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Hoek-Brown准则的岩体力学参数确定方法 被引量:21
1
作者 朱玺玺 陈从新 夏开宗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11-117,共7页
阐述了岩体力学参数研究的重要性,系统地介绍了Hoek-Brown强度准则确定岩体力学参数的原理及其方法。以湖北宜巴高速公路上的彭家湾软硬岩互层边坡岩体力学参数研究为例,并以试验得出的岩块物理力学参数、岩体完整性系数和波速为基础,采... 阐述了岩体力学参数研究的重要性,系统地介绍了Hoek-Brown强度准则确定岩体力学参数的原理及其方法。以湖北宜巴高速公路上的彭家湾软硬岩互层边坡岩体力学参数研究为例,并以试验得出的岩块物理力学参数、岩体完整性系数和波速为基础,采用Hoek-Brown强度准则对场区岩块物理力学参数进行工程折减弱化处理,其结果对比分析及其推荐值的工程应用结果表明:线性回归分析法和非线性拟合法求取岩体抗剪强度参数是合理的;数值模拟计算所得的结果与场区边坡岩体实际变形破坏特征基本一致。其成果能为其他类似工程求取岩体力学参数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力学参数 HOEK-BROWN准则 岩体波速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部冻融作用下花岗岩力学性质弱化机理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郭长宝 周家作 +2 位作者 刘筱怡 任三绍 吴瑞安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43-955,共13页
花岗岩山体通常被认为是稳定性较好的地质体,但在青藏高原东部高寒高海拔山区,因冻融作用导致花岗岩体力学性质变差,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频发。针对青藏高原东部理塘和八宿地区的花岗岩开展了冻融循环力学试验,通过波速、核磁共振方法... 花岗岩山体通常被认为是稳定性较好的地质体,但在青藏高原东部高寒高海拔山区,因冻融作用导致花岗岩体力学性质变差,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频发。针对青藏高原东部理塘和八宿地区的花岗岩开展了冻融循环力学试验,通过波速、核磁共振方法分析了岩石冻融过程中的损伤发展趋势。试验结果表明:岩石内部损伤程度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岩石波速则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而明显降低;从核磁共振T2弛豫时间分布的发展规律可以推断,天然条件下风化较严重的岩样经过冻融循环后裂隙尺寸范围进一步增大,而风化程度微小的岩石经过冻融后裂隙尺寸范围较为集中。对经过冻融循环后的岩样进行三轴压缩试验,结果表明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随冻融次数增大而减小,而泊松比和内摩擦角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规律。基于试验数据和理论分析,以八宿花岗岩为例,提出了冻融损伤本构模型,对不同围压和冻融循环次数条件下的岩石应力应变全过程进行模拟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花岗岩 冻融循环 核磁共振 损伤本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较低和较高围压下煤岩三轴试验及其塑性特征新表述 被引量:16
3
作者 李小春 白冰 +1 位作者 唐礼忠 郭群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77-682,共6页
对煤岩进行了较低和较高多个围压下的常规三轴加卸载试验研究,给出了系统的试验成果。试验表明,较低围压下,卸载路径和加载路径几乎完全重合,煤岩应力-应变特性呈现明显的线弹性特征,并表现出一定的脆性破坏特性;而较高围压下,应力-应... 对煤岩进行了较低和较高多个围压下的常规三轴加卸载试验研究,给出了系统的试验成果。试验表明,较低围压下,卸载路径和加载路径几乎完全重合,煤岩应力-应变特性呈现明显的线弹性特征,并表现出一定的脆性破坏特性;而较高围压下,应力-应变呈现明显的非线性特征,卸载路径不再原路返回,呈明显的塑性变形特征。为了定量刻画煤岩的塑性硬化特性,提出了根据硬化参量的几何意义计算其值的方法,并选择累积塑性应变作为塑性硬化参量,计算了27MPa围压下试验曲线的硬化参量,作为对比还计算了采用直接卸载法计算的该试验曲线的累积塑性应变值。结果发现,随着轴向变形逐渐增加,煤岩的塑性硬化逐渐增长,并且用该方法计算出的塑性硬化参量远大于用直接卸载法计算的结果。由于该方法完全符合路径积分的限制条件,因此,更加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岩 三轴试验 加卸载 塑性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残余强度和阈值影响的岩石弹性损伤统计模型 被引量:7
4
作者 周永强 盛谦 +2 位作者 冷先伦 付晓东 李龙飞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8-53,共6页
基于统计学理论和损伤理论,考虑岩石的残余强度和损伤阈值影响,建立了三轴压缩条件下岩石损伤统计模型。以损伤模型为基础,利用岩石在低围压作用下应力应变的极值特性,导出了模型参数的统一求解方法。通过与试验数据的对比和验证发现:以... 基于统计学理论和损伤理论,考虑岩石的残余强度和损伤阈值影响,建立了三轴压缩条件下岩石损伤统计模型。以损伤模型为基础,利用岩石在低围压作用下应力应变的极值特性,导出了模型参数的统一求解方法。通过与试验数据的对比和验证发现:以Drucker-Prager准则和Mohr-Coulomb准则计算岩石微元强度比以轴向应变函数计算岩石微元强度能更好地反映岩石的力学特性,说明了岩石的破坏进程与其应力状态密切相关;为考虑残余强度,引入损伤变量修正系数,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求解该修正系数的新方法,从而使得模型得出的理论曲线能很好地接近试验数据;以屈服点的微元强度为损伤阈值点,避免了损伤系数在低荷载下不在[0,1]之间的情况。最后通过分析岩石损伤变量的变化过程,证明了该模型可以很好地反映三轴受压状态下岩石的应力-应变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WEIBULL分布 修正系数 阈值 残余强度 应力-应变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碎石对土石混合体无侧限力学特性影响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胡伟 闵弘 +1 位作者 陈健 盛谦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55-61,共7页
土石混合体通常是构成库区边坡、滑坡及坝基的主要岩土体材料,其物理力学性质要较一般的土体或岩体更复杂,是目前岩土力学及地质工程界共同面临的难题。通过制备一定含石量的土石混合体试样进行无侧限条件下单轴压缩试验,研究了碎石对... 土石混合体通常是构成库区边坡、滑坡及坝基的主要岩土体材料,其物理力学性质要较一般的土体或岩体更复杂,是目前岩土力学及地质工程界共同面临的难题。通过制备一定含石量的土石混合体试样进行无侧限条件下单轴压缩试验,研究了碎石对土石混合体单轴压缩强度及变形破坏模式的影响;结合数值模拟方法,进一步分析碎石分布对土石混合体整体强度的影响机制。研究成果表明:土石混合体的单轴抗压强度及变形破坏特征受含石量及碎石分布的控制,随着含石量的增加,单轴抗压强度降低,破坏模式由单裂纹开裂变为多裂纹开裂破坏,同时裂纹贯通时间有所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石混合体 碎石含量 碎石分布 破坏模式 单轴抗压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震监测技术的深埋长大隧洞群岩爆时空分布规律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揭秉辉 赵周能 +2 位作者 陈炳瑞 肖亚勋 丰光亮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69-73,共5页
以锦屏二级水电站深埋引(排)水隧洞群为工程背景,介绍了微震监测系统的组成,并根据隧洞工程的特点,优选出紧跟掌子面移动整体协同传感器优化布置方案;利用现场微震数据,探讨了微震事件和岩爆的时空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微震活跃及平静... 以锦屏二级水电站深埋引(排)水隧洞群为工程背景,介绍了微震监测系统的组成,并根据隧洞工程的特点,优选出紧跟掌子面移动整体协同传感器优化布置方案;利用现场微震数据,探讨了微震事件和岩爆的时空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微震活跃及平静时段与岩爆显现频繁及稀少时段相吻合,微震事件和岩爆的空间分布规律相一致,表明微震事件时空演化规律与岩爆时空分布规律具有良好的相关性。通过分析和研究微震事件时空分布规律,可以对岩爆灾害进行有效预测,为岩爆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微震监测 岩爆 时空分布 深埋隧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放废物处置北山预选区地表岩体质量评价及其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魏翔 杨春和 +1 位作者 陈世万 霍亮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507-1510,1520,共5页
在利用测线法对地表节理调查统计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JSR(jointing structure rating)指标的地表岩体质量评价方法.以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北山预选区地表岩体为研究对象,利用JSR指标对芨芨槽、算井子和新场地段地表岩体进行节理发育程度和... 在利用测线法对地表节理调查统计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JSR(jointing structure rating)指标的地表岩体质量评价方法.以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北山预选区地表岩体为研究对象,利用JSR指标对芨芨槽、算井子和新场地段地表岩体进行节理发育程度和地表岩体质量评价.结果表明:芨芨槽地段地表岩体比算井子地段节理发育程度低,地表岩体质量等级高,从而为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场址比选提供依据.同时研究了JSR指标与传统Q指标的定量关系,并修正了JSR指标的分级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体质量 髙放废物处置 节理调查 JSR 节理发育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层软岩单轴抗压强度的尺寸效应 被引量:5
8
作者 吕龙龙 宋丽 +1 位作者 廖红建 李杭州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78-82,共5页
通过对甘肃省定西市兰渝铁路(夏广段)LYS-1标胡麻岭隧道的红层软岩进行不同高径比试样单轴抗压强度对比试验,研究红层软岩单轴抗压强度的尺寸效应。加工试件直径50mm,高20-100mm。定义无量纲量尺寸效应系数为非标准样与标准样所测单... 通过对甘肃省定西市兰渝铁路(夏广段)LYS-1标胡麻岭隧道的红层软岩进行不同高径比试样单轴抗压强度对比试验,研究红层软岩单轴抗压强度的尺寸效应。加工试件直径50mm,高20-100mm。定义无量纲量尺寸效应系数为非标准样与标准样所测单轴抗压强度之比。试验数据拟合得出:红层软岩尺寸效应系数与高径比、平均弹性模量之间线性相关,拟合效果良好;高径比〈2.0,尺寸效应系数随着高径比的增大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联立拟合直线求解,得出尺寸效应系数取极小值时的高径比。对试样进行受力分析,通过研究不同破坏形态,得出红层软岩试样尺寸效应系数变化的原因,且发现红层软岩尺寸效应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层软岩 尺寸效应 拟合效果 弹性模量 高径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钻孔雷达和数字摄像的动态勘察技术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钟声 王川婴 +2 位作者 吴立新 唐新建 王清远 《高技术通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985-991,共7页
结合目前最先进的数字钻孔成像与钻孔地质雷达技术,开展了以高速交通工程线路经过区域地质为对象的动态勘察技术研究,提出了基于钻孔雷达和数字摄像的动态勘察方法,并给出了动态勘察技术的定义、操作流程。通过对钻孔雷达数据与数字... 结合目前最先进的数字钻孔成像与钻孔地质雷达技术,开展了以高速交通工程线路经过区域地质为对象的动态勘察技术研究,提出了基于钻孔雷达和数字摄像的动态勘察方法,并给出了动态勘察技术的定义、操作流程。通过对钻孔雷达数据与数字摄像数据的对比分析,发现两者的解译结果有许多相关性,可互为补充,钻孔图像中的结构特征与雷达图像中目标特征能够建立起直观的对应关系,为目标体解译创造了条件。并通过工程实践证明,基于钻孔雷达与数字摄像的动态勘察技术能较好地反映测试地区岩土体的形态特征,是一种新的、有效的工程地质勘察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孔雷达 数字摄像 动态勘察 综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云模型的膨胀土胀缩等级分类 被引量:9
10
作者 曾志雄 田海 黄珏皓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80-85,共6页
由于膨胀土胀缩性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膨胀土胀缩等级的分类是膨胀土处理中的一个难题。选取影响膨胀土胀缩性的5个主要因素作为评判指标,根据分类标准,构建云模型及云的不确定性推理,将各评判指标的定性评语量化为分值,实现定性与定... 由于膨胀土胀缩性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膨胀土胀缩等级的分类是膨胀土处理中的一个难题。选取影响膨胀土胀缩性的5个主要因素作为评判指标,根据分类标准,构建云模型及云的不确定性推理,将各评判指标的定性评语量化为分值,实现定性与定量的转换。在此基础上,利用在各级别区间内随机插值得到的20个标准样本,基于优化理论求出评判指标的客观权重,结合主观权重,得到组合权重。最后,将建立的膨胀土胀缩等级分类模型应用到某实际工程,结合权重和云的不确定性推理,得到待判样本的综合得分,并确定样本的胀缩等级,分类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吻合,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和适用性,该模型可以用于类似工程的膨胀土胀缩等级分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胀土 胀缩等级 分类 云模型 不确定性推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桩-土接触面静动力特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1
作者 刘涛 彭华中 +1 位作者 王勇 王艳丽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74-81,共8页
寻求合适的方法对接触面的微观变形机理展开深入和系统的研究,阐明桩-土接触面力学特性的本质;开展特殊土与桩接触界面的静动力特性研究,提高桩基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可靠度。简要回顾了国内外有关桩-土接触面静动力学特性的研究进展,阐... 寻求合适的方法对接触面的微观变形机理展开深入和系统的研究,阐明桩-土接触面力学特性的本质;开展特殊土与桩接触界面的静动力特性研究,提高桩基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可靠度。简要回顾了国内外有关桩-土接触面静动力学特性的研究进展,阐述了桩-土接触面在静力和动力试验、接触面本构模型、接触面单元以及桩-土接触模型试验和现场试验中所取得的成果,并分析了以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对有效把握桩基承载性能及类似工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桩-土接触 静动力特性 本构模型 接触面单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力坝深层抗滑稳定分析中扬压力施加方法 被引量:4
12
作者 黄耀英 沈振中 郑宏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12-117,共6页
针对采用有限单元法对扬压力进行计算时,常容易发生疑惑而导致错误的问题,首先对比分析了双斜面深层抗滑稳定分析时2种不同扬压力的作用方式,然后研究了采用有限元法分析重力坝沿坝基面或深层双斜面抗滑稳定时扬压力的施加方式。分析认... 针对采用有限单元法对扬压力进行计算时,常容易发生疑惑而导致错误的问题,首先对比分析了双斜面深层抗滑稳定分析时2种不同扬压力的作用方式,然后研究了采用有限元法分析重力坝沿坝基面或深层双斜面抗滑稳定时扬压力的施加方式。分析认为:扬压力作为面荷载作用在滑面上,或作为体荷载作用在滑块上,虽然总的作用力近似相等,但由于滑块为变形体,不一定引起相近的效应量(位移和应力等);其中,在垂直方向分别按面荷载或体荷载作用引起的差异,相对于在水平方向分别按面荷载或体荷载作用引起的差异来说,前者引起的差异较后者引起的差异大一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压力 重力坝 有限元法 坝基面 双斜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确定性大坝地基几何尺寸智能识别初探 被引量:2
13
作者 黄耀英 郑宏 +1 位作者 向衍 付学奎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6-79,共4页
大坝地基实际几何尺寸存在不确定性,将监测点相对位移作为输入,坝体混凝土、岩基材料参数和地基几何尺寸作为输出,建立了不确定性地基几何尺寸识别神经网络模型。该模型采用均匀设计原理进行材料参数组合,根据不同地基几何尺寸建立的大... 大坝地基实际几何尺寸存在不确定性,将监测点相对位移作为输入,坝体混凝土、岩基材料参数和地基几何尺寸作为输出,建立了不确定性地基几何尺寸识别神经网络模型。该模型采用均匀设计原理进行材料参数组合,根据不同地基几何尺寸建立的大坝-地基有限元模型的稳定渗流体荷载分布,获得样本进行学习,以此训练好的网络来描述大坝混凝土、岩基材料参数及地基几何尺寸和坝体变形的非线性关系。将大坝实测位移分离出的水压分量输入训练好的网络,可自动识别出大坝混凝土和岩基的材料参数以及地基几何尺寸。算例分析表明,建立的不确定性大坝地基几何尺寸识别神经网络模型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基几何尺寸 不确定性 智能识别 混凝土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厂房顶拱塌方加固处理及施工过程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继华 肖培伟 +1 位作者 朱泽奇 王帅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4-29,共6页
以大岗山水电站地下厂房在第一层开挖施工过程中的顶拱塌方及其支护加固为研究实例,在塌方区地质调查基础上,通过有限差分程序FLAC3D建立数值分析模型,研究了塌方区的支护加固效果及后续开挖对塌方区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塌方后顶拱... 以大岗山水电站地下厂房在第一层开挖施工过程中的顶拱塌方及其支护加固为研究实例,在塌方区地质调查基础上,通过有限差分程序FLAC3D建立数值分析模型,研究了塌方区的支护加固效果及后续开挖对塌方区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塌方后顶拱碎石区变形较大,而其它关键部位位移变化不大,变形增加均在3mm以内,说明施加支护对滑体周边区域变形起到了较好的控制作用;随着主厂房继续开挖,围岩应力卸荷调整,锚索、拱撑等与围岩相互作用,滑体附近岩体应力分布趋向均匀,拱顶拉应力区基本消失;锚索内力增大并逐步向深部传递,说明锚索在后续开挖中有效发挥了支护力,对于塌方区的稳定起到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厂房 塌方 支护 稳定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稳定系数法的盾构隧道开挖面失稳概率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程红战 陈健 +1 位作者 胡之锋 黄珏皓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3-136,142,共5页
基于B.B.Broms等提出的开挖面稳定系数的概念,结合概率分析方法,考虑了土性参数的空间变异性,将黏土参数不排水抗剪强度看作服从对数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形成了盾构隧道开挖面稳定性概率分析法;并讨论了不排水抗剪强度的变异系数和其均... 基于B.B.Broms等提出的开挖面稳定系数的概念,结合概率分析方法,考虑了土性参数的空间变异性,将黏土参数不排水抗剪强度看作服从对数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形成了盾构隧道开挖面稳定性概率分析法;并讨论了不排水抗剪强度的变异系数和其均值随深度线性增加的特征对开挖面失稳概率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黏土参数不排水抗剪强度的空间变异性对盾构隧道开挖面稳定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参数变异程度越高,开挖面发生失稳破坏的概率也就越大;开挖面失稳概率会随着线性系数的增大而逐渐降低。单一的开挖面稳定系数很难恰当地反映盾构隧道开挖面的稳定性状态,而采用失稳概率的表示方法更为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 开挖面稳定性 稳定系数 空间变异性 概率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洞室群面向对象有限元方法的探讨
16
作者 周永强 盛谦 +1 位作者 付晓东 刘晓敏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82-88,共7页
以单元为代表类简单介绍了地下洞室群面向对象有限元程序。利用自编的面向对象有限元程序实现了开挖模拟,并分析某地下厂房的分步开挖变形问题,其结果与Phase2软件计算结果基本一致;实现了面向对象有限元处理动力响应的人工边界输入问题... 以单元为代表类简单介绍了地下洞室群面向对象有限元程序。利用自编的面向对象有限元程序实现了开挖模拟,并分析某地下厂房的分步开挖变形问题,其结果与Phase2软件计算结果基本一致;实现了面向对象有限元处理动力响应的人工边界输入问题,验证了其正确性,并对该地下厂房的动力响应规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监测点响应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且峰值的放大系数比无洞室作用下的理论解要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方法下的阻尼系数对地下洞室群动力响应的影响;验证了面向对象有限元方法应用在地下洞室群中的可行性和适用性。研究成果为进一步研究动态弹塑性情况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洞室群 面向对象 有限元程序 人工边界 阻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泄水减压法抗浮效果影响因素的正交分析 被引量:9
17
作者 杨博进 李银平 +3 位作者 干泉 刘伟 孔庆聪 黄珏皓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21-127,共7页
针对地下室传统抗浮工法的不足之处,探讨了地下室泄水减压抗浮法的基本原理及相应的构造措施,结合数值模拟对影响地下室抗浮泄水减压效果的回填土宽度、泄水孔间距,以及施工过程中填土夯实度、地下室底部底层扰动程度等因素进行正交试... 针对地下室传统抗浮工法的不足之处,探讨了地下室泄水减压抗浮法的基本原理及相应的构造措施,结合数值模拟对影响地下室抗浮泄水减压效果的回填土宽度、泄水孔间距,以及施工过程中填土夯实度、地下室底部底层扰动程度等因素进行正交试验探讨分析,最后结合残差分析法及层次分析法对各因素的影响顺序、影响权重进行了计算。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传统方式,泄水减压法变被动抗浮为主动抗浮,抗浮效果显著,且施工简便、成本低廉;各因素影响顺序:填土夯实度>填土宽度>孔间距>地下室底部扰动程度,对应权重值分别为0.55,0.27,0.15,0.03。前3个因素的总和达到0.97,故在应用该技术的工程实践中应尽量减小回填土宽度,降低填土透水性,缩减泄水孔间距均能达到良好抗浮效果,同时也应根据具体的工程条件对这3个因素的参数进行合理限制,以达到最佳降水效果,为泄水减压抗浮法的设计和施工等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泄水减压抗浮法 泄水孔 正交试验分析法 宽度 夯实度 扰动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DEM-flow的多孔水力压裂模拟 被引量:4
18
作者 严成增 郑宏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3-67,共5页
为指导水力压裂施工,用FDEM-flow方法对多孔水力压裂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当H2孔的水压较小时,由H1孔出发的裂缝几乎不朝H2孔偏转;当H2孔的水压较大时,H1孔出发朝下扩展的裂缝,向H2孔偏转明显;当H1,H3孔同步增大水压时,H1出发... 为指导水力压裂施工,用FDEM-flow方法对多孔水力压裂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当H2孔的水压较小时,由H1孔出发的裂缝几乎不朝H2孔偏转;当H2孔的水压较大时,H1孔出发朝下扩展的裂缝,向H2孔偏转明显;当H1,H3孔同步增大水压时,H1出发向下扩展的裂缝朝H3孔偏转,H3孔出发向上扩展的裂缝朝H1孔偏转,最终在H1孔和H3孔间形成2条相向扩展的裂缝。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水力压裂裂缝的走向会受到相邻孔的干涉,可以通过相邻孔应力干扰控制压裂裂缝的走向;同时相邻孔的干涉,可以降低注水孔的起裂水压力,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同步压裂技术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MDEM FDEM-flow 多孔水力压裂 同步压裂 裂缝 应力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饱和流固耦合物质点方法(CMPM)的原理及应用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斌 周傲 +1 位作者 陆盟 王佳俊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92-202,共11页
基于连续介质力学的质量及动量守恒原理,考虑了固-液两相材料的水力耦合相互作用,推导并提出了基于速度场(v-w formulation)的耦合物质点方法(CMPM),可考虑水力耦合作用下,饱和/非饱和结构的大变形力学行为.同时,详细描述了耦合物质点... 基于连续介质力学的质量及动量守恒原理,考虑了固-液两相材料的水力耦合相互作用,推导并提出了基于速度场(v-w formulation)的耦合物质点方法(CMPM),可考虑水力耦合作用下,饱和/非饱和结构的大变形力学行为.同时,详细描述了耦合物质点方法的公式推导、矩阵离散过程以及数值实现步骤.随后,通过对比一维太沙基饱和土固结理论解,以及Liakopou⁃los非饱和砂土的入渗试验,初步验证了耦合物质点方法在水力耦合问题上的准确性.最后,结合某边坡在降雨作用下的失稳破坏全过程,分别模拟了持续降雨以及短暂降雨作用下,边坡的深层破坏及浅层剥蚀现象,进一步验证了方法在岩土流固全耦合大变形问题中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物质点方法 控制方程 离散过程 数值实现 降雨滑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