验站长期定位试验,对长期不同施肥方式下(无肥、化肥、化肥+秸秆,始于1989年,采用稻麦轮作方式)土壤酶活性和水稻土养分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探讨长江三角洲地区施肥管理措施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以及土壤酶活... 利用常熟农业生态国家野外试验站长期定位试验,对长期不同施肥方式下(无肥、化肥、化肥+秸秆,始于1989年,采用稻麦轮作方式)土壤酶活性和水稻土养分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探讨长江三角洲地区施肥管理措施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以及土壤酶活性作为土壤肥力质量指标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土壤酶活性对长期不同施肥管理方式有明显的响应,化肥处理比无肥处理中土壤脲酶、转化酶、酸性磷酸酶活性分别提高108.7%、170.2%和58.0%,化肥+秸秆处理比单施化肥处理中相应酶活性分别提高30.7%、85.5%和25.8%,三种施肥管理方式之间土壤酶活性差异性显著(P<0.05);土壤脲酶、转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之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脲酶与转化酶、碱性磷酸酶的相关系数为0.915和0.942,转化酶与碱性磷酸酶的相关系数为0.918(P<0.01),三者均与土壤速效磷均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84、0.846、0.824(P<0.01);三种酶活性与作物产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45、0.812、0.824(P<0.01),土壤酶活性和作物产量之间的相关性优于土壤养分和作物产量之间的相关性,这说明土壤酶活性和施肥方式呈密切的相关性,可将其作为评价土壤肥力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酶活性 土壤养分 秸秆还田 长期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菜地氮肥用量与N_2O排放的关系及硝化抑制剂效果 被引量:28
2
作者 熊舞 夏永秋 +1 位作者 周伟 颜晓元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43-751,共9页
通过连续种植四季蔬菜近一年的大田试验,探究高施氮水平和低氮肥利用率的蔬菜生产系统中,N2O排放量与氮肥施用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及其机理,并研究硝化抑制剂减少菜地N2O排放的效果。结果表明,在氮肥施用水平为N 0~1 733 kg hm-2a-1间,无... 通过连续种植四季蔬菜近一年的大田试验,探究高施氮水平和低氮肥利用率的蔬菜生产系统中,N2O排放量与氮肥施用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及其机理,并研究硝化抑制剂减少菜地N2O排放的效果。结果表明,在氮肥施用水平为N 0~1 733 kg hm-2a-1间,无论氮肥中是否添加硝化抑制剂,N2O总排放量与氮肥施用量均呈指数函数关系,即氮肥施用量高时,N2O排放率也高。在各氮肥水平处理下,硝化抑制剂均能降低N2O排放,抑制率为8.75%~25.28%,且这种减排效果随着施氮量增加而增加。在氮肥施用量为N 300或400 kg hm-2季-1时,施用硝化抑制剂减少N2O排放所带来的效益略高于其成本,因此,即使不考虑氮肥利用率的提高等因素,施用硝化抑制剂仍是一种有利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2O排放 硝化抑制剂 蔬菜地 氮肥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膜进样质谱法测定不同氮肥用量下反硝化氮素损失 被引量:13
3
作者 王书伟 颜晓元 +3 位作者 单军 夏永秋 汤权 林静慧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64-673,共10页
利用膜进样质谱仪(MIMS)测定了太湖流域典型稻田不同氮肥施用梯度下,土壤反硝化氮素损失量,同时也对氨挥发通量进行了观测。根据两年的田间试验结果得到:在常规施氮处理(N300)下,每年平均有54.8 kg/hm^2 N通过反硝化损失,有约54.0 kg/hm... 利用膜进样质谱仪(MIMS)测定了太湖流域典型稻田不同氮肥施用梯度下,土壤反硝化氮素损失量,同时也对氨挥发通量进行了观测。根据两年的田间试验结果得到:在常规施氮处理(N300)下,每年平均有54.8 kg/hm^2 N通过反硝化损失,有约54.0 kg/hm^2 N通过氨挥发损失,分别占肥料施用量的18.3%和18.0%,两者损失量相当。通过反硝化和氨挥发损失的氮素量随着氮肥用量增加而增加,田面水的NH_4^+-N、NO_3~–-N、DOC和pH浓度影响稻田土壤反硝化速率。在保产增效施氮处理(N_270)下,氮肥施用量比常规减少10%,水稻产量增加了5.5%,而通过反硝化和氨挥发损失的氮素量分别下降了1.1%和3.1%,氮肥利用率提高了约5.5%。在增施氮肥处理(N375)下,因作物产量增加使得氮肥利用率比N300增加,但通过氨挥发和反硝化的氮素损失量也最大。因此,通过综合集约优化田间管理措施,降低氮肥用量,可实现增产增效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硝化 膜进样质谱仪 N2/Ar技术 氨挥发 氮肥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省典型农田土壤养分现状及近30年变化趋势 被引量:17
4
作者 胡瑞芝 王书伟 +1 位作者 林静慧 朱小武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85-590,共6页
通过文献资料分析及实地调查和采样,对比研究了湖南省典型农田土壤的肥力状况及近30年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湖南省典型农田当前0~20cm和20~100cm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30.43g/kg和11.91g/kg,全氮平均含量为1.79g/kg和0.82g/k... 通过文献资料分析及实地调查和采样,对比研究了湖南省典型农田土壤的肥力状况及近30年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湖南省典型农田当前0~20cm和20~100cm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30.43g/kg和11.91g/kg,全氮平均含量为1.79g/kg和0.82g/kg,全磷平均含量为0.56g/kg和0.44g/kg,全钾平均含量为17.13g/kg和17.17g/蝇。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比较:除20-100cm土壤层次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呈下降趋势外,其他层次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等土壤养分指标呈显著增加趋势。0—20cm土壤有酸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肥力 有机质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地区稻作系统不同水体硝态氮同位素特征及污染源 被引量:4
5
作者 夏永秋 李跃飞 +4 位作者 张心昱 林静慧 王书伟 周伟 颜晓元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05-510,共6页
为辨别稻作系统不同水体硝态氮来源,选择太湖地区典型稻作区域,应用硝态氮δ15N同位素技术,结合水化学方法(如NO3,NH4+,TP,Cl-,SO4^2-),研究水稻施肥之前(4~5月),施肥期(6月),及施肥之后(7~8月)地表水和地下水硝... 为辨别稻作系统不同水体硝态氮来源,选择太湖地区典型稻作区域,应用硝态氮δ15N同位素技术,结合水化学方法(如NO3,NH4+,TP,Cl-,SO4^2-),研究水稻施肥之前(4~5月),施肥期(6月),及施肥之后(7~8月)地表水和地下水硝态氮来源.结果表明,地表水和地下水硝态氮含量普遍较高.在施肥期,各水体硝态氮中δ15N均较低,表明该时期农业化肥是水体硝态氮的主要来源.在施氮前期,池塘水6”N较低.其可能原因是受雨水的影响;而地下水δ15N较高,可能是水体发生了强烈的反硝化在施肥后期,池塘水6”N较高可能受养殖废水影响:地下水δ15N较低,可能受农田渗漏水的影响.河水和灌溉水硝态氮δ15N在各时期波动不大,其中河水硝态氮主要来源是生活污水和动物粪肥,但灌溉水硝态氮主要来源于雨水.本研究提出新的Cl-浓度和NO3/Cll-物质的量比区间以辨别太湖地区水体硝态氮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作系统 硝态氮 δ15N—N03 N03 CI 污染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影响长江下游稻田周年氮磷径流风险 被引量:9
6
作者 张刚 张世洁 +2 位作者 王德建 俞元春 张磊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40-649,共10页
为了阐明秸秆还田模式和施氮量对稻田周年氮磷径流风险的影响,于2014年11月—2015年10月通过监测稻田在稻季田面水和麦季径流中的氮磷浓度,研究了秸秆不还田配施推荐施氮(N1)、麦秸还田配施推荐施氮(WN1)、稻秸还田配施推荐施氮(RN1)、... 为了阐明秸秆还田模式和施氮量对稻田周年氮磷径流风险的影响,于2014年11月—2015年10月通过监测稻田在稻季田面水和麦季径流中的氮磷浓度,研究了秸秆不还田配施推荐施氮(N1)、麦秸还田配施推荐施氮(WN1)、稻秸还田配施推荐施氮(RN1)、稻秸麦秸均还田配施推荐施氮(WRN1)和稻秸麦秸均还田配施常规施氮(WRN2)5处理对长江下游稻田周年氮磷径流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增加小麦和水稻周年产量,增幅约9.03%~18.5%,其中WRN1和RN1处理增产效果显著高于WN1处理;与WRN2处理相比,WRN1处理可以维持稻田高产。在推荐施氮条件下,秸秆还田分别降低稻季田面水和麦季径流中溶解态总氮(DTN)浓度约5.17%~14.9%和12.3%,降低稻田氮径流风险;但增加溶解态总磷(DTP)浓度,增幅分别为6.67%~33.3%和30.0%,增加稻田磷径流风险。RN1处理下稻季田面水中DTN和DTP浓度均低于WRN1和WN1处理,且其DTP浓度与N1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在稻秸麦秸均还田下,WRN1处理下稻季田面水DTP浓度与WRN2处理没有显著差异,但能有效降低田面水DTN浓度的12.4%。研究表明,在长江下游稻-麦轮作农田推荐采用"RN1"模式,该模式可以维持稻田的周年高产和有效降低稻田的周年氮径流风险,同时对稻田的磷径流风险影响不显著,是一种兼顾粮食生产和生态环境效益的耕作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模式 氮肥用量 氮磷径流风险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与硝化抑制剂对菜地综合温室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李佳 邓钧尹 +1 位作者 周伟 孙丽英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205-1211,共7页
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评估氮肥分别配施生物炭和硝化抑制剂对菜地生态系统综合温室效应(GWP)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的影响。共设置3个田间处理:尿素(U)、尿素配施生物炭(UB)和尿素配施硝化抑制剂双氰胺(UDCD)。结果表明:与U处理相... 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评估氮肥分别配施生物炭和硝化抑制剂对菜地生态系统综合温室效应(GWP)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的影响。共设置3个田间处理:尿素(U)、尿素配施生物炭(UB)和尿素配施硝化抑制剂双氰胺(UDCD)。结果表明:与U处理相比,UDCD处理分别显著降低了N 2 O排放通量和GWP的27.1%(P<0.05)和29.1%(P<0.05),而对CH 4排放通量、蔬菜产量以及GHGI并没有显著影响。与U处理相比,UB处理对N 2 O排放通量、GWP和GHGI并无显著影响。与UB处理相比,UDCD处理分别显著降低了N 2 O排放通量和GWP的28.3%(P<0.05)和29.1%(P<0.05)。综合对比3种施肥方式的GWP和GHGI,发现氮肥配施硝化抑制剂DCD可以显著减少氮肥对环境的影响,因此在菜地可推荐使用尿素配施硝化抑制剂双氰胺(UDCD)施肥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硝化抑制剂 CH 4 N 2 O 菜地 综合温室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地区不同轮作模式对土壤肥力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7
8
作者 陈鑫 刘勤 张刚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74-883,共10页
为研究太湖流域长期不同轮作方式和施氮水平对稻田土壤肥力指标、水稻产量的影响,设置了轮作方式(休闲-水稻、小麦-水稻、紫云英-水稻、蚕豆-水稻)和施氮水平(0 kg/hm^(2)、120 kg/hm^(2)、180 kg/hm^(2)、240 kg/hm^(2)、300 kg/hm^(2... 为研究太湖流域长期不同轮作方式和施氮水平对稻田土壤肥力指标、水稻产量的影响,设置了轮作方式(休闲-水稻、小麦-水稻、紫云英-水稻、蚕豆-水稻)和施氮水平(0 kg/hm^(2)、120 kg/hm^(2)、180 kg/hm^(2)、240 kg/hm^(2)、300 kg/hm^(2))2因素。结果表明,与冬季休闲模式相比,绿肥作物轮作模式稳定了土壤pH,提高了土壤含水量和水稳性微团聚体含量,提高了土壤养分含量和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同时,施肥水平影响了土壤肥力水平,与绿肥作物轮作不施氮相比,适量施氮(120~240 kg/hm^(2))优化了土壤物理结构,促使养分含量提升,提高了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进行周年绿肥作物轮作后水稻产量获得一定提升,且在施氮量为120~180 kg/hm^(2)时水稻产量较高。综上所述,绿肥作物轮作模式有效提高了土壤肥力,降低了最佳施氮量,并使水稻产量显著增加。为兼顾养分利用水平、土壤肥力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推荐将绿肥作物-水稻轮作模式下稻季施氮量降低至120 kg/hm^(2)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旱轮作 绿肥 施氮水平 土壤肥力 水稻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氨挥发氮同位素自然丰度特征 被引量:2
9
作者 白潇 遆超普 +4 位作者 颜晓元 李淼 陶莉敏 彭凌云 周伟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590-1597,共8页
为了探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氨(NH_(3))挥发氮同位素自然丰度特征,采集3种土地利用类型(果园、菜地和林地)土壤,在可控条件下采用海绵吸收法开展了为期15 d的室内培养试验,测定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NH_(3)挥发全过程δ^(15)N值及其... 为了探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氨(NH_(3))挥发氮同位素自然丰度特征,采集3种土地利用类型(果园、菜地和林地)土壤,在可控条件下采用海绵吸收法开展了为期15 d的室内培养试验,测定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NH_(3)挥发全过程δ^(15)N值及其变化规律。培养期间,3种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土壤NH_(4)^(+)-N浓度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果园和菜地土壤NO_(3)^(-)-N浓度均呈现出持续增加的趋势;土壤pH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再升高的趋势,峰值出现在施入尿素后的第1天。菜地和果园土壤δ^(15)N-NH_(4)^(+)值随培养时间延长持续升高,林地土壤δ^(15)N-NH_(4)^(+)值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果园、菜地和林地土壤NH_(3)挥发过程δ^(15)N值变化范围分别为-27.98‰--13.29‰、-29.26‰--18.52‰和-9.85‰-10.22‰。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NH_(3)挥发过程δ^(15)N-NH_(3)均值水平表现为菜地<果园<林地。土壤pH、土壤NH_(4)^(+)-N浓度和土壤NH_(3)挥发累积量是影响上述结果的重要因素。果园和菜地的土壤pH、果园土壤NH_(4)^(+)-N浓度以及菜地和林地的土壤NH_(3)挥发累积量对土壤NH_(3)挥发δ^(15)N-NH_(3)值有显著影响;源解析模型显示,不同土壤NH_(3)挥发δ^(15)N-NH_(3)值会导致土壤NH_(3)挥发对大气NH_(3)的贡献存在较大的变化,进一步指出使用不同的土壤NH_(3)挥发δ^(15)N-NH_(3)值会导致溯源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氨挥发 氮同位素自然丰度 影响因素 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土Fe^(2+)氧化耦合硝酸根异化还原成铵(DNRA)及其对氧气存在和碳源添加的响应 被引量:2
10
作者 吴敏 李进芳 +4 位作者 魏志军 李承霖 夏永秋 单军 颜晓元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53-262,共10页
以江苏常熟和湖南桃源水稻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15N示踪实验研究水稻土中Fe^(2+)氧化耦合硝酸根异化还原成铵(Dissimilatory nitrate reduction to ammonium,DNRA)过程及其对氧气存在和碳源添加的响应。结果表明,两种水稻土中均存在Fe^... 以江苏常熟和湖南桃源水稻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15N示踪实验研究水稻土中Fe^(2+)氧化耦合硝酸根异化还原成铵(Dissimilatory nitrate reduction to ammonium,DNRA)过程及其对氧气存在和碳源添加的响应。结果表明,两种水稻土中均存在Fe^(2+)氧化耦合DNRA过程,常熟和桃源水稻土中DNRA的速率分别为0.38±0.15和0.36±0.21nmol·g^(-1)·h^(-1)(以N计),当体系中Fe^(2+)浓度为500μmol·L^(-1)时,DNRA速率有所提升但并不显著,当Fe^(2+)浓度为800μmol·L^(-1)时,DNRA速率提升显著(P <0.05),分别提升至2.35±0.30和0.81±0.22 nmol·g^(-1)·h^(-1)。在800μmol·L^(-1)Fe^(2+)浓度下,常熟水稻土中Fe^(2+)氧化耦合DNRA的速率显著(P <0.05)高于桃源水稻土,与两种水稻土中nrfA功能基因丰度的高低一致。在氧气存在和碳源添加的响应实验中,单一氧气处理、单一乳酸处理及氧气乳酸联合处理均显著(P <0.05)促进桃源水稻土Fe^(2+)氧化耦合DNRA过程速率,而在常熟水稻土中,800μmol·L^(-1)Fe^(2+)浓度下,单一乳酸及乳酸氧气联合处理显著(P <0.05)抑制Fe^(2+)氧化耦合DNRA过程速率。以上研究表明,两种水稻土中均存在Fe^(2+)氧化耦合DNRA过程,氧气和乳酸的单独、联合作用可以影响Fe^(2+)耦合DNRA过程,但具体影响因土壤而异。未来研究还应纳入更多土壤样本,综合考虑环境因子和土壤性质对Fe^(2+)氧化耦合DNRA过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酸根异化还原 亚铁氧化 碳源 氧气 N同位素示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obot系统测定旱地N_(2)排放的方法优化及其与其他方法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承霖 魏志军 +2 位作者 吴敏 单军 颜晓元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94-704,共11页
反硝化是生态系统氮循环的最后一环同时也是活性氮转化为惰性氮(N2)的最主要过程。由于空气中背景N2浓度高达78%,在如此高的背景浓度N2环境中直接和准确测定反硝化过程产生的微量N2,一直是个巨大的挑战。Robot系统(Robotized incubation... 反硝化是生态系统氮循环的最后一环同时也是活性氮转化为惰性氮(N2)的最主要过程。由于空气中背景N2浓度高达78%,在如此高的背景浓度N2环境中直接和准确测定反硝化过程产生的微量N2,一直是个巨大的挑战。Robot系统(Robotized incubation and analyzing system)是基于无N2背景(氦环境)的用以研究纯菌或土壤体系N2排放速率的方法,该系统平台搭建简单且测定效率高,目前应用比较广泛。但该系统在运行过程中需要频繁利用微量注射器进行取样和测定,极易造成外界N2的渗漏。为解决这一问题,通过使用预先置于氦环境的橡胶隔垫、采用充氦后的蒸馏水配制溶液及实施破坏性取样的处理,对Robot系统测定旱地N2排放速率的方法进行优化,同时与乙炔抑制法和RoFlow系统(Robotized continuous flow incubation system)的测定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方法优化,可以大幅降低Robot系统的N2渗漏率,方法优化后系统的渗漏率在0~0.78μL·L^(–1)·h^(–1)之间。优化后的Robot系统对碳源和氮源添加后N2排放速率差异的响应较好,并且对旱地土壤N2排放速率的测定误差最小(0.003~0.045 mg·kg^(–1)·d^(–1)),显著优于乙炔抑制法(0.34~3.29 mg·kg^(–1)·d^(–1))和RoFlow系统(0.41~1.02 mg·kg^(–1)·d^(–1))。综上,优化后的Robot系统在测定旱地N2排放速率时具有N2渗漏率低,对外源底物添加响应好及测定结果精确度高的特点,未来在研究旱地土壤背景N2排放及相关机理方面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_(2)排放 乙炔抑制法 Robot系统(Robotized incubation and analyzing system) RoFlow系统(Robotized continuous flow incubation syst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因子对水稻土硝酸根异化还原过程速率和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金科 魏志军 +3 位作者 马小芳 李承霖 单军 颜晓元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35-1046,共12页
以五常、常熟和雅安水稻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泥浆培养,利用基于膜进样质谱仪(Membrane Inlet Mass Spectrometer,MIMS)的15N示踪技术,探究了温度、pH、NO_(3)^(–)浓度、C/N、Fe^(2+)和S2–浓度对三种水稻土反硝化和硝酸根异化还原成... 以五常、常熟和雅安水稻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泥浆培养,利用基于膜进样质谱仪(Membrane Inlet Mass Spectrometer,MIMS)的15N示踪技术,探究了温度、pH、NO_(3)^(–)浓度、C/N、Fe^(2+)和S2–浓度对三种水稻土反硝化和硝酸根异化还原成铵(Dissimilatory nitrate reduction to ammonium,DNRA)速率及二者占硝酸根还原过程相对贡献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稻田土壤中,反硝化是NO_(3)^(–)异化还原过程的主导途径,占比87.97%~91.73%,而DNRA仅占8.27%~12.03%。反硝化和DNRA速率随温度升高均呈指数增长,且DNRA占NO_(3)^(–)异化还原的比例(RDNRA)也随温度升高呈增长趋势。反硝化和DNRA速率分别在pH为7或者8.5时最高,相对于碱性环境(4.92%~14.67%),酸性环境中RDNRA(6.24%~15.56%)更高。反硝化和DNRA速率与NO_(3)^(–)浓度之间关系符合米氏方程,且反硝化的最大速率(Vmax)和米氏常数(Km)均大于DNRA。与未加碳源对照组相比,C/N为2.5时,反硝化速率显著提高了22%~35%;C/N大于2.5时,DNRA速率显著提高了74%~199%。三种土壤中,Fe^(2+)添加和S2–添加处理中呈现出类似的趋势,均在低浓度电子供体(即Fe^(2+)和S2–浓度分别为300~500μmol·L^(-1)和50~62.5μmol·L^(-1))时呈现出最高的反硝化速率,而DNRA速率达到峰值则需要更高浓度的电子供体(即Fe^(2+)和S2–浓度分别为800~1000μmol·L^(-1)和100~125μmol·L^(-1))。综上可知,环境因子可显著影响NO_(3)^(–)异化还原过程的速率及分配,其中高温、高C/N、高浓度Fe^(2+)和S2–有利于更多的NO_(3)^(–)分配给DNRA过程,而高浓度NO_(3)^(–)会提高NO_(3)^(–)向反硝化过程的分配。上述研究结果深化了对水稻土NO3–异化还原过程分配的认识,对于探寻潜在农学措施提高DNRA过程的分配比例,进而提高土壤中氮素的固持和提高稻田氮肥利用率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土 反硝化 硝酸根异化还原成铵 15N同位素示踪 膜进样质谱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文频率-水质”拟合曲线的河流水质变异与等级特征值分析方法
13
作者 韩豪杰 严星 +2 位作者 赵娣 夏永秋 颜晓元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63-873,共11页
时空特征分析对全面掌握水质变异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但现有的水质时空特征分析方法仍存在水质变异次序不分、水质变幅极值不清、水质评价特征值不明等不足。为更加清晰地探析水质时空特征信息,以秦淮河为研究对象,参考工程水文学经验频率... 时空特征分析对全面掌握水质变异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但现有的水质时空特征分析方法仍存在水质变异次序不分、水质变幅极值不清、水质评价特征值不明等不足。为更加清晰地探析水质时空特征信息,以秦淮河为研究对象,参考工程水文学经验频率法,建立“水文频率-水质”拟合曲线用于探索流域内高/低活动区不同时间段和丰/枯水期不同河段水质变异特征,并与传统的箱线图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与箱线图相比,“水文频率-水质”拟合曲线可量化关键水质评判点与特征值信息,使水质时空变异过程更为清晰。在时间上“水文频率-水质”拟合曲线的最佳形式为线性曲线,水质浓度一般不会发生突变;在空间上“水文频率-水质”拟合曲线的最佳形式为指数曲线,水质浓度有较大可能发生突增。各时间段高活动区氮磷浓度大于低活动区,各水体断面丰水期氮磷浓度低于枯水期。该方法分析过程简单方便,结果直观有序,能将水质信息以统计规律自动反映出来,在水质采样点、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典型时可作为优选方法用于河流水质时空特征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磷 频率 箱线图 时空特征 高/低活动区 丰/枯水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农田土壤剖面硝态氮消纳的热时和热区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14
作者 周晗 王晓敏 +4 位作者 魏志军 马小芳 张雨蒙 单军 颜晓元 《土壤学报》 2025年第4期1127-1136,共10页
为评估中国南方典型农田剖面土壤的硝态氮消纳能力,探究反硝化的“热时”和“热区”效应,选取太湖地区的水稻-麦轮作农田(稻田)、设施蔬菜地(菜地)和葡萄园(果园)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膜进样质谱法(Membrane Inlet Mass Spectrometer,MIMS)... 为评估中国南方典型农田剖面土壤的硝态氮消纳能力,探究反硝化的“热时”和“热区”效应,选取太湖地区的水稻-麦轮作农田(稻田)、设施蔬菜地(菜地)和葡萄园(果园)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膜进样质谱法(Membrane Inlet Mass Spectrometer,MIMS)和RoFlow系统(Robotized continuous flow incubation system)分别对土壤剖面(0~300 cm)的淹水层和非淹水层进行近似原位培养,监测一周年反硝化速率。结果表明:三种种植模式下剖面土壤反硝化速率均存在“热时”和“热区”,稻田的反硝化“热时”主要发生在10月(稻季),速率为17.6 nmol·g^(-1)·h^(-1);菜地和果园的反硝化“热时”则主要发生在3月,速率分别为44.2 nmol·g^(-1)·h^(-1)和45.3 nmol·g^(-1)·h^(-1);稻田土壤反硝化“热区”发生在表层土(0~20 cm),平均速率为3.4 nmol·g^(-1)·h^(-1);菜地和果园的反硝化“热区”主要发生在20~100 cm处,平均速率分别为11.7 nmol·g^(-1)·h^(-1)和9.4 nmol·g^(-1)·h^(-1);这些反硝化“热区”中的硝态氮去除率均达到了90%以上,三种种植模式下土壤剖面300 cm处几乎没有NO3--N残留。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NO3--N含量是反硝化过程的主要限制因子。研究表明,太湖地区三种种植模式下农田土壤剖面具有较高的反硝化速率,且存在明显的反硝化发生的“热区”和“热时”,能够有效消纳土壤剖面中的NO3--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态氮 反硝化 种植模式 土壤剖面 N2∶A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