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7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拉伸剪切条件下岩石的工程地质力学特性 被引量:6
1
作者 郭静芸 李晓 +4 位作者 李守定 赫建明 苑伟娜 董高峰 王永胜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20-1027,共8页
拉伸剪切破坏是岩石边坡工程与岩石隧道工程中常出现的一种岩石失稳类型。结合岩石工程地质条件,分析了拉伸剪切应力状态产生的条件。总结了当前岩石拉伸剪切研究的实验手段,本构关系与破坏准则。指出了岩石拉伸剪切存在的不足。提出如... 拉伸剪切破坏是岩石边坡工程与岩石隧道工程中常出现的一种岩石失稳类型。结合岩石工程地质条件,分析了拉伸剪切应力状态产生的条件。总结了当前岩石拉伸剪切研究的实验手段,本构关系与破坏准则。指出了岩石拉伸剪切存在的不足。提出如下研究趋势:(1)研制标准的岩石直接拉伸剪切设备,进行专门试验研究;(2)进行更多类型岩石,更多数量的岩石拉伸剪切实验。研究不同岩石类型拉伸剪切本构关系与破坏准则;(3)加强岩石拉伸剪切实验与此类型岩石工程的数值模拟工作,与试验相互印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伸剪切 岩石工程 本构关系 破坏准则 工程地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体工程地质动力学基本原理 被引量:12
2
作者 伍法权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04-316,共13页
本文简要介绍了岩体工程地质动力学的基本原理。文章认为岩体工程地质动力学的任务是揭示岩体与各类工程地质动力因素的作用规律,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岩体物质和结构的动力学成因与特性,岩体赋存的地壳动力学环境,岩体的动力学行为与过... 本文简要介绍了岩体工程地质动力学的基本原理。文章认为岩体工程地质动力学的任务是揭示岩体与各类工程地质动力因素的作用规律,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岩体物质和结构的动力学成因与特性,岩体赋存的地壳动力学环境,岩体的动力学行为与过程,以及岩体工程防灾原理等。岩体工程地质动力学的基本观点包括:岩体及其特性是地球动力学作用结果的"动力成因观"、岩体的工程行为是岩体与动力学环境相互作用结果的"动力作用观",以及工程地质防灾的基本途径是调节岩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的"过程调节观"。文章在动力作用观的框架下,系统阐述了岩体的动力学成因与特性,岩体赋存的地壳动力学环境特征,岩体的基本力学行为,高地应力环境岩体特性与力学行为,岩体动力学响应,岩体中地下水的作用规律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体 工程地质动力学 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BM掘进技术发展及有关工程地质问题分析和对策 被引量:95
3
作者 尹俊涛 尚彦军 +1 位作者 傅冰骏 曲永新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2005年第3期389-397,共9页
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和工程实例的研究,论述了TBM(隧道掘进机)近半个世纪发展及其在隧道建设中的应用现状和问题。对大量国内外工程实例分析后发现优先采用TBM掘进技术已成为未来隧道建设总的发展趋势。从岩石力学和工程地质角度对岩石TB... 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和工程实例的研究,论述了TBM(隧道掘进机)近半个世纪发展及其在隧道建设中的应用现状和问题。对大量国内外工程实例分析后发现优先采用TBM掘进技术已成为未来隧道建设总的发展趋势。从岩石力学和工程地质角度对岩石TBM掘进过程中遇到的诸如软岩大变形、突水、岩爆等不良工程地质问题导致卡机或管片变形、破损等工程事故进行了剖析,并对采用的工程处理措施作了总结对比。随着今后TBM掘进技术在我国大规模应用,对复杂工程地质条件的客观全面认识和施工方案的及时调整成为影响施工安全和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BM 工程地质问题 不良地质条件 处理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2地质封存工程的潜在地质环境灾害风险及防范措施 被引量:22
4
作者 崔振东 刘大安 +1 位作者 曾荣树 牛晶蕊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00-706,共7页
CO2地质封存技术虽是有效减排CO2和提高石油、天然气等能源采收率的技术手段,但目前该技术尚处于发展阶段。CO2地质封存工程可能诱发一些潜在的地质环境灾害风险,如浅层地表垂向差异变形、可能诱发的断层活化及地震事件、CO2逃逸导致淡... CO2地质封存技术虽是有效减排CO2和提高石油、天然气等能源采收率的技术手段,但目前该技术尚处于发展阶段。CO2地质封存工程可能诱发一些潜在的地质环境灾害风险,如浅层地表垂向差异变形、可能诱发的断层活化及地震事件、CO2逃逸导致淡水含水层的污染、CO2泄漏富集危害附近人类健康和局部生态系统等。本文分析了上述潜在地质环境灾害风险及灾害诱发模式,并从科学选址、风险评估、工程监管、监测预警、应急补救等角度提出了具体的防范措施和工程指导原则,对CO2地质封存技术的安全性评估和工程实施阶段的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地质封存 地质环境灾害 断层活化 泄漏风险 防治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游大型古地下洞室群1~5号洞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条件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李丽慧 牟会宠 +3 位作者 杨志法 陆民 徐建宏 郑舰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2005年第2期206-211,共6页
一个超浅埋大型古地下洞室群于1992年在浙江省龙游县被四个农民发现。该洞室群的发现引起了各方面专家和学者的广泛关注。但从发现至今已出现了多种破坏现象,如顶板脱落、洞间壁坍塌、柱子拉张或剪切破坏以及由于渗水导致的洞室围岩的... 一个超浅埋大型古地下洞室群于1992年在浙江省龙游县被四个农民发现。该洞室群的发现引起了各方面专家和学者的广泛关注。但从发现至今已出现了多种破坏现象,如顶板脱落、洞间壁坍塌、柱子拉张或剪切破坏以及由于渗水导致的洞室围岩的干湿交替引发的风化现象等等。本文从工程地质调查入手,对龙游古地下洞室群的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等进行了分析,为下一步的保护工作提供地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地质条件 地下洞室群 工程地质调查 水文地质条件 1992年 破坏现象 干湿交替 洞室围岩 剪切破坏 地质基础 保护工作 龙游县 浙江省 超浅埋 拉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CO2地质封存与可持续发展 被引量:22
6
作者 崔振东 刘大安 +1 位作者 曾荣树 田甜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9-13,共5页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自然趋势下,推行CO2地质封存项目对减缓气候变暖进程和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概述了CO2在地质储层-盖层系统中的两种捕获机制:一是通过地层构造压力、地下水动力、流体密度差、盖层岩石毛细管压力...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自然趋势下,推行CO2地质封存项目对减缓气候变暖进程和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概述了CO2在地质储层-盖层系统中的两种捕获机制:一是通过地层构造压力、地下水动力、流体密度差、盖层岩石毛细管压力及矿物(煤层)吸附等共同作用的物理捕获机制,另一种是通过水岩化学反应进行固碳的化学捕获机制。归纳了有利于长期安全封存CO2的地质条件和水文特征,结合文献资料指出我国CO2有效地质封存总容量可供中国CO2地质埋存使用1 000年以上。并从科学技术能力、人才储备、经济成本及效益预算、管理和运营体制等方面进行论证,认为我国实施CO2地质封存项目是切实可行的。结合我国不合理的能源消费结构及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恶化可能产生的后果,阐述了CO2地质封存对我国实现节能减排、低碳经济等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远意义。建议我国尽快组织开展CO2地质封存相关科学理论、封存技术及基本框架和配套政策、法规研究,为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足够的技术和人才储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气候变暖 环境恶化 地质封存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与地下石油储备库有关工程地质问题研究现状和对策 被引量:26
7
作者 袁广祥 尚彦军 +1 位作者 史永跃 郭书太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2006年第6期792-799,共8页
我国将要兴建实施较大规模战略石油储备地下库面临一系列工程地质问题和挑战。为更好地服务于库址选择和规划,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地质依据,本文在总结归纳已有工程实例和分类基础上,结合作者已经完成的两个石油战略储备基地选址评价,... 我国将要兴建实施较大规模战略石油储备地下库面临一系列工程地质问题和挑战。为更好地服务于库址选择和规划,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地质依据,本文在总结归纳已有工程实例和分类基础上,结合作者已经完成的两个石油战略储备基地选址评价,提出和分析了与地下油库有关工程地质问题及相应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储备 地下洞库 工程地质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D软件在工程地质三维建模中的应用 被引量:29
8
作者 徐文杰 胡瑞林 +2 位作者 李厚恩 李新华 李壮举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2007年第2期279-283,共5页
如何快速、准确地建立地质体的三维模型一直是众多岩土工程数值模拟工作者所面临的难题。虽然三维地学模拟软件具有很好的三维地质建模能力,但是由于数据结构的差异,采用他们现行三维地学模拟软件建立的地质模型难以导入数值模拟分析软... 如何快速、准确地建立地质体的三维模型一直是众多岩土工程数值模拟工作者所面临的难题。虽然三维地学模拟软件具有很好的三维地质建模能力,但是由于数据结构的差异,采用他们现行三维地学模拟软件建立的地质模型难以导入数值模拟分析软件中,以为相应工程问题的数值模拟服务。目前,随着各种CAD、CAM软件行业的的飞速发展,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三维建模软件,而且这些软件大都与现行数值分析软件有着良好的数据接口功能。据此,本文提出了采用现行CAD软件来建立工程地质体的三维模型,使得建立的模型达到既"可视"又"可算"的目的。将其应用于云南某高速公路边坡的三维建模中,证明了该法具有方便、快捷和合理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建模 数值模拟 工程地质 CAD软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树Ms7.1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分区评价 被引量:9
9
作者 祁生文 刘春玲 +1 位作者 常中华 翟文龙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2期224-228,241,共6页
研究玉树地震灾区4县27乡镇的灾后重建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选定了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水文地质条件、场地地震烈度4个因素作为评价分区指标,构建了单因素指标评价准则,并利用层次分析方法确定了各因素的权重。在此基础上,结合模糊... 研究玉树地震灾区4县27乡镇的灾后重建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选定了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水文地质条件、场地地震烈度4个因素作为评价分区指标,构建了单因素指标评价准则,并利用层次分析方法确定了各因素的权重。在此基础上,结合模糊数学理论与方法,分别给出了基于自然单元、乡镇以及各乡镇工程建设用地、特别是极重灾区结古镇镇址的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评价结果。结果表明,除奔达乡、真达乡、洛须镇、正科乡、尕多乡等5乡镇所在地分布在工程地质条件较差和极差区,不具备重建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外,其余各乡镇所在地均处于工程地质较好和良好区,具备重建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结古镇原镇址85%的建筑用地分布在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比较好的地区,只有零星的建筑用地分布在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较差和极差区,活动断裂穿越,距离地质灾害易发地较近,重建时要注意避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 区划 玉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逆向工程的三维复杂地质体精细建模及ADINA前处理在FLAC^(3D)建模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10
作者 徐文杰 胡瑞林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2008年第5期703-709,共7页
逆向工程技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复杂模型建模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并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此基础上本文首次提出了基于逆向工程的三维复杂地质体精细建模技术,使得建立模型达到既"可视"又"可算"的目的。利... 逆向工程技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复杂模型建模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并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此基础上本文首次提出了基于逆向工程的三维复杂地质体精细建模技术,使得建立模型达到既"可视"又"可算"的目的。利用现行大型通用有限元仿真平台(ABAQUS,ADINA,ANSYS等)良好的网格划分功能且具有与CAD/CAM软件有着良好的接口这一优点,对模型进行网格划分,然后转换为FLAC3D能够接受的格式,从而克服了FLAC3D在前处理建模方面的不足。以ADINA为例对相应的接口程序开发过程进行了阐述,将上述技术方法应用于工程实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向工程 复杂地质体 精细建模 ADINA FLAC^3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子湖水文工程地质条件分析与渗漏控制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海宁 王俊梅 刘汉东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2006年第6期749-755,共7页
在详细分析了龙子湖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根据龙子湖的设计方案,指出龙子湖建成后可能存在渗漏量过大的问题,从而影响该区的生态环境等环境地质问题。本文建立了三维渗流数值模型,通过数值模拟证实了龙子湖建成后确... 在详细分析了龙子湖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根据龙子湖的设计方案,指出龙子湖建成后可能存在渗漏量过大的问题,从而影响该区的生态环境等环境地质问题。本文建立了三维渗流数值模型,通过数值模拟证实了龙子湖建成后确实存在渗漏量过大的问题,并为解决这些环境地质问题提供参考方案,还预测分析了环境水文地质条件改变后可能进一步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 环境地质 渗漏 防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工程地质的学科价值与学科发展 被引量:12
12
作者 伍法权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75-179,共5页
工程地质是一门认知工程-地质相互作用规律和过程的科学,它的使命是保障人类工程活动的安全。工程地质学科的基本理论形态包括"成因演化论"、"结构控制论"和"相互作用论",这些理论有着相通的思想方法,就... 工程地质是一门认知工程-地质相互作用规律和过程的科学,它的使命是保障人类工程活动的安全。工程地质学科的基本理论形态包括"成因演化论"、"结构控制论"和"相互作用论",这些理论有着相通的思想方法,就是成因决定结构,结构控制行为,工程地质过程是工程建设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随着我国近期工程建设的规模增大,埋藏加深,地质条件更复杂,由此带来的工程地质问题表现出显著的新特点,即研究对象大、深、动、热凸现,工程地质过程水、岩、温、化耦合,已有理论遭遇挑战,工程地质过程研究需要扩充。工程地质学科近期需要加强地质体工程性质研究、工程地质动力过程研究,以及地质环境研究。地质、地球物理、力学、工程科学的结合是工程地质学科发展的有效途径,理论、技术方法与实践并重的模式是工程地质学科发展的基本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地质 学科价值 学科发展 基础理论 新特点 学科发展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发展与城镇化——工程地质学的机遇与挑战 被引量:4
13
作者 黄鼎成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2006年第6期721-727,共7页
在城镇化全球规模的历史趋势和中国城市发展与城镇化历程及其特点分析的基础上,围绕城市岩土工程与地质环境系统,讨论了地质环境与城市规划、城市地下空间利用、城市生态与环境安全等领域工程地质研究发展的思路,强调了地质基础研究与... 在城镇化全球规模的历史趋势和中国城市发展与城镇化历程及其特点分析的基础上,围绕城市岩土工程与地质环境系统,讨论了地质环境与城市规划、城市地下空间利用、城市生态与环境安全等领域工程地质研究发展的思路,强调了地质基础研究与多学科多源知识融合、多种技术集成的创新发展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发展 城镇化 工程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倾岩质边坡变形特征的三维数值模拟研究——以龙滩水电站工程边坡为例进行三维变形特征分析 被引量:34
14
作者 程东幸 刘大安 +4 位作者 丁恩保 陈卫红 潘炜 刘艳辉 郭华锋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2005年第2期222-226,共5页
以龙滩水电站工程边坡三维变形为例,分析了层状反倾岩质边坡当边坡与岩层夹角变化时,边坡的变形特征。并通过数值模拟根据变形曲线对不同范围边坡与岩层走向夹角的变形特征进行了定性描述。
关键词 龙滩水电站 变形特征 三维变形 工程边坡 岩质边坡 数值模拟研究 特征分析 定性描述 变形曲线 夹角 岩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基坑工程开挖安全性的数值分析 被引量:32
15
作者 刘红岩 秦四清 +2 位作者 李厚恩 马平 孙强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11期1441-1444,共4页
采用数值模拟手段对某基坑采用已定开挖方法及支护方式情况下的基坑安全性问题进行了探讨,全面分析了基坑在开挖过程中的土体位移、已有基础沉降、连续墙及锚杆受力。计算结果表明:该基坑侧壁土体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分别仅为1.50... 采用数值模拟手段对某基坑采用已定开挖方法及支护方式情况下的基坑安全性问题进行了探讨,全面分析了基坑在开挖过程中的土体位移、已有基础沉降、连续墙及锚杆受力。计算结果表明:该基坑侧壁土体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分别仅为1.50 cm和1.29 cm;已有建筑物基础底面在开挖过程中有升有降,连续墙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移随深度延伸有时增加有时减小,呈现非单调的变化规律。由于这些量的值在数值都较小,因此可以认为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基坑支护体系和该已有建筑物均是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基坑 安全 数值分析 桩单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地震极重灾区地质背景及次生斜坡灾害空间发育规律 被引量:101
16
作者 祁生文 许强 +3 位作者 刘春玲 张兵 梁宁 童立强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9-49,共11页
5·12汶川大地震造成大量的次生斜坡灾害,本次研究区域为汶川大地震的11个重灾区,包括汶川、北川、青川、安县、平武、茂县、江油、彭州、什邡、绵竹、理县等市县。通过对重灾区航片、卫片、雷达图像的解译研究发现,重灾区次生斜坡... 5·12汶川大地震造成大量的次生斜坡灾害,本次研究区域为汶川大地震的11个重灾区,包括汶川、北川、青川、安县、平武、茂县、江油、彭州、什邡、绵竹、理县等市县。通过对重灾区航片、卫片、雷达图像的解译研究发现,重灾区次生斜坡灾害的主要灾种表现为崩塌、滑坡以及崩塌、滑坡高速运动解体形成的碎屑流(个别地方由于水的参与表现为泥石流)以及它们堵江形成的堰塞湖。研究发现地震次生斜坡灾害的发育具有明显的丛集性规律。从区域上看,次生斜坡灾害明显呈带状,沿龙门山断裂带展布,并主要受北川—映秀断裂控制。各灾种的发育在不同地段发育的规模、频率差别较大。以灾害分布面积来排序,汶川县灾害面积最大,为131.55km2,其次为北川县,为45.57km2,其余9个县(市)灾害面积相差不大,均介于6~17km2,其中理县灾害面积最小,为6.25km2。各灾种的发育在不同地段发育的规模、频率差别较大。青川县、平武县灾种主要为滑坡,汶川县、茂县、安县、理县灾种主要表现崩塌转化的碎屑流,北川的主要灾种则为碎屑流,其次为滑坡,什邡、彭州、绵竹、江油等地主要灾种为崩塌。灾种发育的这种地域性差别主要受控于地层岩性,除此而外,还与构造特征、地形地貌等因素紧密相关。研究表明:岩性对灾害种类的展布有决定性控制作用。统计发现,岩性越坚硬,崩塌、碎屑流发育率越高,滑坡则在软岩地区、较软岩地区和较坚硬区发育率最高,泥石流则在软岩地区最为发育。地形地貌对次生斜坡灾害的发育有重要影响,统计表明,崩塌、碎屑流以及泥石流在1200~2000m坡段范围内发育率最高,其次为800~1200m坡段;而滑坡则在800~1200m坡段范围发育率最高。对坡度而言,除11°~20°坡度范围外,崩塌和碎屑流的发育率总体具有随坡度增高而增大的特点;而滑坡和泥石流的发育率呈现典型的单峰特征,在1°~20°范围内发育率最大。坡向对地震次生斜坡灾害的发育影响不明显。地震次生斜坡灾害的发育规律表明,地震斜坡灾害的发生主要受控于活动构造本身,并沿活动构造呈带状展布,同时受场地条件如岩性、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强烈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次生灾害 分布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采矿诱发山体崩滑地质灾害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40
17
作者 李腾飞 李晓 +5 位作者 苑伟娜 李守定 赫建明 马超锋 陈雨 王刚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31-838,共8页
地下采矿活动诱发的山区崩滑地质灾害已经对人类活动带来了重大影响。针对采动滑坡地质灾害的发生机制,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的主要研究工作与成果,并分别从现场监测、物理模型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实验研究3个方面对采动滑坡失稳机理进行... 地下采矿活动诱发的山区崩滑地质灾害已经对人类活动带来了重大影响。针对采动滑坡地质灾害的发生机制,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的主要研究工作与成果,并分别从现场监测、物理模型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实验研究3个方面对采动滑坡失稳机理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得出如下认识:(1)已有的研究对小规模不充分开采引起的山体移动规律研究不清楚。认为地下开采作用仅是影响坡体稳定的一个因素,忽略了地下采矿活动本身各因素如开采方式、采空区处理技术等不同的影响;(2)现场监测方面多为地表的监测数据,缺少矿井上下的对照监测资料,即地下采空区的扩展过程与岩层移动监测数据之间的对应关系;(3)已有的模拟研究基于地质背景、本构及参数等因素的假设,对地质模型的刻画过于简化,得出的也多是一些趋向性的基本认识。在后续的研究工作中应将重点着眼于地下开采作用的细化研究,加强对地下采空区的调查和对采空区上覆不同埋深处岩体变形的监测,并建立更能反映真实地质条件的大规模精细三维数值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滑坡 地下开采 形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字图像的土、岩和混凝土内部结构定量分析和力学数值计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5
18
作者 徐文杰 岳中琦 胡瑞林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2007年第3期289-313,共25页
土、岩及混凝土是一种内部结构极其复杂的材料,内部细观组成和结构决定了它们在外力作用下内部应力和应变等物理场的分布状态,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它们的宏观力学响应和破坏机理和过程。自1995年以来,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作为一种材料细观... 土、岩及混凝土是一种内部结构极其复杂的材料,内部细观组成和结构决定了它们在外力作用下内部应力和应变等物理场的分布状态,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它们的宏观力学响应和破坏机理和过程。自1995年以来,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作为一种材料细观空间结构及几何形态的精确量测和数字表述手段快速地被应用于沥青混凝土、水泥混凝土、土和岩体材料细观结构定量分析中来。本文在研究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分析和研究了数字图像技术在土、岩及混凝土内部结构定量分析和力学数值计算中的发展过程和研究成果,内容包括:单个骨料颗粒形态特征定量分析;土、岩和混凝土内部结构定量分析;岩体结构定量分析中的应用;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的土、岩和混凝土细观结构力学计算。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对数字图像技术在岩土领域中的应用进展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认为数字图像作为一种空间分布测量手段和数字表述方法使得它具有巨大的潜力,特别是在岩土领域的纵深发展过程中,它可能实现考虑细微观结构性的岩土力学和工程分析和预测的、新的方法和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图像 沥青混凝土 水泥混凝土 岩土材料 细观结构 定量分析 数值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形切槽巴西圆盘法测定岩石断裂韧度K_(IC)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0
19
作者 崔振东 刘大安 +2 位作者 安光明 周苗 李志清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2743-2748,共6页
采用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岩石断裂韧度建议测试方法(ISRM)[1]提出的V形切槽巴西圆盘试样(CCNBD),测试了一种泥质砂岩的I型断裂韧度值,给出了一套试样切割制备方案,从试验现象角度分析了该泥质砂岩的断裂力学特性,讨论了该试样类型的有效尺... 采用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岩石断裂韧度建议测试方法(ISRM)[1]提出的V形切槽巴西圆盘试样(CCNBD),测试了一种泥质砂岩的I型断裂韧度值,给出了一套试样切割制备方案,从试验现象角度分析了该泥质砂岩的断裂力学特性,讨论了该试样类型的有效尺寸和断裂机制,并指出了该方法的特点和优劣性,得出如下结论:(1)该类岩石试样测得的I型断裂韧度值对CCNBD试样直径尺寸变化具有较大的敏感性,并且直径大于ISRM建议方法中最小有效直径(75mm)的试样测试结果更为稳定;(2)CCNBD试样断裂机制表现为以拉张应力(间接拉伸)作用为主,兼有一定的韧带面内剪切作用的应力状态下I型裂纹扩展模式;(3)V形切槽巴西圆盘方法具有试样加工工艺简单、能承受较大临界载荷、测试的I型断裂韧度值较稳定等优点,但其没有考虑断裂过程区(FPZ)的非线性问题,建议对该方法进行非线性修正图解方案研究,以达到更准确测定岩石断裂韧度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断裂韧度 V形切槽巴西圆盘(CCNBD) 裂纹扩展 断裂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虎跳峡工程区松散堆积体原位直剪试验研究 被引量:13
20
作者 谭儒蛟 胡瑞林 +2 位作者 刘衡秋 李志祥 曾如意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3-55,共3页
松散堆积体型斜坡在虎跳峡工程区河段两岸普遍发育,研究其剪切强度对于此类库岸斜坡的稳定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作者设计了堆载式加荷直剪试验方法,并经野外大面积现场试验,获得了堆积体直剪时的剪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对堆积体的剪切强... 松散堆积体型斜坡在虎跳峡工程区河段两岸普遍发育,研究其剪切强度对于此类库岸斜坡的稳定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作者设计了堆载式加荷直剪试验方法,并经野外大面积现场试验,获得了堆积体直剪时的剪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对堆积体的剪切强度性质进行了相应的理论分析,同时为工程区堆积体稳定性评价提供了可参考的c、φ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载 原位直剪试验 松散堆积体 虎跳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