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70篇文章
< 1 2 16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催化裂化废催化剂等离子体处理技术研究
1
作者 李毅 李清方 +2 位作者 丁飞 李保强 袁方利 《石油炼制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3-130,共8页
采用等离子体处理技术对催化裂化工艺(FCC)产生的废催化剂进行了无害化处理,在分析原料的基本物化特性的基础上,考察了助剂SiO 2和CaO不同配比对废催化剂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废催化剂经等离子体处理后,产物中的玻璃体占比达到83.... 采用等离子体处理技术对催化裂化工艺(FCC)产生的废催化剂进行了无害化处理,在分析原料的基本物化特性的基础上,考察了助剂SiO 2和CaO不同配比对废催化剂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废催化剂经等离子体处理后,产物中的玻璃体占比达到83.9%;当助剂SiO 2质量分数为40%时,产物中的玻璃体比例提升至93.2%;进一步加入质量分数为15%的助剂CaO后,产物中的玻璃体占比依然高达92.4%,满足国家标准中关于固体废物中玻璃体占比要求;同时,经等离子体处理后,废催化剂产物浸出液中的金属元素含量显著降低,说明助剂的添加对降低废催化剂的重金属毒性有促进作用。等离子体处理技术在FCC废催化剂无害化处理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 废催化剂 二氧化硅 玻璃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树桑黄总三萜的提取纯化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2
作者 刘坤 付鑫垚 +5 位作者 郭彤 张婉月 赵庆生 孔泽娟 程华 宋恒 《广西植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7-227,共11页
为了优化桑树桑黄总三萜的提取工艺,纯化总三萜并分析其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和抗氧化活性。该研究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桑树桑黄总三萜的提取工艺,经D101型大孔树脂和Sephadex LH-20层析联用纯化总三萜,结合UHPLC-ESI-MS技术分析三萜成分,并... 为了优化桑树桑黄总三萜的提取工艺,纯化总三萜并分析其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和抗氧化活性。该研究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桑树桑黄总三萜的提取工艺,经D101型大孔树脂和Sephadex LH-20层析联用纯化总三萜,结合UHPLC-ESI-MS技术分析三萜成分,并通过CCK8法、DPPH法和ABTS法对其进行抗肿瘤和抗氧化活性测定。结果表明:(1)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时间55 min、提取温度45℃、乙醇浓度75%、液料比35∶1(mL·g^(-1)),此条件下总三萜含量为10.34 mg·g^(-1)。(2)纯化后的Fraction a(Fa)组分纯度为47.98%,提高了3.8倍;从Fa中检测出8种三萜成分,即甘草次酸、黄柏酮、熊果酸、大戟醇、24,25-二氢羊毛甾醇、大豆皂苷B、羊毛甾醇、山楂酸。(3)200μg·mL^(-1)时Fa对肿瘤细胞PC3的抑制率为68.65%,高于5-氟尿嘧啶66.30%;Fa对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均有较高的清除能力,半数清除率分别为42.76μg·mL^(-1)和66.24μg·mL^(-1)。该研究为桑树桑黄总三萜的进一步研究和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树桑黄 三萜 响应面优化 纯化 抗肿瘤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催化裂化工艺发展背景下的快速床研究
3
作者 鲁波娜 王秀车 王维 《石油炼制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5-116,共12页
首先追溯了催化裂化工艺的起源,简略回顾其起步于固定床工艺,经历短暂的移动床,再到流化床,终至循环流化床工艺的历程。随后,聚焦快速床研究,特别是国内科研人员在此领域的系统性研究工作。在理论模型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 首先追溯了催化裂化工艺的起源,简略回顾其起步于固定床工艺,经历短暂的移动床,再到流化床,终至循环流化床工艺的历程。随后,聚焦快速床研究,特别是国内科研人员在此领域的系统性研究工作。在理论模型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等单位紧密合作,共同推动了催化裂化工艺技术的多次重大升级和迭代,包括催化裂化快速床再生器技术和最大化异构烷烃变径流化床反应器技术等。随着中国催化裂化技术的持续进步,国内的快速床研究也在不断深化,研究范围从试验观察扩展到轴向模型、多尺度理论再到多尺度模拟方法。通过梳理快速床研究的发展脉络及其与催化裂化工艺的紧密联系,旨在为新技术和新理论的研究提供启示和思路,以期推动流态化技术在未来的发展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态化 快速床 催化裂化 多尺度 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量子公钥密码研究的问题与挑战
4
作者 胡磊 《密码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I0001-I0002,共2页
在密码应用中,由于对密钥尺寸和签名加密结果大小的限制性需求以及对清晰安全性论证的必备需要,那些基础困难问题简洁且研究充分的算法如RSA、ECC,被选择作为公钥密码应用标准.但这些标准算法不能抵抗即将到来的量子计算攻击,于是密码... 在密码应用中,由于对密钥尺寸和签名加密结果大小的限制性需求以及对清晰安全性论证的必备需要,那些基础困难问题简洁且研究充分的算法如RSA、ECC,被选择作为公钥密码应用标准.但这些标准算法不能抵抗即将到来的量子计算攻击,于是密码界不得不下大力气研究所谓的后量子密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量子公钥密码 量子计算攻击 RSA EC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块链安全监管研究综述 被引量:1
5
作者 高昊昱 曹春杰 +5 位作者 白伊瑞 马琪舜 雷虹 孙鸿宇 裴庆祺 芦翔 《通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9-70,共22页
区块链是一种安全和可信的新型分布式计算范式,在众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安全问题日渐凸显,监管需求日益迫切。简要介绍区块链生态现状和主要国家的监管政策背景,结合区块链技术和应用架构将相关文献进行划分,从链内、链间和链外3个... 区块链是一种安全和可信的新型分布式计算范式,在众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安全问题日渐凸显,监管需求日益迫切。简要介绍区块链生态现状和主要国家的监管政策背景,结合区块链技术和应用架构将相关文献进行划分,从链内、链间和链外3个方面分析现有的监管技术及方案的特点。首先将链内监管进一步划分为基础设施层监管、核心功能层监管和用户层监管3个层次,并分别详细探讨了各个层次下不同监管技术的优势和不足。随后将链间监管划分为基于“以链治链”思想的监管和跨链安全监管两类,分别简要讨论相关研究的特点,并简要介绍了链外监管的一些代表性案例。最后分析了当前区块链安全监管的共性问题并指出了可能的改进方向以及待监管的新领域,填补区块链监管综述方面的空白,为区块链监管方案设计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块链 区块链安全 区块链监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土型锂矿中锂的赋存形态与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厉岩 胡文斌 +2 位作者 王晨晔 李会泉 孙振华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37-1142,共6页
黏土型锂矿作为重要的战略锂资源,因其广泛分布、丰富储量和易于开采而备受关注。锂在矿石中的赋存形式和分布规律尚不明确,阻碍了传统火法或湿法工艺的大规模提锂。通过逐级化学提取,结合矿物解离分析(MLA)、X射线衍射(XRD)、电感耦合... 黏土型锂矿作为重要的战略锂资源,因其广泛分布、丰富储量和易于开采而备受关注。锂在矿石中的赋存形式和分布规律尚不明确,阻碍了传统火法或湿法工艺的大规模提锂。通过逐级化学提取,结合矿物解离分析(MLA)、X射线衍射(XRD)、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ICP-OE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TOF-SIMS)等,对云南某地区黏土型锂矿的锂分布规律和结合状态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矿石表面呈现颗粒状和片状结构,伴有微小的凹凸颗粒,结合XRD和MLA分析,原矿主要由一水硬铝石、勃姆石、锐钛矿和黏土矿物(如高岭石[Al_(2)Si_(2)O_(5)(OH)_(4)]和锂绿泥石[LiAl_(5)Si_(3)O_(10)(OH)_(8))]组成,表明该矿物是一种铝土质碳酸盐黏土型锂矿。矿石中锂的总量为3293μg·g^(-1),其中88.61%锂以结构稳定的硅酸盐/铝硅酸盐结合态存在,9.64%锂以碳酸盐/磷酸盐结合态存在,其余部分的锂以游离态、离子交换态和硫化物结合态存在。TOF-SIMS结果表明了锂与铝、硅、钾等元素在矿石中的分布重叠,证实锂以较为稳定的、不易被其他阳离子取代的结合态分布在黏土型矿相中。经过浓氢氟酸浸出后黏土矿相消失,进一步验证了锂主要分布于黏土型铝硅酸盐矿物中。该研究为黏土型锂矿中锂的赋存形态和分布规律提供了深入分析,为实现黏土型锂矿中锂的选择性高效提取提供了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土型锂矿 逐级化学提取 矿物解离分析 综合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曝气式搅拌强化含钒矿物金属元素的氧化和浸出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胡文斌 王晨晔 +8 位作者 孙宇佳 李会泉 金永龙 杜浩 李兰杰 李会林 王佩 赵备备 李鹏阳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5-132,139,共9页
转炉钒渣和含钒废催化剂等二次资源是提钒的重要原料,但由于浸出过程中钒的氧化浸出受传质效率和气体扩散系数影响,浸出率难以进一步提高。因此,如何实现含钒矿相中低价钒的高效氧化对于钒的可持续性生产至关重要。以曝气式搅拌反应器... 转炉钒渣和含钒废催化剂等二次资源是提钒的重要原料,但由于浸出过程中钒的氧化浸出受传质效率和气体扩散系数影响,浸出率难以进一步提高。因此,如何实现含钒矿相中低价钒的高效氧化对于钒的可持续性生产至关重要。以曝气式搅拌反应器作为浸出装置,通过流体力学计算模拟(CFD)研究了搅拌过程中气液混合分布规律,并将其应用于钒渣中钒、铬的液相氧化浸出过程。结果发现,曝气式搅拌有利于促进气液相混合均匀,并将气液混合相向反应器底部推进,增加气相停留时间,提高了后续氧化效率。通过曝气式搅拌,反应器内形成高密度的细微气泡,提高金属氧化效率,将钒渣中铬的氧化效率提高到98%以上。进一步通过EPR对浸出渣分析发现,曝气式搅拌可以直接促进固相钒铬尖晶石的氧化和分解,提高后续浸出效率。本研究通过CFD模拟和试验验证,为曝气式搅拌用于提高液相氧化浸出过程中低价金属的氧化和浸出效率提供依据,为实际搅拌釜的设计和操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相氧化 流体力学计算模拟 曝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氨燃料先进清洁燃烧技术研究进展及探讨 被引量:1
8
作者 杨远平 马佳琪 +3 位作者 王茜 司桐 王翔 李水清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40,共12页
氨作为协调电力需求响应与可再生源能间歇性的理想清洁能源载体备受国际范围关注。目前,氨燃烧技术的发展面临低排放、多燃料兼容、宽负荷调节和多场景应用的需求,而现有基于传统碳氢燃料的燃烧技术难以匹配氨的高效利用。探寻组织优化... 氨作为协调电力需求响应与可再生源能间歇性的理想清洁能源载体备受国际范围关注。目前,氨燃烧技术的发展面临低排放、多燃料兼容、宽负荷调节和多场景应用的需求,而现有基于传统碳氢燃料的燃烧技术难以匹配氨的高效利用。探寻组织优化与智能化的掺烧技术是提升氨清洁高效燃烧的着力点。首先分析了掺氨燃烧面临的主要技术挑战,并归纳了不同工况下氨燃烧过程氮转化路径及NO_(x)生成抑制机理。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现有主要氨燃烧的技术特点、燃烧调控机制及应用现状;从分级分区燃烧组织方式、时空混合特征、燃料改性及智能设计预测与调控等方面,探讨提升多燃料/氨清洁高效燃烧性能的可行性方案及技术路线。结果表明:通过含氮燃料与碳氢燃料燃料−氧化剂分级分区燃烧,同时结合氨燃料改性,协同实现温度−氧浓度−停留时间的优化匹配,或将成为掺氨燃料稳定清洁燃烧的高效手段。此外,实验室尺度到工业级燃烧室模化技术的突破,以及AI技术的接入,能够加速实现掺氨燃烧技术的工业化。研究为多燃料掺氨燃烧技术及燃烧器的开发设计提供了理论及技术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掺氨燃烧 低NO_(x)技术 组织调控 混合优化 AI赋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柔性合成氨研究进展及展望
9
作者 陈渤燕 王月 +3 位作者 钟海军 宋玺文 张学瑞 李庆勋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0-105,共6页
介绍了柔性合成氨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在可再生能源背景下的应用前景,总结了国内外柔性合成氨技术的现状,分析了其在安全性、技术经济性及能源效率方面的优势。通过优化催化剂和工艺流程,柔性合成氨技术能够适应可再生能源的波动性,降低... 介绍了柔性合成氨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在可再生能源背景下的应用前景,总结了国内外柔性合成氨技术的现状,分析了其在安全性、技术经济性及能源效率方面的优势。通过优化催化剂和工艺流程,柔性合成氨技术能够适应可再生能源的波动性,降低设备应力疲劳风险,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基于当前的研究进展提出了柔性合成氨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如进一步优化反应器设计、提升系统安全性等,推动其在绿氨产业中的大规模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合成氨 系统优化 安全性 经济性 可再生能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尘硝噁一体化脱除材料VMo/CeTi-PTFE复合催化滤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10
作者 陈宋璇 王昊 +2 位作者 刘君 姚亮 吕瑞彤 《中国有色冶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1-103,共13页
粉尘、氮氧化物(NO_(x))、二噁英类污染物的排放值是垃圾焚烧发电领域烟气净化的重要考核指标,结合脱硝催化剂和除尘器的功能,寻求一种可实现粉尘、氮氧化物、二噁英协同一体化脱除的功能材料,将有效缩短烟气净化工艺流程。本文基于复... 粉尘、氮氧化物(NO_(x))、二噁英类污染物的排放值是垃圾焚烧发电领域烟气净化的重要考核指标,结合脱硝催化剂和除尘器的功能,寻求一种可实现粉尘、氮氧化物、二噁英协同一体化脱除的功能材料,将有效缩短烟气净化工艺流程。本文基于复合结构原则构建VMo/CeTi基低温脱硝催化剂与聚四氟乙烯(PTFE)滤料耦合的复合功能滤料,并考察了该滤料的低温NH_(3)-SCR催化性能、二噁英模型化合物(呋喃和1,2-二氯苯)降解性能以及除尘效率,特别探究了其在含水含硫气氛条件下的稳定性。研究发现,复合功能滤料不仅表现出良好的低温NH_(3)-SCR催化和降解二噁英模型化合物的性能,还具有较好的水汽和SO_(2)耐受性。表征分析发现,复合结构功能滤料上催化剂固载稳定性较好,喷吹500次脱落率为0.2%;催化剂粉体分布均匀,易暴露更多活性位点,保留催化剂的脱硝和二噁英模型化合物的降解性能;NH_(3)-SCR反应过程中活性组分表面价态循环变化所引发的电子转移、羟基自由基结构的消耗与再生以及水的生成,将促进二噁英模型化合物的水解开环,实现氮氧化物和二噁英的协同脱除;柔性PTFE滤料(PTFE纤维)基体为催化剂粉体提供高分散度的同时依靠表面疏水性降低水汽对催化剂的干扰,进一步减少毒害物亚硫酸盐(硫酸盐)的生成,有利于改善复合结构功能滤料的抗水性能,提高材料使用寿命;此外,SO_(2)耐受性试验证明了Ce助剂添加可以有效抑制硝酸盐和硫酸氨类物质的形成,表现为较高的SO_(2)耐受性。本文构建的尘硝噁一体化脱除复合功能滤料对于推动短流程烟气净化技术工业化应用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焚烧发电 粉尘 氮氧化物(NO_(x)) 二噁英复合功能滤料 尘硝噁一体化脱除 耐水耐硫性 短流程烟气净化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态锂离子电池电解质材料应用性能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张笑儒 宋静 +5 位作者 罗来马 孙宏骞 赵聪聪 田硕 田亮亮 吴玉程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1-20,共20页
随着新能源汽车和5G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锂离子电池作为动力源的综合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众多锂离子电池技术的研发中,固态锂离子电池因其卓越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而受到广泛关注。固态电解质是锂离子电池的关键组成部分,其性能... 随着新能源汽车和5G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锂离子电池作为动力源的综合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众多锂离子电池技术的研发中,固态锂离子电池因其卓越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而受到广泛关注。固态电解质是锂离子电池的关键组成部分,其性能直接影响着电池的整体性能,设计和制造具有优良性能的固态电解质是推动锂离子电池实际应用的关键。本文分别对无机固态电解质、聚合物固态电解质和复合固态电解质中Li^(+)传输机制进行了介绍,结合近年发表的文献,全面综述了研究人员利用离子掺杂和引入新的制备技术等方法对固态电解质性能进行改善的研究进展,总结了不同类型固态电解质在国内外各企业中的应用情况,最后对固态电解质存在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本文旨在为开发综合性能优异的新型固态电解质材料提供参考,促进固态电解质的产业化快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态锂离子电池 固态电解质 Li+传输机制 离子电导率 电化学稳定性 循环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粗碳酸锂CO_(2)微气泡深度碳化工艺与动力学研究
12
作者 徐鹏国 孟子衡 +4 位作者 朱干宇 李会泉 王晨晔 孙振华 田国才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325-3338,共14页
二次锂资源制备高纯碳酸锂对于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循环具有重要意义,上述过程一般采用CO_(2)鼓泡法进行碳化,但该过程传质效率低、反应速率慢,限制了其工业应用效率。为此,本研究采用CO_(2)微气泡碳化方法以提高传质速率,重点考察了反... 二次锂资源制备高纯碳酸锂对于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循环具有重要意义,上述过程一般采用CO_(2)鼓泡法进行碳化,但该过程传质效率低、反应速率慢,限制了其工业应用效率。为此,本研究采用CO_(2)微气泡碳化方法以提高传质速率,重点考察了反应时间、CO_(2)气体流量和液固比等因素对碳酸锂转化率和CO_(2)利用率的影响,并构建了溶解反应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微气泡碳化与鼓泡工艺相比,可使碳酸锂转化率提高约20%、碳化时间降低约56%;反应时间100 min、CO_(2)流量120 ml/min和液固比(ml/g) 30∶1条件下,碳酸锂转化率达到99.91%、CO_(2)利用率为94.10%;缩核模型动力学计算结果表明溶出速率符合膜扩散控制模型,该过程反应活化能为-2.456 kJ/mol。研究可为粗碳酸锂深度碳化溶解过程提供基础数据和工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锂资源 粗碳酸锂 CO_(2)微气泡 溶解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物理气相沉积带钢涂镀研究进展与应用现状
13
作者 赵兴源 刘昕 +4 位作者 刘秋元 邱肖盼 张子月 江社明 张启富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7-155,共9页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成为全球共识,新一代高强钢因在实现钢铁行业节能减排和汽车轻量化战略中扮演的关键角色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传统镀层技术电镀锌因氢脆危害和环保要求以及热镀锌的可镀性差等问题,已越来越难以满足其表面防护需...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成为全球共识,新一代高强钢因在实现钢铁行业节能减排和汽车轻量化战略中扮演的关键角色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传统镀层技术电镀锌因氢脆危害和环保要求以及热镀锌的可镀性差等问题,已越来越难以满足其表面防护需求。物理气相沉积技术通过真空镀膜方式解决了新一代高强钢电镀和热浸镀的现存难题,优异的表面质量、强附着力、广泛的镀料选择和环保特性使其成为下一代表面工程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本文综述了PVD在带钢涂镀领域替代传统带钢防腐镀层技术(如电镀锌和热镀锌)的应用及发展前景,特别关注了PVD的热蒸发方法、带钢连续PVD涂镀的发展历史、研究进展及其在工业应用中的现状,最后展望了带钢连续PVD镀层技术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气相沉积 带钢涂镀 锌及锌合金 耐腐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隔板精馏塔的优化设计及动态控制研究进展
14
作者 张豪豪 郭莉 +3 位作者 李馨怡 陈锦溢 华超 陆平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434-2450,共17页
隔板精馏塔作为一种高效节能的精馏技术,因其在化工分离过程中的优越性能,得到了广泛关注。综述了隔板塔在优化设计和动态控制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列举了迭代法、元启发式算法和基于机器学习的优化设计算法在隔板塔操作参数优化过程中... 隔板精馏塔作为一种高效节能的精馏技术,因其在化工分离过程中的优越性能,得到了广泛关注。综述了隔板塔在优化设计和动态控制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列举了迭代法、元启发式算法和基于机器学习的优化设计算法在隔板塔操作参数优化过程中的应用,介绍了隔板塔控制结构的发展历程,从三点控制结构到四点控制结构、温度推断控制结构以及更加复杂和先进的智能控制策略,逐步改善了隔板塔的动态控制性能,重点介绍了模型预测控制策略在隔板塔控制中的应用。最后,指出隔板塔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发展给出展望,旨在进一步促进隔板塔的工业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馏 隔板精馏塔 优化设计 动态控制 模型预测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气体搅拌的折流板萃取柱液泛特性研究
15
作者 王驰 许东兵 +8 位作者 常朝 蒋子超 谭博仁 王晨晔 王勇 李会泉 赵泽森 桂夏辉 杨建国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9-115,共7页
萃取柱具有连续性强,安全性高,通量大的优点,受到相似金属分离、精细化工等工业分离领域的青睐。液泛特性是萃取柱稳定运行的关键参数之一,低界面张力萃取体系分散相液滴极易破碎的特征是导致萃取柱易发生液泛的本质原因。采用新型气体... 萃取柱具有连续性强,安全性高,通量大的优点,受到相似金属分离、精细化工等工业分离领域的青睐。液泛特性是萃取柱稳定运行的关键参数之一,低界面张力萃取体系分散相液滴极易破碎的特征是导致萃取柱易发生液泛的本质原因。采用新型气体搅拌技术,以气泡上浮过程中的动能和不均匀流场产生的弱曳力作用代替传统搅拌、脉冲能量形式破碎液滴。选取三种不同界面张力萃取体系,研究了气体搅拌条件下的萃取柱液特性,发现分散相液泛流速随着气速与连续相流速的增大逐渐降低,并且高界面张力体系降低的程度比低界面张力体系高。基于试验值,通过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提出预测误差为10.05%的液泛流速预测关联式,为后续气体搅拌萃取柱的设计与放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泛特征 气体搅拌 折流板萃取柱 预测关联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构型搅拌桨稀土萃取混合槽的性能研究
16
作者 叶志才 谢明辉 +5 位作者 向家伟 吴亮 桑晓云 李治国 张庆华 杨超 《湿法冶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12-423,共12页
萃取混合槽的设计和优化是影响稀土萃取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试验与数值模拟对半开式弯叶圆盘式搅拌桨(半开式BWY)、半开式直叶圆盘式搅拌桨(半开式BPY)、闭式弯叶圆盘式搅拌桨(闭式BWY)和闭式直叶圆盘式搅拌桨(闭式BPY)在混合槽中... 萃取混合槽的设计和优化是影响稀土萃取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试验与数值模拟对半开式弯叶圆盘式搅拌桨(半开式BWY)、半开式直叶圆盘式搅拌桨(半开式BPY)、闭式弯叶圆盘式搅拌桨(闭式BWY)和闭式直叶圆盘式搅拌桨(闭式BPY)在混合槽中的搅拌性能进行了研究,考察了4种桨型在不同转速下搅拌产生的负压、功率、排量和流场分布。并以闭式BPY为例,对桨叶直径、宽度和弧长,以及圆环内孔直径、混合槽抽吸口直径和桨叶离抽吸口高度6个参数进行了详细的因素分析,建立了搅拌产生的负压、功率准数、湍动能耗散率和排量准数的关联式。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功率条件下,减小桨叶直径和宽度、圆环内孔直径、混合槽抽吸口直径、桨叶离抽吸口高度,增加桨叶弧长,搅拌抽吸能力更强,但桨叶的排量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 萃取 混合槽 搅拌桨 负压 数值模拟 关联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复合镁碳供气元件氮气热处理后的相组成与显微结构研究
17
作者 闫明伟 陈子健 +2 位作者 孙广超 叶树峰 刘开琪 《耐火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77-282,共6页
从低碳经济角度出发,将金属铝粉防氧化剂以原料形式引入镁碳材料,探究高温氮气下金属铝粉对低碳镁碳材料物相组成与显微结构的影响,以期制备可适用于炼钢炉底吹工艺的低碳镁碳供气元件。以电熔镁砂、鳞片石墨和金属铝粉(加入质量分数分... 从低碳经济角度出发,将金属铝粉防氧化剂以原料形式引入镁碳材料,探究高温氮气下金属铝粉对低碳镁碳材料物相组成与显微结构的影响,以期制备可适用于炼钢炉底吹工艺的低碳镁碳供气元件。以电熔镁砂、鳞片石墨和金属铝粉(加入质量分数分别为5%、8%和12%)为原料,酚醛树脂为结合剂,制备了低碳镁碳供气元件试样,借助XRD、SEM和EDS手段表征和分析了氮气热处理后(热处理温度分别为1300、1400、1500和1600℃)试样的物相组成和显微结构。结果表明:金属铝被用作原料时,镁碳试样呈现了不同于传统镁碳材料的物相演变,并且金属铝与石墨含量的变化促使镁砂颗粒表面的改性物相不同。在石墨加入量为15%(w)、金属铝粉加入量为5%(w)的镁碳试样中,镁砂颗粒表面改性相为掺杂铝元素的立方氧化镁晶体;当金属铝粉加入量增加至8%(w)及以上时,Al 7C 3N 3消失,Al 6O 3N 4出现,且Al 6O 3N 4的生成温度高于1400℃;在石墨加入量为5%(w)且金属铝加入量为8%~12%(w)的镁碳试样中,镁砂颗粒表面改性物相为含有N元素的镁铝尖晶石固溶体(MgAl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经济 镁碳材料 铝粉 供气元件 镁砂 MGAL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数据跨域安全流通的访问控制研究综述
18
作者 李恒 李凤华 +2 位作者 史欣怡 郭云川 郭守坤 《通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38-254,共17页
为了解决数据要素流通中授权机制差异导致信息在系统中留存产生被篡改、被泄露和被滥用等安全风险,聚焦数据跨域安全流通主题,首先,从数据跨域访问控制面临的问题入手,对数据跨域流通基本概念和数据跨域访问控制内涵进行了深入研究。其... 为了解决数据要素流通中授权机制差异导致信息在系统中留存产生被篡改、被泄露和被滥用等安全风险,聚焦数据跨域安全流通主题,首先,从数据跨域访问控制面临的问题入手,对数据跨域流通基本概念和数据跨域访问控制内涵进行了深入研究。其次,针对数据跨域安全流通中的访问控制技术进行了全面综述,包括基于起源、基于意图和面向网络空间等访问控制模型;策略的标签挖掘、策略的协商与生成、策略的冲突检测与消解、策略的传递与执行、策略异常执行的审计等策略管理关键技术;基于区块链、基于数据胶囊和基于数据基础设施等策略实施机制。最后,对数据跨域流通面临的挑战及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域访问控制 数据要素流通 数据使用控制 延伸控制 数据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宗难消纳工业固体废物“地球宏循环”生态回归研究
19
作者 柴立元 柯勇 +12 位作者 王云燕 李金惠 李会泉 吴玉锋 罗旭彪 张作泰 刘建国 闵小波 温宗国 顾一帆 李青竹 颜旭 史美清 《中国工程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8-105,共8页
我国大宗工业固体废物新增及堆存量大、生态环境影响突出,因而强化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多层级循环利用并实现“去存量、减增量”,成为事关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成效的重要内容。本文剖析了我国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面临的突出挑战,... 我国大宗工业固体废物新增及堆存量大、生态环境影响突出,因而强化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多层级循环利用并实现“去存量、减增量”,成为事关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成效的重要内容。本文剖析了我国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面临的突出挑战,在参照国际先进理念、把握现阶段循环经济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了“地球宏循环”新概念并阐述了构建背景与内涵要素。着力突破大宗工业固体废物仿天然矿化重构与矿山回填、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类土壤化”转化与生态回归利用、历史遗留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堆场“生态平衡”与风险控制、“地球宏循环”智能决策与管理系统平台等“地球宏循环”研究新范式,精准应用“地球宏循环”概念,构建循环型绿色生产模式,创建难消纳工业固体废物“地球宏循环”模式,以系统化设计驱动循环型社会创建,逐步实现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大规模处理与处置以及“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生态回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固体废物 地球宏循环 生态回归 循环利用 大规模消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炭协同高铁酸钾降解苯酚废水研究
20
作者 刘菲 黄蓓 +2 位作者 刘启龙 李望良 赵胜勇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731-1733,共3页
使用活性炭吸附协同高铁酸钾氧化联合降解100.0 mg/L苯酚废水,与单独高铁酸钾氧化降解苯酚废水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联合法处理效果远高于相同高铁酸钾投加量的单独氧化法。活性炭吸附协同高铁酸钾氧化联合降解100.0 mg/L浓度的苯酚废水... 使用活性炭吸附协同高铁酸钾氧化联合降解100.0 mg/L苯酚废水,与单独高铁酸钾氧化降解苯酚废水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联合法处理效果远高于相同高铁酸钾投加量的单独氧化法。活性炭吸附协同高铁酸钾氧化联合降解100.0 mg/L浓度的苯酚废水,最优的反应条件:高铁酸钾投加量0.5 g/L、活性炭投加量3.0 g/L、苯酚废水pH值9、高锰酸钾氧化反应时间40 min、活性炭吸附时间50 min,苯酚去除率9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酚 废水 高铁酸钾 活性炭 联合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