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震后降雨激发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 被引量:4
1
作者 杨宗佶 乔建平 +2 位作者 田宏岭 黄栋 王萌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38-42,共5页
针对"5.12"汶川地震之后,斜坡结构受地震动松动破坏,在降雨或外届轻微的扰动下发生崩滑流等地质灾害的预测方法可靠性不高的问题,提出了一套基于概率模型的降雨激发区域地质灾害概率预警的方法。根据地震灾区本身的气象水文... 针对"5.12"汶川地震之后,斜坡结构受地震动松动破坏,在降雨或外届轻微的扰动下发生崩滑流等地质灾害的预测方法可靠性不高的问题,提出了一套基于概率模型的降雨激发区域地质灾害概率预警的方法。根据地震灾区本身的气象水文和地质环境特点,建立了降雨诱发灾害的概率模型和预警指标体系,以降雨概率和降雨量为基础,以研究区成都市地震灾区为例进行地质灾害预警模拟和结果检验,预警结果表明:需对彭州市中北部地区和都江堰市中部地区发出红色预警和橙色预警,这与研究区降雨触发地质灾害的实际情况相符。该方法提高了区域降雨型地质灾害的时间与空间预警的准确性,可为地震灾区震后的防灾减灾和灾害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降雨激发 概率模型 危险性预测 成都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沙江流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被引量:1
2
作者 孙聿卿 葛永刚 +3 位作者 陈兴长 曾璐 梁馨月 冯鑫 《地质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7-391,共15页
【研究目的】查明金沙江流域泥石流空间分布特征并开展危险性评价,可以为横断山区泥石流区域分异规律研究和防灾减灾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研究方法】结合野外调查和GIS空间分析,获得了金沙江流域干流及主要支流的2551个泥石流流域... 【研究目的】查明金沙江流域泥石流空间分布特征并开展危险性评价,可以为横断山区泥石流区域分异规律研究和防灾减灾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研究方法】结合野外调查和GIS空间分析,获得了金沙江流域干流及主要支流的2551个泥石流流域,并基于泥石流活动特征开展泥石流危险性评价,通过ROC检验及空间聚类分析,完成了金沙江流域泥石流危险性区划。【研究结果】①金沙江流域上游段泥石流并不活跃,以低中频为主,高频泥石流主要分布在下游段,尤以元谋—巧家段发育最为集中;②最有利于泥石流灾害形成的因素为:15°~35°坡度、地震分布最密集、软硬相间的碎屑岩组;③金沙江流域内中—高危险泥石流占比为47.48%,接近一半;④东川—巧家段的高危险区聚集度高,与活跃断层高度重合,物源丰富,基本受活跃断层控制。【结论】金沙江流域泥石流高危险区集中在下游段,研究获得的危险性区划图可为水力水电、交通廊道等工程开发建设中规避泥石流风险、制定防灾减灾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危险性 活动特征 金沙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块石颗粒形状对碎石土渗流特性影响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韩培锋 孔纪名 +2 位作者 田述军 樊晓一 胡升伟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16-320,共5页
碎石土是由不同形状的块石颗粒组成,块石颗粒形状不仅会影响碎石土内部的细观结构,也会影响其渗流特性.基于碎石土细观结构模型,将不同形状的块石颗粒简化为圆形、正方形、正六边形和正八边形,分析块石形状对碎石土的渗流特性影响.发现... 碎石土是由不同形状的块石颗粒组成,块石颗粒形状不仅会影响碎石土内部的细观结构,也会影响其渗流特性.基于碎石土细观结构模型,将不同形状的块石颗粒简化为圆形、正方形、正六边形和正八边形,分析块石形状对碎石土的渗流特性影响.发现不同形状块石组成的碎石土中水的渗流量不同,随着孔隙率增大,块石形状对其渗流特性的影响越明显.常水头渗流试验表明:不同形状块石,渗透系数差异明显,其中规则块石(近似正方体)渗透系数最大,泥岩颗粒(近似多面体)渗透系数最小.数值模拟试验结果与常水头试验结果二者的规律吻合,说明数值模拟试验结果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石土 块石颗粒形状 细观结构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荷载作用下抗滑桩嵌固深度的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孔纪名 孙峰 +2 位作者 陈泽富 蔡强 韩培峰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2期126-131,共6页
国内外对地震荷载作用下碎石土边坡抗滑桩的最佳嵌固深度研究很少,以往抗滑桩嵌固深度的确定还主要采用经验方法。以云南省文天公路K123+920~+950段的南温碎石土滑坡为研究对象,采用物理模型试验方法,通过对滑坡地质力学条件分析,建立... 国内外对地震荷载作用下碎石土边坡抗滑桩的最佳嵌固深度研究很少,以往抗滑桩嵌固深度的确定还主要采用经验方法。以云南省文天公路K123+920~+950段的南温碎石土滑坡为研究对象,采用物理模型试验方法,通过对滑坡地质力学条件分析,建立抗滑桩相似试验模型,进行地震荷载作用下抗滑桩不同嵌固深度的变形破坏试验研究,获取抗滑桩变形试验数据。运用传递系数法,分析地震荷载作用下抗滑桩承受的水平荷载与桩体位移的相互关系,确定了碎石土滑坡在一定的滑坡推力条件下,抗滑桩的最佳嵌固深度,最后建立碎石土边坡中抗滑桩最佳嵌固深度的经验判别式。此判别式可作为不同强度下碎石土滑坡中抗滑桩最佳嵌固深度的设计提供参考,也可为地震荷载作用下最佳嵌固深度验算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荷载 抗滑桩 嵌固深度 传递系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应力锚索外锚头强化锁定技术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张群利 王全才 +2 位作者 郭绍平 陈剑 郭江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9-84,107,共7页
针对国内预应力锚索外锚头采用单一夹片式锚具锁定容易出现外锚锁定失效的问题,提出通过在原有夹片式锚具锁定的基础上增设附加锁固件的方式来强化锚头锁定力。附加锁固件由钢套筒和锚固胶两部分构成,通过高强锚固胶将锚具外露钢绞线端... 针对国内预应力锚索外锚头采用单一夹片式锚具锁定容易出现外锚锁定失效的问题,提出通过在原有夹片式锚具锁定的基础上增设附加锁固件的方式来强化锚头锁定力。附加锁固件由钢套筒和锚固胶两部分构成,通过高强锚固胶将锚具外露钢绞线端头与套筒固为一体,形成外锚头多重锁定效果,具有结构简单、受力明确、经济实用的特点。通过拉拔实验,对比分析附加锁固件张拉破坏时的受力特性,确定了附加锁固件的最优设计参数。试验证明了本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其结果可为新型预应力锚索锚头强化锁固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应力锚索 夹片式锚具 锚头失效 多重锁定 拉拔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石流源地坡面土体活动随机性规律实验 被引量:3
6
作者 郭晓军 李泳 崔鹏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260-1268,共9页
坡面土体的崩塌活动是泥石流形成的初始过程。为了研究降雨条件下该过程中蕴含的随机性,选择典型泥石流源地坡面进行人工降雨实验,观测坡面径流和坡面土体活动特征。结果表明:坡面径流的产生与坡面土体的供给是2个相对独立的过程;坡面... 坡面土体的崩塌活动是泥石流形成的初始过程。为了研究降雨条件下该过程中蕴含的随机性,选择典型泥石流源地坡面进行人工降雨实验,观测坡面径流和坡面土体活动特征。结果表明:坡面径流的产生与坡面土体的供给是2个相对独立的过程;坡面产流过程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空间上具有均匀性,规模上具有稳定性;即使是在恒定的降雨强度条件下,泥石流的源地土体活动也表现为一个离散的土体崩塌序列,具有时间上的间歇性、空间上的聚集性、规模上的随机性,且在时间上服从泊松分布,在规模上服从规模-频率的幂率关系;坡面的水土过程是不完全同步的,泥石流的形成依赖于坡面土体补给的时间、空间和规模分布,这也决定了泥石流阵流的多变和流量的涨落。建立基于土体活动特征的随机性补给模型,结合分布式水文模型,是建立科学的泥石流预报模型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源地 土体活动 产流 泥石流阵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八一沟松散堆积体粒度特征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郭朝旭 徐富刚 侯天兴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6-55,共10页
八一沟位于地震极重灾区四川省都江堰市龙池镇云华村,历史上多次发生过大规模泥石流。通过对现有的粒度分析方法进行了总结,采用矩法和标度法分析了八一沟内松散堆积体(坡积物、沟床沉积物、泥石流沉积物)的粒度特征,最后对比分析... 八一沟位于地震极重灾区四川省都江堰市龙池镇云华村,历史上多次发生过大规模泥石流。通过对现有的粒度分析方法进行了总结,采用矩法和标度法分析了八一沟内松散堆积体(坡积物、沟床沉积物、泥石流沉积物)的粒度特征,最后对比分析了现有粒度分析方法。结果表明,八一沟上游为泥石流的主要物源和流动区,对颗粒沉积的影响较小,而下游的堆积区则对颗粒级配的改造较大。标度法可以通过幂指函数对松散堆积体的级配进行统一描述,八一沟中上游堆积土体的特征粒径D-主要分布在10左右,这与该颗粒级配主要形成低密度泥石流的预测和八一沟已发生的泥石流密度(1.7—1.8g/cm2)一致,说明在强降雨条件下,八一沟上游会再次诱发低密度泥石流。因此利用不同的土体粒度分析方法,可以推测松散堆积体的沉积环境及未来的活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一沟 粒度分析 矩法 标度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藏铁路沟谷型泥石流形成运动特征与工程危害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李睿祺 胡桂胜 +2 位作者 陈宁生 杨志全 韩征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32-440,462,共10页
拟建川藏铁路拉林铁路段山地灾害活跃,沿线分布有大量的沟谷型泥石流沟,由于其规模大、侵蚀强烈、具有重复性等特点,时常对铁路和公路造成破坏,并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拟建川藏铁路的建设,甚至对铁路后期的安全运营造成威胁。考虑到拟建... 拟建川藏铁路拉林铁路段山地灾害活跃,沿线分布有大量的沟谷型泥石流沟,由于其规模大、侵蚀强烈、具有重复性等特点,时常对铁路和公路造成破坏,并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拟建川藏铁路的建设,甚至对铁路后期的安全运营造成威胁。考虑到拟建川藏铁路和G318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以及其时刻面临着泥石流灾害的威胁,故采用野外考察、室内试验、遥感解译等相结合的方法,对拟建川藏铁路沿线存在泥石流暴发痕迹的4条沟谷型泥石流沟的形成运动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4条泥石流沟的危害特点,结合泥石流运动参数和不同的危害特点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方案。研究结果表明:(1)江中浦曲、帮改娘沟、色比单嘎沟、协拉浦曲在形成条件上有利于泥石流灾害的形成和暴发。(2)4条沟道的泥石流容重为1.7 g/cm^(3)左右,均属稀性泥石流沟;色比单嘎沟泥石流在规模上属大型,其余3条沟泥石流在规模上均属特大型;泥石流一次过流总量为8.61万-1901.97万m^(3);固体冲出物质为3.91万-829.95万m^(3);泥石流流速为5.2-6.6 m/s。(3)通过过流能力分析发现,协拉浦曲沟口G318断面存在明显的过流能力不足。(4)基于泥石流特征参数及危害的分析,对泥石流沟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方案,可为该段拟建铁路和公路的建设和后期安全运营等的防灾减灾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藏铁路 形成特征 运动特征参数 危害分析 防治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条件下泥石流堰塞坝的溃决过程 被引量:7
9
作者 曹春然 陈华勇 +2 位作者 Robin Neupane 李慧斌 阮合春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7-34,共8页
[目的]对不同因素作用下的泥石流堰塞坝溃决过程进行试验研究,为泥石流堰塞坝的灾害防治和灾后重建等提供科学支撑。[方法]开展了不同来水流量、坝体形态、黏粒含量、坝高和初始含水量条件下的溃决试验。将漫顶溃决过程分为4个阶段:坡... [目的]对不同因素作用下的泥石流堰塞坝溃决过程进行试验研究,为泥石流堰塞坝的灾害防治和灾后重建等提供科学支撑。[方法]开展了不同来水流量、坝体形态、黏粒含量、坝高和初始含水量条件下的溃决试验。将漫顶溃决过程分为4个阶段:坡面侵蚀过程、陡坎侵蚀过程、下切和侧向侵蚀过程和衰退过程。此外,分析了泥石流堰塞坝坝体破坏机理,并给出下游坡面泥沙起动临界条件的计算式。[结果]溃决流量与来水流量之间呈非线性正相关;溃决洪峰流量随着背水坡坡度增加而增加;溃决洪峰流量随着坝高的增加而迅速增加,泥石流堰塞坝坝体黏粒含量与溃决洪峰流量之间整体呈现负相关;溃决洪峰流量随着土体初始含水量的增加而缓慢降低,但变化的范围不大。[结论]在泥石流堰塞坝溃决的不同因素中,坝高和黏粒含量影响最大,来水流量次之,背水坡度和初始含水量影响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堰塞坝 洪峰流量 溃决机理 起动临界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石流源区宽级配砾石土渗透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陈星宇 苏立君 梁双庆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4期127-131,共5页
对泥石流启动机理的研究表明,源地土的渗透特性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原位双环渗水试验,对汶川地区典型泥石流沟源地土进行了原位测试,得到了初渗率与稳渗率值。对张家坪沟源地土入渗过程分析表明试样颗粒粒径较大,块石含量较多,细颗粒... 对泥石流启动机理的研究表明,源地土的渗透特性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原位双环渗水试验,对汶川地区典型泥石流沟源地土进行了原位测试,得到了初渗率与稳渗率值。对张家坪沟源地土入渗过程分析表明试样颗粒粒径较大,块石含量较多,细颗粒含量较少,孔隙裂隙较为发育,土体结构较为松散,是该区域入渗过程中达到稳定渗流的时间较长、渗透率较大的主要原因。各区域渗透系数间的差异主要由土体结构、级配特征和物质来源不同所造成。国内外相关研究根据不同土体的入渗规律提出了Kostiakov模型、Horton模型和Philip模型,使用Kostiakov、Philip和Horton三种入渗模型对入渗过程进行拟合,结果表明Kostiakov模型相关性最好,能准确的反映源地土的渗透过程;同时Kostiakov模型参数计算表明,a值在26.62~65.94之间,表明入渗过程中渗透速率衰减较快。除张家坪沟外,n值均大于0.4,表明入渗过程中土体结构变化较大,张家坪沟土体块石骨架作用较强,因此土体结构变化较小,较为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地土 双环渗水 渗透系数 入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干密度粗粒土抗剪强度特征试验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陈星宇 苏立君 +1 位作者 张崇磊 宋永东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11-215,220,共6页
剪切试验中,试样的形变特征决定了剪切强度特征,而干密度,含水率和围压都会影响试样的形变特征。因此通过开展不固结不排水三轴剪切试验,用实测的办法在不同轴向应变时对试样直径的增量进行量测。试验结果表明,剪切过程主要由体压缩阶... 剪切试验中,试样的形变特征决定了剪切强度特征,而干密度,含水率和围压都会影响试样的形变特征。因此通过开展不固结不排水三轴剪切试验,用实测的办法在不同轴向应变时对试样直径的增量进行量测。试验结果表明,剪切过程主要由体压缩阶段、鼓状变形阶段和剪切破坏面发展阶段组成,其中鼓状变形阶段是试验剪切过程的主要变形阶段、干密度的增加表现出试样的鼓状变形与剪切破坏阶段较为明显;含水率的增加提高了试样的塑性,增加了实测直径增量值;围压与端部效应共同作用,围压越大,鼓状变形越明显,实测直径增量就越大。通过形变特征计算剪切强度,分别以试样直径最大增量值和中部1/3部分平均直径值计算剪切强度,结果表明两者应力应变特征基本一致,但最大直径所得剪切强度值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固结不排水试验 强度特征 干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石流堰塞坝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2
作者 曹春然 陈华勇 Robin Neupane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36-41,共6页
泥石流堰塞坝是泥石流堵塞河道而形成的一种天然坝。泥石流堰塞坝在形成过程、坝体物质结构与组成、坝体物质侵蚀速率、溃决过程以及洪水峰值流量等方面与滑坡堰塞坝存在诸多差异性。因此,开展泥石流堰塞坝的形成与溃决机理研究具有重... 泥石流堰塞坝是泥石流堵塞河道而形成的一种天然坝。泥石流堰塞坝在形成过程、坝体物质结构与组成、坝体物质侵蚀速率、溃决过程以及洪水峰值流量等方面与滑坡堰塞坝存在诸多差异性。因此,开展泥石流堰塞坝的形成与溃决机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依次从泥石流堰塞坝的特点、堵河判据和坝体溃决过程与机理等方面,对近年来泥石流堰塞坝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比较系统的阐述与总结;指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了泥石流堰塞坝形成与溃决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与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堰塞坝 泥石流形成机理 溃决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冰滑坡涌浪下冰碛坝溃决机理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慧斌 陈华勇 +2 位作者 Robin Neupane 阮合春 李霄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5-34,42,共11页
[目的]对冰滑坡涌浪导致的冰碛坝溃决过程与溃决机理进行试验研究,为冰川区重大工程建设和冰湖冰碛坝溃决灾害防治提供科技支撑。[方法]开展不同滑块体积、滑动角度、滑动距离、坝体物质组成和坝体几何形态的水槽模型试验。基于试验现... [目的]对冰滑坡涌浪导致的冰碛坝溃决过程与溃决机理进行试验研究,为冰川区重大工程建设和冰湖冰碛坝溃决灾害防治提供科技支撑。[方法]开展不同滑块体积、滑动角度、滑动距离、坝体物质组成和坝体几何形态的水槽模型试验。基于试验现象、试验数据与理论推导,对涌浪过程、坝体物质起动和坝体溃决临界条件进行分析。[结果]①冰滑坡涌浪随时间和距离不断衰减,其随时间衰减显著。②将涌浪作用下的溃决过程分为坡面侵蚀、陡坎侵蚀、侧向侵蚀和衰退4个阶段,其中侧向侵蚀阶段的溃决流量最大,流速最快,侵蚀能力最强。③从颗粒起动机理的角度给出了颗粒起动流速,与沙莫夫公式进行对比分析,对比结果较为吻合。④基于能量守恒原理得到了冰湖溃决事件发生的临界条件,通过西藏自治区林芝市波密县米堆沟光谢错冰湖溃决事件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良好。[结论]冰湖库容越大、坝前水深越深、涌浪高度越高,坝体越易发生溃决;冰碛坝堆积物中细颗粒含量越高,坝体颗粒间黏附力越强,坝体越稳定;冰碛坝坝宽及下游坡脚越大,坝体越稳定,溃决所需时间越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湖溃决 冰滑坡涌浪 冰碛坝 洪峰流量 起动机理 溃决临界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堰塞坝溃决过程中孔隙水压力变化规律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霄 陈华勇 +1 位作者 阮合春 俞昀晗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4期15304-15311,共8页
为研究堰塞坝坝体内部孔隙水压力对坝体的溃决发展过程的影响,通过水槽模型试验,在分析堰塞坝溃决过程的基础上,研究了堰塞坝溃决过程中孔隙水压力的变化过程。研究成果表明:根据溃口演化特征,可将堰塞坝的溃决过程分为3个阶段:坡面侵... 为研究堰塞坝坝体内部孔隙水压力对坝体的溃决发展过程的影响,通过水槽模型试验,在分析堰塞坝溃决过程的基础上,研究了堰塞坝溃决过程中孔隙水压力的变化过程。研究成果表明:根据溃口演化特征,可将堰塞坝的溃决过程分为3个阶段:坡面侵蚀阶段(Ⅰ)、溯源陡坎侵蚀阶段(Ⅱ)、粗化再平衡阶段(Ⅲ),其中,阶段Ⅱ发展最为剧烈;堰塞坝溃决过程中各测点孔隙水压力的变化过程均呈现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并存在明显的滞后现象;左右两侧的孔隙水压力呈“左小右大”的变化趋势,二者差值随溃口发展速率的加快而增加;上游孔隙水压力较下游明显增大,敏感程度也更高;蓄水期孔压可采用饱和非稳定二维渗流微分方程进行求解,整体变化趋势与实际值相符合,孔压增长速率呈先缓后陡趋势,最大孔压差绝对值为0.09 k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堰塞坝 溃决过程 孔隙水压力 变化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窗口坝对黏性泥石流的流量调控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周文兵 柳金峰 +3 位作者 王栋 张广泽 孙昊 焦亮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20-1128,共9页
基于水槽试验,探讨了窗口坝对黏性泥石流的流量调控特性,并结合数值模拟对其调控过程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窗口坝对黏性泥石流的流量调控作用不仅表现在窗口坝对黏性泥石流峰值流量的削减能力上,还表现在对泥石流过流的延时效应上... 基于水槽试验,探讨了窗口坝对黏性泥石流的流量调控特性,并结合数值模拟对其调控过程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窗口坝对黏性泥石流的流量调控作用不仅表现在窗口坝对黏性泥石流峰值流量的削减能力上,还表现在对泥石流过流的延时效应上;不同工况条件下,窗口坝对黏性泥石流的调控能力不同,泥石流峰值流量削减率与窗口坝相对开口宽度、高宽比、开口率整体呈负相关,与泥石流容重整体呈正相关,但对容重较低的泥石流,窗口坝的调控作用较小;窗口坝对黏性泥石流的调控作用是窗口坝实体部分和开口部分共同作用的结果:窗口坝通过实体部分拦挡泥石流,降低泥石流的流速,并使泥石流于窗口坝库内发生流速"重分布",再利用窗口坝大开口对其进行有控制的排导,以此来发挥窗口坝对黏性泥石流的调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窗口坝 泥石流 流量过程 水槽试验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地震区震后泥石流活动特征与防治对策 被引量:187
16
作者 崔鹏 庄建琦 +2 位作者 陈兴长 张建强 周小军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19,共10页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Ms8.0地震对地表产生强烈扰动,使得泥石流形成条件发生剧烈变化,影响到震后泥石流的活动特征和减灾对策。作者在调查数据的基础上,从固体松散物质条件、微地貌条件和水文条件的变化3个方面,分析了汶川地震区震后泥...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Ms8.0地震对地表产生强烈扰动,使得泥石流形成条件发生剧烈变化,影响到震后泥石流的活动特征和减灾对策。作者在调查数据的基础上,从固体松散物质条件、微地貌条件和水文条件的变化3个方面,分析了汶川地震区震后泥石流形成条件的变化,认为:汶川地震灾区崩塌、滑坡等产生的松散固体物质达28×108m3,为该区泥石流长期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流域微地貌突变特别是严重的沟道堵塞,有利于泥石流规模的增大;强烈地表扰动和毁灭性、大面积毁坏植被,改变了地表水入渗、产流和汇流条件,利于侵蚀和洪峰形成。这些流域状态的巨变,构成了有利于泥石流形成的条件组合。从而,导致震后泥石流活动强度急剧增大,使得泥石流成为对地震区影响最为严重的灾害。震后泥石流活动的主要特点有:泥石流沟谷数量增加,大量震前被判定为非泥石流沟的流域暴发了泥石流;激发泥石流的临界雨量明显降低泥石流暴发表现出明显的高频性与群发性;泥石流的容重约提高10%~30%,原来定性为稀性或过渡性的泥石流沟转化为过渡性或粘性泥石流沟;泥石流流量普遍增大,大致可增加约50%~100%,现有规范中泥石流流量计算方法的结果偏小,需要修正。震后泥石流演变趋势为:活动强度由急剧增强的突变转为逐步减弱,期间活跃期与平静期交替出现,第1个泥石流活跃期可能会持续约15年左右;泥石流形成将由降雨控制型逐步转为松散土体控制型;一些松散土体丰富且尚未发生泥石流的面积大于5km2流域,将是未来暴发大规模泥石流的风险源。针对震后泥石流的活动特征、演化趋势和震区泥石流防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判识潜在泥石流灾害,增强减灾措施的针对性;进行泥石流灾害风险分析,加强风险管理;改进泥石流规模计算方法,适应震区超常规模泥石流防治需求;重新确定泥石流预警报的临界雨量指标,加强监测预警系统建设等灾害防治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泥石流 形成条件 活动特征 灾害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聚类和最大似然法的汶川灾区泥石流滑坡易发性评价 被引量:28
17
作者 胡凯衡 崔鹏 +1 位作者 韩用顺 游勇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12年第1期12-18,共7页
选择坡度、相对高差、地表径流深和地震烈度4个震后地质灾害的主控因素作为评价影响因子,采用聚类分析和最大似然法评价汶川极重灾区(四川省部分)震后地质灾害的易发性。结果表明:聚类分析和最大似然法这种非监督分类的方法适用于没有... 选择坡度、相对高差、地表径流深和地震烈度4个震后地质灾害的主控因素作为评价影响因子,采用聚类分析和最大似然法评价汶川极重灾区(四川省部分)震后地质灾害的易发性。结果表明:聚类分析和最大似然法这种非监督分类的方法适用于没有足够训练数据的情况,可以快速对一个大区域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进行评估;从得到的易发性评价图中可知,在大块的高易发区内存在一些小的极低易发区,这些区域可以作为安全的居民点使用,在极高易发区和高易发区以及高易发区与极低易发区分界线附近,地质灾害点分布比较密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发性评价 泥石流 地质灾害 汶川地震 聚类分析 最大似然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10”连山大桥泥石流运动特征与沟道堵溃分析 被引量:11
18
作者 胡桂胜 陈宁生 +1 位作者 游勇 李俊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41-648,共8页
计算"7·10"四川省汶川县连山大桥泥石流运动参数,分析泥石流运动与堵溃特征,揭示"7·10"连山大桥泥石流灾害成因,为合理选择泥石流治理方案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连山大桥泥石流灾害进行的现场勘查、泥石... 计算"7·10"四川省汶川县连山大桥泥石流运动参数,分析泥石流运动与堵溃特征,揭示"7·10"连山大桥泥石流灾害成因,为合理选择泥石流治理方案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连山大桥泥石流灾害进行的现场勘查、泥石流运动特征参数(泥石流容重、流速、流量、一次总量及冲击力)的计算、沟道泥石流堵溃特征的分析,结果表明连山大桥泥石流为黏性泥石流,主沟泥石流流速为4.2~9.3m/s,配方法计算得到的泥石流峰值流量(41.8m^3/s)远小于形态调查法得到的流量(出山口176.4m^3/s),百年一遇泥石流一次总量为6 620m^3,块石最大冲击力为4 955kN。"7·10"连山大桥泥石流灾害主要成因为泥石流在运动过程中发生2次堵溃,泥石流流量剧增。针对连山大桥泥石流沟现状,进行泥石流工程治理和监测预警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山大桥泥石流 运动特征参数 堵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西藏林芝地区泥石流易发与危险区分析 被引量:19
19
作者 胡桂胜 陈宁生 邓虎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95-199,301,共5页
西藏林芝地区是我国泥石流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特别是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冰川融化速度加快,冰川融水型泥石流灾害频频发生,危害严重。自2011年6月中旬开始,对该地区泥石流做了系统调查,并以遥感与GIS作为数据获取与分析处... 西藏林芝地区是我国泥石流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特别是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冰川融化速度加快,冰川融水型泥石流灾害频频发生,危害严重。自2011年6月中旬开始,对该地区泥石流做了系统调查,并以遥感与GIS作为数据获取与分析处理的技术手段。首先分析了地质、地貌、冰川活动、气候、地震单因子对林芝地区泥石流易发区的影响并给出了相应的易发区区划结果;其次,以主导因素分析原则对单因子进行综合叠加得到该地区泥石流易发区分区结果;最后,在易发区的基础上考虑区域内的威胁对象进行空间运算叠加得到该区域泥石流危险区,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区域泥石流防灾减灾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林芝 GIS 易发区 危险区 泥石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7年西藏东南部群发性泥石流的水热条件及其形成机制 被引量:15
20
作者 邓明枫 陈宁生 +1 位作者 丁海涛 周成灿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28-134,共7页
受青藏高原和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西藏东南部分布着我国面积最大的海洋性冰川,这些海洋性冰川的长期运动产生了数量惊人的冰碛物,成为泥石流发育最重要的物源。多年来,西藏东南部的冰川泥石流频繁爆发,严重危及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 受青藏高原和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西藏东南部分布着我国面积最大的海洋性冰川,这些海洋性冰川的长期运动产生了数量惊人的冰碛物,成为泥石流发育最重要的物源。多年来,西藏东南部的冰川泥石流频繁爆发,严重危及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进藏交通系统的建设以及国际河流的安全。林芝地区波密县一直是区域冰川泥石流活动的中心,以2007年9月初波密县发生的几场泥石流为研究对象,结合波密气象站的气象数据,重点分析了前期气温和降水两个气象因子在该次群发性泥石流中的作用,构建了此次冰川泥石流暴发的前期水热条件,并以"9·4"松绕天摩沟泥石流为重点研究对象,分析了其形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泥石流 水热条件 气温 降雨 形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