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锆石微量元素的理论基础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7
1
作者 邹心宇 蒋济莲 +3 位作者 秦克章 张毅刚 杨蔚 李献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85-999,共15页
锆石是地质学研究中最重要的副矿物,其分布广泛、物理、化学性质稳定,记录了结晶时的年龄、温度、氧逸度以及O-Hf-Si-Zr-Li等多元同位素和微量元素信息,被广泛运用于地球科学的研究中。近年来,随着分析技术的发展,研究者在获取锆石年龄... 锆石是地质学研究中最重要的副矿物,其分布广泛、物理、化学性质稳定,记录了结晶时的年龄、温度、氧逸度以及O-Hf-Si-Zr-Li等多元同位素和微量元素信息,被广泛运用于地球科学的研究中。近年来,随着分析技术的发展,研究者在获取锆石年龄的同时也获取了大量锆石微量元素数据,这些数据的积累推动着研究者对锆石微量元素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如发现锆石微量元素组成受锆石本身的晶格特点主导,符合晶格应变模型和类质同象替代机制;发现锆石微量元素组成受到熔体成分演化影响,锆石结晶时的熔体微量元素组成往往不等同于全岩;发现锆石内部的微量元素不均一特征(矿物包裹体、热点、蜕晶化作用等)可能会严重影响锆石的微量元素组成,继而建立了"干净锆石"的判别指标和筛选机制。此外,锆石微量元素的应用研究也取得了长足进展,研究者们不断尝试通过各类锆石微量元素指标、图解、分配系数,识别母岩浆物理化学性质、反演母岩浆组成,大大推动了锆石微量元素在示踪岩浆源区和岩浆过程中的应用。然而,由于锆石微量元素组成受控于多种因素,使得锆石微量元素在实际应用当中常常面临着多解性问题、重叠问题和分配系数的选择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锆石微量元素应用研究的可靠性。未来的锆石微量元素研究将不满足于使用传统的低维指标和图解以及分配系数,而将在充分吸收传统方法精华的基础上,从海量数据与更高的维度中寻找元素之间相关性,基于热力学定律揭示新原理,基于更高空间分辨率揭示动力学因素的影响,从数据驱动和理论驱动的全新视角下深入揭示隐藏在锆石微量元素中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 微量元素 理论基础 地质应用 研究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块体西南缘地壳结构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
2
作者 李鹏宇 张智 +6 位作者 张晓青 刘锋 徐涛 俞贵平 王敏玲 侯爵 李奇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70-580,共11页
新元古代早期以来,扬子和华夏块体开始碰撞拼合并形成了华南块体,之后又经历了多期复杂的构造-岩浆活动。华南块体地壳厚度和分层结构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华南块体碰撞活动历史,对与之相关的中生代大规模成岩成矿作用有启发意义。... 新元古代早期以来,扬子和华夏块体开始碰撞拼合并形成了华南块体,之后又经历了多期复杂的构造-岩浆活动。华南块体地壳厚度和分层结构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华南块体碰撞活动历史,对与之相关的中生代大规模成岩成矿作用有启发意义。本文基于华南西南缘162个宽频带固定台站记录的16个月垂直分量连续波形数据,利用背景噪声互相关技术提取经验格林函数,并开展了面波层析成像研究,获得了3~45 s的Rayleigh波相速度分布图和50 km以浅的地壳和上地幔顶部S波速度结构。不同深度的S波速度切片显示,扬子块体的地壳厚度整体大于华夏块体的地壳厚度,两者在20 km以深的中下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存在明显的速度差异,高、低速异常的分界大致位于郴州-临武断裂以西。跨郴州-临武断裂的3条S波速度剖面则进一步显示,以郴州-临武断裂为代表的上地壳逆冲断层和中下地壳北西西倾向的断裂均汇聚于中地壳低速的脆韧性过渡带,推测这些构造可能是扬子和华夏块体碰撞后形成的逆冲推覆构造,并在燕山期伸展背景下进一步活化为地壳或超壳尺度的拆离断层。结合已有地质、地球物理资料,推测郴州-临武断裂为扬子和华夏块体在华南西南缘的构造边界,且扬子和华夏块体碰撞拼贴时,后者的上、下地壳可能发生了解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块体 扬子-华夏块体 背景噪声层析成像 地壳结构 郴州-临武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